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風孩子的讀後感推薦多篇

風孩子的讀後感推薦多篇

風孩子的讀後感推薦多篇

風孩子的讀後感篇1

作為一名國小班主任老師我很幸福也很苦惱。伴隨着孩子們年級一點點升高,一點點長大我越來越覺得在與他們的交流溝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總是滿腔熱忱的為他們好,可是有時候孩子並不能理解你,接受你。不能被接受與理解的愛就不是愛。我開始努力的尋找方法,尋找出路。這時候《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吸引了我!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主旨非常明確,就是講與孩子如何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主要是寫給父母的,對我們老師也同樣適用。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只掌握大量的知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正如我的感慨,不能被接受的愛是沒有意義的。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就好像一位醫生,僅有對患者的愛心和豐富的醫學知識是不夠的,你必須還能做到拿起手術刀為患者做手術,誰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事。但這一步才是治癒病人的關鍵。作為父母老師我們應該在擁有愛和知識的同時掌握傳播基於愛的技巧與方法。不至於胡亂揮舞手中的刀,給孩子造成傷害。

忘記是哪一本書中講的,“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反過來説,沒有好的關係就不會有好的教育。孩子要想真正的成長需要的是他內部的需要的動力。別人加在他身上的是壓力,他自己產生的才是動力。有一個比喻非常好。“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從外面打破他,他註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有方法讓他自己從內部打破,那麼他就是一個重生的生命。好的教育是激發他的動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而激發動力的前提是我們的家長老師一定要掌握溝通的技巧與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書的第一章中提到,溝通過程中: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文章中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説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今天這位父親採取了另一種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説:“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

而對於父親的反應孩子通過理性的思考後説:不過,可以以後出去玩。孩子的怒氣消除了,接下來父子之間的對話就變得有意義了。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還有一個八歲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飯時生氣的説:我不要回學校了。她媽媽沒有跟她長篇大論的講“小孩子一定要上學,不應該發脾氣這樣的話。而是理解的説:“你看上去很煩,能告訴我怎麼了嗎?”“老師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麼努力地答題,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媽媽説:“沒有得到你的允許嗎?怪不得你這麼生氣呢!”這位媽媽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提出任何疑問,她知道想幫助女兒消除怒氣,就必須帶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説話。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否則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被理解接受的。甚至往往會起到反作用。

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人在發怒時的智商為零。我們大怒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束時,我們會感到自責內疚,我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後絕不能重複這樣的行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再去感染他們教育他們。我們處理情緒激動的學生時往往這樣: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不妨説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會為我們的教育排除很多障礙。

這是從一位老師那讀到的一句話,很受鼓舞:教育內在於一個人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決於我們的信念和期待。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的老師就像是陽光充足的肥沃田野,落入這田野的種子,不但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也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風孩子的讀後感篇2

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母親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切!

這本書是龍應台寫的,在我的腦海裏,龍應台的文章有着萬丈豪氣的一筆。然而,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卻令人驚歎!她的文章竟可以這樣的款款深情,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書中,龍應台作為一位母親,無時無刻氾濫着母愛,就像她在書裏説得那樣:我着迷似的想吻他,幫他穿小衣服時、喂他吃麥片時、為他洗澡時、牽起他手學走路時,無時無刻不在吻着娃娃的頭髮、臉頰、脖子、肩膀、腿、腳趾頭……這些也都是我們曾擁有過的。

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媽媽把我和哥哥養這麼大是多麼不容易啊。在開學第一課裏,撒老師説:父母是教會我們扣第一顆鈕釦的人。的確,小時候,媽媽每天都要用雙座嬰兒車推我們出去玩,累了,瞌睡了,我們就要哭鬧,媽媽就會哄我們,直到我們睡着了,然後自已就去打掃衞生,每天媽媽要給我們換尿布、洗衣服、晾衣服……。記憶中,我們的媽媽為了我們,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兒,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的。

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關於母愛的歌?比如媽媽的吻、魯冰花、世上只有媽媽好等等,無不在讚美着母親。因為是偉大的母親,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沒有母親,也就沒有我們。母愛的力量是強大的,當我們用啼哭來表達初到世界的那種歡喜雀躍時,我們的母親正承受着常人無法承受的疼痛!然而當媽媽第一眼看到我和哥哥時,完全忘記了身上的痛,哦!我的孩子,你們是上帝帶給媽媽的小天使!是啊,哪個嬰兒不是上帝送給母親們最好的禮物呢!

