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多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多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多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一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靈魂是人幹事創業的思想之“根”,是人修身處世的底色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撰文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離開了根源,萬物難以生存生長,做人容易失去方向,家國難以綿延壯大。對黨員幹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擔當本領而言,這個“根”就是“德”。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要真正將“德”字融入靈魂深處。

育牢思想“根系”,“勤學”以明德。“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勤學善問是堅定信念、獲取知識、成長成才的基本途徑。德為才之帥,從“煉德”着眼、入手、用勁“升才”,可真正激發靈魂深處的內在定力。黨員幹部培根鑄魂,首要的是練好思想“內功”,不斷強化思想覺悟、堅定理想信念,堅持終身學習理念,久久為功、固本培元,從不斷的學習中汲取專業養分、實幹本領,切實增強擔當作為的內在自覺,做政治上立場堅定的帶頭人、工作上真抓實幹的明白人、人品上高尚正派的公道人。

燒旺實踐“熔爐”,“實幹”以踐德。“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實踐是錘鍊黨員幹部的“熔爐”,也是磨鍊靈魂的天然“練兵場”。德為實之根,工作紮實、辦事老實、對人真實的靈魂底色要以德為根基。要摒棄華而不實的“文山會海”,不做形式主義的“花樣文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在實踐中學習、在問題中成長,自覺到“吃勁”崗位上摸爬摔打,主動在基層一線、艱苦地區、重點崗位摸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面對困難矛盾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不斷增強擔當作為“逆商”,確保在“熔爐”中百鍊成鋼。

夯實清廉“基石”,“自律”以養德。“紀綱一廢,何事不生”,清廉自律是做人做事不可逾越的“紅線”。德為廉之源,高尚的品德如清風、如細泉、如磁石,滌濾清廉之弦,淨化心靈之魂。要錨定遵規守紀的定力、秉恪乾淨作風的氣力,時刻堅守“半點錯誤、滿盤皆輸”的思想防線。要懂規矩、守紀律,襟懷坦白、心存敬畏,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以心境淡泊、無欲則剛,激盪黨員幹部應有的合格、先鋒、純粹形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二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誌將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章對做好新形勢下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四點要求。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做好新形勢下的文藝工作,文藝工作者要切實充當起“工程師”角色,創造出更好更多不負時代召喚、不愧人民期待的文藝精品。

要認清工作職責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工作者是文藝事業的具體推動者,用文藝作品説話、傳播正能量、謳歌新時代是立身之本,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影響千萬受眾。因此,每個文藝工作者都應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自覺肩負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潤心靈重要職責,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作為畢生追求,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作靈感,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要堅持正確創作導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紮根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羣眾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最深厚的源泉,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脱離人民的文藝創作,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文藝工作者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堅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多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讓人民羣眾成為文藝作品的主角。

要練就過硬創作本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藝工作者要履行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至關重要。要堅守藝術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合理設置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標,既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指標,又不能被這些指標牽着鼻子走。要努力加強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藝術訓練,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涵養“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氣魄,努力克服心浮氣躁和貪圖名利之病,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踏踏實實地創作出一些能夠留得住的作品。

要傳遞崇德向善新風尚。文藝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文藝工作者要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工作者。要自覺抵制模仿抄襲、套路生產、快餐消費型作品,努力創作生產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崇尚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三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章強調,新時代呼喚着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立業先立德,明德才能引領風尚。文學藝術家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深深作用於人心,廣泛影響着社會。要想明德於世道人心,自身就必須是正人君子;要想燭照他人,自己必須擁有足夠的光焰,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反觀現實,文藝界和學術界一些人近年來傳出不少醜聞亂象,離習近平總書記“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標準差得挺遠,也辜負了人民羣眾的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藝術界人士和哲學社科工作者提出用明德引領風尚,實際上站在國家和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的角度,要求塑造靈魂的人,首先要先立德,先塑造好自己,如此才能引領風尚。

