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裏説的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的並存在同一顆心裏的。”

【篇一】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和六便士》雖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有着經久不衰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它暢銷至今的原因。

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瞭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們的理想。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金額最少的錢,象徵着我們生活。

人生贏家總是能成功地將這兩者結合,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嘗試過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的關係——當然土豪富二代不在此討論範疇。

所幸的是,今時今日,這兩者之間已經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碼已經進步成貓和狗之間的關係——我們既可以追尋自己的理想,又能夠憑理想獲得相應的收入。

簡單跟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節吧,思特里克蘭德是個百年難得的藝術天才,卻從事着普通的白領工作:股票交易所的經紀人。

他已經成功讓自己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並擁有一個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有米有房有車有嬌妻有存款有二胎甚至還是龍鳳款,可卻突然像是魔鬼上身,拋妻棄子,連夜做滴滴順風車去到巴黎,追尋自己虛無縹緲的畫畫夢想,並在屢屢碰壁後,決定離開文明的世界,去到一個荒島裏混跡餘生。

荒謬的是,逝世之後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認可(聽到這,像不像我們那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呢)。

另外,這兒還有個小插曲,在巴黎窮困潦倒到幾乎要餓死的期間,思特里克蘭德還不忘風流地勾搭了自己最好的而且還救了自己的朋友之愛妻,造成了對方的家破人亡(友妻殉情)。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毛姆是現實主義作家的恪守者,書本里大量的故事環節都有生活的原型,包括男一號,正是死備哀榮的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見下圖其作品),只是換了個國籍而已。

也就是説,還是印證了那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總的來説,作家毛姆的文字是偏向於敍述型,同時又不乏一定的幽默感(這一點的確能得,舉例如下),其通過一種娓娓道來的態度,去解剖那些引藏在人們內心的感情。

“我來同你談談您太太的事。”

“是嗎?當您年紀再長几歲的時候,肯定就會懂得不該管別人的閒事了。如果你把頭稍微往左轉一轉,你會看到那裏有一扇門在這。

整部作品的結構非常嚴謹,用第三者的視覺娓娓道來,同時讓故事圍繞着某條線索串在一起,慢慢地引人入勝,最終形成了的一種強大的表達力。

高更《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

高更《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

眾所周知,最近許巍有一首歌非常火:生活不應該是眼前的苟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但是,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係呢?卻是一直困擾着所有的追求自由和夢想的人,當然也包括思特里克蘭德。

所幸的是,我們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這個時代更加包容,包容每個人的夢,哪怕它偶爾不公平不正義還有些操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然後耐心地等風來。

作家王小波曾經説過,年輕的時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就算是年輕時候沒有想明白也沒有關係,這種事情永遠不會太晚,只在於有沒有這勇氣去改變。

人到老年的陸游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少時汩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晚,猶不能止。”

由此可見,倘若沒有勇氣去改變,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無法跟自己妥協。既然這樣,既然我們早晚要追尋心中的那朵藍蓮花,那為何不早點出發呢?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到了月亮。”

最後,雖然跟本文主題無關,還是忍不住對類似於思特里克蘭德的老婆那樣的好姑娘(賢良淑德又出得廳堂的英國好媳婦)説上一句公道話:

如果你不夠愛一個人,而他又是一個絕對的月亮主義者的話,請真的要放大眼睛(不是放大瞳孔),謹慎選郎,千萬別盲目亂嫁——因為你要麼收穫一個夏天的六便士滿地的繁華,也有可能收穫一個冬天的貧困寒冷的孤寂。

【篇二】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毛姆在中國的讀者心目中有着比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為他是為數不多的來過中國的歐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間,毛姆沿着長江流域一路旅行,寫下游記若干,並以中國為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説《面紗》;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嚴格來説這並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説,但是因為作品本身帶有的屬性,展現了藝術攫人的力量,在文藝青年中口口相傳。

簡單來説,如果你要走上文藝之路,請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書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藝術的表達已經被反覆談論了很多次,這一次,我們來談談有趣,八卦一下這本書相關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沒有交情?

雖然毛姆從來沒有承認過,但是評論界一直公認《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為原型進行的創作。書中毛姆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講述了他和這名天才畫家的故事,雖然毛姆在多本小説中應用了這一手法,但結合到原型這一説法,我們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沒有可能是認識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跡也遍佈全世界,也曾經長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高更出生於1848年,去世於1903年,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19世紀70-90年代。毛姆寫出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國一家醫院的學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藝圈聲名鵲起是在1907年的幾部戲劇;而1897年高更已經進入人生中的最後幾年,在馬克薩斯羣島上孤獨地生活並於1903年去世。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沒有聽説過這個人的名字。

據説毛姆在周遊南海羣島的時候,在塔希提島上發現了高更畫的窗板,從而產生了靈感,從而才創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這是一本小説,而不是傳記,而且毛姆也從來沒有公開説過原型是高更,因此這件事情其實是要打個問號的。

思特里克蘭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開高更的生平,對比《月亮和六便士》,會發現思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最大的幾個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曾經做過股票經紀人,他們都在中年時辭去工作並與家庭決裂然後從事繪畫,他們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都是生前窮困潦倒而在死後成為了偉大的畫家。

但是兩個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國籍就不一樣,思特里克蘭德是英國人,辭職後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思特里克蘭德後來去了塔希提並且在那裏重新結婚生子畫畫,到死也沒有離開過,也沒有再與外界聯繫,並從始至終保持着昂揚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高更雖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他曾經帶着在塔希提創作的畫作回到巴黎辦展,失敗後重回塔希提,窮困潦倒下一度自殺,後來又去往馬克薩斯羣島,並在那裏去世。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在拋家棄子要去搞創作之前,似乎與文藝圈沒有任何交集,也不熱愛她妻子的那些文藝圈聚會,離家出走開始畫畫好像是突然間靈光一閃的樣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懷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連毛姆也沒有清楚地解釋他這樣做的動機,似乎僅僅是憑着藝術對於他靈魂深處的那種感召而依然走上這條道路。高更雖然做了類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許多,高更一開始就在做買畫投資的交易,也是一名業餘畫家,混跡於印象派畫家圈子,和畢沙羅的交情還不淺。在1883年辭職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之前,高更其實就已經小有名氣,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還入選了巴黎沙龍,這可是相當高的認可了,所以高更最終決定辭職開始追求藝術,其實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邏輯。只不過印象派當時還沒有這麼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畫家也是一抓一大把,當畫家基本就等同於生活沒保障,應該是高更家人的極力反對導致了他與家庭的決裂。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性格異常怪癖,不愛跟人打交道,甚至連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輕易給人看,更不拿出去賣,似乎創作只是為了最純粹的對藝術的終極追求;但是高更不是這樣,那個年代的畫家全都不是這樣,雖然我們聽説過很多不被當時的世人所認可的畫家,但是他們都會努力地到處去推銷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餓死,更何況他們還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會活動相當頻繁,參加了印象派的幾次畫展,還辦過個人畫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堅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對象,只不過後來他的個人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印象派正式決裂之後,他才陷入了作品無人問津的境地,孤獨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説高更的藝術人生有大氣有大落,而思特里克蘭德的藝術人生從來就沒有起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8rn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