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不顧諸神》讀後感---瞭解才是最好的溝通

《不顧諸神》讀後感---瞭解才是最好的溝通

目錄

《不顧諸神》讀後感---瞭解才是最好的溝通
第一篇:《不顧諸神》讀後感---瞭解才是最好的溝通第二篇:《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第三篇:《幸福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讀後感第四篇:幸福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讀後感第五篇:《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讀書筆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不顧諸神》讀後感---瞭解才是最好的溝通

《不顧諸神》讀後感---瞭解才是最好的溝通

若説起印度,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頻率高的嚇人的各種慘無人道的強姦案。去年看了曉説,高曉鬆談到印度人的那種平和的心態,不禁想到,如果真的是如此平和,那如此多的強姦案又是怎麼一回事。

搜刮了一下讀書時不經意留在腦海裏的各種信息,也就大概有以下幾點:印度等級觀念嚴重的種性制度,印度教而不是佛教佔據統治地位,一塌糊塗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度發達的軟件業和外包業,印巴分治及爭奪克什米爾,各種歌舞片,大量的貧民窟和糟糕的衞生狀況,人口即將超過中國。

讀完這本書,發現印度的複雜性依然超出自己的想象。不禁再次感慨,首先,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諒解甚至僅是理解怎麼就這麼艱難;其次,要實現大治的目標,面對如此眾多零零散散的問題,又該究竟如何入手?上週看到羅胖説的保守主義。聽完之後,心裏對於保守主義其實也有了更多的認可。但心裏還會問,理想派的做法固然不可取,而漸進式的改變,又要等到猴年馬月呢?什麼樣的問題,是需要一個良好的頂層設計,而什麼樣的問題,又是需要一點一點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呢?

我們該對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民族和宗教心懷敬意,或最起碼給予基本的尊重,但實際上我們在面對這些時,要麼是自大,要麼是不自信。普世價值觀,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的一個重要成果。我們無法強求他人,只能祈禱,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上天能夠賦予我們足夠的智慧,讓我們更加靈活,去避免災難。而這一切的開端,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試圖去了解別人,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去了解對方。

第二篇:《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

《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讀後感

女兒班上所有同學人手一冊《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的一書,看到書名,我就迫不及待想一口氣看完,希望找到答案—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

《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一書為我搭設了一個平台,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蔡禮旭教育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

在自己生活中,我們給了孩子很多很多,可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呢?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最有益呢?是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留給孩子一筆可觀的物質財富,讓孩子一生衣食無憂?還是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道德修養,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每個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出類拔萃、有個美好的人生!然而事實是否如我們所願的進行呢?我們家長是否在教育兒女的問題上不得其法呢?那麼又如何找對那條通往孩子的心靈之路呢?所有這一些,《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一書給我很好的啟示。

我們都知道,人一出世,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的動亂,可以説源於家庭教育不健全。我們如何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礎點(本站),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我們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一書精髓 1

其實源於《弟子規》。

這是一本注重倫理道德教育的書,教你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教孩子怎樣做人,做一個好人,在家做一個好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將來在社會才能是一個好公民。以這個為教育目標。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長輩尊敬老師,就像蓋房子,孝敬就像鋼筋,那柱子是棟樑。先把基礎打好,再造牆裝飾。這是骨架,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一本很好的家庭教育用書。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要從孝悌來入門在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為什麼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出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很純潔。在這個時候家長施教得當,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孩童時代關鍵期的品德教育,非常可惜。 現在的孩子普遍有“自私、傲慢、目中無人、貪圖享受”等趨勢,和整個社會的浮華作風不無關係,可是家庭教育是有能力幫助孩子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返璞歸真的,如果能跟優秀的經典文化底藴相結合,一定能告訴孩子孰是孰非,不再迷失,“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謂教育,無時無刻不在發揮着作用,而我們這些大多部分只有一次做家長機會的父母們是否常常忘記自己的“榜樣作用”? 我們也看到身邊很多家長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知道如何教育;也很擔心社會上有那麼多的誘惑,即使在家裏好好教育,也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

