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葉聖陶富翁讀後感

葉聖陶富翁讀後感

第一篇:葉聖陶富翁讀後感

葉聖陶富翁讀後感

葉聖陶富翁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葉聖陶先生的《富翁》,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童話。

這篇童話主要講了有一個地方,孩子們還躺在搖籃裏的時候家長就教育道:“孩子,你們要克勤克儉過日子,專心一意想法子弄到錢,錢越多越好,裝滿你的錢袋,裝滿你的箱子,裝滿你的倉庫,你就成為富翁了。世界上最尊貴的是富翁,他們有一切的權力。世界上最舒泰的也是富翁,他們什麼事也不必做,需要什麼,只要花錢去買就是了。孩子,你開頭要勤儉,待你成了富翁,你就有福了!凡是拿這一番話來教育孩子的家長,大家都一致稱讚是好家長。孩子們從吃奶開始就堅決接受這樣的教育,所以在那個地方,富翁就十分之多。

成為富翁的人呢,一想起家長們的教訓,就覺得十分有道理,眼前的事實證明,一切權力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了,他們要又高又大的房子,自然有人來給他們造,他們要去什麼地方,自然會有人抬着轎子、拉着車子把他們送去。他們什麼事都不用幹,今天跳舞,明天聚餐,好不快樂!而那些沒有成為富翁的人就在不斷努力成為富翁。有一個石匠在開山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大金庫。從此,那裏的人都成了富翁。可是後來,富翁們的糧食吃完了,糧食店的老闆也不賣糧食了,農夫也不種菜了,那裏的人陷入了飢餓的恐慌之中。

看了這個故事後,我不禁為故事中的人們感到可笑。金錢是很重要,富翁的確很好,但是有些人活到世上就是為了錢錢錢,這樣的人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只為了錢,反而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我認為這樣的人是最最搞笑的人!

葉聖陶先生用童話的角度諷刺了那些只為了金錢而迷失自己的人,《富翁》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去看看。

第二篇:富翁讀後感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富翁讀後感。”近幾天,我又看完了一本好書——《稻草人》,合上書本,我意猶未盡。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孩子小的時候,長輩就教育他們要勤儉節約,長大成為富翁,就有福了!一天,有個人發現了一個金礦,大家都到裏面搶金子,最後都成了富人。沒人再種地,沒人再幹活,那些成為富翁的人被活活餓死了。

其實在生活中,我覺得一個人只要活得開心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追求完美呢?安分守己、踏踏實實地工作、生活、學習不是挺好的嗎?何必整天到晚都去發那白日夢呢?真正的財富是通過辛勤的勞動和智慧創造的,不勞而獲的財富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讀後感《富翁讀後感》。

這使我聯想到了我們以前學的一篇課文——中彩那天。這篇課文寫了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了大獎的彩票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還了同事。這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誠實守信是做人最應具備的道德品質,這種精神上的富有使用金錢換不來的財富。

第三篇: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

這個故事十分感人,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稻草人的主人是個年邁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為傷心過度,她落下了動不動就流眼淚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幾年鬧水災,莊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乾癟癟的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皺紋。這一年,稻子長得很壯實,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敵——一種灰色的蛾子飛來了。它們在稻葉上安了家,肆無忌憚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們並不把他放在眼裏。稻草人想到主人乾癟的臉,又想到了(更多請搜索)主人不幸的命運,心裏像刀割一樣。稻草人使勁地扇扇子,可是蛾子們還是繼續放卵,然後從容不迫地飛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訴老太太,可他不會説話,他好傷心……

