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廢園外讀後感多篇600字

廢園外讀後感多篇600字

廢園外讀後感多篇600字

賞析這篇小品文,寫的是一個少女在防空洞中被敵機轟炸窒息而死的慘劇。文章保持着作者的一貫風格,敍述委婉真摯,感情深沉熱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廢園外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廢園外讀後感1

從牆的缺口望見園內的景物,還是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在一個角落裏,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旁邊是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樓前一排綠欄杆還搖搖晃晃地懸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這些花原先一定是種在窗前的。我想,一個星期前,有人從精緻的屋子裏推開小窗眺望園景,讚美的眼光便會落在這一簇花上。也許還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園中的花樹,把年輕人的渴望從眼裏傾注在紅花綠葉上面。

但是現在窗沒有了,樓房快要傾塌了。只有園子裏還蓋滿綠色。花還在盛開。倘使花能夠講話,它們會告訴我,它們所看見的窗內的面顏,年輕的、中年的。是的,年輕的面顏,可是,如今永遠消失了。因為花要告訴我的不止這個,它們一定要説出八月十四日的慘劇。精緻的樓房就是在那天毀了的。不到一刻鐘的工夫,一座花園便成了廢墟了。

我望着園子,綠色使我的眼睛舒暢。廢墟麼?不,園子已經從敵人的炸彈下復活了。在那些帶着旺盛生命的綠葉紅花上,我看不出一點被人踐踏的痕跡。但是耳邊忽然響起一個女人的聲音:“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我回頭看,沒有人。這句話還是幾天前,就是在慘劇發生後的第二天聽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過這個園子,不過不是在這裏,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樓房的後邊。在那個中了彈的防空洞旁邊,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記不起了,躺着三具屍首,是用草蓆蓋着的。中間一張草蓆下面露出一隻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隨便一看,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人腿。人們還在那裏挖掘。遠遠地在一個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從炸塌了的圍牆缺口看進去,七八個人帶着悲慼的面容,對着那具屍體發愣。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識的罷。那個中年婦人指着露腿的死屍説:“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以後從另一個人的口裏我知道了這個防空洞的悲慘故事。

廢園外讀後感2

巴金久久地佇立在廢園外。這是一出悲劇:一雙帶泥的腿,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人們紛紛議論着陳家三小姐剛從廢墟里挖出來,神色莫明。斷垣殘壁之下,大片大片紅色的花朵依舊明豔動人。真無情啊!它們一定不記得那個曾經如花般美麗的女子在窗前微託粉腮,眼波流轉的嬌俏模樣了。三小姐凝神注視着它們,又像是透過它們看向某處更渺遠的地方。那是一種渴望,對自由的渴望,對和平的渴望,對新時代的渴望。

可惜,她這樣一個平凡的弱女子也不能被太陽旗下的武士所容忍,就像自給自足毫無野心的中國被強大而野蠻的帝國視為喉頭刺,勢要拔除。陳家三小姐,這對我們來説是多麼古老的稱呼啊!一位被禁錮在園子裏的封建人家的小姐,就像那時固步自守的中國,直到侵略的魔爪狠狠叩開大門,才猛然驚醒,可惜悲劇早已釀成。

會有人反抗,就像廢園內經過炮火洗禮的紅花依舊生命力頑強,封建的大廈已轟然倒塌,他們努力地想使廢園重新煥發出生機,可光靠他們是不行的,還需要一雙雙手來重砌新時代。那邊談論着的神色莫明的人們是否已經覺醒?但願他們靈魂中的憤怒鬥爭之火已被這廢園點燃,熾熱明豔如庭中紅花。廢園外,神色莫明的人們,虎視眈眈的侵略者,無能為力的統治者,還有沉默佇立的巴金。為何沉默,而不是像魯迅那樣的吶喊?大悲無言。可是,親愛的巴金,你不必悲傷,火紅的花朵將會點燃一寸寸的土地,希望之花終會盛開。

廢園外讀後感3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説《滅亡》,1929年在《小説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索橋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説“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82年獲“國際但丁文學獎”。散文集《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給家鄉孩子的信》被選為蘇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課文、北師大版國小三年級下期課文,《索橋的故事》被選為北師大版國小六年級課文。《鳥的天堂》被選為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並有散文隨筆集《龍·虎·狗》其中短文兩篇《日》《月》被選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隨想錄》中的小狗包弟被選為新課標高一必修一中的課文。巴金(1904年—2005年),現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間,他接觸了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在巴黎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説《滅亡》。1928年底他回國,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抗戰前的作品主要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家》以及短篇小説集《復仇》《光明》等。抗日戰爭期間,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火》《憩園》《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後,巴金歷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等職。新時期出版的《隨想錄》《探索與回憶》等,具有極高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是新時期文學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巴金於1982年獲意大利但丁文學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勛章。

