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詩經·黍離讀後感(共2篇)

詩經·黍離讀後感(共2篇)

第1篇:詩經·黍離讀後感

詩經·黍離讀後感(共2篇)

詩經·黍離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黍離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是一首亡國之際抒發悲痛的詩。

本詩重章疊句,乍看起來似乎不知道在説什麼。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隨風搖曳的莊稼,心中似乎有無限的情緒想要表達,但是又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只能反覆哀歎——懂得人自然會懂。

聯繫“王風”的背景,我們可以推測到,這是西周滅亡、王室東遷之際,當時的亡國之民們悲涼哀歎的詩句。

本詩最大的特色就是“鬱結”,這種巨大的悲痛和無奈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即使表達出來也無法緩解,於是悲涼哀痛、酸甜苦辣各種情緒就在胸中縈繞不散,讓人非常痛苦。他只能夠咬着牙齦長言詠歎不已。

有一種説法,説這是東遷之後有人路過曾經的故都,看着曾經繁華的城市、祖宗的宗廟舊址,現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產生的懷古悲今之情。這並不是學界主流的看法,備此一説。

第2篇:

《詩經·王風·黍離》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詩人內心深處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2.掌握本詩以重章反覆的方式抒發情感的結構特點。

3.培養學生從文章脈絡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和競爭意識。

4.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本詩以重章反覆的方式抒發情感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3.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4.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多媒體播放《黍離》歌曲導入 二、板書課題 (一)《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30,又稱“詩”或“詩三百”。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魯、商頌) 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詩經》三種表現手法(朱熹的解釋):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

現在的解釋:賦就是鋪陳直敍;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藉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和許多人的增刪、改訂而成的。《詩經》是中國幾千年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論語》裏也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説法,並常用《詩》來教育自己的弟子。

(二)寫作背景: 《詩經·王風》,“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稱為“王風”。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淪落到與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趨衰微,因此,“王風”中多亂離之作! 在這段話中,我們要抓住兩個關鍵詞:王室衰微和亂離之作。

據説,這首《黍離》是周人東遷後一位大夫重遊故都,見昔日繁華的宗廟宮室已夷為平地,滿目變種黍稷,不禁傷心落淚,吟唱成篇。

(三)成語“黍離之悲”出處

《詩經》“王風”,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黍離》描述了當一個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廈坍塌埋沒於苗草中時的悲傷心情,這首詩兩千年來不斷被傳唱着。以至於人們把發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稱作“黍離之悲”。故成語“黍離之悲”的意思是指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歎。也指國破家亡之痛。

(四)學習課文

1.朗讀詩歌 整體感知

(1)學生試讀、正音

(2)把握基調,正確朗讀

請幾位同學自願朗讀詩歌,並由其他同學糾正讀錯的字音和不當的語調。 同學自主朗讀,感覺,揣摩,把不懂的地方標示出來,留待講解後解決。

2.指導簡單翻譯詩歌

參照課下注釋,解釋重點詞:

①彼:那個地方。黍: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也稱黍子,去皮後叫大黃米,性粘,供食用或釀酒。離離:莊稼一行行排列整齊的樣子。

②稷(jì):穀子,去皮後叫小米。一説指高粱。古代以稷為白谷之長,並奉為五穀之神。漢以後誤以為粟為稷,唐以後又以黍為稷。“黍”、“稷”為互文,“離離”兼對兩者形容,下同。

③行邁:複合詞,即行走。行、邁都含步行意。靡靡(mǐ):猶“遲遲”,行步遲緩的樣子。

④中心:心中。搖搖“愮(yáo)愮”之假借字,憂愁不安的樣子。

⑤知我者:瞭解我的心情的;謂我何求:認為我久留不去,有什麼尋求。

⑥蒼天:青天。此:指造成這種傷心的局面。 ⑦醉:指心中憂愁如醉酒一樣難受而不能自持。

⑧噎(yē):咽喉堵塞而難於喘息。此處指心中憂悶如有物在喉梗住,透不過起來。形容憂思沉重,心裏難受。

3.翻譯詩歌

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麼整齊,我緩行其間啊,心中恍惚不安。瞭解我的人啊,説我心有哀愁,不瞭解我的人啊,問我何所尋求。浩渺無垠的蒼天啊,是誰令我如此傷懷!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麼整齊,我緩行其間啊,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瞭解我的人啊,説我心有哀愁,不瞭解我的人啊,問我何所尋求。浩渺無垠的蒼天啊,是誰令我如此傷懷!

