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一路格桑花讀後感(精選多篇)

一路格桑花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一路格桑花讀後感( 修改)

一路格桑花讀後感(精選多篇)

一路格桑花

辦公廳 馬愛麗

歌手韓紅演唱過一首歌叫《天路》,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這樣寫的: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把祖國的温暖送到邊疆

從此山不在高,路不在漫長

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帶我們走近人間天堂

青棵酒酥油茶,會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每當聽完這首歌,我都不禁會想: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路,才能被稱為“天路”;到底這條路有怎樣神奇的力量,能帶給人們歡樂和幸福?這樣一條天路又是怎樣修成的呢?直到我看了《一路格桑花》這本書,才解開了心中的謎團,同時也深深地被一種精神所感動。

書中描寫了長年駐守在川藏公路上的武警交通部隊官兵的戰鬥生活情景,沒有火爆的場面,沒有煽情的對白,沒有詭譎的情節,卻讓人潸然淚下。也許你會覺得作者的寫法很傳統,這樣的調調太老套。但也正是如此簡單、樸素的描寫,才能讓人體驗到平凡中的偉大,在都市的喧囂中尋找到內心難得的寧靜,感受到人間的大愛和真情,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朝聖之路。

一開始,我一直在想,一部軍旅題材的作品為什麼不用一個鏗鏘有力的名字,反而用花來命名呢,看過之後我明白了:

“一路”指的就是川藏公路,簡稱川藏線,它是連接四川成都與西藏拉薩之間汽車通行的第一條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來,中國西南地區各族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唯一樞紐——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為險峻的茶馬古道;打個比方説吧,從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間1958公里的路程,如果靠犛牛運輸,一年只能往返一次,即使是騎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時間。可以説,川藏線的開通,使天塹變通途,它是連接西藏地區與祖國內地的“生命線”。

川藏線是一條美麗的路,有“中國的景觀大道”之稱,一路上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但它同時又是一條危險的路,川藏公路含複線全長3176公里,沿途需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橫跨14

條江河,被中外地理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請繼續 關注本站:)險的公路”,號稱中國十大奪命公路之首,在這裏泥石流、塌方是家常便飯,洪水、雪崩等災情更是不斷,其中有一段“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北部”的路段,由於在其發生的地質災害具有數量類型多、分佈範圍廣等特點,甚至有“地質災害博物館”的稱號。

當初為了修通拉薩到成都這2014多公里路,3000千多個年輕的生命倒下了。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在東起成都,西到拉薩二千四百多公里的路上,每一公里都長眠着一個年輕的築路官兵,每一個腳印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由此可見,川藏線的確不愧是一條天路,是一條用血肉鋪就而成的道路,是一條生命之路。

再説説格桑花,它是一種生長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的普通花朵,稈細花小,看上去總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可風颳的越狂,它的身姿越是挺拔;雨下的越大,它的葉子越是青翠;太陽越是曝曬,它卻開得越加燦爛。它喜愛高原的陽光,也從不畏懼雪域的風寒!在藏族眼裏,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頑強、最普通的一種野花,它寄託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書中,川藏線的武警官兵們,在嚴酷的環境裏,在隨時都可能要面對犧牲的保通任務中,沒有一個人表現出任何一點怯懦、猶豫、後退。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感情、青春乃至生命來維護國家民族和他人的利益。他們視戰友的生命高

於自己的生命,在這裏,生活就是奉獻,工作就是犧牲。幾乎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物質東西。他們擁有的只是被人理解和也許不被理解的精神和感情,這其中最令他們痛苦莫過於家人的不理解,就算是這樣,他們寧願把這種苦默默地承受下來,為了保衞“天路”的暢通,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都值得!就是這樣一羣可愛的人,他們就像那些格桑花一樣,具有頑強生命力,不怕環境惡劣,不顧生命危險,毅然決然地把生命無私的綻放在美麗的高原。