做家長的,按照蔡禮旭大師的理念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表範,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就可以相得益彰。

第三篇:《幸福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讀後感

《幸福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讀後感

幸福是一種心境,一種感覺,一種體悟,是人們對生活、對人生所擁有態度的總結. 它與富貴、權利.地位不一定成正比。

幸福原本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拋開塵世的喧囂與紛擾,找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真真切切地享受一份惟有自己知曉的歡樂。

幸福其實很簡單.有時如果你刻意地找尋幸福,你會發現它在迴避你,而當你嘗試着努力把幸福送給別人時,你發現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幸福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一書作者是世界傑出華商協會主席,華商500強俱樂部主席,中非希望工程主席,天九儒商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全球公益慈善聯盟金質勛章獲得者,中國文化傳播業新座標人物。社會活動家,國際慈善家,企業管理專家。世界傑出華商協會,是以華商500強為核心,以華人億萬富翁為主體的全球性華商組織,旨在促進華商精英強強聯手,和合共榮,他就是盧俊卿先生。盧俊卿先生子在《幸福的企業》一書中顛覆了企業管理學界以往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學術觀點,提出"幸福力才是終極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幸福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強調"企業是為員工(老闆也是員工)謀幸福的工具,而不僅是為老闆賺錢的工具";"企業應該追求幸福最大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幸福企業是用心建設的,而不是用錢建設的"......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高度評價。在《幸福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一書中,盧先生沒有運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經歷證實過的看法歸納起來,製做出一張獲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們能夠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也能夠找到幸福的真諦並使自己變得幸福。盧先生書中論述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他自己生活實踐的結果,是他的閲歷和觀察積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這本書淺顯易懂,讀起來趣味性較強,而且確實對追求幸福的人們有啟發作用。

在書的前半部分盧先生談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現象。他講到人們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社會環境,一部分是由於心理素質。顯然,這本書主要是剖析世界觀、倫理道德觀、生活習慣等給人帶來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盧先生認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種自我沉溺之人,分別是自責者、自戀者、自大者。

第一種類型是自責者,就是那種沉溺於犯錯意識的人,也就是那種過於求全責備、追求完美、理想主義的人。他們的特徵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給自己描繪出一幅理想的圖畫,而實際發生的情況卻和自己的理想不斷產生衝突,為此他覺得自責、矛盾、苦惱。這種狀況實際上是那些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種不適應症。

第二種類型是自戀者,其特徵是喜歡自贊自歎並希望受人讚歎。當然這種心理幾乎人人都有,但發展過度就會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緒。換句話説,自戀者顯示出一種強烈的虛榮心,虛榮心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感覺幸福快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覺得失敗絕望。盧先生認為,一個人只想要社會景仰他,而對社會本身絲毫不感興趣,他就未必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夠,也很難感受到全身心的快樂。所以虛榮過了頭,漠視關心他人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樂趣,這種人就不可避免地經常感覺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種類型是自大者,這種人自以為了不起、竭力要達到權力的頂峯並一味追求個人名利。這一類型的人權力慾比較強,若是不能征服別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會不快樂。生活中我們遇到總是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或總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人,應該就屬於這一類型。盧先生辯證地分析指出,這種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慾望被約束在適當範圍還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標時,就可能給其“外部世界或者內心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另外還有很多混合類型的心態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盧先生在書中分別論述了競爭、攀比、疲勞、嫉妒、犯罪意識、被虐、畏懼輿論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對幸福生活的影響,並有針對性地介紹了應對措施。

盧先生在書的後半部分則告訴人們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他分析了產生快樂的因素,然後論述了興趣、情愛、家庭、工作、休閒、獲得與捨棄等因素與幸福的關係。盧先生説,幸福,顯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環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環境,他認為在個人自身的範圍以內,幸福是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説,如果能擁有温飽、健康、愛情、頗有成就的工作、小範圍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這幾乎是人人可以達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還有一種幸福是精神層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條件是人們的熱情和興趣向外而非向內發展,也就是説人們想要得到這種幸福,首先要摒棄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遠目光,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滿腔熱忱地融入社會生活。

