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

第一篇:《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全家上下都會把他捧在手心裏。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助長他的自私心理,“什麼都得聽他的,要什麼買什麼,想怎樣就怎樣,還動不動就發脾氣。”為什麼孩子的氣焰會這麼囂張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應該屬於自己的物質上的所有東西毫無保留的讓給孩子,久而久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越是把自己當牛馬,孩子便越沒有尊重父母的意識,越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父母的縱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虧,下意識地教育孩子學會自私。

第三,父母經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麼活動或者話題都以孩子為中心,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怎樣才能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實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決問題被並不難。

1、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歲以上,還表現出不願與人分享,或者搶佔等行為,家長必須制止和引導。

2、父母別給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或者給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他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給孩子多灌輸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長從小就對他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那孩子心裏不會裝下別人、只會想到自己,長大後會變的貪婪,愛佔小便宜,見利忘義,成為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而不受歡迎。

4、教育孩子體諒長輩。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二篇:讀《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讀《正確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全家上下都會把他捧在手心裏。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助長他的自私心理,“什麼都得聽他的,要什麼買什麼,想怎樣就怎樣,還動不動就發脾氣。”為什麼孩子的氣焰會這麼囂張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應該屬於自己的物質上的所有東西毫無保留的讓給孩子,久而久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越是把自己當牛馬,孩子便越沒有尊重父母的意識,越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父母的縱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虧,下意識地教育孩子學會自私。

第三,父母經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麼活動或者話題都以孩子為中心,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怎樣才能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實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決問題被並不難。

1、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歲以上,還表現出不願與人分享,或者搶佔等行為,家長必須制止和引導。

2、父母別給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或者給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他知道自己與別人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給孩子多灌輸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長從小就對他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話,那孩子心裏不會裝下別人、只會想到自己,長大後會變的貪婪,愛佔小便宜,見利忘義,成為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而不受歡迎。

4、教育孩子體諒長輩。從小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向孩子學習》

《向孩子學習》這本書通過講述61個關於家人、教師互動與成長的感人故事。每個小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讓我驚歎,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視的,也正是我在教學活動中尚未體會到的。

記得《向孩子學習》一書中,有這樣一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題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敍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炎熱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親決定去鎮上買雪茄,一上車子,就發現兩個女兒已經像女皇般的坐好了,並異口同聲地宣佈:“我們也要去。”到了鎮上,父親下了車,並告訴女兒,待在車裏別走開,臨走前女兒請求道:“買一個蛋筒冰淇淋,好嗎?爸爸?”,那位父親沒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沒有錢”。當那位父親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時候,幾乎已經把剛才兩個孩子的要求忘得乾乾淨淨,父親打開包裝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點燃它,打了好幾下,沒打着,這時,小女兒細小卻無比傷感且直率的質問;“爸爸,你怎麼有錢給自己買雪茄?就沒有錢給我們買冰淇淋?”這個問題讓那位父親慚愧而且無法回答,後悔、懊惱之情溢滿了整個心靈。那位父親鄭重的説道:“是我搞錯了。我實在是有錢買冰淇淋。要什麼味的?”……當那位父親拿着兩支冰淇淋回到車子上時,他吐掉了雪茄,因為此時雪茄的味道已經變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後,那位父親竟然奇蹟般的戒掉了煙。在這個小故事裏面,孩子一句無心的 話,讓自己的父親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受到了一次心靈的震撼。孩子這句無心的話,充分體現了孩子純真的一面。完全沒有惡意,完全沒有想到會有什麼 後果,但正是這份純真讓給自己的父親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課,也正是這一份純真給我們讀者上了一堂有意義的人生之課。

讀完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問:孩子的這份純真我還有嗎?模糊記得孩提時,也曾這麼天真,也曾這麼純真。簡單的思考問題,簡單的生活,簡單的用一顆純純的心來對待每一個人。孩提時的我們,就象一 張白紙,一片空白,沒有受到任何的塗鴉,所以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比較單純,往往想的比較簡單,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也一天天豐富起來,受到各方面的 影響也越來越大,此時,思考的模式就變的複雜了,沒有那麼單純,沒有那麼簡單。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會想前想後,我們會顧左顧右,我們會考慮到問題周邊的任 何一個小細節,我們會設想問題產生的後果,我們會……瞧瞧,解決一個問題,竟然需要這麼多工序,有時顧多了往往會有事與願違的結果。所以有時純真點,簡單點未償不是一件壞事。

