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一生的導師》讀書筆記

《一生的導師》讀書筆記

目錄

《一生的導師》讀書筆記
第一篇:《借我一生》讀書筆記第二篇:讀書筆記《一生的計劃》第三篇:《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第四篇:《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第五篇:《成就一生的好習慣》讀書筆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書是好書,一貫的我喜愛的文風,厚重而不羅嗦,深刻而不矯情,頗顯長者風範。可惜以我的學識,只有學習和理解的份,卻提不出什麼好的意見和自己的觀點。站在他所提的高度,確實能比較準確的解釋現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的一些現象??

我摘錄了書中講的關於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的特點:

1.幾千年的中華文明能夠不斷的延續至今,不是常例,而是奇蹟,極其罕見,極其艱難。

2.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傳導技術上的原因在於早早的建立了一個既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

3.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傳導狀態上的原因在於早早地建立了一個對社會,對歷史的開放式對話系統。

4.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生息空間上的原因在於一直沒有失去過一個遼闊而穩固的承載地域。

5.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精神空間上的原因在於一直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的嚴重灼傷。

6.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外部關係上的原因在於一直因地理阻隔和農耕心態而並不過度熱衷於對其他文明的軍事遠征。

7.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內部關係上的原因在於一直沒有讓社會長期陷於整體性無序狀態。

8.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固守精神主軸方面的原因是藉助於科舉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種廣泛的生命化遺傳。

9.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在汲取外部資源方面的原因是採取了一種粗糙而又鬆軟的彈性態勢使各文種文明成分大致相安無事。

中西文明對比:

1.中國當前社會轉型中文化的地位,要開創新文化

2.中國知識分子的羣體人格和行為方式矯情

3.中國文化缺少創新意識的自滿

4.中國近代以來的激進主義選擇

5.中國文化在近代城市生態上的缺漏。

6.經濟奮鬥中缺少人文目標的盲目性

7.中國文化歷來重老式榮譽,輕視法律意識的傳統

8.中國文化越演越烈的民族主義偏執

之後中華文明的方向,作者有自己的觀點:

傳統文化和創新精神並行不悖,共臻極致

個人自由和相互尊重並行不悖,形成公德

此為我對於餘先生寫此書的一些看法:

對於科技學者來説,出成果應該是在青壯年時期,老年時期除了教授弟子,就應該是享受尊榮。而對於文化學者來説,我一直認為是“老而彌堅”的,雖然精力和創造力不比年輕時,但學識的積累應該是會越來越醇厚,固然也要傳道授業及享受尊榮,但是還是有很大機會發揮學術方面的第二春的。而以老餘的年齡和身體狀況(1946生,今66歲),現在就急着寫出自轉體散文,詳述自己的人生軌跡和總結自己的學術思想,我感覺有點為時尚早。為何他選擇在這個時候?莫非他認為自己的學術創作已經達到了頂峯,之後無論是精力還是智力都難以為繼了?還是他已決定收山?

——2014年5月28日

lyc

第二篇:讀書筆記《一生的計劃》

現在,改變自己

——讀《一生的計劃》

何燁工商管理2014103300

《一生的計劃》是美國人格萊恩·布蘭德所著。作為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他對如何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如何鼓勵一個人改變自己走向成功擁有十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在書中他用了12章細細等向我們闡述了給自己的生活做一個計劃的重要性,內容,方法等,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要給自己做一個人生計劃,改變現在的自己,給自己一個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

這本書在一開始就給了我一個信念,我可以過一種全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擁有目標和計劃的人向別人發號施令,而沒有目標和計劃的人被別人發號施令。”這句話激發了我的“成功慾望”,一個全新的,充滿意義和機會的世界向我敞開了。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在我小時候的時候,我想改變世界,但是到了壯年,我發現我不能改變世界,於是我想改變我的國家。但是到了暮年,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於是我想改變我的家庭。但是但我行將就木,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家庭。當我躺在牀上,彌留之際我突然發現如果我最開始改變自己,我就有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我就有可能改變我的國家,再下來誰知道呢,我有可能改變世界。”我們總是想要改變別人,想要世界變得適合自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地球離了誰也會照樣轉動。“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世界將變成我們所希望的”畢竟改變自己要比改變別人要容易的多。

