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 篇一

因為黃先生的這幾篇文字,《熱愛生命:蒙田試筆》和《試筆》的重心發生了變化。因為樑譯“譯文古雅而不拘一格,盡得蒙田之風”(盧嵐語),所以《試筆》的重心是給我們展示樑宗岱卓越的翻譯成就,它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蒙田隨筆》中所收樑宗岱譯文包括《題記》多出來十八篇,可以説《試筆》是樑譯蒙田最完備的本子,不單單是勘校,盧嵐先生還為《試筆》作了大量的註釋和插圖,我們也可以説《試筆》是樑譯蒙田最可靠的版本;而《熱愛生命:蒙田試筆》的重心則是蒙田,讓儘可能豐富的蒙田儘可能地走進中國讀者的書架。

《熱愛生命:蒙田試筆》,作為“日新書系”的一種,是我策劃編輯的《沉思錄》的延續產品。兩者在思想的脈絡和寫作態度上有一脈相承之處,都尊崇蘇格拉底和芝諾,倡導理性剋制、自然和諧的生活,都是自己寫給自己的書。同樣也有人抱怨讀不懂《沉思錄》,我想,《熱愛生命:蒙田試筆》,應該更易讀些。

即使卑微的我們註定此生鴻去無跡,但在這軀體還暫寄人間的當兒,能夠享受一忽兒“浮生一日涼”;在選擇事業與生活的時候,能夠返回自身,保持康健和愉悦的心態;等死亡降臨時,一切都悄悄地,不能“和秋葉般淨美”也將“如土委地”,自然而然。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 篇二

生活在財富中的窮人最痛苦。

以我看來,世界上的什麼怪異、什麼奇蹟,都不如我自己身上這麼顯著……我越通過自省而自知,我的畸形就越令我駭異,而我就越不懂我自己。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他寫道,“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孟德斯鳩説:“在大多數作品中,我看到了寫書的人;而在這一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思想者。

大自然萬物都籠罩在烏黑的濃霧中,沒有一個人的智慧可以穿透天與地”

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

愛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恨他;恨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愛他。”奇隆如是

習慣是一個粗暴而陰險的教師。它悄悄地在我們身上建立起權威,起初温和而謙恭,時間一久,便深深紮根,最終露出兇悍而專制的面目,我們再也沒有自由,甚至不敢抬頭看它一眼。我們看到習慣時常違反自然規律。“在任何事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

我們只注重讓記憶裝得滿滿的,卻讓理解力和意識一片空白。

死的自由若要商量,生命無異是一種奴役。

“凡順乎自然之事都應歸入好事之列

有人説,美滿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聾子男人締成,我覺得此人對婚姻的瞭解可謂透徹。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是為了炫耀,而後來讀書多少是為了明理,到了現在則為了自娛,從來都不是為了謀得什麼利益。

我相信人最難做到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到的是變幻無常。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 篇三

這本書是這樣被人喜歡,以至於關於它的經典評論數不勝數,這裏引用幾條如下:

毛姆:“蒙田的隨筆不管挑哪一篇來讀,你都會覺得趣味盎然……”

迪佩龍紅衣主教:“這是一本正直人的枕邊書”。

德圖:“名副其實的箴言研討會,每一個警句都是至理名言。”

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影響了許許多多作家一樣,在閲讀本書時,你也會從他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作家的影子,可見他們都深深地受了蒙田的影響。

本書序言説:蒙田是一個讓我們越看越像現代人的傢伙,他很世俗,但他不是一個討好獻媚的傢伙……他非常剋制,絕不以出賣自己的立場為代價來謀取好處……他甚至對物質也同樣抱着謹慎的懷疑態度。但是他洞悉政治的微妙,也很清楚如何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蒙田是法國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樣被現代人這樣崇敬和接受。他是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他是法國波爾多市市長家的兒子,他本人做過十幾年法官,也做過波爾多市市長。1571年,蒙田三十八歲,因厭倦官場生活而退隱歸家,過起了“自由、平靜、安閒”的鄉紳生活。從此開始撰寫《隨筆集》。

蒙田通過一篇篇的隨筆不斷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生活狀況,省察自己的身體活動與精神活動,以及省察自己的身體活動與精神活動之間的關係。”這些醒察是如此可貴,渴望心靈獨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都會喜歡。

他説:“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他平靜而愉悦地接受了自己以及人類的不完美、侷限性、不確定性。

他説:沒有什麼比好好地做自己這樣美;也沒有任何一門科學比認識到自然地過此一生更艱難;人類最猖狂、最蠻橫的疾患就是瞧不起自己的存在……

我們曾經是自己,後來我們又迷失,但我們終將還是要做回自己。遇見蒙田,遇見更美的自己。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 篇四

這本書的作者是十六世紀的人,距離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是這本書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鴻溝,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益匪淺,只能説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時光打磨漸漸消逝,反而經過時光的驗證更加讓人深信不疑。

隨筆,既然是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隨性留下的筆錄。這本隨筆集現在有很多個版本,無數知名譯者為這本書貢獻過自己的汗水,將蒙田的智慧火花毫無保留、原汁原味的傳遞給讀者。感謝這羣默默奉獻的偉大譯者,要知道讀者買書往往都是衝着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譯者,他們掩蓋在作者的光芒下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橋樑,藉此機會,向他們致敬。