河裏傳來一陣咳嗽聲,原來河面上停着的小船裏躺着一個病重的孩子。他用輕微的聲音叫媽,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響。他的母親是個漁婦,靠捕魚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漁船上哪裏有茶呀?婦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給他喝。婦人捕到一條鯽魚放在桶裏,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腳下。稻草人多想燃燒自己為孩子燒那條鯽魚補補身子,多想拆開自己給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動不動地呆着,他傷心極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婦女的哭聲驚醒了。原來她的丈夫把家裏的錢財全賭光了,最後想把她給賣了。她走投無路,想到了投河自盡。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輕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漸漸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卻什麼也做不了。他傷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幫助身邊的人們! 為了驅趕破壞稻穀的灰蛾, 他使勁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訴老太太, 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變成被子給孩子温暖, 為了阻止婦女跳河, 他流盡了眼淚。

最後,稻草人倒了!不是因為他怕辛苦,而是因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樣碎了,讀後感《葉聖陶稻草人讀後感》。於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麼崇高!處處、時時為別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為別人多着想一點,多獻出自己的一點愛,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像那首歌唱的那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春天!

2

稻草人是用稻草紮成的一個草人。插在莊稼地裏,用來驅趕叼稻子的麻雀。他雖然不能動,也不能説話,但是心腸很好,一心想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稻草人親眼目睹了三件令人十分傷感的事。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個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東西,只有靠種稻田養活自己。每年莊稼都鬧災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來了風調雨順,稻子卻被蟲子吃了個精光。稻草人擔心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傷心,急得恨不得撲上去趕走蟲子,但是卻一動也不能動。

一名漁婦坐着一艘小船,帶着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孩子捕魚,想給生病的孩子熬魚粥喝。孩子口渴了,漁婦就用碗從河裏舀起一碗河水灌進孩子嘴裏。孩子咳嗽得更厲害,只剩下喘氣,後來就沒聲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漁婦也沒有空閒和時間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腸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小孩子多可憐啊。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給孩子煮茶喝。可是,稻草人沒有辦法,心裏雖然很悲痛,也只能一面歎氣一面哭,像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裏,連半步也不能動。

另一位婦女更傷心。因為孩子死了,丈夫賭錢把家全敗光了,就連她也要被丈夫賣掉。心裏別提多難過了。來到這河岸要投河自盡。稻草人着急死了,想救她,拉住這位婦女,阻止她尋死。但是它辦不到。它恨自己,認為見死不救是自己這一生最大的罪孽!

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和人差不多。它非常同情受害者,為了撲滅主人的仇敵——蛾子,他愁眉不展,像害了病似的,傷心極了;為了能讓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他寧可自己燒為灰燼,也在所不惜;為了挽救那名悲傷婦女的生命,他的心像玻璃一樣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間。稻草人是一個富有同情心,不怕犧牲自己,一心想去幫助別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連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對每一件事情都無能為力。

但願我們世間多一些像稻草人這樣的好心人,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第四篇:葉聖陶童話讀後感

葉聖陶,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國兒童文學中的經典童話。它們親切而淺顯,但又讓人深受啟發。這就是《中國名家經典童話之葉聖陶專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麗的田野裏。他的骨架子是竹園裏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膚是隔年的黃稻草。破竹籃子、殘荷葉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臉平板板的,分不清哪裏是鼻子,哪裏是眼睛。他的手沒有手指,卻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實也不能算拿,不過用線拴住扇柄,掛在手上罷了)。他的骨架子長得很,腳底下還有一段,農夫把這一段插在田地中間的泥土裏,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裏了。

稻草人不能動,不能説話,但他和我們一樣,也有感情,高興、悲哀、歡喜,等等等等。當田裏的害蟲沒有了,他就高興了;莊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歡喜了;莊稼被害蟲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別負責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裏的扇子輕輕搖動,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麻雀——他們是來吃新結的稻穗的。他總不肯吃飯,也總不肯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總是直挺挺地站在那裏。

稻草人的樸素、負責任和不辭辛苦,值得我們學習。他不怨環境差,不嫌待遇差,也從不想着去一個更舒適的地方,做更輕鬆的工作。它總是盡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稻草人》給我們的啟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發人深省的童話。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腳下的普通石子。終於有一天,他被腳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這就是葉聖陶爺爺在他寫的童話裏告訴我們的道理。不離不棄,永不言敗,這就是我們對待生活應有的態度。

