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心理學讀後感(彙總24篇)

心理學讀後感(彙總2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4篇《心理學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心理學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心理學讀後感(彙總24篇)

篇1:心理學讀後感

最近到圖書館借了本《每天一個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學的類別了,閒暇時翻閲了一番,獲益頗多,現在特地將感悟與大家分享一下。

“心理學究竟研究什麼?”標準答案是:“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但這樣的回答卻使人對它有很多的誤解。在很多人眼裏,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祕的學科,認為心理學家能看出人們在想什麼,會洞悉別人的情感,甚至認為心理學可以用來算命。應該説,這是對心理學的誤解,那麼心理學真的有那麼神祕嗎?其實不然。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在漢語中我們習慣於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總稱。而心理學則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總稱。所以這樣説來,心理學其實沒有那麼神祕,心理學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的任何活動都伴有心理現象。我們熟知的感覺、想象、情感、意志及個性等等都是心理現象。人與人的溝通、互動的技巧,人際間的壓力及人際不良關係,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表現都屬於心理學的範疇,心理學已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人們的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因此熟知各種心理學常識和心理學技巧,並把它們應用到生活和學習當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對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識沒有一個認識,那麼在説話做事當中就難免遇到一些小的狀況,道路也不會像別人那樣暢通了,而且在熟知心理學技巧的前提下,我們也能夠對自己出現的心理上的一些問題作出及時的必要的調整,讓自己的身心更加愉悦,生活學習的效率更高。

《每天一個心理技巧》中主要是通過諸多化解心結的故事和技巧使讀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成為身心皆健康的現代人。

比如説書中就介紹瞭如何克服憤怒、焦慮、虛榮悲觀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緒,以及告訴我們如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如何讓自己受人歡迎,也介紹了青春期的心理調試等等心理技巧,讀來受益匪淺。

因為《每天一個心理技巧》也蠻厚,書中的內容很多,不可能將所有的內容都陳述給大家,下面就簡單的舉個例子,來告訴諸位這本書是怎樣將看似抽象的心理問題告訴羣眾併產生一定的激勵性的:作者想要説明人們不能夠恐懼失敗,於是先陳述了一段話“有個人的個人簡歷是這樣的,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很多人認為他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的確,“失敗”是個消極的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能夠比它更加令人聽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失敗,只要告訴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錯!”然後你就會發現,在以前你認為自己不行的事情上,現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來。林肯的真實的例子也説明了這個問題,不要恐懼失敗,問題出現時,光去叫嚷、埋怨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努力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而這個方法,最終只有一個人來完成,那就是你。因為

最終有一天,你要獨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通過一個簡單、真實的例子再加上後來的一些通俗易懂的陳述,就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要恐懼失敗的好處和心理暗示、自我鼓勵的方法,今後在遇到了相關的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遊刃有餘的解決了。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説,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於現狀,只想維持現狀,採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

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裏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的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目的。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鬆,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通過以上我個人的一些小的淺顯的感悟,相信大家也能夠看到心理學的一些本質所在,的確,心理學就是這麼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它的本質就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實踐科學。但也沒有當初我們認為的那麼神祕,全然隱藏在我們的生活學習當中,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就會很好的運用好心理學的各種技巧和處事方法,那樣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的美好,人際關係就會更加和諧!

[心理學讀後感]

篇2:心理學讀後感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覺得標題很吸引我,就借過來讀一讀。可是看過以後,我愛不釋手,把它再讀一遍,感觸頗深。

這本書主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十大困惑,對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很大的啟發。十大主題分別是“學生很聰明為什麼不愛學習”、“換了老師學生怎麼對學習沒興趣了”、“成績不好的學生還會有出息嗎”、“學生很勤奮為什麼成績上不去”、“還有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嗎”、“習慣可以決定命運嗎”、“要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該獎還是該罰”、“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嗎”、“什麼樣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各個主題分別從許多實例中一一剖析,讓人看後感覺非常折服。在十大主題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學生很聰明為什麼不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還會有出息嗎”、“該獎還是該罰”、“什麼樣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下面我主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剖析。

“學生很聰明為什麼不愛學習”。學生對於學習,個體的差異性十分明顯。對不同學科也是如此。在生活中,當聊起學生時,往往有許多感慨,有的學生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書上通過一位班長的事例來剖析,決定學生學習動力的5大因素分別為偏好、負荷力、學習效能感、責任心、可塑性。個體偏好在教育上來講就是要因材施教。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這樣的觀點,本質就是讓教育適合不同的學生。同時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方面。要認識到不愛學習的學生,不是他們故意作對,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動力而不是強迫或斥責。

“成績不好的學生還會有出息嗎”。俞敏洪認為孩子是有區別的,只要能正常走進教室,就能做出大事情的。學校教育只能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決定一切。1959年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蘭德提出“人業互擇理論”——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操作型、研究型、藝術型。學習成績只能代表一方面。素質教育是培養社會公民,不是培養智慧考試的機器。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拿統一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該獎還是該罰”。這個主要是如何有效利用獎罰來保證常規教學呢,懲罰或者表揚不是目的,是促進教學包括德育的手段,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留下正面或者反面的印象。正確實施獎勵有4大原則——獎勵要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獎勵要投入真感情、獎勵要提升學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獎勵要針對不同個體有特性性。在教學中正確應用獎懲,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需求,採用不同方法,多嘗試一些手段,可能老師講課生動有趣,深入淺出,也可能成為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化因素。關於懲罰,能不用的儘量不用。書中虎媽的例子,述説虎媽採用很多方法對付女兒,但是要注意幾點:一是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清楚孩子的承受力,一定在承受能力的範圍之內。二是要對孩子的發展有利,通常懲罰會壓制孩子的優勢和特長。三是要和孩子建立愛的紐帶對孩子嚴厲是因為老師愛孩子。四是引導孩子主動改變,這種改變是學生理解、認可懲罰行為的基礎上認識到自己錯誤後願意改變。五是懲罰要公正體面,不可粗魯。需要事先確定的、明確的規則是實施懲罰的前提,也是學生認可的。這樣懲罰師出有名,學生心服口服。六是要對孩子表現高期望。懲罰學生不忘我們的初衷——讓學生變得更好。七是懲罰因人而異,有時懲罰與獎勵雙管齊下。

“什麼樣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這也是我一直在糾結的事情,畢竟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技能,要呈現什麼樣的課堂,才是讓學生最歡迎最喜歡呢?我們一直提倡優質課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喜歡課堂。那什麼是優質課堂呢?國外學者提出三點:安全與規矩、期望與高標準、高效有趣、情感互動與歸屬感。這22字能夠做到非常不容易。安全與規矩,主要是學生不會身體情感上受威脅或攻擊,不會被同伴嘲笑,學生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都有犯錯的權利,坦誠自己的弱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風和班風。期望與高標準,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高標準,嚴要求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傳達這樣的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高效有趣的課依賴以下幾個因素:深厚的學科素養、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的方式授課、幽默感、有意識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方式豐富又靈活。課堂充滿師生間情感互動,關注情感因素,讓課堂變得安全又温馨,讓學生產生歸屬感。

通過學習,感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這本書在自己教學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通過實例的方式一一呈現,有助於今後教學。這本書也是特別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

篇3:心理學讀後感

近期讀完了《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我深有感觸:每一個兒童,他們的智力、性格、身體都是不同的,他們處於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在不同的學校上學,受到不同的教育,他們的成長將會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的未來也將會是各不相同的。

這本書作者,皮亞傑是當代西方國家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學,後來研究兒童心理學,創立以他為首的日內瓦學派。這個學派在當代西方心理學界佔有顯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亞傑的教育理論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針對這四個階段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皮亞傑在系統地進行研究之後,得到了一套科學的結論。這一結論使後者受益匪淺。它有助於我們教育工作者更科學地瞭解孩子每一階段的特性,並能根據這些特性針對性地設計一套適時適合的教育方案,這樣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中很多的理論知識都是滿高深的,有些講解是很全面,但是範圍也廣,沒有多少細節,畢竟皮亞傑是理論的創始人,自然説話不一般了,那麼我就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淺顯的把自己的經歷做個簡單的總結。