在當前的社會,有些人在精神上經常陷入痛苦糾結的狀態,其實他們具備很多可以實現幸福的條件卻自歎不幸,原因就在於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過於算計個人的得失,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時又令人沮喪,以致他們在追名逐利和過度虛榮中很少擁有幸福感,在長期負面情緒壓力之下,身體健康也容易受到損害。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而那些時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們在關注自己的同時也關注他人、對很多的事情感興趣,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因此這些人對於感情和家庭,對於工作和休息,對於獲取和給予,不僅能夠駕馭,還能夠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斷體會到快樂的滋味。

盧先生在書中一以貫之地倡導非自我中心主義,他認為一個人要是過分地關注自我,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慾望的牢籠中難以自拔,並由此產生無盡的痛苦和煩惱。而“非自我中心”的視角則會使自己與他人的對立消失,個人與社會的對立消失,使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消失。一旦人們除了自己也對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產生了真心地關注和付出,精神就會擺脱禁錮而變得開朗起來,幸福的感覺就有可能真正來到身邊。據説,以前曾經有幾個年輕人去問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怎樣才能找到快樂?蘇格拉底的回答是:“你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先去海邊的山上伐木,然後造一艘大船,完成後我自然會告訴你們。”那幾個年輕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許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們已經知道了怎樣才能找到快樂。這就是盧先生所説的“跳出自我,把熱情和興趣向外發展”,幸福的感覺會自然來臨。

第四篇:幸福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讀後感

幸福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讀後感

世界傑出華商協會主席、天九儒商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盧俊卿寫了一本書,書名為《幸福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本書出版發行可謂恰逢其時,就其思想與內容來看,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重塑良好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半年前,公眾的視線從關注希望國小轉向中非希望工程,對該工程及其工程執行主席盧星宇產生質疑。從而把盧星宇的父親盧俊卿主席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盧俊卿作為一個知名企業家、身兼天九儒商和華商協會主席,他管理企業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對社會的責任如何體現?他常講企業老闆富了不算富,員工富了才算真正的富,企業富了不算富,社會富了才算真正的富,這些理念在《幸福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一書中有非常豐富的論述。一個企業家的成功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誠信、感恩、責任。這些理念同樣在本書中有充分的體現。在中國社會中人人都知道以人為本,但怎樣體現以人為本?我以為重要的在對自然負責,對未來負責的前題下,才能真正的體現以人為本。如果我們對自然,對未來不負責,對生態環境不負責,人類沒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怎能體現以人為本呢?怎能讓人們充滿微笑的工作,怎能讓人們生話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幸福感增強呢?所以我講的責任,宏觀層面上講:首先是對自然,對環境,對未來負責,對社會負責;從微觀層面上對企業、對員區負責,對家庭負責。

一、構建企業的"幸福"價值觀

打造幸福企業,首先是一個企業價值觀的問題,就是要把企業的視線從以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為企業和社會輸入更多的人文關懷。現在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準不斷得到提高,在趨向繁榮的背後難掩精神文明的枯竭。富士康是中國製造業的標杆企業,我們承認其輝煌和成就的同時,更應該對富士康"十五跳"的悲劇加以審視,原來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出了問題,因為企業的冷漠。所以,盧俊卿提倡"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氣氛,讓員工充滿微笑的工作,讓員工擁有愉快積極的幸福人生",這裏就很好地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中國自古就是仁義之邦,在傳統主流價值觀的儒家思想中不乏這樣的表述。子貢曾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説:"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體現的是兼濟天下的宏偉志願,正如俞敏洪給新東方全體的公開信中所述,新東方要回歸自己最初的價值。新東方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老闆、也不是為了股東、名利,而是為了全國千千萬萬的少年對未來的期待。"為仁"要求我們"能近取譬",企業家想掙錢、企業需要發展壯大,這沒有錯誤,但是企業的榮譽和員工的幸福是不可分的,盧俊卿提出"幸