【點評:

祝遙的這篇讀後感也是獲得妙筆獎的。

葉聖陶先生的童話現在讀的人不多了。但他是我國現代童話寫作的開拓者,祝遙讀的這本書裏的童話,在我國現代童話創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正如祝遙在讀後感的第一段裏寫的那樣,這些童話“它們親切而淺顯,但又讓人深受啟發。”

由於這本書並不是一個連續的故事,而是編入了很多篇各自獨立的童話。所以寫讀後感就比其他的書要難一些。

《稻草人》是葉聖陶童話中最有名的一篇,是最能給人留下印象的一篇。祝遙就選擇了這一篇來寫讀後感。

這篇讀後感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是介紹這則童話故事的內容,第五自然段是祝遙的感想,説稻草人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樸素、負責任和不辭辛苦”。

由於這本書裏不止《稻草人》這篇童話,所以在第六段又選取了《古代英雄的石像》,簡單地寫了一下故事的內容。然後在最後一段裏,對這尊英雄的石像和稻草人兩個角色的價值進行了總結,那就是:“不要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不離不棄,永不言敗”,則是聯繫自己的生活,説要用這種精神去對待自己今後的生活道路。

要記住:寫讀後感一定要聯繫自己的生活,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也包括自己。

————————————

《葉聖陶童話》這套書是以散文的形式寫童話,語言非常優美,還藴含着許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種子》。講的是一粒非常寶貴的種子,先後落到了國王、富翁和士兵那裏。他們都把種子看得很嬌貴,精心呵護,想讓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果種子怎麼也不發芽。後來,種子被一位農夫撿到了,便把這粒種子和其它種子一起埋到地裏,對這粒種子和其它種子一視同仁,一起澆水、一起施肥。不久,這粒種子便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從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對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長規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適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

只要是讀過葉聖陶童話的人,我相信一定會深有感觸。就正如魯迅所説:“葉紹鈞先生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道路。”的確,聖陶爺爺的童話總是給予人無限感慨,更可以説是驚喜,直接説就是一種心靈的震憾。全書23篇短片篇童話,每一篇都引人深思,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小荷作文網

每一篇我都會細細品味。聖陶爺爺的童話就像是一張色彩濱紛的夢網,將我陶醉其中。我為童話中的主人時悲時樂,有時會為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而高興的手舞足蹈,同時也為了一個無言的結局而掉眼淚。由此可見葉聖陶的童話達到了何等的境界呀!小荷作文網

我是很欣賞葉聖陶的寫作手法的,他能靈巧的運用身邊的一切事物,從而妙筆生花。譬如《小白船》:小荷作文網 ,你也可以投稿

一條小溪是各種可愛東西的家。小紅花站在那兒,只顧微笑,有時還跳起好看的舞來。綠色的草上綴着露珠,好象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鋪着青色的萍葉,矗起一朵朵黃色的萍花……

這是何等怡人的美妙敍述呀!當我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心不知不覺的被帶進了這夢幻其中,成了這其中一員,和那紅花、綠草、一起盡情舞動……

當然精彩的還不只這些。再如《梧桐子》中對梧桐子的描寫,多麼逼真,他們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都刻畫的栩栩如生,彷彿那就是一羣活潑蹦 亂跳的小生物。綠色的帷幕.深藍的天空.幽靜的庭院,襯托出自由活潑的梧桐子。顯的一切是那麼的順其自然,我不禁要讚歎起聖陶爺爺的返童之筆,他能將自己完全沉浸在孩提的夢境裏,然後又把這種美麗的夢境躍然紙上,這是多麼美麗的敍述呀!

