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愛黃裳讀書筆記

愛黃裳讀書筆記

第一篇:《黃河邊的中國》讀書筆記

愛黃裳讀書筆記

《黃河邊的中國》讀書筆記

一、作者簡介

曹錦清,1949年生,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86年在華東師範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任教於上海市城建學院,現為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著作有《現代西方人生哲學》、《平等論》、《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合著)、《中國單位現象研究》、《黃河邊的中國》、《中國七問》等。1996年,上海學者曹錦清兩入中原,藉助其“親友關係網絡”,深入河南農村進行田野調查,歷時120余天,後以日記體形式寫成本書。《黃河邊的中國》一書在當年引起學術界的熱烈反響,成為觀察研究中國農村社會的翔實的資料,榮獲第五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二、研究理念

將“從內向外看”與“從下往上看”結合起來,觀察中國社會。就是指從傳統的角度去審視現化化過程。就是站在社會生活本身看在“官語”與“譯語”指導下的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農村社會的實際變化過程。所謂“外”,就是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範疇;所謂“內”,即中國自身的歷史與現實,尤其指依然活躍在人們頭腦中的習慣觀念與行為方式中的強大傳統;所謂“上”,是指中央,指傳遞、貫徹中央各項現代化政策的整個行政系統。“從上往下看”就是通過“官語”來考察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過程;所謂“下”,意指與公共領域相對應的社會領域,尤其是指廣大的農民、農業與農村社會。所以,“從內向外看”與“從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會生活本身看

三、為實現這一理念而採取的方法

1、暫時把預設的理論框架“懸置”起來。所謂“懸置”,既非“拋棄”,又非用以套裁社會事實,而是讓一切可供借用、參考的理論、概念處於一種“待命”狀態,調查者本人則時時處於一種“無知”與“好奇”狀態,直接感受社會生活本身。

2、“入場”途徑是:啟用親友關係網絡。依據這條傳統習慣所認可的途徑,既可“入場”,又能“保存現場”。此次中原調查,我就是沿着市、縣黨校各位的朋友們所提供的“親友關係網”而直達村落、農舍的。

四、本書精彩內容

(一)、農村現狀:

a、生活異常貧困。農民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但基本限於能“吃上白饃”。一些地方竟依然保留着終年不吃菜的習慣。“一般農民雖然蓋起了新房,但裏面空蕩蕩的,沒有幾樣值錢的東西”。多數農民生活的目標與樣式仍然沒能超越延續了千年傳統——“一生積累,只為了蓋房、娶親這兩件事”。農民經常是“早飯:麪湯加紅薯,農忙時節加饃。通常無菜餚,或有一點自制鹹菜。中飯:麪條。麪條分兩類:一是紅薯粉制的麪條,一是小麥粉制的麪條。晚飯與早飯相似”。

b、深受四害之苦。一是自然災害,二是地方政府之害(“要麼不動,要麼亂動”,而所做之事大多是“催糧徵款、刮宮流產”),三是市場價格波動之害。四是疾病之害。“如今農民最怕的就是生病,醫療費實在太貴,全家一人重病,這一家肯定要垮下去。”

c、社會風氣下降嚴重。“既富之後,吃喝嫖賭之風大盛”。不少先行富裕起來的農民沉溺於賭博,原本比較樸素保守的鄉鎮、縣城如今也有了光怪陸離、擁紅依翠的逍遙去處。農村中很多地方“雞叫不論更,男女分不清。貓狗爭着養,公婆扔出門”。

d、小農意識強烈,喜分不善合。

e、地方宗族勢力抬頭。

案例分析:

一個農民的困惑:

“雖然中央與省市一再要求我們延長土地的承包期限,前些年説是一定30年不動。這一政策的動機是好的,但執行起來十分困難。由於婚嫁、生育、死亡等諸多原因,家家人口及一村户數處於經常的變動之中,每隔五六年或七八年,這個變動就很大了。那些新增人口的家庭,要求增配土地,一旦這種家庭在村組內佔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村組幹部的家庭新增人口,那就必須進行一次耕地調整。我們鄉政府對這種自發調整行為是無力干預的。”這是曹錦清在1995年做調查時一位鄉鎮的領導幹部告訴他的。那麼這種現象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呢?

