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品多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品多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品多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一

讀完書,總有寫點什麼的習慣。關於這本小説,我想區別於其他讀者的角度,講講四個愛情故事和一個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菲茨與艾瑟爾、格斯與羅莎、卡捷琳娜與格雷戈裏、沃爾特與茉黛,而那個人是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在此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本書做一個宏觀的評價,它不是神作,部分讀者過譽了,甚至,也達不到書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譽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的迷人感,這反而讓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書,一本講述歷史,將整個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毫無違和感的融入某些國家,某些社會,某些階層,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與無意間推動着歷史進程。

此外,我甚至也覺得有必要説説經濟學和歷史的關聯。今天在聽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講的時候,裏面提到現代經濟學派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奧地利學派所堅持的基本經濟假設真正能夠思考和行動的只有人類個體,國家也好,集體也罷,組織本身是不具備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的。所以當我們説某個組織有所行動的時候,具體得落實到某個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義。否則,孤立的分析國家和組織的行為,而不對行為的具體策劃者與執行者進行分析,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時甚至會非常大。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歷史,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資本論》中我認為非常正確的一個論斷,遺憾的是,對經濟學有着深刻理解與洞察的歷史學家就像國家瀕危動物,大部分歷史學家是缺乏較為深厚的經濟學修養的。

回到本書,《巨人的隕落》正是通過非常微觀的個體,以及這些個體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類歷史,或者説世界歷史的偶然與荒誕。比如沃爾特既會思考德國與世界的命運,又會權衡他和茉黛的關係,他極力阻止戰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戰爭將他和茉黛分開。這是《巨人的隕落》最難為可貴的歷史觀。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二

讀完《巨人的隕落》一段時間後,想着,還是寫點什麼吧,否則,用不了多久,這本書的影響就會消失殆盡。

“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這本書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階層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面貌,讀來,似有些許無奈。

一、關於社會階層的認知。

有時,非常不願意承認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但是,越來越感覺到原生家庭在每個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貴族出身,思想叛逆,與貴族的理念相悖,為女性權益積極奮鬥,屬於思想開放、追求獨立的新一代貴族女性的代表。艾瑟爾,工會領導人出身,在革命統一戰線時,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當意見發生分歧時,就暴露出無法調節的矛盾和階層侷限性。茉黛已經習慣了發號施令和唯我獨尊,或許,從內心深處,艾瑟爾也不過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隨從,是應該聽命於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賴的,還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長起來的同一階層。

二、關於年輕人的價值取向。

改變其文化,統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戰期間,包括很多年輕的貴族,又對戰爭有多少了解,有誰去思考過戰爭是否正義,戰爭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軍國主義的鼓吹下,以作為一名戰士而榮耀,年輕不當兵似乎就是做了什麼讓人恥辱的事情,正是因為媒體的鼓吹,讓太多懵懂無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條不歸路。最震撼的一個鏡頭就是一個美國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後的五分鐘隨即發出停戰命令,拿他的犧牲價值何在?而在和平的當代,依然是浮躁的價值觀作祟,人們一切向錢看齊的時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執着的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呢?

三、關於自我成長

書中有幾個女性形象非常明顯:茉黛,艾瑟爾,羅莎,奧爾加。奧爾加是一個富商的女兒,從小在父母親的嚴格保護下成長,或許不懂什麼叫人生疾苦,她所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或許也不過是偶爾嚴厲的父親,但,很失敗的是,她的不學無術,因為不學無術所以顯得異常的愚蠢。羅莎,一位獨眼美女,當智慧的光芒散發時,一切身體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見。無論如何變革,獨立的智慧從來都是奪人心魄的美麗,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三

很奇怪的感覺,在我讀第一部曲的第一章節的部分,我就感覺到比利必將是那個拯救威爾士國家甚至是拯救全世界人類的“救世主”!而艾瑟爾必將是一位“涅磐重生”式的英雄人物,欣喜的是整部書的線索就是按照這個主線來進行的,而我也真正看到了經歷過戰爭洗禮後那些有血有肉用時代精神喚醒人們真正覺醒的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是茉黛:

喜歡茉黛“在一起”的簡單愛情觀。茉黛出身貴族家庭,有着從事政治生活的不尋常經歷——她曾是“時尚的婦女參政論者”,她開創《軍人之妻》報,為留在家裏的婦女爭取權益,她還為傑妮。麥卡利抗爭而進過監獄!按理説她的愛情觀應該是奢華的高不可及的,然而她樸實簡單的愛情觀卻背叛了她高貴的身份。在戰爭即將結束,在與沃爾特隱婚將近五年的苦難日子裏,當沃爾特從戰場上完好無損地回到了她的身邊,沃爾特即將回國讓她選擇去留時,她用《聖經》里路德的故事為她們的愛情長跑填寫了最美的誓詞——你往哪裏去,我也往哪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哪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哪裏死,也葬在哪裏!

微信朋友圈裏曾有人這樣説過:世界上最動聽的愛情誓言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説的好像就是茉黛這種最質樸最純粹的愛情!

茉黛戰後跟隨沃爾特回到德國,她為愛情吃盡了苦頭。昔日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貴的“時尚的婦女參政論者”,不得不戴上圍裙,不得不在狹小的廚房裏用白菜、陳麪包和蘿蔔為家人做一道用以下飯的菜湯。由於糧食奇缺,她不得不在烤一塊小蛋糕時裏面多加蘿蔔配料用以充數。她學會了做飯,也掌握了不少持家本事,親手學會鋪牀、熨襯衫、清洗浴缸。因為有了愛情,而且有了愛情的結晶——兩個寶貝孩子(3歲的埃裏克和2歲的海克),所以每學會一樣對她來説都是一次震動一次雀躍!即使為了生計在夜總會彈鋼琴,她學會了討要小錢,掙錢之後排隊買黑麪包回家做湯!因為心中有愛,她每天都是微笑着應對每一件事情,她把艱苦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每一天都如同詩歌一般美好,因此她是快樂的,幸福的!用茉黛自己的話説,“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親吻自己所愛的人,再也沒有比自由地相愛更快樂的事情了!”

喜歡茉黛在身陷囹圄的生活中,依然煥發着女政治家的風采。即使身居他鄉異地,茉黛仍然格外關心政治,就像在英國時一樣。工人的罷工,右派分子僱來流氓對罷工工人大打出手,家庭主婦上街遊行,抗議供應品短缺,引發糧食騷亂,每個德國人都為《凡爾賽條約》而憤怒,這些都是她積極投身於婦女權益的爭取、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所為之奮鬥的素材!

談到政治,更加佩服茉黛帶有政治色彩的公佈婚訊的勇氣!由於沃爾特是德國的外交官,而茉黛是英國名門貴族,他們的婚姻在兩國交戰期間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茉黛和沃爾特已經因為戰爭隱婚了五年,在這近五年的生死離別的日子裏,茉黛和沃爾特飽嘗了分離的痛苦和折磨,因此生性倔強和酷愛自由的茉黛決定把婚訊公佈出去!茉黛堅持讓報紙準確無誤地援引自己的話,雜誌社信守了這一承諾。她在報紙上是這樣宣言的:“我知道有些英國人痛恨德國人,但我也知道,沃爾特和其他許多德國人一樣,盡了一切力量來阻止戰爭。現在,戰爭已經結束,我們必須跟以前的敵對者建立和平與友誼,我真心希望人們將我們的結合作為新世界的象徵。”在這裏由衷地敬佩茉黛追求真愛的勇氣,更敬佩她無時無刻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是比利:

經歷過戰爭洗禮後的比利,思想意識得到了迅猛的成長。前兩部書是以他在工礦工作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戰爭初期描寫了他思想逐漸成長的過程,而第三部書則着重以比利投身於戰爭中以及在戰後入獄後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如果説前兩部書讓他成為了思想的巨人,那麼第三部書則讓他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想家!

比利出獄後帶着新娘米爾德里德衣錦還鄉,正趕上惠靈頓舉辦一場聚會,他的爸爸握着他的手:“我為你感到驕傲,兒子。你勇敢地抵抗了他們,就像我教你的那樣。”比利説,“戰爭改變了我們所有人。”。.。“這是我們的國家,我們應該控制它,就像布爾維克接管俄國,社會主義黨掌控德國。”。.。“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工人階級的黨,也就是工黨,我們已經獲得了席位,讓我們的党進入政府。”。.。“我就是為了這個回家的,我希望看到一位工黨的人在下議院代表我們!”

