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第一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讀完林語堂先生《生活的藝術》一書後,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然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天堂一般。在林語堂那裏,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質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靈肉一體”。這種打破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法,從而給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底色。

在林語堂看來,中庸哲學的近情是基於個人主義內涵的。正是基於個人主義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斷取捨的重要依據,而集體脾性和民族性格則是由各個個人的情感匯聚形成的。天才並非像中世紀神學的“靈魂”那樣一個神話實物,而僅僅是一個比喻;國家天才不過是它的行為的一種性質和做事的方法罷了,天才的作用不過是在國家危急時的選擇與取捨傾向,決定着國家的最後行動途徑。

在林語堂那裏,人類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國家將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樂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樂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國所能貢獻給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禮物。在西方人,凡是隻須合於健全邏輯的,便認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國人雖然在邏輯上已是很對時,也還不能認為很充足,同時還須求其近於人情,作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學貫中西,着述頗豐。

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着哲思。他懷着一顆仁慈之心引領着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他是文學家,是哲學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他從哲學和藝術的高度俯視生活,以平常之心體悟生活。

在他看來,人一旦追尋生活的意義,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他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是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這是否要我們放棄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見,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快樂原則的,換言之,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好玩之心”的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的。

何謂“好玩之心”呢?樂於做一件事,樂於讀一本書,樂於交一個朋友,樂於吃一種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則可稱之“好玩之心”。這種樂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顯而易見,快樂是對個人而言的一種感受,如影隨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過度地追求名利,來自於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

生活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們就是藝術家——這句話看似很深奧,但是縱觀我們走過的人生軌跡不難發現,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藝術家,在精心的編織着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家庭、孩子、父母、親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們都是像藝術家一樣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們四處尋找幸福和快樂,卻沒有意識到幸福和快樂一直伴隨着自己,這句話對於容易滿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定的很高的人是怎麼樣都不會意識到的,面對着生活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誰能説出幸福和快樂始終就在自己身邊呢?

也許真的讓自己輕鬆一些就能簡單的獲得幸福和快樂,對身邊人不要刻薄,對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對身邊的生活充滿信心,相信這個社會,相信這個世界。心裏銘記:每一天都是一年當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學大家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都給出了十分樂觀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這裏就變的舉步維艱,讓我們在生活當中充滿樂觀向上的態度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只能通過不停的充電,不停的學習來感受生活當中的一切,將生活當作是一次藝術創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將每一天太陽升起的時候當作是生活當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來你會有365個美好的一天。

林先生《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閲讀此書能使我們被塵世的塵沙所遮蔽的心靈走向澄明,能使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的卑微的靈魂走向高貴,能使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對於消弭名利紛爭,走向社會和諧不無現實意義。

第二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後感

追逐夢想 樂享生活

——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有感

“秋風蕭瑟,人生已到楓葉初紅的時期。餘下的季節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個四季的輪迴。冬天過了,人生也就結束了。貯藏再多,也沒有用武之地。每個人年輕的時候,是應該拼搏的,但無論結果怎樣。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權利。有兒女繞膝得享天倫之樂的時刻。人生秋天的美麗,不該帶着傷感去緬懷,不該帶着不甘繼續奮鬥,到了這個季節,就美麗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麼?如何才能更高質量的生活?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我們有沒有對生活有深層次的感悟?在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中,作者以自身幾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工作之餘、責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過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對一般人而言,為了追逐夢想去努力工作,往往會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即追逐夢想會與享受生活存在衝突,但本書更多地是告訴我們,對理想的追求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要以快樂為原則,即“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感悟一:快樂生活是一種心境

榮華富貴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生活不分富貴貧賤;快樂與否,取決於我們的心境。工作之餘,放飛心情,去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世界的神奇與魅力,這是一種快樂!空閒之餘,多陪陪親人、朋友,用心去傾聽、交流,感受人生社會的千姿百態,

這也是一種快樂!對工作充滿激情與熱血,專注工作、一絲不苟,每天充實地工作,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還是一種快樂!當我們遭遇挫折,事業、感情不順時,我們跌倒了爬起來,從挫折中汲取經驗從而成長,這也是一種快樂!其實,生活中充滿了正能量,只不過需要我們用敏鋭的眼睛去捕捉,並用心去感悟。每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處理事情的方法,以及產生的結果都會有巨大的差異。正所謂佛語“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意思是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及境遇會隨着心境的轉變而轉變。我們相信,以樂觀積極的心境對待生活,生活也會給你帶來幸福與快樂。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時享受生活

