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精品多篇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精品多篇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精品多篇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一

穿越幾個世紀,我彷彿聽到了貝多芬指揮他的樂團演奏《第九交響曲》的聲音;穿越幾個世紀,我彷彿聽到了米開朗琪羅專心雕刻的聲音;穿越幾個世紀,我彷彿聽到了托爾斯泰寫作時筆走的聲音。沒錯,這三種聲音都來自於《名人傳》,它們雖然不同,但它們卻同樣地深沉,雄壯。

然而,在這三位天才,偉大當中,我還是喜歡“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生於波恩,他沒有常人般幸福的童年,暴力的父親逼迫他學習藝術,讓自己承擔經濟的重擔。然而,他內心的依靠—他熱愛的母親,卻因肺病去世。這不僅僅是肉體上的苦難,更是心靈上的摧殘。在他走上音樂生涯時,耳聾卻成了他的酷刑。這是對一個音樂家何等的打擊啊!痛苦把貝多芬深深地包圍,但他並沒有墮落,他還在堅持,他還在渴望痊癒、渴望幸福、渴望自由。他一方面幻想着疾病突然消失,一方面又在與殘忍的現實作鬥爭。最終,在他的勤奮努力下他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曲。

貝多芬的耳聾和自己的疾病的確曾給他帶來許多的麻煩,雖然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貝多芬依舊在與疾病鬥爭,但他又是怎麼作曲的呢?他是用的意志和毅力。都説挫折是強者的墊腳石,貝多芬的耳聾卻讓他更加努力更加奮發,讓他有勇氣戰勝困難。

我之所以喜歡他,是源於他對音樂的熱愛。即使患上耳聾,自己也不甘離開,卻依舊從事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

我之所以喜歡他,是源於他內心的堅強,即使遇到磨難,他也從不屈服。

我之所以喜歡他,是源於他對侄子的諄諄教誨,即使是侄子也依舊愛着他,貝多芬希望把他送上善良與正直的道路上,他想把侄子培養成“一個於國家有益的公民”,想讓他為社會盡一份力。雖然這個侄兒最終並沒有改變,但貝多芬卻依舊愛着他。

從貝多芬的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我知道了“陽光總在風雨後”,對於某些事情,我們要學會堅持,對於眼前的困難,我們要努力克服它,命運對我們不公時,我們要學會“扼住命運的咽喉”,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和努力來克服,戰勝困難,當我們深陷在挫折與痛苦中,我們要樂觀,不能坐以待斃……。

他在無聲的世界裏尋找聲音,他在黑暗的世界裏尋找光明,他在拘束的世界裏尋找自由。貝多芬的一生雖然是苦的,然而他卻是幸福的,即使患有耳聾不能使他屈服,身處困境也不能使他低頭。也只有這樣的精神,他在我心中永遠是個傳奇。

貝多芬傳讀後感500字 篇二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在三個偉大的主題上:人,自然與神。他的第一主題“人”——英雄,社會的英雄,悲劇的英雄,失敗的英雄。他的第二主題“自然”——田園,花鳥的田園,風景的田園,靜謐的田園。他的第三主題,是貝多芬晚年的主題——“神”。人在飽經塵世滄桑後與天國中的上帝直接對話,在彼岸世界寄託自己不安的靈魂。

也許是貝多芬音樂的結構應和着宇宙萬物的內部生成結構,他的音樂才悦耳動聽,具有永恆的,超地域的,超時空的魅力。貝多芬作為社會的人,不僅經歷了靈與肉兩方面的難以言語的磨難,而且是個多情,激情,柔情的人。然而他的音樂卻極少直接表露個人情感,多是超越個人的小情感,將之昇華為全人類的情感,社會的情感,宇宙的情感。“星辰燦爛的天空在我們頭上,道德的法則在我們心理。”

這是康德的格言,也是貝多芬的信條。正是這樣的信條,貝多芬把自己的魂靈維繫在廣袤的宇宙和永恆的道德之上,從而戰勝了世俗,戰勝了自我,也戰勝了命運。在貝多芬的那首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堪稱超羣絕倫的“英雄奏鳴曲”中,我們感受到了英雄的火一樣熱情,感受到了英雄內心世界波瀾壯闊的感情起伏,感受到了不可阻擋的勇往直前的鬥爭意志,深刻的不安,強忍的隱痛,堅強的信念,他們像洶湧澎湃的怒濤一樣,掀起了一個接一個的情感高潮,使我們的激情久久難以平息。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三