福力=競爭力",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做企業,那麼構建幸福企業,也就形成了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也就實現了"達己"、"立己"。所以儒家的仁並不是一句空話,它在當代的現實意義就體現在構建幸福企業上,這樣企業的繁榮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當時輿論質疑盧星宇借富二代之便,才坐上中非希望工程執行主席兼祕書長的位置,對於百分之十的管理費很有看法,不過盧星宇本人解釋道:"希望通過我的分享,讓更多的人堅信做好事有好報,做好事受人敬,得道可以多助,鼓勵更多的人蔘與到慈善公益中來,特別是希望'富二代'們都成為'仁二代'"。這裏的立意是很好的,她提倡"愛心無國界"也是對"仁"的內涵的延展。幸福企業的使命不僅要為員工創造幸福、還要為社會創造福祉。"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為社會創造的幸福感越大,社會反饋給企業及其成員的幸福感也就越大"。繼而以"幸福企業"推動"幸福中國",這就是幸福企業的真諦。

二、建設幸福企業,人人可參與

構建幸福企業,首先要把企業的發展方向引入正確的軌道上,樹立幸福企業的理念。重要的是,構建幸福企業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必須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才能保障幸福的貫徹。尤其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高調慈善無可厚非,但絕不能放空炮。盧俊卿在書中提出了一些構建幸福企業的方法,確有值得借鑑之處。書中舉例吸收了許多成功企業在這方面的經驗,從而制定本公司的制度體系,體現了學習和創新的價值。

盧俊卿構建幸福企業的思路非常明確,首先快樂工作、共同富裕、共同發展這三部分是針對員工而言的;構建受人尊敬的企業,則涉及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最後,幸福企業必須是健康長壽、成為員工永久歸屬的企業。在盧俊卿的管理實踐中,分別有成功和不妥的地方。舉例評析其優劣之處,為後進者提供一點參考價值。

“幸福企業的精髓是什麼?我認為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既然以人為本,就要考慮到員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小事做起。比如到了冬天,員工遲到的現象非常頻繁。這種現象屢見不鮮,那就是企業的制度出現了問題,因為制度是為了人而設計的。盧俊卿調整了企業的作息時間:把上下班時間分別推後和提前一小時,午休時間縮短一小時。因為冬天員工也不常睡午覺,所以這種人性化的制度設計,就能提高員工的幸福感,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書中舉例説海底撈火鍋店的做法就非常好,顧客在這裏消費的不僅是飲食,還有熱忱服務的心。企業對員工的心,僅僅提高待遇還不夠,這是純粹的"利而誘之"。幸福企業,能要把員工凝聚在感情的周圍,這就達到了更高的層次。有人會認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毫無技術含量。“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所以,"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其實,對員工付出情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也不是一件無所謂的事。

建設幸福企業是一個具體瑣碎的事情,也需要不斷摸索、不斷反思總結。筆者認為,一些創造性的做法,儘管出發點是為了激勵員工、提升幸福指數,也體現了儒商精神,但實際的效果未必符合制度設計的初衷。比如天九儒商設立的賢內助獎,設立的初衷是考慮到許多中層管理者平時的工作很緊張,夫人差不多都是全職太太,這些管理人員為公司作出的貢獻離不開家人的支持。這類獎項看起來很人性化,也符合儒商的精神,但執行起來卻稍顯幼稚。因為夫妻的關係、感情怎麼樣,夫人對丈夫究竟有多少支持,這是很難判定的。如果參評此類獎項,就如同某些學校貧困生申請助學金,站在講台上"曬窮",只不過賢內助獎是"曬密",雖然出發點很好,但不適合執行,且透明公開難以保障。

三、本書的積極意義與不足之處

《幸福企業》一書,最重要的意義是把企業發展圖強的重心從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引申到建設幸福企業文化的道路上,並且結合中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做出了努力的嘗試。這個理論開創了企業發展的新模式,從建設企業文化、提升企業軟實力出發,能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這就把"利"和"義"統一起來了,所以經濟gdp和社會gdp並不矛盾。在當下社會效應也十分明顯,因為自從盧星宇事件曝光後,盧俊卿及其天九儒商集團的聲譽蒙受了不小的損失,《幸福企業》樹立了天九儒商集團經營的合義性,其中不小的篇幅展示了盧俊卿的企業在制度建設上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其對社會責任的履行,這將扭轉輿論的不利聲音。

