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全球通史》個人讀後感感悟【精品多篇】

《全球通史》個人讀後感感悟【精品多篇】

《全球通史》個人讀後感感悟【精品多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3900字 篇一

二戰後直到今天,在世界歷史研究上產生了兩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一個是我們熟知的英國史學大師湯因比,他的歷史鉅著《歷史研究》開創了世界歷史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再一個就是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就是這位史學大師的代表作。

對於世界歷史的研究,以往的歷史學家幾乎都是奉行歐洲中心論,所謂的世界史就是歐洲史。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史直到伏爾泰那部著名的《風俗論》面世才開始得到糾正。之後出現了多部以全球視角撰寫的世界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歷史研究》和《全球通史》。 此三部都是以全球視角探討人類歷史發展的歷史著作。《風俗論》採取對比法探討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曆史。此書全名叫《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從此書的全名上即可看出這是一部包含很多國家在內的世界史著作。伏爾泰在此書中通過羅列對比認為,歐洲文明只是諸多文明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阿拉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等等。他第一次系統地將這些文明同歐洲文明並立考察,得出世界歷史其實是人類精神史這一新的歷史觀點。湯因比進一步批判歐洲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只不過是21種文明中的一個。湯因比在其《歷史研究》中還首創了歷史研究模式,我們現在稱其為湯因比歷史模式,即歷史研究的三大模式:希臘-羅馬模式,中國模式,猶太模式。這種歷史模式遂成為當代西方歷史研究的流行作法,斯塔夫阿若斯的《全球通史》也受到此模式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希臘-羅馬模式,中國模式,此外還有印度模式等。

《全球通史》除受到湯因比歷史模式影響外,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世界歷史劃分為1500年前和後兩個階段。之所以如此劃分,斯氏認為1500年前的世界各國是各自封閉的,1500年後世界各國才真正開始相互影響,彼此磨合,歷史真正走向了世界範圍。為此,斯氏的《全球通史》也分成兩個部分,上卷為1500年前的全球通史,下卷為1500年後的全球通史。在斯氏看來,1500年後的歷史才是真正的世界歷史。為何這麼認為?“回答是,1500年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後,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全球通史》下卷1500年後的世界,第三頁)

為何1500年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單從打破各個民族的固步自封彼此隔絕的狀態這個意義上講並不足以説明問題。羅馬帝國,蒙古帝國都是跨地區性的超級大國,同時都打破了許多彼此隔絕的民族,但兩個帝國對後世的影響隨着其退出歷史舞台而漸微。尤其是蒙古帝國本身就是一個落後的種族,更是沒有給後世留下什麼有意義的遺產。隨着兩個帝國的崩潰,世界又回到彼此相互隔絕的狀態。然而,1500年後的再次打破,其影響卻是深遠的直到如今。那麼1500年後世界性的封閉狀態被誰再次打破了?那就是西歐。

從1500年開始西歐開始推行擴張主義,北美大陸被西歐強行佔領,亞洲、南美、非洲開始遭到西歐的經濟、軍事、殖民侵略。同時,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等一系列變革都發生在西歐,並向世界範圍推進,直到今天。這就是《全球通史》下卷的主要內容。斯氏在敍述這段世界歷史時幾乎是一氣呵成,使人有一口氣不讀完不罷休之感。他以西歐這一系列歷史事件為主線,着重描寫了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結果。同時通過對中國、印度、日本等國的描述側面闡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西歐雄心勃勃地大肆擴張,大力變革的時候,這些國家在幹什麼,不用問依然是固步自封,我行我素,自我欣賞,根本就不在乎外部世界正在變化。如果在上卷中,斯氏還在用讚美的口吻描述中國、印度等古代文明時,那麼下卷對這些文明的描述就多少帶有無奈甚至是譏諷的口氣。比如在介紹中國的一節中,斯氏説道:“從十四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侵入中國為止,這個時代是有史以來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偉大時代之一;傳統的制度和習俗—農業經濟、儒家生活方式、選撥政府官員的考試製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統治――一直在順利地、令人滿意地繼續着。假如在普通時代,這種秩序和持久性或許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這些世紀裏,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商業革命、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生在這些世紀裏。在這樣的一個年代,穩定成了可詛咒的東西,而非幸事。相對地説,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是靜止的,落後的。••••在一個發生全球規模的革命性變化的時代裏,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着過去。”

