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傾城之戀》讀後感(多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多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多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

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在胡琴聲中,緩緩拉開了這個故事的序幕,卻又帶着點悲涼的,來到了白公館。在白公館,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的女主白流蘇在親戚間受盡冷嘲熱諷,看盡了世態炎涼。在眾多生動的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各方對白流蘇的冷漠與排擠,讓我感慨她的身世之不易時,也隱隱覺得暗含着批判之意。

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似是要“若無其事地繼續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頭上直冒冷汗,針澀了,再也拔不過去”。這時,她遇到了多金風流浪子範柳成。

然後,白流蘇為了一份好的婚姻,來到了香港,範柳成也在此。在淺水灣飯店,他們倆開始了更加頻繁深入的接觸。在範柳成頻頻的告白下,白流蘇心裏百般迴轉,猶豫顯露無疑。一連串的心理、語言描寫,可以看出白流蘇被歲月沖刷所留下的猜疑和謹慎。這個舊時代的女性受過太多傷!原本白流蘇似是輸了,但轉折處到來,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生死交關,範柳成折回保護白流蘇。“死生契闊,與子相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一對平庸的男女處在這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懷着一點“真心”,於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兩個人的愛情。傾城之戀,果不負此名。他們倆沒有傾國傾城的容顏,也沒有權傾天下,白流蘇想要一份值得託付的婚姻,範柳成想要那東方女性低頭的温柔,但就在陰差陽錯中,成全了雙方。

“傳奇裏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這是全文的點睛之處,再怎樣傳奇、美麗的女子,最好的收場也就是如此了。而白流蘇,一個再平庸不過的舊社會女子,也得到了這般滿意的結局。

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在胡琴聲中,故事又緩緩落幕。張愛玲用她那樸實但帶着無數底藴的語言,生動的心理、語言、環境描寫,一環扣一環,講述了這個亂世,這個亂世之中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的男女。

傾城之戀,也就如此。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江,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博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這篇小説以日軍毀城為背景,講述了一段平凡又不平凡的感情故事。白流蘇與範柳原本並非真心相愛,很像一場賭局,或者一場比賽,看誰贏誰輸。這樣的背景註定了它的與眾不同,因此它不平凡。但與此同時,這樣的背景又註定了這樣的結局,因此它又是平凡的,書中的文字是充滿苦澀的,它充分體現了那個社會時期的痛苦與無奈,這場廢墟中的愛情,正如它的題目《傾城之戀》,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因此這場愛情充滿了無奈,人在無法操控自己的命運又毫無生活希望時往往會作出無奈的選擇。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通過白流蘇的命運軌跡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女性特殊的生存狀況——女性以美色作為人生最大的資本去謀求自己的生活,去滿足自己生活的種種慾望。兩人一拍即合,似乎是“一見鍾情”,但在這一見鍾情的背後隱藏着另一個事實——範柳原對白流蘇是有一點愛意的,但這點愛意並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範柳原只想讓白流蘇成為自己的情人,而白流蘇需要的也不是範柳原永世不變的愛情,她需要的只是一紙婚契。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可以提供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想生存,生存地好一點。於是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氛圍中,兩人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發生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一樣。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範柳原設置的是金錢的陷阱,白流蘇設置的是美色的陷阱,兩人都期待能獲獵對方,這場“愛情故事”也就演變成了一場金錢與美色的搏羿。很顯然,白流蘇輸了。但是她最終還是變成了範柳原的太太,而不是情人。是戰爭成全了她。

這是一個濃重的悲劇,那個時代的女人依賴男人而活,不得不出賣美色。張愛玲以她犀利的筆調揭示了這樣的現實,給人們莫大的啟示。這也是值得我們感恩的。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都是這樣用他們的筆給予這個社會警告,敲醒人們,這是世界的榮譽與財產,也是我們最值得感恩的。

多讀書吧!讓我們在感恩中成長,在對文人們的感恩中成長。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3

