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多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多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多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一

寒假裏,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該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英中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英中,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後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説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後來,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後失敗了。

不過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希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後來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助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後,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後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該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做人也要不斷學習新的東西這樣就會進步,取得勝利。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900字 篇二

《中國近代史》是由蔣廷黻先生編寫的一部講述中國近代歷的重要事件及其背景的書。這本書是蔣廷黻先生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思考,1840年——1925年這段時間,也讓我對神州大地上的人民有了更多的瞭解。

當時的中國政府由於自古以來的小農經濟以及過於膨脹的君主專 制,不明白他們所面對英國、法國並非是蠻夷之國,西方國家帶着紳士風度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來進行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知道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而此後引發的鴉片戰爭僅僅是因為皇帝對待馬嘎爾尼十分無禮。中國直到鴉片戰爭失敗及剿夷派崩潰後,才有人意識到改革是強國之路。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林則徐這個人物,他是典型的中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鴉片戰爭的失敗跟林則徐本人是有着很大關係的。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看起來是一個十分有決斷,有思想,一心為國保衞人民且百戰百勝,戰無不勝的人。其實他也真的覺悟到了是時候去西方取經了,但是他為什麼沒有把他的想法大膽公開出來?如果從他那時起,覺悟了的士大夫都去表達自己,那中國的現代化可能會早二十年。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因為在他心中,他的名譽比拯救世界更重要。這也是中國士大夫的通病。我認為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士大夫本來就是膽小懦弱,不敢説出實話,另一方面是皇帝和官 場的大背景十分固化,且皇帝時常用人不當,使士大夫們不敢言也不敢怒。所以我認為現在的統治者應當多聽取八方的意見,讓真正有抱負的明珠慧眼幫助中國一直進步。

其實只要當時政府回過頭去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閉關自守是多麼大的錯誤。遠在唐朝時,日本就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快速引進中國文字,服飾,建築甚至是管理制度,它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進行很徹底的進行改革,於是它就越來越強大。不説日本,當時玄奘西行,引進了佛教,使其在中國發展。佛教的引進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選擇,還促進了國家的管理。這説明引進外國的優秀文化是一個促進國家發展的好辦法。倘若當時的中國有足夠高的智慧,大膽引進西方文明,將戰爭化險為夷,那麼中國不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而且一定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文明的輝煌。歷史不會改變,但我們可以吸取歷史的教訓。學習歷史,吸取教訓,是走向成功的捷徑。在做決定時,想一想曾經走過的彎路,或許,它就會輕鬆許多了。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三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我們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並且這是一段屈辱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着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中國近代史,使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鬥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間相比較。

中國是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羣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個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的覺醒,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我們更應該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們的國家保持飛速的發展。我們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使祖國走向輝煌。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四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 0年鴉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眾自發的。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篇五

即便是從未度過近代史的中國人都清楚,中國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戰火與鬥爭的百年。但同樣我們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裏,卻也還有着點點星火在泯滅與重生中堅守,燎原中華。

而這也正是我閲讀《中國近代史》最受感動的地方。

談中國的近代史往往是從廣東省虎門鎮開始的,一位前清的欽差大使將收繳上來的兩百多萬斤鴉—片在這裏焚燒成灰煙,匯入汪洋。自此中國開始陷入西方列強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燒鴉—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開始了他長達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理會朝廷上的譏諷,“知其不可而為之”,回憶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腦海裏剩下的不再是侷限於史書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潰下,一個儒家士大夫對於自身信仰最後的堅守。

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無人堅守信仰的國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務,康梁因信仰而變法,即便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也失敗了,但他們卻憑藉着自身的不懈堅守啟迪了千千萬萬的學生與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敗換取中華大地上那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解放了民族之思想。並從俄國的十月革命中尋得更為偉大的信仰——共產主義,領導我國人民在三十年後的十月建立了偉大的新中國,為中國近代史畫上圓滿的句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而堅守信仰終究是困難的。為了民族之革命,中華之振興,孫中山先生耗費畢生之心血,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凱冠冕堂皇地竊奪,眼睜睜地無奈軍閥無休無止地混戰。但先生仍舊堅守着,也堅信自身之信仰必將成為現實,他在、於失敗中再次發動二次革命,領導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學習蘇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改組自己親手建立地國民黨,促使北伐,最終病死北京。無論是政客還是文人,像汪精衞,周作人那般為了一己之富貴,一命之殘活而果斷拋棄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當我們回望歷史,卻可以發現無論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堅守信仰的同志也不會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以其自身之穩健宣告着堅守信仰的勝利。

有人説生命之虛實在於信仰之虛實。空虛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響甚微。因而我們更需要擁有更為充實的信仰,也唯有充實的信仰才會促使我們內心不顧一切地堅守。生命的價值是需要一份充實的信仰去完全的,雖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進步,國家之富強,卻必須要無愧本心,無害人民,而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與國家的。生命是一條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懼路途之兇險,不去糾結一時之盛衰,把信仰作為一個人生的載體,去堅守,從而以整個人生的長度去證明一個生命之深淺。

這,便是堅守信仰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5mz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