《一生的計劃》中,作者在第一章告訴我們,想要成功首先要讓自己相信自己。“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説就是有可能。”你所能夠想到的一切,只要你堅信,都能夠被你實現。當自信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將擁有無比堅定的堅持,而一個人的信念是一個人走到最後的鑰匙。生活中,旅途上有無數的困難,有眾多的苦難,信念使我們堅持,讓我們繼續前行。信心是關鍵的東西,它是構成快樂並且成功的生活的基本要素。

在接下來的敍述中,布蘭德給我們對成功提供了一個標準:“成功就像一次長途旅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成功是一種境界--在這裏,生活是平衡的。通過平衡的生活你將獲得快樂和成功。”所謂平衡是指成功不僅僅是獲得足夠多的金錢,不是取得顯耀的地位,不是獲得多大的權力,而是獲得這些的同時要收穫快樂,收穫愛,收穫成就感。“成功就是一個人事先樹立的有價值的目標被循序漸進地變為現實的過程。這一過程因平衡得以堅固,因信念而具有意義。”成功者應當有自己的信仰,有一個計劃,有一種強烈的實現夢想的慾望,要對自己充滿信心,永不放棄。這是支配着一個人成功的幾個原則。

當布蘭德完成對成功的定義,告訴我們信念對一個人成功所佔的重要位置,他開始幫我們建立自己的成功體系。第一步:獲取成功智慧。第二步:讓自己以成功為方向。第三步:內心的快樂。第四步:輕鬆的心理態度。第五步:獲得愛的能力。第六步:把握生活的細節。我們成為我們所設想的。當我們堅持自己所想的,成為我們所希望的。成功的智慧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向。當我們擁有方向就擁有了希望,這時的我們將是快樂的,將是輕鬆的,我們會愛我們周圍的人,從而獲得別人對我們的愛。細節決定成敗,這是誰的話已經不可考了,但是真的是金玉良言,把握生活的細節,讓我們離成功更近。

當成功的體系建立,我們也就知道了成功的幾個重要原則,接下來就是具體

的關於走向成功的步驟了。布蘭德沒有讓我們失望,在接下來的幾章中,他給我們介紹了想要成功的幾個具體的步驟。

首先是要給自己“畫一幅藍圖”。有明確目標和計劃並且把它們寫下來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完成的工作量是那些有目標和計劃但留在日子裏的人的50到100倍。因此,我們必須得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詳盡的計劃。我們要建立短期,長期和終身計劃,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這是必須的。當我們設置我們的計劃的時候要敢於把目標設定的高一些。當然這個目標可能對我們來講太難了,但是隻要我們堅信並努力實現,我們即使無法完成,但是也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我們應該交一些有智慧的,對自己有巨大幫助的朋友,建立一個“成功理事會”,會員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支持,他們會給我們提供寶貴的意見來幫助我們樹立目標。

當目標和計劃都做出來了,那麼付諸行動當然是理所當然的了,而且應該是抱有必勝的信心去實現目標和計劃。對於實施中遇到的困難,我們要敢於克服,所謂福禍相依,困境中常常包含着機會。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要對計劃進行測試和調整。我們的計劃應該是平衡的。在精神和理財上平衡,在教育和娛樂上平衡。

想要擁有鉅額的財富並不是錯的,相反擁有的財富越多意味着你為世界創造的財富更多。但是很多人無法讓金錢和精神的快樂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平衡點。但是一個不快樂的富翁,他的生活是暗淡無光的,他的事業是充滿痛苦的,他的內心是孤獨的??對於這樣的人來講,財富是他唯一擁有的,他的精神生活的匱乏會讓他終日生活在孤寂之中一直到死。布蘭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支付我們每月賬單的順序表:慈善組織——儲蓄——保險——食物——住房——其他所有。如果一個人沒有幫助別人,他是無法獲得富足的。給與者獲得更多的回報。掌握精神和理財上的平衡是我們擁有幸福生活的開始。

