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最後一課》讀後感精品多篇

《最後一課》讀後感精品多篇

《最後一課》讀後感精品多篇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一

想了幾天依然沒有結果,也許是戰爭的硝煙業已散盡,隆隆的槍炮聲業學校要求我們撰寫一份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遠去,竟然使我不知從何下筆。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國名篇賞析課,深深觸動我寫作的靈感……

今天參加外國名篇賞析課,課堂題目是:都德的《最後一課》,小説重點描述了法國阿爾薩斯被德國普魯士軍隊佔領以後,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小孩從此以後要學習異國侵掠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佔領後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裏,把一個國小校裏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課文最後,老師韓麥爾在黑板上奮筆寫下“法西斯萬歲”,突出調動文中所有人的愛國情結。

歷史告訴我們:珍愛和平,拒絕戰爭!

我們偉大祖國準備: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舉辦一場題目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盛大閲兵。此次閲兵不單單是,向世界展示我國軍事上的強大,而且也是為了紀念那些犧牲在抵禦外敵戰場上犧牲的先輩們、紀念那些無辜的生命。此次閲兵的重大意義:不僅是祖國綜合實力的展示,也是對那些對我國虎視眈眈、妄圖稱霸世界的豺狼們,敲響了警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不讓歷史重演、悲劇重現。只有自我強大,才能屹立於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 篇二

最近我讀了法國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後一課》。《最後一課》雖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卻不正面描寫戰爭,而是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選擇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國小裏的一堂課,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這部分運用了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寫出了韓麥爾先生使出渾身力氣教完了最後一課。教室裏每個人都恨不得一口氣學完所有的法語,最後當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時,這兩個字就不僅僅是寫在黑板上,而是刻在了每一個法國人的心中。

作者是在告訴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化可以把被分離的人民團結到一起來。我們剛學的《別了,語文課》也告訴我們,作者雖然離開了中國,但是祖國的語言文化仍然留在他的心中,並且會繼承下去。很多海外華人也教導子女繼續學習中文。我作為一箇中學生,有那麼好的老師教導,那麼好的學習條件,更應該學好母語,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三

《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我的心中不禁想起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我的種族不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損害都是一樣的啊!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回想起中華民族所受的損失,在南京大屠殺中,我們的南京同胞有30多萬遇難,30多萬啊,可以想象一下是什麼情景,30個人站在一起一看不過是這麼多,可是30萬呢?人山人海啊,可以想象有多少人遇難了,可惡的侵略者,難道他們在大屠殺的時候就沒有想過如果是他們的同胞遇到這樣的悲劇是什麼感受嗎?他們還是一個光榮的人嗎?我想,這些答案,我們的同胞心中都有數!

在其他國家也一樣,他們的同胞受到了這樣恥辱,他們不會有同感嗎?難道去逼迫他們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他們會很願意嗎?我想,他們的心中都有答案

如果一個人還記住自己國家的語言,就好像有了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四

《最後一課》中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普魯士,這裏的學生不能再學習自己的母語了。而故事的小主人公——一個阿爾薩斯小孩弗朗茲,他非常頑皮,時常曠課。但當弗朗茲得知這是他的最後一節法語課時卻震驚萬分,並對自己虛度時光感到慚愧。而在下課時,弗朗茲的老師阿麥爾用盡全力在黑板寫下“法蘭西萬歲”,由此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文章裏,弗朗茲、阿麥爾老師和村民們都非常地愛國。因為不能説法語了,大家萬分悲痛。其中,阿麥爾老師寫下“法蘭西萬歲"的情節令我特別感動,即使自己的國家被侵略,但依舊阻礙不了法國人對自己祖國、民族的熱愛。由此,我不禁聯想:曾經中國也經歷過這樣一段歷史,那時清王朝腐敗,掌管國家的人昏庸無能,夜郎自大,使我們的科學技術非常落後,被八國聯軍所侵略。後來,革命先烈憑藉一腔愛國之心,團結全國人民,大家齊心協力趕走了侵略者,才有了現在美好的生活。

雖然那段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常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也應該熱愛祖國,不做侮辱祖國的事,不説侮辱祖國的話。正如《少年説》中所述:“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而我作為一名國小生,最好的愛國方式就是認真學習,勤於鍛鍊,使自己成為一個富有知識文化的人,長大後為祖國做貢獻。

這就是我喜歡讀的《最後一課》,它讓我懂得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有國才有家,有國才有尊嚴。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五

祖國,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她的存在,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題記

在我們心中,“祖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愛祖國,就是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最後一課》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稚氣的孩子,但在知曉自己的家園不屬於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已被被人佔領時,才懂得珍惜,才變得成熟懂事。作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韓麥爾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這位先生,是多麼熱愛他的法國語言啊!他把語言比作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把她當做黑暗中的光明;絕境中的希望。

最後,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他愛自己的祖國,把靈魂注入身體;失去了祖國,彷彿被抽走了靈魂,行屍走肉一具。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這些都突出了韓麥爾先生熱愛祖國,熱愛母語,熱愛學生,恪盡職守的品質。

很多人認為,漢語不需要學,但是,那些人錯了,國語中藴含的不只是簡單的漢字,而是祖祖輩輩傾盡心血凝注成的,是我們民族的魂。我們又何嘗不應該學習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呢?我們不該像他們那樣熱愛祖國,熱愛母語?他們在自己的祖國已經淪陷的危機時刻,還對母語不離不棄。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不該更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六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後,我被深深地震撼。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隊不僅佔領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殘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鋭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覺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懂事,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這時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讓我們以此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zejq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