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岳陽樓記讀後感(推薦61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推薦6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1篇《岳陽樓記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岳陽樓記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岳陽樓記讀後感(推薦61篇)

篇1:《岳陽樓記》讀後感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已對人生價值的評估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優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歎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讀後感)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後感【熱門】】

篇2:岳陽樓記讀後感

關於岳陽樓記讀後感

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讀到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完後我感慨萬千。

我的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是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説:“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天下的博大情懷。

篇3: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為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約,為重修岳陽樓作的一片文章。文章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絕唱篇章,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確實是後人學習的楷模,充分反映了范仲淹在人生見解的獨到之處。

高山無語、深水無波,絢爛之極總歸平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充分反映了平平淡淡是真,寧寧靜靜是福。這是古代哲人提倡的慎獨的境界,更是人生之路的終極領悟。

“去留無意,看天上雲捲雲舒;榮辱不驚,望庭前花開花落。”原本看來平平淡淡的世間萬物卻藴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相對於宇宙的空闊深邃,生命只不過是生死兩極之間短暫的一瞬。假如把地球的存在比作一天,人類誕生在這一天的最後一秒。然而世人卻忙碌着追逐名利地位,奢求豪華的物質生活以及活在意別人的看法之中。誠然,不懈奮鬥者可敬,勇於進取者可欽,開創壯舉者可佩,但從容自如、淡定恬靜者才能達到生活的極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更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不分秒必爭、舉重若輕、超凡脱俗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偉大詩人但丁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這句話成為當今眾多年輕人很時髦的口頭禪。然而,此路並非身着奇裝異服、性格怪僻、做事特立獨行之路,而是擺脱世俗的浮華煩燥之風,褪去自身的趨炎附勢、好大喜功之氣,從而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尋得真理之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靜”。它要求我們積極而又平靜地面對生活。遇事冷靜清醒,三思而後行。肖伯納説:“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白

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無論遇到何事,我們都應該坦然地面對已經發生的一切,平靜自己的心情,既不能將錯就錯,也不能樂極生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福”。它要求我們調整心態,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古代哲人老子説:“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大詩人李白説:“人若不知足,得隴又望蜀。”當代詩人泰戈爾説:“當鳥翼繫上了黃金,就飛不動了。”作家莫泊桑也説:“生活永遠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可見,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得失,做到知足常樂,是我們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美”。它要求我們輕鬆愜意的生活,在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中發現自然之美、和諧之美。“鬆間明月照,清泉石上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爭無泥。”古代詩人無不借助自然界平淡至極的事物來寄寓生活之美。羅丹也曾説:“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發現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篇4:《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樸素而清雅的樓閣前有一片靜謐的湖泊,點點沙鷗在幽靜的湖面上輕輕掠過,劃破了水面的寧靜,五彩斑斕的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與水底融匯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現實與幻境、無奈與欣喜都在盡情的交織、旋轉、昇華……”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詩人范仲淹的一篇傳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從開頭到結尾,從電閃雷鳴到風和日麗,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岳陽樓的搖曳多姿。每當我讀完《岳陽樓記》,這一幕幕真實而久遠的曠古美景總會情不自禁的浮現在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壯之情。不僅因為岳陽樓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為作者發自肺腑的真實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緩緩地流出……

正是因為這種憂國憂民的急切心情,才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他的`先憂後樂,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滿腔熱血與風雨中屹立的岳陽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多麼美麗的畫卷啊!

被風雨瀰漫的岳陽樓,好似一隻暴雨中振翅欲飛的海燕;春光煥發的岳陽樓,宛如一個喜笑顏開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將歡笑散在每個角落;如詩如畫的岳陽樓讓我時時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心中的感受與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歎詩人那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一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都化成了詩人奮鬥的動力!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不僅要讀更要去品和做,我一定要有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去更多的瞭解國家大事。雖然我能力還有限,但我一定會用我的努力證明一名炎黃子孫應有的力量與雄姿!

經典是來自博通古今的絲絲靈感;經典是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未來希望的結晶,它深沉而凝練,久遠而美好,它滋潤着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無數人在它的激勵下獲得了新的希望,這就是歷經千年但從不為世人所棄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這個浩瀚的大海里,有無數像范仲淹這樣的名人志士,力求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力量,也有無數像《岳陽樓記》這樣流芳百世的曠古佳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都凝聚了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多年曆史的積澱,是中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文化根基。我們只有更多的傳承先輩們留下來的的經典文華,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真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了使中華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寶更加發揚光大,為了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篇5:岳陽樓記讀後感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來到位於洛陽以南四十公里萬安山下的范仲淹墓,憑弔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與文學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變幻的歷史風雲,一種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瞭解范仲淹是從《岳陽樓記》開始的。范仲淹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千古絕唱的《岳陽樓記》,在史冊上留下了關心國家命運,情繫百姓憂樂的光輝形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經典,實在難能可貴。堅守這樣的文化信仰與精神追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正是當代青年熱愛祖國、奮發有為所應有的擔當嗎?

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嚮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看如今,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更加重視環境建設與保護,歸根結底是為了全體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但不改青雲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繫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脱,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裏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鬥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聖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視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漸漸模糊的字跡,咀嚼範公留給我們的《岳陽樓記》,一任自己的思緒飄得非常遠、非常遠。我想,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應該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篇6:岳陽樓記讀後感

前不見古人,使大家愴然涕下。自古以來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重現當初的景色,交給大家的是一些深深地的缺憾和無窮的思索。

擁有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壯,擁有朝暉夕陰的無限轉變,再再加上遷客騷人綺麗詩篇和萬船感歎,促使岳陽樓更為神密。

青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擁有冉冉升起的光輝,也擁有跌落的缺憾。因此滕子京遭貶但你又受拖累,但你並沒有低落,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受讓人悲歎,簡直卻道無涼好個秋。但最終也僅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缺憾與無可奈何。《美芹十論》、《九議》也隨着變成歷史發黃的一頁然後十六十年則令人頓覺可悲。

也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若隱若現了蒼顏白髮。你的精神實質、質量始終活在後代心裏,你也因而獲得了永恆不變。堅信很多年後依然可以聽見你那豪邁的壯語!

擁有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壯,擁有朝暉夕陰的無限轉變,再再加上遷客騷人綺麗詩篇和萬船感歎,促使岳陽樓更為神密。

青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擁有冉冉升起的光輝,也擁有跌落的缺憾。因此滕子京遭貶但你又受拖累,但你並沒有低落,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受讓人悲歎,簡直卻道無涼好個秋。但最終也僅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缺憾與無可奈何。《美芹十論》、《九議》也隨着變成歷史發黃的一頁然後十六十年則令人頓覺可悲。

也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若隱若現了蒼顏白髮。你的精神實質、質量始終活在後代心裏,你也因而獲得了永恆不變。堅信很多年後依然可以聽見你那豪邁的壯語!

篇7: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稱為江南地區三大名樓。他們的知名,都和題詠他們的詩詞相關。而岳陽樓則以王安石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王安石因其實施的慶曆新政不成功,由參知政事貶官為鄧州知州,正當性他煩悶之極時,收到朋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懇求,因此便故弄玄虛,表達了自身遠大的胸懷和宏大的政冶理想,並與盆友共勉之。千載名作便因而而問世。

提及岳陽樓,就不可或缺洪澤湖。正由於擁有洪澤湖才鑄就了那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覺得巴陵的幸福風景全集中化在洪澤湖,因此他説道:“銜羣山,吞湘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詞相提並論,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渺壯美,由此可見創作者恢宏的氣概,非凡的才識。並不是大格局是寫出不來這“勢極雄豪”的語句來的。

隨後,創作者根據“遷客騷人”在收看兩張迥然不同的景色時造成的二種迥然不同的情緒,説明人的情感容易受外部自然環境的危害。這原本是以己度人。殊不知,創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情來駁論,她們不因外部的優劣和自身的得與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道路的真諦,跨越高官厚祿、跨越盛衰得與失,“不慼慼於困窮,不汲汲於榮華富貴”。她們卻積極主動加入wto,在她們內心裝着我國的興衰和普通百姓的苦與樂。

《岳陽樓記》的知名,是由於它思想覺悟的高尚。王安石那時候正被貶職“處江湖之遠”,原本能夠採用明哲保身的心態,落個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很多像陶淵明那般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盆友。

一個人要保證先憂,務必有膽有識熱血,雖然不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創建了榮譽以後還能後樂,更為彌足珍貴。

我很喜歡創作者用細緻真實的畫筆勾畫出的一幅幅美麗風景,更沉醉於其用實際意義長遠的文本所傳遞出的最終使用價值高標準。讀《岳陽樓記》確實是一種美麗的享有!