但是美好的東西是不會永久的,葉聖陶也不自禁地融入了許多“成人的悲哀在裏面”。《傻子》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在我們看來,好人會一生平安,壞人就會得到應有的懲戒。在葉聖陶的童話中,他不僅有力的證實了我們剛才説的一點,並且更深入一步的想到原來的那個黑暗的社會並轉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讓我們好好學習,珍惜眼前的一切。正如童話中的傻子,雖然在別人眼裏他就是傻.笨,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代表的就是善良的那一類人們,他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真誠.勇敢……他身上閃耀着那種熾熱無比的光芒是每個人都無法承任的!

葉聖陶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國現代作家,教育家,他是江蘇蘇州人。同樣是為了閲讀考級題目的命題,我捧起了《名家經典童話——葉聖陶專集》。

這本專集選編了三十五篇童話,都已成為著名的童話經典,它已經影響了幾代人。葉聖陶先生的童話寫於二世紀,三四十年代,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脈搏和生活,有人民的飢苦、作家在過去那個時代的理想和追求、各種不同的人是怎麼生活的、有過怎樣的艱難,有過哪些鬥爭,今天的孩子對這些會很有新鮮感,從而更深切地懂得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有多麼的幸福,才會倍加珍愛。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童話,告訴我們更深刻的人生道理。這些童話反映的都是當時的現實生活,語言樸實生動,故事寓意深刻,極富教育意義,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讀者的歡迎。讀着讀着,我漸漸喜歡上了他的童話,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顆童心躍然紙上,讓我也體會到了童年的快樂。其中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塊石頭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樣,這個石像就立在廣場中央,很高,很耀眼。人們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頭很驕傲,最後被摔得粉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俗易懂地告我們“人不能驕傲”,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只有謙虛的面對一切,才能進步。”

世界上有人類開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語言。有孩子,有語言,就有了童話。一個孩子,離開母親身體,來到這世界,他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童話的世界。童話是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好朋友。孩子是離不開童話的。孩子在,必有童話在。

我想當孩子長大後,再拿起伴他成長的這套書, 將更會深領它的價值和意義。

第五篇:《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透過歷史篝火的餘燼,我們仍能見到在一個不平靜的時代,赫然屹立着的一羣教育名人:蔡元培、魯迅、胡適、陶行知、葉聖陶等。他們在沉思、在醖釀、在燃燒、在傳遞······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他們構建起了一個時代教育的高峯。時至今日,儘管他們給我們留下知識隱隱約約的背影,但仍然是我們追趕的方向。在永恆的歷史長河中,他們永遠是我們景仰的高度,更是吸取“營養”的不竭甘泉。

我們的教育有自己的傳統,這個傳統已經有上千年了。比如在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就是世界的“軸心時代”,“人們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可是,要回到傳統並非易事。慶幸的是,在現代種種的教育理論和事件面前,廣大教師的熱情是空前的,遺憾的是,許多教師的熱情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回報。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論面前,茫然中,反而變得異常困惑、疲憊,變得手足無措:有了好胃口,卻沒有健壯起來!這是致命的問題。閲讀大師是許多名師成為一個有自信的教育者的祕密“通道”,在知識傳遞、升學和效率之外,看到了教育是事關靈魂的事業。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師。

今日中國的國小教育,説是要從小培養學生,而真正教給學生的又是什麼呢?我還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於現在的國小教育自然也説不出什麼大道理,可是有心的人都可以從鄰居的小孩、親戚的小孩中發現,現在的國小生壓力是多大,一堆寫不完的作業,一堆看不完的書。儘管我不知道老師在課堂對學生的教法是怎樣的,但是光從這些“作業”“書籍”來看,學生也必然得不到什麼真正益於生活、益於學生本身的東西的。孩子們的目光從充滿神采變得呆滯、無神,鼻樑上竟然還掛着個厚厚的眼鏡,這究竟是有多悲哀。老師究竟把孩子們當成了什麼?機器嗎?我想,孩子們不是在學習、不是在長見識、更不是學有所用,只是在“讀書”,很純粹的“讀書”,是的,“讀書”!

