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希拉里回憶錄讀後感

希拉里回憶錄讀後感

第一篇:希拉里回憶錄讀後感

希拉里回憶錄讀後感

希拉里回憶錄讀後感

生於上世紀40年代,希拉里在這部傳記裏面記錄了她從出生到入住白宮到離開白宮的經歷。

看這本書不是因為自己想成為一個和希拉里一樣的有抱負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為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擺得太久了。上一年畢業季從師兄那裏拿來的,又是一個畢業季,自己卻還沒有翻開這本書。

其實自己也想這樣一個馳騁在美國政壇的女人有着怎樣的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

“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的中國式説法也是不無道理,希拉里的經歷就給了一個很的證明。她從小就對政治很感興趣,從小就很有想法,這也為她日後參與美國政治奠下了基礎。

與其説這本書是寫希拉里的,不如説寫比爾·克林頓如何和希拉里相遇如何當上小石城的市長如何當上美國總統又是怎樣離開白宮的。看這本書會給人一個錯覺——在美國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上總統,只要你足夠堅持足夠優秀,奧巴馬的上台是不是一個更強有力的證據?克林頓並沒有什麼政治背景,但是最後能當上美國總統,打破了民主黨連續當選的僵局。

我很喜歡希拉里的一句話——1972年我和克林頓相遇,30年後我們仍然無話不談。他們兩人之間的愛情是他們日後並肩作戰衝入白宮並連任的最好的後盾。這是最感動我的部分。

比爾·克林頓當任期間,最注重的是醫療保健的改革,改革之路走得很不順暢,還影響後來的大選。但是他們在用力嘗試,為了能建設一個更好的美國。

希拉里是一個有野心但是也是一個很有情趣的人,她不注重着裝,以致成為媒體的笑資。她説她從她媽媽那裏遺傳到善心,從她爸爸那裏遺傳到爽朗的笑。在我心裏,希拉里是一個可愛可怕的女人。

她説白宮的主人一直在不停地換着,裏面的工作人員卻還是一樣的。那些工作人員看着世事變化,一屆屆總統的斗轉星移。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白宮的主人在換,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轉換,時代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但是白宮還是一樣的佇立,經歷着風和雨,成為美國的一個標誌。

希拉里作為美國的第一夫人,在白宮裏面形成了一個“希拉里地盤”,她用自己的方式促進丈夫的事業,也實現着自己的抱負。她説,在白宮的8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沒有工作的8年。我很欣賞,希拉里從一個女人的角度推進美國的進步,用第一夫人的身份發揮自己的作用。我覺得希拉里的做法可以給中國一個啟示,我們的國母是不是應該可以多做一些,而不是一個高貴的身份作為一種“中國印象”。不過中國的傳統就認定女人不該干預政治,“牝雞司晨”是一種不好的徵兆。

希拉里和克林頓有一個女兒,叫切爾西,因為他們懷她的時候正在切爾西唱着歌曲《切爾西》。他們很注重保護女兒的權益和隱私。

希拉里會在回憶錄中説,自己做的一切是為了幫助自己的丈夫,同時也是因為她熱愛美國的這個國家。她不會強調,她和克林頓做的一切努力是為了美國人民,為了美國這個國家,但是他們做的一切確實是為了人民和國家。我想説的是,他們會把自己的夢想建立改善生活的基礎上,他們做的這一切並不只是他們想要服務,更是因為他們想要這樣做,這是他們的夢想,從小到大喜歡做的事情嚮往要做的事情。美國夢是建立在每一個美國人的夢想之上的,這樣的夢才更實際,才更有實現的可能性。這是我們中國人應該反思的地方,不用刻意強調,我們有一個大夢,更重要的是實現每一個小夢。

因為希拉里是40年代生的,而喬布斯是50年代生的,他們一樣都經歷了60到90年代,他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歌手,貓王和迪倫。但是從希拉里那裏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水門事件。而在喬布斯那裏看到是更多的是it業的發展,比如ibm的發展如何。希拉里會説和前幾位第一夫人交談的經過,喬布斯會説自己和比爾蓋茨如何鬥狠。相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軌跡,但是都在説明一個真理——美國夢真的深深紮根在每一個美國人的心裏。我知道是我還太狹隘,看的書都逃不過美國的範疇,但是每一本書我都感受美國夢的分量,但是又看不到他們提美國夢的痕跡。可口可樂在全球建立可樂帝國,聯邦快遞用最快的速度縮短世界的距離,卡爾宏邦將一種中國的野草做成紐崔萊的宏大事業,舒爾茨的咖啡王國爭霸全球市場,他們所做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美國夢的一塊基石。

我想我還是不會寫讀後感,我不會概括文章的內容,只是會説一些自己零零散散的感受,也許是自己看得不夠深的原因,沒有形成自己的邏輯。我很敬佩希拉里,可是並不喜歡,我覺得我的人生軌跡和她的應該會不同,我沒有那麼多的野心,沒有那麼遠大的抱負。只想做好自己,開心過每一天。

