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多篇)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多篇)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多篇)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 篇一

書中前言第一句是“無論是誰,都最終在某一時刻意識到時間的珍貴,並且幾乎註定會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後悔。”嚴謹地説,此話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但明顯地對我適用。時間的珍貴早在中學時候就已意識到,但那是朦朧的,粗淺的,以致在後面的日子裏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光,時至今日,也不敢説對時間的珍貴有了透徹的領悟。在陽光明媚的冬日早晨睡了懶覺之後坐在電腦前把昨晚看完的這本書寫寫心得,而把另外更重要的事情擱在一邊,算不算是浪費時間呢?

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方法,很多時候不是那麼重要,錢鍾書先生45歲開始學英語,1年後就成了高級翻譯,用的是最基礎最笨拙的“聽抄”,靠的是每天堅持不懈寫上幾十上百頁紙。謹以此例鼓勵那些為學習英語苦惱的人,包括我自己。

沒有人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很多人不快樂,因為覺得自己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客氣地説,99%的情況下並非如此。一定要問清楚自己這個問題:我不喜歡做這件事有沒有可能僅僅是因為這件事兒我並沒有做好?要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不喜歡,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了:做好這件事究竟對自己有沒意義?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只要一件事兒你能做好,並且做到比誰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數人好,你就不會對那件事沒興趣。往往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要是自己“沒興趣”的事情恰恰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呢?那就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態度。要知道,大腦是有自我保護和自愈功能的,會選擇性地把那些痛苦的事情遺忘。所以,很多把寄託考試當痛苦經歷的同學會發現考試過後那些單詞會被迅速地遺忘。所以,當確定某件事情無法改變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對它的態度。這點我深有體會,所以我經常在練口語的時候YY着某天能在某學術會議上口若懸河的得意場景,把口語練習儘量和快樂掛鈎,可惜並不是一直都有效,有些時候還是不得不咬牙切齒地把一個個句子從胸腔裏迸出來,但是至少能保證大部分的時間裏這事情還是輕鬆愉快的。

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學習的能力,或者説,自學的能力。可惜,現在的自己似乎缺失了思考的能力,已經很少打破砂鍋問到底追問“為什麼”,很難擺脱經驗的侷限,甚至很難使用恰當的類比來理解新的未知的知識,更不用説以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去探索和理解與現存經驗相悖的知識。同時,這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隨着信息的輸入越來越多,大腦需要的用於儲存的灰質細胞越來越多而顱腔大小是有限的,於是會導致灰質密度越來越高,灰質細胞之間就越可能由神經元連接起來,從而產生我們所説的“融會貫通”的現象,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現在有機會被聯繫在一起,那些知識淵博的充滿智慧的人,大都如此。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地攝入更多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學科之間都是相通的,科學和藝術也是相通的,而哲學是所有知識的總結和昇華。吾生有涯而知無涯。這也是我喜歡house的原因,他的博聞強識不正是他被看成是天才的原因麼,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house這種人,無論幹哪一行,我相信他都是最出色的,絕不是靠鏡頭中的那靈光一閃,他掌握的是科學的精髓,而在整個劇集中透射出的是他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這已是哲學的高度。

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不要等機會來了,才發現自己沒準備好,這需要制定長期計劃,需要立長志。我在這點吃虧最多,向來無志以致一直隨心而為,混混沌沌地快樂着併為後面的痛苦埋下伏筆。無論何時懂得時間的珍貴都不算為時已晚,讀讀林肯的一生,世上還能有人比他更坎坷更不幸嗎?老驥伏櫪尚能志在千里,今天醒悟了就從今天做起吧,做時間的朋友,以理想為支架以知識為壘土堆砌成自己可能依舊平凡但絕不平庸的人生。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 篇二

在看這本書之前,沒有看過任何李笑來的文,習慣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這樣介紹他,李笑來,原新東方名師,自稱“中國首富”,多本暢銷書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資人,致力於讓一部分知識分子先富起來。雖然不懂什麼是,也沒看過他的暢銷書,但直覺上來講這人是個大咖,成功人士,他的書有看頭。

《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是他多本暢銷書中的一本,豆瓣評分8.5,算高分了。作為讀資(讀書資歷)不高的我來説,看書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薦的,因為我不會選書,只能通過大家的眼睛來選,畢竟空閒時間就不多,能不浪費就不浪費。

這本書首先講了心智的力量,當我們面對困境時心智決定了,未來我們是開心還是痛苦,如何開啟心智,然後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最後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這其中對我來説幫助最大的是,時間管理這一節,因為我之所以時間不夠用,多是我自己不會安排,不會管理,沒有計劃。也不曾持續堅持做過什麼,更沒有一個長久的學習習慣或者個人一個好的習慣,當我看到精確感知時間那一節時,作者介紹他通過事件記錄幫助記憶,以及通過記錄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來進行調整自己的可用時間,經過調整後會發現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費時間,可以直接不做,這樣我們就能節省一部分時間去做重要的事情。對於我是那種沒有安排的人,隨意隨性,看着這節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可以合理的取捨利用時間,而不用像以前一樣,因為要做的事情過多,導致最後完成率很低。

