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罪與罰讀後感(多篇)

罪與罰讀後感(多篇)

罪與罰讀後感(多篇)

罪與罰讀後感 篇一

罪與罰,是一本非常卓越的小説,這是以前我表哥跟我説的,我一直不相信,直到表哥拿了罪與罰這本書給我看後,我就被這本罪與罰給深深吸引了。

罪與罰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

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鬱、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裏積聚了那麼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儘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着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這就是罪與罰,這本書裏的一切都深深的吸引着我,而我能夠看到這麼卓越的小説,我也舉得非常的開心。

罪與罰讀後感 篇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説。與許多的俄國當代小説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小説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後矛盾的內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現,裏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鬱、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裏積聚了那麼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儘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着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佔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罪與罰讀後感 篇三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情節內容,大大影響了閲讀體驗。所一對於一些沒看過的名著,最好不要去看簡介解析之類的,那樣會影響自己對於一些東西的思考。

這是我第一次看這種,主角算不上是好人的書吧。甚至是壞人,但也並不是那麼的壞。讀者在閲讀小説時或傳記之類時,會下意識地喜歡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覺得一切都是那麼合理。這是好是壞呢?

情節非常緊湊,似乎是陀氏的特點。讓人看上了癮,只花了一週不到就看完了。也確實沒有什麼環境描寫之類的。陀氏一直在描寫人,而且不着重於外貌,而是心理。對於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理描寫甚至讓人覺得陀氏真的殺過人。

我不太懂得這種書該怎麼寫書評。只能簡要地寫寫我對小説中的人物的理解。羅季昂·羅曼諾維奇·拉斯柯爾尼科夫(羅佳),本書的主人公。於痛苦中思考出關於偉大的人與平凡的人的區別:平凡的人循規蹈矩、受人支配、犯法需要受到嚴厲的制裁;偉大的人則不受一切法律的約束,他們是權力的擁有者,是支配者,為了某一偉大的目的,可以犧牲那些平凡的人。

拉斯科爾尼科夫眼中,拿破崙就是偉大的人的典範,為了達成目的,拿破崙可以説是不擇手段。羅佳有一次這麼想到:如果是拿破崙處於他的境地--想要通往偉大事業,眼前卻有障礙,會不會殺了那個老太婆?他的答案是:會的!甚至連工具都不需要用,毫不猶豫地直接掐死她,即便面對鮮血,也能毫不猶豫地跨過去。

羅佳的理論基本成立,但是有一個問題,他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即如何區分偉大的人與平凡的人,並且他為此感到困擾。他慢慢地開始覺得自己是偉大的人,可以理智並且冷漠地面對鮮血。

所以他要去殺人,用結果去判斷,這就是他殺人的全部理由。所謂的貧窮、為母親妹妹着想,都不過是假的。但是有一點我感到奇怪,既然要判斷,為什麼不選擇普通人,而要去選擇那個邪惡的老太婆呢?是希望通過老太婆的卑鄙來減輕自己殺人的痛苦嗎?亦或者是以最小的、在他眼中甚至微乎其微的代價來證明自己的判斷?這一點似乎有點道理,畢竟羅佳並不是一個兇殘的人,相反,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理論,他選擇去殺人。在下定決心之前,不對,他可以説根本沒有真正地下定決心。第一章中一次次的巧合催使着他去實施這一切。他在門外糾結時,敲門時想溜走時。即便是面對老太婆時,他也無數次地想要逃跑,想要到此結束,一切都沒發生。但是當絕無僅有的機會出現在他的眼前,他動手了。他的理智被吞噬,門都沒有關,就去翻找財物,結果麗莎維塔進了門。

有聲音?不,我聽錯了吧。

不對!真的有人!

在這個時刻,他是多麼地緊張。出門後,沒有對話,只是驚恐地對視,對於一個兇手來説,再殺一個人的痛苦遠不能與第一次殺人相比。不僅僅是法律上的,更應當是心理上的麻木。但是我覺得羅佳一直在迴避他殺了麗莎維塔這件事,此後基本也沒怎麼談這個問題。相反的,一直在為自己辯護,殺老太婆是無罪的。

他出門的那段心理描寫簡直入神,兩個人在門外守着,一步一步地發現房間中發生了某些事情。當時一門之隔的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多麼地緊張。但之後機緣巧合,還是讓他逃了出來。

