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最慢的是活着的讀後感

最慢的是活着的讀後感

第一篇:《最慢的是活着》讀後感

最慢的是活着的讀後感

又一個結婚的喜訊,又一個幸福的開始,我悵然若失,每個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淚水卻又堅持不懈的尋找着終點,我卻依舊在胡鬧着自己的人生,依舊,茫然不知所措......

暫且拋開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讀了一篇中篇小説《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兩個女人從“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進而相親相愛的祖孫關係發展為線索,“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學,潛意識裏也不自覺的傳承了奶奶的人生觀。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傳傳。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説,“釘子進了牆,鏽也鏽到裏頭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裏的。無處訴,無人訴,不能訴,不敢訴,得生生悶熟在日子裏。”

“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為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麼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着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猶豫片刻,一句話終於破口而出,“男女之間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靜了片刻,我聽見她輕輕地笑了一聲。

“沒男人,是守寡。”她語調清涼,“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麼寡?”我坐起來。

“心寡。”她説。

我怔住。

“每個人都有不安分的毒,這毒的總量是恆定的,不過是發作的時機不同而已。這事不發那事發,此處不發彼處發,遲不發早發,早不發遲發,早早遲遲總要發作出來才好。”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可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間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裏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裏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這多麼好。”

優美細膩的文字,細水慢流的人生,人活過的痕跡,平凡中不失温暖的愛,通篇幾乎都是靜止不動的,沒有故事情節的敍述,都是在平靜的敍述中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於是愛上了作者喬葉,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見長,河南省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説:好的小説,它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穿透力,給你觸電似得感覺,象情話,令你不自覺的回味,言淺卻意深。這話實在在理哩!

第二篇:最慢的是活着 讀後感

《最慢的是活着》讀後感

又一個結婚的喜訊,又一個幸福的開始,我悵然若失,每個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淚水卻又堅持不懈的尋找着終點,我卻依舊在胡鬧着自己的人生,依舊,茫然不知所措......

暫且拋開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讀了一篇中篇小説《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兩個女人從“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進而相親相愛的祖孫關係發展為線索,“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學,潛意識裏也不自覺的傳承了奶奶的人生觀。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傳傳。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説,“釘子進了牆,鏽也鏽到裏頭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裏的。無處訴,無人訴,不能訴,不敢訴,得生生悶熟在日子裏。”

“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為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麼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着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猶豫片刻,一句話終於破口而出,“男女之間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靜了片刻,我聽見她輕輕地笑了一聲。

“沒男人,是守寡。”她語調清涼,“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麼寡?”我坐起來。

“心寡。”她説。

我怔住。

“每個人都有不安分的毒,這毒的總量是恆定的,不過是發作的時機不同而已。這事不發那事發,此處不發彼處發,遲不發早發,早不發遲發,早早遲遲總要發作出來才好。”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可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間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裏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裏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這多麼好。”

優美細膩的文字,細水慢流的人生,人活過的痕跡,平凡中不失温暖的愛,通篇幾乎都是靜止不動的,沒有故事情節的敍述,都是在平靜的敍述中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於是愛上了作者喬葉,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見長,河南省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説:好的小説,它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穿透力,給你觸電似得感覺,象情話,令你不自覺的回味,言淺卻意深。這話實在在理哩!

第三篇:最慢的是活着 喬葉

喬葉是河南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她寫着散文進入文壇,然後轉型寫小説,字裏行間用她最擅長的細膩筆觸,挖掘着各色人物的性格命運,尤其是女性的性格命運。在《最慢的是活着》中,她塑造了一個勤勞節儉,能幹倔強,雖然守寡大半輩子,但為家庭奉獻了全部生命的農村“老祖母”形象。故事由“我”這個自小不受祖母待見的小孫女——二妞講述。小説篇幅雖短,但它巧妙的構思,通俗卻不時震顫人心的語言,以及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小説深刻的寓意讓每一位讀者不停的回味 。

一,一個關於“童年”的陷阱引領我們進入小説

小説描寫的是“我”的祖母,但是它並沒有直接以我的祖母作為描寫對象去描寫,而是通過“我”之口向讀者娓娓道出“我”和祖母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感,並在枝枝蔓蔓的親情表現和細節描寫中賦予了祖母這一人物真切的生命質感和典型的性格特徵。這樣的敍事結構,讓小説中的議論和抒情都不突兀,也讓小説沾染上了散文的美。在小説的開頭,因為“我”是左偏子,因為“我”脾氣怪,因為“我”生在了四月二十——一個象徵命硬的日子,更因為“我”是個穿針引線的,這一系列不具有説服力但在祖母眼裏又至關重要的原因,使得我成為祖母最不待見的孩子,她唯獨不讓“我”睡那張水曲柳的黃漆大牀,不讓“我”騎自行車。“我”不被待見,所以,在“我”的童年裏,“我”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用最極端的手段耍壞。“因為祖母不喜歡我,我就沒有理由喜歡她,反而只能讓她更討厭我。”這種在童年時候處事的邏輯和最原始的叛逆,大概是每個人的經歷。