現在的我們長大了,腦子複雜了,思維空間大了,但往往卻丟掉了寶貴的純真。還記得《國王的新衣》嗎?那些愚昧的大臣們,那些膽小的百姓們,明明知道國王什麼 都沒有穿,但是個個都不敢言,只有一個孩子喊着;“國王怎麼什麼都沒穿。”一個純真的孩子,導出了事實的真相,説出了大多數人不敢説的內心話,象這個孩子一樣的純真你還有嗎?純真你還有嗎?悄悄的問問自己,失去了,別擔心慢慢把它找回來,擁有了記得要珍惜,讓我們用一個純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在我國,以往由於受傳統文化的束縛,孩子往往被認為是幼稚的,需要指導和管教的,根本無從談起向孩子學習。但作為現代父母,慢慢的發現了孩子身上也有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地方,《歡樂蹦蹦跳》中 “童言無忌逗你笑”版塊,孩子天真的話語把熒屏前每個人都逗的笑彎了腰,是的,也只有他們,不會顧忌太多現實的東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騙子的把 戲揭穿呢?

70年前,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寫過這樣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説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陶先生的這首詩十分形象生動地把他的兒童教育思想表現了出來。在陶先生眼裏,兒童是一個個藴藏着巨大創造潛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須學會尊重孩子、欣賞孩子,向孩子學習。

應當説,向孩子學習,是今日父母與教師的一大課題,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須。向孩子學習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時代的變化。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孩子是一本內容極 其豐富的書,每一位父母和教師只有潛心研讀,才能理解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例如,生活在網絡時代,孩子們順其大流,在網裏遨遊,作為父母和老師,就該首當其衝,對網絡要有一些適當的瞭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如果你連“ 886”“7456” “頂“等一些網絡術語不明白的話,那你和你的孩子也會產生隔閡。瞭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發展過程中的獨特規律,尊重孩子的成長需要,尊重孩 子的各項權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這是向孩子學習的重要保證。當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時,切忌匆忙下結論反對,應三思而後行。

欣賞孩子的優點是向孩子學習的主要條件。在充滿失敗語言的家庭或學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學習的。與此相反,優秀的父母與教師總是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而及時、熱情地欣賞孩子的優點,則是最有效 的教子之方。欣賞導致成功,訓斥導致失敗。“你能行“如果你能經常用這句話鼓勵孩子,那麼相信他一定行,我們不可忽視每個孩子的潛能。

向孩子學習應該成為一個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長的時代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在這個背景裏面所產生的許多未知的能量對於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個有時代意識的教師或者任何的成人應該務實的去向孩子學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教師也許不再是做知識的傳播者,因為孩子們有相當多的信息來源,甚至超過了教師。教師成為什麼呢?一個和孩子們一同成長的生命個體,互相汲取對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識,有效地達到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目標。

第四篇:幼兒教師《習慣左右孩子一生》讀書筆記

“習慣”這個詞,我們天天會掛在嘴邊。習慣就像一把鑰匙,人的一生都會隨身攜帶,好習慣可以開啟成功和幸福之門,帶領你走出撲朔迷離的大海,為你的人生指明正確的方向;壞習慣則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功之門,把你帶到墮落和頹廢的路上去。 因而“習慣”越來越被家長所重視,看了《習慣左右孩子一生》這本書,我突然覺得小班年齡的孩子習慣培養是那麼的至關重要。是的,現在有很多成人就是因為小時候習慣沒有培養好而造成了許多的累贅和陋習。