篇8: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無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長,文字凝練,寫景浩然大器,抒情蕩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自白則更為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不過我更為喜歡的則是作者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寫,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宏大氣勢,讓人頓然激情澎湃,心志飛揚;而讀罷“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緒綿綿,浮想連篇;“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真能令你義氣風發,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臨風,暢舒情懷。真可謂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但真正讓我有感而發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對這不同的情景引人產生的不同感受所發出的嗟歎:“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其實,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動盪中不斷成長的,這一點連上帝都無可奈何。創立這個世界時,上帝把一切都給人類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賦予人類性情。但亞當和夏娃還是在上帝的無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園的“分辯善惡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的本性。這是一個神話。但人類情感的多樣性卻是不可否認的,而觸景生情是人類豐富情感的最基本的體現,這一點確是客觀的。朋友説我是一個性情中人,無論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絲毫都不否認,或一時的心煩鬱悶,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發出的激憤,再或時而生出的躊躇謾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現出的一樣。因此,我不傾向作者所謂的“古仁人之心,”而更希望做一個隨性人,何苦要“進亦憂,退亦憂”。

當然,這並不是説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適於現實環境。人自然是要有理想、有信仰的,特別是我們的領導幹部確實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要憂國、憂民、憂天下。但理想和信仰,並不仿礙人的性情的發泄。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則更不能非要強求自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仁人之心,胸懷遠大,非常人能有。非要去強求,就不能不生出這樣那樣的毛病來。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有感就發,有憂就泄,天下之憂非汝能解,而天下之樂汝當可盡享。但隨性不等於無度,越界了,倒反會為己招憂。

説來説去,似乎還是沒有説清。但這事本來就不太好説清楚,有時想來,做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人,整日裏“雞犬相聞,往來種作,怡然自樂”,倒也不失為一種享受。但現今這事,已無此境界可尋。因此,何仿就去做個隨性人,似乎更加豐富一些。

篇9: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是源於宋朝王安石作品《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世人焦慮以前先焦慮,在世人開心以後才開心”。王安石貶官出京,應對萬傾洞庭,把本人“寵辱偕忘”,它是是多少愛國志士無私激吊的感歎,是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為己任的政冶理想的反映,也主要表現出他崇高的熱愛祖國品性。

蘇武牧羊,歷經歷盡艱辛。委曲求全為何?還並不是由於蘇武胸襟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心,才不管不顧本人悽慘的處境。他那類博大胸懷非常值得世世代代弘揚眾多。

社會經濟發展了,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們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價值觀,仍是大家中華民族的基調,也仍是大家青年一代的理想化。

一代偉人周總理在國家大事危殆,外侮日亟的狀況下,自小就塑造了“為中華崛起而唸書”的理想,他以天下為己任,甘願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料理機”,把自己的的發展前途運勢牢牢地聯絡在—起,無私無畏拼搏—生,獲得了老百姓的景仰和擁戴。

今日,中華民族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智能化的幸福生活向大家每一個人揮手,而孔繁森卻決然撇開繁榮都市,趕赴中華民族那塊貧乏的農田,甘心情願地為這方面農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大家新時期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楷模。以便藏族同胞,他能夠撤銷回家了探親訪友,能夠把自己的'薪水贈給藏族老大娘,其至能夠不管不顧自身的病苦,以便那一方水土,為那邊的同胞們,他把比較有限的性命化作無盡的精神實質驅動力。生命不息,作戰不僅,大公無私,死而無憾。

今日,大家誦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性之樂而樂”這句話千載至理名言,便是要以天地為本,以老百姓為本,不以一點考試成績而得意忘形,不以一點挫敗而灰心喪氣,大家僅有英勇地擔負起中華民族轉型發展的重擔,才無愧歷史時間,無愧革命先烈,無愧明日!

篇10:岳陽樓記讀後感

“樸素而清雅的樓閣前有一片靜謐的湖泊,點點沙鷗在幽靜的湖面上輕輕掠過,劃破了水面的寧靜,五彩斑斕的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與水底融匯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現實與幻境、無奈與欣喜都在盡情的交織、旋轉、昇華……”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詩人范仲淹的一篇傳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從開頭到結尾,從電閃雷鳴到風和日麗,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岳陽樓的搖曳多姿。每當我讀完《岳陽樓記》,這一幕幕真實而久遠的曠古美景總會情不自禁的浮現在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壯之情。不僅因為岳陽樓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為作者發自肺腑的真實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緩緩地流出……

正是因為這種憂國憂民的急切心情,才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他的先憂後樂,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滿腔熱血與風雨中屹立的岳陽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多麼美麗的畫卷啊!

被風雨瀰漫的岳陽樓,好似一隻暴雨中振翅欲飛的海燕;春光煥發的岳陽樓,宛如一個喜笑顏開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將歡笑散在每個角落;如詩如畫的岳陽樓讓我時時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心中的感受與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歎詩人那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一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都化成了詩人奮鬥的動力!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不僅要讀更要去品和做,我一定要有像詩人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去更多的瞭解國家大事。雖然我能力還有限,但我一定會用我的努力證明一名炎黃子孫應有的力量與雄姿!

經典是來自博通古今的絲絲靈感;經典是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未來希望的結晶,它深沉而凝練,久遠而美好,它滋潤着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無數人在它的激勵下獲得了新的希望,這就是歷經千年但從不為世人所棄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這個浩瀚的大海里,有無數像詩人范仲淹這樣的名人志士,力求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力量,也有無數像《岳陽樓記》這樣流芳百世的曠古佳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都凝聚了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多年曆史的積澱,是中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文化根基。我們只有更多的傳承先輩們留下來的的經典文華,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真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了使中華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寶更加發揚光大,為了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篇11:《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敍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悦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後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 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這一段“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説:“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篇12:《岳陽樓記》讀後感

豐順悦讀會繼第一期《我讀紅樓》後,第二期活動美哉!《岳陽樓記》在潮客會如期舉行。通過賞析,深深受到啟發、感染、勵志,總結有三個大。

一是主持人主持活躍互動大。主持人端莊、秀麗,在整個過程中主持風格清新典雅、聲音甜美、落落大方,全場互動活潑,讓整個悦讀會氛圍一次次高潮迭起。

二是主講人氣場大。主講人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瘦高的身軀中隱隱還有一種王者的風範。主講人朱明海台長從“文字美、性情美、境界美”三個美來去談自已對《岳陽樓記》的感受,再通過結合自已的生活實際,從橫向到縱向,從廣度到深度闡述了《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和文中的語句描寫,講解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我深深地被帶入到那意境中,之前雖未到過岳陽樓,但聽後猶如親臨岳陽樓,領略岳陽樓及洞庭湖的美景,同時他的幽默風趣的講解得到了現場文友的陣陣掌聲,得到在場的嘉賓、朋友的點贊、喝彩。

三是賞析後啟發大。我通過聆聽朱明海台長對《岳陽樓記》的講解,再加上看《岳陽樓記》短片介紹,以及文友們各抒己見,對悦讀會的點評,此次悦讀讓我更受啟發。同時,悦讀會上的朗誦、琵琶揚琴演奏、歌曲演唱也讓我一飽眼福,紅酒的點綴助興,使整個悦讀會不低俗,更顯得高雅,是一場高雅文學盛宴。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再一次加深對《岳陽樓記》全文內涵的掌握,更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解,更加知道了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描寫景色是次,規勸朋友藤子京是主。

同時體現他思君憂民的情懷和追求遠大的政治抱負。讓我勵志,使我勉勵自己,告誡自己,應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要有曠達的胸襟,要心懷感恩,要心懷大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會更加美好!

