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復興之路觀後感 優選12篇

復興之路觀後感 優選12篇

【導語】

復興之路觀後感 優選12篇

復興之路觀後感 優選12篇 由本站會員“xs11”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復興之路觀後感篇2:復興之路觀後感篇3:復興之路觀後感篇4:復興之路觀後感篇5:復興之路觀後感篇6:復興之路觀後感篇7:復興之路觀後感篇8:復興之路觀後感篇9:復興之路觀後感篇10:復興之路觀後感篇11:復興之路觀後感篇12:復興之路觀後感

【正文】

篇1: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給了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高聳的華表,奔湧的江河水,遠處模糊的宮殿,書的封面底色濃厚又豔麗,極富視覺衝擊力。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這樣,既輝煌燦爛又飽經風霜,既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氣息,又充滿着現代活力。

“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縱觀中國歷史,我們能夠從中明白一件事:志當存高遠。因為人是為什麼而活又是什麼在支持着人們奮發向上其實可是就是兩個字——信念。

當國人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醉不醒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發展壯大着,他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志向遠大而又有着令人驚詫的行動力。當本國的資源不能滿足時,他們把目光看向了傳説中“遍地黃金”的東方國家。當英國派出使者向清朝請求通商時,乾隆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為由一口拒絕了他。那時的清朝已經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進,在自我自足的滿足中一醉不醒,渾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是,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潮流擦肩而過,沒有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

清朝的閉關鎖國,孤立了自我,使自我在世界上落伍。結果以往的東方大國,被歐洲國家的尖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從此步步淪喪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當存高遠。”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錦,不能奢望能一勞永逸,不能滿足於眼前的一點點成就,而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併為之不斷奮鬥,最終才能成功。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飾以琉璃,飾以黃金,飾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類的一大奇蹟,這個奇蹟就是圓明園。1860年10月18日,英國公使額爾金下達焚燬圓明園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們腦海中留下不易泯滅,永遠保存的痕跡……圓明園宮殿為之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擊……警醒其迷夢”這一行動得到了英國首相巴麥尊的同意,他還暗示額爾金燒燬紫禁城。

為了給予中國政府以沉重的打擊,破滅中國人民的信心,這座耗費了150多年時光和數不盡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來的萬園之園,被一把火和一個野蠻的命令所毀,只給百年後的世界留下了斷壁殘垣和不絕於書的憤怒。

“志當存高遠。”如果當時的王朝統治者能目光遠大,立志高遠,或許這夢一般的園林不會被毀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會有“如果”,我們必須以此為鑑,從傷痛中走出來,去創造更加完美的明天。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經過光緒帝進行了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雖然變法最終失敗了,可是它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貼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它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志當存高遠。”這是一次資產階級的覺醒,志向遠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國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淵時勇敢的站了出來,期望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為此奔走奮鬥。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時拒絕了逃生機會,表現出了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這種捐軀的壯烈行為,來喚醒民眾的覺悟。可是樹立了遠大的志向,還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最終使一場千年鉅變——辛亥革命爆發了。辛亥革命給了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張勛復辟帝制的鬧劇和袁世凱的83天皇帝夢都是警醒他人的例子。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先生以往這樣説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意志的重要性,我們要用正確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軟弱與退縮都不是革命者應有的,我們要勇於應對困難,愈挫愈勇。因為“雖然試了不必須能成功,可是不試的話必須會失敗”。很多時候成功都是一扇虛掩着的門,就看你有沒有勇氣去推開它。或許困難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難以解決。

我們除了“志當存高遠”之外還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堅信終有一日會取得成功。孫中山先生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革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他不僅僅樹立了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遠大志向並且還為之奮鬥了終生,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共產黨也應運而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志當存高遠。”立志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羣眾努力奮鬥,拋頭顱,灑熱血的結果,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國迎來真正的光明之前,無數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開出一條血路。中國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中華民族從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12月,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35週年,在此之際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我們與世界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志當存高遠。”我們要堅定改革發展的政策不動搖,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中國的歷史是一條悠久的長河,晝夜不停奔騰向前流去。而作為當代學生的我們要成長起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志當存高遠。”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肩負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當今世界,科學發展日新月異,逐步向知識經濟,信息化社會邁進,不學習,人就會落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要胸懷共產主義遠大夢想,要有遠見卓識和在複雜的環境中應變的本事,勇於開拓創新,進取努力,爭創成績。