一朵花、一棵草,它那發榮滋長的可能性,在一粒種子的時候早已具備。但是有些種子竟然不能發芽,即便發了芽,竟也是苗而不秀、華而不實的。這是什麼緣故呢?或許,是它遭逢的環境有什麼不適宜的地方,又或許那栽培它的種植家不知其根本,橫加摧殘。就好把植物比作國小生,國小老師是種植家。現在的國小老師對國小生真正負責的又有幾個?都説國小教育是為了國小生的,可是我們究竟希望國小生達到什麼樣的地步呢?若是單叫他們摹仿古人,記憶古人的思想,那教他們識些字也就完事了,若是單叫他們學得一技一藝,那麼叫他們去那種專門招學徒的職業學校就好了呀,何必要受教育呢。

試問現在的國小教師對科學抱得是什麼態度?莫名其妙,從未接觸過的是一類;略一涉

獵便嗤為無用的是一類;而那些真正受過師範教育的人,在師範學校時就把心理學、倫理學看做最無味的東西,等畢業了,拋出腦海還來不及呢,怎麼還肯花心思研究呢。教師只知道教人讀書,卻不教人怎樣讀書,更不知道讀書是要學生知道“以往”,為“未來”做準備。老師只顧教書,卻不管學生是否需要。讀書只求記憶,沒有研究的方法,沒有實驗的機會,那是絲毫沒有用處的。如果一個人的幼年時期都被老師引導在死讀書上,就如同被拋入了汪洋大海。

在學校,如果你“學”的好,“讀”的好,“記”的好,“考”的好,那他們便是好學生,如果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走神、開小差,老師們便會認為這些學生不思進取,不好學,甚至還覺得他們在擾亂課堂,所以,教師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壓制他們,甚至是懲罰他們。國小的學生,他們都還只是孩子,他們喜歡一切直觀的東西,喜歡親手去觸碰、去實驗。不喜歡只坐在教室裏聽教師講授。教師所教授的並不是切合學生的生活的事事物物,學生就不會感到缺少這些知識的困苦,對這些知識自然無所需求,更不可能會提起興趣。我們試想,使喜歡活動的兒童離開了他們玩弄、撫摸、觀察、實驗的環境,坐在教室裏,所佔的地位不過一桌一椅,所見到的東西不出一室一外,所接觸的事物也就是某某科目,這不是一種特異的拘束的境界嗎?如果不能在野外教學,如果一定要在教室教學,那麼,老師如果注意啟發、引起舊觀念,授予新事物,那也是好的啊!

雖説讀書、看書,但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並沒有好好利用書籍。書籍的效用在於傳授以往的成績,流佈個人的思想,用書制度的好處,就在於使學生知道這些成績和思想,並備遺忘。可見、書籍有多重要,可是知識的獲得不一定要靠讀書,讀書不過是種種學習方法中的一種罷了。書籍只是作為我們的一種參考。所以,讀書是一種手段,並不是最後的目的。我們既然認定知識不是可以傳授的,那麼對於兒童,我們決不能將現成的知識裝進去,而要兒童自己做出來,不是使兒童學習了現成的知識預備應付將來的事物,也不是使他們只為了有知識而去求知識,而是使兒童從事物中尋求真知識,並用真知識來支配他們的行動。學生有一種本能,在粗心的老師看來,這沒有什麼意義,有時還加上“無意識”的評語,表示厭惡和不屑。其實本能正是教育的原料,如果能加以引導,沒有一種本能沒有積極的傾向,不過有的比較容易陶鑄成良好的品德,有的比較難一些罷了。教師如果能留心兒童的本能,便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扼要的手段,隨時獲得新的經驗和知識。兒童的某一本能倘若有善的傾向,便應該設法使他們儘量發展,漸漸成為有意識的習慣;倘若有惡的傾向,便應該設法引導他們轉向積極,不使造成惡的結果。阻遏絕不是正當的方法,如果將兒童的各種本能阻遏淨盡,教育就失去了原料,那還有什麼教育?