唯其痛苦,才有歡樂。

——題記

最初是在一個明淨的早晨,天空中沒有一絲雲,淡淡的霧白一直延伸到天際,逐漸隱沒。輕柔地薰風懶洋洋地拂過草地,一切似乎都那麼平靜。然而窒息般沉重的空氣中,暗暗隱伏着一種風暴的前兆。一瞬間,天沉了下來,轟隆的雷聲夾雜着雨點打破了寂靜,風強烈地呼嘯着,撕扯着,但云層中,仍落下斑駁碎光——這是貝多芬的人生。

風雨交加卻不失光亮。

上帝關上了他的一扇窗——他沒有俊俏的容貌,沒有無憂的生活,卻給他留了一扇門。他有着極高的音樂天賦,他完全可以稱之為天才。可是音樂,無法滿足他的生活,他一生貧困,但他並沒有停止傑作的問世,音樂充實了他,音樂是他的靈魂。

世界從未給予他歡樂,卻毫不吝嗇地讓他的人生充滿悲苦,命運的不公,讓他失去了親情,愛情,甚至奪走了他的聽覺,但他沒有放棄,他把歡樂贈與世界,他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用苦難換來歡樂,這是貝多芬一生的寫照。

狂風驟雨之際,陰沉的天彷彿撕裂了一個角,濃重的霧白點點隱退,剎那間,灑下萬丈霞光,散落遍地金黃。

貝多芬的人生不缺光亮!

貝多芬傳讀後感600字 篇四

貝多芬是一位鋼琴家,他是德國人,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他出身貧寒。貝多芬原本不願意學鋼琴,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父親用暴力逼迫他學鋼琴,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優秀的、眾所周知的鋼琴家。我很佩服他,他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去壓制自己的頑疾,從而去創作鋼琴曲,自由自在揮灑自己的筆墨,創造了一部又一部的傳世佳作——《第九交響曲》等優秀作品。

貝多芬有一句名言,那就是:“通過痛苦,得到歡樂”。因為這樣一句話,我看出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也看出了他不畏艱難苦險,反而把苦難轉化為了歡樂。他患的病是耳聾,這是音樂家們最忌諱的病症,一旦患上這種病,他就沒有辦法再用耳朵欣賞音樂,創作音樂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打擊對每一個音樂家都是致命的打擊,貝多芬也不例外。然而,他不願就此放棄自己的音樂生涯,而是更加發奮地創作樂章,真不知道他為什麼能在耳聾的狀態下創作那麼美妙的樂章,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優美。我想,他一定是在用心靈和音樂溝通,用心在進行創作。

貝多芬曾經説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用整個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我曾這樣想過,貝多芬沒過過幾天生活寬裕的日子,上天不賜予他歡樂,一次又一次壓制他,但是他敢於和命運作鬥爭,不屈服上天的安排,終究成就斐然。我們應向他學習這種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標,去奮鬥吧,去追求吧!貝多芬這位鋼琴家值得我們從內心給以最崇高的尊敬。

貝多芬僅僅活了五十七歲便與世長辭了,他終於完全拋開自己的痛苦與不幸,但卻把歡樂奉獻給了全人類。這篇文章我讀過後,心裏有一縷淡淡的憂傷,我哪會不承認這位矮小的音樂家,此刻在我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如此輝煌……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 篇五

“只有經歷地獄的磨練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留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每每讀到這句話,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他——貝多芬。

與其説貝多芬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不如説他是一位不朽的英雄。羅曼羅蘭説:所謂英雄,並不是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取得了勝利的人,而是那些具有偉大靈魂的人。貝多芬的人生就是一段憂患困頓的征途,義無反顧地獻出畢生精力為創造流傳千古的傑作。 貝多芬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不聰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鋼琴;母親是女僕,在貝多芬17歲時就去世了。他不得不過早的挑起家庭重擔。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把“自由、平等、博愛”的人生信條深植進了貝多芬的思想。1792年,23歲的貝多芬背井離鄉,到了維也納,並在那裏度過了一生中絕大部分的時光。