如果要表達媽媽對我的愛,就是説上三天三夜也説不完!每天清晨5點多,媽媽拖着睏倦的身軀,早早地把全家人的早餐做好。也顧不上和剛剛從夢境中醒來的我們打招呼,急忙奔向陽台,將昨日換洗的衣服丟進洗衣機裏。接着,又急急忙忙地把可口又豐盛的早餐盛起來。最後,才匆匆地去上班。

這就是愛,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愛!這更像是雨露對於小草一樣,無時無刻地在滋潤着我們。

風孩子的讀後感篇3

當我看到《我要做好孩子》這本必讀書時,覺得太厚太長了,很難讀下去,結果看進去以後,發現這本書非常有趣,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的經典作品。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名六年級就要小升中的國小生——金鈴的故事。她的媽媽叫趙卉紫,是個編輯,對金鈴特別嚴格,特別是對金鈴考試的分數。金鈴的爸爸叫金亦鳴,是在一所大學裏面教書,但他根本不像老師,而像一名足球運動員。金鈴胖乎乎的體型就是從她爸爸那裏遺傳來的。金鈴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為什麼説她是個好孩子呢?因為她懂得為父母分擔難題,在家裏缺錢時她懂得要節約,另外雖然金鈴成績一般般,但是她有一大優點,就是她的作文寫得好,她的作文還上過電視呢!後來,金鈴準備要小升中了,所以她媽媽開始緊張起來,生怕她考不好,所以特意準備了很多卷子備考。因為她的善良而意外碰到他們地區特級教師孫奶奶給她補課,最後通過她的努力,成績上去了,媽媽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金鈴懂得為父母分擔分憂,我也學會不讓父母擔心。我的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就我一人在家,我可以幫着爸爸澆花,幫媽媽洗衣服,自己做飯吃······還有金鈴的老師病了,金鈴又是給老師送花,又是幫老師給同學們上作文課,讓我想起了我媽媽生病時,我也會照顧我媽媽,幫她倒水、捶背、端飯······

從金鈴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比如:誠實、善良、勇敢,在面對事情的時候,都要以不怕困難的方式去面對,更加懂事,學會做好孩子!

風孩子的讀後感篇4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作為母親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台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説,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讀着龍應台者如水般温潤柔情的文字,體會着母子間的款款深情,讓我如此享受。可愛的孩子,是這樣讓人心生温柔;可敬的媽媽,是這樣慈愛和包容;慢慢的成長,又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過程。而最為感動的是“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敬重。

孩子總會慢慢長大,為什麼我們總是等不及?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浮躁的我們似乎忘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快點起牀”,“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想説“慢慢”真的不容易。

萬物生長皆有規律,孩子亦如此,三歲孩子有三歲孩子的認知,五歲孩子有五歲孩子的快樂,七歲孩子有七歲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養孩子就像種花,父母要學會靜待花開,不要總想去催熟。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曾讀過一首小詩,同樣給我很多啟發。

風孩子的讀後感篇5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幾乎都是帶着被愛和祝福的真心而誕生的,但現實的教育環境的限制或壓抑,讓很多父母無法為孩子塑造一個優質有序的生活環境,讓很多父母無法將自己的愛意和祝福真誠地表達給孩子。

在現實的失衡和缺愛的教養環境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很多孩子出現了問題,各種各樣已經被看到或被忽略的問題。這時候我們要責怪孩子不懂事嗎?我們經常講孩子的問題一定也是家庭的問題,但究竟是哪裏的問題,我們未必清楚,或許你也需要讀一讀周鼎文先生的《讀懂孩子》。