慾望是人生活動的原動力。慾望的起源由於感到缺陷。渡水不得,便想造船;致遠累事,便想造車;推而廣之,便是哲學科學,哪一件不是從彌補缺陷起源的。兒童的活動逾越常規,就因為他們對環境感到新奇,非常羨慕,於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慾望。順着他的慾望的趨向,作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們如願以償,才是教育者最應當盡力的事物。

興趣是我們生命所寄託着的。一個人的世界,不能大於他興趣所及的範圍,唯有這個範圍方是他內在的真實的世界。在它所感興趣的範圍之外,固然有許多事物圍繞着他,但是他視若無睹、聽若不聞,對他來説,可以説實際上並不存在。所以人的生活,以他的興趣所及的事物來劃定廣狹遠近的範圍。一個人興趣所及的事物很少,那麼他的生活就分廠狹小淺近。所以教育者須要擴充自己的興趣範圍,更須要真切瞭解兒童的興趣可能及到的範圍。

要使兒童經常有求知識的動機,須要根據他們的本能、慾望和興趣,想方法來引導他們的本能,順應他們的慾望,擴充他們的興趣。教育是有最終目的和價值的準繩的,教育者的義務便是使兒童得到合理的系統的知識,確定他們的新人生觀。教師對兒童自然要擔負幫助和指導的責任,但是教師自身也隨時長進經驗,隨時有所創作有所進步。教學事業就是教師的社會生活,幫助和指導兒童就是他的“盡其所能”。

我覺得現在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升學問題。現在的事實是,升學不易,就業困難。撇開就業,單説升學。我只是想説在如今的教育狀況之下,大可不必升學。不必升學,升學問題不解決就自解決了。為什麼不必升學,因為從如今的學校教育學不到什麼。這所謂學得到學不到,係指受教育者本身有無真實受用而言,不指零星的知識,空洞的概念,以及分數和文憑。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希望受教育者的頭腦是個空瓶子,用他們那些東西裝滿它,即便真的裝滿了,雜七雜八的像間雜貨鋪,哪裏説得上清澈的認識?何況頭腦到底不是空瓶子,硬裝也是在不大容易裝進去。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在學校裏拜拜花費若干年的光陰?再説得到的知識是否真實受用,有些東西不進學校也可以學到。如辨別是非,具有正義感,你若認為優良的習慣,儘可以在人羣中學。如看好書,讀好文章,儘可以在家裏幹,可以約幾個朋友一起來幹,共同研究,相互指正,只要你識字,瞭解文義,自己養成讀書的能力。如要研究理科,你家裏沒有實驗的設備,當然也難辦。但是如今學校裏的設備儀器也少的可憐,甚至只是裝飾,實習實驗只是偶一為之。我們現在什麼都談不上,科學落後是註定的了,學校裏的科學研究實在是個空名兒。落後當然可以拔腳追上去,但是照如今辦學校的作風,絕對不像個拔腳的姿態。要受像樣的教育,先得改造教育。要改造教育又得改造有關的種種方面。教育不是一件獨立的東西,不像空地上的一所房子,覺得不好,可以拆了重新建築。現在的教育不像樣,至少可以説不受它也並不吃虧,在真實受用的觀點上並不吃虧。但是,受學校

教育可以得到一張文憑,有了文憑可以佔個地位,謀個職業,雖然不見得絕對可靠,可總比沒有文憑的好些。如果把地位職業也包括在“真實受用”之內,那麼,自然非升學不可了。然而這樣的升學,其意義並不等於受教育。