明德重自律,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道德修養與價值觀緊密相聯,文藝和社科工作以自身的獨特屬性,理所當然地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之一,義無反顧地承載起時代使命,擔當起歷史責任。回望歷史,很多優秀的文藝工作者都是明德典範。高喊“堅信我們既然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就應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而斷然拒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面對日寇的威逼利誘,蓄鬚明志、息影舞台的梅蘭芳;帶領劇社義演了大半個中國,為志願軍捐獻戰機的常香玉……這些崇德尚藝的文藝工作者,不僅作品過硬,其高尚的人格更是受到世人稱頌。新時代的文藝和社科工作者,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時時注重修心修身修行,克服浮躁心態,校準精神座標,做一名有社會擔當的創作者,應成為廣大文藝和社科工作者的共識。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更好地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聚焦新時代,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這一根本問題。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着重要職責,承擔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求文藝和社科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要反映觀照現實,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只有把自己置身於大時代之中,重視自身品德建設,把社會責任擺在第一位,才能“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寫就永恆的大我。

新時代呼喚着文學、藝術和理論界,牢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能沒有靈魂”的教導,躬身踐行用明德引領風尚的要求,用情用心用力凝聚共識,匯聚合力,開創文藝和社科事業新氣象。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四

習近平總書記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靈魂”,“靈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關係民族的興旺和繁榮。作為組工幹部,我們也有自己的“靈魂”,代表我們組工幹部的“靈魂”,發揮好我們的帶頭作用,做到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我們組工幹部堅定的理想信念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要做好新時代組工幹部,我們當堅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時刻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始終保持對黨的絕對忠誠,堅決杜絕思想行為出軌越界,用先進的理論知識武裝頭腦,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以政治上堅定、思想上同心、行動上同向維護我們組工幹部堅定的理想信念之“魂”。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我們組工幹部執着的擔當進取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要做好新時代組工幹部,我們當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勁頭,大膽開拓,鋭意進取,在矛盾面前不躲閃,挑戰面前不畏懼,困難面前不退縮,敢於做“戰士”,不做“紳士”,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豁得出、頂得上、經得住,做到敢於擔當,勇於擔當,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成其功。以實心、實幹、實績涵養我們組工幹部執着的擔當進取之“魂”。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是我們組工幹部永恆的忠誠為民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提出的問題時説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要做好新時代組工幹部,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服務羣眾中彰顯共產黨人本色,誠心誠意地為老百姓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使羣眾利益得到切實維護和發展,把工作做深入、做紮實、做細緻,把方便讓給羣眾,麻煩留給自己,辦出讓羣眾滿意的事情,為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以念茲在茲、心繫人民、我將無我築牢我們組工幹部永恆的忠誠為民之“魂”。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五

2019年第8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指導我們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文藝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雖然我不是文藝工作者,也不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是一名奮戰在基層的人防工作者,但我仍受益良多。根據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堅持”,結合日常工作,談談我的認識和想法。

一是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要堅定文化自信。當前,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聯網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和學習上的便利,也讓不良文化和負面情緒侵蝕我們的內心,容易造成理想信念缺失,滋生享樂主義、虛榮心理和拜金思想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我們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優秀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藴,中華民族的延綿發展,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我們要以史為鑑,同歷史對話,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前,面向未來。

二是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要命題的豐富內涵作了深入闡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國家的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一切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也離不開人民的磅礴力量。新時代,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忘初心和使命,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貼近羣眾,在行動上依靠羣眾,把工作做細做實。

三是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習總書記提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國家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這句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亦是如此,人生而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自我價值是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我認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責任感,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緊迫感,無論身在何方,無論處於何崗位,我們都有一份小小的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六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

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的“靈魂”工程、精神事業。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文化文藝事業、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黨的堅強領導始終在前,2014年10月、2016年5月、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分別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黨的關懷希望始終圍繞。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號召他們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2018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新近入黨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寫信,勉勵他繼續在從藝做人上作表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是物質上的“小康”,更在於精神上的“強起來”。