當精神和理財平衡以後,教育和娛樂平衡成為我們下一個要關注的重點。教育讓我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加容易,娛樂則讓我們減少生活的壓力,更好地迎接挑戰。就知識而言,有兩個類型:一般的和專門化的知識。一般化的知識讓我們全面的發展但是這些知識不一定在工作中給予我們太多的幫助,而專門化的知識是我們工作中樹立目標制定計劃的基礎知識,是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部分。我們應當將教育作為我們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讓我們保持精神上的警覺,保持自己的創造力,讓我們有效率的工作。而娛樂則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過度的娛樂會讓我們迷失方向,但是完全沒有娛樂則會讓我們陷入工作和生活的眼裏漩渦中無法自拔。有計劃地娛樂將幫助我們保持身心的健康,使我們的精神保鮮劑的重要部分。我們的計劃一定要保證精神和理財的平衡,保持教育和娛樂的平衡,這樣的成功才會是持久的有意義的成功。

布蘭德在前面的幾章中,給我們詳細的講述了樹立目標和建立計劃的全部內容,接下來他給我們提到了另外幾個走向成功的幾個重要部分。

“黃金半小時”是作者提到的第一個部分。每天早上起長後,我們要認真的思考,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計劃,思考我們的收穫和失敗。這是一天的準備,是讓我們在潛意識裏給自己信心,堅定我們走向成功的信念。在這半個小時裏,我們要看自己的目標,這是我們努力的動力,看我們的計劃,這是我們和自己簽訂的契約,讓自己的心至完全放鬆下來,自由自在的思考。做一個早起的人,和善的人,感謝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潛意識的強大可以讓每一個人變成超人。

“做一個人際關係的大師”人際關係大師是無價之寶,機會只會提供給能夠

照亮別人心靈的人。“你想要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這是布蘭德教給我們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黃金律令。當我們變成為他人考慮的人,你周圍將會聚集很多的朋友。你將會把別人和自己一起帶到頂峯。找出別人想要什麼,幫助他們得到它,你就會變的成功。

“時不我待”布蘭德這樣告訴我們。當我們有夢想就要趕緊行動起來,從改變自己開始,做出自己的計劃,做一個自信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可靠的人。明智的使用自己的時間,讓時間為我服務。做一個平衡的計劃,將時間平衡的分配給精神,財富,教育和娛樂,積極主動地投身於完成自己目標的過程中去。“學會驅策自己,直到工作變成一種比你想休息的慾望更強大的習慣。”讓時間去證明我們有無比堅定的信念去取得成功。

《一生的計劃》給我一個明確的方向走向成功,我年輕,我有時間改變自己。世界不會為我而發生改變,那麼我就改變自己去讓世界更加適合我。當我的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誰知道呢,也許我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第三篇:《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

《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

讀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的學習》,有一種價值觀被顛覆的背叛,在我20多年不算長的人生中一直接受的是中國傳統式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讀完《一生的學習》,我體會到原來人生、教育、知識、老師甚至是自己的父母都可以用另一種表達來詮釋,思想的顛覆讓我找到了新的出口,現將自己的一些感悟付之於筆端。

一、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學家,在西方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脱,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他被譽為“20世紀最純淨的心靈,讓整個世界駐足聆聽的聲音”

二、《一生的學習》概述

本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第二章 正確的教育,第三章 智力、權威與智慧,第四章 今日世界的危機,

第五章 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第六章 父母與教師,第七章 性與婚姻,第八章 藝術、美與創造。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瞭自己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信賴書本、知識和權威,藉着它們以獲取瞭解,那麼他便是愚蠢的。瞭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瞭解,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知識,這是任何必懂得閲讀的人都辦得到的。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它無可避免地製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衝突和混亂,是由於我們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係而產生,除非我們瞭解此項關係而改變了它,否則,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各種技能的獲取,都只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裏,我們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一些技能,藉此在來日謀生。我們對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專家,希望給予他一個安全的經濟地位。然而,技術的訓練能使我們瞭解自己嗎?

