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編輯]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第1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為男人,因為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悲劇、自己的悲劇。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不過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擇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人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應該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子。到這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人還會有怎樣的不幸。終於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人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人都哪裏去了!也許,男人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後來,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曾經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寫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第2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這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從來沒有過,倒也無所謂;曾經有過的,便再也放不下了。

一曲《長恨歌》,所有的痴與怨、哀與愁倒都應了這句話。王琦瑤跌宕的一生亦是終其所累吧。

先説説小説的主要情節:少女王琦瑤在民國末年機緣巧合被選為“上海小姐”,而後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風雨飄搖中大員魂歸長空,露水姻緣後只能捧着遺金緬懷遺像;上海解放後,王琦瑤繼續輾轉於各色男人間,毛毛孃舅、薩莎、程先生、老克臘……最終,暮年的她被女兒同學的男友因為那一盒遺金而殺死。

故事似乎沒有太大的跌宕起伏,所有的感情都不是那樣燦爛燃放而不加保留,一切是收放有致,欲與高潮又戛然而止,那些大團圓式的美好結局註定不合時宜,而小説的結尾是否得當,這是後話。

先説王琦瑤和程先生吧。一提起程先生,腦中立刻跳出的竟然是金嶽霖,但金嶽霖畢竟還是世間少有的。而王琦瑤也畢竟不是林徽因。王琦瑤的美麗與夢幻是程先生髮現並展示給她的,而這份美麗與迷戀化成的愛慕也牽住了程先生的一生。為了這一份愛慕,他幾十年孑然一身地守着那一抹他為她創造的風情,甚至在久別重逢後還能不問不聞的照顧生下別人孩子的她坐月子。愛是世間最善也最惡的心,他承着王琦瑤的辜負也辜負了別人(王的好友蔣麗莉)。他求王琦瑤時,王琦瑤因不愛選擇逃避;而幾十年塵埃落下,王琦瑤反過來求他時,他終因雙重的辜負同樣選擇逃避。

李主任,這是王琦瑤的第一個男人,因了他,她才真正蜕變成女人。該怎樣評説這位官員和王琦瑤之間的“愛情“呢?想起一句説男人的話: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也許這就是男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吃着碗裏的,望着鍋裏的。他和王琦瑤也算是各取所需。身居要職,官場爾虞我詐,形勢波詭雲譎,他求的,不過是現世裏的一點安穩。而此時的王琦瑤,單純並不愚蠢,奢求但不要求託付,在海上波濤洶湧裏太久,她就是他略作休憩的港灣。錦衣玉食,有時並非女人生活所需。尤其是長得好的女人。

“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長得好,自己要不知道還好,便矇混過去了。但這個世界,都是爭着搶着告訴你,唯恐你不知道的。而這個時候,連自己都願找一個方法來證明自己了。而這個證明更多時候就是那些世俗裏成功的男人。她甚至知道與李主任就是一場繁華的夢,靠不住,依賴不了,但依然是惟願長夢不願醒。

李主任死後,王琦瑤的夢終於跟着破了。短暫的蟄居蘇州之後,終是受不了那海上繁華的挑逗,回到上海。都説紙醉金迷、黃粱一夢,可真真的身處之後,歸於平淡的生活卻是冷清更為冷清,寂寞更是寂寞。

做了這一夢後,王琦瑤終於明白:再絢爛的感情必得以生活為底色,女人靠的終究是自己。所以李主任留下的那一盒金條不到萬不得已,一直絲毫未取。

日子彷彿就會平靜流淌下去,回到上海的王琦瑤學習了護士工作,倒是能自己養活自己了。那關於上海小姐的殊榮,與李主任的往事,倒真像隨着改朝換代變作了前塵舊夢。但偏偏就會有人來挑撥這一顆心,而人心吶,是最經不住挑撥的,這一挑,心底的不甘心就草似地瘋長了起來,而毛毛孃舅就是那挑撥的一根草。她揹負着過去,他是家族庶出,在身為妾身的生母和正房的大媽之間小心翼翼的維持着夾縫裏那點可憐的生存境地,明知結合不易,可有了那點零星的希望,她還是忍不住地靠了上去。即使要把腹中胎兒嫁禍給另一個被命運拋棄在邊緣的可憐男人——薩沙,她還是做了。只是那星星之火,經不住寒風一吹。兩個男人在責任和背叛之間,就那麼輕易的逃避了。她這才明白什麼是趨利避害,而她竟被他們生生當做了害。