社會在發展進步,同時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人們行走匆匆,穿梭於街頭巷尾,為了生活而疲勞奔命。對很多打工一族來説,也許已經習慣了熬夜加班、外賣盒飯;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輩子,可能只夠在一線城市買套房子。在很多人眼裏,生活,逐漸變成了一個結果,一個目標,很多人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質的意義與價值。生活應當是快樂的,人們應當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時行樂。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縱自己,要有一個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寶貴的財富,時間

在林語堂的文字裏,生活不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還包含着一絲淡淡哀愁的陰影,生活快樂的陽光與憂愁的暗影相隨,人生就是這樣調和五味雜陳,待我們細細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將生命的悲劇性視為

一種天然、本質的存在:“人類對於人生悲劇的意識,是從青春消逝的悲劇的感覺而來,而對人生那種微妙的深情,是從一種對昨開今謝的花朵的深情而產生的”。是的,林先生提及的這種憂愁的暗影,正是這種青春易逝、生命短暫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正如開頭提到的,“人生只有一個四季的輪迴。冬天過了,人生也就結束了。貯藏再多,也沒有用武之地。每個人年輕的時候,是應該拼搏的。”古人語:“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作為一個閲盡人生的作家,林先生認為人生的快樂必須以悲哀為底色,人生的快樂才顯得更加豐盈。悲哀與歡樂,恰如一座山峯的陰陽兩面不可剝離。一個真正的認識人生的智者,就需先認識生之山峯陰陽兩面的景物後,才會對人生有更深入的認識。既然生命之悲劇無法迴避,我們要正視人生,善待萬物,充實地度過平凡又珍貴的每一天。

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這本書其實是要人們淡泊名利,明確自身定位,實現自身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幫助更多人找尋生活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並不斷追尋;在浮華喧囂的塵世裏,和平的生活。安然處之,怡然自得。

2014.04.25

張小涵

第三篇:讀林語堂《讀書的藝術》讀後感

讀林語堂《讀書的藝術》讀後感

題記:我被冠以二十之名以四年有餘,實在算得上年輕。若説學歷,呆在課堂上的時光也甚少,若按當下的劃分來看大抵是歸於文盲一列吧。但我卻喜歡讀書,宋代的詞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曾經説過一句很妙曼的話: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雖説未到那種境地,卻也算得上是一個好讀之人,因為我認為書籍能夠將人帶入一個和日常生活迥異的世界。這種心理上的影響就和人旅行是一樣的。但卻由於沒有選擇的閲讀,往往被裏面的情感左右,久久不能歸真,今天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讀書的藝術)後很有感觸,便寫下了此篇…

林語堂先生認為讀書的目的是在書籍裏使讀者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而只有報着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讀書的樂趣。記得有一話叫做: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想報着這樣的想法去讀書之人,只怕失去了讀書時的人只怕是不能夠真正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了的,他們將讀書貫上了名利,追求的是物質。

其實我認為讀書,風味或嗜好是閲讀一切書籍的關鍵,讀書沒有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就讀,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徹底的享受讀書的樂趣林語堂先生認為這個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世間也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的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就如一課樹那樣生長着,如河水那樣流趟着,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巖石時,它便會由巖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湧到一片低窪的低谷時,它便在那邊曲折的流一會兒,當水流湧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靜的停駐在那邊,當水流衝下急流時,它便趕快的向前湧去,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湧出,水便會流着,直到大海。只要有樹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周而復始,所以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第四篇:林語堂讀後感

最近趕在過年前把《林語堂傳》粗略的看完了,為什麼説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沒有認真去看,而是因為書中摘錄了林語堂不少文章,然而由於自己國學功底太淺,有些實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還是有一些感想的,為了怕時間長了忘記,特在大年七年級大晚上記錄下來。

以前只是依稀對林語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個作家(呵呵,實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華煙雲》,其他就基本沒有了解了,在這個學期的新東方課程裏,一個留學回來教我們寫作的女老師向我們硬薦他,説學英語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記國學的研習,否則你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時就會言之無物,就會露怯,因為人畢竟對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瞭解中國的書法、國畫、詩等等,就算你的英語再出色,也沒有用處,語言就是用來傳播文化的工具。

