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曾民族回憶錄有感

曾民族回憶錄有感

曾民族回憶錄有感

曾民族回憶錄有感

近日,有幸拜讀曾老的回憶錄,確實受益匪淺。無論是其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亦或是情報學逐漸發展的專業知識,無一不使初入信管的我體會到自己的無知,使我迫切的尋求進步。

首先,曾老在序言中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由於時代和科學技術進步,評論對或錯、是或非、功或過、成或敗、得與失、利或害、進或退的視角和標準必然不同。要歷史觀和發展觀相結合,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認識觀記載和審視歷史。”

曾老的意思就是,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説是完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這代表着理論創新永遠不會有完稿,甚至不會有定稿,人的一生本就應當有不斷探索的精神,一種敢於去揭開,敢於去挑戰的精神。把探索當做一種精神不見得是合適,對於很多人而言。簡單又無奇的生活又有什麼可以去探索的,假如你是這麼理解你的生活,那一定是你從未嘗試過去理解你的生活。曾老一生參與的情報學研究不可謂不枯燥,但是他對於自己的生活沒有停下過一秒的不斷探索。

探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認知自我,認識世界。一個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來來回回的過程。一來一去之間,有了比較,有了差異。差異本身就會產生評斷標準。不管秉承如何觀念至少自己自己的獨立人格。這樣可以開啟一個自我修煉的路程。在漫漫人生路上,至少是有方向的。不會茫然的過這一生。曾老這種孜孜不倦的理論創新和求質求真的實踐探索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反觀現在的我們,是否可以看的如此透徹?答案是否定的,當代青年人還需要書籍、經歷來充實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想要成長成曾老這種大家,還遠遠不夠。

其次,在曾老收集素材,提綱設計步驟中,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中無法接觸的道理。剛剛脱離高中高壓的生活的我,當每日空出的時間、精力都需要自己安排時,會非常手足無措,而現在我認為原因出現在規劃和目標上。有人説,人生是一場漫無目的的旅行,但在我看來,人生應當是一場有規劃的修行。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規劃我們的人生,那麼我們極容易在眾多選擇中失去方向。只有走在有的放矢的人生道路上,人生的結局才能優雅、完美。而曾老想來也是對生活非常上心的人,跨越半個世紀的數字化文件、論文、ppt演示提綱依舊都可以保存,對生活的細緻規劃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的我,缺乏的恰恰就是這樣一份可以不斷督促自己的規劃,確立自己可以達成的目標,逐漸向着自己心目中模樣靠近。而那些我成長時的資料也很有好好留存的意義,走在人生路上,本就存在不斷回顧過去,不斷仰望未來的兩個過程。小有成就時,要學會低頭看地,存摺失意時,要學會抬頭看天,這樣才讓自己可以快速的、穩健的成長。

然後便是曾老的提綱設計,確立主軸,增訂核心,摘記的事例也全是按照年代次序選定...提綱內容的結構可以説非常清晰了。我想無論是什麼事,在開始前可以有個深入的分析,做出清晰的步驟,定能使之後要做的事事倍功半。吳軍説過這樣一句話“無論面對任何事,首先建立方法論”。對我而言,遇到事情更多想的是如何去解決這個具體問題。沒有去反思和總結,沒有刻意去理解做事情的方法論。

邏輯思維是注重事情的結果,好比説”你的邏輯有問題”。邏輯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但是現在的青年人做事往往靠的是一股莽勁,不撞南牆不回頭,不注重方法和邏輯,往往落得頭破血流。而這往往是最為致命,付出很多,回報卻很少,強烈打擊了正在成長着的自信心。歷史中不乏怒罵老天不公之人,現在想來其中絕對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找到適合的辦法。這也是我現在在儘量去養成的習慣,多問問,多找找資料,你會發現知識面和眼界的開闊,相對應的,也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找到最適合的辦法,保證付出的努力和熱情都能有相對應的回報。謀定而後動,曾老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然後,便不能不提曾老的精益求精的態度。這讓我想起了如今中國形成熱潮的工匠精神,我們為什麼需要工匠精神?那是因為工作是一種修行,世間只有必然性沒有偶然性!“工匠精神”可以從瑞士製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製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錶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裏,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着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錶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成為經典。

而反觀當下,試問,在這浮躁的時代,有多少年輕人願意沉下心來將自己“初稿”看了又看,改了又改,往往是趕緊做完了事冷板凳沒人想坐,而真正堅持下來的,才是真正的大家。同時,我又很慶幸曾老給我敲響了警鐘,但凡想在情報學中有所成就,必須要懷着年輕人的浪漫和老年人的自省,問心無愧的去學習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留下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否則,一切都只會像鏡花雪月,可望而不可及。

