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家》讀後感作文2000字多篇

《家》讀後感作文2000字多篇

《家》讀後感作文2000字多篇

《家》讀後感作文 篇1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講的是一個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人因有着對社會不同的認識和反抗而帶來的不同的命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當時覺悟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

有覺悟的人勇敢的熱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運積極熱情的存活着,就像是覺慧一樣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妥協、屈服,喪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覺新一樣的存在。曾經有無數的爭議,讀者都在猜測説這本書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傳,人物也帶有一定的現實對照性。可現在看來,無論是與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實性和現實性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個讀者,為這過去的可愛的生動的做了不必要犧牲的人們而悲哀而痛哭,為這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軟弱人們的憤恨,為這睜眼看社會的人道主義者的覺醒而激動。

這個家族裏所發生的事情正是整個社會的人們所經歷着的事情,他們具有着相同的普遍性。在書中,明顯的存在着兩代人的生活軌跡。一代是以太祖爺為頭的老一輩。一代是以覺慧為頭的年輕一輩。他們中的人有着相似性卻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過去,太祖爺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着封建制度的專制性。而後來呢,它遭受到挑戰了,新一代的子孫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縛的枷鎖。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進步一種社會的前進性,可誰又能看見,在這艱難的前進中是腳踩在無數冤屈靈魂的屍體之上行進的呢。

每一條新的道路和探索總是艱辛的,每一個在時代思想交替的時期中的人們總是處境艱難的思想掙扎的。在書中體現最明顯的是長子覺新,理應説他應該有着一個明媚的未來,尖子生、出國深造、找一個相愛的姑娘結婚生子。然而命運卻帶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自己並不愛的女人、一個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的情緒。他沒有一句反抗的話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對環境的逆來順受與軟弱感讓他得過且過,尤其是在服從的基礎上得來的也東西也還算安穩和平。

就算曾經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憤恨的,他也曾奮鬥過,可行動上他終究是妥協了,放棄了曾經的關乎青春的熱情和幻想。與他處境相類似的還有三老爺克明,雖然出國留過洋,後來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舊保持沉默,無所反抗。他怕爭吵怕鬥爭所以妥協求那一點點的安穩。他們是矛盾的,在做着自己內心不認同也不願意做的事情,成了這個社會的傀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覺慧,他從來都熱血沸騰的,上學堂,支持對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髮,支持新思想,辦報刊,與外省同樣熱血青年取得聯繫等等。

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敗和可愛的人們不可阻擋的走向滅亡的道路,但他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着他們墜入生命的谷底,再沒有生的痕跡。他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清晰的並且一寸一寸的在他體內生長的。在失去自己最愛的女人——鳴鳳的時候,在看着梅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凋謝的時候,還有大嫂因為可笑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斷送生命的時候,他是憤恨的甚至是處在情緒爆炸邊緣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發生,刺激着他的神經遷怒着他的靈魂,更加堅定了他要從這個家逃離的想法。

只有逃離了這個家,他才能得到身體上靈魂上的解脱,最終,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時,對這個家道了聲再見,對這個舊社會道了聲再見,就向着那廣闊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時候,真的會思考一下作者藉助琴的口所問出的那兩句:“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隨着社會的發展,她們不公平的命運在被反覆的遭到質問,新一代女性的呼聲正在被同代無數姐妹們呼應着。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滅的精神,是女性青春為自己綻放美麗的象徵。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書中寫的那樣,他們其實不僅是他們個人了,更是中國社會中一羣人的代表。這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歷史是代表着無數個同樣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讓人心痛且有着一種無力感,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人們正走在一條道路上——衝破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雖然路途艱難卻不斷前行着,並堅定的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獨的家,是舊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罷,總會有新的社會風氣注入,更換着世人的血液建立着一個温暖的和諧的家的。

《家》讀後感作文 篇2

《家》是巴金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於中國的一個封建的大家庭,寫了這個大家庭的沒落與分化,寫了垂死的宗法制度還在吃人,同時也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與家庭的決裂,描寫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國文壇中的巨匠地位。