山東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興林村是一個以棉花種植為主業的農業村落。最近幾年,由於政府已將原來使用土地需要交納的費用一一免去,加之棉花種植有利可圖(每斤3元左右),那些新增人口的家庭,要求增配土地。這種家庭(乙方)在村組內佔有的比例並不太高(但人數不少),但是帶頭人卻是村組幹部。他們利用在村委會的職權,先是從每家地中抽出一部分地作為集體地。然後又強行耕種了這部分土地。鄉政府對此亦無力干預。2014年10月,這一部分被佔土地者(甲方)作為原告將搶地的村幹部等人告上法庭,幾乎甲方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會勝訴。必竟土地原來由自己種着。但是審判的結果卻出乎每個原告的意料。法院裁決:土地的所有權既不歸甲方也不歸乙方,而歸村委會所有。兩者的糾紛應由村委會協調解決。而把持着村委會的乙方裁決:“誰搶到歸誰!”對此,甲方的百姓困惑不已。怎麼按國家政策種的地反倒不是自己的了?

(二)、幹部現狀:

a觀念與作風不正。在上者“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在下者“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甚至“弄虛作假”。 b缺少權力的制約,官員腐敗嚴重。不少幹部“早上圍着輪子轉,中午圍着盤子轉,晚上圍着裙子轉”。各鄉鎮書記與鄉鎮長,通常在縣城裏有私家別墅,且縣級主要官員在地市擁有自己的樓房、別墅。這不僅在駐馬店各縣鄉如此,在整個河南也是一種極普遍的現象。河南某縣的劉縣長更把“唯物主義”精彩詮釋為“唯財物主義”,更似揭示出了某種真諦。這位縣長追問道:“舉世若狂,圍着金錢轉,何能獨獨叫有權的大小官吏守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而甘居清貧?”。

c幹部編制不斷增加。就一縣而言,如今黨、政、羣三塊所屬機構總共六七十個,人員接近一千。若加上全縣19個鄉鎮的黨、政羣人員,那就更多了。如今縣鄉兩級黨、政、羣人員比1983年(公社制改鄉鎮制在1983年)增加了3倍多。

d、管理方式粗暴。從這個計劃生育口號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該扎不扎,房倒屋塌;該流不流,鋸樹牽牛;上吊給繩,喝藥給瓶;寧肯家破,不要國亡。

e、管理鄉鎮實行條塊化管理。凡是收錢的部門都抓到條的手中,凡是用錢的機構都推給塊管。使鄉鎮政府只有義務沒有權利。鄉村兩級成為上級部門和農民批評的共同對象。

案例分析:

一個鄉黨委書記的歎息:

就拿我鄉來説,光黨政各部門的在職人員就有160名,加上離退休幹部30餘人,共計近200人。他們都得吃飯拿工資。上面還每年給我們下達指標,必須安排十幾名復退軍人與大中專畢業生,這是政府部門承擔硬性規定的就業任務。使得鄉鎮財政喘不過氣來的主要原因,不僅在於日趨龐大的黨政部門,更在於教育負擔。中央規定,每級政府負擔各自轄區內的教育,這樣,中國小的教育經費差不多全由鄉鎮一級政府來承擔。我鄉財政收入的60-70%都被教育這一塊佔去了。這裏指的還主要是全鄉300名教師的工資,尚不計校舍與教學設備的投入。這對於依然以農業為主的內地鄉鎮來説,行政與教育的自身壓力就幾乎把我們壓垮了。更要命的還有上面各部門的利益。宣傳部門每年要我們訂幾十種報刊雜誌,這十幾萬元還不是最終攤到農民頭上嗎?去年,電力部門要在我鄉建一所變電站,也要鄉政府出錢,鄉政府又不是搖錢樹,這筆錢不也落到農民頭上嗎?每度電按規定只有四五毛,實收八九毛,這個差價給他們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在內地不少的鄉政府除了“催糧徵款、刮宮流產”外,很少有餘力辦其他事情了。

五、讀書感想

經過120余天的調查,作者對黃河邊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並用那些懸置的理論對發生於社會中的一系列現象作出了一定的解釋。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説:“我並沒有找到能夠有效地解釋農村社會並指明現代化出路的理論。”如何更好的解釋這些發生於中國社會的特殊現象,如何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尋找可行的出路。也逐漸成為困擾我內心世界的一個重大問題。

第二篇:讀書筆記黃卉敏-

《前方是什麼》讀書筆記

黃卉敏 我是懷着崇敬的心情讀完了吳非老師的《前方是什麼》一書的,讀完之後,心裏真可謂是百感交集。這本書雖然只是本教育雜感,不是什麼專業的理論書籍,但是,吳非老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對教育現象的獨特剖析,對教育本質的獨到解讀,真是令人歎服。這本書,我稱它為“不是專業書的專業書,相信每個人讀後,都會頗有收益的。”