林語堂就是這樣一位貫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評就是“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他早年愛讀書,上過私塾,也上新式學堂,幾乎將上海聖約翰大學圖書館的所有藏書都讀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英語水平,之後他在美國旅居創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國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介紹中國文化,比較有名的有《吾國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和《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fe),出版後曾長居美國暢銷書榜首。好多美國人當時對中國的好感就是從林語堂的書中獲得的。孔孟莊的智慧同樣吸引着美國人,賞花品茗似地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給注重現實利益的美國人彷彿打了一針靜心劑,據説當時好多美國婦女都以《生活的藝術》以生活準則,足見林語堂語言的功底和力量,更準確説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聯想到中國軟實力(或樹立國家形象)的問題,尤其是最近在美國開播的《中國國家形象片》,説實話,拍的不錯,很大氣,但總覺得文化的魅力沒有太體現出來,而且正如美國媒體所説,一國國家形象的樹立,與其拍幾個宣傳片,不如這個國家的大企業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來得實在和紮實。宣傳片可能很能勾起中國人共鳴,但美國人想要了解的是這些嗎?不知導演有沒有考慮。既然中國強大了,文化外交的需求增強了,那麼時代就呼喚像林語堂這樣的學貫中西的人才,能夠熟悉傳播受眾的文化,熱愛並瞭解自己的文化,更高一更層次,找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又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現在中國還在四處建設孔子學院,但願它不要變成一個漢語培訓機構,但願其中的老師能夠吟古詩、會書法、向林語堂一樣飽學中國傳統哲學。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的教育在國學方面是不夠重視的,有時太偏重於學習外語了,語文課高中時,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應付考試了,好不容易進入大學,進入大二便沒有了語文課,就是在大一上《大學語文》和《中國傳統文化》時,也是馬馬虎虎。我就記得,在備考《中國傳統文化》時,讀教材,才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確實還有不少東西很有意思,但我們卻不知道。甚至於許多老外知道的中國文化,我們也不甚瞭解(比如凝聚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二十四節氣”還記得嗎?),而在這方面台灣做得很好,中華民族的許多好品質他們還保留着,而且與現代的生活習慣有機結合,很值得我們借鑑(這個有時從台灣綜藝節目都能看出來,主持人動不動就會蹦出幾句成語來)。

有人會説,錢鍾書也是學貫中西的大家啊,不錯,但錢似乎更側重於將國外的東西介紹到中國來,在向外傳播方面,成績是比不上林語堂的,但長久以來,林語堂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大陸人的重視(這個從我去圖書館借這本書就可看出,別的作家都是好幾套,舊了就會更新,而林語堂的書只有一套,而且已經很舊很舊了),也許是因為他與國民黨、台灣、蔣氏夫婦走得太近了,引起了大陸政府的反感,或許這也是我為什麼對林語堂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吧。(當然,主要是自己才疏學淺,呵呵),真的希望外宣部門或者致力於樹立中國文明古國良好形象的人對他的作品多加關注。

開學打算去買一本《吾國吾民》讀讀,最好是中英對照的那種。

第五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讀書筆記1000字

《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老先生旅美專事創作的第一本書,也是繼《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廣為流傳的作品。作者站在一個當代人的立場上,將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經驗娓娓道來。

生活如同譜寫樂章,人會在美感的引導下,將生活經歷變成一個主題,而後記錄在生命的樂章中。細品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我的思緒也彷彿隨之飄進了他筆下那個閒適隨性的世界之中。林老先生説:“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的文字舒緩而有靈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滿深情,淺顯而深藏着哲思。他懷着一顆仁慈之心引領着我們從迷茫中走出來,以曠達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以淡漠之心去對待名利,以火熱般的情感去擁抱生活。

作者主張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學,認為只有出世哲學與入世哲學的相互調節和諧融合才能不違揹人的本性,產生和諧的人格。在對於人生哲學的認識上人容易走上兩個極端,一是禁慾和厭世,像印度佛教那樣通過對肉體的折磨達到精神的圓滿;另一個是極端世俗化,沉溺於官能享受,如同中國數千年來各個王朝的覆滅時的狀態,在物慾橫流的當今,也有不少人沉溺於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生活的藝術》告訴我們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將道家消極的人生觀與儒家積極的人生觀適度的融合起來,在塵世中保持內心的平和,做一個合乎情理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給人生帶來歡樂與情趣。

生活之中我們心情難免浮躁,但讀了《生活的藝術》後,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緒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並不昂貴,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只要我們認真和執着,充實每一天,我們可以永遠快樂。當我們投入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靜悟生命,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可以從中汲取一種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快樂無所不在,關鍵在於我們認真的去體會,認真的去感悟。調整自己心態,坦然從容,微笑才會永遠的浮現於我們的臉龐。我們應該清醒的去生活,不要受社會上浮躁之風影響而迷失方向。將心靈深處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盡情釋放出來,去擁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去讀喜歡讀的一本書,去品味愛吃的美食,毫無疑問,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生活的藝術》是一本指引我們走向健康人生,引導我們快樂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書。它傳授了我們快樂的祕訣,改變我們的觀念,從另一方面觀照快樂,從而走出關於快樂的誤區,以樂觀的態度去戰鬥,去迎接生活的洗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yo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