中國文明正如斯氏上面的論述那樣事實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結束了。印度、穆斯林等文明事實上也同樣地結束了,世界歷史舞台上只有朝氣蓬勃的西方文明一花獨放,並且絢麗四射。因此,整個《全球通史》下卷其實就是一部歐洲史,當美國興起之後,再加上美國史,實際上也等於歐洲史,其它各國只是個陪襯。看文字數量,看全書佈局,看章節標題,無論怎麼看,“1500年以後的世界”就是歐洲人主導的世界史。斯氏也把重點放在下捲上,上卷40萬字,下卷70萬字,可見斯氏顯而易見的“傾向性”。這就是斯氏的全球史觀,仍然是歐洲中心論。

歐洲中心論,為何有這種傾向?看看當今世界誰主沉浮?難道不是歐洲、美國在唱主角嗎?不可否認當今的世界舞台上就是歐美在唱主角。這是1500年後歐洲進行的一系列革命的結果。日本後來居上,通過向歐洲學習革新洗面也成了歐美同一戰壕的戰友。而中國,印度,還有穆斯林國家卻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一切革命,所以至今經濟落後,政治落後,人民生活落後,精神生活也錯亂不堪。斯氏如有歐洲優勢論不也順其自然?

歷史的發展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主流。斯氏在《全球歷史》上卷“世界歷史的結構”一節中説世界歷史不是國別史的總和,“因此,研究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運動上。”所謂“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運動”就是世界歷史的主流事件。歷來有史學家將世界歷史劃分成不同的階段。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史學家波丹將世界歷史概況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宗教階段,第二階段是城邦國家,殖民擴張,法律制度,第三階段是戰爭和科技。之後法國又一個史學家孔多塞將世界歷史劃分為十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原始部落時期;第二個時期是畜牧文明,直到農業文明;第三個時期是農業文明直到文字的出現;第四個時期是希臘時代;第五個時期是羅馬時代,第六個時期是黑暗時代,第七個時期是文藝復興至印刷術的出現;第八個時期是科學和哲學發展;第九個時期是笛卡兒至法蘭西共和國;第十個時期是未來的時期是完美的理性之國。這兩個歷史學家都生活在十八世紀前,還沒有看到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等西方變革,故歷史的分期只止於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並且很顯然,以上分期全是基於歐洲的歷史。據此,放眼全球,我們可以把世界歷史大致分成1原始時期,2畜牧時期,3農業文明時期,4古典文明時期,之後5是工業文明,科學革命,政治革命時期。6是當代的世界。每個時期歷史都有其主流,也就是歷史的主線,誰掌握了主流,沿着主線發展誰就是歷史的主人。我們中國在前四個時期(也即1500前的世界歷史中)可以説是一直掌握主流,領先於世。印度、中東等地區也曾在古典文化時期輝煌過。但是當進入第五個時期,便從歷史主角地位上退了下去,讓給了西歐。

西歐之所以登上歷史舞台唱主角,就是因為西歐在歷史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這個關鍵時刻掌握了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世界的發展從蠻荒狀態經歷畜牧文明、農業文明各階段必然要走向工業文明階段。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任何人都阻擋不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西歐(包括其衍生體美國)順其歷史發展趨勢,一直昌盛至今。而中國、印度、中東等國家卻沒能及時跟上形勢,至今仍然落伍。歐洲文明代表了人類的進步趨勢。工業革命、科學革命,進而政治革命難道不是任何國家發達的必由之路嗎?前面提到伏爾泰説過世界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精神史。隨着這些革命而產生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這些觀念難道不是人類應該共同享有的普世價值嗎?這些價值觀念正是人類發展幾千年從各種歷史教訓和經驗中獲得到的精神財富。有觀於此,斯氏的全球史儘管着眼於全球,但主線還是以歐美為主,這一點不能不被理解。

在世界歷史編撰上歐洲中心論被正式打破,史學家們的觀念開始轉變目光放眼全球可以説是從一戰之後才真正開始的。一戰打碎了歐洲人夢想,接踵而至的二戰再次將歐洲從裏到外擊個粉碎,經濟崩潰,精神頹喪,以往的歐洲優勢論受到沉重的打擊。這個時候許多歷史學才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不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史著從此開始大量出版。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撰的。二戰後世界格局為之一變,蘇聯突起強行爭霸世界,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東西方對抗,美蘇爭霸,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大戰,穆斯林世界與西方世界的衝突等等使得歐洲地位下降,美國受到挑戰,世界處於多極對抗之中。斯史的《全球通史》就誕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得出來世界的形勢的變化使得歷史學家們不得不重新編寫世界史。但世界史的編著仍有歐洲(現在可以説是歐美)優勢論的遺痕,這部《全球通史》就是這樣,從整個歷史的脈絡上看,這種遺痕在斯氏的這部史著中表現的很明顯。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歐美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強國。工業革命,科學革命,政治革命__的碩果仍然在支撐着整個西方文明。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在內要想富強必須走歐美之路大力發展工業,科學,改革政治,這是唯一的出路,別無二路。這就是歷史發展的主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等國家不按此路發展,歐美永遠居於優勢,世界史的編寫也不可能完全徹底根除歐美中心論。