要解讀這本書,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吳非老師。吳非原名王棟生,他曾經説,“吳非”這個筆名當時是信手拈來。後來這個名字在新聞出版以及社會上聲譽鵲起。作為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的王棟生,或許只在教育圈內才被人們熟知。他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南京師大附中任教,參與了江蘇省國中語文新課標教材的編寫,後又負責高中新課標必修與選修教材的編寫。他所編的教材,注重人文性,也不忽視工具性,思想獨到,體例獨特,內容豐富而又深刻,在中學語文界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吳非的力作《不跪着教書》《前方是什麼》(均為華東師大版),重印次數之多在教育類圖書中罕見。兩書大多是在自己親歷事件的基礎上寫成。這些從對具體事件的分析中形成的看法與深入的鞭辟入裏的分析,彌足珍貴。

由此不難看出,吳非老師也是教育界裏的專家了,他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無疑對他解讀教育、剖析教育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這也難怪吳非老師有着超出常人的眼光,超出常人的智慧,這也使他能夠看透許多,這樣的看透也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一)要把學生當人

吳非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點是真正地把學生當做人。他的旗幟上大書了“人性”二字。他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鼓勵一個4歲小女孩在校園花房裏摘一朵大玫瑰給病重的奶奶看這件事欣賞備至,因為他看到半懂不懂的孩子這樣愛奶奶,是人性光輝的閃現。他用這件事的前半段作材料擬了一個作文題,結果像南師大附中這樣的名校的幾百個高中生,都對小女孩的行為持否定的觀點,都從道德高度對小女孩的行為進行分析批判。(《永不凋謝的玫瑰》,《不跪着教書》第3頁)吳非感到失望與痛心。因為他是把維護學生的人性、激發他們的愛心作為重要教育任務的。吳非的課堂上,學生睡着了,他不但不批評, 1

還請學生同桌幫着蓋件衣服以免着涼(見《小睡有何不可?》,《不跪着教書》第102頁)有學生遲到了在校園裏狂奔,他怕學生撞傷,會習慣地叫住學生“別跑,慢慢走”“路滑,會摔跤的”(見《跑,還是別跑?》,《不跪着教書》第104頁).一個女生要求他幫助向她的班主任請個假,中秋節晚上回去陪70多歲的奶奶,他也真幫她辦成功了。(見《昨天的故事》,(《不跪着教書》第106頁)這樣温馨的故事,書中記載了很多。書中所深入剖析的違揹人性的事例也不少,像有學生親人病危彌留,教師不讓學生離校,要求其“放下思想包袱”,繼續參加數學考試(見《要鑄造健全的人格》,《不跪着教書》第137頁);又如有個母親3個兒子先後考上了研究生,而自己一貧如洗,疾病纏身,全靠政府和鄉親救助(見《費解》,《不跪着教書》第211頁);吳非先生都作了分析與否定。他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要有一顆孝心、善心,首先要愛父母、愛家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使人人都能感受到教育慧光的照臨,體驗到人間的親情和温暖。

對個別滿心功利主義、市儈氣十足的學生,吳非先生也撰文分析批評,像《你不該太功利》(《不跪着教書》第147頁)、《你為什麼不苦惱》(《不跪着教書》第149頁)這樣的篇章,對學生是教育,對教師同行來説,是很好的啟示。

(二)尊重教育教學規律,不要一味崇尚應試教育

《麻木的教育新聞》這一章中,吳老師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來譏諷目前的應試教育:“十運會”的速度賽馬結果引起過一些爭議。此前組委會為了照顧一些省區能得到金牌,竟然將比賽距離拉長為史無前例的12公里,超出了馬匹奔跑的極限(世界公認的競賽馬匹耐力極限最多是7400米),結果使比賽變成了一場血腥的“殺馬大會”。據報道,19匹馬參賽,一匹死亡,11匹重傷,餘下的7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北京馬術隊的姚革先生痛心地説:“在國際馬聯的規則中有一條是最重要的,馬的利益高於一切”。就是説馬比騎手還重要-------而為了滿足少數人虛榮心的一場比賽,卻永久地毀掉了12匹賽馬。這件事有點像,或者很像中國的教育,令人咀嚼出些許酸楚。面對這樣的現實,也許又會有校長出來喊一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追求卓越”、“做領跑的人”,也許記者也能找幾位窮孩子通過奮鬥進清華北大的經歷來作註釋,但教育的本質在於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不是為了少數人的金牌。再説渴望得到金牌的,其實並不是馬。真的是句句入木三分哪,現實中如何“揪,死揪,死命揪”抓應試教育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也可以從吳非老師描述的應試教育現狀來看,生活中是存在 2

這種與真正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教學現狀的,而且為數不少。吳老師是一個敢思想,敢批判的人,其實作為每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來説,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不能淪為賽馬場上累死的馬,畢竟我們的使命不在於此,我們是要讓千千萬萬的孩子習得知識,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獨立思想,富有創新精神的人)!