第二篇:《希拉里傳》讀後感

《希拉里傳》讀後感

走到圖書館,在視線中搜尋人物傳記,一落眼,看到了《希拉里傳》,一頁頁翻開,一個頗具氣質的女性形象展現在我面前,一直以來,希拉里這個名字都不停閃現於我耳畔,作為美國政壇上最耀眼、最具爭議的美國前“第一夫人”,作為一位女強人,她追逐着權利,成就着事業,卻又在丈夫醜聞頻出時一再隱忍。無限傳奇的經歷讓我對這位第一夫人充滿了好奇,是什麼讓她在美國政壇上叱吒風雲?是什麼讓她具有這麼強大的公眾影響力?又是什麼讓她在風光無限的同時集各種矛盾於一身?正好通過這本書對這位傳奇的人物進行了一定的瞭解並生髮出一些感觸。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普利策獎”得主、曾因報道“水門事件”而導致尼克松總統下台的調查記者卡爾?伯恩斯坦,他花費6年時間,全面、客觀、公正地記錄了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真實人生。

這本書從希拉里童年和學生時代寫起,一點點地剖析希拉里的人生,希拉里出生於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一個富商家庭,從小對各種各樣的領導職位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是學校社團中的積極分子。17歲時,她懷着滿腔的熱情離開了家鄉,去韋爾斯利女子學院求學。她是一個擁有夢想的人而且懂得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1965年,她進入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學院,主修政治學,是第一個在韋爾斯學院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的學生,而她富有爭議的演講也引起了全國的注意。1969年,她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1973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求學期間,她結識了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比爾·克林頓。同年,希拉里從耶魯法學院畢業開始了律師生涯。

希拉里1975年10月與克林頓結婚後,進入美國着名的羅斯律師事務所工作,並曾兩次當選全美百名傑出律師。隨着克林頓1993年入住白宮,希拉里成為美國曆史上學歷最高的第一夫人。在8年白宮生涯中,希拉里積極參與政事,負責國家醫療保健改革,還推動國會通過國家兒童健康保險項目等。2014年2月,尚未離開白宮的希拉里宣佈競選紐約州參議員,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謀求公職的第一夫人。同年11月7日,她當選為國會參議員。2014年,她獲得連任。在2014年美國總統民主黨黨內預選期間,希拉里作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曾一度領先奧巴馬,但最終以失利告終。2014年2月1日國務卿希拉里卸任。

希拉里或許是命中註定與克林頓有着不解之緣,他們被認為是美國政壇上少有的金牌搭檔,互補而成就政治大業,克林頓幽默、熱情、富有感染力,而希拉里冷靜、理性、勤奮、嚴謹。有人説,如果沒有克林頓,或許希拉里已然成為美國總統,我們已無法證實這種推測的正確性,但是我們不得不説她是一位傳奇的女性,勇敢性感而又充滿智慧。然而,在她的政敵眼中,她則被描述成一個虛偽狡詐,精於世故和慣施伎倆的女人。儘管評論褒貶不一,但她的身上仍有着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

希拉里一直用她獨有的智慧和前瞻的政治才能輔助着克靈頓,是的,她具有很強的思考力,在韋爾斯利學院的時候便是一個優等生,在剛開學的前幾個星期,希拉里的媽媽曾經跟希拉里説過這樣的一句話:你可以做任何事,渴求任何事。或許是從小嚴格的家教讓她變得格外堅強而果決,她曾在自傳裏説:父母努力把我們訓練成強悍的孩子以使我們可以面對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堅強、無畏,在這一點上,她的確做到了,相比較而言,或許現在的很多女孩子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更習慣於依賴,更習慣於追求安逸和舒適,在這個問題上,人與人的價值觀不同,因而沒有對錯之分,只能説,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都能獨當一面、從容面對的人或許更具王者風範。

學生年代就已小有名氣的她處事果斷而堅決,擁有很強的正面能量,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用太過在意別人的感受。她永遠是勇於嘗試的,在他們那個女孩子一般不會競選學生會主席正職的高中時代,她毅然決然地去做了,儘管以慘敗而告終,卻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尋求新的挑戰,包括擔任學會生組織委員會的負責人。直至後來的參選參議員、競選總統,依舊是百般嘗試,百般挑戰,用實際行動來扞衞自己內心的想法。在美國政壇上,她呼風喚雨,振臂一呼,競選總統,而在選情尚未明朗之時,卻又激流勇退,甘當綠葉,全力支持奧巴馬,她永遠作着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卻一直在做着內心想做的事,這種勇氣是很多人都不能企及的。