記得在這本書中一位記者採訪一位中國名人時,記者這麼問:請問您的成功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呢?這位中國名人説:我最想感謝的人是我年幼時剛踏進園地的老師和我的父親。記者覺得很奇怪繼續追問:這是為什麼呢?他笑着回答:因為是幼兒時的老師她教育我東西哪裏拿的就要放到那裏去;吃飯之前要洗手;夥伴之間要友好交往;聽別人説話時,眼睛要認真的注視對方;而我的父親同樣也在我年幼時就告訴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回家,不該説的話不能亂説;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雙手打拼。在場的所有記者都被他的回答所打動。是的,一個好的習慣如果在你年幼時沒有形成,那麼它將影響你的一生。所以幼兒時,作為一名教師,你的行為習慣對身邊的孩子是影響一生和至關重要的。

記得我在帶小班時,我常把教育孩子注意衞生,愛護自己的教室掛在嘴邊,但直到進入中班我還是不能改變孩子們隨地扔垃圾的習慣。一次,小胖把一張吃好的早餐垃圾隨手扔在了走道上,但小胖似乎又意識到了什麼,回頭看了看,乘這一個契機,我並沒有給與批評,而是自己走過去撿起了這個垃圾,也許是我這一個小小的舉動,讓小胖帶動了別的孩子,他走進了教室對別的小夥伴説:我把垃圾丟外面了,是老師幫我撿的!於是我笑着説:這是我們中二班的教室和走道,我可不想讓它變髒哦,我愛我的孩子們,還有這個教室!然後我自信的走開了。從那後,孩子們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的習慣就這樣養成了,也許,這樣的習慣只要成人的一句話和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但它確實那麼的重要。所以,教師你的形象和行為習慣對孩子們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有很多的教師和家長總覺得孩子壞習慣總那麼難改,不知道大家自己意識到了沒有,其實改變孩子們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在他身邊那位最重要,最模範的你。也許你也會把垃圾隨手一丟,也許你和朋友交流時也會隨口一句髒話;也許你把用好的東西也會隨手一放,但你的孩子就是把你當做模仿對象,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他們的世界裏都影響一生。

第五篇:《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認識你自己--生存機器與謎米機器

-------------《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引言

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麼?我們在面對這些深刻的問題時,無需再求助於迷信。十八世紀的達爾文通過《物種起源》科學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殘酷的自然,無情的選擇,才造就了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頑強生命力的生物。然而這種選擇是在什麼水平上進行的?不同於以前達爾文主義者提出的個體選擇,羣體選擇或者是種羣選擇理論,道金斯認為,從發生在最最低級的水平上的自然選擇—基因選擇出發是解釋進化論的最好方法。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自私的基因》一書從基因選擇入手,對進化論進行研究,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論。並運用此理論對“自利”與“利他”行為的生物學本質進行探討。

此書自問世以來引起巨大影響,褒貶參半,誤讀 者也不少。自私一詞,毫無人性。很多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對人類絕望,對世界絕望,認為人不管活的如何,總是徒為基因作嫁衣裳。然而,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説的那樣,“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可以看出,作者明顯不持有極端的“基因決定論”,排斥人類的文化,排斥人類的思想。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構造出一個冰冷的宇宙。

那麼,《自私的基因》到底描述的是怎樣一種世界?本文試圖重構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基因的世界,瞭解在作者眼中,基因到底是如何“自私”的。

幾點解釋

本書所謂的"利益"指的是"生存的機會"。“自私”是指基因所做的都是為了利益最大化提高自己生存的機會,雖然用這樣一個人類道德領域中的詞來修飾基因不太合適甚至荒唐,然而從全文看,這確實有助於我們的理解。

“在本書中,所謂的"我們"和“生存機器”並不單指人,它包括一切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適用於一切在進化歷程中形成的生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利己,利他和自私都是就行為維度上而言,與指主觀意識如何認識無關,道金斯在本書中的討論僅涉及行為的效果,即是該行為是降低或提高利他者或利己者生存的可能性。不討論該行為的動機。作者所使用的"欺騙"、"説謊"等字眼也只有直截了當的含義,是在功能效果上相當於欺騙的行為。