言歸正傳,蒙田隨筆是一本生活的哲學書,它不像其他哲學書那樣深奧而晦澀難懂,這本書就像一個鬍子花白,臉上每一條皺紋都藏着歲月痕跡的老爺爺,整張臉黯淡蒼老,唯有眼睛透露出歷經世情的睿智與豁達。這本書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閲讀,因為白天的浮躁無法讓人靜心思考,只會讓人越看越心煩意亂,夜晚的安靜和孤單滿足了思考的條件,能讓人靜靜聆聽這位爺爺慢慢向你訴説生活的哲學,給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讓你的靈魂體會生活的奧妙。

説了這麼多都是空話,接下來我們就“空殼的麥穗才會趾高氣揚”這一章節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書中這樣寫道:“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這句話的比喻多麼形象。中國古代道德經有句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這句話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識的過程,我經常能看見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給別人講一些淺顯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們只覺得小朋友可愛,至於那些道理和故事,難道真的不懂嗎?但如果換成一個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場合大聲説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人們只覺得他無知而愚蠢。因為一個有學識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在大街上以“傳授知識”的理由來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賞識。俗語説半瓶水晃盪一瓶水不響,就是這個道理。

謙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風骨與氣節都融入那句勝利之後還低頭抱拳的“承讓承讓”中,謙虛不是懦弱,謙虛不是自大,謙虛是經過沉澱之後的光芒內斂,謙虛是竹子壓不彎折不斷的筋骨。蒙田的博聞強識和他對於生活的領悟理解都寫在書裏了,這本書可以當成人生的指路明燈。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 篇五

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能沖垮我們精神的提防,使得我們心中的痛楚就只剩下五內俱裂,心如死灰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代表那時的心情。沒錯,當痛苦超越了我們能接受的限度時,我們的心會因難以承受而變得麻木僵化,喪失所有活力。同理,當我們毫無預警地接到噩耗,就會喪魂落魄,目瞪口呆,無法動彈。這時,只有像維吉爾説的“讓痛苦強烈地發聲”,經過一陣哭天搶地,放聲呼號地瘋狂後,才能恢復意識,靜下心來思考。

費迪南一世曾發兵討伐匈牙利過世的國王約翰的後人。在結束布達附近的戰役後,德國將軍雷斯西亞克看到一具騎兵的屍體運了過來,大家都見過這個騎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身影,於是都一起為他哀悼。但是,將軍和其他人都很好奇這個騎兵是什麼樣子的。等看到這位死者脱去戰甲後,他才發現竟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痛哭失聲,只有他一聲不響地站着,沒流一滴淚,只是目光呆滯,直愣愣地盯着屍體,直到血液因悲痛而滯流,他硬挺挺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彼特拉克説:“説得清楚自己受多少煎熬,他受的煎熬其實不大。”

古羅馬詩人卡圖魯斯是這樣表現情人之間難以承受的熱情的:怎麼辦!我的五官不再發揮作用,和你相遇,累斯比,言語喪失,靈魂出竅,熾熱的火焰燃遍全身,耳邊只有轟轟之聲,眼睛只能看到深重的黑夜。

這不就是在説,當猛烈激盪的感情到來時,我們不會哀婉歎息、情話綿綿,反而因焦慮不安、思念成災而變得精神倦怠,身體無力嗎?有時這種熱情導致的身體官能錯亂,會不擇時機地出現,擾亂情人間美好的感覺,比如當兩個人深情擁抱時,卻好像一下子跌進了冰窟裏。那些讓人能夠回想和清晰感受的情感,都是些庸常、平凡的熱情。

讓表情變化的只是小悲,無聲無息的才是大悲大痛。

我天生就性情愚鈍,很少被如此強烈的情緒困擾,而且因為日復一日的推理而變的更加粗笨、更加死板。

《蒙田隨筆》讀書筆記 篇六

讀了《蒙田隨筆》後,心中感悟很多,細細反思,慢慢領悟,覺着書中有許多的觀點可借鑑到教育教學中去,在書中,蒙田充分闡述了他的教育觀點,鮮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則。

蒙田以“我知道什麼?”這句具有懷疑精神色彩的名言來説明人類認識的侷限性。是的,在人類有限的認識範圍內,教育的價值,學生的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來認識這種教育的價值?教育能否為人安身立命?能否關注人的內心?能否關注學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愛但丁《神曲?地獄篇》中的一句名言、“我愛知識,也愛懷疑”。

蒙田曾説,我們的心靈確在隨別人的意志而行動,被迫聽從別人的幻想,服從別人的權威、被迫屈從別人空洞説教的引誘,同時又不得不重彈老調,我們沒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們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正是自己。他引證西塞羅的話説:“教者的權威常常阻礙着要學的人。”如果沒有懷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權威,反對傳統的偏見,倡導人運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事物,“絕不能倉促地下判斷”,而要經過理解,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意義。

的確,他的態度又並非懷疑一切,在他的行文中,一再引證古代名哲的名言佳句,藉以説明他所要講的道理。他反對的是盲從而不求甚解。他説:“一個僅僅跟着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麼東西,也尋找不到什麼東西。” 蒙田曾以蜜蜂為例,蜜蜂採花釀蜜、採的是花,但後來生產了蜜,蜜是他所有的。因而就不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g4ln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