或許我們此刻仍然很青澀,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可是我們會更加努力。看完《復興之路》,胸中湧現的自豪與活力像是一股強大的暖流貫穿全身。我們的祖國啊,雖歷經風霜,但煥發着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而我們則應當遵循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的教誨:“志當存高遠。”

篇2:復興之路觀後感

政論片《復興之路》是中央電視台去年在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之際播出的一部全面、系統梳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系列節目,由《大國崛起》的原班人馬製作,有人稱是《大國崛起》的姊妹篇。《復興之路》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該片按照歷史線索,逐集表現了中國如何從民族覺醒到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從實現改革開放到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是一部能夠讓我們真正深入的瞭解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必看的巨片,作為大學生觀看該片有助於我們瞭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對於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好的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我是一個月前在學校網站的"山大新聞網"的"視聽在線"上看完此片的,初看此片,就感覺到它與《大國崛起》有很多相近之處,我當時看的很專注,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吸引着我去一口氣看完.看過《大國崛起》後,再看《復興之路》,受到的震撼很大,這種震撼從一開始一向延續到看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觸太深了,總感覺不吐不快,籍此機會,藉以抒發自我的感觸.[由本站網友投稿]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用歷史感悟未來。這是對該片所述資料的濃縮,該片共分為六集: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

觀看此片的過程中,我的感受隨時期的變化而變化:從1840年之後一向到辛亥革命,看到很多屈辱事件時很氣憤,尤其當看到清政府賠償西方列強那麼多錢,光賠日本人的錢就相當於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時,氣憤之極,揮舞起拳頭;可是到抗戰勝利,看到了中國復興的轉折點時,內心十分激動,及至建國初期的時候看到祖國取得的成績十分欣慰,但因緊接的“文革”又感到很大的遺憾;到改革開放以後又十分振奮,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差不多就是這麼三種感受經歷:一個就是建國之前的氣憤;然後到建國初期既欣慰又有一些遺憾;再到改革開放又很自豪。

因為總是有人要粉飾歷史,所以我們要記住歷史。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要永記祖國的歷史,這不僅僅是為了要更好的與篡改歪曲歷史的惡勢力鬥爭;也更是因為“以史為鑑,能夠知興衰”,我們需要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前車之鑑,後世之師”,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更好的服務祖國,服務人民。

作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祖國建設的準接班人,我們要牢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壯大自我的國家。因為百年的屈辱歷史已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

大清的閉關鎖國,天國美夢,孤立了自我,使自我從此在世界上落伍,我們叢中得到了教訓:僅有吸收世界的先進成果,使自我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與世界接軌,與世界共發展。閉關的後果讓我們堅定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我們把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是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後作出的明智抉擇,我們必須要長期堅持。

以往的東方大國,被別人用尖船利炮打開了國門,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們不得不感言:僅有擁有強大的國防,才能保衞自我的人民,保衞自我的家園。中華民族歷來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但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必須擁有維護和平的力量,建設強大的國防,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建設一支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才能鑄就保衞和平的鋼鐵長城。

在《復興之路》中,我還激動的看到,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並且艱難的道路,人類歷史上在上世紀之初還沒有哪個國家以往遭受過像中國這樣的屈辱,再看看此刻社會的繁榮,中國人應當學會自豪和自信,可是不是自大。片中解説詞説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能夠看出一個大國從傷痕一路走來的不容易,這就像我們一個家庭一樣。我小時候父親去世,家裏老屋連樓板都沒,還拉了一筆看似不小的債務。之後大姐工作以後努力掙錢還債,再之後家裏老屋鋪上樓板,家裏用上煤氣灶,買來西湖牌黑白電視。到以後2姐在北京讀完大學,做了白領,以及到我大學畢業以後,家裏造了新房子,在北京買房子。在中國,在我那個村子裏,很多鄉親都是這樣從貧窮走到小康,從物資的豐富走到精神禮貌的滿足。一個家的復興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們偉大國家的強大之路嗎

不論是要讓人民過上小康生活,還是建設強大的國防,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僅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全方位的增強自我的綜合實力,使自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必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們即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此刻,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看完《復興之路》,我們在震撼之餘,最重要的是要繼往開來,沿着前輩們在復興之路上留下的足跡,更成功的走好復興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現階段,作為大學生,我們要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強和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夢想信念,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篇3:復興之路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復興之路觀後感!