也罷,倒不如抱着自己腹中的孩兒共度餘生,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終歸還是。

歲月流淌,有的女人就和古董一樣,世間越久。那一點光澤俞見柔和,經了光陰的歷練,沒有了耀眼的微刺,映入的,都是滿滿的歡喜;也像留聲機,即使有了沙沙的響動,可流出的音符卻是永不過時的風情,其中的餘韻和悦耳也不是所有人都懂,而懂得,便註定了沉醉。為王琦瑤沉醉的,就是老克臘。有太多的人説這是一份畸形戀,也許從相差幾十年的年齡來説是如此的。但是如王琦瑤的心,又何嘗會變老呢。

所以,老克臘這樣戀舊而又有一份苛求安穩的心在王琦瑤這兒找到了歸宿。只是這一次,面對這個與自己相差了四十年光陰的舊人,她終於是怕了,她這一生不論是風情還是羅曼蒂克,都是尾巴了,而他偏偏就是在這尾巴上趕了過來。而且趕得那麼急,那麼不顧一切。終於,她還是騙不過自己,想是時候了結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那一個底是不能退的了,而現在她願意把自己的那一個底——一盒金條交給他,換他伴她這最後幾年的時間,把這交了他,她是沒有任何挽留和餘地了。倘若一直沒有他倒沒什麼,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便覺得脱了底,什麼也沒了。她把盒子試圖打開給他看的一段總是讀起來讓人唏噓不已,有落淚之感。但是,他終究不甘也不敢接受了。他真是不知道王琦瑤的可憐,這四十年的羅曼蒂克竟是這麼一個可憐的結局。他沒趕上那如錦如繡的高潮,卻趕上了一個結局,這算是什麼命啊?如此,王琦瑤一生對感情的希冀終究是塵埃落定,儘管不甘,還是相方設法想贏得老克臘回來。

其實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在王琦瑤蟄居蘇州出現過,而後卻憑空消失,以傳統觀點來看,這似乎不合情理,但仔細一想,卻明白深意:他真是書名《長恨歌》的引者。這個阿二不僅重新把王琦瑤回上海的心喚醒,也暗示了王琦瑤的一生,他説王琦瑤是: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看似句句誇讚花容玉貌,可説者無意,看者有心。

這詩詞的描寫對象,王昭君,琵琶女,楊貴妃,哪個不是命途多舛、紅顏薄命,這最後是景象雖是嫁娶的吉祥,可那底色終究是灰暗的。這也對應了後來王琦瑤女兒要出嫁了,她抽出那準備了多年的嫁粧,説我多少年前就為你準備的。要縫喜被了,她對多年相交的嚴家師母説:你知道,我這樣的女人是不能縫這鴛鴦被的,嚴家師母你兒女雙全,大富大貴,薇薇有你百分之一的福分就好了。隨後即使一針一線也不碰。這樣的情節總是讓人心酸,再羅曼蒂克的生活也抵擋不了她對這平靜生活的嚮往,而她一生求索的,不過是在羅曼蒂克下,有這點平凡生活的底。

海上繁華夢終碎。王琦瑤的死,也許真的是王安憶安排的有些突兀,這樣的戛然而止總覺牽強。但面對這樣一個具有上海史詩的東西,期間的點綴和細繪已經讓人驚歎不已。我們也不能要求太多。這樣的結局也好,命運又是有多少東西是我們能感知的呢?太多是不期而遇,不期而至。

第3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的寫法。

一個女人40年經歷的風風雨雨,附着大上海動盪的背景,那些走進又邁出生命裏的人,一段段不為人知的細膩的情感糾葛,還有一些不願提及的過往,遇到的人和事總是有時效性的,埋藏至心底。

時間是個好東西,偷偷地走,改變容顏,改變命運。少不經事的豆蔻年華,心底總是有着某種崇拜主義,物質的滿足和一呼百應的氣勢,堅定了內心的迷茫,也滿足了對周遭的好奇。會對這感覺產生病態的迷戀,日漸經事,漸長漸大,小心思就會增多,想法不如從前那般單純了,都説女孩變女人後,就會有質的飛躍,關於這點,我持堅信不疑的態度。