張愛玲在寫《傾城之戀》時,正是和胡蘭成——那個名震四海的“陳世美”剪不斷,理還亂的非常時期。那是她生命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殘忍。愛與恨,因為是,所以始終無法泯滅。不管張愛玲的作品再如何的不朽,必須承認,這個女人太理智,太冷硬,也太洞徹。基於現代人的眼光,她絕不是一個可愛的女人。甚至,她對於自己筆下的角色過於殘忍,並且一直樂此不疲。《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從純情萌懂少女眼睜睜走向自甘墮落的結局;愫細的性潔癖毀了一個愛她至深,完全無辜的男人;《花凋》裏的川嫦一心指望病好後嫁個好人,所有人都知道她要死了,除了她自己;傳慶恨他的父親,卻偏偏繼承了父親的一切。她筆下的人物太慘了,全無救贖的餘地。所有的痛苦都白受,所有的犧牲都白搭。看後真真讓人湧上一股厭世之感————這無情的死氣沉沉的塵世!而它們的造物者,卻沒有絲毫憐憫。眼睜睜看着潮水般的世人在眼皮子底下掙扎翻滾,卻依舊冷靜中帶着冷笑。但是這一次,她卻選擇在《傾城之戀》中讓白流蘇修成正果,不僅如此,她得到範柳原也全靠運氣。

忽然,我們熟悉的張愛玲變了。愛使她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然後逐漸寬容。

愛情成全了張愛玲,於是張愛玲成全了白流蘇。也許胡蘭成那個負心漢並沒有想到,這樣一篇*名作,都源於他一次心血來潮的花心。再看《傾城之戀》,張愛玲不僅將慈悲給了它,更是將整顆心化了進去的。如果其他的作品是用她理性的思辨鑄成,那麼《傾城之戀》便是她一次用感性描繪的故事。它彷彿是從一幢蕭索荒涼,荊棘密佈的城堡中,活脱脱跳出一個鮮活靈動的血肉之軀,讓人驚豔不已。白流蘇與白公館中的人脣槍舌戰,永不低頭的決心叫人拍案稱快;與範柳原在愛情上爾虞我詐,相互交鋒,又是多麼酣暢淋漓!作為男人,也許你不會喜歡這樣一個精於算計,自私世故的女人;作為女人,也不會接受那樣一個左右逢源,油腔滑調的男人。然而,我們無法否認,他們是活的,並且閃着人性的光輝。試問我們心底,又有哪一個能説自己是真正的無私博愛?人類自私的劣根性,我們全都有,只是羞於承認吧。張愛玲,比我們都坦白。

她希望得到他的錢,也希望得到他的愛;他希望得到她的人,更希望得到永遠的自由————你我又何嘗不想?其實,每一個人心底都藏着一個白流蘇和範柳原呢。

曾經朝三暮四的男人和曾經精明決斷的女人,最終隨着一座城市的坍塌,給了彼此重新審視對方的機會。她想起初識他的時候,他不經意流露的真心:“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

誰知道呢?也許她早已在那時便把真心悄無聲息的給了他。而多年後,他隨口介紹的一句:“她是我太太”,完滿了她前半生的期盼。那,後半生呢?————胡琴依舊咿咿呀呀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不管故事如何傾國傾城,它終是一段戲文,只活在舞台上。

闔上一段傳奇,留下的也只是那一縷沉香繚繞。清醒過後,有一點落寞靜靜滴下來。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4

女子穿起華美的袍子,站在舊時光的影子裏輕輕地畫起一道濃眉。綠色和紅色交錯的燈光,暗暗地灑落,幻美的生活之後,人去樓空。

——題記

有人説,張愛玲小説的底色是:荒涼。

她喜愛寫那些舊上海的故事。紅男綠女,他們以為生活會變得很好,於是做着悽苦的事情。慢慢的,時刻只是成為了一種虛幻,女生開始習慣把眉毛濃黑,塗上硃紅的脣膏,深色的胭脂,以為那樣,就能夠把眼淚掩藏。