當我走進《復興之路》的展廳時,立刻被展廳牆上的文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吸引住了。華夏五千年,中國享有多麼悠久燦爛的歷史!長城、兵馬俑、紫禁城,這些世界所稱頌的偉大奇蹟;絲綢之路、四大發明、鄭和下西洋,這些推動和促進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壯舉……為什麼一個號稱“居於世界中央”的大國會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為什麼她會在那些所謂的歐洲“蠻夷”的堅船利炮下不堪一擊是沒落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封閉自大的驕狂心態,是陳舊落後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看着牆上一張張帝國主義列強殘殺中國人的照片,我的心無法平靜。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深為自我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禮貌感到驕傲,但我認為我們更應當直面這段近代的屈辱史和血淚史,決不能忘記過去!

僅有我們黨,才能救中國;僅有我們黨,才能領導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這是真理,是被中國人民的血淚見證過的真理,是被中國革命歷史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在《復興之路》這次主題展覽中,同時也展出了中國革命歷史中一些有識之士採取的救亡運動和不一樣的革命道路,包括:洋務運動、康有為、譚嗣同等的變法維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陶行知等教育救國,這些道路被歷史證明了它們對於改變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命運是行不通的。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成就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馬關條約》;變法維新在慈禧的一手遮天下只剩得一個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竊國大盜袁世凱收入囊中;愛國知識分子們的種種努力奮鬥,在軍閥反動派面前收效甚微。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發展到壯大,雖然中間有過認識上的不統一,有過左和右的錯誤,但他們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他們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僅有他們才能夠領導千百萬的勞苦大眾翻身做主。萬里長征,那麼多的艱難險阻,還有敵人飛機大炮的圍追堵截,但最終紅軍勝利了,我們黨勝利了,建立和壯大了自我的根據地,延安成為青年們嚮往的革命聖地。黨在那裏坐定指揮,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當我盯着牆上反映延安時期精神面貌的圖片時,我

看到了一種生命力,一種堅實的民族精神,那種精神是永遠不會被打敗、擊垮的。

進入展覽的第五個部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真切地感到了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那裏有三峽大壩和青藏鐵路的景觀模型,有成功進行載人試驗飛行的神舟飛船,有中國農村、城鎮發生的翻天覆地大變化,有申奧成功的喜悦,整個展廳洋溢着昂揚的鬥志和振奮人心的力量。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我們今日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投資者所青睞的國家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國也從一個製造大國開始向一個創新大國邁進,我親身地感受到祖國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我感到自我正在經歷着一個歷史的轉折,一場偉大的復興。而這一切當之無愧地應當歸功於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不會有中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凝聚;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就不會有改革春風吹遍神舟大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一心為民,帶領人民奔小康,老百姓兜裏的錢就不會鼓起來。

突飛猛進的中國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苦幹問題的重要決議,無一不是民族復興的基石。展覽讓我領略到了國富民安的道理,認識到年輕一代所肩負的歷史職責和民族復興的重任。展覽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前進的艱辛歷程,同時也看到了今日中國的強大。我們是祖國的期望,我們要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為報效祖國做出更多的努力。

篇4:復興之路觀後感

4月14日,正值春意闌珊之季,我院電力電子研究所組織黨員與羣眾一行40人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了《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

從車流喧囂的十里長安街進入莊嚴的國家博物館的那一刻起,我們彷彿步入了無聲的歲月之河。從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到上個世紀“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再到“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見證了歷史歲月的洗禮,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雄壯豪情。

這是一段屈辱、奮鬥以及復興的歷史,是一段中華民族由弱到強、由主權淪喪到開始獨立、由人民受奴役到翻身做主人、由飢寒交迫到小康富裕的巨大變遷。在鴉片戰爭和南京大屠殺場景前,我們感受的是一種主權淪喪後喪家奴隸的壓抑、屈辱和憤慨;在太平天國、武昌起義場景前,我們感受的是一種為了追求民主、獨立與自由的奮起、鬥爭和壯烈;在毛澤東主席發出的震驚全球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場景前,我們情不自禁而淚流滿面;在兩彈一星、青藏鐵路場景前,我們感受的是一種民族復興的無比自豪。

近兩個世紀的民族復興之路,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中華兒女的驕傲,也感受到了身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職責。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也深刻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科技才能興國;不重視科技創新,國家不可能強大;不重視科技,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之林。大家紛紛表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也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每個人都對國家繁榮和富強具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民族興亡,匹夫有責”。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隻要我們都能恪盡職守,在自我的工作崗位上踏實進取、進取奉獻,集合全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那麼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之路上不斷譜寫更輝煌的篇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步出博物館,已是惠風和暢,春深似海的和諧盛世。