所以説,作者用童年故事做誘餌,温柔的拉每一位讀到小説的成年人進入陷阱。然後輕輕的、不費吹灰之力的牽引我們走,而我們在作者素面朝天的娓娓道來中不反抗,不掙扎,像一隻被馴服的獸,順從的沿着小説的脈絡走。我們之所以被作者輕而易舉的騙到,而且能心甘情願的進入,是因為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回味童年的理由和契機。也因為這樣,當我們知道我們已經處於作者佈下的陷阱時,我們並沒有迅速抽身,而是隨着作者的步調慢慢跟進。我們都想看看小説中二妞的成長及二妞與祖母的鬥爭是不是比我們自己的更精彩更叛逆。在小説的最後,我們發現,隨着二妞女性角色的深入和女性經驗的成熟,她對祖母的態度由兒時懵懂的對立與敵意,轉變為對祖母無盡的理解和由衷的敬意。此時的二妞,可以用一種更博大更豐富的愛去理解祖母隱藏在極盡暴戾中的關愛,而彼時,作為讀者的我們也會隨着小説的結束去回味和思考,回味小説中二妞和祖母的故事,思考屬於我們的關於愛和成長的故事。

第四篇:只要活着--《活着》讀後感

2014-11-22丁曉薇

只要活着

我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説無一不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欲罷不能。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了感歎一番也就丟下了。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就看了餘華寫的小説《活着》。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敍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感覺有説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娼,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説:"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户,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説是生活,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説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 - 1 -

他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説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 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説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説:'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裏真是説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麼會如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這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着,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

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我才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了,而他卻沒有這種“幸運”,他只能活着,因為這是他的命運,一頭牛在犁完所有該犁的地之前,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 在福貴與苦根相依為命時,他們共同的心願就是攢錢買一頭牛。錢終於攢夠的

時候,苦根卻已經死了。

福貴一人買回了牛。那本來是一頭正要被宰殺的瀕死的老牛,它已經幹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殺它恐怕也活不長了,但是,因為不願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會哭的福貴買下了它。起個名字也叫福貴。一過10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着。福貴趕着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裏也喊着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着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生活就像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想,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

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認它的變化屬性,無論是精神層

面的情感,還是物質層面的哲理。有句歌詞這麼唱: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快。出於人的本性,我們都渴望能永遠生活在安逸、温暖的環境裏,沒有風吹草動的驚嚇,沒有辛苦勞頓的痛楚,這樣,我們就會少些感受世事無常、生離死別的折磨和戕害,但問題是,事物總是在或明或暗地發生着變化。有了變化,我們知道父母會老而盡孝,知道家庭、友情和愛情需要付出汗水來培植,知道孩子的長大需要我們教育和引導……

世界在變,變的結果,讓我們不斷豐富知識與情感,知道回憶和不斷進步,唯此,我們才能時刻"繃起'時光的耳朵',聽那過去的聲音和有限的未來"(小仲馬語)。

當然,人在適應變化時,總忘不了給自己一個"偷賴"的理由。但是,這個迅猛發展的世界容不得我們躺倒盡享安逸。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承認變化,並盡全力去適應它,雖然這是個極其辛苦、危險的過程,但有了這樣務實、真切、充足的認知和準備,我們才不會在有災難和痛苦突然降臨時變得手足無措,這在當前社會競爭的大環境下就顯得更為重要。

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

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

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計應二班丁曉薇2014-11-22

第五篇:《活着》讀後感——《依然活着》

依然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有一條路叫做人生,有一種狀態叫做活着。活着的人們跋涉在人生的路上,經歷悲喜,體驗酸甜苦辣,感受快樂與憂傷。總會選擇一種方式釋放隱藏心中的情感─那無可抑制的孤獨寂寞、那痛失美好的深沉憂鬱。讀書,沉浸於文字的海洋,遨遊與想象的世界─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不同於其他方式,讀書是一種極其個體的行為。在讀的過程中,我們會被故事所吸引打動,把作品中的故事移情於現實,甚至有時無法從中掙脱出來:為人物的悲歡離合而喜怒哀樂。餘華的《活着》即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故事沒有宏大的場面,只有江南淡淡的稻香充盈紙上,同時,還有淡淡的快樂與哀傷。但也許這些都只是表象。當我們被年老的富貴平靜的語氣所吸引,當我們在文字中目睹他一個又一個親人、朋友相繼離他而去,那淡淡的哀傷卻越來越濃,濃得讓人有些壓抑,當這種壓抑濃重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淚水便衝破情感的堤岸,隨着悲傷氾濫。理智的人流下的是同情的淚,而感性的人則把自己當成了富貴,在潛意識裏為富貴也為真的自己流淚。因為活着的人早晚會離去,離去的人卻永遠不會歸來,只有在記憶和夢中才會找尋到一絲痕跡。 父親、母親、兒子有慶、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外孫苦根、朋友春生、半朋不友的龍二,關於這些人的死亡,作者用的是近似於“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沒有號啕大哭,沒有肝腸寸斷,卻讓我

們為之巨慟。儘管親人已經離去,但那親情依舊温暖富貴與我們。 曾經熟悉的面孔,曾經感知的體温,曾經親切的噓寒問暖,所有這些都已遙遠,只有富貴還在孤單的活着,為苦難活着,為死亡活着。難道活着只是忍受苦難,等待死亡嗎?於是我們在幾次流淚後,會自然地進入一種思考的狀態,思考生存的意義。

塵世所有的苦難,活着的人必須承受,在命運面前,我們只有一個選擇─忍耐,忍耐永久的孤獨,忍耐接踵而至的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活着,只是在隱約地説要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的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

讀《活着》,會獲得身心對人生的震撼,會對命運產生一種無力的感歎。也許活着的軌跡,在我們還未存在於這人世之前已然劃定。從遙遠的遠古到今天、此刻,儘管滄海桑田多次變換,但遠方來的風依然還在細細的吹,我們能改變的只有活着的態度,因為我們依然活着。

寫到這裏,我發現只能用海子的詩作為結尾:

在這個世界上

該得到的尚未得到

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2007年4月12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wk9d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