全球通史讀後感1700字小説 篇二

讀了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感觸頗深。過去我們的歷史教育塑就了我們狹隘的民族主義歷史觀,這種歷史觀讓我們產生夜郎自大的感覺,對我們是有害的。如果我們要想在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要想開拓未來的全球市場,讀一讀《全球通史》是有好處的,它會讓我們具備全球視野,更加客觀的看待自己和未來的發展。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説:“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敍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後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築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築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誌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後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聖經》基礎上構建的,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範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係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鑑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説,《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鑑”。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繫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並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於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於書中作者對歷史富於見解的思考: 作者在本書中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本書初版問世以來,讚譽如潮,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並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於我們瞭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1000字小説 篇三

剛剛讀完《全球通史》上下冊,這種大褲頭的書,我看的好像並不多,尤其是歷史方面的書。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時間跨度比較大,從史前史到21世紀,基本上還原了人類如何一步步發展到現在的一個過程。

開卷間,感覺人類歷史長河浩瀚無邊,彷彿可以聽到遠古傳來的呼喚,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後,又感覺人類歷史曇花一現,那些存活過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煙消雲散,要不是在歷史中讀起,像是不曾存在過。從中我也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偉大。

文明和野蠻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相生相剋,你無法用感情色彩去評價哪種力量更高級,他們之間的衝突,成為歷史推動的主要動力。這就像人性的善惡一樣,它更像是一種主觀評價,其實善惡並無區分,只在人的一念間。

利益的驅動成為很多發明、冒險、開拓的原動力。比如最早西歐國家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家的對外航海遠行,有了很多地理大發現的壯舉。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陸、大洋洲的發現等。他們都是在本國或鄰國權貴的經濟資助下完成的探險。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明,也是源自對紡織品生產效率提升下的創造。

殺戮與戰爭基本也是因為圍繞經濟掠奪和宗教信仰來展開的。沒有一個永存的王朝,最長壽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大多數王朝都是你唱罷我登場,有種對空長悲切的感歎。

近兩百年的歷史加速了世界的變革與發展。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距離我們也僅僅過去70餘年。還不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之戰距離我們似乎更近,而中東的巴以衝突、敍利亞戰爭還一直存在的局部戰爭,我們目前的和平環境的確是難能可貴。

不包括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中東文明、印度文明在內,中國文明是歷史上唯一沒有遭到大的摧毀的完整文明體系。這讓我想到了習近平提出的中國自信來了。

在經過工業革命、信息互聯網革命之後,人類創造了強大的世界,也面臨着巨大的衝突,人類控制與環境壓力的衝突。在萬千物種中,人類成為主宰,讀後感。但是巨大的能耗,也無法阻擋人類地球終將毀滅的宿命。開拓外太空,星球移居,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事實。人類的競爭帶來的就業壓力、對生活索求不得的焦慮感,讓現代人活得並不比古人幸福。

這不由讓我對“成王敗寇”有了新的認識,人類的慾望成就了社會經濟的發達,一切為我所用固然很好,但是還是要適度,過猶不及,登上權譽的頂峯也稱不上王,衰落是遲早的事;跌落懸崖也要有再奮起的意志,不必稱寇,給生命多一些彈性,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活在當代,至少勝過那些已成土灰的王侯將相,因些,不必太急,好好活着……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四

合上《全球科技通史》,閉目冥思良久,又一次被吳軍老師行雲流水的文筆所震撼,上一次還是讀他的《浪潮之巔》獲得的感覺。

佩服老師的學識,如此廣博浩瀚,於我而言簡直就如同在宇宙中遨遊,茫茫看不到邊際,而他卻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像書中老師反覆提及的“歷史總是重複,科技總是向前”,想想人類誕生之初,到工業革命之前,發展是線性的,並無特別的變化,基本都在低層次徘徊;而在工業革命之後,隨着科技加持,發展速度呈現指數級變化,短短百年超越千萬年,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當然,本質離不開能量和信息兩個要素,這也是衡量發展的重要維度,任何科技的轉型升級,都離不開對能量和信息的深入探索,搞清楚這一點,才能抓住了科技發展脈絡的魂。

看完本書,還有個很強烈的感受,科技與人文、歷史、藝術等方面有本質區別,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依然沒人敢説自己在繪畫領域超越了梵高達芬奇,在音樂領域超越了貝多芬莫扎特,而在科技領域,任何一位醫生、碼農或者工程師,都能站在前人肩膀和過往積澱中,將科技進一步推向更高的山峯。