這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人,1975年,希拉里與克林頓結婚。在克林頓入主白宮那一日起,希拉里就疲於處理丈夫“拈花惹草”之後的殘局, 1998年萊温斯基事件揭露後,希拉里與克林頓的婚姻狀態一度成為全美的關注焦點。面對丈夫的背叛,她着書放言,“我恨不得擰斷比爾的脖子。”可是作為一個妻子,為了維護丈夫的政治地位,也為了保證他們共同的政治前途,她又不得不選擇妥協,不得不説,希拉里天生的智慧讓她面對任何事都能思路清晰,有理有據。一次次出場作證證明克林頓的清白,確實,二者相權取其重,然而這的確需要足夠的隱忍。在這個問題上,她的確是偉大的,一再包容丈夫的過失而讓自己承擔更多的痛苦。

希拉里的自信、智慧、寬容與堅定成就了她傳奇的一生。這位集各種矛盾於一身、風光無限的國務卿着實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或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離她很遙遠,或許她的身上負面消息從不間斷,但是觀其人生,依舊值得我們仰望。

祝穎

我一直相信偉人都是經歷了千錘百煉,從苦難中磨礪出來的,但直到我看完林肯傳,才真正意識到這種“苦難”是什麼。它不是憤青口中“不過被公眾和媒體誇大了的一般人的辛苦”,也不是我們小時候想象的那種一定不會發生在常人身上、如西天取經一樣奇幻的驚濤駭浪;它一樣是時代的產物,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不為人知的某一角。但我想它最不同於常人的地方,應該是偉人經歷的很多苦難,都源於他們自己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甚至對是非善惡主動承擔起的責任。

林肯為自己對身邊人主動負擔的責任,將自己陷入一生最長久的苦難——婚姻的牢籠;亦為自己對是非善惡主動擔起的責任,將自己陷入一生最無奈、最深重的苦難——南方蓄奴州同胞的仇恨,最後直接將自己推向了死亡。這種“自討苦吃”看似是愚蠢又無意義,但正是這種一般人不會主動承擔的苦難,在靜靜彰顯着人性最偉大的光輝,堅守着國家最基本的底線。

看完這本《你所不知道的林肯》,我實在找不出第二個詞能代替卡耐基先生為之冠的名——“人性的光輝”。這五個字已經完全精準地概括了“亞伯拉罕·林肯”這個人。他並不像馬克思那樣適合光芒萬丈的“偉大”,也不像俾斯麥那樣適合擲地有力的“鐵血宰相”,亦不像鄧小平那樣給人大刀闊斧的“改革家”的感覺……而是一個近在身邊帶着温柔笑意,滄桑卻像耶穌一樣的老人。

大多政治上的偉人在我心中都是一種精明幹練、視野寬廣、有卓識的遠見以及決斷的魄力的形象,但林肯卻打破了這個模子。

作者只是像描寫一個身邊人一樣地,慢慢敍述了林肯這個人坎坷的一生。這種描寫和敍述偶爾也會讓人覺得像小説一樣虛幻,因為你很難相信一個看起來趨近完美、讓人只能聯想到“聖人”一詞的人,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也許對人性缺點過多的關注,對媒體、書籍筆下政治人物本能的懷疑,讓我們那麼輕易地就戲謔一句:“這修飾得也太過頭了吧。”但我們忘了,一個被人民推舉出來的國家統治者,一個我們真正倡導的人,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前面已經提過,林肯的很多苦難都源於他自己的擔當與在淤泥中對是非善惡固執的堅持,但除此之外,他一路成長、學習的坎坷環境也同樣是他經受的苦難。

年秋,亞伯拉罕7歲,其父賣掉農場換得四百加侖左右的威士忌,舉家遷到印第安納州的荒僻叢林。他們最近的鄰居是位獵熊人,不砍樹就沒有一條進出的通道;冬天林肯一家擠在父親匆忙搭建的一間“三面帳篷”裏,沒有地板、門、窗,除了三堵牆,就是圓柱和灌木建造的屋頂,第四面全然洞開,聽任風雪、冰粒和寒風長驅直入。今天,印第安納州的新一代農夫連牛或豬都不會安置在這麼差勁的房子裏過冬,而林肯一家卻在這個帳篷裏度過了整個寒冬。林肯的母親因為照顧鄰居的妻子染病去世,林肯的父親最終也只是駕着雪橇把她的屍骨運到四分之一英里外山峯的叢林裏埋葬了——任何儀式都沒有。在她死後的六十年裏,連一塊石碑都沒有,直到現在都無法確定哪一座墳墓屬於她。母親死後,整整一個漫長的冬季,林肯一家從不洗澡,連又髒又破的衣服也很少洗。樹葉和獸皮鋪的牀變得骯髒不堪,陽光照射不到小屋裏,火爐或豬油燈就是唯一的照明……林肯的家滿是臭味,到處是跳蚤和害蟲,沒有叉子,用手抓取食物……

