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道士塔》讀後感精品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精品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精品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 篇一

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餘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餘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蹟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為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敦煌石窟,裏面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才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裏,而在我國的博物館裏;也許,我國科學家現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捲,科學家們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可惜,這一切,只是如果。

為什麼?為什麼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為什麼?為什麼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牆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説過:“當外國人運着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於我們的啊!而現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並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願你能早日迴歸祖**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道士塔讀後感 篇二

《道士塔》讀後感

——《文化苦旅》選節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羣更顯得悲涼。 冷的是人心,悲涼的是情感。

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兩天悽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説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嚮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蹋,不幸流失,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道士塔》中王圓篆絕對是一個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説,如果讓他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是厚愛他抬舉他了,他是一個小人物,他根本擔負不起這樣重大的責任,連替罪羊的資格都不夠,但是透過他,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愚蠢的政府,一個沒落的文化族羣,乃至一個愚蠢的民族,一種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個民族,竟然讓這位酷似農民的人來守衞和呵護敦煌的寶藏,一個缺乏閲歷的人怎麼能夠對自己的責任和職務認識清楚,一個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會把文化當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夠瀟灑,夠氣派,夠大方。他不懂文化,但認識銀元,他不懂守護,卻知道奉送。這正如魯迅先生寫的那樣,一路地送過去,一者見得博學,二者見得大度。

其實王道士也很冤枉,那麼多拱手將國土和主權送出去的人,都沒有受到譴責,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榮華富貴。王道士也很幸運,至少算得上青史留名,不過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遺臭萬年。

拋卻王道士不説,當時的政府做了什麼?他們難道不知道敦煌是一個寶庫嗎?

知道,但鮮有人考慮這些,官員們大都在考慮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關係用什麼打通,有什麼機會可以撈一筆„„於是,捧着寶藏的人奉獻了自己的奴顏媚骨,而上官們也名正言順地享受地方官員的孝順,就這樣一個龐大的腐敗系統悄悄地蠶食了這個寶藏,就算王道士是個盡忠職守的衞士,也會淹沒在這樣的交易洪流中無聲無息直至終了。

只運走一些東西,不打緊,但如果運走了思想和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那時我們只能是走在無盡的沙漠中去尋找海市蜃樓了。

最怕的,不是丟了的,而是丟過之後,我們依然在丟失。

讀《道士塔》有感 篇三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經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作他們的舉世傑作時,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

他,一個道士,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現的,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的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現在可以算得上無價之寶的經書。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的,令人驚訝的不僅是用那樣低廉的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的經卷,更讓人絕望的是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四

王道士和我一樣也姓王,但讀了餘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後,我不知是該為他辯還是該罵他,或者説既不辯也不罵。作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個農民,他大概小時候因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或者説是沒有接受過系統而規範的教育,以至於不太明白眼前這些敦煌文物的價值。一個沒有學過什麼知識的農民又能對他苛求多少呢?對於一個貧困的農民來説,眼前這些文物是不能餵飽肚子的,遠沒有那些洋大爺們口袋裏沉甸甸的銀元來得實惠。至少那些銀元可以換來糧食和土地,甚至這一輩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與孩子。

一個農民又能想得多遠呢?無非是一家人的温飽或者是一個人的温飽罷了,而洋大爺們呢?用幾個小錢就能騙取人家的國寶,當然是非常之樂意與這樣一位中國傳統的農民老道做一筆有賺無賠的划算買賣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説敦煌文物大面積遺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國人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從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極少的銀元購走大批敦煌莫高窟裏價值連城的文物,這與當時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漠然視之,有直接的關係。一個農民有如此的膽量與權利出賣世界級文物,晚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輕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餘老先生認為不喊一聲“我好恨!”不足以解心頭之恨的話,那麼我覺得,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該恨,即使他是筆者的“家門”,筆者我也絕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為有這樣無能的政府,才會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因為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才最終導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這些都不是單個的事件,這是晚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4we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