貝多芬的一生中沒有幾天寬裕的日子,由於他桀驁不馴,對貴族嗤之以鼻,雖然名聲在外,卻一貧如洗。30歲開始聽覺失靈,病情不斷惡化,動過幾次手術也無濟於事,最後完全失聰。晚年的貝多芬窮困貧寒到了差不多要行乞的地步。然而,即使生命如此折磨這個頑強的人,他還是憑着自己超乎尋常的毅力完成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月光奏鳴曲》《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交響曲》??這些作品中都傳達了他對人們要不屈從命運安排,積極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的告誡。其中《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一生中最後一支交響樂,這其中包含了他畢生期待的《歡樂頌》。而後1827年3月26日,這位與命運搏鬥到人生最後一刻的英雄,終於拋開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把美麗、歡樂奉獻給了人類。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的序言中曾引用了貝多芬的一句話——“通過痛苦,得到快樂”。也許在我們看來,貝多芬悲劇的一生似乎沒有快樂可言,但畢生都在傾盡所有獻身藝術的他,一定有他心裏的那片伊甸園。貝多芬説過:“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麼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即使艱辛的在荊棘路上被拌的遍體鱗傷,他也一定會在他的成功中,得到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的慰藉和動力,那便是他內心的快樂和感動貯藏的地方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曾聽過這樣一段話:“幸福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投身海中葬身魚腹的人;一種是見到海後轉身就走的人。不幸的人也有兩種,一種是在海邊徘徊不定的人;一種是沒見過海而終生抱憾的人。”這樣看來,貝多芬也許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義無反顧,因為他的無怨無悔,因為他的堅毅頑強?? 看過了《名人傳》我常慶幸自己的平凡,正因為我們擁有如此平凡的一生,即使我們不做葬身魚腹的英雄,起碼也應該勇敢地努力去看見海的樣子,好讓自己此生無憾,做一個幸福的人。

就是這樣一個敢扼住命運的咽喉的狂人,一個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愈挫愈勇的瘋子,200多年過去了,每每提及都不得不為他不屈的靈魂而折服,他就像泣血而啼的荊棘鳥,他一生只唱一次,從離開巢穴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尋找荊棘樹,知道如願以償,它停息下來,把身體紮在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開始放聲歌唱,尖利的荊棘刺穿了胸膛,它卻以熱血和生命一曲高歌,曲終而命竭。這就是飛蛾撲火般的生之激情,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尋無限的生存價值和意義。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六

昨天,我讀完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書中描寫了三個人物,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缺乏上進心而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子的女兒,初嫁男僕,丈夫死後再嫁貝多芬的父親。

艱苦的童年生活,使他從未享受過家庭的温情,人生於他更像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發現他極高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神童一般到處炫耀。在他四歲的時候,便被父親關在家裏練琴;十一歲,他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他當上大風琴手;十五歲時,他失去了熱愛的母親;十七歲,他便做了一家之主,擔負養育兩個弟弟的責任,因為他的父親酗酒,不能主持門户。二十六歲,他耳朵失聰了!聽力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是何其重要啊!但是貝多芬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音樂,他在彈鋼琴的時候,總會在嘴裏面放一塊木頭,木頭和鋼琴連接在一起,可以讓貝多芬感知音樂聲,利用這樣的一種方法,讓他在耳朵失聰後,還能創作出《月光曲》、《獻給愛麗絲》、《歡樂頌》、《命運交響曲》等等這些知名的樂曲。

他的一生,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他沒有向命運屈服,卻在無聲的寂滅中創造了音樂的輝煌,用自身的痛苦磨礪出熠熠生輝的音樂珍寶,堅韌不屈使他成為音樂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這種樂觀,堅強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有時候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稍有不順,就亂髮脾氣,這是多不應該呀!從今往後,我要向貝多芬學習,學習他堅強的意志,樂觀向上的品質!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七

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在維也納初露頭角,有了一點名氣。此時正應該高興的他,卻被查出因幼時治療耳疾無效導致耳聾。這使他遭到了極大的打擊。要知道,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沒有了耳朵,就沒有了一切。在幾番思索之後,貝多芬又迴歸了音樂,並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交響曲。

而他之所以能夠在失聰的情況下,創作出數首經典之作。正是因為他能夠用心去聽,用心去感受,將身心都投入到音樂中去。這,就是音樂的最高境界。

命運可以奪走貝多芬的一切,但始終奪不走他那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非凡的天賦。面對困難,他絲毫不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歐洲的音樂是在大自然中產生的,所以貝多芬也時常將自己擁入大自然的懷抱,用心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貝多芬的音樂脱離了單純的感官上的享受,而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他經常談到他有責任用他的藝術去為“可憐的人類”,“未來的人類”做奉獻,為他們造福,鼓勵他們,把他們從迷夢中喚醒,斥責他們的怯懦。貝多芬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他從不只為自己而活,胸懷天下的責任感使他不只是一名音樂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v5g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