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貧富不同,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不同,對待事情的方法和態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這就使得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千差萬別的。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那麼家庭的各種因素,如經濟狀況、成員結構、家長的職業、父母的教養態度等都對兒童個性的形成產生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養態度被認為是兒童個性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性格、習慣的養成等。有部影片中説,法官的兒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兒子一定是小偷。當然這只是影片中的台詞,並不具有權威性,但是這也同時説明了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學好難,而學壞容易。家長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會受到影響,但是不一定也會成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長的自私、貪婪、粗魯等惡劣的思想,卻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升級為媽媽後,我感受更深,雖然兒子還很小,但模仿能力卻很強,大人一個不以為然的小動作,他稍後就會重複給你看。別以為嬰兒就沒有他的心理動態,孩子一出生便開始了心理活動,他的每一個動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現。所以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風,要為孩子做鏡子,做榜樣……

學校是國小生成長的主要陣地,他們的整個國小時間,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假期,幾乎都是在學校裏度過。學校對國小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師的影響。如果説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話,那麼國小教師對國小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則真正起到了榜樣作用。由於受到年齡、心理等條件的限制,很多國小生對老師有一種恐懼和崇拜感,他們會盲目模仿老師的一切。因此國小教師一定要在對學生進行言教的同時,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優秀的一面來輻射、影響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影響也是很大的。老師要是多表揚、鼓勵某一個同學,那個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就會有勇氣,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顯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來。同樣,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諷刺、打擊,那麼這個學生就會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應有的能力也得不到發揮。

課堂教學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知識學習,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堅持性、主動性、獨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個性品質。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深入淺出、形式多樣的講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這些對於學生良好個性特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我們做國小老師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它將關係到幾十個孩子的學習成長。

班集體的影響。對國小生而言,班集體就是他們生活的小社會。國小兒童學習生活的班集體,對他們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良好的班風使學生形成團結友愛、合作、大公無私等個性品質。同時,在一個班集體中,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組織紀律性。因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讓班級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讓它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搖籃,以便能成功地把他們送交社會。

篇4:心理學讀後感

五種金錢病態人格類型,你屬於哪一種?

從現金到網銀,不管是支付寶的花唄,還是京東的白條,只要你擁有購物慾,就避免不了要用到這些。即使不是你主動消費,在我們的生活裏,吃喝住行也樣樣都離不開“錢”字。可以説,人只要活着,就需要錢,儘管它聽起來可能有些刺耳,卻是與我們時時息息相關的。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個朋友:明明工作待遇不錯,月光族不説,還經常花唄借唄提前放肆,想要的一樣都不能少;外出聚會總是在人羣中搶着埋單,怎麼看他都不像是靠着app借錢度日的人。反而是那些真正生活富裕的人,才貨比三家,猶豫着終於把錢付給對方,精挑萬選後也只有一兩樣東西被帶回家。

怎麼看他們都像是窮富顛倒的,越窮越裝大方,越富越小心謹慎。

你的消費真的是你所需要的麼?究竟有多少是出於真正的需求,有多少是為了炫耀和撐面子呢?或許你以為是在掌控金錢,卻不知不覺間成為了它的奴隸,被它驅使。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用心經營,那麼你有考慮過金錢與人的關係該如何平衡麼?

有些人可能要説,我和金錢的關係還需要平衡麼?的確如此,起初我也是這麼想的,但《身邊的金錢心理學》這本書打開了我眼前的世界,改變了我的想法。所以,現在起我們要認真思考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你是金錢的主人,還是奴隸,這都取決於你是如何花錢的。相信想清楚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的生活都會有所變化的。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都提到了哪些金錢病態人格的類型吧!再從自身的花錢方式來判斷,你究竟是屬於哪一種金錢人格!

一、焦慮型

第一種是焦慮型,這類人的表現在經常會感到焦躁不安,反覆查看自己的賬户,恐怕裏面的數字出現任何意外。生活中,那些退休後的長輩可能會出現這一人格類型,他們熱衷記錄點滴,無論是飲食、睡眠和理財,對事事都非常關心,並且要求精確的數值規律,往往對自己的生活控制得非常嚴格,忘記了享受當下的生活,放鬆自己。我有一位長輩就是這樣,每天要查賬户好幾次,生怕她的小金庫會有什麼損失,在年輕人裏類似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我對焦慮型的建議是:不妨將金錢上的控制感轉移,讓自己生活得更輕鬆愉快一些,試着丟掉焦慮的心態,給網絡安全多一點信任,全身心的享受眼前的風景,或許會有不同的體驗。

二、囤積型

第二種是囤積型,這個詞多見於居家整理斷舍離,相信有囤積癖的人不在少數,讓我們捨棄擁有的東西,太難了!成年人應該都要才對!這是這類人比較典型的心態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難以割捨。對他們來説,金錢在手,安全感就有。他們害怕風險,希望能夠放在自己看得見、摸得着的地方,不會考慮投資。

我對這一類型的建議是,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它長大的機會,不要禁錮成長,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哦。

三、快感型

第三種是快感型,這類人比較享受買買買的快感,不同於前面兩類,從心理上來説他們比較放得開,懂得享受生活,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心情來行動,興奮起來不能控制的買買買,心情不好也要買買買,他們把消費當成一種發泄途徑,常説的購物療法就是指這類人。

對快感型的人,我的建議是,適當冷靜一下,看看自己的賬單,到底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衝動消費,要明白自己把錢花在了哪裏,消費快感是非常奢侈的行為。

四、炫耀型

第四種是炫耀性,這類人裏男性居多,在工作應酬、親友的聚會上比較常見。他們骨子裏透着自卑,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才會故意做出引人注意的行為,

有個大學生,他家境貧寒,父母省吃儉用供他上了私立學校。學校裏的同學都是各種“富二代”,他們一起外出遊玩,他經常在席間大聲搶着結賬,營造出一種我很大方的假象,希望用花錢來賺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

無獨有偶,某個從農村出來的男人,想着北漂闖蕩一番,回去光耀門楣,在過節前花下血本買了輛車開了回去。鄉里鄉親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在席間還不忘吹捧自己工作的業績。其實,這些錢都是要還的,為了炫耀豁出去了。這種類型的人也很常見,尤其是北漂一族和自小就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很容易出現這類情況。

對這類人的建議是,花錢買炫耀是一時的風光,好名聲不是用錢花來的,而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當你足夠優秀,還怕別人看不到你麼?面子並不重要,你過好了,才是真正的揚眉吐氣。

五、逃避型

最後一種是逃避型,這類人佔比也比較多,如果用動物來形容,他們就像鴕鳥一樣,寧可把頭埋在沙子裏,也不願意查看自己的賬單。他們是與時俱進的反義詞,更願意待在懷舊的地方。微信支付、手機銀行常常遭到他們的排斥。他們不信任現代的科技產品,與焦慮型的人有着相似之處。

對這類人的建議是,凡事都要講個度,過於理性會少很多生活樂趣,可以嘗試下科技產品,還有助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哦!

以上就是《身邊的金錢心理學》中提到的金錢病態人格的五種類型,不知道你們是哪種呢?更願意與哪一種類型的人相處呢?

當然,這本書中還介紹了很多我們日常中會遇到的一些與金錢相關的事情,可能有些時候看上去很微不足道,但如果不稍加註意,很可能會釀成大禍。而在一些細節上,如果能夠準確的把握好心理學的角度,很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比較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在每個小課題裏有會有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同時用數據來説話,讓人很難不信服。整本書看下來,不僅僅是增長了金錢相關的心理學知識,還能夠輕鬆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哪怕是在人前裝一下也倍兒有面子啊!

