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精彩多篇)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精彩多篇)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精彩多篇)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一

如果菲利普和他的妻子在船上找到像於樂這樣的百萬富翁,他們會欣喜若狂。

他們看了看餘樂,仔細觀察了他的樣子,從上面往下看了看,然後急忙去了解這位百萬富翁與船長的底細。

他們禮貌地與船長交談,稱讚他並詢問他的職業和家庭背景。隊長臉上帶着微笑説,“他是一個老法國流氓。他被帶到美國,很長時間後成為百萬富翁。他真的是賺錢的專家。”

據説這一次他回來看望他的親戚。他的名字叫餘樂。船長還沒説完,他們就衝過去擁抱了百萬富翁。

餘樂停頓了一會兒,然後大聲説:是誰?我是你哥哥!餘樂轉過頭,看着哥哥的臉。他緊緊地擁抱着對方,開始痛苦地哭泣。

其他人都很驚訝,一個接一個地把目光轉向他們,思考着這個話題:一個富人怎麼會有這樣一個窮兄弟?但這是事實!

在兄弟百萬富翁的幫助下,菲利普夫婦從澤西島回來後,在哈佛買了一棟別墅,賣掉了他們的老房子。這家人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500字 篇二

寒假裏,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作者是莫泊桑。讀完後,我有許多深刻的感受。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家人生活很苦,但父親知道他的一個兄弟—于勒在美國致富了,而且“我”的二姐也要結婚了。在二姐結婚前,“我”的全家去一個島上旅行。在去小島的船上,有一個賣牡蠣的人。許多人都買了,父親帶着姊姊去吃牡蠣。父親走向他的攤前,無意中發現他是于勒。父親向船長打聽情況,進一步證實了那個賣牡蠣的人就是自己的親弟弟—于勒。因為他的頭髮亂糟糟的,身上髒兮兮的。他還很貧窮、一無所有、處境落魄,父母親怕他連累自己,所以父母親和姊姊們都避的遠遠的,不願意理他。

我覺得,文章中的那個賣牡蠣的人雖然衣着不得體,但是他做的牡蠣卻非常美味。我覺得雖然他可能很窮,但是他願意把牡蠣做的很美味,還物美價廉。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像于勒叔叔一樣,很貧窮,很苦。但是地位稍稍優越一點的人,稍稍有錢的人卻看不起他們。為什麼?因為他們嫌窮人髒,窮人沒錢,就唾棄他們。人是需要幫助的,為什麼那些瞧不起窮人的`人不好好想一想:你們就沒有過過窮苦的日子?

我們應該努力工作,改善我們的生活。

我們更不應該瞧不起那些窮人,應該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幫助他們,只有這樣,世界才會變成一個友好的世界。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三

俗話説“文似看山不喜平”,對於一部短篇小説來説,情節的跌宕起伏尤為重要。莫泊桑深諳這一點,在小説情節的安排上疏密有致、詳略得當、一波三折。在於勒出場前,作者先是通過幾個細節描寫表現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經濟狀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日用品”;“姐姐們自己做衣服,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還要在價錢上討論半天”。生活的窘迫使于勒成了他們家的救命稻草,他的來信成了家裏的福音書,母親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於是一家人每個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去迎候于勒。

那麼于勒有沒有回來呢?作者故意留着這個懸念,轉而敍述起于勒的生平來,故事發展的節奏舒緩了下來。然後又敍述起看似無關正題的二姐的婚事以及澤西島的旅行來,正吊得讀者的心開始癢癢的時候,終於又回到了故事的主線上。原來剛才的一切都是在為最後的高潮的到來做鋪墊。于勒行為不端被送往美洲,賺了錢後寫信回來説要補償哥哥的損失,這封信又促成了二姐的婚事,而這樁婚事又為全家人到澤西島旅行,最終碰到于勒埋下了伏筆。一張一弛當中,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故事的高潮出現在船上,菲利普發現賣牡蠣的老頭很像自己的弟弟于勒,這正如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立刻激起了陣陣漣漪,氣氛隨着菲利普夫婦的心情一起變得緊張起來。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誰也不曾想到,讓全家人日夜期盼、朝思暮想的于勒又一次陷入了貧困的深淵,淪落到在船上賣牡蠣的地步。這個事實對菲利普夫婦來説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十年的等待、美好的憧憬全都化作了泡影。害怕于勒像當年一樣纏上他們,氣急敗壞的菲利普夫婦選擇了逃避,回家時轉搭了另外一條船。小説的情節其實並不複雜,但是作者卻能在這麼短的篇幅內,將它處理得曲折跌宕並且不露絲毫人為的痕跡,這確實是需要很高超的技巧的。