自序中還寫到:正確認識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的相互關係。擺正位置,警惕和遠離為個人評功擺好、自我吹噓、樹碑立傳的陷阱。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個人主觀努力是實現的基礎,也是實現理想的動力,而客觀環境因素,則是這種動力的助燃劑,可以使個人主觀努力的效果更明顯。同時,客觀環境因素也可以反過來影響個人的主觀努力,一個的好的環境會讓人更容易自律,更懂得努力的重要,從而讓人實現人生理想。反之,一個不好的環境,則可能使人對自己的個人主觀努力產生懷疑,失去努力的信心,更希望投機取巧,而不是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如果一個人懂得自律,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保持自己,不斷努力,就可以改變身邊的環境,漸漸的環境變好,又推動了個人主觀努力……如此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見,個人主觀努力和客觀因素兩者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是無法將其分開説事的。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個人主觀努力和客觀環境因素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這兩個作用又相互關聯,相輔相成。這就是説: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改變身邊的環境的;環境的改變又可以推動在個人的努力下自身理想的實現。這就像是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共同推進事物的發展一樣,個人努力和環境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使人生理想得以實現。

在我看來,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個人主觀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沒有自己的努力,就算有多麼好的環境,也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三章中,曾老的外語因緣,我想來有趣,竟是從基督教開始,聖經故事和名句名言,不但給少年兒童灌輸了新的知識,更是激發了他學習英語的熱情,包括之後的日語也在其內在動力下取得豐收。我覺得這就代表了童年確實應該用來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學習。當今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早已被拿上台面比較,我的生活中,不乏一天天比我還勞累的國小生。在十來歲的年紀,拼着二十來歲的命,我真的覺得很沒有道理。童年意義不在生活有多完美,只要覺得很實在,很美滿就可以了,不必要那麼多的煩瑣,不需要那麼多的複雜,只要簡簡單單的過一個很充實的時代,這就是最有意義的童年了,所以我才那麼希望小孩子可以那麼放肆,自然界中往往也是肆意生長的生命最美。千萬不要完全拘束在所謂的乖巧和聽話的包圍裏,否則在日後枯燥乏味的學習中,這種興趣勢必會被消磨乾淨。而等到那時,這個人將很難再有成就。

這個章節最讓我驚訝的便是曾老未成年時就敢於報名參加這個為成年人開設的英語補習學校以及曾老在大學時已經可以用英語學習日語,用日語學習英語,雙語對照學習,這種持之以恆之後的回報確實驚人!反觀自己,我曾經聽過一10000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個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一個人從平凡人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而恆心又恰恰是我最最缺少的。我本來一直認為,我可以同時做好很多事。所以進入大一以來,我同時參加了廣播台,聲聲漫,空手道,想全方面發展。在廣播台學習播音,聲聲漫學習編劇,空手道打磨。但現在想來,一個學期已經快過去,我似乎三方面都未取得很大的突破,看起來似乎每天都會很忙碌,但其實一件事沒有做好。

事實勝於雄辯,每個人精力都是有限度的,你必須找出你最喜歡的,最能做出成就的事,來突破自我。我必須抉擇,抉擇出自己的命中註定。

最後,在曾老回憶中,我大致明白了情報學的核心。按照《中國情報學百科全書》“情報學”核心詞條的定義,“情報學”是“研究事實(事件)、數據、信息、知識和情報的產生及其有效收集、組織、存儲、傳遞、轉換和利用規律,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它們進行分析、合成、發現、解答、控制、學習和決策的一門科目。而 1983年錢學森在國防科技情報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情報觀,他説:“情報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識,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精神財富”。他還説:“情報就是為了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這裏頭包含了兩個概念,一個就是它是知識,…再有一個呢?它是為特定的要求,也就是為了特定的問題。所以及時性和針對性是非常重要的”。原來,情報是知識,情報需要激活才能成為知識,知識是精神財富,知識只有解決了特定要求才能成為財富,如何激活知識去滿足特定要求非常重要。

我第一次聽説情報學,笑着認為是間諜的活動。然而事實是情報學遠沒有那麼簡單。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隨着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它將緊緊的將高新技術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實的學科體系與研究規範,將揭示未來信息社會中人們情報活動的規律性,以及情報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巨大影響與作用。這樣一門充滿希望和巨大發展潛力的學科,應該值得我為其拋頭顱灑熱血!

曾老作為情報學中的翹楚,元老級的人物,他將一生都獻給這個新欣的科目,像看孩童般看他逐漸長大。説到這,在心中不禁對曾老充滿敬意。他的精神會在我這一代青年人身上延續,我堅信。

標籤: 有感 回憶錄 民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wj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