篇5:心理學讀後感

利用業餘時間,我翻看了《兒童發展心理學》,在讀了之後感觸頗深。

記得以前在一年級品生課上,我正在講故事給學生聽,我班的餘佳鵬看見書上有一幅圖片是寒號鳥的故事。他不明白這幅圖是什麼意思,就跑過來跟我説:“老師圖上這隻小鳥在幹什麼啊?”我就告訴他:“小鳥不壘窩快要凍死了,他又問:“那為什麼不壘窩啊,它會壘嗎,我看鄰居家的小鳥都是在鳥籠中的啊,冬天屋裏有暖氣不會凍死的啊,它怎麼不去屋裏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問當時我有些生氣了,這是後面還沒有學到的內容,問這麼多,干擾了我上課,就沒有一一的回答。在學習了《兒童發展心理學》後,我瞭解了兒童心理學所關心的問題,它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和發生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心理年齡特徵。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在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後,我瞭解了各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知道了在他們的幼兒年齡段就是好學、好問的。他們的求知慾較強,所以只要是讓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就會喋喋不休的問個不停。因此,對於處在這個生長時期的孩子來説好學、好問是他們的年齡特徵。而做為教師和家長的我們就要在瞭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護他們的求知慾,而不應該因嫌麻煩而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如果在被孩子問急的情況下,為了應付孩子的問題,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以後當孩子明白後,就會認為是老師撒謊,這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撒謊的“榜樣”。所以,看來要想當一名優秀的教師前提應該是,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處處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

還有一點很讓我感觸:專制型父母,控制有餘,愛心不足;嬌寵型父母,愛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絕型父母,無論從教養方法和教養態度上都很成問題。惟權威型父母是較為理想的父母,當然,這要視兒童所在社會化目標和兒童自身的特點而定。

我的思考:父母兒童個性和心理髮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細小差別都會導致孩子性格的改變。很多研究都表明,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養成的原因都與他們小時候的遭遇有關。因此在兒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時期,陪伴在兒童身邊的時間最多的父母應該有意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國內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類型分為兩個維度:控制和愛。專制型的父母,很顯然對孩子的控制過多,通常這樣的父母按自己的意願去培養孩子,不會去傾聽孩子心聲。同時孩子心理的想法無法和家人傾訴,專制的氛圍也讓孩子做事刻板固執,不喜愛與人溝通,以自我為中心。長久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容易出現代溝,甚至是矛盾。嬌寵型的父母的最大行為特點就是溺愛。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寵愛一個孩子,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捨不得讓他們經歷風雨吃任何苦。對孩子的每個失敗都採取包容的 5 態度,對孩子的每個成長都無休止的褒獎,這隻能換來孩子的自滿和自私,面對不了挫折和打擊,獨立性差,永遠成不了參天大樹。最近頻頻發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現在富二代囂張,目中無人,應變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點,根本原因還是要歸結到家庭教育,家長的一再庇護是不是真正對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論是在控制和愛上有問題,對待孩子的態度和個人價值觀也都是有問題的。通常這樣的父母二人之間也存在問題,例如離異或者是感情不和,對待孩子的時候也缺乏愛和責任,非常冷漠,不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極端,敏感多疑,心思縝密,非常獨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後對社會的威脅也是最大的,因為在他們心裏有一種報復心理,要報復父母,報復社會。父母教育是一件複雜又重要的事情,必須學會適當控制,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關懷,例如在嬰兒時期就要和孩子之間建立正常的依戀,對嬰兒發出的各種信息能敏感地及時作出反應,與嬰兒相互作用時,尤其在指導兒童時,充滿熱情、鼓勵和温和。

篇6:心理學讀後感

這是一本教科書似的管理學類“集大成”的著作,基本將管理學的重點理論和演化過程都闡述了一遍,其實整體還不錯,就是不太適合我看。一來信息量太大,每幾十頁就總結了一位管理學大師的經典著作的核心觀點,還穿插了一些卓越領導者的實踐和看法,每句都是高度濃縮的概括,是乾貨,但信息量太大讀起來也比較費腦,有點累;二來起點太高不適合我,我還是乖乖地看“法”和“術”這類更貼合我現在實際的書吧,這種“道”的我還沒到這個層次~

由於本書每句話都是“高度濃縮的概括”,我也很難單獨僅抽某幾句話摘錄,這次的讀書筆記就記錄一下本書的脈絡吧。

第一章,“領導力來自哪裏——提升領導力的七種理論工具”.本章對領導力理論百年間的發展軌跡進行了回顧,分別是偉人理論、領導性格理論、領導行為理論、情境領導理論、功能領導理論和關係理論。理論的更新不是否定過去,而是不斷的完善和與時俱進。

第二章,“當今領導者所面臨的挑戰——從管理創新到全球化的人才爭奪”.主要闡述創新、人才管理、社交媒體、全球化四方面的挑戰。憑心論,覺得這裏放這個章節好像有點奇怪,可能是我還沒get到作者的深意吧。

第三章,“員工激勵——帶團隊,就是要激勵人心”.工作場景下的“激勵”被喬治·米勒(認知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定義為“心理驅動力——決定人在組織中的行為、努力程度和在面對困難時的持久力”.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4種,分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要留住人才,就幫他實現更高階的內在需求;麥格雷戈的X-Y理論——參與式的管理模式激發員工創造力;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成就感和職業發展空間,比薪資更能激勵員工;積極心理學——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更高。這版塊裏,印象最深的是激勵因素是員工工作滿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保健因素則是員工工作不滿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薪資,通常被歸類為保健因素。所以扣罰性的措施不是給予人動力,反而是提高不滿意度的主要原因,擔心不扣不動其實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不作為,因為其沒有提供讓對方動的激勵因素,所以“負向激勵”很大程度是個偽命題。

第四章,“高情商領導者——洞察人心,才能激活團隊能量”.情感是領導者與下屬關係的重要紐帶,他們不僅要控制並積極表達出自身的感受,還必須能夠接受、傳達、迴應下屬的感受,這才是高情商的體現。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認識到情感對於個人關係的強大影響力,而不只是身居管理之位的人。

第五章,“領導力提升術——挖掘和提升核心領導技能的四個方法”.本章主要是對幾種用於評估領導者個性和行為的工具(如心理測試、人格測試)進行討論,用於比較領導者自我和他我之間的差異性,並以此作為領導力發展計劃的出發點。

第六章,“心理契約——發現員工未説出來的期望”.心理契約是僱傭關係中不成文的觀點與期望,因人而異,還帶點時代烙印。心理契約的核心要點是雙方的相互信任。心理契約這個觀點對我來説還是挺新且有觸動的,領導力不是單向的輸出,更是雙向的互動。

第七章,“戰略領導力——為組織確立前進的方向”.這一部分有點大,看標題都懂的啦,就是知易行難而已。

第八章,“極致領導力——危機時刻,領導者該如何做”.這一部分其實是快速翻閲過去的,已經沒有耐心看下去了。

第九章,“未來領導者要掌握的五個方法”.五個方法分別是:投入型領導力——合理分配知人善用,讓員工盡情釋放潛能;綜合心理學方法——培養領導者魅力和風度;服務型領導力——將員工需求放在首位,確保人心穩固;真誠型領導力——堅持真我,追求多方共贏;倫理型領導力——以身正人,用品質折服員工。

本書的結論寫得非常好,摘錄如下:

成為鼓舞人心的領導者的先決條件:你必須瞭解你的員工,知道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期望,以及為了完成願景,他們的需求。施展領導力的前提是在於認清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領導力是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在過去,初級員工會自發地尊重領導者,而如今,身居領導者之位的當權者們必須贏得下屬的尊重,隨着Y一代進入勞動力市場,那些專制的指令和內部管控文化可行有效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現代商業的核心主題是客户至上,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意識到,客户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員工和客户之間建立的聯繫。公司通過服務人員之手直接或間接地將服務傳遞給客户,所以事實上,管理者應當將提升客户服務的重心放在提升員工敬業程度上。