篇13:《岳陽樓記》讀後感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們熟識的文學作品。

實際上作者並未去守岳陽樓,縱觀全文,準確描寫岳陽樓的語言並不多見,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備矣”來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達了作者曠達開闊的胸襟。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古名句則是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描寫也十分細緻。

篇14:《岳陽樓記》讀後感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騷客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鬱而終。反而宋朝蘇軾貶到外地,卻能把心願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美麗雄偉的文章。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有所動搖,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範文正能用最大的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貶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篇15:《岳陽樓記》讀後感

讀過《岳陽樓記》的人們,大多終生難忘范仲淹“先憂後樂”的名言警句。但我,也非常欣賞“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這九個字給後人的昭示和啟迪。

首先,這九個大字給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啟迪。在“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後面,作者不是寫下了描寫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和“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美妙文字嗎?在大多數人看來,這裏寫的是洞庭湖的美麗景緻,而我看來,他卻是在寫洞庭湖的博大情懷和開放胸襟。試想,洞庭湖的美麗風景該有多少呀,為什麼作者偏偏選擇了這兩個方面予以描述?我認為這一方面與作者本人的素養和情懷有關,另一方面,則是作者要為後面道出“先憂後樂”的警句做客觀上的鋪墊。你想,一個人如果沒有包容四海的胸懷,他能做到“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

其次,這九個大字也為我們創造新的物資財富和謀求新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打開了思路。古老的巴陵曾經是魚米之鄉,有過幾千年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發展經濟的歷史;解放後,又曾大力發展化工、造紙、醫藥等現代工業;改革開放後,為推進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城市,也做過很多的投入。所有這些,都曾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然而,就是圍繞洞庭湖做的文章太少!其實,搞市場經濟已經不需要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去謀求小而全的經濟佈局和發展思路。九百年前,我們的範老前輩就暗示我們,要創造“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哦!

再次,這九個大字也警示我們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珍惜大自然對我們偏愛和饋贈!既然“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沒有了洞庭湖,我們還會有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巴陵勝狀嗎?所以,我們要珍愛洞庭湖、保護洞庭湖、美化洞庭湖!

讓我們攜起手來,珍愛自然,保護生態,共同把美麗的地球建設成為我們人類理想的家園。

篇16:《岳陽樓記》讀後感

今天讀《岳陽樓記》,感受頗深。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記這篇文章的緣由。作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託。滕子京在慶曆四年春,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信息沒?作者為何第一段交代這個信息?因為作者要在“謫”字上做文章。想想,“謫守”意味着什麼?這個時候,按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來當然也不會很帶勁,可能還會消極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想想看,暗含着什麼?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作者既然受人之託,就得忠人之事。寫岳陽樓,寫什麼呢?岳陽樓在唐代就已聲名遠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等都曾在這裏題詠,再寫洞庭湖的風景不是拾人牙慧嗎?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備矣”打住這條思路。本文不再寫這些。寫什麼呢?作者宕開一筆,“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個思路,今天説説覽物之情,説説遷客騷人不同的覽物之情。一個“異”字開啟下文。

遷客騷人有什麼樣不同的覽物之情呢?陰天洞庭湖很晦暗時,他們登上岳陽樓,就會觸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於是感極而悲者矣。一個“悲”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一種情懷。而春和景明的時候,遷客騷人來到這裏,則會“其喜洋洋者矣”。一個“喜”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另一種情懷。這一悲一喜呼應前文的“異”字,看上去,這兩種情懷好像不一樣。(其實本質一樣,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寫到這裏,文章其實還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觸景生情在古往今來的寫景文中不也很常見嗎?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靜荒僻不也頓生悄愴之感,想到自己被貶永州的不幸命運?而且這種情懷不也無可厚非,人之常情嗎?

但是范仲淹何許人也?滕子京呢?還記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嗎?那個“謫”字,暗含着什麼?范仲淹寫此文時,被貶鄧州。與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經歷。可是他們兩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不同於上面兩種遷客騷人的。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麼樣,從“政通人和”的記敍,我們看出他們很振作,很奮發。心中裝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認為人是可以有第三種境界的。

因此,文章寫到這裏,作者筆鋒一轉,用一句“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總結上文,開啟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麼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作者振聾發聵,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負的寫照。因此作者説,“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我們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謫——備——異——悲——喜——異”,我覺得這幾個字起到了一線串珠的作用。

篇17:岳陽樓記讀後感

人是感情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締造是人為,而自已對人生價值評估卻是主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優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萎靡不振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歎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好友。(讀後感)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意志而成。

篇18:岳陽樓記讀後感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因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真諦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出來,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行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的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人感到歎惋罷了。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有孕‘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有幾滴露水,當露水蒸融是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威,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篇19:岳陽樓記讀後感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敕激時,常會因位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是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外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

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鋭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於慶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嶽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曾説:“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歎,發於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後,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嶽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範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託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於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

篇20: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後,邀請范仲淹為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敍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於其上,囑餘作文以記之。之後,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經過不一樣的景物和不一樣的思想感情比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夢想對後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温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歡樂呢他們必定説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歡樂之後,我才敢歡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歡樂為自我的最大歡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篇21:岳陽樓記讀後感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景象,留給我們是一些深深遺憾和無盡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着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雄偉,有着朝暉夕陰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祕。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是一個積極向上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輝煌,也有着墜落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歎,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態度。你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壯語!

篇22:岳陽樓記讀後感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

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

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為主人,甚至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范仲淹的告誡我們的是世人應有大公無私的精神。

篇23:《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句於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吧,沒錯,它正是出自範公的《岳陽樓記》。

馮玉祥將軍有書:“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小老子;優樂觀天下,願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範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發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碗粥,涼後劃為四塊便是他一天的飯食。之後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後來,西下頻頻入侵,邊境動盪不安,朝中又無軍事人才,於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統兵成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名尊稱他為“龍圖老子”。後又被調後朝中主持慶曆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優,退亦優”,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

初讀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種兒童稚嫩的眼光來閲讀,只驚歎文中所描繪的大好風光:八百里太湖,淼淼瀟湘,風物或陰晦蕭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的化不開的愁思,也有“純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的薰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學習了之後,我才如夢初醒,這些所謂的“領會”多麼膚淺。

首先,《岳陽樓記》並不在岳陽樓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説這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範公將他一生經歷的政治波濤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結成這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化為不落的絢爛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這聲大徹大悟的感歎如名煞大廟的鐘聲,渾厚沉遠,感悟大千;這一聲大歎悠悠千年。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激勵着多少壯士任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範公畢生奉行的價值觀。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救百姓於水火,這就是他永恆的追求。

孟子有云:“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以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異曲同工之處,都為“先憂後樂”皆為利國利民為宗旨。古人能以此為目標,我們現代人不是更應該為之努力嗎?

反觀當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每個公民,又有幾個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今社會就沒有那種“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辦不走”的現象了嗎?現在就真的是“天下為公”了嗎?

你看吧,現在也不是《禮記》中的“大同社會”啊,我們有什麼理由嘲笑古人呢?我們現代人嘲笑古人“迂腐”、“守舊”“古板”,殊不知對後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後的人們也同樣嘲笑今天的我們,既然如此,我們有有什麼資格過分自傲呢?我折服於範公的才華,折服於他筆下如滔如虹的氣場,更折服於他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歷史記載的`範公一生堅守着“先憂後樂”的行為準則,我不知道範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隱隱覺得他做到了,能寫出《岳陽樓記》沒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定吧不會是“摧眉折腰”為求“事權貴”之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個人(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是他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他的遠大政治抱負。他身上有着“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的影子,也有類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的心境。試問世間能有幾個范仲淹?