第 1 頁 共 7 頁

一、基因的起源與其功能—自然選擇的最基本單位

“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載運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分子。”作者開門見山,開篇就直接給出了本書討論的主題。其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我們自己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其目的是“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雖然自然選擇是“適者生存”,但是不同的適者其適應度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研究自然選擇理論,就必須弄清楚其基本選擇單位到底是什麼。作者從正反兩面論證了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在本書中,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之辨起源於對於利他主義者主體水平層次的討論。有“羣體選擇理論”和“個體選擇理論”(作者稱之為“基因選擇理論”)兩種觀點。一個羣體,其層次有界門綱目科屬種,那麼,哪一級水平上發生的利他行為才是重要的呢?如果説選擇在同一物種的羣體之間以及在不同物種之間可以進行,那麼選擇為什麼就不能在更高一級的羣體之間進行呢?獅子與羚羊同屬哺乳綱。為了不致使這一綱滅絕,獅子應該去捕食鳥類或爬行動物而非羚羊。以此類推,為了使脊椎動物這一門全部永恆地存在下去又該怎樣呢?道金斯看出羣體選擇理論在利他主義自然選擇的水平層次上表現出來存在着混亂狀態,運用歸謬法進行論證,揭示了羣體選擇無法自圓其説的理論缺陷。在這個基礎上,道金斯完成了對“遺傳單位--基因才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和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這一論點的正反論證。

在作者筆下,基因從“原始湯”(可能是海洋)中開始發展,在這個階段,“基因始祖”是單純的化學分子,在競爭中長壽,生育力高,複製力強的基因勝出;隨後,外界環境改變,為自己構造了保護已以安居其中的基因勝出;在積累和漸進的過程中基因製造出結構日臻複雜的生存機器,能夠製造出適應外界環境的生存機器的基因勝出。

在第二和第三個階段,不同的基因開始嘗試着生活在同一個生存機器內。他們組成了基因聯盟,這就是dna。dna分子在進行自身複製的同時也在間接地監督製造了不同種類的分子--蛋白質,進而間接地控制了生存機器個體的一切。基因作為一個dna的基本組成部分,對生存機器的控制是從他們彼此間的合作展開的,道金斯稱這些基因為統一的“基因複合體”。

在基因的彼此配合之下,生命誕生,成長開始在這個星球上留下印記。當然,生活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生命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其危險性的。或者説,生存機器的每一決定都是賭博行為,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自己的行為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因此,基因會事先為腦子編好程序,以便腦袋作出的決定多半能取得積極成果。另一方面,基因也賦予了生存機器一種學習能力。以便他們可以根據基因的事先編程和後天的經驗做出合理判斷。但是這種經驗,不可避免的已將帶有先天編程的痕跡。

因此,對於本書討論的目的“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可以看出,生存機器的行為,不管是利他或自私,都在基因控制之下。這種控制儘管只是間接的,但仍

然是十分強有力的。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的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而對行為施加其最終的影響。但此後怎麼辦,則由神經系統隨時作出決定。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腦子則是執行者。他們按照這樣的方式決定了一個有一個的行為。

然而,就像作者所説的“個體和羣體象天空中的雲彩,或者象沙漠中的塵暴。它們是些臨時的聚合體或聯合體,在進化的過程中是不穩定的。”作為遺傳單位的個體因為體積太大而且壽命也太短,而不能成為有意義的自然選擇單位。種羣因為內部演化的影響而且不斷地同其他種羣混合,也會逐漸失去它們的特性。它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也不足,不能優先於其他種羣而被"選擇"。更何況,它們也無法全部繼承上一代所擁有的基因。因此,在每個實體僅有一個拷貝的情況下,在實體之間進行選擇是不可能實現進化的!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可能是個體水平以上的生命層次。

至於dna或者是“基因複合體”,在有性生殖的遺傳過程中,它們在從親代到子代的“遷徙”過程中就可能會被分裂,或者倒位,對換等基因重組的形式所改變。因此,它們也無法成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排除掉其他之後,基本單位只可能是落在基因或者基因以下的水平層次了。道金斯在這裏論證,基因之成為合適的自然選擇基本單位,其原因在於它的“潛在的永恆性”。

基因--進行高度精確複製的複製基因,作為一個極小的單位,“接近於不可分的顆粒” 以極大的概率離開一個體進入下一代。世界上的基因可望生存的時間,不是幾十年,而是以千百萬年計算。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基因是接近永恆的,這種永恆性即是基因的特性。雖然從直觀上看,自然選擇總是以個體形式表現出來,但通過對物種生長繁殖死亡的本質後果的觀察,而我們可以發現,其影響最終體現在基因庫裏基因頻率的變化。