最後用今天朋友圈中看到的一位師兄的圈文做結語: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着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我們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後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這個過程,就是在鍛鍊反思的能力。(好像和主題沒什麼關係,就是突然發現了這段把所想的成文並昇華説出來的句子,順手記錄一下而已。)

終於翻完這本書,可以開新一本了。

篇7:心理學讀後感

朋友小王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擔任技術總監,是別人眼中羨慕的對象,薪水高、福利好,有車有房,嬌妻愛子。但他近來卻越來越焦慮,總是感歎活着好累。“現在時代發展太快了,我感覺自己快被時代拋棄了。無論我怎麼努力,總有更多的人比我更優秀,我感覺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我好想停下來歇一歇,但又不得不馬不停蹄的追趕。”

有沒有發現,現在身邊象小王這樣焦慮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們經常唉聲歎氣,坐立不安,做事缺乏耐心、很難集中精力、很容易疲勞、易怒煩躁、失眠噩夢。究其原因,也是五花八門。為工作、為婚姻、為家庭、為孩子、為老人、為人際關係,甚至為了一隻貓、一隻狗,而更有的根本就説不清原因,但就是焦慮。在這些焦慮的人羣中不乏大家眼中的佼佼者,他們聰明勤奮、事業有成,按説不應該有什麼焦慮,但反而他們比其他人更為不安,更有壓力。

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讓如此的多人開始焦慮,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體性焦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認識一下焦慮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我們又改如何對待它。

焦慮不是壞事

最近看了一本書《焦慮心理學》,其中指出:焦慮是我們人體心理防禦機制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它就像我們心中的衞士,提醒我們危險的到來,並對我們從頭到腳進行檢視,幫我們揪出所有的不安全因素。它不斷的逐一排查你的身體、家庭、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使我們快速意識到威脅的來臨,並逼着我們採取措施。因此雖然焦慮常常讓我們感到不快,但從某方面來説,這並不是壞事,它就像一個警報燈一樣,可以讓我們提高警惕,保持清醒、降低風險,完善自身。

焦慮過度才會有傷害

但一旦焦慮過度,對一些原本不需要考慮或太過擔心的事情無法放鬆,就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它會使人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讓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引發抑鬱、高血壓、胃病、癌症等疾病。

對於許多人來説,只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才會焦慮,並且程度不會很強烈,這種情況被稱為“合理性焦慮”。而另外一些人,他們即使事情進展順利也會出現焦慮,頭腦中總會不停地出現一些不好的想法,總覺得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就像一個失控的警笛一樣,隨時都在發出警報,這種焦慮被稱為“廣泛性焦慮。”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出現焦慮。一定程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難關、走向成功。如迫在眉睫的最後期限、苛刻的老闆、財政危機等都會成為促使我們採取行動,以調動我們所有的能力和資源避免陷入危險的境地。但遺憾的是,不少人並不能把握焦慮情緒的度,不但沒有將這種情緒變成強大的催化劑,反而讓它消耗了精神和心情,讓自己感到不安和無力,影響到心理健康。如你把老闆一次簡單的皺眉理解為自己即將被解僱的信號,或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什麼事都處理不好,你就要開始當心你是否有些焦慮過度了。

產生焦慮的幾個主要誘因

《焦慮心理學》中提到了產生焦慮的多個誘因,我從中梳理出自認為比較重要的。

1、社會壓力

隨着社會變革和轉型速度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不再有,每個人都彷彿被時代推着向前走,以至於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節奏。這種生存狀態,讓我們對未來產生了一種嚴重的不確定感,看不到清晰的前景,生活得不踏實,內心自然會焦慮不安。文章開頭小王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

2、認同危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認同感來自於三個途徑:A自我認同;B他人認同;C社會比較。其中B和C會直接影響A。尤其低自我認同者,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差,總是依賴別人的評價,如果別人不認可,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在他們看來,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因此他們總是感到前途莫測,失敗總是多於成功,因此引發焦慮情緒。

3、完美主義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能達到他所期望的結果,或者按照他所想象的路徑發展。如果不符合或達不到,就會焦慮。開始的時候,他會輾轉不安、擔心失敗,這讓他無法全力以赴做事;遭到失敗後,就會異常焦慮、沮喪和壓抑。為了避免尷尬,避免形象受損,他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開去,但卻很少會冷靜下來總結失敗教訓。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揹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不僅很難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還會引起家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矛盾。如鄰居王磊家1年裏已經換了8個保姆了,不是嫌棄這個做飯不好吃,就是受不了那個做事不麻利,聰明伶俐的他覺得靠不住,老實可靠的又嫌人家沒眼力價。搞得家政公司的老闆看到他打來電話就頭疼,保姆們也不願意到他家來做工。在他眼裏,很少有令他滿意的事情,兩口子也為此經常吵架,與雙方老人的關係也很緊張。

4、自我貶低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自我貶低的心理,一旦這種心理髮作,在困難面前就會表現出自卑無助、猶疑彷徨、甚至退卻的舉動,並會冒出以下想法,如“大家肯定都在笑話我”、“沒有人願意和我相處”、“他們剛剛是在説我的壞話吧”、“我總是沒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意思。”

篇8:心理學讀後感

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來,我們就對自身產生了興趣“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採取行動?”我們不能肯定其它的動物是不是也如此“關注自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對自身的思考讓人類更加與眾不同。早在20xx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都強調思想的力量和來源,心理學正是起源於這種對自身的關注和思考。全球各地各個時期的人們,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心理學誕生於德國萊比錫大學的一間實驗室,如果要全面瞭解現代心理學,我們就應當從西方世界的論述開始,近日,我有幸拜讀了當前縱覽心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書籍之一,戴維―邁爾斯所著的<心理學>。

這本書已經出到第七版,作為一心理學領域的最著名的導論性書籍之一,它使600多萬的讀者從中受益。作者還寫過一本<社會心理學>,再版了八次。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説,戴維―邁爾斯的寫的教材無一例外都是暢銷書籍,因為他有着優雅雄辯的文辭。

作者自已説,我希望以一種充滿熱情的、富有個性的方式來講述心理學,我的目標始終是,懷着對學生需求和興趣的敏感性,創作出反映科學發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學導論。這本書語言生動,表達流暢,將歷史上重要的心理學事件和人物娓娓道來,體現了優雅而嚴謹的寫作風格。

<心理學>這本書從序幕“心理學的故事”開始,共有十九章,包括了對心理科學的批判性思考神經科學與行為行為的天性與教養人的發展感覺知覺意識狀態學習記憶思維和語言智力動機與工作情緒壓力與健康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心理學等內容。

在結構上,本書在每一章都安排了複習和思考,利於讀者的自學,還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網絡資源嚮導。這些為讀者全面瞭解書中的故事概念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嬰兒面前直接隱藏二根手指中的一個,為什麼嬰兒會十分開心,總是充滿興趣?他們可以理解你的手指並沒有消失嗎?赤腳過火焰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嗎?感覺到聲音就按鍵和聽到聲音就按鍵在時間上為什麼有區別?這些生活中有趣的問題,可能有着出乎意料的答案。<心理學>這本書會為我們提供許多的思考和啟示。

這是一本受到許多專家和讀者推薦的書,當我閲讀它的時候,那些生硬抽象的心理學名詞和心理學實驗不再是那樣的陌生,表現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許心理學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廣的科學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它。哲學家羅素説:“絕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思考就死了;而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過。”,閲讀心理學書籍,瞭解我們自己身處的世界,瞭解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不僅僅可以讓我們擺脱一些無端的困擾,也可以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自省的樂趣。