描繪新形勢,展現時代好風光。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吹響的是時代主旋律,凝聚的是時代好聲音。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從“改革開放後第一首流行歌曲”《鄉戀》到千家萬户共唱《難忘今宵》,緊跟改革開放進程演唱歌曲近800首。哲學社會科學是時代的鑰匙,開啟的是時代新大門,提振的是時代精氣神。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新時代呼喚更多產生共鳴的時代“伯樂”,廣大文藝工作者和學術研究者要緊扣時代主題,迴應時代叩問,在瞬息萬變中捕捉時代靈感,在日新月異中記錄時代足跡。

融入人民情,扎牢創作好根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推動者,是創作的源頭活水。世界的本源是哲學基本問題,釐清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是什麼、為了誰同樣擺在第一位。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是來之於民、創之為民。《焦裕祿》《李大釗》《楊善洲》《渴望》等作品,每一個角色都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每一處情節都源自羣眾真情實感。從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到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在人民推動下豐富發展。新時代文藝戰線和哲學社會科學戰線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出“閉門造車”的誤區,打消“天馬行空”的念頭,多到田間地頭創作、多去羣眾中間記敍、多讓事實問題説話,做耐心的“答題人”。

斟酌細微處,確保精品好質量。磨刀不誤砍柴工,強調了做足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每個步驟環節到位、每項條件要求滿足,才能欣賞“曇花”綻放的即刻美。酒香不怕巷子深,凸顯出真正的好事物經得起實踐檢驗與時間磨礪,是長盛的“萬年青”。提及孔子,《論語》和四書五經是流傳千年的儒家典籍;談到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成就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如數家珍的文藝作品和哲學典藏能夠被代代傳揚、千秋敬仰,源於大家大師的大作品。新時代文藝文化作品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要秉承“手藝人”心態和工匠精神,杜絕“生產線”“流水線”式創作,培育更多擔當於細的工作者,推出更多精細化產品,將時代性與人民性表露於細節。

握緊風向標,樹立社會好風氣。道德如春陽温暖人心、似春雨滋潤人心、像春風推波前進,是激勵人民奮鬥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思想的園丁師,他們承擔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每當《我和我的祖國》響起,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從內心迸發;《趙氏孤兒》《四進士》《白帝城》等經典作品,將忠孝節義的理念傳遞給我們,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潤心靈。新時代,文藝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要先自身明大德、立大德,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工作者。向牛犇、李雪健、鄭德榮等優秀同志學習,用言行實踐大德境界,把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福祉藉助作品激發砥礪奮進的磅礴正能量。

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書寫新時代壯麗的精神新篇,圓夢“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七

2019年第8期《求是》雜誌刊發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是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藝社科界委員聯組會時的講話,指出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為人民創作的導向更加鮮明,文化文藝創作生產質量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顯著成績。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既要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鉅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八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章對做好新形勢下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四點要求:第一,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第三,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第四,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為我們解好立心鑄魂“方程式”,提供根本遵循和明確指引,等號的左邊是時代、人民、明德,等號的右邊是精品力作,是名師大家。

東方風來滿眼春,精神航船破浪行。文藝創作、學術創新需要舞台,但舞台是留給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新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站在舞台中央,應該承擔起、也一定能夠承擔起文化建設的重任,奉獻出立心鑄魂的“一出好戲”。踏着時代鼓點,方能跳出動人舞蹈;以時代為背景,方能繪就多彩畫卷。柳青的《創業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啟示我們,描繪時代精神圖譜,我們的文學創作才能越寫越有勁頭、越看越有嚼頭。胡福明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告訴我們,緊扣時代命題,進行理論創新,實現思想破冰,行動才可能突圍。

吹響為民集結號,奏響進軍最強音。為了什麼人的問題,是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根本性問題。人民羣眾是汪洋大海,順流而動,必將激起文學和學術的精彩浪花,駛向勝利彼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逆流而行,得不到羣眾的助力和支持,就必然事倍功半,迷失在大江大海。得民心者得文心,失民心者失文心。杜甫的“三吏三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關漢卿的《竇娥冤》因為貼近羣眾、貼近生活,無矯揉造作之態,無粉飾太平之語,因而經久不衰,成為經典。相反,“駢儷”引向“偏離”,若過分追求文辭華麗,則必然言之無物、為羣眾拋棄。