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範公希文。

篇24: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我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所以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説:“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經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境,證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我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進取入世,在他們心裏裝着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我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勛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篇25:岳陽樓記讀後感

看了《岳陽樓記》,我有很大的感受。

首先,滕子京是很有能力的,他把巴陵管理的特別好,他把各種已經幹不下去的事業又重新辦起來了,重修了岳陽樓。然後是洞庭湖,這一段寫的特別精彩。在它下雨的時候,浪花衝上天空,太陽和星星都不見了它們的光。晚上登上岳陽樓,就會有一種懷念家鄉的心情和傷感。還好,在晴天時,春風和熙、陽光明媚。登上這座樓,就會無比高興,端着酒杯,吹着微風,心情很快活。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流傳經典。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的啟發是:一定要做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不做鼠目寸光,沒有能力的人。

好好學習,熱愛祖國,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篇26:岳陽樓記讀後感

不得不説《岳陽樓記》的震撼力;其景之壯觀,尤如歷歷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作為讀者的我自認為是很愛國的,可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卻實難到達!我想當時在朝做高官拿厚祿的人如果都能有這種覺悟,能到達這種境界,今日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貌呢?

有機會我必須要登上《岳陽樓》,去目睹“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去感受“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悲涼;去體繪“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的歡樂!

有時候我真感慨古人的聖明賢得真是今人無法比似的,如果現今的人們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間又少了多少煩腦與憂愁!

【岳陽樓記讀後感合集8篇】

篇27:《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明文。

文章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敍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時候,人們變得喜悦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形象表達了自己思想感情。

我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彙編15篇】

篇28:《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家在略敍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悦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家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15篇)】

篇29:《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一部代表作品,上學的時候就學過。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這種古文越來越有感覺。

宋朝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應為施行清理新政失敗,被貶鄧州知州,當時他非常鬱悶,這時候就接到了他的好朋友滕子京為請他為岳陽樓作記。於是在當時寫下了這首《岳陽樓記》。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歷史上有很多詩人稱讚它。岳陽樓位於長江與洞庭湖相交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在岳陽樓有時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南,郁郁青青。優勢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在這個時候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非常開心。

但是岳陽樓並不是一直都很安靜,在淫雨霏霏,幾個月都不停,而且江面上大風怒吼,波濤洶湧,甚至看不見太陽,船舶都被摧毀,這個時候看風景會有非常悲傷的感覺。

作者説,我常常尋求古代仁人志士的狀態,那麼古代聖賢究竟做了什麼呢?原來他們不因為外舅的得失而悲喜,他們在朝廷之中的時候就為君主擔憂,遠離朝廷的時候為百姓擔心。想一下古代的聖人,應該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吧。

讀完後我越發明白,作者的心態,儘管被貶,心情非常苦悶。但是還是擔心君王被小人矇蔽,百姓受苦受難。在今天我們的國家雖然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分配不均,年輕人好多人都感到迷茫。好多人都為了生計而苦惱,今天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反思,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岳陽樓記》讀後感(集錦15篇)】

篇30:岳陽樓記讀後感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岳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對岳陽樓、洞庭湖的描述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他用優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述美景的同時抒發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透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好正因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好正因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此刻祖國的繁榮富強。

篇31: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正因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説:“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透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情緒,證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就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用心入世,在他們心裏裝着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正因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務必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勛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愛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好處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篇32:《岳陽樓記》讀後感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為了人類的進步和美好的未來,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獨立與繁榮,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大多出身卑微,但仍然滿腔熱血,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雖生如螻蟻,亦有鴻鵠之志;雖命比紙薄,也有不屈之心。中華五千年,英雄志士,浩如繁星,宋代張載就立下豪言壯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謀泰平;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赴死氣概;明代顧炎武就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宣言;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氣魄、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馬克思的“為全人類解放而奮鬥終生”,這些都讓我們久久為之動容和振奮。

在我所閲讀的經典中,給我的思想帶來最大震撼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它的涵義是憂患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這是何等高尚的愛國情操!相比於當今某些公知,出賣國家利益,舔西方人的腳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1015年,苦讀及第,授司理參軍,後歷任通判、知州等職務,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謫,但矢志不改,一生為民操勞:泰州治堰,執教興學,秉公直言,戍邊西北,後又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功績卓著。其文學成就更為突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縱觀范仲淹一生,出身卑微,但志向高遠,雖命運多艱,然憂國憂民,在政鞠躬盡瘁,恪守職責;執教孜孜不倦;著書立説嚴謹。且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歷史上留下豐富的閃爍光芒的精神財富。

我已是九年級學生,是新時代公民,繼往聖之精神財富義不容辭!我雖是女孩,將來也一定要足行千里讀書萬卷,擬定雄心似丈夫!讓範公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刻苦求學,將來報效祖國,讓人生精彩!

篇33: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起為國為民奮鬥—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願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範。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裏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篇34:《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岳陽樓記》讀後感《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文章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敍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悦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岳陽樓記讀後感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後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説:“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記錄激動時刻,贏取超級大獎!點擊鏈接,和我一起參加”2010:我的世界盃Blog日誌“活動!

篇35:岳陽樓記讀後感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字家范仲淹一生經歷了數次政治打擊,雖政治失意卻不失志。公元1046年9月,范仲淹應友人騰子京之邀,為修葺岳陽樓題文紀念,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為主人,甚至貪污、受賄、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岳陽樓記》最為經典的語言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句充分體現了作者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不顧小我、胸懷天下抱負的寬闊胸襟。每當讀到此句時,心中便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不由對這位封建時間的官吏產生真摯的敬意。封建官吏有這樣一種思想境界,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共產黨人更應具備這樣的思想境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推給他人,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沒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共產黨在我們國家是執政黨,執政黨的黨性決定了共產黨人在戰爭年代應該是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在和平時期應該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黨章規定共產黨人要做學習、工作的模範。因此,共產黨人更應該向古人學習,並超過古人,為共產黨的事業的遠大目標和近期目標努力奮鬥。

篇36:岳陽樓記讀後感

萬事俱興,重修故樓,岳陽樓宏偉雄壯,洞庭湖綿延不絕浩浩蕩蕩,令人感慨萬千。陰雨連綿使人憂傷,明麗清朗又使人喜氣洋洋,變化莫測,趣味無窮……但這都不是作者的登樓觀望的感想,前者因單純的天氣變化就改變了他觀樓的心情,而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便是作者所信奉的。在文章的最後作者還表明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觀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指人心神專一,專心致志,排除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比如當我們考砸的時候,不應當灰心喪氣,因為這隻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學習,起到消極作用。我們應當積極面對錯誤和不足,看淡分數,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讓他們影響我們的前進的步伐。還有運動類競技的本質不僅是身體素質,更是心理素質,你能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興奮,提起精神努力追趕嗎?這是對運動員們最大的考驗,也就是我們的“女排精神”,在大比分落後的情況下依然能扭轉局勢,永不服輸的精神,是我們的驕傲!就像作者范仲淹自己一樣,雖然屢次遭貶,但依然秉承自己的原則,正直無私,清正廉潔,從不溜鬚拍馬,欺上瞞下,他還把自己的錢財都用來幫助貧苦百姓,購買義田,身無長物,自己卻貧苦一生,都沒有財務來辦喪。

