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自在獨行讀後感(精品多篇)

自在獨行讀後感(精品多篇)

自在獨行讀後感(精品多篇)

自在獨行讀後感 篇一

《自在獨行》這本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翻開書之前我以為這裏面都是內心孤獨的寂寞與衝破孤獨之後的淡然。而看完書後才明白這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一段以異於大眾的處事角度寫下人生中遇到事、物、人的看法的文集。

研磨孤獨,收穫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你獨自行走,不顧一切,哭着,笑着,留戀人間,只為不虛此行。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可以自在的。書中共分五個板塊: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靈、萬物的情懷、天空的禪意。分別記錄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追求與審美: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行於天地。

書中寫感情、聊愛好、談社會、説人生,有世俗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懂得孤獨的真意,在生活裏多些從容瀟灑。文章中有一篇散文讓我印象深刻叫靜虛村記,文章大致內容是作者想尋找一片“安寧”之處,來到鄉下租住農房,享受清淨、自在的寫作生活。如今想在這鬧市中尋找清淨之地簡直或者無疑是件大海撈針之事。自在、獨行是一種享受安靜、獨自經歷,又不脱離世俗的人生境界,願所有人都能放下包袱,享受生活做一個勇敢前行的獨行俠。

自在獨行讀後感 篇二

從未想過,一部散文,能讓人在讀第一段時就深感震撼,讀了兩三頁時就濕了眼眶。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裏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裏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着草根往上爬;一個灰髮的老人在那裏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着,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杆上,那車輪兒轉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着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曲……”多麼美麗的句子,韻意悠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緒。

“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啊!”多麼細膩的孝子!在本應大大咧咧、胡攪蠻纏任性而為、滿身是泥的年紀,還是孩童的作者對身邊絕大部分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竟擁有如此細膩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貴,又是何其讓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親説的:“咳,孩子,你還不該這麼懂事的呀!”

父親被文革,母親日夜紡織,天災欠收,母親只撇稀飯上的湯喝,父母同甘共苦的愛情,長子輟學掙錢填補家用照顧弟妹,母子情深,長子自學成才……所有催人淚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匯聚到這篇小小的散文中,僅對自己生活中熟見的場景的描述,已讓我感動得心中只剩下柔軟。

我想貧窮和困苦中,並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獨行讀後感 篇三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被冠以“行者”稱謂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殊榮,有着特立獨行的性格,卻又未忘記在紛擾的俗世中的前行。作者應該算是一個,其實“先生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璀璨,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這些都是在《自在獨行》中要告訴你的。

《自在獨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現的是賈先生獨行的內心世界,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書中坦言“真正的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脱更是來自內心的安寧”。

孤獨從來都是每個行者靈魂的真諦,或許都會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韻味,然而從來又都是有“大隱隱於市”的暢快,然而真正的寬釋與從容都是經歷歲月的磨礪、大潮的激盪之後所獲得的,賈先生就是,從那個特殊的政治時代穿越而來,練就了一份冷眼旁觀的本領,在煩擾的時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獨地前行,極具叛逆卻又不失淳樸。

玩風箏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種宣泄吧;玩貓的是寂寞孤獨的一種慰藉吧。我在我的書房裏塞滿這些玩物,便旨在創造一個心緒愉快的環境,而讓我少一點俗氣,對一些靈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樹就長出一圈。生命從一點起源,沿一條線的路迴旋運動。無數個圈完成了生命的結束,留下來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實生活從來都不苛刻,卻又不寬縱任何人,既然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瀟灑就瀟灑,完滿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啦,莫為食不果腹而憂愁,莫為等待花開而心急,莫為生離死別而悔恨。盡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讀書筆記其實世上的事情,認真不對,不認真也不對,執着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應該在這種不爭、不快、不搶、不奪中一路走過來。

賈先生性格不羈,卻也洞明世事的學問。譬如他會告訴你“過日子的秉性就是:過不好,受恥笑;過好了,遭嫉妒”。而其卻看透而不入窠臼,淡然自樂而活;又譬如先生言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所以先生怡然自樂於書海,置身於讀書所帶來的樂趣。

這是一本冷眼看世界的書,在蒼茫的大地上行走,察觀人生百態,卻又能用獨特的視角給予解讀,給人以啟迪。值得一看!

自在獨行讀後感 篇四

《自在獨行》,獨行與自在是一個看似多麼矛盾的話題,但是賈平凹卻在獨行中獲得自在的精神享受。其實什麼樣的人孤獨呢?説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只會偶爾做一聲長嘯,如我們看到的兇猛野獸。賈平凹是孤獨的, 文章開篇,一架紡車,“嗡嗡”的響着,飛轉的車輪低低地吟唱拉開了賈平凹孤獨生活的序幕。童年時父親缺失,和母親艱難度日,熱愛學習卻被迫輟學,平日裏在母親同學面前十分堅強,晚上仰望星空而流淚,不知所措,即使後來生活慢慢好了起來但他的孤獨卻未有消解,世間庸人來往於他的生活,作為名人,他只覺越發孤獨,沒有幾人能真正理解他,他的內心世界是苦澀的。但是他的孤獨卻與眾不同。