讀完《家》的那一刻,我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讀完《家》,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大哥覺新,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説:“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覺新的悲劇不只是他一個人造成的,也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給了別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臨死前兩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裏。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裏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着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沒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他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兩位至愛的人的離去。

當他來到梅的牀前,看着她“安靜地躺在牀上,眼睛微微閉着,頭髮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於事,無論什麼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

當瑞珏的聲聲苦叫從窗裏飛出,傳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後的愛”。

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麼多年,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幸福,奪去了他的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説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麼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真切的感覺到“這個家需要出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新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家》讀後感作文 篇3

夜晚,在寂靜的夜裏,孤獨侵襲着我。我好像聽到了兩三聲嗚嗚聲。雖然哭聲很低,但它悲傷的餘音已經瀰漫了整個夜晚,美麗而悲傷,就像一聲哀嚎,在我們告別生死的時候,不忍心讓對方難過。而在我的耳邊,有一個年輕人激動而熾熱的聲音:“我們是年輕人,不是怪胎,不是傻子,我們要為自己爭取幸福!”然而背後卻躺着無數鮮活年輕的生命。在它的陰影下,有一個“家”,但“家”其實是一片沙漠,一個摧殘人性的煉獄,一個道德淪喪的監獄。有多少人在其中掙扎煎熬,沒有青春和快樂,永遠是不必要的受害者,最終得到滅亡的生命。我看到它的封口上清晰地刻着——封建、專制、殘酷的字樣。

這時,痛苦、猶豫、悲傷、遺憾、無助、懦弱、失望、淒涼一起向我襲來,它們被安慰、鼓勵、正直、善良、熱血、反抗驅趕着。冰與火,愛與恨,光明與黑暗的交替與衝擊,讓我突然明白,“家”其實已經指引我們走向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覺民、覺慧、倩茹、存仁也走過,而處於“長屋長孫”地位的覺新,卻在新舊道路之間徘徊、轉折、彷徨。雖然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盪,甚至親身遭受了封建禮教對他身心的壓迫和摧殘,但他深受封建禮教尤其是孝道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懦弱順從的人物。他對未來的夢想被舊倫理傳統的邪惡力量擊碎,讓他肉眼看不見,因為後來,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對未來的憧憬,他變成了一個像閨房一樣對抗舊勢力的木登海。

梅和瑞羽的離去簡直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淵。幸運的是,他終於幫助了覺慧,為他的旅行籌集了一點錢。他終於跌跌撞撞,跪在了一條新的路上。

突然,我被一聲爽朗的笑聲震驚了,笑聲清脆、無所畏懼、温暖而真誠,秦陽光活潑的臉給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她在新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帶着自己的夢想,守護着她對覺民的愛。他們是新來的青年,以後要舉行新的婚禮。這時,我看到了覺新那張矛盾的臉,他低下頭來反對,但又不能忍受。

“哼”,我看到另一個人冷笑着説,“如果犧牲是必須的,那受害的絕不是我。”“我不會説覺民在哪裏。”“我不會讓你進去的。捉鬼敢死隊,哼,你就是想讓你爸爸早點死。你只要得到你那份財產。”“我決心要去,沒有人能阻止我!”

我承認,就連覺慧也意識到自己的道德力量即將超過整個封建家庭。我對他無話可説,卻不住點頭。他有驕傲和激情。有時候他也很苦惱。他在黑夜裏哭泣,但他終究穿過封建遺骨,走上了新的道路。

三個兄弟,三段不同結局的愛情,也讓我的內心有一股悲憤之力,對一個垂死的系統喊出我的控訴。

覺慧和鳴鳳的愛情隔着一堵厚厚的牆。中間權力太大,分不開。他們無事可做。當他們看到最後一次的時候,他們是如此的倉促和短暫,以至於沒有了永恆的愛情和永別生死的誓言。帶着馮明最後一滴眼淚在回首,聽着絕望的“兩天後”,看着他們最後的親吻,摸着他們微暖的嘴脣,看着馮明温柔而略帶憂鬱的眼神在他們面前,馮明轉身走向死亡,帶着對未來生活不可能的希望和期待。