少女的固執總是與周遭的壓抑和束縛掛鈎,在一個外來文化開放的舊上海,頭銜,名聲,等都助長了女孩的成熟,尤其是面對一個錢勢都不在話下的成熟男人的猛烈進攻,少女的芳心就像雨後的春筍一般,再加上週遭羨慕的言語,更堅定了少女對這位成熟男性的依賴,而男人喜歡少女的純真和羞澀,正好各取所需,幸運的是,男人也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最後給了夠她下半生生活的物質。

自此之後女人就一個人生活,一直到最後都沒結婚,她是個漂亮的美人,長髮,旗袍和絲襪,小巧的鼻子,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膚,可惜紅顏都是禍水,男人們喜歡她的穩重,端莊,持家,優雅的談吐,還有對事對人的見知,不過喜歡她的男人年紀都比她小,雖然每段情感裏都付出了真心,可不是所有的愛情都如我們想的那般美好,現實終究還是一個俞越不了的溝壑。

她的愛情就像她的生活那般靜謐,像弄堂上空翩飛的鴿羣,也像寂靜夜晚的星空。她的魅力總是來自不經意間的嫵媚,這樣的不經意對男性來説是莫大的殺傷力,她的美,在舊上海時尚的潮流裏,也是讓人着迷的,對於潮流,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經常把復古的東西稍微改裝,就變成人們追逐的對象,頗有畫龍點睛之意,也緣於此,才認識更多的愛情。

我相信她也是一個相信愛情的人,那種矜持,壓抑,和眼波流轉的嫵媚,這天生的本事,也絕非人人能學到的。

她有了孩子之後,本來打算打掉的,可是又不捨,覺的孩子會是陪伴她生活的一個樂趣,然後故事的很長一截,就是講與女兒的生活。

可是孩子算是什麼,總是摻雜了太多複雜的情感,小時候,看着孩子的小眼睛,小鼻子,小胳膊,小腿,一切都那麼美好,漸長漸大,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我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疼愛,去保護,可也有心無力,只能引導,生活,還需要自己去闖蕩,孩子其實我覺的也是一個外人,對於單親媽媽來説,這也是一個生活的樂趣,和孩子一起成長,也算是尚不錯的一段生活經歷吧,可苦惱的,就是長大之後,孩子也會慢慢的離開,所以對於生養孩子的事,還得慎重,畢竟我們都是自私的人。

故事裏,最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她的情感糾葛,等待和隱藏,在愛情裏始終是一個主線。由開始的等李主任等到忘穿秋水,等到忘了時間,心裏的焦急又無處釋放,只好在屋子裏拉着窗簾看外面明瞭又暗,最後又近在咫尺,卻錯過見最後一面。這段情感是被隱藏着的,見不得人的,她卻心甘情願,第二次是在蘇州,遇到一個年紀比她小,和女孩多講幾句就臉紅的白淨小男生,因為羞澀,總有些情感沒有多表達,結果又在她的等待中,錯過了,之後又回到上海,本想着安安靜靜的,在弄堂裏謀個生計,平靜的度過一生,可人活着吧,總有人走近你的生活,慢慢的又遇到一個人,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他們的愛情註定不被祝福,只好隱藏在歲月裏,獨自撫養孩子長大,面對着鏡中日漸蒼老的她,苗條的身段和年少美貌的根基多少能讓她佔一些優勢,在這熱鬧的派對裏,靜謐的呆着,有人注意到了她,反覆的辯論和聊天,她的心又被點燃,結果很慘,我知道她是絕望的,也理解絕望的背後,那些滄桑和無奈,而他就像隱身一樣,只是她世界裏匆匆而過的一個影子。

悲劇的結果,反而讓我有些釋然。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讀罷,我還能想起那個她,對鏡貼花黃,一顰一笑,看的順心和温婉,可惜那也是一個影子。

第4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長恨歌》是王安憶於1996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説,整部作品分為三部,講述一個女人四十年中的歷程,展現以上海為中心的近代歷史,具有別樣的上海風格和王安憶自身的個人特徵。