賈平凹在靈魂中獨行,他在鮮活的體驗中感悟人生。《看人》一文中,他説最好的風景是在街頭上看人,他看到了陌生人相視時羞澀的笑容,聽到了人羣中衣服磨蹭和頭髮飄逸的聲音,感受想象出服飾、肢體、語言種種形態背後隱藏的故事,感受到了芸芸眾生光環背後統一的平凡、平淡,所以他認為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裏,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默默的看世界,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寬釋不如意,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

賈平凹在靈魂中獨行,他在率真的追求中書寫人生。《好讀書》中説讀書就要受窮,好讀書就別想當官,但是好讀書也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其實説白了就是脱離了物質享受我們還可以在精神上獲得滿足,這也許就是文人的酸腐,也許會有人説這是阿Q精神,但是如果你知道阿Q,就説明你在讀書了,而賈平凹寂寞的獨行旅程中,就是讀書讓他變得從容灑脱。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孤獨,人們羣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誹謗、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優秀,你就將平凡,你若繼續前進,終於使他人無法趕超,於是大眾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偶像,甚至是聖人。偶像和聖人都是真正孤獨的。那我們如何在迷茫找不到出路,在屹立塔尖高處不勝寒時,擺脱孤獨獲得寧靜那,那就需要靜心。

更準確的説是心靜,心靜自然涼。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作者收到了一封讓人心感清涼的信,配以沁人心脾的綠茶。信中除卻日常的寒暄,還有這樣一句話“讀詩能耐熱”後面緊跟一句“慢讀即可安靈,靈魂安妥,酷暑便是清涼世界。”讀完信,作者在漫漫夏日中伴着詩卷忘記了炎熱。讀完這篇文章,我在漫漫寒夜中感受到了靜心的力量,亦或是其帶來的温暖。靜心讀書,靜心品詩,靜心享受生活。在如今這個每人與時間賽跑的社會,這一份靜心是多麼的可貴。孤獨的行者,因這份靜,有了開闊的眼界。因這份靜,就有了涼爽的夏日,有了美好的生活。

賈平凹的散文是與眾不同的,他曾説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和典型的人物形來吸引人,它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我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所以或配一杯清茶於午後,或煮一杯咖啡於深夜 ,靜心品讀體味,在他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説人生中感受他俗世的智慧,生活的趣味。

對於匆匆的路人來説,平凹的這部文集只是用來附庸風雅的玩物。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不虛此行!孤獨的行者,他們並不孤獨,他們以山水為友,天地為伴,盡情地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孤獨。

文章中曾寫道這樣一個作家:當他的名聲流佈全國的時候,對他的誹謗也鋪天蓋地,他總是沉默着。當有一次“我”向他闡明事理的時候,他淚流滿面,並説了一句“我並不孤獨”,然後匆匆走掉。或許是這個作家的“忍”,或許是他的“堅”使他最後成為文化界的著名作家。對於這樣的人,我們總是另眼相看。他們在一片污濁的世界中,堅持自己的理想。而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堅持自己堅持的,喜歡自己喜歡的, 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説,我這一生不虛此行。所以當我們學會寬釋、懂得從容,能夠靜心,隱忍堅持,也許你就不再孤獨,最後借用賈平凹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講話:願每個人都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獨行的生活裏多一些灑脱和自在。

自在獨行讀後感 篇五

像是打開一個新的世界,這樣的鄉村,這樣的學校,濃濃的黃土氣息,濃濃的舊中國北方鄉村味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我的面前,站着一個剛從古老的祠堂教室出來滿身滿臉都是黃土的孩子,嘴的上方正一長一短地掛着兩條鼻涕,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要流到嘴巴里去了。也許他還會試探性地伸出一點點舌頭尖兒舔上一舔,嗯,似乎味道一般,繼而一臉平靜地跟繼續小夥伴們溜土坡、潛水塘去了,絲毫不認為舔鼻涕是什麼讓人難為情的事,留下我站在原地,愣愣地,有點驚訝,有點想笑,嘴角不知覺就上揚了,心裏只覺得可愛和温暖。

雖然我和這孩子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我們的童年連周圍的樹木和小動物都完全不同呢,但我也試探性的舔過鼻涕,嗯,味道確實一般。

因此,又覺得像是這個世界我已熟知,我們的童年有着許多類似的地方。至於周圍景色,電影中書中已無數次見過這些場景,在北方讀書的幾年,也已熟悉北方的環境,但舊時的農村畢竟不同吧,而我當年在寧夏的黃土高原上看到的那些孩子,已經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裏。那個貧窮的地方,曾在我的夢境裏無數次的出現。我想再去一次。

那個童年的啟蒙老師,皮膚白皙聲音好聽的女老師,也許還有些胖,正是我的夢想呢,心中滿是對孩子的愛,敢於承認錯誤,心思細膩,包容孩子的過錯並不吝大力表揚,引導孩子不拘一格敢於打破成規,在孩子的關鍵期給他們一個温柔而堅定的助力,就如那隻為作者珍藏的。禿了的毛筆。

遇到這樣的教師是幸運的,而我,想成為多幾個人的幸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e14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