更糟糕的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覺新和梅那種既想看又不敢看,既想和對方説話,又害怕別人説閒話的那種痛苦而矛盾的眼神時,你就知道那是多麼痛苦了。覺新捶着破舊的木門,喊道:“瑞羽,你好嗎?”“讓我進去,我求求你,我要抱着你,我不會離開你!”有時候,這些話只能換來只能壓抑的哭喊和憤怒,換來永遠逃不掉的噩夢。世界從來不是他想象的那樣

太美了。善良賢惠的瑞羽在產房哭了,伴隨着一個嬰兒的哭聲,卻和丈夫永遠分開了。覺新瘋了。他把所有的怨恨和憤怒都收在手中,想敲敲木門,見瑞羽最後一面。只是他敲了一扇舊門,其實敲的是一個荒謬邪惡的舊制度。像他這樣的弱者怎麼敲門?他忍心把妻子送到農村去勞動,只是因為迷信,也因為一些規矩,丈夫進不了妻子的產房!大膽想象一下,覺慧來了,推開木門就會打開,封建制度在他眼裏不堪一擊。

作者巴金將許多人物組織成一個宏大的結構,通過他們的矛盾、糾葛、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鮮明的內心世界、個性特徵和各自的命運。各種驚心動魄的事件交織成一個緊密相關的整體,表達了一個人對封建制度的`憤恨,宣告了一種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揭示了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鞭撻舊社會。並通過對年輕一代戰鬥勇氣的描述,在嚴格而殘酷的黑暗王國中展現出一絲曙光。

它們被作者充分描繪和描繪,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展示了作者在控制宏偉結構方面的傑出藝術才華。

此時,我的心處於跌宕起伏的洪流中。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它似乎能夠衝破一切苦難和邪惡的障礙,馳騁在廣闊的世界裏。

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為了征服生活。

《家》讀後感作文 篇4

那是一個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年代,舊中國社會的天空陰霾密佈,望不見盡頭;那是一個新舊思想激烈衝突的年代,五四運動帶來的新思潮意欲席捲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然而,還有多少人的思想被禁錮在封建、禮教和迷信的狹籠裏,還有多少人仍在滿是魑魅魍魎的社會底層艱難地喘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年代裏,一個看似平凡實則跌宕的故事在成都高公館裏轟轟烈烈地上演了……

高太爺——高公館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統治者,他生命的全部,就是維護他至高無上的權威。他不許任何人對他説一個“不”字,自己卻驕奢淫逸、靈魂空虛。他的孫子們——覺新、覺民和覺慧都在洋學堂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恰青春年少卻性格迥異,因此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覺新和覺慧這兩兄弟的性格差異。覺新是高公館的長房子孫,他雖然閲讀了許多宣傳新思想的書籍,但他又怯於行動,天天過着舊式生活。而覺慧則不同,他的性格如夏天般剛烈,極度憎恨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不同於被別人操控了人生的決心,覺慧能為自己的未來做主,他衝破封建的羅網,與這個封建家庭徹底決裂,到上海開創了自己的生活新天地。如果説,覺新是關在“家”這個狹籠裏任人擺佈的小小鳥,那麼覺慧無疑是敢於衝破狹籠尋找屬於自己一方天空的雛鷹。

《家》的情節一波三折,跌宕沉浮,其中的故事大多帶有悲劇色彩。“鳴鳳投湖”和“瑞珏慘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鳴鳳是舊中國千千萬萬下層勞動人民的代表,作為高家的婢女,她受盡折磨,卻依舊保持着心靈的高貴與純潔。她與覺慧情投意合,卻被高太爺送給六十多歲的冷樂山做小老婆。一向忍辱負重的鳴鳳憤怒了、絕望了,但她的身份決定了她的反抗無效,於是她寧死也要守身如玉。鳴鳳激起的水花是對封建思想最有力的控訴,是對專制禮教堅決的回擊!然而,她的死在高太爺看來實在是不值一提,等級森嚴的大家族裏,丫頭們如同禮物,可以送人,可以更換,可以拋棄。鳴鳳死後,高太爺用另一個婢女婉兒代替了鳴鳳,送給了馮樂山做姨太太。不久,鳴鳳和婉兒都被散淡成時光碎片被遺忘,這就是舊中國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瑞珏則是封建禮教的另一個犧牲品。她在18歲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覺新,開始了“以夫為天”的少奶奶生活。温婉賢淑、才華橫溢的瑞珏深得覺新的愛,在家族成員中也享有一定的口碑。她本以為日子會和和美美地進行下去,與愛人白頭偕老,但覺新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哲學”葬送了她的妻子。在陳姨太荒謬的“血光之災説”面前,承擔家族重擔的覺新只有委曲求全的份兒。他懦弱地聽從了陳姨太,將臨產的妻子送到城外的小木屋裏生孩子。在一聲聲悲慟欲絕的叫喊聲中,善良的瑞珏因難產離開了人世,又一個血的悲劇!慟哉!慟哉!

