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資治通鑑》讀後感精品多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精品多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精品多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一

早就聽説《資治通鑑》是一本好書,值得一讀,前些日子,在朋友家偶遇此書,徵的`朋友同意後,我便拿回家來讀。

《資治通鑑》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本書詳細記載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歷時1360年間,各個朝代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被歷代政治家所推崇。

書中着重記載歷朝歷代無數政治人物的盛衰浮沉、宮廷風雲變幻以及重大戰爭始末。但是,看完此書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所載的每一場血腥戰爭。在認真閲讀、品味的同時,我彷彿置身其中,彷彿聽到古代戰場上鼓角爭鳴和將士的廝殺聲、呻吟聲,當然還有老百姓的歎息聲。

每一場戰爭,都有一個所謂的接口和理由,比如平息叛亂、清君側、收復失地等······但是,無論有着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掩飾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們的真正目的,那就是為了讓他們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這樣,無數血灑疆場的將士和平民百姓就成了每場戰爭的犧牲品,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由此,不禁使我聯想起最近幾年,以西方個別國家為首所發動的幾場戰爭,比如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南聯盟戰爭。

與古代戰爭不同的是,現代戰爭以高科技尖端武器為主,軍人傷亡率較低,然而,最為遭殃的是仍是平民百姓。

在電視畫面上,當我們看到一顆顆殺傷力極強的炸彈落在平民區的同時,有多少無辜平民隨之喪命,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和兒童以及老人們可憐、無助、憤怒的眼神清楚地告訴我們,他(她)們渴望和平,然而,在殘酷與血腥的戰爭面前,在炮火和硝煙的籠罩之下,他(她)們的眼神和呼喚顯得多麼的蒼白無力。

因為戰爭,無數平民死於非命,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無數孩子成為孤兒,更有無數人淪為難民······想到這裏,我們不僅要憤怒地問那些以各種理由發動戰爭的政治巨頭們,假如這些人當中也有你的親人,你會做何感想?當你們坐在慶功宴席上分享勝利的喜悦時,可曾想過那些因為戰爭失去家園和親人的人們?

當然,自古至今,那些在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等正義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民族英雄和那些運籌於帷幄之中的謀士們,固然可歌可泣,功不可沒,但是我們更不能忽視和遺忘那些為了致力於世界和平而付出努力的正義之士。

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大家庭的各個角落,真正到了鑄劍為犁、永遠沒有戰爭硝煙的那一天,全人類都能團結、歡樂、和諧的相處,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將是何等的美麗。

我想,作者雖在書中列舉無數戰爭事例,其最終目的並不是教人們如何相互為敵,而最重要的是,讓後人吸取歷史的教訓,已達到前車之轍後車之鑑的目的吧!

面對戰爭,我束手無策,然而,我願同所有致力於世界和平的人們一道大聲呼籲: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二

近周來,我閲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三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這裏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餘年裏,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後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四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五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鑑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鑑》改編而成。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裏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資料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濟、文化方面。它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資治通鑑故事》裏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經過敏鋭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我,並憑着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所以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於展現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我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當向他學習。

讀好書不僅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並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以後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我成為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六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內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鑑》讀後感心得 篇七

《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説的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通過對這本的閲讀,我瞭解到了很多關於歷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通過對歷史的分析思考,個人得出一些關於歷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結論。我認為,分析歷史,不應該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社會歷史是人民羣眾決定的,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結論。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發展具有其必然性,從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為什麼必然發生。當然,歷史上發生的故事是由各種必然和偶然拼湊起來的。必然的是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以及隨着生產力經濟發展而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這些事情是必定發生的。好像,為什麼遠中國會由原始母系社會的公天下變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麼強悍,多麼能幹,就算沒有大禹,家天下一樣會在那時的中華大地上發展,因為此時的生產技術已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時代,因為人對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產力急需發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須成立一個政權,結束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年代,利用這個政權的強制性,組織人們一起合作勞動,一起建設社會各個方面,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素質。可以説,那時的人們需要一個家天下的政權,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族政權去通知他們,組織他們一起創造價值,發展社會。所以,家天下在此時是必然發生的,誰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那麼為什麼這個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假如當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説沒有大禹這個人了,就肯定會有另外一個人,做着跟大禹一樣的事,最後建立家天下政權,而這個政權有可能就不姓夏。這就是偶然性。

我們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們説,為什麼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為秦始皇這個人雄才大略,或者説是因為秦國有像李斯,白起,蒙恬這樣能幹的政治家,軍事家呢?通過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確的答案是什麼了,就是,當時,秦與關東六國不同,它的變法比較徹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促進了生產。就是説,秦國當時的生產技術要比六國高,生產力要比六國強,經濟實力遠超六國,秦國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比六國百姓高。之前已經説過,追求高質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時人類的本能,當時的人們也不例外,他們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質量,渴望生活在能帶給他們這種好生活的制度下,這樣的社會下,這樣的統治下,所以他們那時更願意接受秦國的統治,所以秦國的統一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民羣眾決定社會歷史。至於秦國暴政,那是秦統一後的事情,由於秦的強制過頭了,在他們統一全國後,他們的統治,他們的制度,很快就變得不太合適當時的人民羣眾了,所以秦也很快滅了。可以説,沒有秦始皇,沒有李斯等人,秦掃六和的事情一樣發生。拿秦趙長平之戰為例,人們習慣把責任歸到趙括的紙上談兵上,歸到趙王選將不當上,把功勞歸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實,就算趙王不以趙括為將,秦國也沒有白起這號人物,戰爭的勝利一樣屬於秦國,因為戰爭歸根結底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就算兩軍不交戰,晾在那,那麼需要消耗糧草啊,那麼秦國生產力這麼高,糧食儲備遠遠高於趙國,那麼就晾在那,最後贏的還是秦國。所以説,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至於,趙國以這樣的方式輸掉戰爭,秦國領軍的叫白起,趙國領軍的叫趙括,這些等等,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

我們還可以拿大家最感興趣的三國,來分析一下。那為什麼會有三國呢?《三國演義》序就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為什麼呢?是因為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治階級的時代我們可以説是歷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為庶族的時候要經過士族這個中間環節,因為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為什麼説他象庶族呢?因為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為什麼説象貴族呢?因為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 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的出現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佔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 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歷史舞台,但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麼?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 權,這我們前面已經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至於,那些什麼諸葛亮,關雲長,曹孟德,孫仲謀,司馬仲達的風雲人物的出現,和他們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沒有關雲長,那麼就或者會有一個長雲關,幹着跟關雲長差不多的事。但是由於他畢竟不是關雲長,兩人或者性格不同,那麼換成長雲關,可能就在華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麼曹操那時死了,代不代表劉備或者孫權就能馬上滅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應該這麼分着,還沒到合的時候。具體來説就是,魏國那時的實力是客觀實在的,這種客觀實在不受曹操個人是否存在而影響,曹操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台,拿着魏國已有的客觀實在,跟孫劉繼續抗衡,其它以後的故事,也會類似地發生,只不過主角換成曹丕而已。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就是這種結合,構成了中國五千多年來這麼精彩斑斕的故事。

所以,通過讀歷史,我們除了增加了個人歷史知識的儲備,我們還要學會思考,學會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得出關於社會如何發展,為什麼會這樣發展的結論。所以,讀歷史,提高了我們對社會事件的分析能力,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社會發展的形勢與方向,有助於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唐太宗説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八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那裏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餘年裏,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後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jk4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