小説的標題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事實上于勒在小説中基本上處於不在場的位置,他沒有自己的話語,我們所知道的關於他的一切,都是來自別人的敍述。在小説中,于勒只是作為一個符號出現,他是金錢的代名詞。他在哥哥嫂嫂心目中的地位的高低變化完全取決於他財產的多寡。當初他揮霍無度,逼得父母動了老本兒,被認為是“全家的禍害”;他在美洲做生意賺了錢後,則被尊為“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菲利普夫婦的眼裏,于勒始終沒有作為一個人存在過,他們對待于勒的前後態度的轉變都是因為金錢,他們始終沒有意識到于勒是一個人,是他們的親人。從菲利普夫婦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金錢對人性的異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超越道德、超越親情,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有錢時,于勒就是“正直的好人”、“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沒錢了,就變成了“賊”、“討飯的”、“無賴”,對於勒態度變化之快令人瞠目,真趕得上“變色龍”了。小説通篇沒有一句對菲利普夫婦的正面評價,但是小説的每一行文字中卻又分明透露着作者的價值判斷。看完小説,我相信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腦海裏清晰地勾畫出菲利普夫婦的形象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資本主義金錢社會,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絕不會是個別的。當整個社會都瘋狂地崇拜和追逐着金錢的時候,人性的力量就變得脆弱至極。我們始終都生活在物質的社會中,金錢和人性的交鋒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現代社會,人性在金錢面前是否依然脆弱得不堪一擊?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和警惕的問題,這也是這篇小説到今天為止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

《我的叔叔于勒》篇幅雖然短小,但是在藝術上卻頗有成就。莫泊桑非常講究小説的謀篇佈局,他的小説往往看上去平淡無奇,事實上卻藴涵深意。這篇小説也是一樣。小説一開始,敍述者“我”講述了自己的朋友約瑟夫把一枚五法郎的銀幣給了一個乞丐,這件事令“我”非常驚奇。事實上,讀者也非常驚奇,非常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令約瑟夫如此慷慨。於是敍述者順理成章地把敍述權交給了約瑟夫,這一個開頭可以看作是小説的引子,小説的主體部分是約瑟夫的敍述。雖然講述這個故事時,約瑟夫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但是故事發生時,他還只是一個小男孩。

一般來説,第一人稱敍述有兩種敍述視角,一種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對往事進行回憶的回顧視角,另一種是站在故事發生時的角度進行敍述的經驗視角。小説中的約瑟夫選擇了他童年時的經驗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這不能不説是莫泊桑的刻意安排。因為孩子是最天真無邪的,他還沒有受經濟社會、金錢關係的影響,只有他眼中的于勒才是“叔叔”于勒,只有他才是站在親情的角度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當他知道眼前那個衣衫襤褸的老水手就是自己的叔叔時,他的反應和父母的完全不同。他的父親是“嚇傻了”,母親則是“突然大發雷霆”,像躲瘟疫似的躲着于勒,生怕于勒認出他們來。而約瑟夫則是仔細端詳着于勒的臉,心裏念着“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後來還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于勒,想到他身邊,對他説幾句温暖的安慰話”。