看完《家》後,酸楚和壓抑在心裏漸漸發酵。透過“小家”看社會,腐朽的高太爺,懦弱的覺新,驕橫的克明、克定、克安三兄弟,是舊中國權貴階層的縮影,都是巴老批判的對象。整部作品中,巴老幾乎沒有用情緒化的語詞怒斥他們,而是用看似平淡的筆調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使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魯迅先生的雜文《燈下漫筆》——作品中的人物都自甘淪落為生活的奴隸,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然而在這一切絕望的背後還有無限的希望,因為我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進步青年。比如覺慧,他強烈的反抗精神,他骨子裏執着衝破狹籠的反抗,他心中“這個家必將走向滅亡”的信念,無一不彰顯了那個時代五四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覺民和琴,這對自由戀愛的年輕人為了爭取自由婚姻的勝利,第一個離開了“家”的狹籠,抗爭到底,絕不妥協,最終換來了永久的幸福。比如許倩如,這個新式女性的代表,第一個站出來剪去長髮,打響了婦女個性解放的第一槍。還比如張惠如兄弟、黃存仁同學,他們孜孜不倦地辦進步思想刊物,讓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這一切的希望,初時如剛萌芽的新芽,星星點點,但最終必將勃發出盎然生機,長成茂林,綠遍華夏……

有的人,甘願被俘虜在狹籠裏,不願追尋廣袤的藍天;有的人,勇於衝破束縛,找尋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前者,必在狹籠裏消磨生命,一事無成;後者必將成為載入史冊的先驅。歷史長河洶湧向前,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時間之流,必將把一切舊事物湮沒。

《家》讀後感作文 篇5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説了,記得八年級的時候老師佈置閲讀作業的時候便讀過,可惜那時候並未深讀,只是大概翻閲一遍,大概瞭解是批評封建社會的黑暗的吧。這一次總算有些時間來細讀一遍了。

真的是一部不錯的小説。在巴金先生的筆下,每一個人物那麼真切,真切的讓人窒息,他們哭着,喊着,吼着他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不滿,泣着他們如何悲哀而又無可奈何的人生……當然,在這片遍步黑暗的大地中,也不是全無希望的,一絲黎明的曙光照射下來,那些熱血沸騰的青年們,盡着他們最大的努力,沖天怒吼,這即將是屬於他們的時代,星星之火即將成燎原之勢。

或許那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代,至少是從現代意義來看,在如今自由戀愛的年代,無法理解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何物,兒女的幸福不應該是父母最大的欣慰麼?那為何父母卻如此逼迫子女呢?一代壓一代,果真如此,記得剛剛學《孔雀東南飛》的時候很鬱悶,仲卿之母當年也是受盡為人兒媳之苦,既然知其苦,又為何惡性循環,把這種痛苦施加給蘭芝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於是我們統統開罵,這老婆子忒不厚道!