讀張愛玲的小説,就像在聽一個很近很靈動的故事,她自己是説,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簡單,但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夠嚴肅。她總是喜愛在作品裏提到胡琴,只是某個也許只出場一次的人物,在某個角落嘶啞嘶啞地拉着它,在某個需要他的時候。就像故事的調子,沒有什麼起伏,卻是兩個相愛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遠,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後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張愛玲以前説過:回憶總是令人惆悵的,過去的完美只會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經完了,而過去的煩惱,只會使人再度煩惱。她的小説總是一份感情從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澱的過程,讓人覺得有些微微的苦澀,而其實那些人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他們只是更換了名字,卻重複着相同的故事。

荒涼是正因繁華之後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內心總是一片為開墾的荒蕪,而張愛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當。我們總聽見人們稱讚她有才華而不是偉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講給愛聽的人。正因張愛玲也説過,生活是一件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蝨子。因此她的小説女主角總是穿着不一樣的旗袍出場,也暗示她們隱隱相同的人生和命運,外表的美麗內心的空虛。她的作品總是看上去很華麗卻是很安靜的調子在講述一個很普通的故事,讀完之後才會恍然,原來張愛玲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女子。

泛黃的照片中,那個女子很安靜地望向遠方或者只是平靜地看着。原來所謂的才華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靜,更多一些對命運的追問。喜愛在小説裏開始把眼淚掩藏,慢慢的,眼淚就像手裏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後是肆無忌憚的崩潰。我們就被她輕易地被帶回到舊時光中,或許快樂或許悲傷。

也正如李碧華所説,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5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杯具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杯具更像杯具。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生。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剩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生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堅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感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生和自私的女生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感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期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生。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衞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最後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裏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牀,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説"若能以婚姻的形式理解一個女生,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範柳原。我一向很喜愛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裏,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愛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正因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生,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説"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一個女生,把命運當作籌碼,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6

“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裏説:“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蘇在這樣的老鐘下,本也是安安靜靜過活的,可惜只過也過不去,於是只好傾城…

我説,我向來景仰寫字的女子,正因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樣寫女子。或許雪芹是個例外,或者還有別的,但我依舊執拗地習慣從女生的文字中,去尋找屬於女生的靈魂,才氣,智慧,善良,包皮容,炫耀,做作…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矯情矜持的小伎倆,或是若即若離的小把戲,或是僅僅是滿足一下虛榮欲|望的小動作。男生説一句話做一件事,果決到但是是眨眼間,女生心裏已彎彎繞繞了不止九曲十環…

流蘇與範柳原的拉鋸戰,贏得是流蘇,贏得很險。如果不是那一次適時的轟炸,失之毫釐,謬的也就沒有了邊。流蘇心思細密,就算扔在大清後宮裏,也是個配的上戲的主角*,可惜偏偏遇上一個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戰的人。也是幸運,如果沒有這個有意思的對手,流蘇這輩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麼有意思的事了。一輩子受點小氣,安心被老鐘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場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連碧玉也沒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生的籌碼,無關家國,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況,女生的勝,即使勝了,也沒有那麼光明英武,勝便勝了,不必聲張。日子長了,柳原也難免覺得撿了個便宜,當時是非,也便不那麼重要,俏皮話自是要放到外面説,家裏有個不惹人厭的賢妻,“也宜牆角也宜盆”,未必不是快意。

因此,愛玲寫出的勝利,細嚼嚼,發現原來有苦澀的味道。之前不信如她這樣高傲,感情看的這樣透徹的人會正因胡蘭成而”低到塵埃裏去”,此刻信了—薇龍在對喬琪喬説:”我跟她們不是一樣的嗎”的時候,臉上是沒有表情的。

哀莫大於心死。

就算是錯覺,抓住那麼一點點的期望,又何必求全責備?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7

外婆是個正宗的張愛玲的粉絲,從小愛玲對我來説就是如此的神祕,又似夢幻妖嬈。今夏拂曉,每每捧起的第一本書竟是讀來第一本愛玲的小説:《傾城之戀》。

不知為何,也就這樣讀上了,一篇篇的中短篇小説,似乎總難讓人盡興,不過讀來也快,放下書,看看藍天白雲的燦爛,心中卻似泛起絲絲愁雲;愛玲的小説總是讓我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卻又百思不得其解;這也就是一種淺淺的魅力吧,也就這麼依戀着了她的小説。