只有他才是發自內心地同情于勒,真心地發出“這個可憐的人啊”的感歎。通過約瑟夫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于勒的外貌,“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貧困衰老的臉,滿面愁容,疲憊不堪”,這飽含深情的文字,和他父母對待于勒的態度,兩相比較,怎能不令人動容?用孩子純真的眼睛來揭露成人世界的醜惡更加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説的細節描寫也非常出色。通常只是淡淡的幾筆,簡單的線條勾勒,卻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完美地表現出來。如寫到每個星期日去海邊散步,一家人總要盛裝打扮,“我的母親打扮得五顏六色,好像節日懸萬國旗的海船”;“可是到了最後一刻,總會在一家之主的禮服上發現一塊忘記擦掉的污跡,於是趕快用舊布蘸了汽油來把它擦掉”,這一細節帶着些許幽默的色彩,生動地表現了菲利普夫婦明明生活拮据,卻又硬要充上等人的可悲又可笑的嘴臉。又如在船上,父親想示範“文雅”的吃牡蠣的方法時,“他剛一試着模仿那兩位太太,就立刻把牡蠣的汁水全濺在他的禮服上”,這一描寫同樣具有非常突出的喜劇效果,父親的笨拙,説明他平常也並沒機會品嚐牡蠣,想表現“文雅”卻弄巧成拙。類似的例子在小説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莫泊桑的小説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平淡之中綻放光彩”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四

文中的若瑟夫卻是一個正面人物,作者用我的叔叔為題,表達了雖然父母不把窮水手于勒當作親兄弟看待,但“我”認為這是”我的叔叔”,作者用這個題目道出了一個孩子的不滿,也表現了作者的希望之所在。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文中的菲利普夫婦就是這樣的人。

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文中作為菲利普親弟弟的于勒當初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人。這在窮人家裏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于勒成為菲利普一家人的恐懼,菲利普的夫人克拉麗絲,也就是于勒的嫂子更是視他為瘟神,説他是個流氓、壞蛋,甚至不顧親情把于勒打發到美洲,任其流浪,任其辛苦。然而,于勒到了美洲之後,不久就寫信回來告訴菲利普夫婦,説他賺了點錢並希望償還他們的錢時,菲利普夫婦喜出望外,滔滔不絕地誇讚于勒,説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

兩年後,當於勒第二封信到來時,信上説:“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這封信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人看,更加欣喜若狂。甚至就連菲利普嫁不出去的女兒也因此而“名花有主”,因為有一天晚上菲利普一家給那個青年看了于勒的信。

而當菲利普一家去哲爾賽島旅行時卻偶遇落魄的于勒,一個又老又髒賣着牡蠣的老水手,滿臉愁容,狼狽不堪。菲利普夫婦失去了之前的“熱情”,轉瞬間變得更加冷酷,更加無情,“逃之夭夭”,骨肉親情自此再不相認。恰似一幅對聯所述:“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裏豈念骨肉;富貴趨之貧賤避之目中惟有金錢。”該小説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們精神的墮落。小説行文波瀾起伏,情節巧妙真實,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當今社會中,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錢”。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我想,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責任鑄造生命的意義,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為,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龍應台所説:“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最幸福的。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篇五

暑假,我看了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説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説名篇之一—《我的叔叔于勒》,它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當於勒花光了自己所得的財產,並且大大地佔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部分時,他們視之為“混蛋”、“無賴”;當於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賺了點錢時,人們立即對他寄予厚望,甚至每個星期天都去海灘上等候于勒的回來:但當發現于勒沒有成為富人,反而淪落為靠賣牡蠣過日子的小販時,他們的真面目暴露無遺,連“我”出於同情多給了于勒十個銅子,也要遭到斥罵:“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

這篇小説通過於勒貧窮時被趕走與發財時被誇讚,以及菲利普夫婦望眼欲穿地盼望于勒歸來與見到窮困潦倒的于勒躲之惟恐不及的兩組比較,揭示出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庸俗等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

在當今社會中,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唯有金錢”。這是一種精神的缺失,一種關注內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質主義者。我想,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內心世界,以清麗的雙眼凝眸世界,用愛與職責鑄造生命的好處,譜寫新世紀的輝煌。因為,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龍應台所説:“錢能夠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能夠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能夠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由此可見,擁有親情、友情……才是最重要、最幸福的。

所以我們不要把實現理想寄託在別人身上,就應透過自己去奮鬥,去努力,去爭取。在親情和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5lw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