篇9:心理學讀後感

第一,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人,差別在於他們的精力來源不同。內向的人從內部獲得精力,總是感覺刺激太多,他們喜歡對事物深入瞭解。外向的人從外部環境獲得精力,總認為刺激還不夠,喜歡瞭解更多東西。

第二,由不同的神經質激發不同的自主神經中樞,這就是人們表現出不同性格的根本原因。閥門全開系統和閥門關閉系統,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作用,但因為受到基因遺傳和一定環境的影響,人們會更多使用其中一種系統。內向的人傾向於使用閥門關閉系統,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深思熟慮後才能做決定,乙酰膽鹼讓身體在平靜的狀態中,才會感覺到幸福。而外向的人使用閥門全開系統,受到刺激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多巴胺釋放出快樂的感覺,讓他們想停也停不下來。

第三,沒有哪種性格是好的,或者不好的,內向者也有自身的性格優勢,比如冷靜思考、謹慎專注、善於傾聽等等。只要瞭解自己的性格,找到自己自然狀態下傾向的那個點,就能夠讓自己保持理想狀態。對於內向的人來説,關鍵是要讓精力可以及時恢復,這樣心境才能平和,發揮出自身性格的優勢。

第四,內向性格的人怎麼管理精力呢。你可以用用這三招,控制個人節奏、控制個人邊界、創造條件讓自己恢復精力。有了充足的精力,你才能開足馬力,去創造美好生活。

當然,作者的研究僅代表當時的學術水平,我們也應該跳出這本書,適時地看到當前性格研究領域的新發展。

目前,書中偏向的類型説已經有些失勢,更加主流的是特質説。所謂特質,可以理解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特點。比如,外向性就是一種特質,有的人外向性比較高,有的人內向性比較低,大部分人處在不太外向也不太內向的中間水平。特質説與類型説的區別在於,不是簡單地把人分成兩類,而是把這種性格當成一把尺子,每個人都處在這把尺子的不同位置,構成了一個連續的分佈。通過許多這樣的特質,就可以對一個人的性格給出全面、量化的描述。除此之外,還有一派觀點認為,不只是不存在固定的性格類型,連所謂的特質也不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會根據情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你可能在老師面前比較內向,在同學面前比較外向,這都是你性格的一部分,如果用簡單的外向性高低來概括,就會損失掉很多個人的信息。

有趣的是,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東方人與西方人相比,行為表現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我們更善於依據自己身在何處、與什麼人打交道,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且在我們的眼中,這些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為,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它們整合到一起,並不會為此感到不安。從這個角度來説,如果你正在為性格問題所困擾,除了參考本書的建議,也許可以嘗試換一種視角,撕掉內向、外向的標籤,用一種更加開放的視角看待自我和他人,這樣也許能夠獲得一些不一樣的啟示。

篇10:心理學讀後感

西方的通靈者大概和中國的算命先生差不多,怪誕心理學讀後感。這樣的事我接觸得也不算少了,因為我父親比較相信這個,經常找先生替我算命。出於好奇,我自然或多或少也會了解一些,但不是很相信。我倒希望它可以相信,因為每次的結果都還不錯。確實它們對我的生活還是產生了影響的。按照書中的説法,這一類都是他們根據信息收集編出來的謊話。可是對於性格方面的描述,為何又會感覺那樣貼切?難道這些也是他們經過長期收集統計出來的結果嗎?那是真是假呢?出生的時間對人的影響真有那麼大嗎?那豈不是應驗了命運一説?果真是如此嗎?

不希望這是真的,因為我願意看到努力拼搏而得來的收穫,同時我又不希望是假的,那樣的世界似乎也就不存在一些讓人敬畏的事物了。壞人如果努力也要給他一個好的結果嗎?我可不願意。而且生活中人們會把一些有聯繫的事情理解成是命運,那樣的説法是錯誤的嗎?前後的因果,命運的安排,我説不上來。真的是奇怪的心理呢,複雜而且混亂。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啟示。

書中説“人們對於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言下之意就是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話,人自然會欣然接受別人的讚美之詞。所以對於別人的好的評論,會認為非常正確。可是對於一些不好的評論,我也是覺得很符合的。那這個又該如何解釋呢?我肯定不會連好壞評論都分不出來吧。認真想一想,評價中的好些詞語都是模稜兩可的,很模糊。

我只是片面性的撿取了符合的,並且將一些牽強附會到自己身上嗎?如果真是這樣,我想這也是沒辦法的。人的無中生有的能力可是向來就很強的啊。這樣想想,我可被那些評論害得不輕。被認為聰明的我(同時也是自認為)並沒有好好努力。

我一直很奇怪那些參加邪教和傳銷活動的人為什麼那麼容易被洗了腦。一直很自負,認為自己的話肯定不會這樣子的,可是,現在仔細分析,我倒是那種很容易被吸收並洗了腦的人呢。好奇心強,對生活沒有很明確的原則和底線,隨大流意識比較強,也有較強的自我辯護意識(這點似乎正在慢慢弱化)。我不想説這樣的我就很不好,換個角度看待的話,倒也不賴,不是嗎?要避免被洗了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己思考,可是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破除習慣絕不簡單,不管是不愛思考的習慣還是思維定式。至少我在這方面是比較差勁的,要加油了。

書還沒有看完,可是我已能感覺得出來,作者的觀點是根本沒有鬼神和命運一説,生活中的各種奇異現象都是人類心理和潛意識的作用結果,在現有的各種研究和證據下是這樣的。對於前面提到的問題――命運這種説法是錯的嗎?我想答案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了。順境中可能使人怠慢或者心平氣和,逆境中可能使人放棄或者減輕痛苦,關鍵還得看主人公的心態了。

噢,天吶,事情總是那麼讓人難以判斷,很糟糕,不是嗎?

篇11:心理學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最近,我在看《積極心理學》一書,瞭解了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再回顧自身的日常教學經驗,發現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重點內容的確可以使學生不斷的進步與成長。那麼,下面,我將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自身的德育經驗來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領,促進他們正面向上,更好地面對學習的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積極情感的形成促使學生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積極情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情感是我們重要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學生長期處於消極的情感狀態下,不僅無法學習,而且要經常處理情緒問題,這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對待過去方面,提高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提高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提高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二、積極人格特質的塑造促進學生的理性思考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有助於人體採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積極心理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物質,其中成熟的防禦機制是一方面。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往往會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退縮、壓抑、文飾等,這些都不利於學生的積極、理性地思考問題,甚至導致其出現消極的行為,一厥不振的心理狀態,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努力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利於學生成熟防禦機制的形成,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行為模式的形成。

三、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促進學生幸福感的產生

馬斯洛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肯定信息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驗證了這一點。當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是幸福的,開心的,家人給予的是鼓勵與支持,學生的人際關係和諧的話,學生所表現出的情緒狀態都較為穩定,而且行為方式都會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與幫助,讓他能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得到最大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的許多理念與方法都影響着我對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如何更好地進行德育工作等問題的思考,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會繼續將不同的方法用於實際工作中,積極引領學生前進,促使學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長!