年,林肯唯一的愛人安妮也因病去世,安妮死後的幾個星期,林肯寢食難安、遠離人羣,見到人也默不作聲,目光成天凝視着遠處,他的魂魄似乎也已追隨安妮而去,只把一副軀殼留下,他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意志。朋友們擔心他會自殺,把他的小刀拿走,而且小心翼翼地防備着,阻止他去跳河。1837年,安妮去世兩年以後,林肯對一位州議會的同事説:“人們都以為我已經恢復了,可以盡情地享受人生,事實上,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我還是很沮喪,甚至不敢隨身攜帶小刀。”林肯遭受安妮之死的打擊,幾乎就是伊利諾伊州最憂鬱的人。後來和林肯合作的赫爾頓律師説:“二十年來,林肯沒有一天是快樂的……他走路的樣子,憂鬱像是就要從他身上流淌下來似的。”

深受苦難的林肯是如此地渺小,平凡如我們之中的任何人,艱辛、悲痛之情如我們之中的任何人。但歷經生活的艱辛,林肯卻始終留有生活中的幽默感,愛講故事、開玩笑,鄰居稱他“能把貓逗樂”。艱苦的家庭條件沒有阻斷他的學習和閲讀之路,駑鈍又浮誇性格的父親,也一樣沒有影響林肯優秀人格的養成。以上足以可見,任何外界環境對我們產生作用,都必以動搖我們自身為前提。

林肯的仁慈不單在一般世人身上少見,在世上所有的政治家中更是極為罕有。

一天,林肯去觀察設在華盛頓的陸軍電報室,他看見三隻小貓在身邊轉悠,喵喵直叫,好像迷了路。林肯俯身抱起一隻小貓,説:“你的母親上哪裏去了?”有人告訴林肯:“已經死了!”“啊!”林肯撫摸着小貓説:“許多母親還可以為自己陣亡的孩子哀悼,而它卻不能。”説着,林肯又把另外兩隻小貓也抱在身上,然後對鮑爾斯上校説:“上校,我希望你能保證這些失去母親的小貓們有足夠的牛奶,並得到精心的照顧。”據當時陪同視察的霍勒斯·波特將軍回憶説,林肯總統還撫摸着小貓輕聲地説:“小貓咪,感謝上帝,你們是貓,不會懂得真正在進行的這場戰爭有多麼可怕!”波特將軍覺得這種情景太少見了!在一個陸軍指揮所裏,在國家歷史上一個重大軍事轉折點的前夕,竟看到曾經在《解放宣言》上簽名的那雙手,在輕輕地撫摸三隻無家可歸的小貓。

戰爭期間,每天都有哭泣的母親、妻子、情人來為判死刑的囚犯申請特赦,林肯不管多疲乏、勞累都會隨時聽她們哭訴,接受她們的請求,一見到女人流淚哭泣他就心軟——尤其是她們懷裏抱着嬰兒。他説:“在我死後,但願人們提起我時會這樣説‘我在每個可能生長鮮花的地方,拔掉荊棘,播種下種子’。”對此將軍們痛罵不止,認為軍隊的紀律會因為林肯的仁慈而被破壞,讓他千萬不要干涉。但是對於旅長們的殘酷作風,林肯非常看不慣,他厭惡專制的正規軍。相反,對於那些取得勝利所必不可少的志願軍,他倒是非常熱愛。假如有人因膽怯而被槍決,林肯會寬恕他,他説:“我想自己要是應徵參戰,也會扔下槍逃走的。”要是聽説有的志願軍人因為思鄉而當了逃兵,他會説:“哦,我看他的思鄉之情是槍斃也無法改變的。”如果有的佛蒙特農家子弟因為站崗時疲憊不堪打瞌睡而被判死刑,林肯會説:“沒準我也會這樣乾的。”他開出長達數頁的特赦名單。有一次他給梅德將軍發去電報説:“我不希望見到未滿18歲的小夥子被槍斃。”

身為一名總統,林肯卻從未想過“為獲得總統這一職位/為自己的政治仕途參加競選”。他只為堅持自己心中純粹的正義,為自己熱愛的國家,為他所同情與熱愛的人民。

一開始他就深知,自己應付眼前局面的經驗略為不足,他需要有經驗的助手的幫助和引導。為此他任命西華擔任國務卿,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西華認為——成千上萬的人也都認為——他擔任國務卿就是要主持國政,而林肯不過是個傀儡。大家稱西華為“總理”,他很高興,相信拯救美國的責任全在他身上,非他莫屬。全華盛頓的人都認為是西華在執掌大權,這大大挫傷了林肯太太的自尊心,她催促自己謙卑的丈夫使點顏色,但林肯只是平靜地説:“我只聽從良心和上帝的主宰,早晚有一天人們會清楚的。”