瞧,又説哪兒去了,沒關係,咱們繞回來説,既然説到《家》,不得不談談巴金老人及其巧妙的人物構造了。

似乎貫穿整部小説的人物是覺慧,他是一個進步青年的代表罷,但暫且不談他,倒想説説他的大哥——覺新。

覺新是整部小説中最為悲情的人物之一,處於封建思想與新思想的矛盾之間,處於長輩與晚輩的代溝之間,只能放棄自己從小的理想,自己所憧憬的愛情,許多人看過《家》會覺得覺新的悲劇都是他自己釀成的,他的“不抵抗主義”“作揖主義”,種下無盡禍根,而命運對它也是格外的不公平,毀了他的理想、愛情……一切他心愛的東西,但這一切卻都被他忍下來了,因為他腦子裏深深植入了一種思想,一種封建社會是無法推翻的思想,一種什麼抵抗都無用的思想,他甚至根本不敢想到抵抗……

再來便是梅表姐,算是悲情女一號吧,或許是性情影響,她如此多愁善感,倒讓我想起了林黛玉,乍一比較,梅表姐似乎與林黛玉真有幾番相似,體弱多病,多愁善感不説,遭遇也不盡相同,與心愛的人被迫分開,憂鬱致死,死不瞑目。

《家》中的悲情人物數不勝數,在那種有臉有面的封建禮教家庭中,竟然都藏着那麼多的悲哀,他們有足夠的金錢,無食宿之憂,卻有思想上的種種束縛,更何況那些社會底層的人民呢?在無情的戰爭中,衣食住行大概都成問題吧,又如何去顧及思想的落後呢?

鳴鳳是下人中的代表,從小被賣到封建家庭中做丫頭,整天靠主子的打罵過活來的,對於那絲愛情,她並不存有絲毫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在覺慧身邊當丫頭,僅此而已,可是這點希望也無法被滿足,大概只有那潭死水知道她的悲哀……

説了那麼多的悲劇人物,總該談談一些積極面的東西。

前兩天同學聚會的時候正巧與一個朋友討論到《家》中的女主角,説真的,我説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女主角,按照出場時間來看,應該是琴,至少我很欣賞她這個角色。她在小説中基本上等同於完美女神,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有勇氣,有思想,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跟梅表姐的家庭背景其實差不多,不過她們兩個的運氣可是差太多了,先是琴的母親相對開明,再來便是覺新和覺明的差距,於是造就了琴這個不放棄,勇於追求自己愛情與理想的女性形象。

説了那麼久,都還沒有説到男主角,覺慧就是把這一切都串起來的主線,他的思想與這種社會現實格格不入,他親眼目睹了多少悲哀的人生,他要改變他們,他的熱血都快從胸腔裏面噴出來了……這是我粗略看過後的印象,其實我一直覺得覺慧也算是一個矛盾人物。作者鮮明的點出了他與封建家庭的矛盾,卻也不經意間把它叛逆又張揚的個性顯帶出來。他的愛情有些讓人不解,按理説是鳴鳳吧,可是穩中多次點到它對於琴的情愫,他那些壓抑着的“戀姐情結”,也不知道這樣説是否正確,或許有些現代化了,但我一直覺得他對於鳴鳳的感情是出於更多的同情。再來便是他與兄弟的感情,他跟覺明的情感其實也算爭議點之一,一些細微的描寫,讓我覺得他對覺明在心中多少有些嫉妒,是嫉妒他擁有琴麼?不得而知。

覺慧對覺新更是殘忍,覺新固然懦弱,但他的辛苦也不是沒有人知道,覺會明白覺新的痛苦,也知道他是無論怎樣責罵也無濟於事了的,但是他要證明,證明自己對家庭的反抗,對封建禮節的反抗,所以他總是對覺新説一些殘忍的話,讓他處於窘境,實在有些自私了。

《家》讀後感作文 篇6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熱情的、有思想進步的、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來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開來的,可是因為本人的懶惰,暫時只看完《家》這部作品。

本書以時代中最年輕的一代為主線,着意表現了其與靠着封建制度循規蹈矩而殘存的上一輩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然而令我讚歎的是,作者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示各個階層,不同人赤裸裸的心聲。關於情,關於理,關於一個壓抑時代下“奴隸”與自我的鬥爭,還關於那些與時代中最容易為讀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巴金的妙筆毫無保留的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真實的人。