書中還着力描寫了幾個女人走進西藏的故事,她們作為軍人的妻子,不僅是要面對常年兩地分居的生活,而且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什麼時候就會遭遇不測,可想而知,那是一種怎樣的內心煎熬。書中的三個軍嫂,一個是靠打工養育女兒的農村軍嫂,獨自一人將孩子撫養長大,卻從未和任何人訴過苦,千里尋找失蹤十年的丈夫,最終找到的卻是丈夫的墳墓;另一個是都市白領軍嫂,面對世俗的誘惑,她有過動搖和彷徨,當她來到丈夫身邊,卻發現了令人震撼落淚的祕密,在大愛面前她終於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的偉大;還有一個軍嫂,眼見着丈夫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在承受突如其來的痛苦時,剛懷孕幾個月的她,毅然決然要把孩子生下來,並且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照顧老公公的重擔,坦然面對生活的殘酷與考驗。這樣的愛無不向我們證明了這些可愛軍嫂的偉大的人格,她們忍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委屈、孤寂和犧牲,但

她們依然頑強樂觀地生活,無私地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我要説,她們也是美麗的格桑花。

格桑花的花語是“憐取眼前人”,在藏語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可以説,用“一路格桑花”作為書名,既是對所有川藏線武警官兵和他們家人的歌頌和讚美,同時也是對這些可敬可愛的人給與衷心的祝福。此外,更是警醒世人,學會珍惜身邊的人,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只有學會珍惜,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藏族有一個美麗的傳説:不管是誰,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相信,美麗的格桑花會保佑這些有真情大愛的人永遠平安幸福!

第二篇:一路格桑花

一路格桑花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從圓心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來,而生活方式就有這樣的多。”梭羅選擇了一個人的瓦爾登湖,也有人選擇了人來車往的城市森林;有人選擇了漂泊奔忙,也有人選擇了閒適從容;有人選擇了追名逐利,也有人選擇了獻身理想。不管怎樣,首先生活才是重點,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我們不同的人身追求。對我而言,我不希望配合這個世界,但希望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生活對我來説是一件需要努力添墨描繪的作品,我希望它是彩色的飽滿的,充滿故事值得回憶的,因而我選擇了開滿格桑花的林中小徑,那裏乾淨温暖,花香鳥鳴,天空離我很近很近,放佛伸手就能摘到天空中的雲朵。我憧憬着從山間小路泥濘走過看噴薄日出的美景,告別了在沿海公路駐足停步看落日沉穩的風景。

格桑花是一種生長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細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樣子,可風越狂,它身越挺;雨越打,它葉越翠;太陽越暴曬,它開得越燦爛。這是它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頑強,勇敢。認真地生活,努力地感受,聽從自己的內心,只有當心靈跟上你的腳步時,你才能走得從容與灑脱。做能做之事,盡全力,願所行之路是腳踏實地的厚重。也許很多的付出與努力都不會被看見,被理解,但是我想一路走來,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而這將會是我最大的收穫。

當然,對自己所選之路更多的是期待與憧憬,只是會時常擔心自己的能力有限,力不從心而倍感遺憾,偶爾也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實在薄弱,無法撼動現實的殘酷。然而,更多的時候,依舊是告訴自己:做應做之事,做能做之事,盡全力。這樣縱使有朝一日回首來時的路,也不會為曾經的輕易放棄而後悔。選擇這條路的原因很簡單:給青春留下一些值得珍藏的記憶。一直堅信,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是自己心甘情願去做就會變得簡單而沒有任何複雜的理由和藉口。韶華易逝,走過青春的驛站,有人無怨無悔,有人空悲長歎,有人激情燃燒,有人萎靡渙散。而我的青春歲月選擇的是做一件讓我這一生值得去回味的事情。既然無法增加生命的長度,那就爭取用有限的時間來延長生命的寬度吧。當我們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時,是否也曾羨慕斜角那條道路上行走着的朋友?羨慕常常只是因為不可得而羨慕,而得到了卻又繼續轉移羨慕的目標。認真地熱愛生活並熱愛生命,熱愛自己所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自己所選便是自己所愛。

青春兵荒馬亂,美得想一個遺憾。告別大學校園,是一個終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以此為圓心,可以畫出無數半徑,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各不相同卻異彩紛呈,而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條半徑,在未知的未來將它延生成無限可能。心中長着一朵格桑花,它執着,勇敢,頑強。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而我將與青春結伴,一起走過那一路盛開着的格桑花。用青春與汗水譜寫一首關於成長、關於理想、關於奉獻的歌,響徹在那遙遠的天邊!