一天晚上,有一位過去的故友臨行時問林肯:“喂,林肯,我要你對我説實話。告訴我,你果真高興當美國總統嗎?”林肯回答説:“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身上塗上焦油,裝上羽毛,坐在橫木杆上,被別人抬着出城。沿途到處是歡呼的人羣。人們熱情地圍住他,因為他象徵着歡樂,是節日的興奮點。聽過沒有?可是,等到大家準備離開,人羣中有人問他,你是否喜歡這樣。他的答覆是什麼,你知道嗎?他説,如果不是為了這份儀式的尊嚴,他寧可自己走路。”

名利從未在這個人身上停留。即便是仕途的失敗,最令他傷心的也是正義不為宣揚,自己的堅持不為人民所理解。林肯為了一個偉大的原則而奮鬥,只要能伸張正義,他不在乎誰贏誰輸。林肯説:“有人説我野心很大。實際上我很誠懇地希望沒有這場野心之戰。我不敢説自己一點都不看重榮譽;但如果能恢復《密蘇里折中方案》,原則上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張,良心暫時容忍現存醜陋條規,那麼,我寧願永遠不當選,而希望看到道格拉斯法官長久地任職。我們無足輕重,我們兩人誰當選國會議員並不重要,但是我們爭論的問題比自身的名利都重要得多。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死了之後,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他就像耶穌一樣,一生都被他部分愚昧的子民所詬病、唾罵甚至仇恨,最後甚至命死他們之手。但無論是否被理解,他總是以一種無限寬廣的胸懷擁抱自己的人民,以一種仁愛的目光注視着這個國家,堅守自己對正義的堅持,將自己獻身心中那份純粹的事業。

第三篇:《張震回憶錄》讀後感

《張震回憶錄》讀後感

宋驍

(2014年2月12日)

近來讀了張震將軍的回憶錄,頗有感想。

張震將軍雖然官至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軍銜,但始終都以一名老兵自稱,非常的謙卑,並稱自己從參加紅軍那天起,直到退休的六七十年間,只做了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只是盡了一名黨員的責任。縱觀將軍的一生,經歷了部隊、機關、院校、戰區、總部、軍委等40多個崗位,這樣的一生就是為革命事業和新中國國防建設努力奮鬥的一生。將軍的回憶錄裏時不時地夾雜着對戰友們的回憶,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對幫助過自己的人非常感激。戰爭年代,上級、同級、下級,很多戰友都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有的戰友在眼前倒下,有的就犧牲在身邊,連血都濺在衣服上。可想而知,今日之和平建設環境真是來之不易。

為了革命,九死一生。將軍出生在湖南省平江縣一個小手工業家庭,父親靠做蔑工維持家庭生活,母親為農家婦女。由於父母的疼愛,雖然家庭困難,但仍然堅持供孩子讀書。樸素的階級感情,為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的強烈願望,促使着將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平江起義後,毅然參加了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時,一顆子彈從右眼角打進,從後側穿出,差一點就“革命到底”,負傷當晚由於下雨,天黑路滑,沒有趕到野戰醫院,幸運地躲過了當晚敵人對醫院傷病員的屠殺。第五次反圍剿時,右臂中彈負傷,瘧疾發作,被送入後方醫院治療,黃克誠將軍來醫院看望傷員時,將傷口還在化膿的張震將軍帶出醫院,趕上部隊,從而才走上了長征路。長征過完湘江第一道封鎖線後,將軍瘧疾發作,每天高燒,是戰友們將他抬着過了第二和第三道封鎖線。翻越雪上時,吐過幾次血,解放後有條件檢查時才發現是肺病。過草地時,沒有道路,沒有人煙。氣候惡劣,變化無常,缺水缺糧,很多戰友犧牲了,後續部隊無需要嚮導,沿着一具又一具戰友的遺體,就能找到前邊的部隊,到達宿營地,這是何等的慘烈。接下來的八年抗戰,解放戰爭時轉戰華東,都是血與火的歷練。

為了國防,嘔心瀝血。新中國成立後,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調任軍委作戰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留任軍事學院,到武漢軍區當副司令員,葛洲壩水利工程指揮部政委,調任總後勤部,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校長,1992年,78歲,已近杖朝之年的張震將軍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白髮皓首,伏櫪老驥,

壯心不已,積極推進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八十三歲脱戎裝,着我工農舊時裳。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將軍卸任後留下的誠摯的祝願,也是將軍一生革命的寫照,“解甲歸田”,六十八年彈指一揮間,一代人的流血、犧牲和奮鬥,換來的是今天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

“可恨奇士無幻術,難能忠孝衞國家”。將軍還是一個孝子。1938年將軍從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請假回匆匆回家見了母親一面,自此之後,杳無音訊,生死不知。新中國成立後,將軍到處尋找母親下落,結果母親已淪為乞丐,討飯為生,精神有些失常。這一別十餘載,戰亂之中,流離失所,母子再次相見,將軍淚如雨下。母子重逢之後,將軍接到家鄉來信,説相見的母親是自己的養母,還有一個生母,也生活在長壽街上,年過八十,已是風前殘燭,老人但願一睹將軍容顏,則九泉無恨。經當家鄉政府確認,將軍當年為領養。將軍擔心養母難以接受,回鄉揹着養母去見了生母,此後,對兩個母親的生活同樣關心。少小離家,從軍遠行,戎馬疆場,不能照顧母親,將軍時常慰藉自己,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成為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而戰,為了天下的母親而戰。