篇5: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的切入點是十分廣闊的,它向我展現了中國從鴉片戰爭到現今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的近現代史的廣闊畫面。而它的切入點側重於講述在各個歷史關鍵分化點上道路的選擇問題,也就暗合了這部紀錄片的主題“復興”。能夠説是一部想要為觀眾展現一幅歷史大畫卷的大型歷史記錄片,同時也期望觀眾能夠從中獲得對於國家復興的些許感觸。

可是,在看完整部歷史記錄片後,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失望,讓我提不起一點精神。整部片子幾乎就是對於高中中國近現代史教材的原文照搬,所具有的新意可謂是少之又少,我想我就算不看這部片子所能夠寫出的歷史觀點應當也不比此刻所能寫出的要糟糕。我想整部片子令人感覺如此乏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些:

1、意識形態宣傳的痕跡太過於明顯。整部片子雖然着眼於整個中國的近代史範疇,可是對於除開中國共產黨在復興上的作為之外的部分太過於單薄。其實對於其他非中國共產黨團體對於我國近代化進程所做的努力實在不小。這些東西其實也值得用更多的筆墨去書寫。

2、史觀過於陳舊。整個紀錄片的史觀基調依然停留在高中課改之前的中國近現代史水準上,對於晚晴志士們的評價依舊是在一個很陳舊的層面上進行的,這顯然對於一個追求新的史觀的大學生是不能理解的。

3、整個紀錄片的涵蓋範圍過於龐大,沒有很好地駕馭整個紀錄片。拿《燃燒的黃龍旗》作為比較,《復興之路》顯得極為死板,沒有一種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還原的躍然紙上的感覺。這種缺陷也許就是因為它所涉及的範圍太過於龐大而造成的。

儘管有這些許多令我不爽的情景的出現,我還是堅持將這系列的紀錄片看完了,期望能夠在裏面找到一些對我的歷史知識有提高的地方。看完之後,我也不怎樣清楚這種新鮮知識對我的影響是怎樣的,也許是潛移默化的吧。

以下是我對於中國復興的過程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和見解:

1、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維多利亞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同時期的慈禧太后對於種種現實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反應,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説明中國已經在經濟、制度各個層面上落後於西方的先進社會。改革,或者説,社會變革已經是大勢所趨。各個階層都在做出各自的努力,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已經最終中國共產黨的努力,這些努力,無論其最初動機如何,客觀上確實都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以及中國從封建社會的擺脱。也許從反帝國主義這個層面上來説,他們或多或少存在所謂不夠徹底的問題,可是既然是從近代化的角度來講,那就不應當忽略。由於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乃至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前提,所以,晚清志士們的努力最終失敗是一種必然。

2、反過來説,中國共產黨最終完成了政治獨立的目標並開始進行經濟建設也是一種歷史選擇,一種人民的選擇的結果。所以,至少在當時,乃至當前,中國共產黨都能夠算作是一個有活力、卓有成效的政黨,這些歷史功績和作為是永遠無法從歷史的功勞簿上抹殺。的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3、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構成的各種錯誤或者説極“左”的思想和作為,儘管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但不如把它看作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波折,也許百年以後,歷史學者會把這一系列事件認為是社會主義制度真正建立起來之前的挫折。一如法國大革命,從熱月政變到巴黎公社之後君主制度在法國的徹底消失所經歷的70餘年的歷史。再者,對於一個當時執政經歷尚且淺薄的政黨,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上的錯誤情有可原。又比如英國從光榮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真正確立廣泛的普選制度——政治體制的真正完善,所經歷的長時間,是一個道理。所以,或許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今後所見的中國共產黨,會有一些出色的提高。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矚目,一些與經濟建設和經濟制度採用所相關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構建也有不錯的成就。這點,哪怕是一個極端的反社會主義者也不會否認。可是政治方面的改革可謂是捉襟見肘,建國前的新政協所訂立的一些政治原則和制度依然沿用至今。這個現象一方面説明了當時訂立的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當前中國政治制度存在着某種程度上的落後。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觀點,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是具有反作用的。落後的政治制度必然對於經濟建設存在阻力,或許此刻這種阻力在中國還不明顯,可是今後會是個什麼情景,是否樂觀,沒人能夠預測。如果非要等到經濟基礎自我去決定一種新的上層建築,那手段將會是激烈的而非平靜的那種。所以,我認為,中國今後的改革方向,還應當更加註重政治制度的層面。否則,所謂走向復興就是一張空頭支票。