第三篇:一路格桑花

一路格桑花

之前不明白這個電視劇怎麼要叫一路格桑花這個名字,看完才真正的明白,格桑花是西藏高原上的一種常見的花,它在高原上聖潔、高尚的綻放,一路代表川藏公路,1950年始就一直有很多戰士都在為修築這條路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而許多為這條路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戰士,他們年輕的靈魂沿着川藏線像格桑花一般,美麗聖潔的綻放着。

李青格和安靜的愛情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個點綴,或者説,是將整個故事比作一串珍珠項鍊,那麼他們就是將整串珍珠串起來的那根線。安靜和李青格代表着兩類人,所以他們註定不能在一起。安靜代表的是像陳凱、文濤那一類型的人,像文濤所説的“名譽、地位、金錢,一個都不能少”,我不能評價他們的價值觀對錯,只能説他們是積極的入世者;而李青格所代表的是那些在川藏獻上為人民默默付出的官兵們,像鄧剛、周明、秀蘭嫂的丈夫、馮小麗的哥哥等等一些不為人知的不同士兵們,他們是不求功名的默默奉獻者。在電視裏安插了很多強烈對比的地方,像大學生旅遊式的慰問和士兵默默修築公路的實幹對比;又像文濤、安寧和李青格那次半途而費“重走川藏線計劃”和偉大的川藏公里工程。都毫不吝嗇地把浮躁的世人揭露得體無完膚。對此,我無話可説,本來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並不是一樣的,有人想享受那一份被世人追捧的感覺,所以他會積極在人類自己構築的複雜規則裏適應並嶄露頭角。而一些人則會堅持聽從自己的內心,而做自己願意而又有實際意義的事實。而我更想做的是後者。

安靜也沒有誰能過多的譴責什麼,並不是誰都能耐得住寂寞當軍嫂的,她想追求更高的自我,在廣闊的舞台揮灑自己的天賦才能。部隊的感化和佛教聖地上薰陶讓李青格從一個囂張跋扈、自命不凡的毛小子變成了一個懂得擔當、有責任感的軍人。這也讓他離安靜越來越遠,離虛浮的世道越來越遠。他們的愛情和軍嫂們的堅守比起來顯得微不足道,最後的分手也只是必然。他們的愛情只是當時特殊環境下的化學反應而已,就像最後安靜所説的“喜歡的並不是現在的我,你喜歡的是當時那個去西藏慰問的純潔沒被污染的姑娘,而我喜歡的也並不是現在的你,我喜歡的是當時那個在西藏給我拍照的那個憨憨的傻小子”。那時他們一個是不諳世事的小夥子,另一個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而後,面對社會後,他們的經歷不同導致他們向背而行,漸行漸遠。

最後,來了個汶川地震做結尾,意義深遠。在災難面前,什麼愛情、生命都顯得如此渺小,對於世界來説你只是可有可無的一個,而對於那些關心你的親人來説你就是全世界,在地震中很多人都失去了他的全世界。那一刻很多人都懂得了珍惜彼此,鄧剛和小紅、安靜父母都重修於好。“地震的中心似乎不是在汶川,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

第四篇:電視劇《一路格桑花》觀後感

電視劇《一路格桑花》觀後感

由陳勝利導演的軍旅情感電視劇《一路格桑花》正在央視一台黃金時段播出,雖然只是播了幾集,但我很快就被該劇迷住了,當然是每集必看,越看越感動。

該劇通過男女主人公在愛情與友情、家庭冷暖與國家利益的交織抉擇,演繹出當代都市青年和川藏線軍人鮮為人知、催人淚下的情感故事,再現了武警交通部隊幾十年來為西藏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作出的巨大奉獻和犧牲。