雖然,顯而易見的,懂得唸書寫字、學習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種職業,是必需的,然而技術能給予我們瞭解生活的能力嗎?技術,無疑地,是次要的;如果技術是我們惟一奮力以求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摒棄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了。

生活,是痛苦,喜悦、美、醜、愛,一旦我們將它整體地加以瞭解,那麼這項瞭解在各方面都會創出它應有的技術。不過,相反的説法就是不是真的了:技術永遠無法產生創造性的瞭解。

今日的教育已全盤的失敗,因為它過分強調了技術。由於這種技術的過分強調,我們便毀滅了人。磨練技能和效率,然而對生活卻不瞭解,對思想、慾望的行蹤不能領悟,只會使我們變得日益殘暴無情,以致於觸發戰爭,危害了我們肉體上的安全。由於單單培養技術,已經制造出許多科學家、數學家、造橋工程師、征服太空的人,但這些人瞭解生活的整體過程嗎?一個專家能把生活加以整體地體驗嗎?惟有當他不是專家時,這才有可能。

三、讀後感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在於其他,而是在於自己,在於你是否真正瞭解自己、真正認識自我。所以教育的真諦並不僅限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的教育讓我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而學習。曾看過一個小故事,人們問放牛娃放牛是為了什(更多請關注:)麼,放牛娃説為了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娃,生了娃放羊,就陷入了“放羊—娶親—生娃—放羊”的惡性循環。我們感慨放牛娃的鼠目寸光,殊不知我們也已經走入了“考大學—工作—結婚—生孩—考大學”的怪圈。這難道就是現代教育賜予我們的禮物?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更多的是有理想有抱負,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靈魂。什麼是教育的意義?教育應該讓我們發現恆久不變的價值,使我們不至於只依附公式或重複口號;教育應該幫助我們拆除在國籍和社會上所豎立的柵欄。不幸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們變得卑屈,變得機械化,變得毫不思考,雖然教育喚醒我們的智力,然而,它使我們的內心殘缺不全、矛盾、沒有創造力。

正確的教育使我們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現在社會的發展突出了“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但是要使一個人內心變得強大起來我們更多需要的是“愛”,通過愛的傳遞,幫助他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一層次、同一時間有即時的溝通。珍視現在,珍愛身邊的人,學會理解和信任,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身上,尤其是父母總是傾向於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強加於自己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未來,他們的人生不是任何人能掌控的,家長應給以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引導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教師”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神聖的字眼,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革,教師已經把教育當做一個擴張自我、滿足自我的方法,即使是一羣國小生也會成為他私人野心的工具。教育一個孩子不

僅僅是教給他們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幫助他們瞭解何謂自由和完整,教導他們學會憐憫、同情、知足,尋求至高無上的真實。因為,惟有如此,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拯救。真正的教育,要喚醒智慧,培育一種完整的生活,惟有這種教育才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和一個和平的世界。

如果一個人被評價為獨立自主,我會覺得這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因為內心沒有依賴,就沒有束縛,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這樣的人善於剔除傳統的思維方式發現新的事物。這樣的人生永遠不會平庸,永遠充滿活力。

一生的學習,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多少有些譁眾取寵了,遠不如原來的英文名字-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來的貼切,教育和生命的意義,或許在眾多的書籍裏面顯的太過普通,確實是,關於教育和生命,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關於它的書也是汗牛充棟,可是這個名字切切實實的告訴你這本書是講的什麼。生命的意義,這個才是一切的根本,我們的教育如果不是從這裏出發,不是為了生命的意義,勢必為功利所引導,結果就是培養出一批批工蟻一般的工作機器。人,是有思想的,沒有了思想的人,要麼是麻木,要麼是痛苦。

教育從心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讓智慧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個才是教育的根本,構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之後,生命才會充滿寧靜快樂,才有繼續學習其他知識的能量。

作者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去讀傳記。我讀了傳記之後第一個深刻的印象是克里希那穆提對於自身自由和獨立的追求,這也成為他思想的重要基石。克里希那穆提14 歲就被神通學會認定為彌勒尊者的化身,可是在後來他堅決的解散了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他相信真理是無限的,純屬個人的了悟,一旦落入某種組織或上師的崇拜,人的心智就開始僵化、定型、軟弱和殘缺。如克里希那穆提一樣,讓我們和大師一起,去追尋我們心靈的自由,尋找自己的智慧吧。

第四篇:《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

《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

一、作者簡

《一生的學習》(《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life》)----------------------------二十世紀最純潔心靈,讓整個世界駐足聆聽的聲音。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著名哲學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在西方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在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脱,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