這也體現出了他為官的另一個準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永遠把百姓人民放在第一位,還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當其被貶在外時依然為百姓着想,三年後才復官,仍“不知悔改”直言不諱,又遭貶。他的這種精神十分難得,屢戰屢敗,卻依然勤勤懇懇。不像很多人都避諱官場黑暗,隱居山林,過上了清閒無憂的生活。而范仲淹卻心懷天下,不願獨善其身,敢於正視苦難挑戰,不同於孟子所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如名人傳中提到的英雄式人物應當是發現世界的真實面目並且熱愛它,而不是逃避它,就像貝多芬一樣,遭到了身體和精神上的各種打擊摧殘卻依然為給人們帶來歡樂而奮鬥着,有着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范仲淹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一篇佳作不僅在於其優美的辭藻,更在於其深刻的思考議論,而岳陽樓記都做到了。賢士名人各種各樣,都為人們稱頌,有退隱山林遊山玩水的灑脱人士,也有忠心耿耿為國效力的千古忠臣,但我認為後者略勝一籌,因為這是一片誠心,忠心耿耿的人為社會做出的自己的努力與犧牲,也是一種層面上的“捨己為人”。

篇37:岳陽樓記讀後感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每個真心想為國家做點事的人似乎都無法逃脱被貶的命運,而這些被貶的人總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之人,就如滕子京之於范仲淹,張懷民之於蘇軾。在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之下,與人攜手前行大概是他們面對阻礙抱負的紛亂和莫測的世態炎涼時最大的慰藉。

文人寄情山水,用山水的景色來包容自己繁多的感情。在無言的淡雅中尋求一片寂靜之地,閉目沉思來去與冷暖。《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寓情於景,借洞庭風光來描寫遷客騷人不同處境下的見聞,而眼見即心景,一雨一晴,一悲一喜,鮮明的對比表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我似乎可以看到兩個畫面:紛紛而下的雨雪襯着深淺不一的黑色天空,湖岸邊的船隨水面搖晃,木甲板因北風嘎嘎作響,作者站在岳陽樓上,望着虛影似的淺色山脈隱匿在陰雲裏,一如自己的處境。愁、煩!他或許會急切地抬眼找尋烏雲縫隙裏透出的光和一個登上甲板查看船身是否完好的人,又或許苦笑一番後走回樓內,貪個一醉解千愁,明日可從頭的鬆懈;晴空萬里,草木青翠,欣欣向榮。月光一泄千里,漁歌四起的歡喜讓他端起了酒杯。樂!妙!他或許想要留住這份世間極樂,並渴望天下人能共享此感。

然而無論是“濁浪排空”還是“波瀾不驚”,都不是作者想要的。他想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淡定,出塵絕世的淡定。這在我看來與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是相互矛盾的。他的憂樂已經是“以物喜”“以己悲”了,而且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不喜悲的人是有毛病的。假如你中了五百萬卻毫無表情,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你開心到了臉部失控,二是你眼中的五百萬還算不上個零頭。再假如你從皇親貴胄淪落為討飯乞丐,你不可能只是覺得睡大街和睡羽毛牀沒區別,吃饅頭和吃鮑魚一樣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連聖人也做不到。人不是獨立體,感受外物變遷而產生心情變化,因為自我處境或喜或悲才是心臟與大腦正常的反應。如果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寫不出《將進酒》,蘇軾就寫不出《江城子》,李清照也不會“此情無計可消除”,更不會“悽悽慘慘慼戚”,那這世上少了多少故事與名篇。我寧願消受喜悲也不願對它們視而不見。正因為“以物喜,以己悲”,所以我們才會感歎王朝興衰,迷戀大千世界,歌一曲《消愁》,留一座城。

那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怎樣才是呢?我看來應是范仲淹不因為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動搖自己的決心,才是實現抱負的途徑吧!而他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在“憂其民”“憂其君”的道路上是孤獨的,這是他奮鬥一生的追求!

篇38:岳陽樓記讀後感

伴隨一篇文章成長,這也許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讀書時要讀這篇文章,那是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課文,考試要考,非得要讀。後來從學校出來又走上講台,巧的是自己還教中學《語文》,這樣這篇《岳陽樓記》便伴隨我一生了,甚至教着教着就老了。早年教書的時候,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有《醉翁記》和《岳陽樓記》,後來改用了語文出版社編的教材,以為這兩篇“記”文不一定選入了,結果還是被選入了課本,這樣與《岳陽樓記》,便結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陽樓記》。這不現在還要寫點《岳陽樓記》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學時讀《岳陽樓記》,“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説愁。”

少年的時候有遠大的理想,自然這樣一篇古代的“記”文是不在話下的。那時候自己就想説不定我長大了,能寫比這好的“記”文呢。開始交待了作者寫記文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請范仲淹寫點歌功頌德的文字,這位範老先生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便寫了陰雨天在岳陽樓上的心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寫晴朗的時候:“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結尾還教我們要有自己的憂樂觀,這點內容還千古文章呢,這隻能説明古人的文化素養不高,寫不出好文章而已。將來的好文章要靠我輩來創作了。

那時的我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閲歷少,對古人認識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症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讀《岳陽縷記》,“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後來為了實現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願,自己就拚老命地寫一些東西。因為那時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剛剛結束,文學突然吃香起來。文學青年是一個最熱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裏一面教《岳陽樓記》,一面拿起手中的筆,要像範老先生一樣,留下點東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時候所謂的鉛字退稿信:“謝謝您的來稿,還未達到發表水平,請繼續給我們惠寄新作!”

有時候實在寫得太多,還是不能發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編輯的有眼無珠。後來再教學《岳陽樓記》時,才感悟到範老先生對人生的透徹理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範老先生曠達心胸確實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計較的,也不為了某個目的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地去實現。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讀《岳陽樓記》,“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後來也沒有強求自己去寫像範老先生那樣偉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實際地抒發點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編輯便主動跟我聯繫,説某篇東西有點價值了,再怎麼處理一下就會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腳的東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個報紙和期刊上了。

這時再重讀《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是的人生不計較一時身份地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們不論在那裏,心裏都想着為人類做點事情,都想着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説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想着盡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樣,能夠重修一下岳陽樓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為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我對範老先生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地方了,他不僅規勸了當時心情苦悶的滕子京,也將後世所有的來人都規勸下來了。文學的精要就是在不經意間,勸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讀《岳陽樓記》,“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覺得什麼都將過去,只有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才知道人生確實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這一點,説明人生也就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家有萬間,一夜僅睡一牀而已;家有萬擔糧,一日僅三餐罷了。”過多的追求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古諺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還是讓我們像範老先生説的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吧,有了這樣的一種豁達和追求,人生沒有愈越不過的門檻。

篇39: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篇古來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觀起來讓我收穫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點比較獨特,我首先看到的是兩位大文豪去看整個世界的視角。首先從題目來説,《岳陽樓記》,自古以來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顯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歐陽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裏就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了:范仲淹從一個名勝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見更大,而歐陽修卻從一個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見大雖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可我還是比較認同歐陽修的視角,畢竟是為官,就是為了民,所以還是得從民的身上出發,而不是從文人墨客出發,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畢竟人范仲淹都沒到過岳陽樓,所以范仲淹的視角我也不覺得否定。

我從這兩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識,準確的説是不僅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實是道理,它解決了縈繞我心頭很久的疑問——我到底需要什麼,就拿做好事來説,有的人終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後卻不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隨便乾點什麼影響力都比他們大,那麼行善到底為了什麼,為了積德?為了出名?還是其他什麼呢?我思考了很久,讀了這兩篇文章後,我抓到了一些軌跡,其實驅使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腦子而是他的心,就如兩位文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為了什麼,其實是為了他們的心,他們的心所向往的,簡單來説就是隨心,這也是我觀兩篇文章後最大的收穫。

篇40:岳陽樓記讀後感

最近熱播的芒果台電視劇《清平樂》,講述了宋仁宗時代的故事,這個時代湧現了許多名臣,如狄青、歐陽修、富弼、文彥博等人,其中之一名為范仲淹。范仲淹是一名文學大家,以下是我讀他名作《岳陽樓記》的感悟。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當太守,政績突出,百廢俱興,於是修繕了岳陽樓,囑託范仲淹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不過“前人之述備矣”,范仲淹就情景的差異寫了行人不同的心境。