這是一個發生在川藏線上的故事。大學畢業生李青格為了破解父親的西藏情結,毅然放棄了都市舒適的工作,從軍來到西藏,當了一名武警交通部隊的“學生官”。在藏曆新年的聯歡會上,因突發的災難結識了藝術學院來西藏採風的漂亮女生安靜。兩人稍縱即逝的愛情童話,卻因安靜家庭的變故變得一波三折,讓剛到部隊的李青格面臨各種艱難決擇。在追尋為川藏線犧牲和奉獻的軍人足跡過程中,李青格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漸漸理解了父親,也讀懂了西藏和川藏線上的綠色羣體,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女主人公安靜在經歷了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的情感糾葛之後,既沒得到理想的愛情,又失去了追求生活的熱情,選擇了逃避。可就在她即將出國的一剎那,汶川大地震突然發生,於是一切因此改變。她在尋找跟隨部隊在震區搶險的李青格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災難的殘酷與人性的偉大,靈魂得到了涅盤重生。在為災區募捐晚會上,她跳了一曲《一路格桑花》的藏族舞蹈,表達了對犧牲、奉獻和愛的理解。

在親歷了無數慘烈的自然災難和令人心碎的生離死別之後,他們深切地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愛的真諦。於是,在堅守與放棄、相信與懷疑、愛情與友情、小我與大我,內地的喧囂與高原的寧靜、都市文明與雪域文化的強烈碰撞,個人情感與神聖職責、家庭冷暖與國家利益的交織抉擇中,演繹出了一幕幕當代都市和川藏線上軍人鮮為人知而催人淚下的情感故事,再現了軍隊幾十年來為西藏穩定、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所做出了巨大貢獻,彰顯了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犧牲奉獻精神,詮釋了當代軍人核心價值觀。

查閲有關資料後我才得知,格桑花又名“吉樣花”,常年生長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終年飽受雪色滋潤,使得弱小的枝杆在寒風料峭中如精靈一般愈加生機,顯示出了小小生命的悠遠與深遂。

我沒有親眼看見過格桑花,不太懂得她所包孕的獨特意義,但打心底裏喜歡這種默默無語、備受天地精華澆灌的小花。她不如玫瑰的猩紅妖豔,也不如百合的儀態萬千,甚至比不上任何一種有色有味的花朵。然而她就是她,始終以一朵花的名義默默地生存着,帶給高原無盡生機的同時,也給常年駐守在這裏的士兵帶來了一份靜靜的萌動和心情的感動。

平日裏,打開電視,我最愛看的就是那些有關軍旅生活的故事短片。漸漸地,我瞭解到了很多戰士在個人情感、家庭冷暖與神聖職責、國家利益的抉擇中毅然選擇了後者,並演繹出了一幕幕當代都市和邊境線上軍人鮮為人知而催人淚下的情感故事。

花總是有所代表的。或者存在,或者生命,或者愛情,或者希望。你知道嗎?從選擇軍人選擇高原開始,戰士們就已經把青春年華全託付給了飄揚在高原頂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全託付給了延綿的山脈和緊貼胸前的老槍。他們平日裏除了男人一般勇猛的訓練執勤外,還得像女人一樣細心的美化營院,更多時候就像裝扮自己一樣,傾注無比的愛和熱情。於是在哨所周圍,總是綻放着不敗落的格桑花,

在陽光的恩惠下呈現出姿態萬千的笑容。此外,士兵們還把這碎星點的小白花移植回來種在罐頭盒中。整整齊齊擺在窗台上的這些花,在簇簇新綠的映襯下,給營區帶來了數不盡的歡樂。有花的日子,可以不想家,可以感覺不到苦累,以至於在這飽受雪水滋潤的小花面前,一切一切的煩惱抑鬱全都逃遁而去。