第四篇:柏楊回憶錄讀後感

《柏楊回憶錄》讀後感

《柏楊回憶錄》主要是寫了作者郭衣洞(原名郭定生、筆名柏楊)的坎坷的一生。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國小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用了郭衣洞這個名字)。一生中娶過五個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隨過一段如煙往事。少年時代打過繼母,青年時代從過軍,和蔣氏父子都有過面對面的經歷,多次企圖自殺,無數次被學校和單位開除,曾遭遇十年牢獄之災,在七十年代幾乎被槍決……現在我淺談一下對此書的一些感受,總的來説,柏楊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敏感的年代, 而柏楊先生正是時代的受害者。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體會?以下我會和大家一起分析。首先是時代背景,柏楊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凌亂的年代,從抗日戰爭到自家人打自家人。而柏楊先生也從東北遷到台灣,台灣是什麼地方,是蔣中正還統治着的地方,他不許那裏的人有半點與共匪(共產黨)沾邊,共匪是一個大忌諱,裏面還有一個描寫就是“國民黨也發現,有個像共產黨這樣的敵人真好,對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人,只要把共產黨帽子往他頭上一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立即剷除。”從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在台灣,存在着暴政,有權利的人只要看誰不順眼就把共匪的高帽往上一戴,就可以把其剷除。在這樣敏感的地方敏感的年代,只有順從才可以得到生存。

其次是柏楊先生的性格,有句話説什麼樣的土壤長什麼樣的草,什麼樣的社會就產生什麼樣的人。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多有學識的人都只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埋藏在心中,有怒而不敢言,怕説錯話,哪怕是一個字都會惹來一生餿。但還有一句話也説得很好,要麼在沉默中爆發,要麼在沉默中死亡,而柏楊先生就是因為堅信自己,希望把自己希望傳遞的價值觀和正能量輸送給每一個沉默中的人,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文字傳遞。從小柏楊先生就是一個有着正義有着志氣的青年,因為不滿老師的做法公然地當着老師的做出反抗,正面發生了衝突,想要維護大家的放假權利,之後的結果大家可想而知,那時候還沒有言論自由,哪像現在這個時代,學生覺得學校不公平就可以像學校反映、打個電話給今日關注來關注關注這個問題或者是直接向教育廳反映。在當時那個年代冒犯老師只能來一句“郭定生冒犯師長,開除學籍”,就因為這樣,柏楊以後的路就難走了很多。到長大了之後發現處處碰壁,從而知道了文憑的重要性,故先生用盡了一切辦法想要得到一個文憑,從而啟用了假證進入大學,但好景不長,紙始終沒有包得住火,假證事件敗露,被永遠開除學籍。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先生有着一種勇於與現實做抗爭,勇於冒險的精神。這些性格讓先生的道路走的倍感辛苦。

最後,我綜合了一下時代背景和先生的性格得出的結論就是柏楊先生只能是時代的受害者。在當時那個敏感的年代,如果低着頭不理世間的任何不公,好好過自己的生活,或許先生的一生就會重寫,沒準就是和媳婦孩子一起幸福地過一輩子。但柏楊先生偏偏就不是這種能活在虛偽下的人,他要做一個講真話的人,但在那個時候講真話是要惹禍的,先生本來就是有着讓人捉住的把柄(曾被共產黨捉過,後來被放了在),由着自己的正義與憤慨,諷刺當時的暴政,從而淪落成為了一名政治犯,這是可想而知的,但在這裏唯一讓我覺得出乎意料的是,在坐牢的這段時間,妻子明華很快就要和柏楊離婚,這件事對先生的打擊很大(幾次想要自殺)。這是時代的錯,批判當世,喚醒人們從而落得個十年牢獄之苦,先生您苦了。

《柏楊回憶錄》裏從頭到尾都是寫了柏楊跌宕起伏的一生,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過一種感覺就是,這是一部催淚電視劇,雖然結局是好的(先生的作品得到了承認,蔣緯國也代替蔣經國向先生致歉)但過程真的是讓人揪心不已,文字獄究竟害死了多少人,扼殺了多少好的作品。

其實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特別敬佩柏楊先生,即使在這十年的牢獄裏,他都能堅持寫作,想盡各種方法把作品從牢裏帶出來,這是一筆很珍貴的財富,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會像先生一樣堅持自己的道路,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不會輕言放棄,想想先生的十年牢獄,再回看一下自己面臨的困難,就會立馬充滿鬥志,因為這根本不算什麼,雖然我不會像先生一樣成為一名偉人,但我可以儘自己的能力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我覺得做人只要做到盡力,問心無愧就不枉此生了。

