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家春秋讀後感(精選24篇)

家春秋讀後感(精選2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4篇《家春秋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家春秋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家春秋讀後感(精選24篇)

篇1:《家春秋》讀後感

整本書對於人物的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説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説,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裏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裏得到信心與生活的希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希望從她那裏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兇,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終於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着。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傷心,“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閃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終於有了曾經的光彩。

篇2:《家春秋》讀後感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1、文筆很乾淨。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寫,對於月光的註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裏短的敍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脱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寫牽動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裏面一個經典形象。後來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不過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特別在平常的敍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澱,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脱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寫不夠鮮明。

4、景物描寫。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祝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寫也沒有脱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現在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寫,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關於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裏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別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着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裏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衝進小説,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寫,在巴金自己的嘴裏説,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角色,並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通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着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選擇。五四時期,長篇小説並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羣。選擇多少人物?選擇怎樣的人物?選擇怎樣的衝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衝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特別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

篇3:《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後,心底不禁為�k人感歎!

�@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很侑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侑序,禮法森嚴。但事實���@�大家庭裏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真是�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大家庭裏,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藴華;敢於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侑高老太爺……�@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k��的命運。

勇於進取、勇於抗爭的覺民、覺慧、藴華……�k��都會侑美好的未�懟>拖裨袒�所説的,�@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路��處橫着青年��的屍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着,怎麼會擁侑自由、美好的青春呢?�@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了��海……

覺民與藴華攜手走着,要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條路,�k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條路,但�k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屍體”――�k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k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k失魂落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k已失去了生活的鬥志,�@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淼母嘸野Ш孔牛�侑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侑為新時代的�淼幕炭幀W鈧嶄吖�館散了,可那�時代人再繼續,掙扎着�k��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掙扎。

篇4:《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透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馮建中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 覺新,覺民,覺慧,高家三位重孫,他們都有自我的理想,那是新的思潮,他們也有自我的痛,自我的苦。他們在成長中不斷的變,變出不一樣的結局。

克明,克安,克定,高家三位主人,他們是腐朽制度的擁護者,是腐朽思想的繼承者,他們不相信會有更新的、更自由、更公平、更幸福、更人性化的思潮在湧動、在激盪、在摧毀一切,在創造光明的新世界,所以他們只有頹廢的活着,無力的掙扎!

大太太周氏,三太太,四太太王氏,五太太沈氏,陳姨太,在充滿銅臭的、沒落的大家族裏,她們感覺不到存在的危機,感覺不到變幻的世界,在她們的思想中,只有勾心鬥角,只有互相猜忌,只有爭風吃醋,在一些人眼裏,看不到温暖的母愛,在一些人眼裏,看不到親情的光輝,在一些人眼裏,甚至捕捉不到人性的亮點,一些人,只有卑微的活着!

鳴鳳,翠環,倩兒,丫頭,下人,監視户,一樣有血有肉,卻要理解所謂主人的安排,做什麼,想什麼,託付於誰,沒有自我的想法,沒有自我的未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流眼淚和吃打罵已經成了她們平凡生活裏的點綴。她們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事,雖然自我不見得就願意它來,但是來了也只好忍受。她們覺得,時間的一切都是有一個萬能的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我到這個地步,也是命中註定的。這便是她們簡單的信仰,而且別人告訴她們的也正是如此。但,只要是人,就不會任人擺佈。

可腐朽的制度、愚昧的思想,把一些人牽絆了,走向了一條千百年來讓無數人墜入絕境的、佈滿荊棘的、灑滿鮮血的、飄蕩哀嚎的不歸路!他們忘記了自我的理想,自我的抱負,自我的信念,自我的追求,為了尋求一絲一刻的安靜,為了擺脱眾人的糾纏,他們選取了躲避,選取了屈服,選取了犧牲自我,選取了放下抗爭,選取了唯唯諾諾,選取了作揖主義,他們漸漸的忘記了那些完美的、以前那樣真實的存在於他們腦海的、以前帶給他們奇妙感覺的思想,做了那條路上的又一魂魄,飄蕩、哀嚎!

覺新,像一個傀儡,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哀,做着別人要求的沒有自我感情的戲。但,有一天他有了一個新的發現,他看見了這個紳士的家庭的另一個面目: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我也成了人們鬥爭的目標!雖然它的環境使他忘記了自我的青春,但是他的心裏究竟還燃燒着青春的火。他憤怒,他奮鬥,但毫無結果,只會給他找來更多的麻煩,他疲倦了,於是他又發明了新的處世的方法,他極力避免衝突,他在可能的範圍內極力敷衍他們,對她們十分尊敬,總之,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他們歡心,只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於是他便成了一個有兩重性格的人:在舊社會裏,在就家庭裏,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少爺;他跟他的兩個兄弟在一齊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新青年。但是,在以後的日子,遠比他想象中的要難的多,他忍受着痛苦,別人不瞭解的痛!覺民,有他的理想與抱負,有他的信念與堅強,有他的情感與愛戀,他明白這個家,是一個腐爛的制度,垂死的制度,他沒有選取離開,但也煤油跟着它走,跟着它腐爛,跟着它毀滅。他為了那個有着大眼睛、能夠理解他、能夠鼓勵他的女子,一向堅守着心中的聖地,等待機會,尋找他們共同的夢!覺慧,熱心的奉獻自我,為了那個高尚的夢。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少女的心。當他發現沒有理由留下的時候,依然的踏上了新的征途,追尋新的生活!

鳴鳳,是一個勇敢的女子,自我的幸福,用生命去捍衞。

篇5:家春秋讀後感

今年5月,我終於讀完了巴金的鉅著――《家春秋》。

這本鉅著我花了兩年半時間才斷斷續續讀完。當我合上那厚厚的、沉沉的書時,我發現,我的眼淚早像是那止不住的洪水,洶湧地衝破眼眶,一道又一道的淚珠滑落了我的臉頰。

《家春秋》講述了高宅有興起至極盛而終於子孫分家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書中的人物各個個性鮮明,每一個人物都代表着一中不同性格的人。

高家的三個孫子――覺新、覺民、覺慧,代表着三種不同的性格:覺新是長孫,是一個被傳統禮教所束縛的人,是一個做事讓人三分的人;覺民是一個有着一腔熱血的有識青年;覺慧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勇敢好勝,敢於衝破傳統禮教的束縛。正是因為他們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他們每個人的人生結局不同。

在《家春秋》一書中,我看到了中國舊社會禮教的可怕。覺新曾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他曾想要出國留學,專攻化學,這一切都因為他是“高家的長孫”這一身份而破滅了,長輩們讓他娶妻生子。天生温順於長輩的覺新只好娶了瑞玉為妻。高太爺去世時,瑞玉懷有身孕,長輩們因為“血光之災”這個封建迷信説法,而逼瑞玉出城生產。瑞玉最後在城外難產而死……

諸如此類的慘劇時有發生,蕙、梅表姐、枚表弟、淑貞……哪一個不是被活活逼死的!我為那些年輕的靈魂流過一些淚,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那些“長輩”頑固不化的“傳統禮教”思想所害的!他們都是“犧牲品”!