為了養好這些花,士兵們冒着生命的危險從雪原移植下來,又從山下背來適合生長的土壤。那錯落有致的花叢中浸注了一茬又一茬士兵説不盡的心情。或許沒有人能夠用心去體會這些格桑花在雪原的經歷,於是就有許多人疏忽了艱難生存於高原的軍人。據説,每年大雪封山的日子,哨所來的每一封信大家都要輪流閲讀,無論信中是喜從天降抑或禍事來臨,大家都為之歡喜為之憂慮;倘若有人收到女朋友的照片,那一個個肯定都要“摟抱”着過把癮,然後在放聲大哭中又要堅強地握起鋼槍站崗巡邏。這哨所中惟一表達生命勃發的格桑花便成了心靈永遠的寄託。

一到冬天,滿目蒼痍,整座高原又恢復了白色,泛泛白雪射出的光讓士兵們嚐盡了孤獨的滋味。每個人心中都極其強烈地期望能夠見到樹,那怕是一抹淡淡的綠色。為了實現這個小小的願望,好多人利用休假的機會不遠千里從多內地種籽,卻每每以失敗而告終。有位班長曾把家鄉見土就紮根的槐樹籽帶來種下,然後每天都精心培土澆水,待幾十天過後發現全無動靜。性急的他徑直翻土去看,卻發現種子一個個全癟了,氣得他恨恨地拿拳頭直往土裏砸。曾經有記者多次採訪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士兵們,在高原最想得到的是什麼?大家竟然異口同聲地説:“我們最想看見綠”。

為了綠,喀喇崑崙山上出現了這座孤墳。墳裏葬着一位年輕的士兵,他就是海南籍戰士張迎峯。他剛來到哨所時,面對這種佈滿白色恐怖的環境驚呆了。荒山野嶺到處是雪,如何在這白色的世界中生活簡直是無法想象。有一天早晨,他突然發現對面山上似乎有棵樹在風中飄搖,於是便穿上笨重的大頭鞋、皮大衣,拿着戰備鍬出去了。他決心把這棵樹扛回來,把最大的希望以實物的形式帶給戰友們。整個上午,他在雪地裏摸爬滾打,總算走近了那棵樹。卻發現是當地人用石頭堆成的瑪尼堆,上面插着一根樹枝,樹枝上面纏着五顏六色的經幡。經風一吹,遠遠看去像樹的樣子。

滿腹懊惱的他無可奈何,只得打道回府,路途不小心滑進了一條狹谷。找到他時,他手裏還緊緊攥着那把準備挖樹的戰備鍬。如花一般的年齡,就這樣為了生命的綠色,為了戰友們在高原上化作了一掊沙土,從此再沒回來,只是孤獨地睡在荒山野嶺中,陪伴着曠空冷漠的土地,給本來就沉重的土地又添了份悲壯的色彩。

面對格桑花,想起那些為了祖國的安寧、人們的幸福駐守邊關而英勇犧牲的年輕戰士們,我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別無言語!

比起默默無語的格桑花,想想這些武警交通部隊幾十年來為西藏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作出的巨大奉獻和犧牲的戰士們,他們的精神是多麼的偉大!形象

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在我的心目中,唯有這格桑花最令我心動!在即將迎來八一建軍節的日子裏,我衷心祝福這帶給高原無盡生機的一路格桑花永遠綻放!

第五篇:浦江盛開格桑花

浦江盛開格桑花

——“上海也有我的家” 系列活動記實

上海市共康中學徐劍宏孫惠穎

“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動是上海市共康中學辦學十多年曆程中凝鍊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共康中學坐落於上海市閘北區彭浦新村西北角,是一所藏漢合校、以藏族學生為主體的寄宿制初級中學,藏族學生常年住校。“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動是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藏漢師生結對活動、藏漢學生結對、社區居民與西藏學生結對聯誼為主要形式,以情感為紐帶,全面關心西藏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活動。

格桑花的第二故鄉

每年八月,黃浦江畔的機場或車站,都會滿腔熱情的迎來一羣又一羣西藏孩子。美麗的格桑花帶着希望和理想從青藏高原來到上海。

十一、二歲的孩子遠離家鄉、父母,來到千里之外的地方求學,風俗習慣迥然不同,他們將面臨多少困難啊!