所以,瞭解科技史,才能真正瞭解人類的過去和現在,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不確定的未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五

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鏡子,使他們能夠從中窺見自身無盡的變化。——克拉克洪

社會制度之協作:

舊石器時代指人類主要使用打製石器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往往需要生活在團體中,通過協作來獲得足夠的維持生存的食物。儘管團體之間也會因為爭奪食物而產生爭鬥,但由於人數的限制和工具的匱乏,大規模的戰爭還沒有產生。

原始的平等之團體成員間的平等:

團體(也稱部落)的組成單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採集、狩獵以獲取食物。因此,狩獵本領高強的人往往會被推舉為部落首領,但此時還沒有出現制度規定的公權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無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人。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平等: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負責狩獵,女性則負責生育子女和採集包括植物根莖、果實、昆蟲等在內的食物。由於狩獵的不穩定性和危險性,因此女性採集的食物往往多於男性。女性對於團體食物的貢獻至少不低於男性這一事實,造就了在舊石器時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六

讀完英國作者韋爾斯所寫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類發展的過程濃縮為上下兩冊書的百萬字中,不得不歎服作者的功力。

開篇先從宇宙星辰説起,不斷地把視角拉近,銀河、太陽,再地球,然後把人置身於地球,接着按照時間的進度訴説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進化,走出非洲,文明開始……有史學家定義人類有四大文明,分別為古代巴比倫、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但從全書的論述來看,中華文明屬於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獨立性,卻也較少地與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輝映。這與中國所處的相對封閉的區域有關,也有古代的君王閉關鎖國的政策相關。因此可以説,全球通史關於人類主要發展的區域,重點在如今的中東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歐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如再概括而言,其實就是歐洲的發展史。在貫穿歷史的軸線裏,---形成、發展和鬥爭,卻又是關鍵的脈絡,其中--的尤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發展,又淪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學之光,但又因其教義的價值,隨着時間推移,復又孕育出了現代的文明價值。

而中國對文明的貢獻,不得不提我們常説的四大發明,其中紙張和印刷術,讓歐洲知識迅速地傳播普及,打破了教會和權貴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文藝復興。除此外,中國對外界輸出的彷彿只有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了,對文明的貢獻似乎就乏善可陳了。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們的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它太難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漢人的抽象思維的發展,導致中國出現不了大哲學家和大科學家。古代蘇美爾人就曾比中國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們大概是認識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終改為了音節文字。這或許有道理吧,但從感情上卻難讓人接受漢字的是一種落後文字的説法。但對比一下古羅馬帝國,有一個相似的原因可借鑑,即專制導致了思想的禁錮,古羅馬帝國存續了四百多年,它同樣沒有哲學和科學提升和發展,文藝復興時期思潮還需從更遠的古希臘尋找根源。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有諸子百家了,因為那時候是列國時期,沒有哪個君王能夠阻止人們自由地思考。類似的還有古希臘,他們是城邦國;還有歐洲,分立的各個國家,哥倫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計劃書去遊説各國,最終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對於有悠久歷史但不在地中海範圍和歐洲區域內的帝國,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雖然貴為文明古國,但不在文明交融匯合的中心,而且沒有出現過有存在感的帝國,篇幅就很少了。還有日本,雖然人類活動較早,但開化較遲,且為島國,與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簡略地帶過了。但作者稱讚日本為最會學習的國家,沒有之一,明治維新後30年即趕上了歐洲強國,動搖了白種人自我種族優越性的看法,併成為了亞洲文明的中心。當然,關於文明的國家,作者推崇備至的是美國,它彷彿就是人類文明發展國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價值觀和正義感,如美國推崇的門羅主義,阻止了歐洲列強對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決了美洲的獨立問題。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論,又是什麼樣的看法。

全書截止的時間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部分章節描寫的翔實程度和各方作戰的慘烈程度,讓人錯以為這是一部紀實小説,槍炮聲彷彿就在耳邊響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連戰爭結束後的凡爾賽和約都沒有提及,讓人疑慮叢生。為何不寫之後的歷史呢?---、羅斯福、丘吉爾都是值得大書特書之人。我猜測,或許是因為時間太近,喧雜聲太多,還沒到下結論的時刻。

全球通史讀後感1400字 篇七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的復興。近代年鑑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於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迴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衝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虛假的社會現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着無數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着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瞭解這些財富有助於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瞭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裏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麼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係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鑑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説,《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鑑”。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八

一直都知道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儘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

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範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佈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

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

二十世紀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

這些讓在發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結束後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裏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着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kkp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