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不僅有理論深度,並且書中結合了古今中外很多知名企業在建設幸福企業方面的成功案例,篇幅不長,但內容十分豐富,體系很完整,幾乎可以作為一本把握企業管理方法的教科書。當然,本書在寫作上也有不足之處。個別案例與論證之間的關係還不夠嚴密。

可以説《幸福企業》一書以及盧俊卿在其企業內部做出的嘗試性探索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希望,所有的企業都能沿着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對"幸福企業"理論不斷加以摸索和錘鍊,打造新商業時代的幸福企業,打造商業圈的儒商文化。讓幸福企業的浪潮走近中國企業家身邊,走近中國企業家的心靈,走近中國人的身邊,走近中國人的心靈。

第五篇:《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讀書筆記

《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讀書筆記

經過對《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這本書的閲讀,加上老師的介紹,我對於印度的經濟,政治,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現在對我在閲讀過程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部分發表下個人看法與啟發。

總的來説,印度是一個極度多元化的國度,有着悠久的文明和宗教,自獨立後,政治文化對印度的影響超越了其他因素,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印度無所不包的政治文化以及政府的作用,你就不能透徹領會印度的經濟和宗教特性的變化。而在多年來的政治運動中,對印度現今的政壇產生深遠影響的有三個人:甘地,安倍卡和尼赫魯。但如今甘地主義卻顯得難以適應印度的後續發展了,正如印度的自由戰士薩洛基尼·南度所説:維持甘地時代的貧困狀態讓我們代價慘重。但甘地主義也依舊在影響着。本書圍繞着這三個人的影響對印度現代發展進行分析,而正如書名,印度崛起的確是奇怪的,他不像中國,他實現民主化,但卻尚未擁有相當規模或大量有文化的選民(識字率不足一半)。經濟發展方面,沒有經歷大規模工業革命的印度卻發展迅速。政治方面,印度崛起的政治體系卻是很不穩定的,加上有些國家明確期望它崛起,讓印度的崛起更與眾不同了。下面,我將根據書中各章進行闡述。

一.全球化和傳統化—分裂的印度經濟

只要瞭解過印度的都知道,印度跟中國一樣,是一個農業國,農民佔印度的絕大多數人口,貧民人口也佔大多數。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是世界第二大的軟件出口國,科技發展的速度驚人,這樣的國家根本就是一個矛盾體。現代而繁榮的服務業與廣泛而落後的農業是印度經濟的兩個顯著特點。

出現這種情況,要從尼赫魯政府説起,尼赫魯議會政府把大量資源投向投向為中產階級而設立的大學,以及建設城市中新的公共醫療機構,導致佔印度人口大多數的人口無法得到發展,即使尼赫魯曾嘗試過土地改革和農業改革,但因為國大黨精英分子和高種姓地主的從中破壞,都失敗了。在此我該為中國政府的強制執行政策感到慶幸嗎?而且,印度的種姓歧視也讓印度無法實現合作農業這種模式。尼赫魯因此也在之後讓印度陷入嚴重債務危機。不過尼赫魯為印度服務業與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擁護英語教育,使印度在服務業叫中國有了很大優勢。他的政府創建的五所包括印度理工學院的工程技術大學,在印度的科技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能做到這一切的,並不是農民,而只是中產階級們,印度也就陷入這種兩極化的境況。

而在農村,農民還在信奉甘地信條,但在城市中的很多中產階級眼中,甘地已經過時,這也造成農村人敢於貧窮,排斥現代化,進一步拉大城市與農村的差距。

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製造業方面不夠發達導致無法為普通人提供工作,服務業和it行業又需要技術,基礎教育發展緩慢,大多數貧民無法得到工作機會,只能幹低下的農活。看來,要使大多數人得到發展,還是需要解決工作問題,而基礎教育業必不可少。在教育與工作方面,本該發揮作用的政府卻無法提供有用的解決方案,因為他們的思維依舊只是在政治上而已,由此可見,政府依舊需要在國家發展中樹立正確的觀念。印度要想脱離貧困,還