因此,每當我們想要解釋某種特性,如利他性行為的演化現象時,最好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問問自己:"這種特性對基因庫裏的基因頻率有什麼影響。

二、博弈中的基因

對於任何事物,外界條件總是有限的,基因也不例外。基因要爭取生存,同它們的等位基因的競爭無可避免。因此,對照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定義,從基因的水平上講,利他行為必然是壞的,而自私行為必定是好的。那些在基因庫中擠佔其等位基因而使自己生存長久的基因,往往都會生存下去。“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基因身上得到充分體現。然而我們也會看到,進化更多的是“戰略”的博弈而不是簡單的弱肉強食。基因本身是依它和它的環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選擇的。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長期的積累和演化中,基因維護自我進化利益的技巧和策略也逐漸地加以改進,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正是在這樣一種自私和利他的衝突中,基因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戰略”博弈,為他們的未來而戰。在這裏我們必須重新明確,不管是“自私”還是“利他”,都是隻談效果不談動機。

正如前文所説,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腦子則是執行者。因而,基因間的博弈其外像化就是生物個體之間的博弈。這樣的策略主要是指導性或者是戰略性的策略。事實上由於

時滯造成的困難,基因也只能這樣做。在具體環境中他們只能冷眼旁觀。它要求個體在採取某種行為時必須考慮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能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又不會冒太大的風險。在基因戰略策略的指導下,生存機器 成功地“淪為”基因生存邏輯的物質載體。

在這裏,道金斯引進了“進化上的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簡稱ess)”這一概念。他認為,“凡是種羣的大部分成員採用某種策略,而這種策略的好處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這種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或ess。” 它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下來,任何舉止異常的個體的策略都不可能與之比擬。偏離ess的行為將要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在正常情況即自然條件變化不大時)。為説明這個概念,作者列舉了鷹、鴿、還擊者、恃強凌弱者、試探性還擊者混合策略和“消耗戰”,來説明只有按一定比例組合的基因,或按一定比例組合的複雜策略才是生物進化的穩定策略(ess),才能獲得進化上的優勢。於是我們看到基因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有殘暴的一面,也有温和的一面,這就是“基因的多態性”。

在另一場博弈中,一開始説謊者處於有利位置,於是它們的數目增加,在説謊者成為多數時,自然選擇就又會有利於那些能夠迫使説謊者攤牌的個體。因而説謊者的數目會再次減少。在消耗戰中,到最後,進化上的穩定策略就變成了面部表情不動聲色。

這就是基因博弈的基本體現。

在《基因道德》一章中,道金斯還討論了漢密爾頓的近親選擇。他認為,即使近親之間的“愛”也是受基因生存策略支配的結果。他指出,近親選擇並非是個體選擇與羣體選擇之間的中間形式,這種選擇實際上是因為近親間基因的相似讓近親作為傳遞基因載體,來使體內的基因增加生存的機會。因此近親間的利他行為普遍存在。當然基因在做任何事時都會有“風險評估”,近親也不例外。“親緣指數”是評估時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因為相隔四代的個體從基因相似性而言與陌生人相差不大。然而,若是單單從親緣指數上看,姐妹之間與親子之間在親緣關係上是一樣的,然而事實上,人麼對待子女肯定比對待兄弟來的“親密”。這又存在一個認證的風險性和經驗的重要性了。親子關係總是比兄弟姐妹更好確認。所以“親子之情”相對比較親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從基因繁殖的角度上看,有更多的子女,則其基因生存的機會更大。然而在實際中我們發現,生物都會控制其生育率。這樣不是給其他個體繁殖的機會嗎?按照道金斯自私基因理論,生物個體控制其生育率,絕非出於利他性動機,而是涉及到生育後的撫養問題。其目的還是在於提高基因的生存機會--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子女的存活率。因此,自然選擇肯定傾向於那些能夠控制生育規模使子女存活率達到最高的個體。這就是一種生存的博弈策略--繁殖與生育的平衡。