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因為在那樣的舊社會裏,我會悶得透不過氣來。

記得我曾厭過學,當我讀了《家春秋》中淑華想盡辦法想要讀書那一段後,我深深地自責,我沒有好好地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更沒有盡到一個做學生應盡的義務――好好學習!在那之後,我明白了很多――我們應該要好好學習,珍惜身邊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因為在那樣的舊社會裏,我會悶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不用去於舊禮教、舊社會作鬥爭,那麼,就應該趁自己年輕之時多學一些知識,早日成為對全社會有用的人。

雖説巴金的《家春秋》揭示了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一面,讓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舊中國舊家庭中人們身不由己的生活,讓我覺得生活有時是一場悲劇。但是,我轉念一想,這生活好比激流,這激流永遠動盪着,並不曾停止過,沒有什麼可以將它阻止,只有自己將自己嚇退,我們要做的就是戰勝困難。

所以説,生活不是悲劇,它應該是一場“搏鬥”,一場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困難的搏鬥。

在生命的激流流淌途中,那激流必定也曾濺起過浪花,那浪花不是單一的,這裏有愛、有恨,有歡樂,當然也有悲傷……要問那動盪不息的激流流動的信念是什麼?我想,一定是“戰勝困境,匯入海洋”!

我們還年輕,我們要好好生活,好好讀書,我們還應該征服生活。就像巴金爺爺説的:“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們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

篇6: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透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馮建中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覺新,覺民,覺慧,高家三位重孫,他們都有自我的理想,那是新的思潮,他們也有自我的痛,自我的苦。他們在成長中不斷的變,變出不一樣的結局。

琴,淑英,淑華,淑貞,梅,李瑞鈺,惠,芸,枚,不一樣家族的人,不一樣的身份,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不一樣的思想,不一樣的人生。

克明,克安,克定,高家三位主人,他們是腐朽制度的擁護者,是腐朽思想的繼承者,他們不相信會有更新的、更自由、更公平、更幸福、更人性化的思潮在湧動、在激盪、在摧毀一切,在創造光明的新世界,所以他們只有頹廢的活着,無力的掙扎!

大太太周氏,三太太,四太太王氏,五太太沈氏,陳姨太,在充滿銅臭的、沒落的大家族裏,她們感覺不到存在的危機,感覺不到變幻的世界,在她們的思想中,只有勾心鬥角,只有互相猜忌,只有爭風吃醋,在一些人眼裏,看不到温暖的母愛,在一些人眼裏,看不到親情的光輝,在一些人眼裏,甚至捕捉不到人性的亮點,一些人,只有卑微的活着!

鳴鳳,翠環,倩兒,丫頭,下人,監視户,一樣有血有肉,卻要理解所謂主人的安排,做什麼,想什麼,託付於誰,沒有自我的想法,沒有自我的未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流眼淚和吃打罵已經成了她們平凡生活裏的點綴。她們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事,雖然自我不見得就願意它來,但是來了也只好忍受。她們覺得,時間的一切都是有一個萬能的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我到這個地步,也是命中註定的。這便是她們簡單的信仰,而且別人告訴她們的也正是如此。但,只要是人,就不會任人擺佈。

可腐朽的制度、愚昧的思想,把一些人牽絆了,走向了一條千百年來讓無數人墜入絕境的、佈滿荊棘的、灑滿鮮血的、飄蕩哀嚎的不歸路!他們忘記了自我的理想,自我的抱負,自我的信念,自我的追求,為了尋求一絲一刻的安靜,為了擺脱眾人的糾纏,他們選取了躲避,選取了屈服,選取了犧牲自我,選取了放下抗爭,選取了唯唯諾諾,選取了作揖主義,他們漸漸的忘記了那些完美的、以前那樣真實的存在於他們腦海的、以前帶給他們奇妙感覺的思想,做了那條路上的又一魂魄,飄蕩、哀嚎!

覺新,像一個傀儡,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哀,做着別人要求的沒有自我感情的戲。但,有一天他有了一個新的發現,他看見了這個紳士的家庭的另一個面目: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我也成了人們鬥爭的目標!雖然它的環境使他忘記了自我的青春,但是他的心裏究竟還燃燒着青春的火。他憤怒,他奮鬥,但毫無結果,只會給他找來更多的麻煩,他疲倦了,於是他又發明了新的處世的方法,他極力避免衝突,他在可能的範圍內極力敷衍他們,對她們十分尊敬,總之,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他們歡心,只為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於是他便成了一個有兩重性格的人:在舊社會裏,在就家庭裏,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少爺;他跟他的兩個兄弟在一齊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新青年。但是,在以後的日子,遠比他想象中的要難的多,他忍受着痛苦,別人不瞭解的痛!覺民,有他的理想與抱負,有他的信念與堅強,有他的情感與愛戀,他明白這個家,是一個腐爛的制度,垂死的制度,他沒有選取離開,但也煤油跟着它走,跟着它腐爛,跟着它毀滅。他為了那個有着大眼睛、能夠理解他、能夠鼓勵他的女子,一向堅守着心中的聖地,等待機會,尋找他們共同的夢!覺慧,熱心的奉獻自我,為了那個高尚的夢。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少女的心。當他發現沒有理由留下的時候,依然的踏上了新的征途,追尋新的生活!

琴,淑英,淑華,作為女子,她們沒有選取那條埋葬了無數少女的路,她們努力着、抗爭着,追求自我想要的生活,她們是勝利的!但那個被母親當做出氣筒的,每一天臉上都掛着愁容,艱難的挪動着那雙變形了的腳,跟在姐姐哥哥身後,尋求庇護,去難逃厄運的懦弱的少女,卻讓武感到心頭沉重。自我的幸福掌握在自我手中,要靠自我去爭取!

鳴鳳,是一個勇敢的女子,自我的幸福,用生命去捍衞。

梅,惠,枚,他們是無辜的犧牲品,永遠把自我的感受深藏於心底,做一個傀儡,一個木偶,一個沒有未來的可憐人兒,他們會哀傷,會悲痛,會哭泣,卻忘記了反抗。等待他們的,只有悲慘的命運!