腳踩最堅實土地,仰望最浩瀚星空。文以載道,必載正道,士以弘道,必弘大道。文學性與道德性相得益彰,學術性與價值觀相輔相成,文藝創作、學術創新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有着很高的道德門檻。達到這個門檻,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為了實現幸福美好生活而奮鬥,就是好作品。達不到這個門檻,傳播頹廢情緒,曲解歷史和英雄,哪怕文學性、學術性的外衣再亮,也不是好作品。“講道德”的人必須“重道德”,正心明道、志存高遠,不做市場的奴隸,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向道德和人性更深處漫溯,用道德繁星裝點精神天空,才能持續放大作品的社會效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九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

作為一名組工幹部,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為組織選拔人才、培養幹部,而政治“靈魂”,是黨員幹部的“立業之本”。過硬的政治素養是成為一名優秀幹部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能力再出眾、做事再出彩,也終歸是“無根木”“懸空台”,朝建夕倒。為幹部培好根鑄好魂,做好黨的“靈魂工程師”,是組工幹部當仁不讓的使命與責任。

培根――鑄好“黨魂”。“明心見性,自古非易。”什麼是“黨魂”?是要求、是目標、是指導,是黨員幹部的政治脊樑。要鑄好黨魂就是堅持黨對我國一切社會事業的領導。身為組工幹部,就是要從根本上引導好、教育好黨員幹部鑄好自身政治根本,確保黨員幹部政治上不偏差,靈魂不走神,讓黨魂挺起每一位黨員幹部的政治“脊樑”,為黨和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幹部。

育本――養好“黨性”。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什麼是“黨性”?“黨性”就是講政治、講規矩、講服從,遵守組織的規章制度、服從組織的決議安排。組工幹部要教育好黨員幹部以堅定的政治信念支撐起自身執政理念,緊緊圍繞在黨中央周圍,站在黨的巨人肩膀上不斷前行,在黨員幹部心中樹立起黨的政治規矩,知其意曉其義,同心同力方能同向而行。

強基――守好“規矩”。“不受曰廉,不污曰潔。”為什麼要守“廉潔”?廉潔是保障也是保證,是品格也是品德,是事業建設的“地基”“安全繩”,沒有廉潔的幹部必是走向深淵的墮落者。身為組工幹部,就是要時時刻刻提醒黨員幹部,把廉潔自律深深烙進幹部心中,讓幹部時時想、常常念,樹立底線意識、紅線意識、原則意識,守德盡責才能砥礪前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讀後感範文十

在近日的《求是》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在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滅有靈魂,新時代呼喚着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行、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靈魂是什麼,沒人説得清,也沒人能夠講清楚它是否存在。但是往往人們總是喜歡將其賦予一定的涵義,個人認為靈魂其實質就是一種精神,一種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時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沒有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不同年代、不同時間段都有不同的表現,它所藴含的涵義也是不一樣的,也代表着不同思想、意識、文化等內容,隨着時間的積累,這些精神藴涵越來越豐富,慢慢地形成了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已經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散於時間的塵埃中,只留下以前的文化讓人們去探索,讓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孤單的留存於世。而中國能夠一直傳承下來,中華民族能夠傳承五千年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就是在於它所擁有的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所沒有的一種精神,一種深深刻印在每一箇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傳承。

從百家爭鳴的思想百花齊放,到抗倭精神;從文天祥的為國的不畏精神,到抗戰精神,一步步支撐着中國的進步,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從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忘我研究的精神,到人民拼搏的精神;從解放軍戰士無私奉獻的精神,到羣眾奮鬥向前的精神。讓中國從戰後的貧弱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剛成立之初的受人欺負到如今的無人敢輕視;從剛開始的尋求合作到如今的“一帶一路”。這一切的轉變在於中華民族的靈魂始終印刻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中,讓它生生不息,永不停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lgp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