教育應該變了,為了學生着想,我們必須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而傳統的教育精神又是什麼呢?讓一些人讀書、應考,考上了的做個或大或小的官,幫助皇帝統治老百姓。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一讀了書,做了官,就站到皇帝的那邊,事實上與老百姓對立。這樣的教育,説得好聽點,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拆穿了,就無非是替皇帝找幫手的途徑而已,當然,如果碰到個憂國憂民的皇帝,那倒也無話可説。照理説,這樣的教育精神早就該廢棄了,其實不然,現在的教育無非想造就一班公務人員與技術人員,這些人員高不高明無關緊要,能不能為老百姓服務尤其不須顧慮。在受教的一方面,看重分數,看重文憑,認定自己走的是利祿之途,此途走通的時候,就可以出人頭地,高高在上了。試想,誰還會去管老百姓呢,如果受教育不能為老百姓服務,那又何必受教育呢。教育要變,就得在精神上變,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認定以老百姓為本位。學制與課程之類也不是不重要,然而精神不立,單就這些上討論如何如何改革,就是捨本逐末,必然沒有什麼好處。對誰沒有好處呢?我想,對誰都沒有好處。

我自己是過來人,也當過好長時間的學生了,我很清楚,這麼一路過來,我真正記到的東西沒有多少,真正用到的更是少之又少。正規的學校教育不都是這樣的嗎?課程規定把一些知識裝進學生的頭腦了,裝到限度就算畢業了。可是畢了業又能怎麼樣呢?經過了些時日,裝進去的忘乾淨了,跟自始什麼都沒有裝進去有什麼區別?徒然耗費了若干年一去不返的光陰,以及若干的學雜費。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並非是教書,而是教育學生、教學生學習。學習不等於讀書。難道你們沒發現嗎?現在的家長和社會人士,都把進學校説成“讀書”,這隨便説説無妨,可是看得太死就吃虧了。我們上學是去受教育,受教育才是我們上學的全部意義和整個目的,而讀書只是受教育的一種手段。

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學校的立場很重要,老師很重要,學生也很重要。學校,它必須滿足學生學習所需要的一切學習材料、儀器、場所。還有可供學生閲讀的課外書籍。老師要充分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的地位,我們不是要教予知識,而是要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即使離開了教師,他也能獨立獲取新的知識。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要讓他們喜歡上學習,使其覺得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不僅要“言教”,還要“身教”。身體力行,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話説,學生也很重要,畢竟這是學生自己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如果學生本人

並不想學習,那麼,教的再怎麼好,再怎麼用心,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效果。所以,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

説真的,如果以後我要當教師,我要和學生做朋友,多和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興趣,才能更好的去引導他們。當然,教師不要按自己的思想去引導他們,不要以為你認為是錯的,就一定要學生也這麼認為,這是不合理的,至少要讓學生知道哪錯了,為什麼錯了。現在的學科很多,分科很細,可是從總的來説,除了英文,就全都是中文了,教法應該大同小異才對。因為不管學哪一科,學生們都是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解字義,然後拿筆來抄寫老師的板書,記錄老師的講解,我們的學習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什麼教學理論都是假的,只有學生有興趣學才是真的。我覺得,學校教育還有一個毛病,就是為什麼人都要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呢?而且一做就是45分鐘,中間也就休息了10分鐘,又再坐着聽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以前古代也就“十年寒窗苦讀”,而我們居然要如此忍受長達15年之久,天啊,想想都覺得枯燥。你説,如此環境之下,教師的講課如果都是枯燥無味的話,那得是多大的煎熬,對學生是多大的摧殘,最美好的光陰就這麼葬送在所謂的“讀書”之上了嗎?所以,不要怪學生上課東張西望,不要怪學生不認真,任誰都無法直挺挺的呆坐一天。如此古板的教學方式,會泯滅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天性。什麼教育綱領,什麼課程標準,就算這些理論寫的再好,定的怎樣完美,如果還是這麼枯坐聽講,那完美都是枉然。如果以後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讓我的學生圍成一圈,跟玩遊戲一樣上課,不僅動手、動腦,還能全身心的活動,上課也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事,學習也就能變成學生所熱愛的。輕鬆、愉快的學習才是我所追求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mj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