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關於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

關於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

關於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1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説是什麼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慾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幹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於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2

一年裏,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裏,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項目合夥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闆,鍛鍊自己做項目的能力。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恆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説:“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人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佈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説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鬥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3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麼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願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着親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麼一個有底藴的文明古國,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説,我更傾心於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於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澱的文化,反而熱衷於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説。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才能幹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裏。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裏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着它時,彷彿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衝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現在,我依然帶着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麼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於現在的我來説,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裏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着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着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着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藴含着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麼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4

今天終於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脱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着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看碟片當然是很開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於空白狀態,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並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餘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後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於茫然狀態,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着遍數增長,愈發如小和尚唸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説,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麼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麼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高中生道德經讀後感5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着老師這此佈置的作業,沒辦法硬着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經全文後,我突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着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説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説,“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説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説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説,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l9y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