如果我們一線工作者不去為真正的教育作努力,那還能有誰會可憐我們

呢?我們也許可以任自己身上沿襲下來的奴性好好發揮,整天忙於“死揪”學生,把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便磨掉他們的童真、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那麼等到高年級時厭學、逃學、搞破壞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就更別提國中、高中時的學習了。那時候我們再去責備學生素質差,不懂事,不是很可笑嗎?因此,有思想、有責任感的老師不會只為了爭自己眼前的蠅頭之利(得一點獎金或榮譽)而去不遵循教育規律的,他們一定會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在應試教育大潮的衝擊下,用關注孩子發展的人文思考,關注教育的未來,民族的未來!

吳非老師認為不尊重教育教學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外行的人們對教育事業的干擾。他非常反感這一點。他就屢屢婉拒一些媒體的採訪。對有些記者和編輯對教育指手畫腳,惟恐天下不亂地掀起所謂的“討論”,他是十分反感的。他在《“不是愛風塵,又被風塵誤”——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場討論》《有關“大學聯考之痛”討論的一些感想》《什麼是“人民滿意的教育”?》(《前方是什麼》第6輯)等文中痛惜地指出:“在教育發達的國家,很少有這種全民性的教育大討論,因為他們把教育當成科學,認為是專家的事。即使教育圈內,專家學者發表意見也極為慎重,因為事涉人的發展和命運。什麼人都可以對教育指手畫腳的時候,教育也就沒有了尊嚴,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後。”(《前方是什麼》第230頁)這些見解都非常精闢。那種干擾教育的所謂討論,實質上是新中國前30年不斷搞羣眾政治運動的沉渣泛起,是外行可以領導內行的舊思潮在教育領域的新表現。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口號,也是深為吳非詬病的。因為口號中的所謂“人民”,實際上就是指“家長”,是利益相關者,怎樣的“教育”家長“滿意”是無需挑明的。有人説家長學生交錢上學,就是消費者,教師教學就是服務。據説這是上頭的説法。在那些“上頭”的心目中,教育這一原本多少應算崇高的事業,已經降格為服務性行業了!

吳非熱愛教育事業,發了如此之多的精闢議論,因為他對祖國的未來憂心忡忡。他擔憂越來越瘋狂“應試教學”誤了千百萬可憐無助的中國小生的美麗時 3

光與美好青春,擔憂教育的異化毀掉祖國的明天,擔憂中華民族在未來的世界民族的競爭中落敗。

(三)改革弊端,走向光明的未來。這也是“前方是什麼”的深層含義 王棟生老師那樣不為名不為利,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不時地為明天的教育探索着前行的道路,又不時地拿出手中的筆化作利劍指向現行的種種教育弊端和污穢。他的文筆很犀利,往往一針見血。而且一針挑出來的是膿。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箇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脊樑,他用自己的信念指引教育着中國未來的希望。

書中透露出很多思考和堅定的信念:中國的教育將往何處去?明天,誰來建設這個國家?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思考,也許就沒有人去思考了。社會分配的不公,無所不在的金錢誘惑,教育領域的種種腐敗,正在腐蝕一個時代的教育;但是,這些卻很難腐蝕有靈魂的教師,因為他們是一羣有信仰的、站直了的人。中國人應當銘記教育守望者們在艱難困苦條件下的付出,沒有他們神聖莊嚴的工作,就無法鑄造國民雄健的魂魄,而一切發展也將化為烏有。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從事真正的教育需要宗教般的執著精神。魯迅説:“肩起黑暗的閘門,背起因襲的重負,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這是一件極其艱難困苦的事。”正因為我們面臨的也是 “一件極其艱難困苦的事”,所以我們只能朝前方走去。王棟生老師似乎在大聲疾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走吧,走出光明來!”