自1998年建校以來,每年都有140名左右的藏族新生入學,他們要在上海度過四年的學習生活。為了讓上海成為他們成長、成才的第二故鄉,為了讓他們在上海充分享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使他們生活在“西藏有我家、上海也有家、民族是大家、全國是一家”濃郁的民族團結氛圍中,學校主動挖掘、充分整合學校、社區民族資源,開展了“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動,設立了“上海也有我的家”的活動基地,以此為紐帶聯結藏漢民族同胞之間的感情,使藏民族同胞充分體驗到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的温暖。在結對活動中為藏族孩子營造 “家”的温暖:

每一個教職員工都與一個藏族寢室結對,全面關心每一個學生;

每一藏漢班級之間結成聯誼班,藏漢學生心靈上形成了互助和依賴的情感; 每一個藏族班與彭浦新村社區居委會攜手結對,藏族孩子與居民,搞活動、共聯歡,共享藏漢一家的温馨。

“三結對活動”使學校逐步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共同落實上海市市委、市政府智力援藏工作的格局。

師生結對:綠葉無言一片情

“三尺講台,就是我們的人生價值的平台”。共康中學的老師們為了培育西藏學生,無私奉獻。

學校24365工程——24小時365天全心全意為西藏學生服務的工程是推動藏漢交往的橋樑。學校的每一個教職員工都與藏族學生以寢室為單位結對,主動關心藏族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思想狀況,廣大教職員工也經常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去寢室送關愛,學生剛來上海,水土不服,渾身不適,老師們為此忙前忙後幫學生換衣換藥。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思念親人想回家,老師對他們循循善誘,暢

談理想,激發自信。節假日帶孩子們去書城、博物館、公園等場所。

在藏族孩子眼裏,老師們是他們的姐姐、哥哥,是他們的爸爸媽媽。旺堆諾布同學在“上海也有我的爸爸”一文中這樣寫到:

爸爸回西藏後,只有我一個人在上海學習了。天上飄下來點點星雨,冰冷的雨無情地打在臉上,連平日裏温暖的眼淚也變得冰冷,模糊的視線中,一個熟悉的身影慢慢出現……

近了,近了,越來越近了。我看清了我眼前的這個人——班主任戴老師。老師叫我不要傷心,並對我説:“每個人都要經歷這種痛的,你要堅強……”慢慢地我眼前又浮現出第一次見到老師的情景:那天笑容盪漾在每個人的臉上,老師帶我走進教室,發給我們課本。緊接着帶我們去了寢室,還幫我們提行李包。到了我們的寢室,他教我們怎麼收拾櫃子。這時我眼前浮現出我老爸教我把衣服疊好分門別類放進櫃子的情景,不禁一顆淚珠落了下來。

軍訓期間,他對我們更是無微不至地愛護。每天晚上一回到寢室後,他總會教我們怎樣洗衣服。還把我一件很髒的衣服洗了半個小時才洗好。我突然想起以前媽媽每天幫我洗衣服的情景。我的心一下子温暖了,我覺得戴老師真像我的爸爸,雖然每次他總會批評我,這和我爸可是一樣的。我明白老師心裏也像我爸爸一樣愛護我。

啊!我回過神來看着老師的臉,才發現老師的眼鏡下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腫了,他又為我們操勞得睡不着了。我的上海爸爸您可真好啊!是您又一次點燃了我熄滅的心靈之燈,温暖我的心,照亮我的路。