篇12:心理學讀後感

在假期閒暇之餘,我閲讀了與專業課有關的《管理心理學》一書。“管理心理學是研究管理過程中個體的行為規律及其潛在心理機制的一門學科,”也是管理實踐者們關注的一門學科。

書中介紹與其將它籠統地稱為管理心理學,不如稱為“管理學取向的管理心理學”或者“從組織角度出發的管理心理學。”它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旨在研究“心理學取向的管理心理學”――它既突出了人及其心理髮展本身作為組織管理目標之一的地位,重視管理心理學作為工具性學科,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又將企業組織看做背景和舞台,指出在企業中存在的心理學現象及應對措施。這本書在深入細緻的揭示組織行為背後的微觀心理機制的同時,為實現平等的、互動的人本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和理論知識。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歷史沿革和現狀以及各種基礎理論,如激勵理論、領導與領導理論等。從大的方面來看,書中講述了動機管理,認知管理,情緒管理,行為管理以及組織管理幾大類內容,詳細全面地講述了在組織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情況,幫助讀者系統地認識到組織管理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對企業中的管理者有很大的啟發。

書中有很多與專業課相關的內容出現。比如,激勵理論及應用在薪酬管理中曾經提及到,這一塊內容介紹了薪酬的分類及定義,薪酬激勵的原則,也提到了寬帶薪酬和員工持股計劃,這些和書上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的。勝任特徵模型也是兩本書裏共同提到的,但是他們有不同的地方:《管理心理學》中講了麥克萊蘭認為勝任特徵除了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五個方面之外,還包括社會角色。他把勝任特徵模型劃分為兩大部分,水上冰山的部分是基準性勝任特徵,水下冰山的部分是鑑別性勝任特徵。講了專業課書籍中沒有提到的內容。此外,書中對理論的論述更加詳細,有的會結合案例來講解,在每一節之後都附有一個案例或者與所講內容有關的拓展資料,使讀者充分的理解理論的本意。

衝突管理是專業書中沒有提到的,然而這本書中卻提到了――衝突管理一共有五種風格,包括協同,迴避,鬥爭,遷就,折中。在遇到衝突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衝突管理策略,可以強調高級目標,減少差異化,增進溝通和理解,降低任務的依賴性,增加資源或者明確規則與程序。此外,管理者還可以通過談判解決衝突,或者邀請第三方介入解決分歧。

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加深了對專業課所學內容的印象,對知識的內容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更深刻的體會,也構建了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篇13:心理學讀後感

我自愛我的選擇―成為一名國小教師,但是勝任這份工作,對於我,卻是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在和工作和孩子們磨合的階段中,也發現了自己很多方面與工作的不適應,比如語言方面,書寫習慣方面,是他們逼着我去成長,學習也勢在必行。實話説,學習的心無時不有,但是卻一直沒有行動,總覺得找不到時間,其實我知道這是一種藉口。前一段時間楊主任來來給我指導了一節課,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學一學中師類的教材。這個是很有必要,之前雖然也看了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針對性不強,面對工作,很多時候還是無從下手。從讀什麼開始呢?想來想去,最後選定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邊玉芳編著的《兒童心理學》。

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經歷,隨着閲讀的深入,越來越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工作過程中對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積極性一直很苦惱,便重點學習了《兒童注意與記憶的發展》這一部分。

在課堂上,國小生的注意力是很難掌握的。所以我先了解國小生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每次注意能穩定的時間比較短。具體來説就是: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三、注意穩定的時間長短和年齡有關,一般5-7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25分鐘,12歲以後的人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30分鐘。

讀完之後,我逐漸明白了也理解了為什麼孩子在後半課就非常慵懶,積極性沒有那麼高了。其實我們不能怪他們,規律使他們“不得不動”。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此時應該怎麼辦呢?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如實物、實物圖片、形象的詞,語言的直觀,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較高的詞;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掩卷沉思,小孩兒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其實早就發現,但是直到學習完《兒童心理學》這一節之後,才真正的恍然大悟。凡事貴在堅持,我相信學習也一樣,每天提高一點點,看到的世界便會不一樣。學習了――進步的階梯。

篇14:心理學讀後感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麼樣才算幸福?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頭來感受最深的卻是空虛和蒼白,這是怎麼回事?生活中不斷遇到的矛盾與挫折,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積極心理學》一書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將幫助我們克服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探討人類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若是擁有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於“積極心理學”一詞,雖不陌生,但在讀了此書之後,對積極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以及課堂教學行為也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都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主觀幸福感,重建學習信心,激發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並進一步挖掘潛能,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國小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後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當某些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焦慮情緒,對於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敗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這樣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學生就不願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那麼,這些學生很難改變的課堂行為表現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結果呢。或許,他們一開始的表現只是因為對學科有一定的興趣,急於表現和參與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但是這種不符合課堂要求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的表現,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參與熱情被潑了冷水,慢慢地,這些學生心中也許會認為老師並不欣賞他們的參與,這些舉動會遭致批評,原本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喪失,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成了目的。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讚美式教學”的力量就是最好證明。對於學生的稱讚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説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讚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而不能被淹沒在缺點中。真誠的稱讚,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讚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髮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

篇15:心理學讀後感

今天,我又坐在合德熟悉的教室裏,聽由楊老師講《發展心理學》。不一樣的是這次我聽課的角度有所不同,原來注重的是課程的內容,這次我不但温習了課程內容,也重點關注了楊老師講課的一些技巧,有以下幾點感想:

1、課程開始,老師用了謎語與論語的經典句子來推出本門課程,人的一生,發展心理學。

2、課程中,老師用了很多提問的方式來引出重點內容。對於學員回答問題後,不論對錯,給予鼓勵,從而激發學員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下午的時間特別容易犯困,老師採用遊戲的方式與大家進行互動,讓大家振作下精神。這個關於“觸覺”的遊戲,我上次參與過,這次作為觀察者看大家做這個遊戲。事實上,個人感覺這次,部分同學不夠投入,結束的時候,在老師未做指示前,就各自回位了,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楊老師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班級表現不同,感受不同,我接受大家的不同”。確實,作為老師,也許都會有期待,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會達到相同的效果,所以即使同樣的遊戲,對象不同,結果會不一樣,接受不同,多麼重要。

4、以往聽課的時候,對於書本的知識理解就基本夠了。但是,對於授課的老師,相對的深度與廣度就不同。課程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許多延深知識點需要用案例來讓學員更容易理解。比如:生活中與孩子的交流、英國的紀錄片內容,心理學家做的實驗“打玩偶”模仿遊戲等等,個人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很欠缺。

5、發展心理學理論內容比較枯燥,楊老師的講課語速、聲音用平鋪直述的方式進行授課,部分學員也許會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個人感覺語速、聲調也是技巧。

6、這一章的內容還是比較多,從概述到人的一生各個階段。這次,楊老師講課的重點在前面一、二節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最後中年與老年期內容來不及涉及了,只能留待下次時間。所以,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內容講述完成,時間控制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篇16:心理學讀後感

初次得知要讀的書是關於拖延的,我打心底沒有感到像聽到共讀的第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書名時那麼有歸屬感,那麼亢奮,彷彿自己正需要這種正能量,彷彿生命會因為這部書而更加完滿……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正經八百”的拖延者,我從來不無故不拖延約會,老師佈置的任務,家務……只是簡單的把自己所有延後完成的事情或因時間期限已過而不能做的事情歸結到自己的懶惰上。

但是,讀到第二章,我便驚訝的發現,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為了不讓自己的朋友因為自己太優秀而疏遠自己,或者不願意取得成功後面臨更大的退步的空間,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進――這聽起來好像恰恰和我想要獲得進步的目標背道而馳,但這無疑是真的。雖然我從來沒有在心裏總結出這句話,但是隻憑“自己取得較好成績時感到的焦慮甚至超過了取得很差成績的所感到的焦慮”這一點,我就斷定:我是一個拖延大亨,一個不自知的隱性拖延者。因為我的拖延在我渾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腦裏自動生成了一個框架,目的竟然還是保護自己――用一種近乎傷害自己的方式。

不僅如此,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完美主義者”。因為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會在腦海當中構建一張近乎無法超越的藍圖。之所以説它無法超越,是因為這種結果的實現,必須要保證我的大腦和我的機體時刻處在高效運轉當中,還要保證沒有任何人打斷我的計劃,我所需要的幫助能夠及時的獲得……這無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圍着我轉。但是這可能麼?