關於家,冠冕堂皇,氣勢宏偉,作者曲折的筆下從硃紅大門前座落的石獅,穿過疊嶂的園林,踏着木拱橋下潺潺的溪水,和着眼前豁然開然湖泊,似乎這所有的一切都讓你漫遊了一次夢的國度。她端莊,優雅,瑰麗,浪漫,你似乎還可以想象這奢華的背後是怎樣的一户雍容,高貴的人家。然而,就像看着落葉,看似飛翔卻在降落,讀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這種沉重在於那樣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家卻處處洋溢着窒息的浪漫。希望與絕望在兩代人之間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説是希望恰恰帶來了毀滅,它似乎理直氣壯的矇蔽着有着封建權威的高老太爺的雙眼,卻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們有着寶貴的經驗,那就是理所當然的遵守為他們設計的這一切,甚至於感恩所有即將沉沒的榮譽。

如果説覺新在封建制度下是無反抗主義者的話,那麼不如説他是殘酷現實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覺新生活的時代註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民的勇敢與追求。即使文章中並不是正面的表達這一個犧牲者,但其細膩的心裏刻畫讓人感受得到這是一個承受着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隨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無疑是把生活處理的最好的一個,他深愛着梅表妹,卻從不辜負瑞鈺的感情,面對兩個深愛的女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痛苦的,而這種痛苦卻深沉的藏在一顆受傷的心裏,想着麻木,因為這不再是屬於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卻放不下身邊愛着他和他愛着的女人;而孤獨月夜,偶然的思念,卻化成深深的自責。在現實社會下,他可以放棄追求新潮的夢想,可是卻放不下兩個女人之間的愛。對於毀滅的夢想,他擁有着下一代人最後的底線,那就是沒有隨風漂流,而是用詮釋愛的這種極端的苦痛變成了對封建社會提出挑戰的最後利刃,是悲壯的離去,無聲的戰鬥。

關於鳴鳳,是感受最深刻的人物。作為高府任人使喚的丫鬟,並不是説她有着與其他丫鬟不同的的一面,恰恰是她的共同性,把整個社會帶入了人權的黑暗中。刻畫鳴鳳的深刻性,代表整個封建時代最底層人的生活和痛苦。作為高府中的小角色,抑或是歷史中的小角色,鳴鳳所代表的底層人的命運和思想很難為後人所察覺,而《家》卻很深刻的敍述了一類人的掙扎,然而,這種掙扎最悲劇性的表現在這是一場在現實中毫無意義的鬥爭中鳴鳳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覺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儘管他們的愛情深沉而持久,但也沒有換來鳴鳳死後覺慧撕心裂肺的“殉情”之念,而是漸漸的淡忘,如同生命中一次心曠神怡的登高遠望,成為了記憶,也淹沒在記憶之中。但是,鳴鳳又是熱烈的,她早就察覺現實殘酷的一面,夜深人靜,在燈光下的痛苦;苦苦等待和培養的愛情最終還是變成了欲罷不能處處躲着的奢侈品;婉兒的出嫁,更令她敏鋭的感覺到死神來臨的恐怖。她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心愛人的到來,也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死亡。當希望徹底的破滅後,她走向死亡,選擇抗爭,壓抑的死去,喚起一大批人的起伏心靈。

《家》的人物內心或矛盾,或壓抑的袒露,是拋卻了時代溝壑的表達,是一道心靈的長廊,走着不同的人,卻有着相同的感受。

在我們看來,家就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時候,它可以帶給你最温暖的關懷;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時候,它可以帶給你最清涼的感受;家就像是一雙温柔體貼的大手,當你感到沮喪之時,它可以讓你振作起來。家,給予我們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為有了家,我們才有了賴以生存的空間,也是因為有了家,我們才體會到了世間真情所在。

然而秋風瑟瑟,落葉飄盡,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家族的沉落、衰敗,除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憂傷,我們並不能去做些什麼,這就是無奈吧。

《家》讀後感作文 篇7

暑期閒來無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讀完之餘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尤為書中被封建禮教殘忍毀滅的美麗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觸動的便是美麗温婉、善良多情,卻又愛而不得、抑鬱一生、華年早逝的梅表姐——錢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千金小姐,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詩文且修養極深。她與表哥覺新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兩家也有意親上加親,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便賭氣拿兒女的終身大事向對方報復,一句“命相不合”,便輕易地斷送了他們純真聖潔的愛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後來梅芬屈從於母親的意志,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陌生人。更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對婆家的惡氣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頑固的母親身邊,恪守着“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念,壓抑的過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覺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淚洗面,最終憂鬱成疾,悽慘死去。