温馨的大家庭裏,師生是互敬互愛的一家人。教師的付出同樣也會得到回報。06年暑假,八年級(4)班的安老師突然接到學校的電話,要他趕緊去學校,説班級有點事,當他忐忑不安趕到學校,推開教室門時,教室裏響起了生日歌,班長送上了一大束鮮花,蛋糕上的蠟燭閃動着鮮豔的火苗,掌聲、歌聲中孩子們吵着、鬧着讓安老師吹蠟燭許心願……安老師面對着這一切,平時的滔滔不絕沒有了,他順着孩子們的意願,慢慢閉上了雙眼,淚水流了下來。

藏漢聯誼班:手拉手的藏漢夥伴

情感互通、互助學習的“手拉手聯誼活動”是藏漢學生學習各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藏漢學生和諧相處的見證。藏漢學生鄭重其事地簽下友誼協約,承諾“智慧互動共生、心靈共同成長、友誼攜手共進”。

在藏漢學生聯誼班事蹟展示會上,卓瑪説:剛來上海時,我對老師講的聽不懂,跟不上,自己想問,但又無法表達出來,作業不會做,自尊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的。當我們聯誼班同學瞭解了我的學習困難後,我們就在一起組成幾個學習互幫小組,他們幫助我先在語言的聽説上克服困難,而後,再進一步一起探討學習的方法。説實話,我真的很感激在這一段時間裏,漢族班同學幫助我們通過語言關,使我們在最起碼的交流與聽課上不再那麼費力了。

藏漢學生都是五十六個民族的花朵,要彼此認知各民族的文化,才能形成彼此在心靈上互助和依賴的情感。因此在“手拉手聯誼活動”,藏漢學生共同追尋

民族文化足跡,開展了互相瞭解對方的家鄉風土人情;學習幾句上海話和藏語;過好重要節日;説出家鄉旅遊景點和豐富特產;傳承家鄉人民淳樸熱情、勤勞勇敢的精神等活動。

在藏漢學生互相認識藏曆年和春節的風俗習慣中,學校通過講座介紹各民族的風俗知識,學生通過遊戲等方式,設置互相認知的情境與前奏,在互相拜年中深化認識;在中秋佳節和五月端午,藏漢同學共同探尋佳節的來歷;在藏漢隊員“手足情深跳跳步”的文體活動中,漢族同學告訴藏族好友許多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藏族同學向漢族好友介紹了西藏的發展變化,互相加深了了解;在互通一封信,互贈一張賀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互相傾訴心聲,真比親人還要親。平日裏,上海學生還會把自己的朋友請回家,共同感受家的温暖。

聯誼手拉手活動中,藏漢學生結成了“風雨,你我同行;快樂,你我分享”的好朋友,班班有對子,人人有好友。一張賀卡,一條哈達連接着稚嫩的心靈。上海班學生顧君説得好:“與西藏學生交朋友真不錯,他們比我刻苦,又愛勞動,講感情。”上海班學生朱婕的母親不幸因病早逝,西藏學生立即捐出零用錢近兩千元。

通過聯誼活動,藏漢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祖國各地的文化財富都是中華民族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藏漢學生的友好交往,不僅幫助藏族學生擺脱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孤獨感和寂寞感,而且更利於學校的安定團結。“手拉手聯誼活動”已成為學校藏漢學生的傳統和良好校風。

社區盛開格桑花

98年建校伊始,我們就與彭浦新村社區攜手開展 “上海也有我的家”聯誼活動。彭浦新村街道黨工委也主動發動社區志願者與西藏學生結對組成臨時家庭,承擔出臨時家長的職責,把藏族學生當作自家的孩子,從各個方面關心、呵護着這些歲數小、遠離家鄉的民族同胞。藏族小朋友多了一個上海爸爸上海媽媽,社區居民多了一個來自高原的“格桑花”。

藏族隊員會利用雙休日來到居委會手把手地教居民跳藏族舞蹈,傳遞來自高原的文化氣息。而他們的上海爸爸媽媽也會帶他們出去走走,看看上海的發展變化;或把他們領回家裏,共享家的温馨。