讀完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經逐漸被我接受,並且逐漸被我實踐到具體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兩個碼的綠膠鞋,有氣無力地走在樓梯上,正是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隨着我“啊”了一聲,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裝趴在了樓梯上,手按在了壺膽的碎片上,血流出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上樓,拎着我剛剛犧牲的暖瓶,讓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轉念一想:現在上樓,拖着不去買暖瓶,中午洗刷沒有熱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於是我沒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我更喜歡的自己。

正像作者説的那樣,導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種,這些令人討厭而我們卻不得不依賴的拖延行為,大都發源於自己的錯誤認知;且治癒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重在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為只有一個結果――優化我們的生活。

篇17:心理學讀後感

近段時間,拜讀了陶新華老師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穫頗多。

在書中,陶老師為我們介紹腦科學的知識,講如何慧眼識人,如何積極投入,如何播種幸福,如何快樂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常説,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愛其師,才能樂其課。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我們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可能會讓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學習中。

小薇,一個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認的搗蛋大王,只要班裏有違法亂紀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時聽到最多的告狀聲音就是“老師,小薇打我。”“老師,小薇把誰誰打哭了。”“老師,小薇把掃帚把弄折了。”“老師,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樑上了。”……

當我一聽到這種聲音,血壓就開始往上飆,一開始就是各種批評,後來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採用懷柔態度,有點成效。

帶了孩子們兩年多,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對他們的瞭解更加的深入,特別是小薇。他看起來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孩子,別人得到什麼獎勵,他還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內心是最想得到獎勵的那一個,因為他偶爾得一次獎勵,會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揚餘温還沒下去,下一刻他能馬上犯個錯誤。

我看過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調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小薇也是這樣。這不,晚自習放學了,我去班裏帶孩子們回宿舍就寢,結果看到的卻是小薇和數學老師僵持的局面。不用説,小薇又犯錯了!數學老師向我訴苦,這個孩子又不好好聽課,還攪得別的同學上不成課。勸走數學老師,我把小薇單獨叫到教室外,問他原因,一開始,他態度還特別硬,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脱,後來看到我真的生氣了,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説數學老師一節課都沒看他,昨天一天都沒理他。看着他哭的那叫一個委屈,我無良的笑了,這個理由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告訴他想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不能用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歸笑,這件事也讓我沉思了好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他是特別想要老師關注的,只是採取的方法不得當。如果作為老師,我們能夠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所想,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是和諧的課堂,學生才能樂其課,愛其師。

因此,當我們遇到越來越難教的學生的時候,需要反思,有沒有以新的眼光和視野來看待這些現象和問題?只有努力學習積極心理學的最新成果,開啟新思維新方法,並運用於實踐才能創新,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髮展。

陶新華老師的這本書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們做教師的知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改變自己的教育與理念和方法,獲取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們終身的追求。

篇18:心理學讀後感

初識心理學,我懂的並不多,看了一些書後我才有略微的見解。先從最基本的基礎常識談談吧。

有心理學就有心理醫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學醫生,或者説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心理諮詢師要用全身心來傾聽,腦子要不停的運作,用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期間酌情插少許的提問,使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緒,通過諮詢師的幫助,逐漸自己發現癥結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訴她問題處在哪裏。心理諮詢師的有效傾聽,化解了求助者的癥結。

在一次談話節目中,一位女性聽眾諮詢自己為什麼老師學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國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專業又恰恰是醫療英語。在經過交流後才發現,這位女士因為當七年級段美好的跨國戀情被阻斷之後,出現了一種牴觸的清潔,不願再説英語,尤其是不願聽到外國異性對她説英語,實際上她碰到的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聽求助者的傾訴,要聰明的問問題,要關注她自己的意識不願意承擔的那部分,而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樹立自己的業界權威上。

還有一種是,諮詢人員聽到求助者説自己好了一點了,就高興了,覺得自己有能力。其實,這時候很多心理諮詢師不明白,求助者正在為他們服務,這是求助者特別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心理諮詢師就像家長、老師一樣,求助者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這樣心理諮詢師才能對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一點。這説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於角色轉換之間。

還有,在與求助者探討問題時,心理諮詢師很同意把應該放在求助者身上的關注轉移到求助者所説的“我想使什麼什麼改變……”上,這時需要讓求助者明白,心理諮詢師只能幫助他本人。比如,以為母親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很焦慮,此時心理諮詢師應該抓住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其實母子,父子的關係就像在蹺蹺板上,父母想改變孩子未來的平衡蹺蹺板,心理諮詢師要告訴他們,孩子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行為的認識,然後做出對孩子的行為的反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改變。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後退,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經歷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於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幹,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質量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為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和機智,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麼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

篇19:心理學讀後感

《銷售中的心理學》的作者博恩。崔西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關於個人成長的權威人士,在成功學、潛能開發、銷售策略及個人實力發揮等各方面擁有獨樹一幟的心得。博恩・崔西是當今世界上個人職業發展方面最成功的演説家和諮詢家之一。本書總結了銷售人員在銷售中各種可能的消極的內心意識,並指導銷售人員如何正視並消除這些消極意識。

在本書中我又看到了二八定律:頂尖20%的銷售人員掙得80%的錢。本書的目的旨在通過一些有意識的訓練,讓銷售人員向頂尖的20%看齊。我覺得本書比較好的一點是在每一章後都有行為練習部分,通過這些行為訓練,可以激勵自己,培養和強化自己的積極自我意識,從而向成功邁進。

通過閲讀本書,我總結出:成功=積極的心態+正確的目標+正確的方法+行動力。我不禁問自己,這四個因素中我具備了哪些?問得自己很心虛,如果每項按10分給自己打分,我的自評如下:

1、積極的心態:7分,我曾是一個很消極的人,但是通過學習通過不斷地調節控制,我覺得自己有很大進步,尤其是進到公司以後,我覺得以後我還可以做得更好,更積極。

2、正確的目標: 1分,有目標,但是非常模糊。書上説最優秀的銷售人員是強烈的目標導向者,他們預先知道自己在每週、每月、每季度、每年會掙多少錢。而我幾乎都沒有計算過,沒有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沒有年收入目標,沒有月收入目標,沒有季度收入目標,這方面做得很差。

3、正確的方法:8分,這方面我不擔心,因為方法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但是還存在着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4、行動力:5分,沒有正確的目標做導向,行動力自然很差勁。

所以,我現在的首先要做的是認真的分析自己,為自己制訂合理的目標。可參照本書中關於目標的行為練習:

1、為自己制定下一年的收入目標,要比以前掙的高出5%-50%。

2、為了實現你的理想收入,計算一下你需要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銷售多少產品和服務。

3、將收入和銷售目標按月、按周、按天分解;先確定自己想掙多少錢,然後確定每天都要做什麼事才能掙到那些錢。

4、提前計劃好每天;精確地定下你要拜訪的客户數量,你要去見的人的數量,以及你要實現的銷售數量。

5、為家庭和個人生活制定宏偉的、振奮人心的目標;列一張清單,寫下用額外掙到的錢想買和想辦的50-100件東西和事情。

6、為實現你的諸多目標制定一份書面計劃,每天按計劃行事。

7、為了實現絕大多數夢想,你將不得不付出代價。計算這個代價有多少,比如得加多少天班和做出多少犧牲;然後,開始付出。

篇20:心理學讀後感

假期裏,我瀏覽了與本人工作中相關的書籍――《教育心理學》,感到很有播種,對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下面是我對書中內容的接收和思考:

我在書中不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白定義,而是通過先容教學過程,通過與附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現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思。

對教學過程,我是深入的領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彼此影響和促進的過程,我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全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該有準確的理論去領導,這樣才幹更好地促進教學。

教導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礎規律,而絕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討在教育教學前提下學生心理運動的法則及利用。這兩個學科比擬好辨別,我的意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咱們的教育教養,而教學心理學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一般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聯能夠説是非常親密。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為學科基本的,卻不好説誰包括了誰,誰附屬於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輔助了我對學習進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治理跟評估的實踐和實際。

在通讀這本書後,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關於書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對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贊助。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盛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系統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曉得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須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因為受教育體質發展和心理髮展是嚴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接洽到體質發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説是師生協同活動的過程,而且先生在這種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因而,對於老師的心理學識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別範疇。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當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議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天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為主的一門邊沿迷信”。不同社會軌制國度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獨特點和不同點,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規模。依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疇是完整適應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請求的。教育心理學的義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增進全部心理科學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為起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知識題為目標的。

教師為什麼必需學習教育心理學呢?