目錄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正確的教育

智力、權威和智慧

今日世界的危機

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

父母與教師

性與婚姻

藝術、美與創造

文摘

1、我們配做父母嗎?想想我們曾經歷過的教育,想想我們是如何一天天的變得平庸。如果教育只是想用模具來塑造各種標準樣式的人,教導人們去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的人物,或是早日過上舒服日子,那麼,教育只會助長這個世界的不幸與毀滅;如果教育只是一個職業,一項賺錢的方法而已,那麼老師怎麼會用愛心去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2、傳統的教育,使得獨立思考成了一件極端困難的事。附和隨從導致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麼要異於眾人,或是反抗環境絕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物質或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慾望-----這整個過程都會阻礙了“不滿之情”遏制了自發創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的瞭解。隨着年齡的增長,心靈便冷漠遲滯了。

3、當我們尋求舒服時,通常會在生活裏找到一處最沒有衝突的安靜角落。於是,我們便懼於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這種對生活、對奮鬥、對新經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神。我們一切的環境教養與教育都促使我們不要異於他人,唯恐自己的思想和社會上的模式相左,使我們對權威和傳統給予錯誤的尊敬。

幸好,有些認真的人們,願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見,而探究有關人類的問題。然而,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正的“不滿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當我們對於環境不加了解便屈服於其中,則我們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漸熄滅了。不久,我們的種種責任則使它完全死絕。

4、反抗有兩種。一種是暴力的反抗。這僅是對於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種反作用而已。另一種是深入的、充滿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許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統規範,卻又落入新的正統規範,落入了更進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隱飾的自溺自滿之中。一般來説,我們總是脱離某一人羣或某一組理=理想,而加入另一羣人,揹着另外的理想,如此地製造新的思想模式;而對於這項思想模式,我們則必須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會產生對立,而改革則需要再度的改革。

5、然而有一種明智的反抗,它並非反作用,而是由於一個對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察覺,因而隨着自我認識而產生。唯有當一種經驗來臨時,我們面對它,而不避開它所帶來的騷擾,如此我們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覺醒;而高度覺醒的智慧是直覺,他是生活中惟一的嚮導。

6、如果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於某種知識的專家,那麼,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

教育,並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人。一個只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事物。所以,為了要尋出何為正確的教育,我們必須探尋生活的全部意義。

7、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附和社會,或與社會消極地和諧相處,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真正的價值------它是經由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而來。如果沒有自我認識,則自我表現便成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種種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衝突。教育,應該喚醒一個人自覺的能力,而非只耽溺於滿足自己的自我表現。

8、要建設正確的教育,顯然地,我們必須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了解它的意義,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能夠思考,不是指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而是直接的、真實的思考。一個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者,是一個不假思索的人,因為他遵循着一種模式,他重複着説過的話,循着一個窠臼去思考。我們無法抽象地或根據理論來了解生活。瞭解生活,就是了解我們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在於此。

1、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瞭自己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識和權威,藉着它們以獲得瞭解,那麼他便是愚蠢的。瞭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瞭解,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的。

2、今日的教育已全盤失敗,因為它過分強調技術。由於對這項技術的過分強調,我們便毀滅了人。磨鍊技能和效率,然而對生活不了解,對思想、慾望的行蹤不能領悟,只會使我們變得日益殘暴無情,以至於觸發戰爭,危害了我們肉體上的安全。由於單單培養技術,已經制造出許多科學家、數學家、造橋工程師、征服太空的人,但這些人瞭解生活的整體過程嗎?一個專家能把生活加以整體地體驗嗎?唯有當他不是專家時,這才有可能。

3、注重技術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它給予我們一種安全感,不僅是經濟上的安全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效率,足以使我們心安。知道自己會彈琴,或會造房子,使我們有一種活力感,一種逼人的獨立感。然而,由於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強調了能力,這是摒棄了充實的生活。生活的整個內容,我們無法預知,它必須在每一時刻加以重新體驗;我們對未知的事物有所恐懼,所以,我們以體系學説、技術、信仰,為自己建立了心理上的安全地帶。只要我們尋求着內心的安全,則生活的整體過程,將無法被我們所瞭解。

4、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知識,這是任何懂得閲讀的人都辦得到的。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它無可避免地製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衝突和混亂,是由於我們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係而產生的,除非我們瞭解此項關係而改變了它,否則,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各種技能的獲取,都只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裏,我們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一些技能,藉此在來日謀生。我們對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專家,希望給予他一個安全的經濟地位。然而,技術的訓練能使我們瞭解自己嗎?