篇6:復興之路觀後感

泱泱的中華五千年,從夏禹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在封建統治下的人民。始終遭受着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困苦中的中華兒女曾發出一聲聲響徹心扉的吶喊。但民主、共和始終隱藏於黑幕之中,遙不可及……民眾們高高舉起的雙手,延伸向遠方的期待目光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

可誰又曾料想到,昔日千瘡百孔的中華大地今日如此勃勃生機。絢爛的光芒如利劍般刺破那塊堅硬的幕板,黑暗被擊退。民主共和也隨着黎明的曙光噴泄而出,映在祖國大地的每個角落。中國共產黨用自我堅強的臂膀拯救保護着華夏,用一個個橫空出世的理論,一棟棟崛地而起的大樓,一顆顆更加熾熱真誠的心,向世人昭示着中國的日益強大。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他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沒能拯救深陷泥潭的人民羣眾。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沒能使中國擺脱半殖半封建社會境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應對羣眾的囑託,他們用汗水凝聚期望,用行動成就期盼;看到戰場上倒下去的戰士,他們用淚水發泄悲哀,用熱血洗刷屈辱。這就是鐵骨錚錚的中華兒郎啊!而在聽到毛主席的那一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他們飽經滄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那孩子般如花兒般綻放,讓所有的華夏兒女都為之心動……

如果説母愛是偉大的,那麼黨給予我們的呵護又是怎樣的博愛啊!中國共產黨自身正是一篇鴻篇鉅製,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前方的路上的艱難曲折,也感受到了跨過鴻溝,登上成功殿堂的喜悦與激動。中國中產黨高於一切,他的足跡亦如天上的繁星閃爍着光芒,遍佈各地;他的光輝亦如温暖的陽光,普照萬里;他有似一根無形的繩索,將中國兒女的心緊緊地系在一齊,帶着我們向最光明的地方邁進。

共產黨,多麼響亮又具有號召力的名字!有時候,他像一彎小溪,儘管前方有許多荊棘和障礙。但他仍然拼盡全身力氣,衝破阻礙,只為抵達汪洋大海,貢獻自我的力量;有時候,他像一位把愛埋於心底的母親,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只是期望所有的人民羣眾都能過的幸福……原先,有一種悄無聲息的愛競是這般令人感動。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與智慧,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更加繁榮,更加富強的中華民族;讓世界矚目,讓世界見證中華民族從崛起到昌盛的偉大時刻;讓世界明白,中國不再是一個任人欺凌的羊羔,而是閃耀在東方天地上的後起之秀、明日之星。

篇7:復興之路觀後感

歷經風雨滄桑,歷經時事變故,有過盛唐的自豪,也有過清末的傷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體會到圓明園被燒的恥辱……有着五千年禮貌歷史飽經風雨滄桑的中華大地,最終在今日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日子,建黨90週年之際,我們為這個國家而驕傲,為這個民族的繁榮昌盛而自豪。

今日來到了國家博物館進行參觀,今日的主題是“復興之路”,從鴉片戰爭到現代化的中國,步步經歷了從困難到勝利的過程,無論是戰爭時期的流血犧牲還是和平年代的經濟競爭,中國都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了我們是個勇敢自強的民族,所有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唯獨堅挺不拔的精神不能失去,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復興之路》圍繞千年鉅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鉅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使中國發生歷史性鉅變,中國人民思想也由此獲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誰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誰能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呢之後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30年,到了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方面我國已經發展為一個綜合型大國,再也不會像舊社會那樣受人欺辱了,我們民族已經屹立於世界之林,挺拔的站起來了。“震撼”“激動”“落淚”……這是眾多觀眾在形容《復興

之路》觀後感時所用的話語。“就是要讓廣大觀眾看到中國在160多年復興之路上一路行來的種種變遷,並讓無數觀眾從這種變遷中感受並觸摸幸福。

即便在和平年代的今日,戰爭時期的愛國精神也已發揚的如此廣泛,變革的時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見的腳印:抗擊非典,踐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領袖和民眾共赴危難,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和擁護。突飛猛進的中國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苦幹問題的重要決議,無一不是民族復興的基石,讓我領會到了國富民安的道理,認識到年輕一代所肩負的歷史職責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也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前進的艱辛歷程,同時也看到了今日中國的強大。我們是祖國的期望,我們要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為報效祖國做出更多的努力。

看完《復興之路》的展覽,我有種説不出的感動和自豪!感動的,是那些為中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人;自豪的,是為自我能夠成為這個優秀民族的一份子!