當然,在撫養過程中,也會存在有“世代之間的鬥爭”。親代目的是使自身拷貝基因最大程度的生存繁殖。要麼對自己投資,使自己長存;要麼生育並養育子女,使子女長存並進行生殖。當然,從長遠角度上看,生育子女將會有最大的利益回報。在這之中,由於資源條件的有限性,親代總會選擇某幾個子代增加投資,使得其投資的回報率最高。

當母親的因為不知道該把一些食物給小的吃還是給大的吃而感到左右為難。它最有可能把食物給小弟弟,因為大哥哥可能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尋找食物,它不一定會因此死去。但是母親把食物給了大哥哥,小弟弟餓死的可能性就更大。這樣其“親代投資”的回報無疑就會小很多。在另一種情況下,家屬之間也會互相欺騙,扎哈維指出,有一種幼兒(小布谷鳥)訛詐母親的手段特別可怕,它放聲大叫,故意要把捕食者引來。它在説,“捕食者,捕食者,快來吃我和我所有的小兄弟姐妹吧!”父母只好用食物塞住它的嘴巴。在動物世界,這樣的欺騙很常見,當然,道金斯在這裏只是描述這樣一種事實,他只想最終表明,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裏處於有利地位。而不是論證,這種行為符合道德準則,這對人類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説體內有 50% 的基因是相同的親代同子代之間還有利害衝突的話,那麼相互毫無血緣關係的配偶之間,其利害衝突該會激烈到何種程度呢? 生育及撫養為兩性帶來利益的衝突,博弈自然也存在於兩性之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兩性和平相處之道基本上是建立在互利條件上子女體內基因各自擁有來自其父母 50% 的基因遺傳,相互合作共同撫養這些孩子明顯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的爭鬥焦點在於,誰應該付出更大的投資。一般而言,雌性個體在選擇和誰交配的問題上比雄性個體更愛挑剔. 因為生育往往要佔據雌性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如果生育失敗,其損失比雄性而言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雌性動物會發展出策略,保證他們的投資獲得回報。它們會在繁殖前就選擇優秀的雄性進行性交,或者是在性交前要求對方築巢,餵食,進行昂貴的投資,使其不會輕易拋棄妻子。這種結果最終導致了兩性的平衡發展。

由最原始的親代關係和兩性關係説開去,羣居動物之所以選擇羣居,肯定也是因為他們從中得到的好處足以抵掉風險。在羣居動物中,有時生物會表現出出一種友好的相互利他行為,這是否説明了種羣利益的存在?道金斯指出,這裏沒有任何利他行為,有的只是每個個體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每一個個體。如瞪羚在種羣面對捕食者時的跳躍看似一個高尚的自殺行為,但是道金斯指出這種跳躍其實是個體的誇耀,它向捕食者顯示它的身強力壯,向其暗示應該轉移目標。在否定了物種利益存在可能之後,道金斯拓展了“共生”的含義,將不同種羣的個體之間的相互利他行為稱為互利共生現象,共生現象雖然從直觀上看來對個體不利,然而從長遠看都是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長久生存。

基因之間的博弈,特別是發生在親子代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你死我活”毫無感情的博弈,使得生物世界披上了冰冷的的外衣。

三、文化基因—meme

道金斯並不認為人類僅僅是基因進化的產物,他有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屬性存在--文化。然而這種特殊屬性其實也具有相當的生物特性。本書用meme(文化基因或譯謎米)來表示。meme概念的提出幾乎給人類文化的進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人類中的進化,是基因和文化的雙重進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就像生物世界裏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一樣。而且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脱離了基因選擇的範圍了,因為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可以扭轉基因造成的影響。使得外

界環境依舊為我所用。在這裏,文化基因的出現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金斯認為文化基因有其生物性是基於與自然基因的對比。

基因的繁殖方式是複製,逐漸提高其他基因庫中的頻率,覓母則是通過模仿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基因為了爭奪複製的物質資料來源而競爭,覓母則是為了人腦有限的儲存空間和時間等限制性因素而相互競爭;基因相互配合,共同控制生存機器的的性狀和行為;覓母同樣選擇了結合的方式共同支配文化的傳播;除此之外,文化基因中也存在着一把剪刀,在自私的覓母支配下,強勢文化也會擴張、繁衍,擠佔其他的文化在覓母庫中的位置。