愛玲是這麼評價《傾城之戀》的:《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裏,從腐舊的家庭裏走出來的流蘇,香港只佔的洗禮並不曾將她趕花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勝任,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似是似懂非懂,不過卻也靜靜地讀完了它。

這是一個瀰漫在香港與上海這兩個濕熱都市的辛酸故事。流蘇,這個被拋棄的女人,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似乎是不足再有一個女人所夢想的美麗前途。在那個沒有自由的時代,也許女人的未來更多的就只靠嫁入豪門,因而愛玲小説中的愛情故事總帶些悲苦,似是一杯未曾温熱的清酒,酸甜苦辣各種味道都有,但淌入心底時,卻依然是透心的涼吧。終於擺脱了那個擁擠、嘈雜令人憎恨的家庭,流蘇隨徐太太前往香港。一切迷茫,也許只想賭一賭。與柳原的萍水相逢,似乎是一個轉折。柳原是個十足的壞男人,也正如愛玲每篇小説中的男人形象一樣,永遠無法給予流蘇安全觀,然而經歷了香港之戰的生死相依,終於讓柳原改觀,兩人微妙的關係淡淡地轉變。“這是我太太。你該向我道喜呢!”柳原請印度公主家中作客時笑言,兩人的生活便也逐漸趨於平靜。故事便在此戛然而止,愛玲似乎又將結局交由讀者想象,但每每讀到結尾卻又不知如何續寫。

《傾城之戀》的結尾是這樣的:

“傳奇裏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有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胡琴聲似在耳旁響起,卻又是充滿未知,只道是我年少無知吧。也許過了些年,在捧起《傾城之戀》時,千頭萬緒又是不同。

只是淡淡憂傷……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8

這本書講述了一對守舊的男女,雖然有難能可貴的愛情,但因為太自私精明算計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卻因為一場戰爭成全了這段戀情。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書中最讓我難忘的片段是範柳原半夜給白流蘇打電話説“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我們偏要説,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的了主似的!”這段話解釋了一句《詩經》: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個"多麼“加一個“!”,爆發了範柳原的情緒。當他説出那句“永遠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時候,他就輸了,情感在高潮處爆發,卻陡然壓抑住,換做虛無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命運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傾城之戀》是一篇傳奇,它的傳奇色彩就體現在白流蘇和範柳原在情場上真假莫辨,亦虛亦實的感情糾葛中。他們一個是舊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創造自己的命運;一個是現代風月場上的偶露真情的調情高手,範柳原對白流蘇有一點愛意,但這點愛意不足以讓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白流蘇只要一紙婚約,她知道愛情不能長久,而婚姻卻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雙方既有愛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計的精明,在張愛玲的筆下他們這對自私的男女終於因為戰爭這個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這部小説充分反映了張愛玲冷酷的婚戀觀——深愛只是為了謀殺。這跟她父母的婚姻陰影有,幼年時父母的離異、家族的敗落給她心靈造成了巨大傷害。這部小説然以白流蘇得到婚姻這樣圓滿的結局作為收筆,但絲毫沒有削弱小説的悲劇性,反而讓人感覺沉重。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9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寫於1943年的上海,這本書似乎和教學沒有太大關係,但是,我之所以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其實是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有,

而現在的社會對於文學的美感似乎不太去重視,讓我覺得其實在看一些教條式的書籍後,應該也要再回味一下中國文學之美。

雖然,這是屬於白話式的小説,但不可否認,張愛玲在人性上細膩與別出心裁的刻畫與時代意義有其可讀性,否則也不會造成一股風潮及許多人潛心的研究。

從大學時期我就愛看張愛玲的書,並偶爾會回味一下,她的作品對我的確是造成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在對文學的欣賞與感動方面,而她對於人性(尤其是對女性)的深入分析,在當時也帶給我不少的衝擊。