像那陰雨連綿的天,連續幾月不放晴,滿目都是悲景,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極悲之情。要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波瀾不驚,天色湖光相連,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遇見了這種情形,就會心胸開闊,快樂許多。

但范仲淹也説,還有第三種人,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對自己及同類人的感慨。就算當上了官,也不能忘本,為官應以百姓為先,才能稱之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為官時直言進諫,剛正不阿;被貶斥時,他堅守初心,體恤民情,多次上疏議政。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可以説范仲淹是後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樣適用。於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風尚,對於那些尸位素餐的“蒼蠅”就應該毫不留情、重拳出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風氣,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雖然官場不盡得志,但他盡必生之所學為國家做出貢獻,讀書人應當如此: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篇41:岳陽樓記讀後感

時節如流,物已不是人亦非舊。飄零外鄉,常為異客而不得歸。予不禁神傷,感斯范文正公“去國懷鄉”之句,歎自身之孤零,悲世事之無常。黯然銷魂,遂生隱逸之心。羨首陽之采薇,慕南山之擷菊。向之而不得,故無所適從,不知其路。於是求之於師,師言:汝常以杜、範自居,何不讀其文哉?遂再閲範正公之《岳陽樓記》,不禁思索,遂作此文。。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慶曆四年,範文正謫鄭州令,尋知杭州、青州。新政受挫,振國之措依繼而廢,範公年亦老矣。而呂、夏等輩趨炎附勢排除異己,於是廟堂之上碌碌無為者有之,阿諛奉承者有之,貪墨無度者有之,賢臣遺於野,進取失儀,刑法失度。外辱於夏、遼,內困於財、費。積貧積弱,所謂太平者,鏡花水月耳。

夫謫貶者,或黯然銷魂,或怨恨時運,或感慨己身,或縱情山水,而範公與之異甚。其持匡天下之心,懷救世之志,未有易也。“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雖體乏而不止,雖貶謫而不息。

遂應滕子京之邀,作《岳陽樓記》與之共勉。以岳陽樓陰晴之變化,喻人世之沉浮榮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展現其心態與志向。感人肺腑,千古傳誦。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予不禁有所惑,既人生乎天地之間,死生無定,榮辱無常,豈無感耶?事之禍福相依,禍則感極而悲,福則喜氣洋洋。若強以束之,則悲愈悲,喜愈喜,豈可終焉?且夫人世之短暫,俯仰之間已一輪迴,何不放浪形骸於天地,縱情釋懷於己身,以致逍遙哉?

然則天下之憂樂何解?以求己之逍遙,而眾生困苦,則隱之何安?以求己之超脱,而世之困頓,則退之何義?一人尚如此,況天下眾人乎?於是予有所得焉。夫孔子欲拯天下,興禮以遊列國,未得用,而未見其隱;屈原欲救楚民,直言以諫懷王,未得納,而未見其退;杜甫欲正時弊,著文以正風俗,未得果,而未見其止。非其無感也,而心懷之於天下。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範文正無悲無喜,亦悲亦喜。所悲喜者何?天下蒼生也。於是予有所愧焉。餘之起伏者不過滄海之一粟,而以物悲喜,常有所得失,是以心不正意,言不正行。何以天下為任?且夫身軀有所盡,情意有時絕,而世德之無窮,可洞時空,此豈非真隱耶?遂知古仁人之心,在天下也。於是豁然開朗,再無嗟歎之意。

篇42:岳陽樓記讀後感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們熟識的文學作品。

實際上作者並未去守岳陽樓,縱觀全文,準確描述岳陽樓的語言並不多見,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備矣”來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達了作者曠達開闊的胸襟。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古名句則是向世人提出了自我的政治抱負。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描述也十分細緻。

篇43: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無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長,文字凝練,寫景浩然大器,抒情蕩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自白則更為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可是我更為喜歡的則是作者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述,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宏大氣勢,讓人頓然活力澎湃,心志飛揚;而讀罷“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緒綿綿,浮想連篇;“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真能令你義氣風發,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臨風,暢舒情懷。真可謂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但真正讓我有感而發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對這不一樣的情景引人產生的不一樣感受所發出的嗟歎:“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其實,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動盪中不斷成長的,這一點連上帝都無可奈何。創立這個世界時,上帝把一切都給人類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賦予人類性情。但亞當和夏娃還是在上帝的無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園的“分辯善惡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的本性。這是一個神話。但人類情感的多樣性卻是不可否認的,而觸景生情是人類豐富情感的最基本的體現,這一點確是客觀的。朋友説我是一個性情中人,無論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絲毫都不否認,或一時的心煩鬱悶,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發出的激憤,再或時而生出的躊躇謾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現出的一樣。所以,我不傾向作者所謂的“古仁人之心,”而更期望做一個隨性人,何苦要“進亦憂,退亦憂”。

當然,這並不是説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適於現實環境。人自然是要有夢想、有信仰的,異常是我們的領導幹部確實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要憂國、憂民、憂天下。但夢想和信仰,並不仿礙人的性情的發泄。毛主席曾在革命戰爭困難的時期,諄諄告戒全黨:“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看到光明,提高我們的勇氣。”人是多樣性的,情感也是多樣性的,憂中要有感受喜的熱情,喜中也要有發現憂的意識。這似乎有點類似《易經》中所謂“內方外圓”的道理。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則更不能非要強求自我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仁人之心,胸懷遠大,十分人能有。非要去強求,就不能不生出這樣那樣的毛病來。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有感就發,有憂就泄,天下之憂非汝能解,而天下之樂汝當可盡享。但隨性不等於無度,越界了,倒反會為己招憂。

説來説去,似乎還是沒有説清。但這事本來就不太好説清楚,有時想來,做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人,整日裏“雞犬相聞,往來種作,怡然自樂”,倒也不失為一種享受。但現今這事,已無此境界可尋。所以,何仿就去做個隨性人,似乎更加豐富一些。

篇44: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范仲淹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提高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為後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我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着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提高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能夠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荒淫無道,沉迷於聲色犬馬,把自我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麼,一時的歡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後,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我也力求可是度奢華,最終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到達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侷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我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所以,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説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着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後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我的歡樂。

篇45: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必須明白,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着勝利。大家都明白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後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貌説:“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着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係。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後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後,於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着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又如,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帶領...,吃苦吃在人民前頭,享樂想在人民後頭,與之相反的是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整天花天酒地,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樂,若非如此,説不定此刻還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們不替人民着想,所以永遠不可能取得勝利。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着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當從此刻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

篇46:《岳陽樓記》讀後感

聖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

我若是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於“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説的“古仁人”站在我身邊,則何如?當我因濁浪排空而情緒低落時,他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麼?”答曰:“憂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時,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麼?”答曰:“憂吾民。”我特佩服。趕緊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氣污染了聖人。

此種人似乎只能敬而遠之。

由此看來,大家不願當聖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拿着勁兒活着,太累了。

以愚之見,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觀點落在實處,會嚴重影響旅遊產業發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觸景生情本屬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應該避免此種人之常情,要滅“情”入“理”。然而這種“理”並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這不是將正常情感昇華,而是壓抑它。所以《岳陽樓記》有一股“存天理滅人慾”的味道。

我如何判斷范仲淹先生的“理”屬於“天理”呢?