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共產黨領導着廣大人民羣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着、奮鬥着、發展着、前進着……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鬥,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麼,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髮展、提高!

篇8: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這是一部能夠讓我們真正深入的瞭解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後,我洶湧澎湃,心境久久不能平靜。中國曆經風雨滄桑,歷經時事變故;有過盛唐的自豪,也有過清末的傷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體會到圓明園被燒的恥辱……有着五千年禮貌歷史飽經風雨滄桑的中華大地,最終在今日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日子。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

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之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寶船下達西洋……

然而,當國人還兀自沉浸在四大發明的光環之中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還堅信天圓地方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禮貌。當其本國資源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時,便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方亞洲國家。於是,英皇派出使者到當時還很強盛的大清朝,請求與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為由一口拒絕了。中國與世界給予的第一次機會失之交臂。

當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時,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堅船利炮之下,中國的災難降臨了……在列強的武力威脅、打擊之下,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國辱權的不平等條約,使本就落後的華夏大地的現狀雪上加霜,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

“國破家何在”當中華大地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時,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後繼的為了解放中華的事業而奮鬥。

中國的革命道路可謂是曲折而艱難,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同樣遭遇了失敗,就其原因是沒有從太平天國運動汲取失敗的教訓,總結經驗。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轍。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他們進取的從前人那裏總結經驗,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並能勇敢地從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奮勇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多次磨難。98洪水氾濫,2003非典入侵,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着中國。災難中最高領導人出此刻最前線,鼓舞我們要有戰勝一切磨難的勇氣和信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品質和精神,足以讓國人自豪,叫世界震驚。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讓人民失望,沒有讓世界當成笑柄,抗擊了洪水的肆虐,抵制了非典的橫行。生活秩序又迴歸正常,從那裏,我看到了不屈,學會了堅強。

如今中國正在變得強大而富有。在世界驚歎之餘,我們更不能有片刻鬆懈。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要安於現狀的享受,要充分發揮自我此刻的創造精神。為了體現自我的價值,奠定民族自立的基石,為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穩固的地位,我們一齊開拓!

中國作為最璀璨耀眼之星在東方冉冉升起,光輝照耀世界的每個角落,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像登上珠穆朗瑪峯一樣踏上強國之巔!經過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此刻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國賦予我們的,要想她永葆青春活力,就要不斷的有新鮮血液輸入,同時還要向外疏通,讓世界認可。

我們的復興之路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做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我們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禮貌歷史,多少的滄桑歲月,才得來今朝幸福生活。

看完《復興之路》,我們在震撼之餘,最重要的是要繼往開來,沿着前輩們在復興之路上留下的足跡,更成功的走好復興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現階段,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加強和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夢想信念,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篇9: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全片敍事宏大,解讀深刻,全景追溯中華民族16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曆程,經過振興之路偉大成就探索方向和平發展不懈探索喚起信心這六個篇章向觀眾展示全球視野下中國發展道路之抉擇、民族復興之畫卷。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167年,貫穿着中國近代史以來每一個深刻的歷史階段、每一個感人的故事,勾畫出了中華民族艱難曲折的偉大“復興之路”。從這條艱難曲折的偉大“復興之路”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得出這樣一條歷史結論:那就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

從1840年領土淪喪、百年屈辱的開始,到今日的獨立自主並完成香港和澳門的順利迴歸;從千年局變(辛亥革命)、崢嶸歲月(革命失敗、探索新道路)到中國新生(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從閉關鎖國、落後捱打、民不聊生,到今日的改革開放、申奧成功、小康社會。百年的屈辱和半個世紀的發展繁榮既見證了“落後就要捱打”這樣的血的教訓,也印證了“民族精神與國家安全從來不是靜態恆定之物,從來是在動態中不斷變化演進的。能夠這樣説,《復興之路》用事實證明,僅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從洪秀全到孫中山,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在百年沉淪、百年復興、跌宕起伏歷史進程中,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夢想在水深火熱中探索;多少炎黃子孫為了國家復興的追求,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作為現代中國大學生,我們是驕傲的,因為我們的國家在富強;我們是自豪的,因為我們有如此多的精神領袖和如此偉大的民族。我們應當矢志不渝追尋他們的夢想,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職責,以自我的努力為中華民族發展史續寫新的篇章。誠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只是一種口號。復興,靠強大的軍事高科技的國防,靠全中華兒女的智慧的凝聚力,靠真正的民族素養的説服力。我們既需要完善政治體制,建立強大的經濟體制亦要擁有不可磨滅的文化精神。