以下就這篇傾城之戀,它的創作背景作一簡單介紹:張愛玲出生於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長在父權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那時候很多中國地區陷入戰爭的局面,可是上海沒有,這時候的張愛玲就是在上海,遠離這種戰局,也讓她有機會去回顧中國社會的父權真相,更使她有機會可以暫時避開父權的支配,那傾城之戀就是在這種恍如切斷心理的狀態下釀造產生的。

故事大綱是:女主角是白流蘇,男主角是範柳原,白流蘇是個離了婚的女人,她在守舊的白公館裏沒有地位,後來為了替自己爭一口氣,

白流蘇便搶走了原先要介紹給妹妹的範柳原,後來兩人在一起,可是他們對愛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時,因為戰爭踏上婚姻這條路。

關於這篇文章有幾個部份我先講一下:像白公館代表的是舊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

像書一開始就有提到像他們的時鐘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來它是一種很守舊、很舊日的。

跟當時的中國其實是很像的!另外,張愛玲在描寫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現在的文學所描寫的是差異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寫範柳原的動心時。

從三奶奶講的話可以看的出來:「三奶奶歎了口氣道:『跳了一次説是敷衍人家的面子,還跳第二次第三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説範柳原對白流蘇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我跟妳跳了一次舞還會想跟妳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對妳其實是有感覺的。

這種寫法多麼的含蓄,一個「愛」字都沒有提到,可是,從一些事件的敍述卻可以描寫出人心中感情最細膩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0

《傾城之戀》這個故事發生在香港,講述了出身沒落之家的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一次機會她認識了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範柳原的愛情,想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賭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香港陷落的一剎那,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她在白公館的地位微乎其微。張愛玲雖然沒有直接描述白流蘇與前夫的生活狀況,但從眾人口中旁敲側擊。當得知前夫逝世時,大家勸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三爺勸説:“六妹,話不是這麼説。他當初有許多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全知道……”從着裏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這段婚姻的失敗不是不幸,而是脱離虎口。回孃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依靠。但她並沒有從家人那裏得到安慰,他們甚至把她當作恥辱的典範,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費工夫。其中還有一句“白公館裏對於流蘇的再嫁,根本就拿它當一個笑話,只是為了要打發她出門,沒奈何,只索不聞不問,由着徐太太鬧去。”可見,她在孃家中已經絲毫沒有地位,這些親人比陌生人還要可怕。女人最苦莫過於在外面受了傷害投靠最親的人卻遭到拋棄,而且把她當作笑料。其實孃家人也有苦惱:既想着把她轟出去,又苦於沒地方着落。不知道是陰差陽錯還是命中註定,讓她遇到了範柳原,與他發生一段曲折的愛情故事。遇到範柳原是她的新開始,一開始她總是對他有所防備,覺得他不會和她結婚,心裏老是覺得憤憤不平,不肯認輸,即使範柳原半夜打了三次電話過來跟她告白,她都因為這樣而無動於衷。可見,她是自私的,守舊的女人,她是一個需要名分,需要社會地位的女人,她不甘心做範柳原的情婦,所以她寧願回上海,回家受人嘲笑,也要保住所謂“淑女”的稱號。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1

範柳原是我所讀中最會撩的那一個,你的特長是低頭。“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女人教壞了,又喜歡去感化壞女人,使她變為好女人。我可不像那麼沒事找事做。我認為好女人還是老實些的好。”

書從離婚後開始寫起,範柳原本是介紹給妹妹寶絡的,範先生萬花叢中過,身邊的鶯鶯燕燕從來不缺,這樣的範先生自然不是單純的寶絡妹妹可以壓住的,離婚後的流蘇温柔低眉這樣一個傳統又古典的女人走進了她,範先生自始至終都知道白流蘇的困境,家中的窘迫和不堪,誘她去香港,卻從不提結婚,兩人暗自較量,範先生説“你的特長是低頭,”一步一步引誘她掉落進他為她鋪好的陷阱,卻也是慢慢的愛上了她,我想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興趣,而後愛她卻也是真的。

