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陶行知》有感精彩多篇

讀《陶行知》有感精彩多篇

讀《陶行知》有感精彩多篇

讀《陶行知》有感 篇一

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陶行知則將“教學相長”作為他“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在他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他説:“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裏得到很多的教訓”。從廣義的角度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他經常將自己的詩交給小朋友改;他辦安徽公學、曉莊師範,育才學校都是貫徹這一原則,主張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説,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傳”等思想,無不與“教學相長”有淵源關係。“因教施教”則是他常常運用的原則。他説:“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後才曉得要教他什麼和怎樣教他”。他並以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説明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經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據“為學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於顧此失彼,有利於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教師不單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快樂。如果把教師當成職業來做,當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這背後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勞。如果把教師當作快樂的來源,一切都將不一樣。然而如何才能愛上教師,擁有快樂呢?教學合一就是關鍵。總之,教學合一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迫切要做的,也是促進學生髮展的重要手段。

讀《陶行知》有感 篇二

關於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麼“生活即教育”這麼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國小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説,更別説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説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於是在閒暇空餘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説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讀《陶行知談教育》有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將一生奉獻於中國教育事業,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實踐中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為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閲讀了有關他的著作《陶行知談教育》,希望從此中獲得有關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這本書開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在教學合一中闡述了此理論提出的理由,即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對現在的教育有着很大影響,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的發展,還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

讀新教育的釋義、目的、方法、新學校、新學生、新教員、新課程、新教材、新教育的考成這幾方面的內容讓我在北方的冬日裏,有了如沐春風的感覺。新教育的需要須符合時代所需;學生須自己去學,使其更好的生活;教員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課程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個性發展;教材應靈活運用;考成應按目的,以此減少精神和材力的浪費。關於教育的要素,陶行知先生都具體論述了應如何做,這對現在的教師進行工作時有着很大幫助。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講述了學生自治的需要、好處、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範圍、學生自治與學校的關係、自治的注意要點。充分説明了自治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進行自治,作為未來的教師我們應該學會幫助他人進行自治的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陶行知説:“教育兒童和承認兒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兒童的心理”。兒童有活的能力,教育應該滿足兒童不同時期不同的需要。現在有很多老師她們用曾經的一套教學方法去面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班級的兒童,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方式。教學方法應該是與時俱進,因材施教的,面對不同的兒童要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認為只有一種就可以面對所有兒童。

在教育者的機會與責任中,陶行知認為應少談責任,多談機會。教育者所得的機會,是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毫無絲毫名利尊榮之可言。這其中論述的內容於我們有很大啟示。比如他認為男女都應受同等的教育,城鄉教育應平均,老年人也應受教育。作為一名家在鄉村的女學生,我非常感謝陶行知先生,是他將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訴諸世人,也是他將鄉村教育的問題展現。教育者應該用靈敏的手去抓機會,去找機會,去發展機會。

教育與科學的方法,陶行知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分為五個步驟:第一覺得有困難;第二曉得困難所在;第三有什麼方法解決問題;第四選擇最為正確的方法;最後一步實驗一番。其實,這不僅可以用在教育方面,在我看來它還可以用在生活方面,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生活中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面對困難不要恐懼,勇於面對,即使一次不成功,只要多試幾次,總會成功。

在平民教育中論述了平民教育的效能、問題範圍、中國平民教育的經過、平民教育現行系統等諸多方面。現在的中國已經是施行九年義務教育了,但也不要忘記平民教育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平民教育使我們每一個人明智,是教育提高了我們國人的素質,使中國成為發展大國。

學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來有三點:學生求學須具科學的精神;要改造社會必須具有委婉的精神;應付環境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作為一名學生,並沒有很好的做到一個學生的職責,面對一知半解的問題,我沒有一問再問,而是認為知道這麼點就可以了;在學習的路途中我缺乏耐心,如若努力了一段時間沒有獲得回報,我便放棄了,有點過於急進,學習是一條漫長的路途,怎能急功近利。我以後要改正這些缺點,面對問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待學習始終報以熱情,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學習效果是一件長期的事情,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努力。