5、技術上的進步,在某種層面上,確實為某些人解決了某些問題,然而,它也帶來了更深

更廣的問題。生活在某種層面裏,而忽略了生活的整體過程,必然會招致不幸與毀滅。每一個人最大的需要和最迫切的問題,乃是對生活要有整體的瞭解,才足以使他面臨生活上日益增加、錯綜複雜的問題。

6、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它應該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至於它們應有的地位。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説,那麼在他説話時,便會創造了他自己的格式。然而,學習一種格式而沒有內心的體驗,則只會導致膚淺。

7、正確的教育,與任何意識形態都不相關-------不論這意識形態保證能在未來產生何種烏托邦;正確的教育,不是以任何學説為基礎-------不論它是多麼精心構想得來的;正確的教育也不是一直手段,藉以把個人加以某種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幫助個人,使其成熟、自由,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來塑造孩子。理想或者未來烏托邦的藍圖,都永遠無法產生內心的徹底改變----而內心的徹底改變卻是必要的。如果,我們要終止戰爭以及全世界的毀滅的話。理想無法改變我們既存的價值觀;後者要得以改變,唯有藉着正確的教育-----也就是培養對於“現在存在的事物”瞭解。

8、當我們為了某個理想,為了未來而努力,我們是按照對此未來的概念而塑造個人;我們對於人一點也不關心,我們關心的只是“人應該如何”的這種想法。對我們來説,“應該如何”變得比“現在存在事物”-----換句話,就是個人和他本身錯綜複雜的問題-----更重要了。如果我着手於直接瞭解個人,而不要通過我們所設想的“他應該如何”的幕布來看他的話,那麼我們關切的便是“現在存在的事物”了。這時,我們便不再想要改變這個人。我們關心的只是幫助他了解他自己,而沒有私人的企圖和利害關係,如果充分察覺到“現在存在的事物”,我們便會了解它,擺脱了它的束縛而得以自由。因此,要察覺到真正的自己,我們必須停止這種想要成為他人的掙扎。

9、理想在教育中並不重要,因為理想妨礙了對“現在”的瞭解。顯然,唯有不逃避未來,我們才能察覺到現在存在的事物。轉向“未來”,追逐理想,表示心智的怠惰,以及一種想要逃避“現在”的慾望。

10、在“現在”和“未來”之間,存在着一條鴻溝,其間有許多影響,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發生作用。而為了“未來”而犧牲了“現在”,我們便是追求着一項錯誤的手段,以為藉此可以達到一個可能正確的目標。然而,手段決定了目標;何況,我們是何許人,竟能決定“人”應該如何?我們有何權力,能夠決定將“人”按照某種特定模式-----這個特定模式乃是從某種書本上學來,或是受我們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懼所規限-----而加以塑造?唯有愛才能觸發對他人的瞭解。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一層次、同一時間有即時的溝通。由於我們自己思想幹枯、空洞,沒有愛,所以,我們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針拱手讓給政府和學説。然而,政府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專家,而非“人”,因為“人”對政府是個威脅----對於組織化的宗教,對“人”也是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政府和組織化的宗教,要設法控制教育的原因。

12、一顆僅僅被訓練來接受知識的心,無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和奧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淵和峻嶺。當我們按照一套思想學説,或依照某種特定的規律,來訓練我們的子女;我們教他們限制在種種不同的部門內思考,便是阻止他們發展成完整的男女。因此,使他們沒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當作一個整體來教育。

13、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的處理。

教育的另一個任務是製造新的價值。僅僅將既存的價值置於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論,這是將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喚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機息息相關,明白了世界騷亂原因的教育者,應該自問如何喚醒學生的智慧,幫助新生一代不再製造衝突和災難。教育者必須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關懷和情愛,以創造出正確的環境和智慧的培養,使得孩子長

大成人以後,能以智慧處理他所面臨的人生和問題。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必須瞭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賴種種意識形態、學説和信仰。

14、正確的教育,在於瞭解真實的兒童,而不將我們認為的他“應該如何”加諸在他的身上。將他圍困於“理論”的框架裏,是鼓勵他的順從附和。如此會滋生恐懼,在兒童的心中產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應該具有的面目”之間的不斷衝突;而一切內心衝突,都會向外表漏於社會。理論,是我們瞭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瞭解的實際障礙。