他的神智開始錯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冷靜,他發病,他癲狂,他囈語,不知出於什麼心態。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向警察的眼前,作為讀者的我,看得都非常糟心。上天給了他那麼完美的隱蔽,他卻要自己去把注意力吸引過來,這兇手真的是笨極了。他的種。種失態,證實了他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人,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殺人後,最痛苦的是孤獨。彷彿與整個世界都有了隔閡,即便是母親、妹妹以及最好的朋友,都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相處。與他們的相處使羅佳暴躁。索尼婭是一個膽小、悲哀但是純潔的女人,拉斯科爾尼科夫選擇了她作為傾訴的對象。索尼婭,一聽到這件驚悚的事,想到的是“您受了多少的苦吶”,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但是實際上,我對與這個女人並沒有太多的好感,她善良到軟弱,對上帝有着病態的信仰,但上帝何時幫助過她呢?但興許這就是純正的信仰吧。

殺人後,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會改變。當羅佳考慮到斯維德里蓋洛夫可能會威脅到他的妹妹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殺了他!當時就讓我覺得毛骨悚然。

拉斯科爾尼科夫還是一個非常聰慧的人,一看到母親的信,他就知曉的盧任的真面目,這一點讓我很慚愧,我自己也有一個毛病,就是容易相信別人的話,沒有透過現象去思考本質的問題。

羅佳最後去自首的時候,“還有時間,才進門而已,還得上樓梯,還有一段距離”,這段描寫是多麼的真實,但卻又很少有人去這麼描寫,陀氏實在令人害怕。最後那個官員跟羅佳閒扯了很多,一定程度上讓羅佳不想自首,特別是斯維德里蓋洛夫自殺這個消息,甚至讓羅佳幾乎已經放棄了自首這個想法,因為再也沒有罪證了,他走出了警察局。迎面遇上了索尼婭,索尼婭那真摯的眼神????讓他回頭,勇敢地説出了“我殺了人!”這對羅佳來説,應該是種解脱吧。

索菲婭·謝苗諾夫娜·馬爾梅拉多娃本書女主角,一個妓女,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生活所迫,而是為了養活繼母一家人。她有着改變他人的力量,但是我並不清楚那是什麼,虔誠的宗教信仰?她的偉大在於?切身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説來慚愧,我沒讀懂這個人

謝苗·扎合雷奇這人有病,嗜酒真的可以到達那種病態的地步嗎?為了喝酒,什麼都不管了。他尊敬他的妻子,愛他的孩子,卻又不顧他們的死活跑出去喝酒喝了幾天幾夜。在醉酒時傾訴他是多麼地愛妻子。到底是什麼導致瞭如此病態的心理?是我又輕信了他的話語,還是他本來就是如此呢?最後死的時候是多麼得窩囊,連下葬的錢家裏都沒有。葬禮的事順帶還拖累死了自己的妻子。突然感覺他跟生活中的許多人都非常像,甚至是我自己。每當去荒廢時間時,總是在拷問自己,卻又不去努力。

卡捷琳娜·伊凡諾夫娜本書描寫最成功的人?或者説病態?貧窮壓垮了她。“省長的女兒,在高貴的人面前跳過舞蹈”但是全家卻只有一套衣服,每天夜裏洗衣服,為了白天能有衣服穿?對於謝苗,她應該只有憎惡吧,憎惡到已經不記得他的真實面目。最後發瘋的那一段,帶着幾個孩子上街發瘋,囈語。一個有高貴出身的人落到這般田地,自己肯定受不了。她對於索尼婭是怎樣的感情呢?她應當是全書中第一個指出索尼婭是世界上最真誠的人,她高貴的靈魂使她尊敬索尼婭,但是骨感的現實又讓她曾經鞭打索尼婭。當盧任污衊索尼婭時,她勇敢地跳出來辯論到底是為了什麼呢?説來可笑,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索尼婭的家中,竟是去世的時候。臨死前,她説到他不需要上帝的寬恕,因為她並沒有過錯,上帝見證了她的苦難ps:那時候的人的生命是多麼不堪一擊呀

斯維德里蓋洛夫我完全沒有看懂的一個人,似乎有戀童癖?因此資助了謝苗的幾個孩子?他是全書中不多的有錢人,但是我對他卻完全討厭不起來,我甚至喜歡他,因為他真誠,愛得深刻。當杜妮亞的子彈劃過了他的臉頰,他毫不畏懼,但是杜妮亞的那句“永遠不會愛你”使他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他絕對是可以強暴杜妮亞的,但是他並沒有。浪子終究愛上了一個人,但這個人卻不喜歡他。他還給了他的未婚妻一萬五千盧布,看不懂,可能真是喜歡吧。我預料到他會自殺,但不清楚為什麼要費那麼大週摺,有什麼寓意呢?還有,“美國”於他來説意味着什麼?