長恨歌寫的是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故事,這首先與王安憶自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她出生南京,輾轉多地,一生記憶大多都在上海,童年時期老上海的生活對其影響巨大,《長恨歌》中的許多生活場景有着最典型的老上海的風範,均有深刻的上海烙印,這自然是與其生活有着緊密聯繫。她所記錄的上海,正是從繁華至極到衰落凋敝,王安憶將之具現化在一個女人一生的興衰上,女主角王琦瑤生活在上海,她也就是上海。

看《長恨歌》,首先要懂什麼是“長恨歌”,王安憶女士並沒有很明確地提過《長恨歌》命名的由來。但是人人知王安憶的《長恨歌》,也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是王安憶取了白居易之意用了這個題名。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是楊貴妃的故事,從現在的目光來看,就是一個草根偶像的.一生。而“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一句就與王安憶專寫一章“閨閣”相像了。往下再看,若上海是大唐王朝的縮影,那麼王琦瑤的前半生也會是楊貴妃的前半生,在第一部中她與李主任的愛情放大來看,也是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同樣是草根民女的極限愛情,同樣的繾綣無絕,同樣的悲劇收場。探尋其中緣由,就逃不過時代的因素了,同樣是繁華到崩壞的時代背景,兩部作品是有內在的精神聯繫的。這個“恨”,是無窮盡的,是帶有時代性的,是每一段歷史的“楊貴妃”們的,也是每一段歷史的“王琦瑤”們的。唯一的不同,只能是在這前半段人生中,楊貴妃美人殞命,王琦瑤輾轉他鄉,她的恨和她的愛也隨她的腳步,走進了繁華的更深處。

本作的女主角王琦瑤是談論《長恨歌》無法繞過的標誌,她是最上海的女人了,她就是上海本身,她是最繁華的上海的精華。她不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小姐,也不是落魄逃難的家中幼女,她是折中的選擇,她是這大上海千千萬萬個弄堂的產物。她是隱祕的,是遮掩的,她沒有太多的臉面走出弄堂的保護。但是她又是弄堂的結晶,她足夠美,她的美能支持她走出弄堂,走出原先的生活。火熱的心與羞愧的臉在她的身上結合。就連“上海小姐”的名次也是第三名。她的一輩子都在中上游遊走,這是非常上海人的做法。上海人的精明和謹慎,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王琦瑤的前半生是風生水起的,至少對於一個弄堂出生的女孩來説,已是無數躲在房間中看言情小説女孩們的榜樣。她不是新時代人們希望的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她依靠的是美貌,是別人的愛,她走的是舊式家長們最看好的路,憑着美找到了好人家,擁有童話故事後不會再寫的幸福生活,可是她又帶有新時代女性的追求,即便是上天給的臉面,也要勇敢拿出來。她是有野心的女孩,那份野心大多是處於自信,也無任何可詬病之處。言情是寫給大人的童話,蔣麗莉那麼喜歡言情,她就是言情的化身。王琦瑤在出名後就離開了她,也彷彿是王琦瑤刺破了這言情的泡沫。王琦瑤是既現實又夢幻的,她現實地踏出了夢幻的人生。

王琦瑤的後半生卻慢下了腳步,她雖然受到眾人的追捧,可畢竟沒有金錢帝國,她不是世界五百強的女老闆,她僅是孤獨的女人而已。孤獨容易催生出好感,這話是沒錯的。這之後便有幾位重要的人物出現了。從喚醒她的阿二,到帶她回到老生活圖景的嚴家師母,到不可割捨的康明輝,到老克蠟,這些人的出現,才將剛剛來到生活的王琦瑤又帶上風浪頂端。當年的清澈的女生,已然融入了上海,成為上海眾多肢體的一個關節。這自然是那時的王琦瑤沒有想到的,又有誰能夠告訴她呢。直到死,王琦瑤可能才知曉,一張照片究竟引出多少重要的選擇。上海的委婉終究被她消磨在生命的延伸裏,剩下的是上海人比誰都真切的一顆心。

王琦瑤是舊上海的結晶,這在她與自己的女兒薇薇的衝突中可以知曉。薇薇是新的上海的產物,她是下一輪歷史的王琦瑤,她是時間的更新,也是王琦瑤時代真的終結。小説最後這兩代人的衝突,是歷史變換的最真誠的展示。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就是長腳掐死王琦瑤的那一刻,最後的最後,王琦瑤卻死於金錢的慾望,死於其實她一生都沒有珍惜過的東西,她是上海的女人,她愛的不是錢財臉面,她只求燈紅酒綠中的一份愛。那個死在牀上的女演員,原來已經這麼久地警示了她。