看書的時候,彷彿看到愚蠢的荒唐的舊禮教像一條長鏈子纏在一些年輕人身上,它愈纏愈緊,窒息了那些人的呼吸,舊制度的權威像一把力到此近一些渴求生命與幸福的青年的胸膛,使那些血污的屍體倒在地上。而少女的命運是那樣悲慘,千百年來一向延伸着同一條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上面躺滿了年輕女子的屍體。這是幾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泡了那些女子的血淚,他們被人拿鐐銬鎖住,趕上這條路來,讓她們跪在那裏,用她們的血淚灌溉土地,讓野獸們撕裂、吞食她們的身體。起初她們還呻吟、哀哭、祈禱、期盼有人把她們從這條路上救出去,但是,並不要多久時間,她們的期望就破滅了,她們的血淚也流盡了,於是倒下來,在那裏嚥了最後一口氣從遙遠的幾千年前到此刻,這條路上,不知斷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泡了女子的血淚。仔細看去,這條路上沒有一個乾淨的屍體,那些女子都是流盡了眼淚,嘔盡了心血,做了最後的掙扎,然後倒下來,閉了他們的還有火在燃燒的眼睛。啊,那裏面不知埋葬了多少、多少令人悲哀斷腸的痛史!

但,世界是在進步的,總有那麼一羣年輕人,他們不為別人活,只為心中的夢想奮鬥,他們敢於表達自我的內心世界,敢於釋放自我的情感,敢於與害人的制度抗爭,敢於同腐朽的思想鬥爭,他們不會向舊勢力低頭,不會向封建思想屈服,他們活着就要給他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添一點光彩,他們努力着,奮鬥着,不論遇到怎樣的困境,經受怎樣的挫折,他們想到的是抗爭,是反擊,是打敗它們,是戰勝它們,而不是忍,不是躲,不是藏!

年輕的一代,永遠是推動世界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奮鬥,他們的抗爭,是勝利的,他們漸漸的擺脱了束縛,衝出鳥籠,載着期望與夢想,燃着心中那束温暖的光,飛向更遠更廣闊的天空。

這些年輕人,貢獻出他們的年輕人的熱誠和他們的青春的活力,為他們的唯一的目的服務。這個唯一的至上的目的帶着一種崇高的純潔的美引誘着每一顆年輕的心。為勞苦人民謀幸福,為大多數人,為那些陷在貧困深淵中的人。這是贖罪,這是革新;毀壞一種舊制度,建立一種新制度;摧毀一個社會,建設另一個社會。用平等與自由代替不義與掠奪,讓博愛的光輝普照世界。

此刻,作為青年,作為女子,我能夠自由的感受陽光的温暖,能夠自由的呼吸清新的空氣,能夠自由的抒發內心的情感,能夠自由的做自我想做的事,有夢想,有期望,也有未來!不會擔心被束縛,因為我的身體裏燃燒着青春的火焰,能夠燒掉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荊棘。幸福的道路,我會自我走,命運永遠掌握在自我的手中。

篇7:家春秋讀後感

很喜歡巴金這位作家,讀過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寫作《家春秋》時還不滿30歲,讓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剛剛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書中很多的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敍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澱,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脱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文筆很乾淨。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於月光的註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裏短的敍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脱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我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裏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後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脱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一樣。

篇8:家春秋讀後感

高公館是一個傳統的官宦家族,《家》《春》《秋》以大時代背景,描述新青年對抗傳統禮教。有時候感覺書就像一面鏡子,拿起來看的時候,好像和現實生活沒有太大的差異。一代人與一代人的對抗一直存在,思想的碰撞和傳承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想。現在80後、90後與60後、70後的生活觀、職業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似乎每一次的對抗都會有覺新、覺民、覺慧的影子。

覺新代表新思想、舊的行動,他認同新思想也對新思想感興趣,然而卻驅從於老一輩的思想之下,依舊用符合老一輩的行為做事。或許他就像一把傘,撐起了那些判逆者,以至於不會在那些新思想還未成熟時就夭折。像覺新這一類人,往往極度受困於新舊的更替,也是最大的受害者;舊派用他來擋,新派指責他的拖泥帶水,而自己往往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忍辱精神。對比今天的職場,似乎也有典型的特徵80後的中層,似乎也是這樣的一個角色。對於90後的自由與任性,對於70後的嚴謹與職業道德;80後似乎也成為了這樣的一個角色。或許當某天也可以像《秋》最後那樣,分崩離析;脱離職場的束弱縛,卻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業。

覺民代表着在舊力量下的抗爭者,生活在大環境下,但是仍舊我行我素,為了新思想而堅持對抗。像他一樣,心中無懼,不懼怕老一輩人的所謂家法,有自己的作為。雖然在高公館裏孕育成長,但是卻是新思想下的新青年。對親情、愛情、夢想都有自己的追求。或許就像90後在職業裏,專注價值而不乎人情人言等等,似乎更加的灑脱。他們不在束縛於行政、加班等各種符加的條件及行為,不用在乎職場的微妙關係。或許專注於技能、工作時,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反饋,恰恰也因為這樣,技能的成長似乎更快。當許多人還在談職場競爭的時候,專注於能力提升的他們,早就有了她們新的選擇,新的追求。

覺慧代表着完全反抗舊力量的一代人,這類人完完全全走出老一輩的圈子,他們獨立成長於屬於他們的世界。就像可以不用再考慮人情事故,不用受縛於上輩人所擁有的資源基礎。新的追求,新的形式,新的嚮往,新的思想,一切都是新的。用自己青春的激情澆灌,成為新的一代人。如同現代的萬眾創新,莘莘向榮,當老一輩還在考慮威信、判斷力的時候,新人早就快小步快跑的幹掉了他們。

一部小説就如同一面鏡子,看得自己膽顫心驚,似乎它己經權釋了自己的命運一般。似乎自己也可以感受到覺新的壓力,可以想象是自己還是不得己的陷入這種糾結。日復一日的絞心,或許像這樣的大好人,從來不會有報復之心,可以安於所有不公平的對待。忽然發現覺新挺可悲的,他雖然無法選擇像覺慧一樣一走了之,但他卻可以選擇放棄所謂大家族的責任,守着自己一房的未來。

篇9:家春秋讀後感

巴金筆下的《家春秋》,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衝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不僅僅給當時有志氣有思想的文人學子指明瞭道路,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富有內涵的課。