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內而外散發着中國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她忠於愛情,安分守己,隱忍柔順,處處替別人着想。明明母親對她不幸的婚姻負有主要的責任,但她從未抱怨過她,反而總唸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當傷心之餘,她免不了痛哭,但總是躲在房裏或倒在牀上蒙上頭,唯恐驚擾母親和他人。儘管她心裏還愛着覺新,可是她又不願影響覺新的生活,只能獨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叮囑別人,千萬不要讓覺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沒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對瑞珏(覺新的妻子)有絲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誠的對她表示羨慕和喜愛,當瑞珏敞開了胸懷接納了她,她則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魯迅先生曾説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確,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卻悽然一生!她有愛的渴望,卻沒有追求愛的權利;她熱愛生活,卻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卻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齡,卻痛感人生無趣、生不如死,最終香消玉殞,這樣的悲劇怎不令人心痛?

我認為,梅芬的不幸,是與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開的。懦弱的她,每當面對不公時,只會一味地隱忍、順從,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僅僅是愛情。對於一個善感多情的女子來説,雖然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她不該在愛而不得後,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渾噩沉浸在往昔的回憶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內心缺少陽光。因此當她純真的愛情理想破滅後,年紀輕輕的她便覺此生無味,心如死灰。心頭無法消除的傷痕,使她多愁善感,鬱鬱寡歡。“看見花落要流淚,看見月缺也會傷心。”皺紋過早的爬上了她的額頭,病魔也悄悄地纏上了她的身體。可以説,懦弱隱忍的性格和狹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劇的深層原因,則是當時嚴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

梅芬同覺新,自幼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即使用舊的婚姻標準來衡量,他們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對。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便被輕易斷送了。這絕非僅僅指兩位母親的意氣之爭,它體現着幾千年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強大威力。梅芬後來正是按照“天經地義”的舊禮教嫁給了一個不認識的男人,但結果卻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對婆家的欺凌謾罵,她只好無奈地回到親手扼殺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頑固的母親身邊過着尼姑庵式的生活。當她在成都重新遇見覺新時,本來有着滿腹的心事和一腔熱情渴望對覺新訴説,然而種種殘酷的“規矩”和“禮數”卻讓她望而卻步。她的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嚥着心酸,任憑家長的擺佈。當覺慧鼓勵她起來與封建禮教和環境作鬥爭時,她卻認為,“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在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的長期束縛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始終沒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人生權利和幸福。在這種不公、罪惡、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這種生活的弱者、命運的順從者,只能被擺上封建禮教的祭壇,成為可憐的犧牲品罷了。

讀着梅芬的美麗與善良、悽慘與不幸,我忍不住在心裏咒罵起過去那個兇殘、野蠻、荒唐、愚昧的罪惡制度來,我忍不住為可憐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國已進入21世紀,儘管封建制度已經滅亡,但當初與之共生、共存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有些卻頑強地活了下來,並在今天改頭換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禮教戕害的“梅表姐們”雖然早已無聲無息地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但是她們的悲劇對於如今身處科學文明時代的世人來説,仍有警醒意義。

《家》讀後感作文 篇8

巴金先生的《家》,是我一直想讀卻又未曾去讀的,記得九年級有一篇文章叫做《家的序和跋》。我們的語文老師在學習到這篇文章時,便將《家》的大致情節講給了我們聽,她説的是那樣吸引人,不禁讓我立刻捧起這本書來讀。現在,暑假到了,我終於是有時間去讀這本書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種事。有快樂的,悲傷的,令人痛苦的和不合常理的。各種令人憤怒的事件的起因都是這個家庭中很多成員的腐朽落後。特別是由於高家祖父的一切所作所為和太太們的煽風點火。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當年的封建禮教是那樣可怕,以至於把人逼向死地。其實高覺新的內心並不壞,只是他不敢反抗家裏長輩的命令,可以説親手害死了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妻子。即便後來他有所悔改,但事情都已過去了,後悔也來不及。