本作中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程先生,她是王琦瑤的“底”,是這個世界裏最後的不需要交易的温暖。程先生像是空氣,他是在有風的時候才會被人感知的。當王琦瑤被鮮花環繞的時候,程先生都故意退出,只在王琦瑤真的需要這份温情的時候,適時地出現在她的面前。程先生真的是好男人的代表了,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大上海,他就這麼守着一份情,痴痴地過活着。這份愛意,是埋藏在靈魂裏的,也是聯繫在靈魂裏的,以至於當他十年後再看到王琦瑤母女,已經不再是當初鎂光燈下的“滬上淑媛”,他都沒有放棄過這份愛戀。他那麼寬容,那麼痴心,程先生不僅是王琦瑤的底,程先生也是上海男人的底,往前是如程先生般痴情,往後也能如他一樣無味地生活,不必要太過波瀾的人生,本身也識相,能進能退,痴心卻不改。命運就是這麼巧,我愛的與愛我的,就這樣相逢又相離,程先生又何嘗不是亂世裏的可憐人,空空陪了一段繁華的青春。

本作敍述的方式並沒有什麼很多的花樣在其中,追隨王琦瑤的一生,我們能目睹上海的變化,時代的更迭。王安憶在語言上的運用是足以稱道的,她的語言裏自有一股風氣,那是上海人的風氣,在她説解上海人的種種時,她的説解與描述本身又是上海人的,但與其輾轉的經歷有關,王安憶的語言比上海本身多一分明瞭清楚。她的用語是暗含幽默也綺麗的,她以一種玩味的態度來説解上海,她對人物內心的剖析是真正值得去看待的,那是突破了上海人的委婉臉面的,是直擊人物內心的複雜和多層次的。

小説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奉上了一副精確的上海風情畫。上海這座龐大的城市,收納着全世界的一切,這裏有你可以想象的任何一種生活狀態。本篇小説最着力去描繪的,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態,他們是上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中西碰撞和互相滲透的產物,是要“在唱片機裏放梅蘭芳”的。而他們主要生活的地方,就是上海文化的印記和發源地,那蜿蜒進人心的弄堂。弄堂的構造就是上海人的構造,是上海生活的構造。華美的和污穢的在房前和房後分別出現,人心也一樣。上海更像女人一點,流言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女性化傾向的詞語。一個個的弄堂彷彿孤島,他們之間蔓延的都是流言。流言和弄堂都沒有貶義,當他們成為生活的原貌,真實就會賦予他們存在的必要。

當我們思索《長恨歌》要展現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內容時,我們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像《雷雨》一般,命運是一條隱藏的線索,我們隨着王琦瑤踏遍了愛麗絲、鄔橋、平安裏,但命運才是真正引領王琦瑤的始作俑者。王琦瑤終其一生都在抗爭,她沒有抗爭過命運,卻花費了一整個青春扭轉了命運。相遇別離都是命運的果實,她卻沒能拒絕這一切。另一方面,王琦瑤不過是亂世裏的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在那個上海,女性是被推崇的,全社會都在追求她們的美,這其實是對於女性價值的貶低。當我們把女性從政治角色裏解脱出來,女性的美絕不是放在櫥窗裏欣賞的,那是對於女性價值的物化,是這個中國最先進最開放的地區最古老的缺陷。女性的悲劇永遠是放在父系社會下最值得玩味和體驗的主題。從王琦瑤第一次出場,從她的生長環境中,悲劇性就一發不可收拾地展現出來。她的第一次愛那麼的身不由己,她的選擇在生活中那麼的不堪一擊,直到最後被男性的手掐死,女性的身份帶給了她一切,也改變了一切。

在繁華的上海里觀望這一切,金錢地位與人心在霓虹燈裏糾纏不清,我們觀望的越深,越能看見那一句“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5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聽一曲長恨之歌,絃音挫挫;看一段前塵舊事,意韻娓娓。