廢園外讀後感4

《廢園外》記述的是抗戰時期昆明的百姓生活,也是作者於1941年在昆明期間聽到、看到、感受到的一段真實“故事”。一次,昆明遭到日本飛機轟炸,一座精緻的小樓被毀,一個長期居住在小樓內的美麗少女被炸死。文章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同時,也流露出對舊中國婦女命運的關注,充分體現了巴金式的人道主義精神。

文章的抒情層次是這樣的:作者“晚飯後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他曾經多次來過的地方——“樓院”,牽起那不想言説的“往事”。那“往事”怎樣?作者並未及時道出,而是轉向對現實景物的描寫之中:園內有“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角落裏紅花盛開,在震落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周圍有破碎的瓦片,這景物有美有醜,有盛有衰。為何這樣?作者也未説出,只是在描寫現實的景色中隱晦地暗示出問題來:“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多麼迷人!此時此景,作者聯想到這些美好的花曾經是種在窗前的,也許有人留戀過花的美麗與迷人;也許有人曾面對花樹產生過聯想。但是,現實卻是另一幅頹敗的圖景:“窗沒有了,樓房快要傾塌了。只有園子裏還蓋滿綠色。花還在盛開。”為何寫花兒盛開?作者暗示的是此時園內的主人、美麗的少女的面顏消逝了,美被破壞了,中國人受到了非人道的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犯下了滔天罪行。所以,雖然“廢園”裏紅花綠葉盛開,又從敵人的炸彈下復活了,但是,留給作者的心靈創傷是無法彌合的,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創傷是不能忘記的。所以,此時此刻,作者還是會想起少女炸死時的慘狀,聽到“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的聲音,花好但是現實卻不好,美麗的顏面連同那善良的性格一同被破壞了。因此,作者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和無法解開的淒涼,可以看出,巴金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多麼深沉。

《廢園外》的意義不只體現在它的思想上,還在於它的形式層面上。從作品的結構藝術來看也是頗為新穎的,這新穎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抒情層次上,作者並未開頭就説出“廢園”的遭遇和少女的死去,而是採取由外到內的抒情方式來表達,先從抒情主人公在“廢園”外的觀察、感受寫起,語句舒緩,娓娓道來,然後再一步步寫出“廢園”豪華的過去和因日本飛機轟炸而成為廢墟的現實,使文章情緒自然過渡,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廢園外讀後感5

抗戰時期,巴金流寓西南內地。《廢園外》即是寫於這時期的散文名篇。它以貌似平淡的筆墨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消極抗日、積極政策給廣大人民造成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痛苦,是一篇聲討日寇殘殺無辜、荼毒生靈罪狀的戰鬥檄文。

作為中國人良心代表的巴金,有着一顆“追求光和熱”的火熱的心。他曾説:“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日》)他以飛蛾自喻,願在追求光明和正義的路上貢獻自己寶貴的生命。在目睹了非正義的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民生凋敝的慘景後,作者憤慨與仇恨的怒火便不可遏制,噴薄而發。文章首先為我們勾勒了一幅長有野花野草的廢園圖景,“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然後,作者盪開筆墨,由“一個女人的聲音”引出慘劇發生後的情形。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對戰爭本身的罪惡進行控訴,而是由人的青春、活力和自由以及作為最高價值形態的生命遭到任意踐踏來表現戰爭的殘酷與邪惡,從而引發我們對戰爭反人類的本質的思考。

作者以花草的勃勃生機來與人事的衰竭相對比,突出了人在戰爭中的渺小和脆弱,進而展示了生命毀滅的巨大悲劇性。作者並沒有以熟人的身份來介入敍述,他只説“一隻帶泥的腿,一個少女的生命”,“想到關閉在這個園子裏的寂寞的青春,我覺得心裏被什麼東西搔着似地痛起來”,對一個不識面容的少女的生命表現出如此熱烈的關注,充分表現出寫作者愛心的深厚和強烈,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慰藉生命”的哲學意義。作品結尾寫道:“我應該回家了。那是剛剛被震壞的家,屋裏到處都漏雨。”雖是淡淡敍來,但悲涼與憤恨之情已是溢於言外,它把眼前所見與自身所感有機地聯繫起來,從而收到以點帶面、由個別到普通的意義昇華

標籤: 讀後感 園外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od3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