小説描述的是一個正在崩潰邊緣徘徊的封建家族的悲歡離合,結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最終走向滅亡的命運。它以二十世紀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矛盾和愛情為線索,深刻揭露了社會的罪惡和沒落,同時也歌頌了覺民,覺慧,琴和淑英等年輕人生活的覺醒和鬥爭。

通讀全文。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高家的長子――覺新。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你不能漠視覺新,作為長子,他承受了無形的,卻又巨大的壓力,在弟妹中舉行作揖主義,愛是他為家庭默默付出的一切,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也許他讓我們痛恨,恨他的懦弱,恨他們的不敢反抗,以至於最後妻兒離他而去,讓他內心遭受巨大打擊;也許他又讓我們同情,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的結局是淒涼的,我們只能用一聲無盡的歎惋來表達對覺新的可憐又可悲的遭遇。相反,覺民,覺慧的反抗精神,着實讓人欽佩,與覺新形成巨大反差。

從覺民反抗爺爺安排的婚事,而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從覺慧對家庭的失望,而離家出走,去外面尋找他要的生活;從妹妹豪爽的性格和不凡的勇氣,讓我們看到了腐朽的時代裏新生的力量,給人鼓舞,給人希望。

家:青春是美麗的

春:春天是我們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年輕,我自信,我奮鬥。

篇10: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後,心底不禁為他人感歎!

�@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很侑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侑序,禮法森嚴。但事實���@�大家庭裏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真是�虛偽的大家庭!

因為在�@�大家庭裏,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藴華;敢於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侑高老太爺……�@些性格與行為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於進取、勇於抗爭的覺民、覺慧、藴華……他們都會侑美好的未�懟>拖裨袒�所説的,�@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路��處橫着青年們的屍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着,怎麼會擁侑自由、美好的青春呢?�@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了��海……

覺民與藴華攜手走着,要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屍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鬥志,�@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淼母嘸野Ш孔牛�侑的為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侑為新時代的�淼幕炭幀W鈧嶄吖�館散了,可那�時代人再繼續,掙扎着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掙扎。

篇11:家春秋讀後感

人生就是一股激流,它不曾停下腳步,也曾撞出許多的水花,錯綜交織在一起,這裏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因為生活就是一場搏鬥。

鳴鳳落入濺起的層層水花,打破了夜的寧靜,我似乎聽見整個花園都為她低聲哭泣了。沒有眼淚,也沒有血。一切就在這個寂靜的夜晚安靜的結束了。梅表姐睡過去了,睡在梅花那樣淺粉色的夢裏了!一些哭聲,幾句悼念,幾聲後悔,就草草收了豔骨。可愛的生命,將去一個安祥的地方。隨着海兒一聲響亮的啼哭,瑞鈺帶着欣慰去了。沒有見到那最後一面,覺新茫然中似乎想明白了什麼。擋住他的,僅僅是一扇破門麼?海臣痛苦地隨媽媽去了,他這一展微弱的指路燈啊,昏昏暗暗最終失去了光亮。濃濃夜色裏,覺新的心要迷路了,蕙表姐救表弟,一個脱水一個咳血,就是這樣被親生父親給生生“活埋”了。炎熱的夏天中,陽光不再温暖,世界只是冰冷冷上演着一出傀儡戲。淑貞把滿面愁容最終化作了水。還沉淪在黑暗世界裏的她卻永遠睡在了深深黑井底。

家,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卻在春天過去後,在秋風中泛黃了、沉落了、飄飛了,最終好一個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好在還點燃了我最後那一點希望,高家總算分了,分了倒也一切真乾淨。

又是一場薄命的兒女悲劇,可在不論是活在世上的,還是永遠睡在九泉之下的人中,最悲的要數大少爺覺新了,恨他麼?不恨!愛他麼?不愛,所有的情感只化為了同情,除了同情,只剩下淡淡悲哀,看着自己心愛的和愛自己的人一個個不回頭地踏上一條佈滿屍骨的必死之路;看着自己的兩個弟弟永遠的不理解和空泛的冷嘲熱諷,哪怕是滿心善意,他又怎能擔受得起;看着這個風雨飄遙的大家庭喝盡苦水,明知已無能無力,卻不願九泉之下的父親、祖父還有三爸因此失望。

一切的一切,就成了善良織成的天羅地網,是封建對他的萬分束縛,他被拉緊了。起初的反抗只能越陷越深,直到無能為力。在一次次死與血的教訓中醒悟,是啊!誰殺死了他心愛的人?是整個社會、整個制度、整個封建禮教!這一切捆住了他,讓他不能動彈,當然,還有屬於他的那一份充滿善良的懦弱!這一切奪去了他的希望、他的幸福、他的前途、還有他的愛……

長子長房長孫,他的苦他的痛不是覺民覺慧兄弟可以理解的。淚水也不能改寫歷史,但要相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天後的那個春天,一定還會山花爛漫、柳絮飄飛。到了最後,覺新的爆發讓我長出了一口氣,你終究還是有力氣衝出這一張天羅地網的束縛,沒有永遠屈服於你網裏的人生。

秋天過去了,春天也在眺望!幸福的日子要來了!

篇12:家春秋讀後感

終於看完了!花了我一個月的時間。我原以為《春》和《秋》是另外兩種不同主題的書,沒想到就是《家》的續集。

這三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土豪大家庭從興盛到沒落的過程,時代背景是民國時期,那時候清朝剛滅亡,所以還有很多的封建制度等都還沒改進。特別是對於長輩的尊敬,是無條件服從的那種,而巴金描述他們的興衰過程,主要從死人來體現,他們死去的原因都是因為被封建制度逼死的。

比如第一個死去的鳴鳳,她是個丫鬟,是高家的一個小女傭,那時候她差不多十六七歲。而高家卻要把她嫁給一個老頭子,這個老頭子有60多歲了,想想啊,一個16、7的少女要嫁給一個都可以當爺爺的人了,可以想想是多麼的痛苦。

而她卻完全沒有辦法,因為她是高家的一個女傭,高家在她小時候就買下了她,她根本就沒有什麼人身自由可言,一切都得聽從高家的。

最後出於無奈,她就跳湖自殺了。當初看到鳴鳳自殺的時候,我是非常的惋惜,真的,一個非常可愛的姑娘就這麼死去了,巴金把這個姑娘描述的很可愛,很有靈氣。

特別是鳴鳳對於高家的三少爺覺慧的愛,就像懵懂的初戀,覺慧也是喜歡鳴鳳的,有時候覺慧還會逗鳴鳳,就像那種青春期的少年故意去討好少女的那種。但是鳴鳳知道在那個時代,少爺跟丫頭的愛情,是多麼的天方夜譚。

