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1

如果説《武穆遺書》是武俠小説中的兵學聖典,那麼《孫子兵法》絕對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李世民説:“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可以説孫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這段時間我參讀了書中的“始計篇丶作戰篇和謀攻篇”,頗有收穫。

《始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較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必須從道義丶天時丶地利丶將領丶組織結構五個方面,將雙方各種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後,預測是否能夠獲勝,再選擇出兵與否。這其實就是當今SWOT分析法(優劣勢分析法),它常用於制定集團的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我認為,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應用這種方法,與身邊的同學朋友相互比較,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揚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不過孫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孫子兵法》畢竟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它強調以強勝弱,不是以弱勝強,比別人弱,就不要戰丶不能戰,戰必敗矣。在比賽中,如果我的實力比別人弱,難道我就棄權不比了嗎?顯然孫子的思想也是具有侷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們也應該努力求勝。

《作戰篇》中強調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勝,他提到:“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戰爭曠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斷積累,國家就變得疲憊,國力就會衰弱,所以就算贏得了戰爭,對國家也沒有益處。學習工作也是這樣,起初定了目標,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拖延行動,到最後它也僅僅是個目標,讀後感.這裏我所強調的不是為了最快達成目標不擇手段,而是定了計劃就不要拖延,要為了實現它盡的努力。這個篇節中也講到,善於用兵的人,是懂得將敵軍的資源化為己有,減輕自己國家的負擔。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的例子。企業競爭中,如果能夠將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搶佔過來,那麼對競爭對手的經營會造成一定的衝擊,削敵壯己。

最後是《謀攻篇》,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被孫子譽為是“打仗用兵的境界”。凡是戰爭,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謀略讓敵軍不戰自敗,就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企業競爭也是一樣,如果通過商業間諜讓競爭對手內部集團人心渙散,自我瓦解,那樣企業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財力物力來取得競爭的勝利。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2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説:“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説:”《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例如平津戰役。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部署,祕密跨越長城入關,會同華北野戰軍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_、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決定讓傅作義率部起義,派出代表和傅作義接觸。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督促,傅作義最終順應人民的意旨,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率部起義出城接受改編。同時,解放軍進駐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歷史證明,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中的策略。一方面避免了許多損失,另一方面又能使敵人屈服。所以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結果,以獲得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3

《孫子兵法》是古人傳下來的一本書,它記載着古人打仗時用的計謀和策略,還有辦法。《孫子兵法》分為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這幾類,記載着很多的知識。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孔子屬同一時代而稍晚。每個原文後面,都有一個寫那個意思的戰例。

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檀道濟唱籌量沙,裏面寫的是:

公元420年,劉裕廢去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消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

有一次,北魏軍又來進犯濟南,檀道濟率領大軍應戰。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在短短的二十多天裏,雙方交鋒三十餘次,每次交鋒都是宋軍獲勝,北魏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山東歷城。宋軍雖然連戰連勝,但是有些輕敵,防備也有些鬆懈。北魏軍征戰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深知糧草重要。他們趁宋軍不備,派精鋭騎兵突襲宋軍的糧草,放火把宋軍的糧草燒了。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斷了糧草就沒法堅持下去。檀道濟懊喪之極,與百般無奈中準備從歷城退兵。北魏軍得知宋軍缺糧撤退,急忙派大軍追趕,想把宋軍圍困起來。魏將暗暗想到:眼下沒有了糧草,不要多少天一定不戰自亂,便可將宋軍一舉消滅。宋軍戰士眼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些害怕,檀道濟卻不慌不忙的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裏燈火通明,檀道濟就親自帶領一批管糧草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草。敵人的探子偷偷地向營裏探望,只見一隻只米袋裏都裝着雪白的大米。魏兵的探子趕快告訴魏將,説檀道濟營裏的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決戰,準是打敗仗。魏將得到情況,以為宋軍雖然被燒了些糧食,並沒有斷糧,現在撤退,只是想引誘自己上當,這個老狐狸,自己差點就上了他的當!其實,魏將上了檀道濟的計。檀道濟在營房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蓋着白米而已……

