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愛因斯坦與藝術》讀後感

《愛因斯坦與藝術》讀後感

《愛因斯坦與藝術》讀後感

《愛因斯坦與藝術》讀後感 篇1

《愛因斯坦》一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879年德國南部一座小城裏,降生了一個小猶太人,他就是愛因斯坦;他的少年生活是困惑的、沉默的、不凡的;他成年後是初露鋒芒的;他的中年成為了一顆物理新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這位偉大的物理家説:“我不會支持戰爭,更不會簽名支持戰爭,戰爭是野心家們的陰謀,遭受危害的都是無辜的人民。”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他雖然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還呼籲世界人民應該和平、寬容和理解,愛因斯坦老年的信仰就是“和平”。1955年,愛因斯坦與世長辭,走的十分安詳,世界失去了最偉大的科學家!人們懷念着他,為了人類的和平與光明,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我想,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在科學領域取得如此美好的成就,是他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執着以及和平、博愛的精神使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在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非典”期間很多白衣天使拋下全家,奮戰在“非典”的最前線上,他們對事業的執着以及對“非典”病人的愛護,這不也是愛因斯坦精神的再現嗎?

由此,我也想起了自己,想要提高閲讀水平,就要有愛因斯坦執着的精神。看準字、不讀錯字,不落字,不多讀字,多讀細想,這樣才能把我的閲讀水平提高,讀書多了,知識也就豐富了,也就積累多了,我就可以象愛因斯坦那樣去呼籲和平了!

通過讀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我要向愛因斯坦那樣,以執着的精神去面對學習。

《愛因斯坦與藝術》讀後感 篇2

看到這篇文章,就實在是太失望。只看了一半,覺得沒有必要看完了。今天因為語文老師上課,我才把剩下的看完。整篇文章就好像借了愛做幌子,大談特談作者自己的觀點。倘若這還是可以容忍的,我還想説,這只是一個根本不理解愛因斯坦的人在瞎扯。説實話,語文書包括一些考卷上的一些關於自然科學的文章,都有這一通病,屬於完全不能領會自然之美者偶然發現自然的巧合或者美麗或者奇妙,就自以為如獲至道,要提筆寫下,還硬是提升到“很高”的高度。讀來完全無味,還特噁心,幾乎將要表達的美全糟蹋了。

課上虞典同學提出了觀點:文章只是不停地提愛因斯坦多麼重視藝術,也就是停留於現象,卻隻字不提產生這種現象的背景、原因。倘若要這些現象,查查資料也就夠了,完全不需要這種文章來把大堆現象堆砌給我們。這也是太多此類文章的通病,都停留於現象,即使講到原因,也只是提到幾個表面原因,也就是歷史課講的“導火線”,以為有了導火線便是爆炸的全部原因。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偏要追究他在藝術上的造詣,又何苦?哪怕,愛因斯坦在藝術上頗有造詣,也只是個例,完全不能因為他是全球知名人物而因此説明什麼。還是一句話:偉人之所作所為不代表正確。對偉人過於推崇,導致哪怕偉人身上哪怕一個小習慣都要細心琢磨,以為有大奧妙在其中。一個故事就是:父親請了個教書先生,對兒子説,一切都要跟老師學。老師咳嗽,孩子也咳嗽,老師吃飯,孩子也吃飯,老師噎着了,孩子説:老師的奧妙我實在是學不來。多麼諷刺啊,可那麼多人就喜歡這樣。

文章從一開始就把自然科學和藝術完全對立起來,然後再逐漸講道理:哦!原來科學和藝術是那麼統一的!

其實即使文章的結構是這樣的,還是不能擺脱作者根深蒂固的“自然科學與藝術是完全對立的”的信念。

上面我分了兩段,也沒什麼特殊的原因,不過這兩段很重要,有了這兩段,也就可以説明為什麼我前面説“這只是一個根本不理解愛因斯坦的人在瞎扯”,為什麼這篇文章根本不值得一讀。

因為科學與藝術、哲學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由於作者本身不理解它們內在的關係,所以才只能説什麼愛因斯坦多麼重視文學、音樂、美術,好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愛因斯坦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僅靠純粹的邏輯和對美的.洞察,即可認識世界。”麥克斯韋建立統一的電磁學定律,他的方程中有很多部分不完全建立在實驗基礎上,而是簡單的因為對美的直覺而建立的。自然科學是科學家對美的追求和探索的過程。對愛因斯坦來説,相對論比經典牛頓定律更美,所以才有了相對論。我曾經幾次很想將我對物理美的看法寫出來,但終究沒寫,因為無從下手,因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一種感覺,天生的,後天的,但決不是可以教會的。自從伽利略時起,相對性原理的無可匹敵的美就開始照耀物理學界;萬有引力定律的簡單美、牛頓三定律的普適美,不用説,一定讓多少人激動驚訝欣喜不已!

物理學的美一定離不開哲學。幾年來,我越來越深信不疑,我以為是被物理的美所深深吸引,其實不然,真正吸引我的是藴含其中的哲學。我自以為在學物理,其實在學哲學。我認為愛因斯坦更多的應是哲學家而不是物理學家。相對論應是哲學著作而非物理理論。作為物理理論,它確實是成功的,但真正不朽的是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物理學家都是哲學家,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再到愛因斯坦、普朗克,物理學的進步就是哲學的進步。亞里士多德是先驅的哲學家,牛頓是成功的哲學家,愛因斯坦是洞察的哲學家。正因為牛頓的哲學觀深入人心,才使得一直無人能發現相對論;愛因斯坦將牛頓哲學改進了,創造了相對論,可因為他仍然始終不能擺脱牛頓的經典的思想,才使他固執地不願接受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又是哲學的創新,它將唯心主義注入了科學之中。之前的唯心主義好像沒有太大作用,很有玄學的味道,卻從來不能為理解世界有任何幫助。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就是唯心主義的。用唯心主義去描述這一理論仍十分不恰當。但和之前的經典理學相比,這是一個特徵。更讓物理學家不能接受的是,傳統理論認為:宇宙是自從上帝創造(上發條)後,完全機械的,按照必然的步驟演化的。而量子力學卻從一開始就帶着根本的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一切都是隨機的,即使是牛頓定律裏面完全禁止的事情,在量子理論中都是可能發生的。這種不同本身就是世界觀的巨大進步。《愛因斯坦與藝術》以為,愛因斯坦的思想只有通過他喜歡的音樂作品才能體現,錯了。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對待量子論的態度足以體現他的全部思想。作者以為,相對論及量子論永遠無法表達《登幽州台歌》的情感,他錯了,相比這兩大理論藴含的深邃思想,《登幽州台歌》就顯得造作,無病呻吟了。

我從不崇拜科學,我崇拜的是科學中的哲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93p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