後來梅表姐也死了,她是高家嫁出去的一位女兒,嫁出去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其實梅表姐跟高家的大少年從小就是青梅竹馬。

本來他們可以終成眷屬的,但是因為梅表姐的母親因為一件小事跟大少年的母親吵架了,於是一生氣就把梅表姐嫁給了別人。

想想啊,這可是婚姻啊,把婚姻就這樣輕易的看待,關鍵還是她自己的女兒,可以想想那時候的制度,什麼禮教,三從四德等等,是多麼的可笑。

然後接下去瑞玉嫂子的死去、惠表姐的死去,枚少年的死去,都是因為婚姻,因為制度,把婚姻隨便嫁給了不幸福的人,因為痛苦而死去。

還有生病的時候,只去請中醫看病,本來西醫馬上就可以解決的小病,那些老人長輩就説了一些禮教什麼的,然後堅決不請,就這樣把活生生的人給耗死了。

總之因為這些封建制度,因為這些愚昧的思想,把好幾個人害死了。當然也有人反抗,以覺慧和覺名兩個比較年輕的少爺,他們就是不聽這些老長輩的話,不想隨便的結婚,逃離了大家庭,從而贏得了勝利。最後大家庭也土崩瓦解,高家的爺爺死後,幾位堂兄弟把房子變賣了,從此高家沒落。個人覺得還是第一部《家》比較好看,特別是看到鳴鳳要嫁給那個老頭子之前,她想找同樣喜歡她的覺慧救她,看的我那個激動,焦急啊,但是出於一些原因,沒救成,鳴鳳就這樣死去。

可能是因為看到第一個死去的人,看着會比較有感悟,後面死去的人,就看着有點乏味了。

特別是看到《秋》的時候,最後兩個人死的有點倉促啊,而且也都是出於同樣的婚姻制度的原因,從結構上看好像就是巴金為了充字數的感覺。

所以我就想,如果以後寫小説,不要為了去充字數,而去重複寫一些相關的內容,這樣看上去真的還挺乏味宂餘的。

但我不得不説,大作家就是不一樣,人物之間的對話、場景等都描述的非常細緻深刻,我在想,什麼時候才有這種境界啊,以後我寫的時候就可以按照他這樣,憑空捏造一個場景出來,需要多少字我都可以,就是無聊了點。

篇13:家春秋讀後感

我很喜歡巴金,看了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寫《家春秋》的時候還不到30歲,這讓我很佩服她。最近剛看完這部作品,心理一直起伏不定。書中的許多故事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語言描述出奇的平淡。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得到了很好的規範,這與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一致的。而衝突中的語言刻畫卻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絕影與淑華的可恨對話,絕民與柯安的對峙,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擔憂,厭惡負面人物的語言,活寫。但我認為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尤其是普通敍事中的語言描寫,多少有些理想化,缺乏生活的積澱,不是微笑就是冷笑,與生活略有分離。和覺慧相比,差別不大。看完《秋》,覺慧幾乎會忘記,覺民會迷茫,語言描述不夠清晰。

字跡很乾淨。看《家》,雖然我只看了幾頁,但是一種簡單、活潑、大氣的筆法已經脱穎而出。對風景的描述和對月光的詮釋讓我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父母身上沒有短敍事,卻有大家族的眼光,挺精緻的。當然,老舍的“俗”也不差。

中心人物的描述打動了我的眼睛。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你不能忽視覺新。巴金給覺新投了很多錢。無論是處理事務還是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是縈繞在讀者的眼前,有時會讓讀者覺得悶在胸口。關心一個他不喜歡的人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中的經典形象。後來孫道林表演成功。我有一個幼稚的想法。陳燦明道扮演?王怎麼樣?

風景描述。有一件事,只要提一千遍,人們肯定會記住。高的大花園,每一天,每一個月,每一年,從不疲倦。人都是懷舊的,巴金的筆和景物描寫都沒有脱離這個多愁善感的地方。似乎我們現在“回憶童年”,不同的人寫的不一樣,巴金年輕的眼睛,哪裏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月光的描寫,想起老舍的《月牙》,不斷指着月光,每次都不一樣。

篇14: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是巴金最負盛名的小説。巴金回憶起自己寫小説的初衷時曾説:“我不是為了要做作家才寫小説,是過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筆來。”這過去的生活也就是巴金離開四川之前的十幾年的生活――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夢魘,我讀着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裏,眼看着許多人在裏面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後終於得着滅亡的命運。還不説我自己所受的痛苦?……那十幾年裏我已經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屍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三兩個人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這個舊家庭,就像甩掉了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應為不曾留戀,所以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或許這是巴金給我們的一個啟發。我一直這樣想:小説家是偉大的,他們都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然一個人的肚子裏怎麼容得下許多人的不幸,一個人的筆下怎麼能宣泄許多人的悲哀?當然這對於現在的網絡寫手和幾個小有名氣的“80後”作家來説是這是一種侮辱。

《家・春・秋》寫“五四”時期一個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潰敗的過程,將高家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或“縮影”,在高老頭垂死的呻吟中,我們聽到了家的喪鐘。大哥高覺新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長子形象的代表,他是“順從哲學”和“住揖主義”的踐行者,本擁有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是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

他沒有主見,一味遷就別人,這就是他唯一的缺點,斷送了他的一生。沒有追求的愛情,沒有平靜的生活,沒有可愛的孩子,他什麼都沒有了。他是可憐的,但他似乎不該博得大家的同情,因為他不僅斷送了自己,還準備一個個、一步步斷送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雖然他也不想,但它確實是一個幫兇!好在這個可憐的人最後終於覺悟,先後幫助三弟覺慧和二妹覺英成功的逃離了這個可怕的“家”。當然他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他愛的梅表姐和愛他的瑞珏兩個孩子、以及他愛的人蕙表妹,枚表弟,四妹淑貞都離他而去。雖然我曾今對覺新憤怒,但更多的是同情,正如覺新所説:你們都有明天,我哪兒還有明天?我只有昨天。昨天的事固然很使人傷痛,但是隻有它可以安慰我。對於一個可憐的人,無的憤怒多了,便成了同情。

“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這是大哥高覺新讓我明白的道理。一味的遷就只會把自己推入深淵,只有勇敢的反抗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當我們受委屈的時候,當別人用不公平的待遇壓迫我們的時候,請記住揖主義的下場,請想起高覺新年輕生命的悲劇,請勇敢地站起來,抵抗,請在乎你自己的幸福。當然,二哥高覺民和三弟高覺慧則是勇敢的反抗者,這裏就不用再多嘴。