這是多麼有膽魄的一件事啊,既看到了弊端,又看到了希望,這也反映了吳非老師的辯證思想,以及他對改革弊端,發展教育充滿了信心,這也讓我們感到欣慰,感到前景一片光明。

總之,讀過這本書後,我最深的感受:一是要尊重人,一是要按規律辦事,一是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我們的教育才可以説是站得住腳的,才可能讓我們的教育富有它獨特的個性與魅力的。

第三篇:《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學習教育類書籍的讀書筆記

這是一本催人淚下的書,這是一本有着千萬呼聲的書,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義的書.這就是<<愛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年中所發生的事情,用日記的形式.從與朋友們在同一屋檐下學習,到因父母工作變更,而不得不轉學.安利柯,這個10歲的小男孩逐漸在生活中學會堅強,學會努力......他逐漸長大.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讀了這本書的人,無一不為它的內容所震憾,震撼於作者那流暢的文筆,更震撼書中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每週一次的精神講話,通過一個發生在意大利國土上的小故事來教育孩子們,啟迪孩子們的心鎖,讓孩子們踏上美好的未來之路.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法.

書中的人物太多,我無法一一列舉,但是總體分為三大類:老師,同學,父母.這些人無一不體現出書的主題"愛".這些中,有朋友之間的愛,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有老師對學生的愛......很多很多.且這都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愛。

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這種愛恐怕早已成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電視上,報紙上,網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待他們;有一些人,見到以前的朋友老師,理都不理.這難倒就是所謂的"愛"嗎?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了。用最平實的語言來表達這份愛,我不會用什麼華麗的詞藻我只想用這人世最平實的語言來表達這份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

"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因為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班級裏有幾個學困生,學習習慣極差,生活習慣更差,我試圖用自己的愛去感化他們。新學期的資料費都是我幫他們交的;個別談話,談理想,探討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討為人處事,關愛他人;買學習用品如文具盒、筆等為進步的禮物給他,讓他們感覺濃濃的愛包圍他們,讓他們有事幹而不總想着做壞事。期待愛能創造出奇蹟——當他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師曾經給他們以關愛,以愛的教育,愛的感化。

讀完整本書,不僅明白瞭如何去給予愛,更明白,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愛的教育》,不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淺。

第四篇: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書名:《愛的教育》

作者:亞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十九世紀最著名的作家,自幼酷愛學習,喜歡軍旅生活,青年時代就成了一名步兵軍官,著有《軍事生活》一書。

《愛的教育》是於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説。小説以一個學齡前男孩恩裏克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髮生在恩裏克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短短20年裏,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來,始終暢銷不衰,並且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畫、影響遍佈全世界。 本書為“世界兒童文學名著插圖本”系列中的一本,書中配有精美的圖片,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讓讀者盡領原著的風貌。《愛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主要內容:記載了意大利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和學習。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感受: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愛的教育》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説,它通過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寫的日記,抒發了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本書講述了無數個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的小讀者: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動情,字裏行間洋溢着兒童的純真與情趣。本書譯文因其優美生動的傳神於2014年榮獲意大利駐華使館頒發的意大利政府文化獎。

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説頌揚的地方。小説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説,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着,還有着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直照顧着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着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着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着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閲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全書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主人公安利柯學年日記(包括作者所見的發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上的各式各樣的小

故事以及作者安利柯的真實感受);他的父母親及他的姐姐在他日記上所寫下的勸誡性、啟發性的文字;10則

老師每月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感人的小故事(每月例話)。《愛的教育》中描寫了那些平凡生活着的但卻是

真實感人的人物,它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着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掃煙窗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歌頌了兒童的純真感情。該書的特色是

以孩子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描述了學校孜孜不倦的老師們如何關愛學生們的學習和啟發學生們的心靈;

描述家庭中父母親對子女心靈成長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描述可愛單純的國小生如何在學習和生活的相處

中彼此照顧、彼此鼓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書中表露了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

環境,培養和塑造兒童愛國愛民愛生活的感情。對於教育來説,除了知識的傳承書中還強調了教育所具有的更

大的意義,那就是對受教育者心靈的啟發和開導。

"今天開學了,鄉間的三個月,夢也似的過去,又回到了這丘林的學校裏來了。早晨母親送我到學校裏去

的時候??"《愛的教育--第一章--始業日》。"嘿,安利柯該上4年級了。哎!沒幾天二年紀的洛佩諦為救一個一年紀同學受傷了。好,我們班從從五百英里外來了個黑膚色孩子,老師説因為遠道來的要特別愛這同胞。

對,今天是每週例話:少年愛國者??"第一章沒讀完,我已經深深感受到親子之情、師生之誼、朋友之戀、

祖國之愛??深深感受到愛、關懷、包容、互助、獻身??這就是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懷着激動的心情

拜讀完全書,被一個個真實的事件感動着;《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現在我眼前。

在《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篇日記--"爸爸的護士",講述的是一個鄉下孩子進城探望生病的父親的故事。

在醫院裏,孩子日夜守護着醫生指定給他的爸爸。喂水、喂藥,病人每呻吟一聲,孩子的心就跟着緊縮一下??