因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論證,就需要説明這樣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範先生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不打算做任何論證的。為什麼這樣做就合理?為什麼只有這樣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據我看孔夫子也沒做到)假如一個社會真的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會出現何等怪異的局面?這些,範先生都置之不論。無須論證之理,如果不是假設,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陽樓記》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傳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説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講”,在“代聖人立言”。據我所知,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之前並未親身到過岳陽樓。那就是説,文中的景色描寫和遊客心態描寫,都是虛擬的。這和孟子虛擬“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種辦法,表現了佔領道德制高點者異乎尋常的自信——我已經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務只是用盡可能吸引人的辦法加以傳播,不必拘泥什麼真實性和邏輯性的。

很多人都認為“文革”是反對孔孟、破壞傳統文化的。這是一種相當片面和膚淺的看法。其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説法,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思路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脈。而範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克己思路,與文革中的“狠鬥‘私’字一閃念”也是血脈相連。“文革”中甚至要求每個人都“心裏裝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徹底更激進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文革”的有些理念,確實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從整體上看,如果沒有儒家文化做支撐,“文革”是發動不起來的。“文革”在很多方面不但不反孔,反而是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極端,要認真往全民落實(六億神州盡舜堯)。

《岳陽樓記》我國中就背下來了,至今未忘。真是寫得漂亮,堪稱絕唱!重讀此文,愚以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跟什麼人走,做什麼樣的人。樹立一種道德高標,不是不可以。然而作為現代的語文教師,對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強求。我一向認為基礎教育沒有培養聖人的任務,它是培養合格公民的。

而從角度説,這種“傳道”式“宣講”式的文風,則不宜提倡。按這個路子寫文章,倘不具備范仲淹那樣閃光的才華,則不但會弄得“假大空”,而且將充滿陳詞濫調。

篇47:岳陽樓記讀後感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沖沖,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向。這對國家、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歎惋罷了。

篇48:《岳陽樓記》讀後感

范仲淹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思想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和抱負,因此他的這篇文章及其思想被後人所銘記。

透過《岳陽樓記》那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彷彿盡收眼底,如臨其境。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榮辱皆忘,把酒臨風,喜氣洋洋者矣。”我真切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

《岳陽樓記》的著名不僅在於范仲淹細用膩逼真筆觸刻畫了一幅幅美景,更在於他用涵意深遠的文字傳達出來的政治情懷及思想魅力。

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想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仍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和朋友。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他從小苦讀史書,擔任過許多官職,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聖的使命感與進取精神,如今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心繫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脱,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裏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都應具有主人翁精神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模範人物為榜樣。

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學好文化知識,磨練自己的意志,讓自己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篇49:《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説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已身困厄而悲。這反映出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喪失豪情。作者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的時候,人們心情是喜悦的;當烏雲密佈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是悲傷的。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文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在現當年的景象,但可以用心去體會。人們只因環境的變化而讓心情改變,絲毫沒有把國家的安危放在眼裏。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保家衞國,一個國家沒有了民眾,還有什麼意義。就如我們學習一樣,如果只學習而不努力還不是無意義。學習也是一樣。只有付出才有收穫。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人是感性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的事而怨天尤人。歐陽修曾經説過“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一直努力,不怨天尤人的結果。

一般人確實難以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至少對於“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官”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志士們不妨有這樣的要求。

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能處之泰然,不為眼前的富貴而有所動搖,要不要因為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

聖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如果當我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時,我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於“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人人”。

《岳陽樓記》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努力學習,把學習放在首位,先把學習搞好,在説其他,只有先把學習搞好,才能玩的開心。

篇50:《岳陽樓記》讀後感

從如風時光文學沙龍到豐順悦讀會的成立,期間歷經三個年頭,我有幸作為見證者,跟隨着豐順的這幫文友們,一起參與了多次活動。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充滿了雀躍、驚喜與感動,收穫了知識、友情和成長。當4月21日當晚成功舉辦了豐順悦讀會第一次品讀《紅樓夢》活動後,我就知道,自己一定會成為悦讀會忠實的小粉絲。

果不其然,一個月後,第二期品讀《岳陽樓記》活動重磅推出,我欣然前往。朱台長用情真意切的語言,飽含深情的講述,把我們所有人的記憶拉回了純真無暇的學生時代。這可是當年被要求通篇背誦的經典古文啊,這可是考試必出的重中之重啊!老師的教誨,課堂的場景,朗朗的讀書聲,一時間,我們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找尋了自己心中被遺忘了的美好。不僅如此,此次品讀的這篇《岳陽樓記》,通篇氣勢磅礴,壯麗恢弘,看似寫山水,實則卻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從而將全文重心放到了縱談政治理想的遠大方向,擴大了文章的意境。文中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不僅自勉,也與友人相互共勉,具有很好的激勵作用,為世人千古傳頌。

直至今日,這種偉大的情懷,依然作為名言警句給人以心靈雞湯的感覺。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當我們遭遇了挫折與困難的時候,是逃避如鴕鳥,還是勇做迎難而上者,是渾渾噩噩,還是堅守信條。如果是前者,那請讀一遍《岳陽樓記》吧,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多少給人以激勵;如果本就是後者,那麼恭喜,作為生活的強者,更加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你走下去,不如再讀一遍《岳陽樓記》吧,你會發現,充滿波折的道路上,你並不孤獨!

篇51:《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一部代表作品,上學的時候就學過。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這種古文越來越有感覺。

宋朝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應為施行清理新政失敗,被貶鄧州知州,當時他非常鬱悶,這時候就接到了他的好朋友滕子京為請他為岳陽樓作記。於是在當時寫下了這首《岳陽樓記》。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歷史上有很多詩人稱讚它。岳陽樓位於長江與洞庭湖相交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在岳陽樓有時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南,郁郁青青。優勢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在這個時候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非常開心。

但是岳陽樓並不是一直都很安靜,在淫雨霏霏,幾個月都不停,而且江面上大風怒吼,波濤洶湧,甚至看不見太陽,船舶都被摧毀,這個時候看風景會有非常悲傷的感覺。

作者説,我常常尋求古代仁人志士的狀態,那麼古代聖賢究竟做了什麼呢?原來他們不因為外舅的得失而悲喜,他們在朝廷之中的時候就為君主擔憂,遠離朝廷的時候為百姓擔心。想一下古代的聖人,應該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吧。

讀完後我越發明白,作者的心態,儘管被貶,心情非常苦悶。但是還是擔心君王被小人矇蔽,百姓受苦受難。在今天我們的國家雖然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分配不均,年輕人好多人都感到迷茫。好多人都為了生計而苦惱,今天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反思,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篇52:《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家在略敍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悦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家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篇53:《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説:“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裏裝着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篇54:《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着勝利。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後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子説:“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着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係。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後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後,於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着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着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現在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

篇55:《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敍説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作文 讀《岳陽樓記》有感。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家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家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家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讀後感《作文 讀《岳陽樓記》有感》。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因此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篇56:《岳陽樓記》讀後感

不得不説《岳陽樓記》的震撼力;其景之壯觀,尤如歷歷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作為讀者的我自認為是很愛國的,可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卻實難到達!我想當時在朝做高官拿厚祿的人如果都能有這種覺悟,能到達這種境界,今日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貌呢?

有機會我必須要登上《岳陽樓》,去目睹“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去感受“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悲涼;去體繪“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的歡樂!

有時候我真感慨古人的聖明賢得真是今人無法比似的,如果現今的人們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間又少了多少煩腦與憂愁!

