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讀後感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讀後感

今天,我也給大家推薦一本優秀的黨史著作——《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這本書由著名黨史和軍史專家劉統教授撰寫,以“尋路”為主線,從《辛丑條約》寫到古田會議,全書以人敍事、以事講史,通過栩栩如生的歷史細節,真實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尋路”之旅,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讀後感

推薦理由之一:有温度的人物

《火種》一書對歷史人物的描寫充滿細節,顯得立體豐滿,是有温度的。例如陳獨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僅僅是一個右傾機會主義的代表,但在《火種》中我們卻看到,已被排除出中央領導機構的陳獨秀在1927年11月12日“給中央常委們寫了一封信”,面對當時黨內領導層中普遍存在的左傾盲動傾向,直陳“我見到於革命於黨有危險的,我不得不説”,全然不顧個人得失。《火種》一書運用大量史料,用鮮活的筆觸再現了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形象,他們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有真理也有錯誤,因而更加可信、可敬、可愛。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中國人求解放和民族復興的歷史,是一個層層積累的過程。沒有前人的探索和犧牲,就沒有後人的勝利和成功。那些為此奮鬥過的先驅,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和敬仰。”

推薦理由之二:有深度的歷史

不同於一般人記憶中標籤化的歷史事件,《火種》一書對歷史的描寫充滿了細節,特別是完整反映了那一時期黨曾經走過的一些彎路和造成這些彎路的原因,引人思考。例如,1927年春天的武漢,工人運動中出現了過“左”的傾向,有的要求縮短工時到4個小時;有的強行關閉工廠商店、取走物資;有的對待勞資糾紛不等仲裁就以武力解決。工會未能制止這些行為,一定程度上把民族資產階級推向了對立面。又如,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鬥爭的第一槍,但幾萬人的隊伍在短短兩個月裏就失敗了,朱德在總結經驗教訓時説:“當時在軍事指揮上,我們只有北伐戰爭的經驗,沒有游擊戰爭的經驗,不知道分散出去爭取羣眾,武裝羣眾。雖然有很多槍,卻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教訓是應當到農村去,不應當去打大城市”。共產黨人正是在血與火的實踐中,歷經多次失敗、總結之後,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新路,革命火種終成為烈火燎原。讀罷此書,讓人感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艱辛和不易,其間充滿着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也更加能夠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推薦理由之三:嚴謹的寫作態度

劉統教授作為著名黨史、軍事專家和“五個一工程”特別獎獲得者,著史嚴謹,為寫《火種》一書參閲的親歷者文集、傳記年譜、回憶錄及各類檔案文史資料達二百種之多,“言必有據”,令人信服。《火種》一書多有細節,但均有出處,絕非為細節而細節的臆造,是十分嚴肅的歷史著作,也是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百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們要把從歷史中汲取的營養和智慧轉化為履職盡責的實效——作為一名檢察人員,就是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忘初心,不負韶華,無愧時代,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建黨百年。在此與諸君共勉。

標籤: 讀後感 火種 復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9nz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