有很長的路。

二.低種姓階層的崛起

印度的種姓制度影響深遠,低種姓階層向來是受壓迫的。高種姓構成了上層階級,由於公務員的世襲制和不可解僱,導致高種姓壟斷了政府階層,因此低種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無法跟政府對抗的。但要知道,低種姓人口可是比高種姓的多得多,在如今印度的現代化發展下,很多低種姓階層通過教育與自己的努力在各行業中得到了機會,進而慢慢的在脱離種姓制度的影響。其中產生重大作用的是各低種姓聯盟,如全印度亞達夫聯盟。在印度也不斷的出現平權運動項目。低種姓聯盟和高種姓的鬥爭也更加嚴峻了,其中低種姓代表瑪雅瓦蒂就是代表人物。

而在,北方邦政治舞台上,兩個主要的低種姓政黨已經超越任何一個全國性政黨成為主角了,這都得益於擁有人數優勢的低種姓的投票權。奇怪的是,如今又一些低種姓聯盟投靠高種姓羣體,我只能説,印度的宗教影響依舊深遠,高種姓實力依舊強大。

在所有邦中,泰米爾納徳是應對種姓中最好的一個,他們吧69%的政府崗位分配給低種姓羣體,得到的結果是90%的人口受過教育,除去了惡劣風氣後的泰米爾納徳的民主化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教育是人們信心十足,窮人援助體系也較為完善(竟然為學校提供免費午餐),即使種姓還在這裏發生影響,政府還有很多弊端,但與北方邦相比的話,還是可以看到明顯的差別的,只有民主與公平的社會才能解決印度發展遇到的障礙。但這一切,還需要時間。

四.假想之馬—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持續威脅

一説到印度教民族主義,就會想到古吉拉特事件,不管怎麼解釋,我個人認為這事件是極其骯髒,極其野蠻的,對印度教民族主義,我是絕不會報有友好態度的。印度教民主主義在印度中更多的只是熱衷於政治鬥爭,他們修改教科書,他們所組成的政黨只關注自身地位,而對整個印度的發展沒有任何構想,説白了還是為了維護高種姓的地位,其中國民志願團與人民黨是影響最大的,作者也為國民志願團具有侵略性而多數成員卻温文爾雅感到驚訝,這點我理解為印度宗教對人性格的影響,讓人温順卻無法忍受對自己宗教的褻瀆。

拋開暴力,人民黨在印度的發展卻也發揮不大,因為他們只是為自己私利而存在着,他們更多的只是轉移話題,逃避現實問題,崇尚“聖牛”。因為人民黨的上台就是為了對抗國大黨想其他弱勢羣體擴大政府公職保留配合,是在暴亂中上台的。而如今,人民黨卻為了選票刻意親穆斯林而導致下台,這也夠諷刺的,這種政黨,真的難以對選民負責,但在印度體系中,人民黨是不會那麼容易消失的。

我看來,所謂的印度教民主主義,更多的只是對權力的爭奪,在印度是一時無法更正的,而這也將阻礙印度的發展。

四.印度的官員和尼赫魯——甘地家族

印度政府的腐敗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廢除了許可證制度,平民眼中,公務員不是人民公僕,而是主子。印度廣為流傳的公式:壟斷+判斷=腐敗。印度政府效率低,官員職位世襲且幾乎都由婆羅門組成,官員不可解僱。因此,印度政府嚴重的貪污腐敗也不奇怪。印度政府無法為大部分窮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無法提供教學設施,無法提升鄉村的醫療質量。但印度不缺糧食,不缺經費,關鍵在於公務員的思想狀況,公眾也無法通過投票進行改革。正因如此,印度將近一半的補助糧都被偷竊,並且只能通過行賄得到這些糧食。政府出台的免費用水正常確實打着救助窮人的名義服務於富農,因為窮農根本沒錢購置抽水設施。而印度政府在空間站的研究卻發展迅速,可見,也不是能力問題,還是是態度問題。一個政府,只有抱着為國發展處理的態度才能有所作為。