在大選的日子,比利慷慨激昂的演講,更加能夠體現他思想的愈加成熟,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大選時比利激情震撼地説,“這次選舉事關未來,決定我們的孩子將要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成長。我們必須保證它不同於我們所成長的那個國家。工黨並不發動革命——我們目睹了其他國家的革命,革命並不能奏效。但是我們要發動變革——真正的變革、重大的變革、劇烈的變革!”他説,“你們(菲茨赫伯特伯爵等保守黨們)已經成為歷史。.。工人兄弟們,我們才是未來!”

再談艾瑟爾:

艾瑟爾的成長兑變在第二部書中已經脱穎而出,而在第三部書中最後部分表現更加突出。艾瑟爾成功選舉成為英國下議院的議員,有史以來,英國有了一個工黨政府,這是以艾瑟爾為首的工人階級長期鬥爭的結果。

文中最後部分,在艾瑟爾上下議院交界區那條鋪了紅地毯的狹窄樓梯上,艾瑟爾帶着兒子勞埃德在這裏遇上了菲茨。這如果是在以前,在泰—格温的時候,每當艾瑟爾在走廊裏遇到菲茨時都必須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過去。而如今,艾瑟爾站在台階中央,緊握勞埃德的手,盯着菲茨説:“早上好,菲茨赫伯特伯爵。”她蔑視地揚起下巴。……“好了,我們祝你們度過美好的一天。”艾瑟爾輕慢地説着,往前邁了一步。而菲茨的表情十分可怕。他無奈地站到一旁,帶着他的兒子退向牆壁,看着艾瑟爾和勞埃德徑直朝樓梯上方走去。

艾瑟爾的“進”和菲茨的“退”這一進一退,進的是先進的思想意識,退的是腐朽官僚的帝國最終的隕落!這一進一退,充分説明了工黨鬥爭的真正勝利以及以菲茨為代表的保守黨的最終失敗,正如比利在大選演講時説的那樣:你們已經成為歷史。.。工人弟兄們,我們才是未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的河流大浪淘沙,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必將成為落伍者,必將被歷史所淘汰!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四

《巨人的隕落》一書是英國作家肯福萊特“世紀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説實話買這本書,實在是因為京東首頁推薦太過頻繁,廣告語太過光芒奪目,什麼“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什麼“雖然是小説,但是可以當正史來讀”而且常常坐上銷量冠軍的寶座。雖然學舍行其庭老師説盡量不要看暢銷書,但我看了簡介之後覺得此書或許可以一讀,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來幫助瞭解某段歷史,所以一下就買了《巨人的隕落》和《世界的凜冬》兩大部。

讀畢,確實感受到了作為大作家應有的水平。用筆精煉,結構精妙,描繪了各國五個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戰時期各自不同的命運和交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深度還原了當時的情境。這是通過描寫小人物家族的興衰來反映歷史,讓我瞭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細節。但是,我覺得前文所述的評價應該還是過譽了。可能是我欣賞水平的問題,對於外國文學,總覺得翻譯過來的文字缺少了一點神韻,總有晦澀感,導致我並沒有哪怕像看國內暢銷小説一樣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也導致我看完《巨人的隕落》之後,講二戰的《世界的凜冬》被我放在牀頭遲遲沒有翻動……

我把這原因歸結為我看的書太少,尤其是外國文學太少,所以提不起興趣。我本來還想寫一些文字,提煉提煉故事主旨啊,表達一下深邃的歷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發現確實是沒興趣。就這樣。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五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隕落”這個書名,以為講的是某個偉人的故事,之後看了簡介,發現寫的是以一戰為背景,六個家庭的故事。這樣我就有疑問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始看這本書。然而我完全被書中鮮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爾。

小説開頭是講的13歲的英國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礦井被欺負的故事,一般小説寫的第一個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讀者也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個人物身上,有帶入感,我也是這樣。看到跟我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樣掙錢補貼家用,而且是那麼危險的工作,心就不覺揪起來。當看到第二次出現的16歲的比利沉着冷靜的處理了一次礦難,救了一百多名礦工,我頓時有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之後比利跟隨父親組織工會運動、罷工,但以失敗告終;之後參軍,親歷一戰,在俄國戰場用密信泄露“軍事信息”被發現,判刑十年;事件被報紙媒體曝光,成了風雲人物,減刑為一年,出獄後成功當選為工黨議員。