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認為完整的人需含三種要素:健康的身體、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職業。就前兩種來説,其實,正是當代大多數學生的痛病,缺乏良好的體質,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大學生的思想固化,缺乏主見。我們應具備自己的思想,做一個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為他人思想的搬運工。要勤鍛鍊,而不是整日沉迷於手機之上。

我之學校觀,陶行知認為學校應以生活為中心,師生共甘苦,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這種觀點在當時是一種進步,學校其實就相當於學生的另一個家,因此校園環境應該是温馨的,而不是令人憎惡的,師生應該是朋友,而不是學生看見老師猶如老鼠見了貓,師生關係應該是和諧而不是緊張的,學校生活是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而不是與社會生活脱離。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觀點,他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同意這種觀點,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得到知識,而不是因為有了知識才去實踐,前人的知識是以實踐為基礎得到的,到了今天才有了我們以知識為基礎去實踐,可究其根源還是以行為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其實也就是説教學生,老師必須先具備所要教的知識,因此,作為未來的教師,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當自己具備一桶水甚至更多水的時候,你才可以有資格去給學生一滴水的知識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應該是供給人所需要的。因此,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是重要且主要的活動,在現在,我們常説要在生活中進行教育,通過生活中的事情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陶行知先生還講述了師範生的兩個變化,一個是變個孫悟空,另一個是變個小孩子。變孫悟空是説學習孫悟空學習之前先有明確的目的,變小孩子是為了與小孩子成為朋友,學校成為樂園。這給作為師範生的我有很大幫助,我必須明確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成為教師不會誤人子弟,也必須瞭解成為老師後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將自己代入到學生的角色中,以便更好的瞭解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在教學做合一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説中國的教科書雖在技術上有很大進步,但從根本上一點兒變化都沒。因此教材必須活,大自然,大社會也可以作為教材。

陶行知也提到了兒童科學教育和創造教育。民主與科學的追求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核心觀念和基本價值,二十一世紀更是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陶行知認為國小教師應該負起造成科學的中國,因為要建設科學的中國,第一步要使得中國人個個都知道科學。但我認為中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負起這種責任,首先你可以向兒童展示科學,其次,激起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最後,逐步教給兒童關於科學的知識。在科學教育時,要始終秉持一個原則,也就是陶行知提到的應當用科學來養生,不應當用科學來殺生。關於創造教育,陶行知説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因此,我們不只要學,更要將學會的東西()變為行動,學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教育的新生、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別、現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現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這裏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現代化,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處處有教育,生活是發生改變的,因此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接下來陶行知先生論述了教育應攻克的二十七個難關,這也説明了教育存在着很多問題,因此我們要逐漸完善教育,我們不怕問題,而是怕找不到問題在哪。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生活教育的特質和填鴨教育,他認為生活教育的特質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繫的。通過陶行知先生的講述我們可以辨別真假生活教育。而填鴨教育着重講填鴨,讓我明白了很多,尤其是那句被人填死的學生有多少啊!因此教育一定要慎重。

陶行知先生還講述了育才學生所具有的二十三常能、社會大學和創造的兒童教育。二十三常能其實就是適應社會所具備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社會大學現在很少提及了,早已被高等教育所覆蓋。創造的兒童教育是説在兒童自身基礎上,通過環境培養加強其創造力,並提出了五大解放。就現今而言,創新精神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要培養提高兒童的創新能力,發揮她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對兒童教育的十點建議和兩種對兒童身心有害的極端心理,如果按照建議來執行並且避免兩種極端心理,就會創造兒童的樂園。現在大多數家長信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將兒童推向地獄,這種思想不可取,兒童的童年應該是歡樂的,有時候想一想長大後就有煩惱,那麼為什麼還要剝奪孩子短暫的歡樂呢,為什麼不讓兒童在歡樂的氛圍裏茁壯成長呢?作為家長,作為教師應該明白孩子身體健康,心情愉悦遠比知識重要,況且,如果身體強健,心情愉悦更有助於兒童的學習。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偽知識階段和育才學校創辦旨趣。偽知識就是不從經驗裏發出的知識,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原則,從實踐中獲取知識。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在1939年7月創辦的,以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這也與我們熟知的那句話相應和:上帝為你關掉一扇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我們都知道瞎子的耳朵異常靈敏,因此,不要去貶低任何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優點,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取長補短,樹立自信的人格。