可在後來,故事並沒有按照我們慣常的想象往下發展,而是發生了一個另人難以預料的轉折:就在孩子為自己

的"爸爸"擔心焦慮時,他的真爸爸突然出現在他眼前,望着要帶自己離開的爸爸,孩子這樣説:"不,爸爸??

他願意我在他身邊,現在他病很重,再忍耐一下吧,我沒有勇氣離開他??"

就是這句樸素的話語,能讓任何一下健談的、自以為高尚的成年人啞口無言。愛的美德正是我們急不可待

的要教到孩子手裏的珍寶。那麼什麼是愛呢?忍不住想要引用聖埃克絮佩裏童話中小王子説過的一句放:"使

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着一口水井。"除卻各種對愛的術語化很強的解釋,我想愛就是這要一口

水井,在沙漠中行走,而能夠擁有它,不僅僅是自己,也是他人的幸運和的勇氣,但水井,卻能為我們的前行

提供永遠的安全和保障,更是成就我們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源頭。

而更讓我們這些自詡為教育者的成人失措的是,儘管愛的表現有很多,真正能使其成為受教育者靈魂精髓

的那部分卻不能強意授予,只有一種力量能有效,那就是--感染。一旦疏忽了這點,愛便失卻了成為品格的動

力,而淪於虛假和下流。屆時,這不僅將成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悲哀,更將是家國之悲哀,同類之不幸。

記得周國平的散文中曾提到過愛的反義詞是冷漠,而非其他,感受頗深。對於他人的冷暖、甘苦,乃

至生命價值的冷漠,可謂一種令人恐怖的惡疾。而更讓人害怕的是它的傳播範圍是以人類社會為基礎的。免疫

力稍差,即被感染,而我們的孩子恰恰是最最易感的人羣。這樣的病菌一旦侵害了他們的靈魂,再要根除,絕

非易事。曾有過這樣一個報道,大意是説一位國小教師在班裏搞調查--如果你發現路邊躺着一隻受傷的小狗,

會怎麼辦。大部分孩子竟回答用車軋死它,把它踩死??令人不寒而慄!

思之,警之,省之,教育之艱,任務之重,不言而喻。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個剛剛上四年級的學生,出生在一個生活相對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學習勤奮努力,待人

誠摯友善,安利柯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家裏的條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樂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導安利柯要

幫助窮人和有困難的人。

安利柯的身邊有着一羣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的同學。班長代洛西是個熱忱的孩子,當他得知克洛西的父親是

服刑回來的人時,為了不傷同學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這個祕密。當面對克洛西的父親的時候,代洛西

真摯的話使這個曾經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間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氣。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學是卡隆,這個火車

司機的兒子具有高尚的心靈,面對被欺負的弱小者他常常會挺身相助。紳士的兒子諾比斯和賣炭人的兒子貝諦

為一點兒小事吵架,在開明的家長的教育引導下,兩個孩子反而成了親密的同桌。同學克洛西的父親因過失殺人

入獄,克洛西的母親靠沿街賣菜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論怎樣困苦,母親都要讓克洛西去上學。朱利亞為了幫

助父親抄寫公文而累壞了身體,面對父親的責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亞忍受了下來,並堅持幫助父親抄寫公文。當父親終於明白兒子為何身體每況愈下,學習成績直線滑坡時,父子倆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萊科西以加倍的

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獎章,他的這份榮譽令父親幡然醒悟,從此改過自新,成為一名勤奮的好鐵匠。

安利柯的老校長是一位和藹的老人,他的兒子當志願兵不幸犧牲後,校長常常帶着學生去看路過的軍隊,向

軍旗行禮,教導孩子們要愛國。畢業時,安利柯好他的同學們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自己的老師和校長,心中充滿

了無限敬佩與感激之情。父親也特意帶安利柯乘火車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國小老師,給他上了一堂“尊敬師

長”的好課。

正如其書名所暗示的,《愛的教育》宣揚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愛,生活中處處留下愛的印記。安利柯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起來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全書把“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無不包含一個“愛”字。這個生生不息的神聖字眼,雖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驚心動魄,卻總讓人怦然心動,甚至淚流滿面,提醒人們學會用一種温暖的眼光看世界。