理論的追求,排斥了愛,而缺乏了愛,任何有關人的問題,都無法獲得解決。

15、正確的教師不會依賴某種教學方法,他會對每一個個別的學生加以研究。我們與孩子、少年的關係,處理的並非是那種可以迅速加以修補的機械,而是易受影響、變幻不定、敏感的、恐懼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處理他們的問題,我們必須具有深入的瞭解力,以及忍耐和愛的力量。缺乏這些東西時,我們便求助於迅速而簡易的補救方法,希望由此而獲得神奇而必然的結果。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力,如果我們的態度和行為都是機械化的,便會在使人為難,且無法以機械式的回答來解決問題之前退縮,而這就是我們教育上的一項主要問題。

16、愛和善良,唯有在個人自由的時候才能充分發展;而唯有正確的教育才能提供這種自由。

17、瞭解了何為內心自由的正確教育者,能幫助每一個個別的學生,去觀察和了解他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加諸自己的強制行為;他幫助學生察覺到那些將他加以限制的種種影響力,以及他自己的願望,這兩者都使他滋生了恐懼。當學生逐漸長大成人,教育者幫助他,藉着觀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間的關係而瞭解自己。因為,造成無止境的衝突和悲哀的,乃是完成自我的渴望。

18、a、為了政治和工業上的理由,紀律成了目前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而由於我們想要獲取心理安全的這種慾望,我們便接受了各種形式的紀律,且加以實行。紀律保證可以帶來某種結果,而我們認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然而手段限定了目的。

b、紀律可以壓抑恐懼,卻不能根除恐懼,而我們在現代教育之下所得來的膚淺知識,只會加深恐懼。

c、智慧是瞭解自己,並且超越了它;然而一旦心存恐懼,智慧便不存在。

d、我們年輕時,不論在家中或學校裏,恐懼便滲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師都沒有耐心、時間或智慧,去驅散我們童年時本能上的恐懼-----當我們成年時,這種本能上的恐懼便支配了我們的行為和判斷,製造出許多問題。

19、自由不是一項目標,不是一種要在未來才獲取的目的。自由在於開端,而非結局,它不存在與某個遙遠的理想之中。

20、正確的教育,依賴於對孩子的愛。

21、正確的教育,意指自由和智慧的培養,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任何形式的強制行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懼,則這項培育將成為不可能的事。總之,教育者所關心的,是幫助學生了解他整個生活中的各種糾紛,使他心中造成無盡的衝突,這種衝突的結果形成社會上的對立狀態。產生秩序的是智慧,而非紀律。

22、培養對他人的尊敬,是正確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這項品質,他便無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23、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正確的關係,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而且隨時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因此,教育應該首先幫助個人瞭解他自身的心理過程。

24、正確的教育,鼓勵孩子對他人尊重體諒,而無需任何的誘餌和危嚇。

a.我們被教導着去順從着一位教師的權威,一本書的權威,因為這麼做是有利可圖的。生活上每一部門的專家,從牧師到官僚,都掌握着權威,支配着我們。然而,任何利用強制方式的政府或教師,都無法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對於社會的幸福

和安寧,是不可或缺的。

b、教育上的真正問題是教育者。

c.要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生活上的衝突和痛苦,我們必須擺脱權威-----包括有組織的宗教權威-----而獨立思考。然而,如果我們為了幫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設下具有權威性的榜樣,那麼,我們只助長了恐懼、模仿,以及各種形式的迷信。

25、教條、奇蹟和儀式,這些都無助於精神生活。真正的宗教教育,鼓勵孩子瞭解他自己和他人、事物、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a、我們所謂的宗教,僅是有組織的信仰以及它的種種教條、儀式、奇蹟和迷信。每個宗教都有它的聖書、教主、教士以及威嚇人們,控制人們的方法,大部分人都被這些所限制,我們認為這便是宗教教育。然而,這項限制離間了人,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對抗,他不僅僅是在信仰者之間,而且在其他不同信仰者之間製造了對立。