也許他透過她的面龐看到是他自己,他説“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心中已經絕望,然而他還是固執地他心中是糾結的也是暗淡的,他想也許白流蘇是懂她的,他要他懂得,他要的不是簡簡單單的肉體糾纏想要她精神和他在同一高度,“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哀懇似的説着:“我要你懂得我!”這一刻,我想他是孤獨的,也是充斥着渴望的。他想白流蘇是那個懂他的女人。夜晚打電話表白用的是詩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相悦”這樣美麗生生世世要在一起的誓言在他這裏也是悲涼的他説“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可是我們偏要説:‘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這便是完美結局的鋪墊吧,沒有那城市的淪陷,沒有那一瞬間短暫的體會,他們大概率是沒有結果的,這也是張愛玲在最後説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2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有很多作品,而《傾城之戀》就是其中一部讀過之後印象尤為深刻的小説。這本書主要是張愛玲探究愛情與婚姻的作品,用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對決,來探討愛情、婚姻、人性在戰亂前後的變化和掙扎,值得我們每個人閲讀和思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白流蘇出生和成長在上海的一個腐舊的家庭裏,受到封建時代的思想影響,她的第一次婚姻非常失敗,那個時代的大家庭裏,女性的婚姻只為謀生而服務,並沒有什麼愛情和自由而言,因此白流蘇的離婚讓她飽受冷嘲熱諷,看盡了世態炎涼,已經對生活不抱什麼期望。帥氣有錢的範柳原出現,再次深深地吸引了她,她決定去香港見他,為自己的人生下一個賭注,希望能夠獲得愛情和婚姻。而範柳原卻是一個浪蕩子,他徘徊在眾多異性之間,看似是一個花心的人,恰恰也對愛情有着很高的期望,對浪漫和專一的愛情也是非常期待的。經過兩人的鬥法和交往,加之日軍轟炸淺水灣的戰亂,讓他改變了很多,決定去過踏實的生活,與白流蘇結婚,即便此時,白流蘇依然沒有因為戰亂改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觀念,悲劇也許還會蔓延…

這本書寫得故事似乎很簡單,但反應出來的人物心理和價值觀卻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封建時代,女性的深愛似乎不是因為愛情,而是為了謀生,一切都變成了赤裸裸的交易,這種觀點毒害了舊社會的女性,給她們帶來了痛楚。

我們要敢於抗爭,為了自由和平等而活!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3

其實早就聽説這本書了,其實我也早就看過了,但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時候年紀太小,無法讀懂他們這種衝破了世俗的曠世之戀。

最近閒來無聊,翻出來又看一遍,看完之後,總覺得心裏有一種温情脈脈的感覺。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讓我覺得,原來愛情竟是這樣美好。或許他們原本都已不再相信愛情,他們也都沒有精力再去承受愛情的失敗,所以他們起初無法用婚姻去安定。但是為了和相愛的人在一起,白流蘇衝破了世俗,甘做範柳原的情人。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範柳原談論到讓白流蘇和他去馬來西亞的森林去時説的話,他説:“我無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裏跑的樣子,我也無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樣子。”白流蘇和旗袍是一體的,至少在範柳原心裏是這樣的。我也覺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直都是很精緻的,講究美,講究格調,講究文雅,但是在那些表面光華的背後,其實都是孤獨的心。我想,張愛玲心裏的愛情,應該是足夠美好的,不然,怎麼會有傾城之戀這樣看似波瀾不驚,但卻如此震懾人心的愛情呢?

我想白流蘇應該就是張愛玲自己的寫照吧,張愛玲一生孤寂,沒能和最愛的人在一起,她給了白流蘇這樣的歸宿,也是自己心中對愛和完美的婚姻的嚮往吧!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被人誦爛了的句子,但是在範柳原向白流蘇誦出來時,還是感動得熱淚盈眶。這麼一個優雅地穿着旗袍的美麗上海女子,和這麼一個風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滄桑的男子,他們在炮火和死亡的威脅中,終於明白,愛並不需要退卻和害怕,愛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p1jy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