篇10:復興之路觀後感

為了迎接黨的17的勝利召開,CCTV最近在播出紀錄片《復興之路》,片中詳細解讀了1840年以後至今中國人民的戰鬥與建設歷史。

我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後的年代,我們此刻年齡在30以下的這一輩對於文-化大革命是陌生的,甚至好奇的。2000年有幸來北京發展,我就刻意的研究起這一段歷史,我看了國家圖書館公開的一些這方面的資料。02年住院時候結識了一個70歲的老病友,從他那也明白了一些他們理解的這10年。

我崇拜毛主席的,我家裏此刻還供着中國計算機報L主編從韶山“請”來的主席銅像。對於這10年浩劫,我是這樣理解的:首先主席是個人,不是個神,其次主席是個詩人,再次主席才是個主席。在革命戰爭年代,主席是偉大的,他一手締造的新中國。可是在49年以後,和平時代來了,主席的治國不斷的被證明偏離軌道。我理解的就像拔河,這邊過了紅線拉過去了,其他同志給拉回來。

可是主席畢竟是個詩人,以及權利的擁有者,詩人最好的表達方式是詩,所以,66—76的這10年就被灌上了“文化”的頭銜,我理解的是,這10年主席以文化的名義與自我鬥爭了10年,可是在後期他自我也證明與自我鬥爭的失敗。這個鬥爭中,主席是肯定自我也是否定自我。

在《復興之路》中,我還激動的看到,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並且艱難的道路,人類歷史上在上世紀之初還沒有哪個國家以往遭受過像中國這樣的屈辱,再看看此刻社會的繁榮,中國人應當學會自豪和自信,可是不是自大。

片中解説詞説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

能夠看出一個大國從傷痕一路走來的不容易,這就像我們一個家庭一樣。我小時候父親去世,家裏老屋連樓板都沒,還拉了一筆看似不小的債務。之後大姐工作以後努力掙錢還債,再之後家裏老屋鋪上樓板,家裏用上煤氣灶,買來西湖牌黑白電視。到以後2姐在北京讀完大學,做了白領,以及到我大學畢業以後,家裏造了新房子,在北京買房子。

在中國,在我那個村子裏,很多鄉親都是這樣從貧窮走到小康,從物資的豐富走到精神禮貌的滿足。一個家的復興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們偉大國家的強大之路嗎

“復興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路

最近,一部大型歷史政論片引起關注。“有感染力、十分受感動。”“從歷史變遷中真實地觸摸到了一個民族的幸福”……民眾口口相傳,媒體熱烈評議、網絡跟帖如潮,説的就是它:《復興之路》。

在娛樂節目竭力擠佔社會生活空間,海量資訊不斷分散人們注意力的時代,一部理論性極強的政論片熱播絕非偶然。

它之所以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之所以散發出震撼人心的魅力,就在於它以力求真實的藝術風格,勇敢地走進歷史的深處,走進真理的深處,走進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説出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心裏話:歷經苦難、犧牲和奮戰,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實現幸福夢想的偉大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世上的路有千萬條。但找到一條能夠讓一個以往深陷苦難的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路,卻是那麼的艱難!《復興之路》把尋路的起點放在1840年,放在鴉片戰爭那定格了全民族恥辱的海面上。“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的悲鳴,正是當時中國人民在黑暗與迷茫中不知何往、呼號無助的真實寫照。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仁人志士,也不乏揭竿而起的一代豪傑,但《復興之路》以歷史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從戊戌維新到清末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爭……都沒能真正找到屬於中國人民的道路。學習西方搞資本主義,可“教師打學生”,行不通!袁世凱之流復辟帝制,但人民不答應!中華民族的期望之路啊,究竟在何方!