b、我們所謂的宗教訓練,並不贊成人們詢問與懷疑,然而,唯有對社會和宗教的價值觀加以探尋其意義時,我們才能發現何謂“真實”。

如果孩子的心沒有被宗教的先入為主觀念和偏見所塑造的話,那麼他將可自由地經由自我認識而去發現那超越他自身的事物。

在教育孩子時,深入的洞察力和了解是必需的。

宗教並非是一種限制的形式,它是一種存在的真實、上帝的寧靜狀態。然而,唯有自我認識和自由存在時,那種創造性的狀態才會出現。自由產生德行,而沒有德行,寧靜無法存在。平靜的心不是一個被限制了的心,他不是通過紀律或訓練才變得靜寂。唯有當心靈明白了它自己的種種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平靜才會出現。

有組織的宗教,是人們凍結了的思維,人們一次建造寺廟和教堂;它成了膽怯者的安慰品,哀傷者的麻醉劑。然而,上帝或真理遠遠地超越了思維,超越了情感上的需求。對製造恐懼和悲哀的心理過程有所認識的父母和教師,都足以幫助年輕人去觀察、瞭解他們自己的種種衝突和災難。

真正的宗教教育,是幫助孩子獲得明智的覺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與真實的事物,能無私心的面對生活。

唯有鼓勵孩子對任何他所讀的書加以質詢,對種種既存的社會價值、傳統、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尋其真偽,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喚醒,並維持孩子批判性的機警和敏鋭的洞察力。

不滿是導致自由的途徑。

他們不能讓權威窒悶了心智和情感。跟隨他人------不論這人是如何地偉大-----或是依附一種使人心滿意足的意識形態,都不會產生一個和平的世界。

第五篇:《成就一生的好習慣》讀書筆記

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的確好的習慣是一種財富,是成就孩子一生的祕密武器。人生的成敗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智商或運氣,在很多時候,一個好的習慣和性格,能為你帶來莫大的好處。這種習慣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點一滴長時間積累和培養起來的。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聚會時,記者問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很平靜的説: “是在幼兒園。” 記者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説,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講明瞭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孔子説:“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乃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呢?《成就孩子一生好習慣》這本書全面、準確、深入地介紹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習慣培養、糾正問題。從深刻的意義上講,習慣是人生之基,習慣如何常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道路,不一定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或心理學家,但是我們至少應該去學習和了解關於孩子的各種心理和表現,然後根據這些去選擇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這是我們教師和孩子家長必須承擔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責任——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孫雲曉先生曾總結説:“好習慣對兒童來説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我想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它包括飲食、起居、衞生等習慣,、起牀、安靜睡眠並有正確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嚥,飯前便後正確洗手、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等。如:玩具玩完後必須放回原處,逐漸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清潔,講衞生,有條理的好習慣。

二、文明禮貌的好習慣:禮貌看起來是種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它反映着人的內心修養,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同時,見人要熱情打招呼,別人問話要先學會傾聽,並有禮貌地回答,注意服裝整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培養笑紳士和淑女。

三、道德習慣至關重要:它包括各種行為規則,尊敬關愛長輩,不隨地地大小便、不損壞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務,遵守交通規則,能換位思考、團結友愛等等。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幼兒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積極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具有高度責任感,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上成熟可敬的人。

四、學習習慣成就快樂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學習好的孩子學習習慣都比較好,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多數並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不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專心認真,經常進行廣泛的閲讀,知道珍惜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等。

五、愛勞動的好習慣:孩子勞動不是為了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而是為了培養初步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另外幫家長幹些家務活,如:幫助擺碗筷、擦桌、掃地、倒垃圾等等。

今天怎樣教育孩子,孩子明天就會成為怎樣的人。習慣就像是神奇的卵石一樣,它們會在你第二次將手伸進口袋時變成鑽石、綠寶石和紅寶石。那時,作為老師的我們,又是高興又是後悔。高興的是,孩子擁有一些良好的習慣,後悔的是,其實還可以培養孩子更多的習慣。所以,為什麼不從今天開始為孩子多撿一些卵石呢?明天,這些卵石將變成孩子的財富,讓他幸福一生。

更多文章:

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讀書筆記

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1)

《成就你一生的動物故事》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習慣左右孩子一生》讀書筆記

《畢業五年決定你的一生》讀書筆記

標籤: 讀書筆記 導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eld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