一代教育名師陶行知,“兩千面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在這篇著作中,無不能感受到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熾熱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這給一個即將站上講台的新老師提供了指導,也更讓我堅定了信心,為了孩子,為了教育,不斷充實知識,提高能力,我期待看到孩子爛漫的笑臉和閃閃發光的眼睛。

讀《陶行知談教育》有感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教育就是“用生命喚醒生命”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

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裏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但是大公雞隻叫不吃。怎樣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裏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必須好得多!”台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讀《陶行知》有感 篇四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辦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一”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麼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後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脱離生活、脱離社會、脱離實際的三脱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採取“自動”的方法、“啟發式”方法,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由此我聯想到了我的《機械製圖》課的教學,《機械製圖》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從而能夠順利地閲讀機械圖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學,因為我感覺用模型過多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圖紙,結合三個視圖從多個角度講解,就能夠慢慢地把閲讀視圖的方法灌輸給學生,學生就會一步步的學會看視圖的方法,然後再用模型對照,找出看視圖時的不當之處,更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的職業學校。由於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們職業學校的教材變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沒有大的變化,社會新興的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也日新月異,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最新、最優的知識教授給學生,我們老師必須時時刻刻都要堅持學習,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此我們除了參加各種規定的繼續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段,及時搜索本專業的最新信息,及時傳授給學生,這樣才是充分貫徹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這樣才能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學生,也才能做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陶行知的故事 篇五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樣不帶兒子一齊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説:“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這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裏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錶殼打開了,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了下來。她生氣地説:“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説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説:“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之後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説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説:“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裏,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裏,笑嘻嘻地問:“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説:“我聽見表裏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説:“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説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齊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説:“去店裏幹什麼?”

陶先生説:“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樣拆,又怎樣修,怎樣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隻壞表,帶着孩子一齊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説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説:“價錢依你,但我帶着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説:“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説:“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説:“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辦嗎?我的辦法説是,把孩子和表一齊送到鐘錶鋪,請鐘錶師傅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能夠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之後説:“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中國對於小孩子一向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就應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説:“陶先生,您説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後必須照您的辦法去做。”

讀《陶行知》有感 篇六

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讀書,其本質是充實課本知識,將學生視野由課本引向社會,拓寬學生思路,活躍學生思路,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努力嘗試用多媒體輔導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對於一名青年教師來説,讀書是自己專業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我深深地折服於陶行知偉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讓人贊同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學中是那樣的貧乏,是多麼地需要讀書、學習。讀完這本書後,我對陶行知所説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種“教學合一”的觀點有了更深入地體會。

做一個教學生學的老師

陶先生説,先生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隻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先生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之製造家,學校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製造廠;第二種是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了;第三種是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我認為這不僅是很高的學術價值,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如何教學生學呢?就是把教與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

平時教學時,自己了覺得自己教不得法。現在想來,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的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的慢教的慢。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也就是現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認識到,再像以前那樣做課是萬萬不能了的,新課程要求我們隨着課堂變化靈活地外理備課預案,這就要求教師有非常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過人的教育智慧,還要有一顆尊重學生、尊重課堂、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平常心。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七

一説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此刻的話説,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向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説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十分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説:“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之後,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裏,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着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着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説:“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瞭解了一下狀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説:“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之後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説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説:“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説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説:“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是兩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用心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裏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qqj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