篇11:復興之路觀後感

今日我看了《復興之路》這部影片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深刻的瞭解。

中國曆經了多少風雨滄桑,也歷經了多少磨難。有過盛唐的自豪,也有過清末的傷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體會到火燒圓明園的恥辱……有着五千年禮貌歷史飽經風雨滄桑的中華大地,今日最終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日子。

當國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當嬉笑打鬧的那一刻;當在課堂上歡快上課的那一刻;當與家人共進晚餐的那一刻……你,是否想過,這一切是多麼來之不易。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至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上船下達西洋……

然而,正是中國的強大,正是我們擁有四大發明,才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當國人還自以為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時;當國人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時;當國人還堅信天圓地方時……歐洲等各個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禮貌。

1840年,因為中國的禁煙措施,遭到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中英兩國爆發了鴉片戰爭,由於中國的科技落後,導致中國大門第一次被打開。中國徹底失敗,並且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然而中國人的思想還未被打開。1860年英法艦船200只,侵略軍16000餘人闖至天津大沽口外。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無心抵抗,致使侵略軍長驅直入,進逼京城。咸豐皇帝倉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

次日午時,當侵略者將圓明園的財寶洗劫一空後,又放火將圓明園燒成粉末。這時的中國徹底宣告失敗。

“國破家何在”當中華大地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時,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後繼,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如:譚嗣同、梁啟超、秋瑾、孫中山、毛澤東……一批批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僅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和奮鬥,最終迎來了今日這完美而幸福的生活。

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為了使恥辱的歷史不再重演,我們此刻就要好好學習,長大為國家出一份力,讓祖國變得更加強盛

篇12: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按照歷史線索,逐集表現中國如何在國家危亡之際開始了民族覺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歷史片最難的是歷史素材的取捨,拍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更難,難在畢竟觀眾的陌生感要差一些。國內有多少人會對西班牙史、葡萄牙史、荷蘭史,甚至美國史有多少了解除非是專業人士和學者。所以,拍《大國崛起》時我們不用研究這個問題。但對我們中國自我的歷史,能夠説每個中國人從小時候都理解過基本的教育。在這種情景下,如何表達出最基本的新鮮感,就成為最困擾我們的追求。”任學安在介紹劇組面臨的最大困難時説。

任何一個創作都期望呈現一種新鮮的面孔,這樣傳播效果、到達效果才會更好。否則傳播就沒有意義了。如何給觀眾新鮮感任學安和劇組成員們從電視梳理與文字梳理的不一樣之處入手,開始探索。

“電視是時間藝術、時間作品,沒有太多空間功夫去鋪陳。電視是用畫面敍事,讓觀眾經過影像來了解。文字敍述的歷史追求必須思想深遠,有哲學高度,電視節目有時候可能甚至不需要説話,一個畫面加一段音樂就足夠了。”任學安介紹了《復興之路》帶來的影像衝擊力:“在第一、二集中的開頭,觀眾能看到當時的中國人用腳踩水車的畫面,如果認真看,你就會發現那些人都是光着屁股的,那是真正的衣不蔽體。再往後看,看到第四、五,尤其第六集,畫面轉為恢弘絢麗,那種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觀眾能完整地看完這六集,基本能清晰看到中國由弱到強,由主權淪喪到開始獨立,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並且開始享受小康生活的變化。”

任學安説,即便説《復興之路》目前所呈現的歷史事實本身仍是比較基本的,但放在電視上跟放在書上是不一樣的,經過電視綜合藝術手法表達,它產生了更強更新的衝擊力。

儘管製作時間短,但《復興之路》劇組還是儘可能地收集珍貴資料來表達歷史。比如片中展示的最終一個皇帝溥儀的辭位詔書、孫中山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民國公約等都是從中國歷史第一、第二檔案館找到的原件。還有蘇中建交時的俄文版文件的原件影像,則是第一次公開的外交部“鎮部之寶”。

為了使這部政論片經得起考驗,劇組採訪了140多位境內外專家,其中境外專家30餘位。

“《復興之路》不承擔對歷史進行新解説”

與《大國崛起》突出對事件的講述有所不一樣,《復興之路》不僅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終的影響,還將很多筆墨放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如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他們的命運在片中均有展現。

“寫歷史繞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人,一個是事。在歷史的關鍵點上,總能找到一些具體推動、承載歷史的人,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經過他們的故事,此刻的觀眾感受和觸摸起歷史來可能會更鮮活一些,更真實一些。”任學安説,《復興之路》一片中出現的人物,應當説都跟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有些還是歷史的創造和推動者,寫歷史不能忘記他們。

【小編簡評】

復興之路觀後感 優選12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無與倫比的好文章。

標籤: 觀後感 復興 優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99j9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