在這幕台上,我想看看那帶着一股肌膚之餘的性感的上海弄堂;我想聽聽那些鄙俗又有些影影綽綽雲遮霧罩的流言;我還想見見那在嘈雜混淆中盛開的如花蕊般純潔嬌嫩的閨閣。上海女兒盛載的滿堂心事最讓人撩撥,上海上空俯瞰整所城市的自由鴿羣最讓人動容與嫉羨,它凌空而起,將城市的屋頂踩在腳下,又在廢墟的瓦礫堆上盤旋,頗有劫後餘生的味道。而我最想看的,莫過於王琦瑤前朝的繁夢三千,後世的璧隕黃泉。

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女兒,一次機緣巧合被選為“滬上淑媛”。她的豔和風情都是輕描淡寫的,不足以稱後,但她的美卻是家常的,是體現民意的美,故而她正合了三小姐這稱呼。再後來,她成了“金絲雀”,成了愛麗絲公寓的女主人,她在舊上海的這座廢墟里夜夜笙歌,卻不自知,裊裊娜娜的身姿微泛着搖搖欲墜的浮沉後事。

對於王琦瑤的悲劇結局,字裏行間有着許多妙心的暗示。

第一次去片場的時候,王琦瑤留意到一幕場景劇————“這就像是舊景重現,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的舊事。王琦瑤再把目光移到燈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這女人扮的是一個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奇怪的是這情景並非明慘可怖,反而是起膩的熟。”而這一幕場景劇與王琦瑤死前的境況如出一轍,也可以説,劇中那個死去的女人,正是四十年後的王琦瑤。

再者,王對於自己的未來也不能説全不自知。在競選上海小姐成功後,王琦瑤竟然在舞台上哭了起來,為不可知的命運——“那天一身紅,今天一身白,這預兆着什麼?也許穿上婚服就是一場空,婚服就是喪服!”在夢的將醒未醒時分,屬於她的繁華正悄然隕歿。

在得知王琦瑤要競選上海小姐的時候,片場的導演也曾經想説服她讓她退出複賽,可惜那時的王琦瑤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他看着王琦瑤走遠,頭也不回,她越是堅定,他越覺得她前途茫茫。”

片場的導演一語中的,“上海小姐”這項桂冠其實是一片浮雲,看上去奪人眼目,可是轉瞬即逝,它其實是過眼的煙雲,留不住的風景,竹籃打水的一場空。王琦瑤在小説的開始便被推置於到眾星捧月的地位,而這裏便已是她人生的巔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她也從這裏開始走往人生的下坡路,她的巔峯是她香消隕歿的最成功的鋪墊。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她成了別人眼中的交際花,被貼上情婦的標籤,嚐了一段露水姻緣;情緣流轉於各色的男子當中,從未結過婚卻早已為人妻為人母;暮年的她遭受女兒的叛逆,最終因一盒遺金被殺害。屬於王琦瑤的時代僅僅留在她十八歲的那一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但儘管如此,她生命的底色終是灰暗的,可憐又可悲。繁夢三千,終不過璧落黃泉。

為什麼叫這本書的名字會叫長恨歌?我是把恨理解為遺憾的。書中每一個人物的人生都有不完滿的遺憾,無論是蔣雯麗程先生還是王琦瑤,他們有着相似的悲慘結局,而全書也籠罩着淡淡的憂傷氣息。

王琦瑤的人生正是一首裊裊的長恨歌,黃粱一夢不過一世浮華,繁夢三千終歸璧隕黃泉。淺淺流年洗淨了王琦瑤一世的鉛華,陰丹士林藍旗袍抖落的不僅是似錦的繁華,還有她四十年的落寞與惆悵。

第6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看完小説,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説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異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歎。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假如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衞,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異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歎氣,就只得長恨了。

第7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本文系列之一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你可能需要。

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後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

“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説,説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體諒。

《長恨歌》裏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説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氣的。

《長恨歌》已由關錦鵬改編成電影,鄭繡文飾王琦瑤,樑嘉輝飾程先生,吳彥祖飾康明遜,胡軍飾李主任,黃覺飾老克臘。

我先看的電影,後讀的小説。電影的人情味要比書濃厚很多,愛情和友情都很豐富。鄭繡文將琦瑤演得活色生香。樑嘉輝演的程先生,更是專情到骨頭裏,非常耐看。書中更多的是張愛玲式的冷冷的旁觀,和略帶調侃意味的冷靜的敍述。