那黍稷之實啊,一行一列生得多麼整齊,我緩行其間啊,心中難過,哽咽難言。瞭解我的人啊,説我心有哀愁,不瞭解我的人啊,問我何所尋求。浩渺無垠的蒼天啊,是誰令我如此傷懷!

4.分析課文

問: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通過詩中哪些詞語表達了作者這種情感? 明確:憂傷苦悶、悲悼故國;“搖搖”、“心憂”、“如醉”、“如噎”、“悠悠蒼天”。

問:這首詩歌大量運用疊字來抒情,有何作用?

明確:這首詩歌大量運用疊字,使詩的節奏舒緩悠揚,非常適合表現深沉憂思的感情基調。如“靡靡”“搖搖”,用疊字寫出行邁遲緩的狀況和心中的恍惚不寧,是人物外在徵貌的形容,也是詩人心態的揭示。疊字的運用還營造了婉轉的聲韻效果,具有音韻美。總體來説,這首詩歌大量運用疊字來抒情,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黍離》結構 4

每章十句四層。 一二句以描寫常見的黍稷起興,為下文做鋪墊。 三四句直寫詩人的姿態和內心。 五至八句轉換視角,從他人的不同評價中道出詩人心憂的內心世界。 最後兩句呼喚蒼天,感歎自身。

四層敍寫清晰錯落,情緒波瀾起伏。尤其是“此何人哉”一句,其中的“此”,與“彼黍”、“彼稷”中的“彼”呼應,使得詩人的情緒在物與人的對照中一氣貫通;又因其運用向蒼天的呼喚句式,使得“心憂”綿綿,但又沉痛高昂。從全詩看,以稷之“苗”、“穗”、“實”顯示時序的變化,以內心“搖搖”、“如醉”、“如噎”表明“心憂”如一,三章詠唱,情不能已。

具體而言:

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展,在迂迴往復之間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鬱之狀,“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迴無限”(方玉潤《詩經原始》)。

詩首章寫詩人行役至宗周,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所見一片葱綠,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歷的戰火也難覓印痕了,看哪,那綠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長,還有那稷苗悽悽。“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詩人眼中,卻是勾起無限愁思的引子,於是他緩步行走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搖搖,充滿悵惘。悵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這種憂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於常人者的悲哀。這種大悲哀訴諸人間是難得迴應的,只能質之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自然也無迴應,此時詩人鬱懣和憂思便又加深一層。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徵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後半部分的感歎和呼號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樣,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鬱之氣,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後的長歌當哭。難怪此後歷次朝代更迭過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離》詩而淚水漣漣:從曹植唱《情詩》到向秀賦《思舊》,從劉禹錫的《烏衣巷》到姜夔的《揚州慢》,無不體現這種興象風神。

5.詩歌的藝術特點

(1)採用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

所謂重章疊句,是指章與章之間句式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是《詩經》慣用的表現手法。本詩以三章為基本的結構形式,三章共換六字,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實”,不僅起到分章換韻的作用,而且通過稷的三種生長狀態的變化,表達了隨着時光的流逝,詩人心中由“搖搖”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來越深的憂傷之情。運用重章疊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發的情感在迴旋中有遞進,二是突出主題。

(2)用疊字來抒情,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本詩大量運用疊字,使詩的節奏舒緩悠揚,非常適合表現深沉憂思的感情基調。如“靡靡”“搖搖”用疊字寫出行邁遲緩的狀況和心中的恍惚不寧,是人物外在徵貌的形容,也是詩人心態的揭示。疊字的運用還營造了婉轉的聲韻效果,具有音韻美。

三、作品內涵的多重性理解

黍離之悲—亡國之悲 (悲舊家敗落,流浪者之憂,怨哉;傷懷時間流逝,感懷天生萬物的自然生老,無法宣泄的情感的傾訴)

“黍離”典故的固定解釋

《毛詩傳》認為“彼”指周王朝宗廟宮室,詩人路過此處,看到原來的宗廟宮室長滿黍稷,彷徨不忍離去,得出《黍離》哀歎周王室衰敗的主題。因此《黍離》一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

家與國自古以來是統一的,有了眾多的“家”才組成了“國”,因此,人們稱“國”為國家。“家”是縮小了的“國”,“國”是放大了的“家”。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常年四處漂泊的流浪者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呼喊。

四、總結全文 學習詩歌一定要對作品、作者及詩歌的寫作背景有一定的瞭解,結合多方面去理解詩歌,深入理解其內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領會其意藴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情感;通過小組競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深了對詩歌的理解。

五、練習

翻譯下列句子:

1.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題

標籤: 讀後感 詩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ml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