小説中,女人們的悲劇則是顯得更是鮮血淋漓。她們的年輕,她們的敏感,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所愛,但他們唯一沒有的是尋找幸福的權力。十六歲的婢女鳴風,在深知無法逃離厄運的情況下將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愛的覺慧,十五歲的四妹淑貞,在悲慘命運的無數次捉弄下不堪重負,讓自己永遠沉睡在幽深的井水裏了,小説中有段對她的描述讓人無比心痛“她一步步的走向深淵,一滴滴的耗盡她的眼淚,她的腳印,她的臉,她的聲音,她的態度,甚至她的性格,無一件不是這個家庭生活的結果,無一件不帶着壓制與摧殘的標記,無一件不可以告訴人們一個小小生命被蹂躪的故事。”天真聰慧的蕙表妹,在自己父親蠻橫的決定下抱恨終生。巴金描繪蕙時,用了這樣一段冷淡的話“蕙像一個厭倦了生活的老人一天一天的挨着日子,她又像一個天生的盲人獨自在暗夜裏摸索着行路。她沒有想象,沒有幻想,沒有希望,沒有憧憬。她對這個世界的一切視乎完全不關心”。她們的命運似乎都是命中註定的,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她們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無數次的絕望的等待。好在這樣一個悲劇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走進《家・春・秋》,去感受巴金的“血與淚,愛與恨,悲哀與歡樂”;去學習巴金的“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去聆聽巴金的呼聲“大膽,大膽,永遠大膽”。

篇15:家春秋讀後感

忙裏偷閒,趁着空餘時間,讀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部小説訴説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整個閲讀過程使我哀歎,感觸很深!

小説中每一個人物角色都代表着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同的人物思想代表着不同的命運。小説在語言描寫中平中出奇,但卻以作者筆下那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牽住了作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截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會鮮明的代表。

果真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人物的命運。高家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腐爛潰敗,各房的人表面親和友善,噓長問短,可心裏卻勾心鬥角,處心積慮,各個高家兄弟看似知書達理,禮法森嚴,可心中卻滿心厭惡,爾虞我詐,真是個虛偽的大家庭!

所謂巴金在人物上筆墨下得最濃的,莫過於高家長子――高覺新,他是老人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處處為他人着想,聽長輩的話放棄了夢寐以求的學業選擇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愛情,選擇了長輩安排的婚姻,雖然婚後的一段時間的確幸福美滿,兒子海臣的出生更讓他充滿希望,可幸福沒有眷顧他,之後,爺爺的死亡,妻子的臨盆,血光之災的迷信,讓他痛不欲生,絕望又襲擊了他,妻子的死亡,二孩子的出生,讓他再次陷入絕境,幸虧還有海臣的陪伴,他才能看到一絲光明,可是命運的捉弄,讓他逐步走向黑暗,海臣的離去,所有人都替他傷心,他再也受不了這個腐朽的大家庭,梅的去世,惠的死亡,梅表弟的死亡讓他的心在滴血,商場的失火,院子的轉讓讓他和這個家徹底分開了,他終於離開了痛苦的舊思想。

每次一讀到覺新的情節總感覺不太喜歡他性格的隱忍,窩囊,逆來順受,為之都要哀歎,可一次次又被作者筆下覺新的變化所牽動着想了解他的更多!

老二覺民,是一個堅強剛毅的不想被舊勢力屈服的人,他從反對爺爺安排的婚事起,再至對克安克定破口大罵,他反對封建禮教,他不願再待在高家,他與琴相知相愛,在琴的支持下,踏上了自由平等的一條路,參加了報社工作,他的加入使報社重燃生機,雖然第一個報社夭折了,但隨着覺慧,琴的加入,第二個報社成功立足,他們的新思想成功了,覺民和琴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故事中每一個不該與死亡扯上關係的人物而最終走向生命的盡頭,讓我在哀傷中感到人生命的脆弱,人們的無知,社會的腐朽是多麼的可怕!

《家,春,秋》故事中在那個封建時代的每一個不同性格人物的內心苦苦掙扎也許是無耐,也許是麻痺,也是就是封建思想的毒素!但努力抗爭也許就能迎來美好的期望中的幸福!

那時,現代科技逐步發展,各國爭相改革,工業革命改進了生產力,資本的急需與產品的傾銷讓列強看中了中國的地大物博,但工業落後,列強入侵中國,新思想爆發了,覺慧是一個當時社會的典型的新青年,他參加了革命事業,勇敢捍衞祖國,在這裏他感受到了舊社會一定會結束,新社會的到來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

三個不同性格的兄弟,也註定走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科學衝破了腐朽的舊思想,科學的進步,讓我們也不斷進步,我們要擔起振興中華的責任,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更新舊思想,絕不落後於科學的步伐,用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美好的末來,科學為我們打開大門,讓我們走進科學享受科學的無限風采!相對比我生活在這個光明的社會是多麼的幸福呀!

篇16: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被人們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在我讀完後,我覺得這部書的整體資料像是現代版的《紅樓夢》。整部小説訴説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

整本書對於人物的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説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説,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裏面扮演的主角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裏得到信心與生活的期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期望從她那裏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兇,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最後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着。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着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閃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最後有了以前的光彩。

篇17: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早就有所耳聞,就是一向沒能把它看完,近日看到室友帶了一套,延續着原先的激情,我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此刻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見解。

高家是封建守舊的大家族,高老太爺、姨太與五個兒子媳婦及孫輩們共處一堂,各房時常為了利益搬弄是非、爭吵不休。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是高家長房之孫,皆為崇尚新思想之有為青年,卻受到封建家庭的戕害。覺新身為長孫,被迫承擔振興家業的重任,放棄出國留學的理想,更因長輩阻撓,無法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梅芬結合,又被長輩逼迫娶了瑞珏,終日鬱鬱寡歡。覺民曾逃婚抗拒長輩安排的婚姻,覺慧則與婢女鳴鳳相戀,高家將鳴鳳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投湖自盡,覺慧悲痛離家追求自己的志業,覺民與覺新一齊應對家族糾紛的考驗。

梅芬另嫁後病故,瑞珏也因懷孕待產,被迷信的高家視為不吉,驅離高家導致難產死亡,只餘一子海臣與覺新相伴。海臣患病,死於高家堅持不請西醫的固執之下。一連發生厄運使覺新心灰意冷,一味順從長輩而無力振作,更拒絕周蕙表妹的愛意,周蕙另嫁後憂抑病死,婢女翠環對覺新由同情關懷而生愛慕,最後覺新為了三爸的遺願娶了翠環,重獲嶄新的生活。他們最後起來反抗長輩們種種不合理的壓迫,高家走上分家一途,覺民與摯愛的琴表妹共諧連理。