尼赫魯家族在國大黨中的權力更替與鬥爭,從中也可看出國大黨的興衰與未來。甘地家族在我看來,只是一個在權力鬥爭中不斷創造悲劇的可憐家族而已,真的可以説是一入豪門深似海,從尼赫魯的世俗化治理,到英迪拉的強勢治理,到索尼婭的微笑治理,尼赫魯——

甘地家族的發展可以説是印度近代發展的締造者,尼赫魯引進了民主主義,卻難以真正實現,英迪拉無法拉動經濟發展,拉吉夫手下的政黨只熱衷選票而無所作為,索尼婭推翻國大黨孤立主義系統並在2014年大選取勝,似乎印度的民主化發展登上新台階了。尼赫魯的世俗主義兼容了宗教主義,這是一種成功,適合印度這個宗教國家,而他遺留下來的印度式的社會主義,即以精英階層組成的政府的無私工作來替代基層的社會改革,至今依然存在於國大黨的習慣性思維中。但國大黨到今無法進行劇烈改革,因為系統是英迪拉簡歷的,所以印度政府的現狀一時還無法改變,可見,歷史遺留問題深入人心後要想加以改變,是需要極大執行力和很長時間的。也正因此,印度政府依舊只是熱衷於投資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但對已能為大多數人提供崗位的工程卻進展緩慢。

當然,不能全是政府的問題,種姓制度的影響深入骨髓,即使很多低種姓已經進入中產階級了,但他們依舊對存有傳統設計的主僕思想,因此,對高種姓他們很多依舊只是逆來順受,改革的推動力不夠大。

不管過多長的時間,甘地——家族的影響仍將持續。

五.印度周邊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印度教和巴基斯坦充斥着強硬派沙文主義,宗教衝突依舊不斷,印巴關係也很微妙,印度政府的孤傲與巴基斯坦的軍事統治有相似之處,對於他們來説,雙方是不能妥協的,即使兩國人民希望政府間能結束這種爭吵。因此,可以看出,印度的崛起並不是他們適應於世界,而是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知識去改變和影響世界,這都處於他們的一種孤傲心理,這也是他們早期與中國,蘇聯,美國的外交出現問題的原因。而印度南亞穆斯林問題也挺嚴重,他們嚴重的貧困與教育問題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其中還有與印度教的衝突,而這個,因為是宗教問題,基本難以解決,似乎先從經濟上讓他們富裕起來比較好吧,在此不多談。印度語中國的關係從以前的親如兄弟,到現在的偶爾摩擦,但總的來説,兩個合作不錯,在我看來,兩國的互補可以實現共同發展,但以印度孤傲的外交態度,這個難説,只能説印度需要增加與中國的合作促進自己發展,而美國是支持印度的崛起的,因為印度可以牽制中國。雖然印度不承認這種説法,事實上,印度一直在保持與美國和中國的距離,我覺得這是很聰明的,因為可以減少因美中兩國衝突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可以肯定的事,印度在不就的將來,將成為美中後的第三大國家,印度的發展雖不像中國那麼快,但卻很穩定,他們發展帶來的經濟基礎要比中國穩固,印度的發展也是多元化發展的。

印度面對的挑戰包括了脱貧,環境,艾滋病和民主政治。這需要一個高效,具有前瞻性的政府,而這,如我之前所説,確實難度很大。

印度的優勢也是明顯的,首次按人口比例,印度依舊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往後五十年,發展的動力依舊強大,然後就是印度的民主政治,社會基礎教育還沒普及,發展潛力遠沒有完全開發,而印度的人才優勢還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如果處理好了,印度的奇怪崛起將一點也不奇怪。

推薦你訪問其他精彩文章:

《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讀書筆記

求職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適合才是最好的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標籤: 讀後感 諸神 不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n3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