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論語高中讀後感多篇

論語高中讀後感多篇

論語高中讀後感多篇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論語高中讀後感5篇,方便大家學習

論語高中讀後感5篇1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説一代偉人,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説的這句深刻而又藴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前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裏,他似乎沒有什麼特長,但為什麼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於不敗之地呢?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説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説這兒,一會説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説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説了,還是讓我來説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裏來回踱步、吸煙、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裏,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瞭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為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願恨,才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論語高中讀後感5篇2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簡短樸實的語句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來説,可能還不能完全領悟孔子説的那些治國的大道理。但自從朱老師教了《論語》開始,我便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慢慢喜歡上了《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開學第一天,朱老師便興致勃勃地講起了《論語》。他站在黑板前眉飛色舞地講着,而我們卻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呆呆地聽他講,簡直就是對牛彈琴。慢慢地,我們在朱老師的指點下有了全新的領悟,想想孔子老人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他對社會生活獨具一格的想法,令我茅塞頓開、讚歎不已。

就如上面説的那句,孔子説:“學習後時常温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趕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作風嗎?”但對於第一句我便疑惑不解:學習時常温習,哪裏快樂了?放到生活經驗中,應該算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孔子老人家為什麼説是快樂的呢?朱老師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露出笑意耐心地解釋道:“這句話有許多種不同的理解方式,就比如説複習之後取得優異的成績不是很快樂嗎?”我託着下巴思考了一會,腦海呈現出一個新想法:温故而知新,學習後温習便能學到新知識,達到新領域,這不也是一種快樂嗎?漸漸地,似乎懂了……

我記憶猶新的另一句話,子曰:“君子不器。”器的意思是東西、器皿。按字面解釋應該是:君子不是東西。但是這個解釋總覺得很奇怪。其實呀,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有一種用途,換句話説,君子不能只會一門才藝,要多才多藝。哈哈,沒想到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論語》中古人用的語言和我們現在不大一樣,書中所寫的句子都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這樣不僅可以懂得孔子這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悟出許多哲理、道理。經常讀《論語》,它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能教會我們怎樣學習、做人、做事。《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好好琢磨!

論語高中讀後感5篇3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於窗前。悄然翻看,彷彿那哲理底藴隨熱氣在空中裊裊升騰,氤氲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説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于丹也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揮淇旌鴕藕痘諍薇憔鎂貌荒蓯突常釹菰諭純嗟哪嗾又校芫醯媚諦難掛腫啪醯沒畹煤芾邸5鬃永舷壬繚詡蓋暱氨憧賜噶巳鬆舾撕笫酪惶躒鬆惱孚校嫠吡宋頤牽綰斡悶膠偷男奶炊源鈧械娜焙隊肟嗄選H聳紫紉芄徽訪娑勻鬆囊藕叮返拿娑怨サ囊磺校灰啦誒錈媯槐楸櫚匚侍煳實兀庋荒薌又嗇愕目嗤礎R】贍艿賾米約嚎梢宰齙氖慮槿ッ植拐飧鮃藕丁R恢忠藕叮梢員環諾煤艽蠛艽螅糯笠藕兜暮蠊鞘裁茨?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意是説“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總是能聽到有同學抱怨説“學習好苦啊”,其實這都是把學習當成別人的事,沒有從心底真正熱愛學習的表現。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人的整個生命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中度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豐富內涵昇華靈魂。若是把學習當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個過程實在是艱辛而痛苦的,但是若發現了讀書學習的好處,享受這個過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們要和一個正直、誠實關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彷彿現在還回蕩在耳邊。朋友在我們的身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和對自己有好的影響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

如書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高中讀後感5篇4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説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説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説:“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説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説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高中讀後感5篇5

讀了《論語》,儒家思想讓我倍受感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剛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上記載:有一次,孔子在東遊途中,被一位小孩攔住了去路。孔子從車中探出頭來,問這位小孩的姓名,並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小孩聽到後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學的人——孔子。問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聽後大驚,羞愧得搖搖頭。小孩洋洋得意起來:“告訴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薦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孔子聽後不得不佩服,連忙下車行禮,對小孩説:“知識是無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一個人不論學問有多高,都要謙虛,知識是無止境的,世界上哪兒都是一種學問,千萬不可因為對方閲歷淺而嫌棄。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所以他的學問不斷增大,尊敬他的人越來越多。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充分地表達了孔子好學、知趣與豁達大度的胸懷。對於我們來説,光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就足夠讓我們去刻苦學習。孔子的品德一直處於世人所説的“最高境界”,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事父母幾諫”可謂是個經典,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阻。我們何嘗做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這您們做錯了。這不僅損害了和父母的關係,還會使家庭氛圍緊張。我覺得這是孝敬父母的常規知識。

還有一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當今社會,“孝”的本義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輩侍奉長輩。每個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繁榮的生活,但他們的內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年邁的父親與女兒的對話,父親都説在家鄉過得很不錯,不用女兒回家陪他,其實,他的雙腿已經不靈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醫藥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兒卻渾然不知。這則廣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會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於活的時間是否長久,而是在於這活的時間裏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後悔。做一個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出精彩,活出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lvjk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