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

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範文1

老子《道德經》,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

“淨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説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範文2

我讀「老子」體會到,古本「道德經」中的「法物滋漳、盜賊多有」,意為"禮制越多、盜賊越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為"最有德的治國之道,就是君王不搞德政"。「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意為"積極參導理制,百姓不響應,則朝廷官員就捲起袖子,對百姓強拉硬拽"。上禮之君重禮崇教,以"禮"管教百姓,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百姓不勝其煩,所以老子反對孔子的"禮制文化"。老子的"夫禮者,忠信之溥,而亂之首也"是對朝庭傳統的批判,是對當時中國的主流政治思想的徹底否定。當孔子就"禮"問老子時,老子得出了"禮"是"忠信之薄、亂之首"的結論,反對對百姓生活過多的干預和控制。

沒有理想就是最大的理想---遵循自然的法則。當今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的慾望太多,太想有所作為,不能用真本事體現作為,那就搞歪門道做秀「一個大學校長不做該做的事,帶着記者跑回老家,向老孃跪幾個鐘頭在報紙上標榜自己」。中國文化就是太鼓勵「出人頭地」、「名垂千古」、「光宗耀祖」,孔子能夠利用人性建立人性的慾望,並通過幫助君王強其國,而得名於天下,再輔佐用「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可不死」的「孝」文化來把天下人都逼迫為偽君子或狗崽子。

所以老子並不讚賞孔子的治國之道,這種強權文化在一定的時間之中能夠獲勝,但是自然的力量是長遠而強大,其綿綿如水、源遠流長、不驕不躁,歷盡滄桑、看透大道法則,而從不改變自己的性質。

當今的西方人,尤其是環保主義者都歎服老子崇善自然的哲學思鄉,研究中國的道德經,並回歸自然。我常常感歎中國2000多年前的這種反特權而追求自然、平等、自由的樸實哲學。感歎中華文化的博大和古老。希望有一天,中國人能夠以老子的道德經為道,迴歸自然。農村以村為中心,城市以社區為中心。每個村、每個社區自己管自己,自己滋養自己、自己作踐自己,天下也就平衡了。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範文3

老子被後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範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證明天道的規矩是不居功,不作為,不佔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聖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為個人慾望而下發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為,阿里巴巴的馬雲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台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把馬雲的照片發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麼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心是把馬雲當做超越的對象,商業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於用馬雲年齡比我虛長几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雲絕對是讀道德經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目裏,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在這麼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為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雲節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中上經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範文4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麼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還如何做人民的公僕,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説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裏説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為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温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説,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裏説要摒棄自己的私慾,不妄為便能無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幹什麼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衝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裏説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官為了貪慾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為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係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好嗎?

八年級道德經讀後感範文5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説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y3r9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