艾瑟爾是比利的姐姐,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做僕人。一次英國國王到訪,艾瑟爾抓住機會,安排得體,成功升為管家。之後因為未婚懷孕不得不離開,到了倫敦做縫紉女工,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報社的主管,根據弟弟比利在俄國的信息發表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最後也當選為工黨議員。姐弟倆的故事都是逆襲成功的典範啊。

讀完書回過頭來思索“巨人”指什麼這個疑問,發現應該是指“帝國”或者“帝國主義”。《巨人的隕落》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戰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奧斯曼四大帝國,削弱了英法意三國,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國家的民主、工人運動,婦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英國和德國的關係。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後來成為德國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要不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於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着複雜的聯姻關係,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麼英國式。於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民意,結果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即xx年年中,發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英國王室將以“温莎”作為家庭的新姓氏,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温莎從此作為英國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聯想到今年轟動一時的英國脱離歐盟事件,歐洲也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書,讓我這個從不喜歡戰爭歷史、不喜歡政治的人也對這些感興趣起來。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六

其實《巨人的隕落》這本書,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瑣事所擾,讀來斷斷續續,想想還是擱置一邊,等待閒時。所幸這陣子稍微有些空閒,終於拜讀完畢,大有酣暢淋漓之感。

先説説對這本書的總體印象吧。個人認為,一本好書的標準是透過它,你有意願、有興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獲取你所缺乏的知識,而《巨人的隕落》無疑做到了這一點。作為一部故事性很強的歷史小説,這裏面不僅有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有大時代的波瀾壯闊,很容易讓人有種自然而然的帶入感,彷彿身臨其中,肯叔沉穩的文字敍述,精緻的細節描寫,龐大的家族糾葛,充滿矛盾、對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嚴謹認真的歷史觀,一擊便擊中了很多人的心靈,無怪乎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萬讀者瘋狂追捧,一躍成為“現象級”的暢銷作品。

肯叔將故事的時間軸設定為1911年—1924年,一戰前後。看似波瀾不驚的世界局勢,實際上正醖釀着一系列的劇烈變革,新舊觀念的矛盾衝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熱、日益膠着對抗的階段,一點火星便能引來世界鉅變。肯叔從幾條線着筆寫出五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向我們揭露了整個時代變革的脈搏,故事從敍述一名不列顛島上的未成年礦工經歷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驗——來自其他礦工的欺凌捉弄開始,講到富有的英格蘭伯爵為即將到訪的喬治五世進行緊張的籌備,接着又説道在沙皇殘暴統治下的青年工頭向自己的殺父仇人做着生產演示……看似各自獨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運在歷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織糾葛。書中人經歷紛繁複雜的變化,而我們則看到鮮活生動的歷史:一戰、十月革命、凡爾賽和約……緊湊的故事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讓人目不暇接,這也許就是眾人手不釋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的那樣,肯叔講述的這個時代,同樣繁榮與腐敗共生,熱情與冷漠相伴,昔日的權威正統正逐步走向沒落,而來自社會底層的新興力量不斷崛起。對於昔日大英帝國、固步自封的權貴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寂寞無奈的時代。用內憂外患來形容英國當時的處境其實是比較貼切,內部固守傳統與改革創新持續對立,階級矛盾和地區分野時常引發社會和政府內部的衝突;在外部,英國正陷入一戰的巨大沖擊,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對於英國、世界、勞苦大眾、平民階級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窮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後助推一把。有人説,時勢造英雄,然而,對於有英雄情結的我看來,正是有了這些敢為人先、不斷抗爭的英雄們,歷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無論是代表女性意識覺醒的艾瑟爾、茉黛,還是代表工人階級、勞苦大眾崛起的比利、格雷戈裏,他們都積極向上,熱情似火,為了個人的命運勇敢地與整個社會的偏見、不公積極抗爭,顯示出了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團團紅色火焰照亮了20世紀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後,就以這句彰顯英雄色彩的話結尾吧: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yqqr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