矛盾的覺新,他經過了‘五四’運動的洗禮,新的思想在他心中留下了必須的烙印,但是他又同時受到封建孝道的束縛。所以他的一生就註定是杯具。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事事為別人着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着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每次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裏發悶,為他的逆來順受和不反抗感到難過。值得高興的是最後他最後在父輩面前反抗了。也許很多人和事造就了他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則讓人覺得既可憐又可恨,而在我的眼裏他只可憐不可恨。

不屈服的覺民,畢竟是個新時代的人物,比較反對舊禮教,從反對爺爺安排的婚禮到結束時痛罵克定、克安等,他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自助者,然後天助之。他與琴有情人終成眷屬,是爺爺蒸蒸日上。

敢作敢為的覺慧,他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部小説控訴了封建禮教的吃人制度,展示青年們被制度殘害白白犧牲的杯具,以及覺醒了的新青年的迷芒,掙扎,憤怒,控訴,反抗,鬥爭。小説中的每一個突出的人物都是那個時代一類人的鮮明的典型。《家春秋》控訴了封建家庭,批判舊的社會制度,期望青年一代爭取自由嚮往光明。我貌似沒有太多的苦惱,我的生活平靜安逸,不同的時代,總有不同的苦惱,但願每個人都能把問題最好的解決,平凡的生活。

篇18:家春秋讀後感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文筆很乾淨。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於月光的註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裏短的敍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脱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裏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後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敍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澱,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脱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脱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關於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裏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個性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着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裏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衝進小説,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述,在巴金自己的嘴裏説,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主角,並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透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着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選取。五四時期,長篇小説並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羣。選取多少人物選取怎樣的人物選取怎樣的衝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衝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個性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

篇19:家春秋讀後感

讀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平淡的語言,卻以書中人物迥異的性格,牽住了讀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絕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是一個社會的鮮明的代表。

書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個家庭卻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老大覺新,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事事為別人着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着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放棄了學業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娶了長輩給選的媳婦,最終他所愛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讀這本書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裏發悶,看完後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氣,為他的隱忍、窩囊,心裏不喜歡這個人物,卻又一次次地為他牽掛。

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感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鬥爭着,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

篇20:家春秋讀後感

讀《家、春、秋》有感

人生就是一股激流,它不曾停下腳步,也曾撞出許多的水花,錯綜交織在一齊,那裏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因為生活就是一場搏鬥。

鳴鳳落入濺起的層層水花,打破了夜的寧靜,我似乎聽見整個花園都為她低聲哭泣了。沒有眼淚,也沒有血。一切就在這個寂靜的夜晚安靜的結束了。梅表姐睡過去了,睡在梅花那樣淺粉色的夢裏了!一些哭聲,幾句悼念,幾聲後悔,就草草收了豔骨。可愛的生命,將去一個安祥的地方。隨着海兒一聲響亮的啼哭,瑞鈺帶着欣慰去了。沒有見到那最後一面,覺新茫然中似乎想明白了什麼。擋住他的,僅僅是一扇破門麼海臣痛苦地隨媽媽去了,他這一展微弱的指路燈啊,昏昏暗暗最終失去了光亮。濃濃夜色裏,覺新的心要迷路了,蕙表姐救表弟,一個脱水一個咳血,就是這樣被親生父親給生生“活埋”了。炎熱的夏天中,陽光不再温暖,世界只是冰冷冷上演着一出傀儡戲。淑貞把滿面愁容最終化作了水。還沉淪在黑暗世界裏的她卻永遠睡在了深深黑井底。

家,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卻在春天過去後,在秋風中泛黃了、沉落了、飄飛了,最終好一個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好在還點燃了我最後那一點期望,高家總算分了,分了倒也一切真乾淨。

又是一場薄命的兒女杯具,可在不論是活在世上的,還是永遠睡在九泉之下的人中,最悲的要數大少爺覺新了,恨他麼不恨!愛他麼不愛,所有的情感只化為了同情,除了同情,只剩下淡淡悲哀,看着自己心愛的和愛自己的人一個個不回頭地踏上一條佈滿屍骨的必死之路;看着自己的兩個弟弟永遠的不理解和空泛的冷嘲熱諷,哪怕是滿心善意,他又怎能擔受得起;看着這個風雨飄遙的大家庭喝盡苦水,明知已無能無力,卻不願九泉之下的父親、祖父還有三爸因此失望。

一切的一切,就成了善良織成的天羅地網,是封建對他的萬分束縛,他被拉緊了。起初的反抗只能越陷越深,直到無能為力。在一次次死與血的教訓中醒悟,是啊!誰殺死了他心愛的人是整個社會、整個制度、整個封建禮教!這一切捆住了他,讓他不能動彈,當然,還有屬於他的那一份充滿善良的懦弱!這一切奪去了他的期望、他的幸福、他的前途、還有他的愛……

長子長房長孫,他的苦他的痛不是覺民覺慧兄弟能夠理解的。淚水也不能改寫歷史,但要相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天後的那個春天,必須還會山花爛漫、柳絮飄飛。到了最後,覺新的爆發讓我長出了一口氣,你終究還是有力氣衝出這一張天羅地網的束縛,沒有永遠屈服於你網裏的人生。

秋天過去了,春天也在眺望!幸福的日子要來了!

篇21:家春秋讀後感

讀後感之《家春秋》

剛開始讀《家春秋》,感覺資料很複雜,人物很多,事情發現的也很多,剛開始看會很吃力。但每次我都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看完,慢慢地我靜下心來看了下去。發覺這書寫得很好,具有很大的反映性。

裏面每一個主角都代表着不同的現實生活中的老百姓,不同的人物思想決定不同的命運。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不同命運的共同家族的男人。這本書把社會濃縮成一個家族的背景,血淋淋的反映出現實社會下不同追求不同的思想觀念下所迎來的不同命運。這三個男人。老大覺新,被家族帶着活着,失去追求自己東西的軟弱者,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感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鬥爭着,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

他們三人不同的思想使他們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過着不同的生活,老大和老二老三就像兩條平行線不能相交。可悲的命運。《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