其實我所一直認為的家是可愛的,温馨的,而不是像書本中描寫的那樣,束縛、順從、壓迫,那簡直是太可怕了。書中從頭至尾唯一一個具有先進的思想併為之付出行動的人,當然,高覺民也是如此,但那是後來的,是他在快要失去最親的人的情況下。我認為既然是要反抗,就一定要是一開始,而不是非等到被逼無奈的境地後,再去反抗,到那時,即使為時不晚,但給自己、別人不免付出很多痛苦。那麼就來談談高覺新好了。

高覺新作為思想進步,但行為保守一類的代表,他的坎坷經歷常使人感到心寒。首先,他因順從而被迫不能與自己親愛的人結婚,這導致兩人後來都痛苦不堪,所以導致後來的他的愛人因痛苦不堪加疾病纏身而最終去世。再到後來,又因為老祖宗的死,他聽從家裏各種太太的話不讓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生產,最終導致妻子生下孩子便去世了。這是給他帶來的多麼大的打擊啊!也是從這以後,他開始反抗了!其實高覺新的人物設定很巧妙,他既是擁有先進思想的後一輩,又是代表封建勢力的老一輩,他是不敢與家中的各位姨太,太太還有叔叔們作鬥爭的,因為他承擔的是一個一家之主的責任,所以他所承受的已經夠多了,這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已經盡了他的所能了,但這也並不意味着我們不怪他,因為這個不敢忤逆大人的他,不知傷害了多少人。高覺新的事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有時需要放開自己,雖不説與家人唱反調,但也要忠於自己。

高覺民是一個進步人物,但他的進步還不夠明顯。他相對於高覺新,在行為上,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有時,他也還是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打算。他是一心一意的愛着琴,只是在有關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站出來反抗,太不正義了!但是,轉念一想,難道人不應該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所愛的人而去爭取嗎?我們也許又應該原諒他。可是我印象中的高覺民卻有些懦弱,有事,面對弟弟高覺慧的責罵及嗔怪,總選擇沉默,面對家中大人的建議,也選擇沉默,當自己要被逼成親時,選擇的依然是去找三弟商量,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像是個無腦之人。其實也許應該讚揚他,要不是因為他的堅持,也許高老太爺也不會那麼大發慈悲的放過他。高覺民讓我們瞭解到自己是要為自己心愛的人所付出的,因此要敢於想家人或其他的人説出自己的想法,學會反抗,而不是整天鬱鬱寡歡,像個被囚禁的犯人。

高覺慧在書中就顯得較為厲害了,從頭到尾他都在不服不滿,都在反抗。他反抗祖父,反抗大哥,反抗叔叔嬸嬸,他的生活從來就只有反抗。哦,還有短時間內,鳴鳳帶給他的愛情的歡樂。覺慧他是一個永遠都跟得上進步思潮的人,不光是在思想上,更是在行動上,我個人認為他與他的大哥,二哥相比,進步的不止是一點點。他會在祖父不允許他出門時,悄悄地跑出門,會在全家人都同自己作對時,也能冷着臉不理,在二哥覺民碰到難題時,勇敢的幫他解決,即便他也曾嘲笑過他。而這麼要強的他竟然也有過慘痛的一段經歷,那就是鳴鳳的死,這痛苦對於覺慧來説是巨大而又短暫的。之所以説巨大,是因為他曾深愛着這個少女,並且是因為自己的不注意而沒能幫助這個少女而使他被迫跳湖致死。而短暫,便是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個人的死,即便是自己愛的人,那也沒有什麼,那是隻夠人們傷心一段時間的。所以覺慧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高覺慧的故事告訴我們,反抗比起嘴上説説更為重要,但是我們又是決不能將工作為軸心而不去顧自己所愛的人了,兩頭兼顧,才算得上精明瞭。

《家》是一篇震撼人心鉅著,裏面只是圍繞一個點來展開進行討論,但是卻讓人覺得自己身處其中,貌似任何一個人都與自己有關,他們痛苦,自己也感到痛苦;他們快樂,自己也感到快樂。所以這本書是由內而外地擊垮了我,和眾多像我一樣的讀者。

何其慶幸,讀到這本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413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