在《讀懂孩子》中,周鼎文提醒每個家庭或孩子需要面對3重需要,而幾乎所有的問題發生都源於這3重需要之間的衝突延伸,也就是個人需要的“愛與歸屬”,系統需要的“平衡與完整”,道性需求的“道德與昇華”。從這3個需求出發,還總結出人生命發展所需要遵守的“五大法則”,幫助我們從家庭中驗證這個運行法則的規律。

我們要讀懂孩子,不僅要讀懂孩子表面上的獨特個性,更要去看到孩子的性情背後的系列緣由。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法”,主要是通過梳理整個家族的人際關係和重大事件,讓我們看清每個人需要正視的傷痛,這和我們所講的“原生家庭追溯”有些相似,但這個概念擴大到整個家族的審視,去療愈整個家族系統的失衡,而不是單個家庭或孩子的傷口。

周鼎文的《讀懂孩子》中,更核心的一點便是“理解孩子的愛和歸屬感”, 所有問題的發生,幾乎都是因為孩子無法在家庭環境中找到愛和歸屬感的正確來源。這一核心原因,可能導致孩子在行為上出現厭學,離家出走等反應,可能導致孩子在情緒上出現自閉症,多動症等表象,可能導致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出現欺凌,軟弱等現象,還有可能導致孩子某些生理疾病的發生。

要理解孩子的問題,就要面對孩子的愛和歸屬感的鏈接斷裂的現實,通過“系統排列法”去家族中尋找鏈接斷裂的原因,並引導家人之間修補自己的傷口,修復的過程也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參與,而是與事件有關的全體人員的集體安撫。

如何去讀懂孩子呢?大概就是去理解孩子對家庭深深的愛,擁抱孩子的問題來源的歸屬感,去修復孩子與家人之間斷裂的情感鏈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面對孩子的問題,更重要是去探索父母自身的情感鏈接是否完整,審視整個家族的問題所在。

孩子和家庭密不可分,哪怕長大遠離,依舊受到家庭的歸屬感所影響,這就是家庭的最美的意義,是父母與孩子的隱形牽絆。

風孩子的讀後感篇6

最近,我讀了黃蓓佳阿姨的《我要做好孩子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深有感觸。

六年級學生金鈴是個學習成績中等,但機敏,善良,天真純潔,勇敢正直的女孩子。為了做老師心裏的“好學生”,父母心裏的“好女兒”,同學心裏的“好榜樣”,金鈴作出了許多努力。為了保留自己的最後一絲絲的自由主權,金鈴做出了“抗爭”。由於金鈴的努力,最終,金鈴與其他學生一起充滿信心地走進了升學考試的考場……

給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金鈴要減肥的那次。金鈴的媽媽要金鈴吃“國氏”這種藥,然後吃飯時只吃素菜。在稱“人體秤”時,金鈴減瘦了5斤,可金鈴的父母卻各減瘦了10斤。再後來金鈴的媽媽發現金鈴的爸爸跟金鈴同享美食,便大發雷霆。因為金鈴在上體育課時因營養不良而暈倒,所以金鈴的媽媽也結束了對金鈴的減肥計劃,也不敢再提對金鈴減肥的事了。

我跟金鈴也擁有同樣的一個缺點,那就是——粗心。金鈴在一次數學考試上考了82分,其中16題計算題裏就錯了3題。雖然我沒有向金鈴一樣考過那麼差的分數,但是我也經常把題目看錯或計算錯誤(跟金鈴一樣特別是數學)。有一次,我把題目裏的83看成了38,等我訂正完給老師批改的時候,老師説:“如果下次你再看錯題目的話,我看你就真成了38了(這裏的38指罵人的那個三八)。老師剛説完,我便愧疚的低下了頭。

我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家長不能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一時。同時也要給孩子插上興趣的翅膀,放飛他(她)們的理想。

標籤: 讀後感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knv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