對王琦瑤這樣的女人,作者作了個總結,是讚賞,是惋惜,也是慨歎-----“她們是徹底的女人,不為妻不為母,她們是美了還要美,説她們是花一點不為過。她們的花容月貌是這城市財富一樣的東西,是我們的驕傲。感謝栽培她們的人,他們真是為人類的美色着想。她們的漫長一生都只為了一個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開。這盛開真美啊!她們是美的使者,這美真是光榮,這光榮再是浮雲,也是五彩的雲霞,籠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們的,她們寧願做浮雲,雖然一轉眼,也是騰起在高處,有過一時的俯瞰。虛浮就虛浮,短暫就短暫,哪怕過後做它百年的爬牆虎。”

電影和小説,總體感覺,電影是電影,小説是小説,不怎麼搭調的。

第8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如果這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能幫到你,請支持本站,我們會更加努力!

實話,讀完了這本書後心裏挺失落的。前幾日在準備考試,卻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

有時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瑤竟有幾分相似,當然,王琦瑤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她的美,是豔麗的,也是素淨的。而她的一生,對於身邊的人來説,本身就是一部老電影,那種舊上海時期帶着綺麗色彩的舊電影,每一個黑白的截圖都是懷舊的味道。

舊上海日日笙歌的百樂門,夜夜的狂歡會,繁複而昂貴的旗袍,“叮叮”作響的老電車,還有數不清的鮮花珠寶它們堆砌了一個物質的舊上海,還有,一個女人的一生。

最難忘的是她與程先生之間的糾結。王琦瑤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們在這個女人的一生中演繹着愛情的對白。而唯獨程先生,他是男主角。雖然在這部電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讓人無法釋懷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温柔,他的怯懦,他的無奈,他的小小的歡喜,都讓我感動。説到底,他的情感卻是最乾淨的,不帶一點雜質的。他對王琦瑤的愛,是激烈的,也是緩慢的,有時像個天真的孩子,得到一個糖便歡喜的不得的樣子,而有時候,卻淡泊的如垂暮的老頭兒,看透世間百態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從遇到王琦瑤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他愛這個女人,無慾無求的付出,卻遲鈍的不知,身後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以同樣的情感來對他,只是,他們的方式卻不同。對她,他是歎息的,愧疚的,更是無奈的,因她對他的這份愛,而使得他對王琦瑤的愛變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麼的漫長,可以讓王琦瑤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一個孩子的母親,可以讓程先生獨自白了頭髮。再次的相遇是尷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當初的分別一樣,彷彿命中註定了,她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與他相遇。她轉身,他抬頭,一切就那麼自然。她的美依舊,更添了嫵媚的味道,她還是喚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説不清哀婉韻味,他亦感慨不語。

最終程先生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王琦瑤的生活,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這樣倉皇的離開了她的生活。他是鐵了心要讓她記一輩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卻有無數個“程先生|”。

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瑤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華豔麗的生活在彈指一揮間定格成舊照片,它們在某個角落慢慢變黃,不再被人記起……

第9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老上海的模樣,好像被時光沉澱在人們的心頭,模糊但卻有跡可循。那輪廓就像一面古老的銅鏡,一絲一毫都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所造,歷經滄桑,但卻永不消逝。 王安憶筆下的老上海,像一幅素描畫。弄堂,流言,閨閣,鴿子……“點”與“線”的完美結合,在那“點”與“線”中間的,便是我們的主人公:王琦瑤。讀罷全書,感覺她是那個時代的名片,一生都刻着上海的印記,好的與不好的,統統在上面,就像作者説的“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

四十年的風雲變幻,帶給王琦瑤的是人生的由盛到衰。還真是應了書中那句“年華是好年華,卻是經不得數的”。數着數着,就流逝了。作為大上海時代的交際花,王琦瑤也曾風光過,只是這風光,是搭進她的一生換來的。她一生中有過好幾個男人,但傾其所有愛情的恐怕只有那個叫康明遜的男人了,儘管這個男的給不了她想要的。作者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但他依然有着一個盡人皆知的名字:負心漢。在王琦瑤本已繁華褪盡的人生裏,他踩上了最重的“一腳”。

書裏的程先生,是唯一沒能走進王琦瑤的愛情世界,但卻對她始終如一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男人。他是“文革”的犧牲品,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但他對王琦瑤的愛情卻是讓人感動。 “他説他其實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並且想好就做個知己知彼的朋友,也不枉為一世人生;可這人和人在一起,就有些像古話説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要説沒有進一步的願望是不真實的,要進又進不了的時候,看來就只得退了”。這是程先生的原話,只可惜,他這一退就退出了整個世界。

