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你是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你是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第一篇:你是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你是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你是最好的自己讀後感

想着看來真的好幾年沒寫過讀後感了,上一次也是國中時老師的作業?記憶真的模糊了。高中的話全都在寫議論文,大學就是論文了。期間也讀過自己好喜歡的書卻沒有寫讀後感的想法。這次想寫我想大概是因為前後的感想差距有點大的緣故吧,也有跌宕起伏的想法。

買書的原因我想最初的衝動應該是源於在微博上看到的張皓宸的插畫吧。然後就是五一前看到作者説假期會來中山這邊籤售,想着假期不如就去籤售買本書那樣吧,也有湊熱鬧的成分。

原本以為書本就是插畫形式,但當買到書翻開閲讀時發現卻不是這樣子的,還有21篇的文字內容。老實説看着插圖開始覺得有些許非主流的感覺,同時也產生了有些許後悔買這本書的想法,當然沒看過內容就有此想法真的太武斷了。在籤售回來的第一天晚上就開始閲讀了。誰知道第一篇第一段就是之前在微博飯圈有飯寫的其中一條讓我很有感觸的話,當然有寫明“張皓宸”。但是萬萬沒想到該書的第一遍第一段就是這段文字,那時看到,對焦那一刻鼻子就酸了淚水也來了。

“事到如今,你一定會感激,在這不長的生命中可以預見一個閃閃發光的人,那是多好的事吧。就算你們沒有在一起,也至少把他當做信仰一般遙遠地愛過,這青春就無悔了吧。”

讀到第九篇時就有一種讀不下去的感覺,也有了棄書的想法。因為看着都是關於愛情的篇章,以為是正本都是關於愛情的雞湯,所以開始有一種生厭的感受了。“這是國中時才愛看的饒雪漫的《天天天藍》觀感?”這樣的想法也萌生了。也有早知道就不買了這樣的想法。但也有還是堅持看下去的想法,所以看下去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了呢。

入眼的是“年少不再時,才敢懷念你”這是關於友情的。真的真正把我帶入去讀書了。然後後面的也有關於愛情的,親情的,都讓我深深觸動,為什麼觸動呢?我想因為截中了我的相同情感相同經歷了吧、看到最後兩篇更是讓我完全改變了當初的想法!至少讓我真的去思考了自己,現階段的自己,也真的觸動我讓我有了真的要往更好的去進發啊這樣的想法。

第二篇:《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

《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

女兒班上所有同學人手一冊《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的一書,看到書名,我就迫不及待想一口氣看完,希望找到答案—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

《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一書為我搭設了一個平台,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蔡禮旭教育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

在自己生活中,我們給了孩子很多很多,可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呢?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最有益呢?是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留給孩子一筆可觀的物質財富,讓孩子一生衣食無憂?還是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道德修養,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每個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出類拔萃、有個美好的人生!然而事實是否如我們所願的進行呢?我們家長是否在教育兒女的問題上不得其法呢?那麼又如何找對那條通往孩子的心靈之路呢?所有這一些,《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一書給我很好的啟示。

我們都知道,人一出世,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的動亂,可以説源於家庭教育不健全。我們如何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一書精髓 1

其實源於《弟子規》。

這是一本注重倫理道德教育的書,教你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教孩子怎樣做人,做一個好人,在家做一個好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將來在社會才能是一個好公民。以這個為教育目標。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長輩尊敬老師,就像蓋房子,孝敬就像鋼筋,那柱子是棟樑。先把基礎打好,再造牆裝飾。這是骨架,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一本很好的家庭教育用書。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要從孝悌來入門在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為什麼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出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很純潔。在這個時候家長施教得當,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孩童時代關鍵期的品德教育,非常可惜。 現在的孩子普遍有“自私、傲慢、目中無人、貪圖享受”等趨勢,和整個社會的浮華作風不無關係,可是家庭教育是有能力幫助孩子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返璞歸真的,如果能跟優秀的經典文化底藴相結合,一定能告訴孩子孰是孰非,不再迷失,“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謂教育,無時無刻不在發揮着作用,而我們這些大多部分只有一次做家長機會的父母們是否常常忘記自己的“榜樣作用”? 我們也看到身邊很多家長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知道如何教育;也很擔心社會上有那麼多的誘惑,即使在家裏好好教育,也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

做家長的,按照蔡禮旭大師的理念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表範,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就可以相得益彰。

第三篇: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小事成就大事 細節成就完美

——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有感

實驗三小蔣巧紅

很高興,一開學上級就配發了這麼多的好書。給我發的是《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拿到這本書,真想一口氣讀完。但因裏面值得研究的知識太多,不得不細嚼慢嚥。這本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説的教育細節)。真是一本值得老師認真學習的好書。

因為我們不僅教育學生,而且也是家長,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有益的方法。本書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其提到“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着人的心靈。無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的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説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説教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自醒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昇華和認識的飛躍。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不願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讚許,老人説:“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於是每天都到樹林裏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説:“謝謝,拉得真不錯!”

終於,家長驚異地發現了女兒優美的琴聲,忙問是什麼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

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説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女孩每天為孤寂的老人拉琴,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昇華。

這個傳奇故事便藴含着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無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無為教育,是需要我們教師親身垂範;需要我們用心傾聽、寬容、尊重與理解;需要我們智慧激勵;需要我們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更需要我們從細節入手身體力行。在日常教學中,真正把“無為”之道結合起來,加速學生“要我學”和“我要學”思想的進一步融合,才可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俗話説,“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標。我認為,培養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可能是比較難於實現的,但我們卻要努力去培養每一個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應該是我們孜孜以求的。

教育的靈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不僅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教給學生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好的教育目標。

書中還説,獲得成功的第一祕訣是勤奮,然而現實中,一些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不能取得進步,並不是因為智力因素,其最終原因就是不勤奮,沒付出,因此我們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取得進步,但是這並非對所有的學生都起作用,對

於部分學生,我們有這樣的主觀願望,而無實際效用,因為他們沒有學習的願望。

成功源自腳踏實地,而我們的一些學生,就是缺乏這樣的精神,因此我們的説教,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客觀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作為教師,我們明知不可為卻更要努力去改變現狀,力求更大範圍地去影響學生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溝通,這需要有良好的契機,機不可失,我們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努力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力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讓學生獲得進步。

總之,我覺得,我們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父母家長,因此無論是對於教育教學工作,還是對於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人及發展來説,這本書對我們來説,是很值得認真研讀的。

第四篇:《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假期中,我讀了由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質是學做人、誠實、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責任心、積極心態、堅強、樂觀、耐心、謙虛、獨立、勇氣、幽默、感恩、勤儉節約、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學習篇包括:方法、習慣、自學能力、興趣、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新力、探究力、勤奮、問題意識、活學活用、合理安排時間、整體規劃、休閒;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標、使命感、有計劃、毅力、挫折、面對失敗、行動、自我激勵、做喜歡做的事情、勞動、選擇、踏實、自我保護;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裏需求、知足、真誠、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寬容、愛心、傾聽、語言表述、友誼、距離、合作意識、孝、師恩難忘、處理衝突和分享快樂。其中每一篇的第一個教育細節都是這一部分的總論,即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個分別的總論。然後各篇的分論點各自獨立成篇。

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的好書,感覺很樸實、全面,比如什麼是好的教育?本書序言做了探討,教育要像杜甫説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説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説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第五篇:《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週的時間看完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於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於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飢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遊列國十數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理念的希望寄託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秀的有72人,優秀率僅2.4%,但(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是他的學説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看來,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逐漸發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誌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後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後,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着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創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7n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