第五篇:《張治中回憶錄》讀後感we

“和平”將軍

——《張治中回憶錄》讀後感 摘要:

張將軍幼年的艱苦磨礪,使她深刻的意識到,中國軍事教育的重要性,使他在對軍事教育非常重視並做出的卓越貢獻。在以後的歷程中,為湖南和新疆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最精彩的人生體現在為中國和平統一而努力的過程,還有隻要有一絲和平談判成功的希望就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關鍵字:

和平、軍事教育、談判、共產黨“我生平自律,絕不説假話;且過去已有六十年歲月在混亂、苦悶、黑暗環境中度過,錯誤叢生,遍體創傷,何有自我吹噓的餘地…”

——張治中

張治中將軍一生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貢獻。陶峙嶽將軍曾這樣評價:文白將軍,乃國民黨傑出將領。當年極力主張國共攜手,實現全國和平,曾向當道屢陳讜議。併為和平而奔走,三上延安,與我黨為友。其於新疆之和平解放,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張將軍一生坎坷,在其少年期間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歷程。農民家庭出生的張將軍出生在安徽省一個小村莊裏,在母親的支持下讀了十年私塾,他曾考過秀才、當過學徒、流浪於市井、當過警察、加入過學生軍。之後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就讀於武昌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最終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期間共經過五年時間。期間父母相繼去世。這五年的痛苦經歷磨礪出張將軍不屈的意志,對他今後的路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924年底,桂軍軍官學校剛結束,黃埔第三期學生開始入伍,蔣介石便把張將軍調為入伍生總隊任代理總隊長。1925年2月,廣東軍政府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蔣介石自任東征軍總指揮,調張將軍任東征軍總部上校參謀,襄贊指揮軍事。這是張將軍施展才華的好機會。雙方軍隊經過激烈戰鬥,東征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張將軍因此立了戰功。不久,國民黨黨軍第二師成立,蔣介石自兼師長,以王懋功為副師長,張將軍為參謀長兼廣州衞戍司令部參謀長。蔣介石復先後委任張將軍為航空局局長、軍事處處長、航空學校校長、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團長。不久,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黨部改組,張將軍被推選為執行委員。黃埔軍校在一、二、三期的基礎上成立軍官團,張將軍被任為軍官團團長。至此,張將軍一身兼八項職務。至此張將軍深受蔣介石的喜愛,這也是後來為什麼蔣介石派張將軍與共產黨進行談判的原因。北伐結束後,張將軍就職中央軍校教育長,從此開始從事軍事教育工作。張將軍很重視教育,他曾言:我從政時間較短,帶兵時間更短,而在軍校從事教學時間較長。這為他今後在政治方面的態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段期間,張將軍和中共的關係拉得緊。周恩來是黃埔第一期的政治部主任,張將軍到黃埔後,兩人一見如故,深相結納;鄧演達時任訓練部副主任,張、周、鄧三人經常在一起。張將軍和熊雄、惲代英、高語罕亦時多往還,和蘇聯顧問加倫將軍、李縻、尼拉等亦多接觸。因此思想上、作風上頗受影響,曾一度申請加入中共,密商於周恩來。周表示很高興,但説要請示組織後才能答覆。過了一些時候,週迴復説:“中共當然歡迎你入黨,不過你的目標較大,兩黨曾有約,中共不吸收國民黨高級幹部入黨,此時恐有不便,不如稍待適當時機為宜。但中

共保證一定暗中支持你,使你的工作好做。”張將軍在思想上,作風上與中國共產黨有很多相似之處。成為了以後張將軍大力支持與共產黨合作的原因之一。

張將軍在中央軍校教育長任內,整整十年,先後出去呆了五次兵:第一次出鎮武漢,第二次是隴海戰役,第三次是“一·二八”戰役,第四次是提師入閩,第五次是“八一三”戰役。而張將軍自己曾經説過,只有“一·二八”戰役和“八一三”戰役是光榮的,因為這是對外圖存的抗日戰爭。由此可見,張將軍對戰爭的理念,他參加戰爭完全是為了全國人民的和平。作為一個軍人,一個高級將領,他有一個高級將領應有的勇敢與果斷,但是對於殺戮,他總是再三思考。如違反軍紀和欺壓百姓之類的人決不寬恕!他的這種思想為他後來積極與共產黨合作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個將軍,他具備軍人應有的一切素質。作為一個執政者,在湖南從政期間,我看到了張將軍的那顆一心想讓人民羣眾安居樂業的心!張將軍對政治的觀察有三個方面:一是動的精神——就是“人”一方面的精神;二是靜的精神——就是“物”一方面的精神;三是辦事的精神——就是“事”一方面的精神。基於這三點,經過觀察,張將軍對政府的緩滯、腐敗、不負責任、嫉視革新深惡痛絕。為此頒佈了兩大方案《湖南省政府施政綱要》和《湖南省組訓民眾改進政治加強抗日自衞力量方案》。