檀道濟真是聰明,靠自己的鎮定和計謀,保全了宋軍,讓宋軍安全的打道回府。在裏面,許多人都是用自己腦袋裏的計謀和策略,打贏了許多的仗,或者用自己的辦法,燒燬敵人的東西或精兵,或擒拿敵人的精兵。我們只要讀了《孫子兵法》這本書,頭腦裏肯定會有許多的知識,也特別聰明。《孫子兵法》裏還有很多好看的,就像我寫的這篇《孫子兵法》其中的一篇一樣,學到很多的策略和計謀。在生活中,要鎮定,不能慌慌張張的,比如説:你遇見歹徒了,然後他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首先,你不能慌張,必須聽從歹徒説的每一個字,如果你不服從,他有可能把你殺了。到了一定的地點,歹徒把你放下了,你就必須想,我該怎麼逃走,有什麼方法逃走,這就必須要計謀了,你必須先看看周圍的地形,看那個屋子有幾個門,幾個窗户,你就必須計劃好從哪個門出去最有利或從哪個窗户最有利,所以,可能會用到《孫子兵法》哪一篇故事的計謀了。就比如説我在和我爸下象棋的時候,就必須想好策略,比如我的車走哪裏不會被他吃掉,比如我怎樣才能保護好我的帥,這些都是要策略的。下棋像打仗一樣,以前有些古代人不能用嘴説我被包圍了,只能靠下棋告訴對方我被包圍了。下每一步棋都是要深思熟慮,假如下一盤棋,我輸了,可以無所謂,但是打仗是不能輸的,可能最後一仗,我輸了,那我的城池就可能被別人給搶走,所以要算計要對方下一步該走什麼,我下一步該走什麼,這些都是要策略、計謀。假如我的車被對方吃了,我就要想我該用什麼來保護帥,不能一輸了車就特別慌張,要學檀道濟那麼的鎮定,被燒了糧草也不會大叫:“什麼,魏軍居然燒了我們的糧草,我們的戰士怎麼辦?我們的那些寶馬怎麼辦?我們會不會餓死?我們會不會被魏軍抓去?”他不會這樣,他在考慮下一步會怎麼做,怎樣才能讓魏軍趁虛而入,這些,都需要計謀、策略和鎮定。

《孫子兵法》讓我們聯繫生活,讓我們學到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這些都很重要,學會這些來保護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4

《孫子兵法》是由孫武在春秋時期吳國完成,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法之一,歷經數千年,先後被各朝各代的許多大拿註釋解讀,可謂兵法經典。之前總聽説孫子更是一部管理學著作,今日細讀之下,才知道其對戰略、戰術、策略措施的解讀確實已經達到很深高度。

孫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後續幾篇中非常強調帶兵打仗的一些細節執行,雖對商場有借鑑之意,但畢竟實際環境相差太多,因此個人覺得對商業理解的幫助就有限了。

個人理解,孫子兵法整體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戰略,這是整本書的核心,主要思想為“五事七計”,此語中的“計”是計劃的意思,而不是計謀。我們談到孫子兵法,很多時候自然聯想到三十六計,這其實是對孫子思想的大大誤解。相比詭道計策,孫子更看重的是勝利在先,看重的是一開始看清楚大局,做好SWOT分析,把握全局之後,再去在細節中尋求勝利突破點。相比在面對問題時的奇技_巧,孫子認為做好前面的分析和鋪墊才是戰場勝負的關鍵。五事主要指"道”、“天”、“地”、“將”、“法”,“道”是指道義,如同企業的願景和核心價值觀,代表了其原始的屬性,至關重要;“天”、“地”是指天時地利,如同企業競爭的外部競爭環境,決定了其約束條件;“將”“法”是指內部治理的將才和軍法,如同企業的內部核心能力,是決策實施的關鍵資源。七計則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七條正是孫子針對五事的幾個解讀細化,通過這幾個方面對“五事”做了全面的比較,從而分出高下優劣。相當於我們在進入商戰之前要想明白公司的願景是否清晰,市場是否成熟,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通過組織保障,這可以説是公司戰略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在戰略基礎上,孫子兵法的二到六章則是闡述了基本的戰術思想。講述在對戰之前如何制定方案,如何配套組織資源,如何在具體戰役之中實施。這個和企業的戰略落實很相似,將戰略層層解剖,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部門和資源,是戰略細化的指導。

第三部分,從七章開始到十三章,孫子兵法主要講一些具體對戰時的細節。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利用火攻,如何離間敵方等。這些更像是商場對戰時所使用的一些經驗積累,比如如何通過廣告營銷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如何通過CRM系統更好管理客户需求等,對於一線的實操人員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相當於總結問題的類型並加以歸納,傳承知識,有利於企業的具體目標達成。

由上可見,孫子兵法闡述的是宏觀到具體的分析落實過程,幾千年前就有如此洞見,難怪能名垂千古,即使放在今天,仍然為中國乃至全球所推崇。

《孫子兵法》經典兵書讀後感5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它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讀書心得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最早構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共分十三篇,雖然僅有五千餘言,但資料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資料,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鑑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1py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