《愛的教育》藴含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質教育的根基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在全書中我們看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們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堅持高的標準和要求,在個性上允許孩子自由發展。特別值得欣賞的是,安利柯的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理念。當安利柯對沿街乞討的母親表現出漠然的神情是,父親是這樣及時地寫道:“安利柯啊!好好聽着!不幸的人伸了手求乞時,我們不該假裝不知的啊尤其是對於為了自己的小兒而求乞的母親,不該這樣。這小兒或者正飢餓着也説不定,如果這樣,那母親的難過將怎樣呢?假定你母親不得已要至於對你説:‘安利柯啊!今日不能再給你食物了呢!’這一番話足以證明父親的那顆金子般的心,他希望孩子富有愛心和同情心。 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

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

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

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説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

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

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

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

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

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

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

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

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

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四、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

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

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

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説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

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iq,忽視eq;;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

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

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

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

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

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説以一個國小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這裏有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一) 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加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

(二) 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瞭解了以後打他要讓他被打後心服口服。這樣打了以後才有教育效果。否則還會引發新的矛盾對立。

(三) 愛的温馨是用腦也是用心。用愛教育,用心感受。

(四) 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 讓管教在創意裏輕鬆化

是呀,只有真正對孩子們付出關心、愛心與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誠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啟發孩子,瞭解孩子;沒有“愛的教育”,哪有“美的回憶”。體會1、 在教育教學上,我們不應過分執着於某一種觀念,而應發揮我們的創新精神,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來進行整體思考,各個突破。着力於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特別注意與今天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聯繫。

2、在教育教學中,注重情商的培養,而不僅僅只是開發學生的智商。事實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情對的成長、發展能起更大的推動作用。不過也要注意把握一個度。否則會出現問題。

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才能更明白學生的感受,才能更深入學生的心理,真正瞭解學生的感受,這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得處理師生互動關係。

4、生活中的故事很多,以教育為主題的故事更是叫我們眼見不鮮。我們已經變的麻木,如果我們能把“它”一一記錄下來,在閒暇時拿出來翻翻,不又是別有一番一會。有些問題很多優秀的老師處理得非常好,如果發現這些問題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致的話,處理的時候也不妨借鑑一下。更好地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5、生活如同一本書,其中藴涵着不少的哲理和啟示。我們應該多加觀察,多加思考,從中得些人生的藴涵,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獲得,更是一種人性的修養。其實教師和學生一樣,也在學習中發展。

同時,通過閲讀本書,使我懂得了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導和輔助作用——對知識感情的引導。教師引導的方法的好壞對學生的成長,甚至於對其以後的各個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我們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①、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起的是引導作用,而不是填鴨式灌輸。教師應該的重視學生存在,以情感去開啟學生的心智。

②、我們應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把中國傳統美德傳授給學生。

③在教學過程中,多鼓勵、讚美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培養他們對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學生快樂成長。瞭解學生的感受,觀察學生的反應,聆聽學生的心得。

④、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育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⑤、用“愛”來感化學生,真誠地為學生提工服務,在生活中做學生的朋友。

⑥、不能訓斥學生,不要過分地執着於“立竿見影”,注意學生的人格培養,身心健康。

教育不是萬能的,有其侷限性,作為教師,我們應看到這種侷限性,以一種樂觀的心態面對。只有對我們的事業充滿希望,我們才能真正用“愛”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對待我們的事業。努力加強我們的專業知識修養,着力於個人的身心修養,珍惜我們的事業,堅守工作崗位,默默耕耘,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第五篇:《愛的藝術》讀書筆記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美】艾.弗洛姆 李鳴健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類型:自購書

內容筆記: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產生在愛這件事情上一無所學的觀點的原因

① 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的問題。

② 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的問題

③ 人們不瞭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間的區別。

·學會一門藝術的步驟是什麼?

① 掌握理論

② 掌握實踐

③ 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 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人是一種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識到自己,他人,人的過去和發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對他的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意識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獨和與世隔絕,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無能為力。——所有的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為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能從他的監獄中解放出來,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

·人——所有時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遠面臨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克服這種孤獨感,如何超越個人的天地,實現人類的大同。

·達到這一目的(人與人之間的結合)的途徑:

① 縱慾:特點一 方式都是強烈的

特點二 需要整個身心的投入

特點三 需要不斷重複

② 同一組人保持一致:參加者為了使自己屬於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分個性。在專政國家中,通過威脅和恐怖手段製造同一狀態。

在民主國家中,人們變成一個模式,因為人們總想通過某種

方式實現與他人的結合,如果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

能採取同一人羣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別的傾向&平等概念和實踐的密切關係:

平等概念的發展:

◎ 猶太經書,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誰拯救了一個生命,就等於拯

救了全世界;誰破壞了一個生命,就等於破壞了全世界。”