平安裏,我覺得是那個時代不一樣的弄堂。除了小孩的哭鬧聲,大人的爭吵聲,“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打更聲,誰家窗台東西的掉落聲,窗户裏的麻將聲,還有像王琦瑤一樣的已經退到時代角落裏的心。可她是在上海,心再怎麼隱忍,也還是無法掩飾她對那個時代的渴望。總想抓住繁華的尾巴,卻在平安裏寧靜度日,那是一種怎樣複雜的心?

對江南水鄉有一種強烈的嚮往,所以書中讓我沉醉的不是作者筆下的上海弄堂,而是王琦瑤外婆的家——鄔橋。江南的水道,水上是橋,霧裏的梔子花,整齊長長的屋檐,細雨中的炊煙……就像作者説的,這種小鎮講的是空和淨。彷彿能給人一種現世的安穩。鄔橋的阿二,不知道為什麼作者沒有交代他最後的結局。但他那個獨特的想法卻一直讓我難以忘懷:他覺着自己那世界裁剩的邊角料,裁又沒裁好,身子裁在這裏,心卻裁在了那裏。 張愛玲筆下的老上海,老上海中的女人,字裏行間都有一種徹骨的荒涼。而王安憶在這部《長恨歌》裏的語言卻像要把現實血淋淋地解剖在你面前,有種異常的冷靜,還伴着哀傷,不時讓人在感歎無奈的同時還有種恐懼感。王琦瑤最後死在一個竊賊手裏,結局總覺得有點突然,更準確地説,是有點倉促。

繁華伴險惡,清淡得康寧。大上海的年華確是經不得數的啊!

第10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

你也可以參考更多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

有人這樣説過,二十世紀寫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張愛玲、王安憶和安妮寶貝。張愛玲是讀過的,安妮也略曉一二,但將這三個人放在一起,總覺得似乎還是有些不妥。開始讀王安憶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覺得這人寫東西極其細膩,一讀便知是個女人。即使寫大歷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筆觸,將那血腥味、硝煙味、濃烈得化不開的政治情結都融在細細的、實實在在的文字裏。

讀《長恨歌》前幾部分時,有一種錯覺:這是小説嗎?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並非鉅著的長篇裏,看到作者對弄堂、流言甚至鴿子着如此之多的筆墨。但讀後才體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這個繁華之地,才能見識它的寬厚與封閉、高傲和孤獨,才能循到王琦瑤們的生活軌跡。難怪她毫不吝惜地佔用篇幅去寫一件衣服的一針一線。

這部書是寫給上海的,寫給一個女人或千千萬萬個女人的。從閨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兒,到名噪上海的“滬上淑媛”,再到令人豔羨的三小姐,一切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如果這樣理所當然下去,恐怕就要與張恨水之流的鴛鴦戲文無異了。但命運不會如此地善意,他不會去同情一個不得不讓人憐惜的女子,只會毫無偏頗地執行既定的規則。

一個女人,經歷了兩個時代,在不同的人生無奈地周旋幾個男人之間。而她的悲哀在於,她永遠是時尚的、不俗的、惹人憐惜的,然後結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薩沙、毛毛孃舅成了沒有結局的結局,再也找尋不來;為她從一而終的程先生死去時不知是否帶着一絲牽掛;而她臨死看到的幾十年前在片場的情景,彷彿是上天的先知先覺,抑或緣定因果。

尤其讓我動容的,是王琦瑤四人約定的聚餐。這讓我想起《紅樓夢》。有人説小資情調太濃了,而恰恰是這以不穩定為大背景的温馨,更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難以逃過的陰冷。無聲無響,卻讓人窒息。張愛玲的《金鎖記》或《半生緣》也會出現類似的場景,卻不會讓我聯想到寶玉和他的姐姐妹妹們。

從頭至尾,王琦瑤都沒有老去。我們依稀看到,她依然穿着陰丹士林藍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發上,微卷的額發間露出滿是落寞的眼神。用一個不算做傳奇的傳奇,講述着她自己的故事,關於女人的,關於上海、繁華和命運的。

塵埃落定,繁華不老。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jj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