在當時混亂不堪的社會,想要人民安居樂業,就必須要有軍隊。張將軍意識到了要組編人民抗日自衞力量。他曾經這樣思考:怎樣講我們人民沒有自衞力量就不能擔當抗戰、支持抗戰呢?在現代的戰爭中,尤其是民族革命的鬥爭中,單純的軍隊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把全民族的自衞力量發動起來配合作戰,這才能形成一個保衞國家,打擊敵人的堅固不拔的堡壘,這才有把握,才可以勝利,才可以成功。這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動全民族抗戰的思想不謀而合,這也是為什麼張將軍積極主動的與工廠當合作的原因之一。

之後張將軍被召回重慶任職。在這期間張將軍對國民政府付出了很多,做了許多有益之事。張將軍是在蔣介石面前肯説話和敢説話的幾個人之一。如:蔣介石向來喜歡兼職。抗戰中期,一度兼了行政院長,後來四川地方派系鬧糾紛,出了問題,蔣介石又要兼四川省主席。張將軍力言不可,説:“第一,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有損威信;第二,您是行政院長,又是省主席,主席決定的事要不要行政院長同意?自己指揮自己,不成體制;第三,中央人才多,物色一兩個省主席,應不成問題。”蔣介石説:“你説的是,可是找不到適當人選。”過了沒多久,蔣介石亦感到不方便,就辭掉了。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對於張將軍,對於全國人民都是值得慶賀的一年,而對於張將軍來説,國內應該迅速恢復和平。國共兩黨應該建立合作關係,共同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從1940年至1949年,是張將軍一生政治生涯中的黃金階段,也是他在中國政治舞台上最活躍的階段。貫穿着這一階段的活動就是“和談”。當然,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蔣介石的幕後牽線。從此,張將軍一直為國共和談而奔走。

張將軍訪周恩來談了幾次,首次表示歉意説:“這是少數人的過激行為,希望能和平解決,不影響兩黨團結和抗戰大業。” 反覆商談多次,最後周恩來代表中共提出六項要求。張將軍抄報蔣介石,蔣介石悍然置之不理,第一次談判遂中止。自此以後,國民黨反共氣焰雖甚囂張,但雙方的談判仍在不斷進行。到1942年秋,中共中央又加派林彪來重慶參加談判。林彪是黃埔四期,張將軍的學生,蔣介石就指派張將軍負責。張將軍和周恩來、林彪對談,談了八個月之久,周恩來將最後意見四點抄給張將軍,張將軍轉報蔣介石。在張將軍看起來,中共

所提條件相當寬大,如確實具有合作抗日誠意,應予接受,隨着這一條款的執行,兩黨摩擦有可能終止。無奈蔣介石及其屬下堅拒,和談又一次中止。到1944年5月間,中共中央又派林祖涵到重慶繼續談判。蔣介石派張將軍和王世傑為代表參加。談判時間由5月至10月底,地點由西安到重慶,過程遙長、曲折而又艱苦。最後林彪代表中共提出組織聯合政府、召開國是會議等主張,蔣介石一口拒絕,和談又一次失敗。

兩黨談判斷斷續續,時鬆時緊,但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毛澤東到重慶,卻把和平談判推上了第一個高峯。為了和平解決國內矛盾,張將軍曾三次奔赴延安,同時與共產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49年4月1日,張將軍率領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飛赴北平,參加國共和談。這是張將軍畢生參加和談的最後一次。張將軍與蔣介石的關係到此結束。

張將軍一生為和平而奔走。稱他為“和平將軍”,就是他從未參加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的歷次反共內戰,是一位從來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因沒有與共產黨打過仗,且為共產黨做過很多有益的事,堅持和平建國,所以,共產黨稱他為“和平將軍”。

新疆的和平解放與張將軍有着密切的關係,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張將軍任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其間營救了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共產黨員回延安。1949年4月,張將軍作為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率國民政府代表團赴北京與周恩來為首的中央代表團談判。當和平協定被國民黨拒絕後,張將軍留在北京。6月,張將軍發表了《對時局的聲明》,宣佈脱離國民黨陣營,投向人民陣營。9月,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包爾漢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張將軍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坎坷的。在亂世中,在那個苦難的年代裏,張將軍心繫祖國和人民。為了和平,張將軍甘願在槍林彈雨中前進,冒着生命危險與日寇作鬥爭!當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張將軍又為祖國早日和平統一而奮鬥!同時張將軍的一生值得我們每一名學生去思考,去學習!張將軍無愧於“和平”將軍的稱號!

參考文獻來源於:《張將軍回憶錄》、百度中:張治中簡介、張治中與蔣介石、張治中將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wynon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