篇57: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後,邀請范仲淹為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敍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於其上,囑餘作文以記之”。之後,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通過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對比描寫,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理想對後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温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説“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快樂之後,我才敢快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的最大快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篇58:岳陽樓記讀後感

5月19日晚風輕拂,華燈初上,在豐順縣潮客匯二樓賓客雲集,紅酒飄香、水果滿盤,和着美妙的古箏名曲,人們在此共享文化盛宴。原來今晚是豐順縣第二期悦讀會活動:《美哉!岳陽樓記!》

主講人朱明海先生重點從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語言美、性情美、內涵美三方面進行深入的賞析。其間運用了對比閲讀的方法,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白居易的《琵琶行》進行對比閲讀,拓寬了聽者的視野。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讓聽者更深刻地領悟到面對人生的風雨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為人處世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明白自己的責任和擔當。主講人的精彩賞析讓聽者無不產生深深的共鳴。在討論環節,大家紛紛踴躍舉手發言。有對主講人進行點評的;有談對《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印象和句子質疑的;有結合自經歷談體會的…。現場氛圍積極熱烈,高潮不斷。受現場熱烈氛圍影響,來自豐順縣集瑞博物館的館主黃和祥先生主動提出要承辦第二期的悦讀會,來自梅州的文化傳媒的嘉賓則主動提出要當總策劃,還有主動提出要朗誦的……大家暢所欲言,興致勃勃,超出了預期的效果。其間穿插的朗誦環節也是本場活動的一大亮點。豐良中心國小何望賢校長的《岳陽樓記》、北斗鎮政府的張雙喜先生的《醉翁亭記》、湯坑鎮第一中心國小張玉老師的《琵琶行》、湯坑中學五位八年級級同學組成的小組誦讀《岳陽樓記》,一次又一次讓聽者品味到了悦讀帶來的美妙心境。

由湯坑中學三位學生帶來的琵琶與楊琴合奏《金蛇狂舞》讓在場的賓客們被中國的古典樂器帶來的美妙視聽享受所陶醉。湯坑中學黃粉蘭老師演唱的由范仲淹的詞創作的《范仲淹的憂傷》則讓人感受到了他婉約多情的一面。悦讀會負責人羅瓊女士接受了由原縣衞生局副局長謝永波先生贈送的書法作品:“先憂後樂”和梅州日報傳媒書畫院院長精心準備的禮物:長篇書法作品《岳陽樓記》,再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書法與悦讀帶來愉悦氣氛。最後由梅州日期報副刊梅花版編輯硃紅娜女士和縣宣傳部副部長彭漢如先生的壓軸講話更是拔高了在座聽眾們的思想境界和閲讀高度,讓大家深深感受到參與悦讀活動的意義。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大家在意猶未盡中紛紛表示下次有機會的話還要再來陶冶自己,多讀好書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閲讀素養!本期悦讀會的參與者從老中青少各個年齡層,從企業家、傳媒人、公務員、教師、學生等各個行業,豐富的活動形式和輕鬆愉悦的氛圍,推進了社會各階層人士對閲讀的喜愛,為精神文明建設書寫了最美的一筆!

篇59: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故事由北宋著名作家范仲淹所著,是一部古今文本。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敍述、風景書寫和討論。在簡要描述構圖原因後,作者用濃墨重彩的筆墨描述了岳陽樓上的風景。寫完後,環境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的心境:當春光明媚,花草芬芳時,人們變得快樂興奮,忘記悲傷,沉醉於風景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綿綿時,人們變得越來越悲傷。最後,作者用“古代仁愛”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覺是,人們的情緒變化僅僅是因為環境的變化,他們不關心國家的安全。就像“國家興衰,人人有責”一樣,我們應該時刻為國家着想,關注國家大局。只要我們有愛國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敵人,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如果人們忽視這個國家,誰來抵抗入侵?誰會給出建議?誰來扭轉局面?沒有人民,國家就沒有意義。國家危在旦夕,我們要奮發圖強,憂國憂民,為國爭光。當國家和平時,我們可以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那也許更輕鬆。學習是一樣的。只有全力以赴地學習,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你不認為在學習後放鬆和玩耍比在恐懼中玩耍更好嗎?

岳陽樓的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一個大臣應該關心國家,這反映瞭如何學習。我也想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在第二位,這樣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篇60:岳陽樓記讀後感

瀰漫着風雨的岳陽樓,好似在翻滾波浪中依舊振翅飛翔的海燕;明媚春光照耀下的岳陽樓,卻又好似笑逐顏開的小姑娘。欣喜和無奈之情交織、碰撞、昇華,情隨景生,情景交融。

讀起范仲淹的傳世佳作《岳陽樓記》總是有種跌宕起伏之感。它的美不僅僅是因描繪了橫無際涯的景觀,浩浩湯湯的湖水,更是因作者超然豁達的人生境界和源自於心的吶喊。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精神追求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世拯民之志,讓人不得不歎崇高與非凡!

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賞迥然不同的景象時所產生的差異心境,證明環境是影響心情的重要因素,情緒波動為人之常情。隨即作者又巧妙地轉化和駁論,將“古仁人”所具“或異二者之為”的心境做出精警深刻的闡述,擁有超越功名利祿之心、超越榮辱得失的胸懷,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維雖隱居於世卻仍懷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樂觀與豁達;蘇軾被流放到佈滿瘴氣且殺機重重的嶺南,他沒有唉聲歎氣反而寫下名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種淡定與不驚應該和范仲淹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對於少年的我來説,學會寬容、學會悦納自己,平靜地看待世界,坦然地面對得失,只有輕裝上陣才能綻放精彩。

在今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古仁人”就在我身邊。是他---國士無雙的鐘南山院士。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我神州大地時,84歲高齡的刀馬老將眼神堅毅、語氣堅定地提示人民“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他讓大家不要去,自己卻披荊斬棘,率領醫護衝向了前線。航班無機票,高鐵無硬座,他就擠在餐車裏,那張靠着椅背休息的照片讓多少人動容、淚目。前方是病毒、是恐懼、是死亡,但在他眼裏,前方,是被病痛折磨的生命。他苦苦尋找着戰勝病毒的良方,僅憑着微弱的光芒也要誓死把天地開創,他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國的脊樑。這剛正不阿的醫者仁心,英雄相惜的俠骨之情,灑淚蒼生的啜泣動容,不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寫照嗎?

憑藉着千古名句我記住了岳陽樓,記住了范仲淹的憂樂觀。相信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登上岳陽樓的頂層,憑攔遠望,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盡收眼底,細品着范仲淹噴薄而出的感慨,風朗氣清的人格,此時盎然的詩情,精美的辭彩定會湧上心間。

篇61:岳陽樓記讀後感

“樸素而清雅的樓閣前有一片靜謐的湖泊,點點沙鷗在幽靜的湖面上輕輕掠過,劃破了水面的寧靜,五彩斑斕的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與水底融匯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現實與幻境、無奈與欣喜都在盡情的交織、旋轉、昇華……”

經典名篇《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詩人范仲淹的一篇傳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從開頭到結尾,從電閃雷鳴到風和日麗,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岳陽樓的搖曳多姿。每當我讀完經典名篇《岳陽樓記》,這一幕幕真實而久遠的曠古美景總會情不自禁的浮現在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壯之情。不僅因為岳陽樓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為作者發自肺腑的真實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緩緩地流出……

正是因為這種憂國憂民的急切心情,才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他的先憂後樂,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滿腔熱血與風雨中屹立的岳陽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多麼美麗的畫卷啊!

被風雨瀰漫的岳陽樓,好似一隻暴雨中振翅欲飛的海燕;春光煥發的岳陽樓,宛如一個喜笑顏開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將歡笑散在每個角落;如詩如畫的岳陽樓讓我時時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心中的感受與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歎詩人那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一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都化成了詩人奮鬥的動力!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不僅要讀更要去品和做,我一定要有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去更多的瞭解國家大事。雖然我能力還有限,但我一定會用我的努力證明一名炎黃子孫應有的`力量與雄姿!

經典是來自博通古今的絲絲靈感;經典是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未來希望的結晶,它深沉而凝練,久遠而美好,它滋潤着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無數人在它的激勵下獲得了新的希望,這就是歷經千年但從不為世人所棄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這個浩瀚的大海里,有無數像范仲淹這樣的名人志士,力求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力量,也有無數像經典名篇《岳陽樓記》這樣流芳百世的曠古佳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都凝聚了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多年曆史的積澱,是中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文化根基。我們只有更多的傳承先輩們留下來的的經典文華,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真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了使中華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寶更加發揚光大,為了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vyr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