在藏族孩子的上海阿爸阿媽家裏,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春節即將來臨,藏族孩子的上海伯伯王伯仁老人呈現一派歡樂的氣氛。今天家裏來了十幾位不尋常的小客人,他們是共康中學西藏班的同學。王伯伯早就忙開了,買來花生瓜子糖果蜜餞,五顏六色擺滿了一桌子。大家圍着桌子團團而坐,促膝談心,濃濃的民族之情在心中盪漾。孩子們表演了具有西藏風情的歌舞,博得了的陣陣掌聲,新年裏的團圓飯味道那麼好!

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社區裏白族居民李雪蓮有一位漢族老公,去年又與西藏學生結對,藏、漢、白三個民族和睦相處成為美談;協保回家的翁根龍老師,與西藏學生達娃央宗結對,在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受到藏族

學生的愛戴,西藏學生主動叫他“爸爸”,經西藏學生請求、西藏家長同意,翁根龍特意為藏族學生起名叫翁潔芳;戚泰寶老媽媽特別喜歡結對的西藏學生,為她過生日並請正在當英語教師的女兒為她補習英語,暑假裏她與女兒用自備轎車帶西藏學生去浦東、去海洋世界等地觀光。春節時戚媽媽和老伴帶着大包小包的去看望學生,學生家長感動不已,他們説:“早就聽説上海有結對活動,今天親眼所見。上海的家長真是太好了,把孩子送到上海我們放心!”

學生藏族學生“雛鷹小隊”、“便民小隊”利用雙休日去社區為居民服務,去敬老院慰問表演。居民把“藏族學生來我家”當作一種榮譽,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媽媽説:“家裏雖然不富裕,但看到藏族孩子又跳又唱,懂禮貌,愛勞動,我和老伴不知有多開心。他們天天住在我家都行。”預備年級新生旦增,在家時是個“小皇帝”,父母從不讓他做家務,自有了“上海家庭”後,就象變了一個人。父母來滬看望他時,一到週六下午,父母想帶他去南京路看看,他都不肯,説:“上海的爸爸媽媽,平時很忙,我該去幫他們做點小事,他們待我不比你們差呢。”如今,不少家長來滬第一件事,就是去孩子的“上海家庭”看看上海的“爸爸媽媽”。

藏族學生家長看到孩子長高了,懂禮貌了,讚不絕口:“孩子到上海讀書,是我們的福氣。上海人那麼忙,還經常領孩子們去家裏,逛公園,做好吃的,我們在拉薩也做不到!孩子在共康中學讀書,我們太放心了。

隨着結對活動逐漸深入開展,學生們懷着一顆顆感恩的心,立志於向社會反饋一份愛心,以報答黨和國家的關心。學生們與赴藏當兵的軍人家庭結對,每逢中秋、八一等重大節日,孩子們就把家長邀請到學校,或上門到軍屬家裏,慰問、聊天、一起做家務、給遠方的戰士寫信,甚至讓在西藏的家長去軍營看望戰士,譜寫了一篇篇動人的家庭故事。

每年的5月25日,是西藏班畢業生離滬返藏的日子,老師們、藏漢同學、結對家長們依依不捨,無數的淚滴伴着潔白的哈達在風中飛舞,傾訴着藏漢一家人的真情。

高原的格桑花在浦江越開越豔!“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動深化了藏漢情誼,提升了全體師生及社區居民的民族團結意識,更進一步強化了學校教職工投身於民族教育的責任感。“上海也有我的家”對西藏學生的成長有着重要的影響,使他們立志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作出貢獻。“上海也有我的家”被評為閘北區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中國民族》雜誌特地刊登了 “上海也有我的家”的專題通訊。該活動被解放日報、文匯報、西藏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並被這樣評價:“從‘上海也有我的家’到‘上海就是我的家’??學校夯實了學生 “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我們的家”思想與國家意識,懂得了為祖國而學習、為民族而努力的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lrp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