西方啟蒙運動哲學,平等是指發展個性的條件。康德認為,人永遠

不應該是實現他人目標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他

人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

社會主義,把平等解釋為是消除剝削和人使用人。

◎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平等概念的變化:

指的是機器人(失去個性的人)的平等。意味着一個“模式”,而不是“統

一”。

啟蒙運動的哲學觀點——靈魂不分性別。→性別兩極的消失。男子和婦

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為對立的兩極而平等。

③創造性的勞動。

·結合的形式:

① 共生有機體的結合:

⑴消極形式:服從(受虐癖)

⑵積極形式:控制(施虐癖)

② 成熟的愛情:保持自己個性條件下的,與他人的合二為一。

⑴愛情的“積極意義”:運用人的藴藏在內部的力量,不管是否達到外部的變化。

a.給的要素

什麼是“給”? “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

人們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沒有生命力,就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人們不應該把對方看做是他幫助的對象,而應該同對方建立一種真正的、創造性的緊密關係。

取得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是人要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

b.所有愛共有的要素:關心、責任心、尊重、認識。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成長和發展自己。

人們只有認識對方、瞭解對方,才能尊重對方。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對自己的興趣退居二位,我才能瞭解對方

·結合:

① 實現人與人的結合

② 陰性和陽性的結合:p31

(二)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母愛與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代表大自然。

父親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思想、法律、紀律、秩序等的世界。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脱離父親的權威。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三) 愛的對象

(1) 博愛

博愛是同等人之間的愛。但雖然我們是同等的,事實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為我們是人,所以需要幫助。今天是我需要幫助,明天也許是你。有這種要求

並不意味着一個人的弱小,另一個人的強大。弱小隻是一種暫時狀態,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續狀態。

(2) 母愛

母親要賦予孩子對生活的愛,而不僅僅是活下去的願望。

母愛中值得讚美的東西,並不是母親對於嬰兒的愛,而是母親對於成長着的孩子的愛。p47(母親“超越自己的追求”、分離)

(3) 性愛

性愛區別與母愛和博愛,按它們的本質來説,母愛和博愛都不屬於一個人。而性愛要求完全徹底地實現合二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

·性愛的獨佔性:性愛是具有獨佔性,但同時也是通過愛一個人,進而愛全人類,愛一切生命。p51

·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意志的因素。

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 結論:性愛完全是兩個人之間的吸引力,是兩個特殊的人之間絕無僅有的聯繫;性愛只是一隻的行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

(4) 自愛

①利己者:利己和自愛是相互矛盾的。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這個人內心缺少生命力,並會使他感到空虛和失望。在必要時,這個人會通過各種其它的滿足來彌補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關心自己,實際上只是試圖通過對自己的關心去掩蓋和補充自己缺乏愛的能力。(p56 母親對孩子憂慮重重的例子。)

②“忘我”:忘我的人一無所求,他只為別人活着,而且因為不重視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發現,儘管他那麼忘我可還是感到不幸,他同別人的關係仍然不令人滿意,他就會感到吃驚。(p57忘我的母親對自己孩子的影響)

(5) 神愛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資本統治勞動力的結構→資本集中

勞動組織的特殊形式:高度集中個,分工嚴密,抹殺個性。

·愛情和婚姻強調保護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獨感的侵襲。在愛情那個中,人們找到了“避風港”。兩個人結成用以反對全世界的同盟,卻把這種兩個人的自私看做是愛情和信賴。→強調結伴精神與相互寬容。

·“愛情是性現象”——弗洛伊德。(p83 批判)

結論:以上兩種思想,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正常”形式。由社會決定並造成的愛情病理學。——舉例如下:p87-p95

i感情上的不成熟狀態ii非理性的愛情形式:偶像化的愛情、多愁善感的愛情、投射。

“愛情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章 愛的實踐

(一)所有藝術的必備條件

①紀律:與身心有益的東西必定使人舒適,即使開始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②集中:最重要的步驟是學會一個人待着;專心做一切事;同別人的關係中:有聽別人講話的能力;保持清醒(重要的是要覺察內心的活動,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方

法去找為自己辯護的藉口)。集中意味着要完全地在現時現地生活。

③耐心

④極大的興趣

(二)特殊條件

①主要條件:克服自戀。同自戀相反的是“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物抱有開放的態度,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②愛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麼東西,而是一種確認。這種確認是符合建築在自己真實經歷上的堅定的信念。

·相信自己:是我們能做出許諾的先決條件

·相信他人:⑴相信他人的核心(核心不可變)

⑵相信他人發展的可能性

⑶頂峯:相信人類

標籤: 讀書筆記 黃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kok4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