在文末,道金斯指出,人類可能還有一個非凡的特徵——表現真誠無私的利他行為的能力,他覺得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我們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我們甚至可以討論如何審慎地培植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

“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在作者眼中,人類是有其尊嚴的。生存機器和覓母機器是與生俱來的,然而我們後天如何發展取決於我們的意志,我們的思想。這些才是人類尊嚴得以存在的根本!

四、對《自私的基因》的評論

1.自私的基因理論—人類的生物性

《自私的基因》問世以來,批評者甚多。他們認為道金斯將人類所歌頌發揚的個體之愛和利他行為全部無情的化為了基因自私的遺傳策略。“生命的意義可以説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裏那麼崇高和輝煌的捨生取義、視死如歸,在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裏完全是不合情理的。”(北京大學 吳國盛)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毫無意義。但是縱觀全文,作者很少以自私的基因的視角去看待人類,他更多的是以非人類的動物世界去觀察和演繹其自私的基因理論,談及人類社會最多的也是“覓母”一章,他也是在這一章正面提及人類的獨特性。文化將使得人類擺脱基因的控制,發展出自己的人格,展示人類的尊嚴。在這一章的最後,作者也説明了人類是可以推翻基因的暴政的,因此,作者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的複雜性,他想用它的理論證明的僅僅是人類種種特性中的生物性,而這種生物性某種程度上已經被人類的主觀意識所掩蓋。正是主觀意識的產生使得人類從主宰他們的基因那裏解放出來,變成有執行能力的決策者。批評者的錯誤在於將道金斯所描述的人類的生物性理解為人類的全部特性。

2.基因自私的道德混淆

另一方面,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個體自私”混為一談。基因自私是客觀事實,而個體自私則涉及到的判斷。作者在文初就已經提過,他只是想表述出這樣一種事實,而不是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自己也覺得,一個單純以基因那種普遍的、無情的自私性法則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生活在其中將會令人厭惡之極。然而我們無論怎樣感到惋借,事實畢竟就是事實。”事實是不需要有道德這樣的價值判斷的。

批評者也將兩者混淆了從道德倫理維度來駁斥自私的基因理論,而這正是道金斯最擔心的事情。

3.語言表述的模糊

作者曾在書中明確提到反對目的論,然而卻使用了“自私”這一個帶有極強目的性的詞語使其“表述方便”。進行論證時,作者的語言表述也帶有很強烈的目的性色彩。這樣的模糊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讀者的迷惑與誤解。

4.理論模型構建的缺失

在本書中,作者進行論證時有些並沒有充實的事實基礎,而僅僅是想象臆斷的結果,充斥着“如果。。。的話”這樣的字眼。例如,在解釋炫耀性行為時,道金斯這樣説,“如果動物個體會對種羣密度進行估計而降低生育量,那麼的個體都會偽裝出密度很大的樣子”這裏只是想象卻無明顯的證據支持,這樣的論證其邏輯的嚴密性也存在缺失。

5.關於文化基因的論證缺失

作者在文中論證了覓母和自然基因的相似性,而自然基因並未表現出道德的特性,而覓母卻使得人類產生有崇高的道德呢?作者並未對此提出自己的論證。而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基因與道德這一對關係的討論可能促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私的基因》一書或許正預示着學術界的一場大的變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自然界“無為”的統治下,世界朝着多元化的發展,這個小小的行星上竟然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而不僅僅是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慘烈競爭,最後殘留下已是殘兵敗將的倖存者,自私的基因間的競爭也並非如此可怕。

更何況,我們人類擁有文明和教育,我們的命運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人類的自我意識和尊嚴會將人類從基因的工具中脱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説,《自私的基因》從來沒有忽略人類社會獨有的道德價值體系,相反,它使得這一道德體系更加光彩奪目。

參考資料:

《自私的基因》(英)裏查德?道金斯著盧允中,岱雲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6o1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