盧任,我差點都忘了。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但是我卻不是特別討厭他,説來慚愧,因為他跟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些類似的。有時候理智上我明明知道我沒有任何資格去者同情別人,所以我待人接物並不傲慢,甚至很謙遜。但正是這謙遜暴露了我真實的想法,當看到一些殘疾人或者不幸的人,哦不,我不該這麼説,我又是在以我的標準去評判別人,認為別人可憐,然後施以自己的同情。其實呢?我有什麼資格這麼做?我同情服務員,外賣或者快遞小哥,但是我自己又算個什麼呢?跟他們平等交流的時候,做出一副尊敬的態度的時候,我潛意識裏覺得有些驕傲,但現在來看看,簡直令人羞恥。

尼柯吉姆,算是神探吧。看透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一切,敏鋭的洞察力,縝密的思維。病態的演技,讓人害怕。最後我還以為他真的排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嫌疑,結果畫風一變,一下子又讓羅佳無處可逃。對了,他所謂的證據到底是什麼呢?興許只是故弄玄虛吧。

總而言之,這本書值得一看,裏面有很多人物都刻畫得非常傳神。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寫人物內心的功力,在古往今來的作家裏,絕對屬於最頂尖的。

罪與罰讀後感 篇四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厲的筆鋒,在《罪與罰》中無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狡詐。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因窮困而輟學的法律系大學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內,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很久沒交房租,房東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應。在這樣一種窘迫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對生活的一切厭倦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放高利貸的老寡婦阿廖娜,老寡婦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傷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婦無情,冷酷,對社會毫無用處,是吸人血的蝨子。殺機,在他第一次見到老寡婦時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其實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就在掙扎。他並不是一個習慣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這個犯罪的念頭,他都覺得骯髒,卑劣,可惡。可是社會處處可見的不公平又不斷推動着他的犯罪動機。最終,他向老寡婦舉起了斧頭,順便也殺掉了老寡婦的妹妹麗莎維塔。這個妹妹的出現是個意外,他並沒有想過要殺她,只是她出現在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麗莎維塔是個善良的人,她熱愛上帝,與人為善,她的死不斷拷問着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良心。殺死老寡婦是為民除害,彷彿有一個正義的目的,而殺死麗莎維塔卻僅僅是因為害怕罪行暴露。拉斯科爾尼科夫不管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內心始終都無法迴避善良的麗莎維塔。儘管他很聰明,狡猾詭詐的與波爾費利鬥智鬥勇。但對罪行敗露的恐懼,對人生的絕望,時而亢奮,時而頹廢的複雜心裏卻讓他幾乎精神崩潰。殺人,並沒有改變他糟糕的現狀,並沒有實現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絕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風格非常鋭利,特別對人物複雜的心裏從來不吝筆墨,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內心如同一個不可揣測的深淵,包含着人類所有的善良與殘忍、誠實與虛偽,痛苦與微笑、平靜與瘋狂、忠誠與背叛、聰明與詭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只是很多時候,生活的美好粉飾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看自己過於美好了。

整本《罪與罰》,充滿了絕望和掙扎,但如果只是這樣,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與罰,還有妓女索尼婭的愛和接納,除了罪與罰,還有十字架的救贖。當拉斯科爾尼科夫不顧一切的向索尼婭吐露了實情後,他問索尼婭:“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索尼婭説:“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當他問索尼婭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麼?索尼婭給他念完了聖經中拉撒路死而復活的故事。當他問:“你覺得我卑賤嗎?”索尼婭説:“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心因一個妓女的愛,在不自覺中走向了救贖之路。他自首了,並向社會承認了他的罪行。索尼婭是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這種美好的背後,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説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起受苦”的象徵,是基督救贖人類的象徵。拉斯科爾尼科夫自首前,他問索尼婭:“你會離我而去嗎?”索尼婭説:“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跟着你。”當拉斯科爾尼科夫向索尼亞要十字架,索尼亞給了他自己帶的十字架,而她帶上了麗莎維塔的十字架。他説:“這是一個象徵,意味着我將要背十字架了。”這個一直不相信上帝的人終於願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耶穌説:“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人的苦難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罪。解決苦難和罪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聖經,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無一不是表達了這個主題。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從心裏懺悔他的罪行,從願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經脱胎換骨,象拉撒路一樣復活了。

罪與罰讀後感 篇五

罪與罰,是一本非常精彩和特別的小説,這是我經過連續兩天奮戰這本小説後的感想,因為這本書真的是非常的好看。

小説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着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着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着兇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慾,不斷幹出令人髮指的勾當……作者懷着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説,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徵,並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淨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説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裏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鋭矛盾。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佔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mgz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