還有一節就是講到學習新技能,很多人覺得,這個跟我們學習,工作不搭邊的技能,學的再好也沒用,還記得有句老話“藝多不壓身”所以當有機會學習新鮮知識時,不要覺得跟你的專業,或者工作不搭邊,就拒絕學習。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當你有機會學習時盡最大努力去學好它,總會用到的,學到自己肚子裏的都是寶貝,説不定哪天它就發熱發光了。

借用書中的一個故事來結尾,就是雄鷹與蝸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鷹展翅高飛就能到頂端,蝸牛卻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來爬,最後他們看到的好處風景是一樣的。一個是用勤奮,一個靠的是自己的堅持努力,如果雄鷹不夠勤奮地練習飛翔,蝸牛不夠堅持,他們都將看不到頂端的風景,只要我們夠勤快夠執着總會成功。

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你未來閲讀書單中的一本,因為它是值得閲讀。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 篇三

昨天剛剛把這本書讀完,現在儘可能的記錄下來自己的感想。

看這本書算是經歷了三個階段:簡直是説出了我的某些不敢承認的行為模式——怎麼説的這般絕對,不贊同甚至有些討厭——其實説的很多還是很有道理的,需要平和的甄別、接受。其實這本書看到中間是有些反感的,可能是由於有些不願意碰的甚至有些透着腐爛氣息的晦暗創口揭露的太直白甚至有些刺傷,平靜下來再看一下,再回看自己沉下來細想想,很多事情不過是自己可笑的“自尊”或者説自負不願意去正視罷了。

其實非常喜歡書裏的一句話:相信我,你並不孤獨。大多數時候我都希望自己是獨特的,即使事獨。可是總會在自我質疑的時刻聽到“同道”的聲音,所以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些心安。

在看到第二章——現實的時候,算是吸收到兩個事情:

1、雖然理智上知道速成是不現實的,但是潛意識裏速成這個想法其實在很多時候一直支配着我的心理和行為,而接受現實對我來説確實是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情,不論是從心智還是行為模式上,這不是一時就可以完成的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好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接受這件事情或者驗證這個事情。但是“給自己多一些耐心,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這件事情我想我可以慢慢嘗試一點一點做到。

2、換個思維,用交換的思維去前進可能在現階段會更適合我。或許是思維定式,或許是拖延症的藉口,我洗好收集資料越大越全越好,但是蒐集過的資料如果不是第一次就已經閲讀完畢以後就很難有讀完學完的那一天,而對於一直沒有蒐集到的資料哪怕是沒有那麼重要的資料會一直耿耿於懷,可能一路上早忘了初衷。其實很早之前就注意到這個事情,但是不敢深想也沒有足夠的勇氣或者決心改變這個事情。書中確實給了一個好的方法,我也準備慢慢嘗試,用行為去改變自己這個有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拜託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第三章——管理對我來説應該是對我實際行動最有幫助的一章,對於時間的估算、記錄和管理確實是我一直在關注的事情,也嘗試過書中記錄時間的方法,現在也在進行,但是總是會斷斷續續的,對於時間的記錄總會被各種事情打斷,是否是大腦在刻意迴避這個事情慢慢深究,但是這個記錄會持續下去,至少我也想客官的知道生活中的自己到底在幹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客觀的直視自己會很疼,但是對我來説確實非常重要。

關於時間的感知這方面,在這裏給自己立一個約定,從今天開始起,三個月之後再整理記錄一篇自己的時間記錄感知心得。

後幾章都過的很快,與其説學到很多道理不如説認同很多道理,但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是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能夠去身體力行的實踐這些道理。而我還需要自身行為的很多改變才能體會到開啟新視界的妙處。所以還需要更多的體驗和積累,後幾章的道理對我來説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還有值得提的一點是,作者提到的26歲的頓悟我看到了其實很有同感,我也曾有這樣的經歷,或許頓悟的內容不同,但是頓悟那一瞬的豁然開朗我很明白也很懷念。國中那會兒特別厭學,成績也算是印證了我的厭學,差的我都不敢再回首,那時我最好的朋友告訴我:學習時間快樂的事情。你好好的想一想這句話,想明白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最初聽到這句話我是很難理解的,甚至覺的很荒謬,可是我記在心裏。已經不記得當初思考這句話的心路歷程,可是我永遠記得八年級升九年級的那個暑假某一天再回想這句話當時那種撥雲見日的感覺,那種似狂喜又很平靜的感覺一直到現在都銘記在心。後來的成績也確實像坐在火箭上上升一樣,我沒法分清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改變,但是非常希望能夠再體驗一次這樣頓悟的感覺,至少對我來説會是一次真的心智轉變。潛心積累,靜靜等着這一天的到來吧。

這篇文章終於寫完了,沒有結構可言,但是可以看做我改變的一小步吧,慢慢持續下去,期待一年後不一樣的自己。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 篇四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就感覺特別新奇,一般來説都是和時間競爭、和時間賽跑、時間管理之類的書籍。可是,把時間當做朋友,還是第一次見,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魅力下面是我個人的拙見:

先普及一下時間這個概念,在我心目中,時間就是歲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時什麼,是不是時間不夠,還是不能自律,瞭解好之後就是要精確感知時間,自己對時間的把控要恰到好處,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紙和筆。

假如説時間管理是每天的任務清單還有待完成的事項,那麼感知時間就是認識它,並熟悉它,把時間做到細分化,精確化,減少不必要浪費,因為耗不起,誰也不想無緣無故冷冰冰對待一個朋友。

每個人都有心智,只是還不知道有沒有開啟,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麼,甚至還是不瞭解心智到底是什麼,一個人的“心智”是指一個人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邊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必要階段,自己每次獲得一次進步之後,其實也是心智在升級和主動起作用。

怎麼與時間做個好朋友,不是管理時間,然後再去做朋友,而是通過管理自己去和時間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現,給自己制定的任務,並用最好的工具記錄下來,然後逐步實行。

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開啟心智,本書的着重點都在心智的瞭解,心智的開啟,心智的培養上,那認識心智之後,怎麼開啟,開啟第一步就是要和時間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時間,只有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實踐,你才有獲得心智的力量的資本,這個資本是時間給你的。最好的心智培養是,打開書籍,認真的去看好書,瞭解書中的精華,書本是獲得知識的直接來源,你心智的強大與否,剛好和你的知識和見識有很大的聯繫,不要覺得自己讀完一本書就獲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覺得,因為你還沒真正理解時間的本質。

你的心智會幫你渡過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學”,還有一些很勵志的雞湯,當你看的越多的時候,你的心智不自覺就會下降,因為你在這個時候已經對時間的認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強大的知識下起作用,你就會有自己的思維,雖然不是那種批判性思維,但至少自己還會去思考,思考又是本書的一大重點,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輔助你的心智成長,深入思考不是急於求成,是思維的總和,也就是綜合性思維,凡事都有自己獨當一面的看法,當熱,這個獨當一面不是你驕傲的資本,而是心智的強大,自己的自信。

本書的核心關鍵:把時間當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強大、深入思考、還有更節省時間的方法:學習再學習。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後感 篇五

近日重讀《把時間當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腦海中碰撞:

交換才是硬道理:

速成絕無可能,那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字:“換”。俗話説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從本質上看也是這一個字——換。要想在一方面獲得成就,你就得積累相對應的知識,而這些知識需要你去砸時間或者砸錢去換。有些知識是可以通過自己砸時間就能摸索出來的,有些知識只能通過砸錢,找好的領路人帶領進門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錢還是砸時間,其本質都是在交換。比方説學習開車,我們要想習得開車這項技能,我們必須花時間去練車。如果自己練習了很久還沒有練好,我們有時候甚至需要請個私教或者報個VIP,花錢讓老師單獨教你。正如劉潤老師所講:“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商業的本質是交換,所以要想得到必須先要有付出。”

學習的精髓在於理解基本概念:

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但生活中很多人卻拒絕學習。他們中很多不是不想學,而是自認為學不好,然後就放棄。他們從不去找學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學習方面的還是生活技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後把夢想寄託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下一代成才。然後,事實是,他們不傻,也不是學不會,他們只是“太懶”,懶到連最基本的概念都不願意去深究一下。

笑來老師説,從小他母親就教會他:“讀教科書,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記下來,暫時不懂的就死記硬背。把概念牢記於心,就可以通過以後的學習和實踐反覆審視它,並形成透徹理解。” 記得當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學霸,簡直是個神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各種競賽統統都能拿獎,還是一等獎。全校都説他是牛人,他説,沒有神不神,無非是把每一個概念都搞懂並熟練運用罷了,最後他去了清華。

除了學習,生活中技能的習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過的科目二,覆盤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發現自己每次掛無外乎“概念不清晰”。不清楚調後視鏡對於場內考試五個項目的重要性,導致各種該看的點看不清,直接開掛。不清楚壓住離合對於控制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庫各種壓線,直接掛。其實還有很多,像投資,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後分析原因,方法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問終極三問:

先問是何?這個東西是什麼(What);

再問為何?為什麼會這樣(Why);

最後如何自得。那怎麼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

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對目標(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實現有益? 那個真正對目標的實現有幫助。我是個超級愛做計劃的人,每天計劃列的滿滿的,但是執行起來呢?大底是“幾乎用全部時間處理簡單的部分,至於困難部分,乾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暗地裏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這樣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奮又懶惰”的,因為我從未思考過哪個task於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 ,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後,往往會變成壓力特別大,有時候任務一旦沒有完成,會有深深的挫敗感。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句話“人不可能同時坐上兩把椅子”,我們都很貪心,讀後感想要的東西很多很多,但是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我們的精力也很有限。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選擇最重要的,然後去不折不扣地執行效果會更好。切記:"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最後,想跟自己説:

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

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都應該去做。

學會抓大放小,學會用理性科學地指導自己的生活。

Enjoy learning, enjoy life。(享受學習,享受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e1e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