篇22:家春秋讀後感

“家”在“家”中,我最同情的是覺新,最氣但是的也是覺新。但我對覺新還有一絲敬仰:畢竟,他是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有重要歷史好處的人物。他有自由戀愛青梅竹馬的梅,又有舊社會強加給他的關心體貼他的瑞珏,他如何作選取他處於“長房孫”的位置,被別人稱為“承重老爺”,在這種身份下,他怎樣反抗他的家庭裏頭衞道的人太多了。為了孝道,他拋棄了化學,拋棄了梅,拋棄了珏。覺新的犧牲是巨大的。但是,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幸福了呢即使生活帶來再重的負擔,再大的傷害,人還是象蝸牛一樣揹着沉重的殼行走。

對於覺民,我倒沒有太大印象,倒是他勇於與高老太爺抗婚,我對他還是比較看好的。

至於琴,在“家”她還是一個覺醒者。她的理智常被感情征服。她猶豫不決,連剪個辮子的決心都沒有。她對自己的行為也説不清楚。所以對她也沒什麼看法。

在“家”中,我最瞧不起的就是覺慧:他雖很激進,但終究幼稚,為了愛人不擇手段,甚至不顧鳴鳳的感受。因為覺慧,鳴鳳多次被周氏訓斥。而他口口聲聲要救鳴鳳,最後還是他將鳴鳳逼死了!要不是他在拼文章不理她,她投湖的可能性不是很小了麼鳴鳳死後也沒見他悲傷多久。覺慧給了鳴鳳什麼幫忙,同情,憐憫,他什麼都沒有給,他甚至不聽她的哀訴就把她遣走了。而他在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的鼓動下竟放棄了鳴鳳。最終促使他出走的是瑞珏的死,和老太爺的態度。只是他反抗的精神我認為很“開天闢地”。

相比之下,《家》的資料範圍廣,事件多,我認為是“激流”中最好的。

“春”由於閲讀的深入,我對很多人的態度改觀了。

覺新已不在是我同情的對象,我對覺新充滿了憤恨:惠死了,枚娶親了。要是他和周氏,老太太極力反對,惠和枚也不必須不會幸福。然而,海臣和小兒子的死對他的打擊也不小。只期望他能快點覺醒。

我對覺民的進一步認識使我看到了他的魅力。他和琴安慰淑英和淑貞,幫忙淑英逃離高家,並不怕王氏和覺羣的威脅,與陳姨太據理力爭,使她們在自己那裏得不到一點好處。他很大膽,與覺慧不同的是,他留在家裏也能鎮定自若。他並不象一些人説的,他的一切都由別人安排好了,他和琴的婚事;幫忙淑英出走都是他設計的,因此,我並不同意一些人説的覺民是剩餘的人物。

琴在“春”成長得太快了,迅速擔當起為高家女子排憂解難的重擔。淑英和淑貞似乎已經離不開她了。她不再優柔寡斷,對於親人熱情地神出援助之手;和覺民一齊為刊物出謀劃策;出演《夜未央》等。我對琴也改觀了。

淑英一開始就是懦弱的形象,然而梅和惠的死震動了她,梅,惠這些她所愛的人一一離去,如果她不逃走,她們便是她的“榜樣”。加上淑華的勸説,她最後和劍雲一同去找覺慧了。正如一些人所言,淑英的出逃鼓舞了女孩子。而劍雲,在他的一顆星飄走之後,及時挽救了淑英。劍雲柔弱,怯懦,不反抗,不抱怨,不掙扎,沒計劃,沒志願。但當他仰慕的女子需要他時,他會不顧自己去幫忙她。也因為如此,在送完淑後,劍雲帶笑地死去了。

在我看來,“春”的資料單調,敍述乏味,是三部曲中最糟糕的一部。但對與巴金而言,説不定這是影響他終生的小説─在這本書的影響下,他結識了蕭姍。

“秋”激流的最後篇章,也是悲哀的結局。

慶幸的是,覺新最後覺醒了。枚和淑貞的死,使他再沒有可犧牲的親人了。商業場的火,使他近乎陪盡了一切給克安,克定;惠託他照看的枚去了;小腳的淑貞也投井了。克安,克定甚至攻擊周氏,瑞珏,使死者不得安寧,並要加害覺民,他最後受不住爆發了。想不到啊,一向温順的覺新竟公然與克安等頂嘴,沒有了欺負的對象,竟轉向孩子覺英。覺明死了,張氏居孀。“家”已敗,覺新也最後覺醒。

覺慧,他的出走是正確的。隨着劇情的發展,我意識到,如果覺慧沒有出走,淑華就不能出逃。他結識的黃存仁等朋友,也的的確確幫上了他的忙。覺慧成為了革命黨,也是必然。

在那裏,我覺得配角覺英也值得提一下。在“家”,當他聽瑞珏説搶菜她搶但是自己的哥哥弟弟們時,年僅十三歲的他將才端上來自己才嚐了一片的燴鮑魚片推給了瑞珏。而在“春”,他經常領着覺羣和覺世在花園胡鬧,欺負淑英,淑華和淑貞。在“秋”,他氣得克明一病不起。最後,克明死了,家也分了,他也意識到,真正關愛自己的哥哥姐姐妹妹都死了,出走了。覺英也覺醒了,敢與克安,克定叫板。覺英的轉變,與他整天的玩伴也有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秋”似乎高於“春”:它類似於“家”,講得多,細。

“感”高家族衰落了。和《紅樓夢》不同的是,它並不是大團圓的結尾。一羣人覺醒了,一羣人卻永遠地去了。被封建禮教毒害的梅,瑞珏只能留給人們無限的傷痛。

覺新的上進之心並未死去,期望他能就此重新振作。

覺民,貫穿三部曲的激進分子,也定能與琴生活得幸福。

篇23:家春秋讀後感

巴金《家春秋》讀後感

讀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平淡的語言,卻以書中人物迥異的性格,牽住了讀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絕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是一個社會的鮮明的代表。

書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個家庭卻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老大覺新,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事事為別人着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着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放棄了學業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娶了長輩給選的媳婦,最終他所愛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讀這本書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裏發悶,看完後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氣,為他的隱忍、窩囊,心裏不喜歡這個人物,卻又一次次地為他牽掛。

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感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鬥爭着,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

篇24:家春秋的讀後感

讀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平淡的語言,卻以書中人物迥異的性格,牽住了讀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絕然不同的命運,一本書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家庭是一個社會的鮮明的代表。

書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個家庭卻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老大覺新,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乖巧、懂事、事事為別人着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着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放棄了學業繼承家業,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愛情娶了長輩給選的媳婦,最終他所愛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讀這本書讀到覺新的時候都感覺心裏發悶,看完後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氣,為他的隱忍、窩囊,心裏不喜歡這個人物,卻又一次次地為他牽掛。

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愛情跟這個舊家庭頑強地鬥爭着,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老大和他的兩個兄弟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oen6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