篇21:心理學讀後感

在百度你找了一些心理學入門的書籍,看來看去還是決定去看老師推薦的《心理學的故事》,我看過之後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很明確,而且簡單易懂!《心理學的故事》,由美國作家墨頓・亨特著,由李斯翻譯。

這本雖然寫的很易懂,但是不認真仔細的閲讀也是不能品位出這本書所傳達的知識,所以我只是認識閲讀了個大概,只能説以後在仔細閲讀了!

這本書其實可以當做一本很好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因為情節比一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生動、有趣,所以不會顯得枯燥無味,我在看書的過程也不會因為太難看懂或者無趣而中斷我的看書熱情。

看第一章,希波克拉底認為人的情緒和情感來源與大腦,人的喜悦、悲傷、憂鬱以及眼淚都來自與大腦!

我剛來讀大學的時候就學了《蘇格拉底的答辯詞》,雖然這篇文章和心理學的聯繫不是很深,但是從這篇文章之後,我知道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兩個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並不認為心理學和哲學有多大關係,看過《心理學的故事》之後,才瞭解,心理學最早起源於哲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原來眾多的文化之間是有這很深的聯繫。

柏拉圖認為,肉體是腐朽的和墮落的,靈魂是不可玷污的,純潔的;慾望和飢餓是麻煩和罪惡的源泉,而哲學的苦行生活是通往善的道路。肉體把各種愛和恐懼和新奇的喜好盡數塞給我們……我們成了伺服(肉體的)奴隸。如果我們有了對任何事物的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必須拋棄肉體――靈魂自己會照看自身的一切。然後,我們會得到希望的智慧,變得純潔,與純潔的人對話……而且,除了靈與肉的分離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純潔可言呢?”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是參考了網上很多人見解,但是還不是很理解,我想只有仔仔細細看完書才能理解,不過這句話,我以後可以慢慢體會!

在第一章前科學心理學裏,講了很多的學者們,有是心理學家的,也有無心插柳的學者們,大多的都是很著名的,他們的思想,他們參與涉及心理學的故事,但是因為很詳細,所以我們很簡單的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學者們的思想和理論。

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認為心理學就像書上説的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以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心理學也是人類自我思維、行為方式認知和剖析,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樣進行信息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的科學。

書中有段對梅斯梅爾氏療法的描述,使我對催眠法很是神奇,書中寫到1882年,法國科學院接受了催眠法,認為它是一種與磁力無關的神經生理學現象。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篇22: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對於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着那麼強烈的渴望,那麼完美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説明過去,我務必理解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我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只有自我才能使一切完美的願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為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為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後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此刻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十分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着我們,只要我們掌握此刻,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必須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能夠參加各類社團,能夠出去爬山野炊旅遊等,情緒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齊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裏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着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齊閒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説自我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我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後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悦的情緒。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僅只是簡單自在,也還有着其緊張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過,為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我: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我的,自我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期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後,我能大聲對自我説:“我無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我計劃。

大學裏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取適合自我的用心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潛力,提高自身的認知潛力。瞭解自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我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説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忙。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十分重要。

篇23:心理學讀後感

在教育孩子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困惑,時常聽家長抱怨,李老師,某某學生現在孩子的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和我們家長髮脾氣,怎麼辦呢?在學校有的學生很不聽話,經常和老師頂着幹。作為老師也非常的苦惱。

最近我讀了桑標的《兒童心理學》,在讀到第七章情緒發展這一章,我很有收穫。這一章節,主要講了情緒是個體對外部和內部事物的主觀體驗,是兒童早期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的組織作用。本章先介紹了兒童情緒評定的三種方法,即生理測量、表情測量和主觀體驗測量;再分別從情緒能力的三個主要方面,即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對兒童情緒發展作了介紹。

在兒童情緒評定中,生理測量,也就是人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下,可以表現出許多生理反應,這些生理變化可以作為情緒的客觀指標,如心率的變化,呼吸的變化,皮膚電阻的變化等等。行為測量主要集中在對兒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語表情的分析上。兒童處於高興、悲傷、憤怒和其它情緒狀態時,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會產生細微的運動變化,兒童的聲音也是情緒指標,有的老師習慣為學生貼標籤,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好學生一好百好,壞學生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會尊重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都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從而對孩子帶來危害。在今後的學生的管理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學生的情緒,從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臉上不滿與牴觸情緒時,我們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

情緒的評定方法還有主觀體驗測量法,即評定兒童對自己或他人情緒的解釋。主觀體驗測量運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似的情緒體驗,要求被試報告其直接感受的經驗(如:“告訴我,上個星期你是怎樣感到高興的?”)或是要求兒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現情緒(如:“告訴我圖片上這個人感覺怎麼樣?”“請你指出誰感到傷心。”)

通過對些內容的學習,讓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們的情緒問題,並懂得了如何處理這類的問題。如當孩子情緒暴躁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共情,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教孩子學會了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不能從此之後噤氣噤聲,因此,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24:心理學讀後感

《銷售中的心理學》這本書裏面的東西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能作為參考,我們所要做的是根據自身情況去改變自己的缺點,書裏面的東西不一定全是對的,也不一定在每個人身上都能展示開來,要不然人與人之間就沒有差異了。

我們要學會做與眾不同的自己,模仿加改變才能有創新,才是你自己的東西,書不僅僅是讓我們學到了知識,主要的是對於我們心靈的啟發。特別是在看銷售之類的書籍時,估計很多人看完過後都認為是“瘋子”寫的,世界上怎麼可能有像書裏寫的這樣的人,“瘋子”,肯定是瘋子。我以前不理解,經過一段社會經歷過後,我能感覺到社會上真的需要這樣的“瘋子”,他們往往走在富貴的最前端,我以前公司的銷售總經理他就是這樣的人,他的業績每年都在公司排第一,他沒有什麼文化,估計國中還沒有畢業,他做事很少安套路做,很多時候不安遊戲規則辦事,也是個很幽默的人,他的性格非常適應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也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在上海有房有車。同行中很多人會死在前輩的後面,某位很優秀的銷售員去一家大企業談業務,談了幾次沒有談成功,回來説了挑剔之類的很多理由,其他銷售員肯定想都不敢再想去這家談業務了。無形中從心靈深處把他打敗了,太按照潮流做事了。我們做任何事應該永遠只相信自己,別人和你説的,有的是在偽裝自己,好讓他的形象不至於在你的心目中遭到破壞,我們只能作為參考,別人永遠不能影響我們,我們才是影響我們自己的關鍵。我們要把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不能因為別人而把它送出去,我們不期待別人使自己快樂,相反能將快樂和幸福帶來給別人。

我們現在還很年輕,錢只是我們最後的目標,更多的是要提升自己,等到我們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錢,No problem!

儘管我來到公司將近半個月了,但是我沒有感覺到一種團結合作的氛圍,特別是銷售這一塊,大家很少有機會在一起交流經驗,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我希望我們能像一首歌裏面寫的:想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世界,等着我去改變,想做的夢從不怕別人看見,在這裏我都能實現,大聲歡笑讓你我肩並肩,何處不能歡樂無限,拋開煩惱,勇敢的大步向前,我就站在舞台中間,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沒有地平線,在日落的海邊,在熱鬧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樂園,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有你在我身邊,讓生活更新鮮,每一刻都精采萬分!

我們都有夢,所以才會努力,煩惱才會愈來愈多,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已經慢慢長大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ozo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