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修身與治學》讀書筆記

《修身與治學》讀書筆記

目錄

《修身與治學》讀書筆記
第一篇:《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讀書筆記第二篇:讀書演講稿:修身養德,治學立教第三篇: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第四篇:嚴謹治學_輕鬆做人_——讀季老《讀書與做人》有感第五篇:讀書修身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讀書筆記

《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讀書筆記

其實一看本書的題目,心中已明白了大概。看了書後大家對此書的評論,才知道鄭老師的才華,能把社會學這樣一門聽起來乏味枯燥的學科講得讓人一拿起這本書就愛不釋手,不禁迫不及待的打開了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讀它的慾望,接下來的過程便是一種享受,下面就來聊聊我的所知所悟吧。

學習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除了那些本身對讀書有很大興趣的人,大多數則是有選擇的學習了吧,遇上一個好老師,這便是你踏進這學科大門的開始。不像其他的教授級別的大師,一上來就是長篇大論的哲理,很高興可以在書的開始就感受到鄭老師那顆年輕、跳躍的心,不知不覺就被這種積極的氛圍給帶動了。我很喜歡鄭老師第一講中的“喜歡和有用”這一小節,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很多人做事的出發點早就不是心隨我願了吧,人們揹負了太重的包袱,有太多的責任要承擔,這也怪不得説現在的人利慾性重了。也許是我還處在大學這樣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裏面,少了一點被世俗的薰染,所以我還能講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喜歡,一個特別喜歡的人絕對不管這事是有用沒用的,在一點上許多人就會變得盲目,經常是頭腦發熱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有時學院裏搞個什麼活動,先且不説對我們有沒有用,就憑它剛好對我的胃口,我就義無反顧的參與了,但是事後想來我其實是可以拿這個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這邊是喜歡的緣故了。可是作為師範生的我們,除了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以外,教師技能是一定要去鍛鍊的,很平常的演講比賽、説課比賽、講課比賽等等,可以説這些活動是很有意義的並且是有用的,但這並不代表是你所喜歡的,所以出於某些原因你還是不得不參加。現實就是現實,容不得你太隨心所欲,保持你做事的一些熱情,多考慮有用性,最後經過鍛鍊、積累,得到的遠比你只從其中一方面出發做事多得多。

社會學是一門幫助我們解釋周圍的事情的學問,學習社會學就是在學習一種思考方式、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説到這我又不禁想到這是屬於有用這一類吧,好在我還能有想學下去的慾望。搞社會研究首先就是要發現社會問題,要發現問題就必須要做調查了,調查完才能寫出好論文吧,這就步入我們的正題了。做社會調查、寫論文,我想説就是從三個方面講,第一要以讀書、知識的沉澱為基礎,第二就是涉及調查的環節,第三就是最後的擬寫了。

第一所談的讀書,我用一句話總結鄭老師的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

開發興趣其實就是要熱愛讀書,從你自身的慾望出發,才能有博覽羣書的偉大動力。我從來都認為每個人讀書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各個領域的書都讀精,既然大多數都讀不精,那就博一點吧,先從感興趣的開始,不一定是專業書籍,向我們政治專業的,天天對着馬克思,天天談理論體系也是很乏味的。什麼學科的都可以瞭解一點,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無形之中你就已經改變了自己,在做調查研究時,各個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説出自己的一點見解,思維更開放,才能捕捉到很多不為人知的信息,這樣你提出的觀點新穎,在起步上就可以超出別人一截。有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既然我們有圖書館這樣一個龐大的資源庫,就不要讓這資源水漂了。總之,讀書終身受用。

第二是調查,首先是善於發現問題。現在我們看慣了千篇一律的報道,所以就有很多編輯、攝影者等來到民眾間,從日常生活中捕捉看似平凡卻觸動人心的鏡頭。做研究也一樣,密切注視身邊小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論題,做出來的調查既可以反應現實,又能大家都明白、接受。隨身帶個小筆記本,記下精彩的一瞬間,心裏的某些觸動、一時的靈感等,培養這個良好的習慣。接着就是選題,中學我們經常會看到作文時這樣寫道: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偏離中心就行。選題之意就是打開人們思維的禁錮。鄭老師在書中提到:好的選題時成功的一半。足見選題的重要,每個人的眼光都不一樣,視野所放之處到處都有人們思維存在,即便是同一個問題,大家也可以從不同的側重點着手調查。這點就是要放遠你的目光了。再就是論文的範式了,我們寫論文,應該是從問題出發,而不是從某家理論出發,我們所侍奉的應該是問題,不是某家大理論。而我們現在所寫的大多數論文都是以某個理論為核心而展開的討論。中學時我最喜歡的就是寫記敍文,因為簡單易懂,寫論文也如此,文章寫出來就是要讓大家看,最好的希望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出改變。我們所做的理論文章很官方,除了本專業的人能看懂,拿出去人家一看,一是全是理論既看不懂也滅了興趣,所以敍事體是鄭老師給我們最好的建議,最容易走進大眾,最容易被外行人閲讀和理解。

第三就是論文的擬寫了。最開始講的就是文獻收索,因為其他的調查工作已經做好,只做最後的整理,論文格式也是現成的套路,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記錄。最關鍵的就是文獻收索,因為我們需要文獻做指導,做背景。先是收集文獻的方法:網絡、圖書館。網絡收索是較為明確的方法,因為你必須輸入你所要收索的

類別,得到的就是這一類別的書,指向性明確。而圖書館內的書很多時候是出乎意料的收穫,從分類欄裏面找書,各種各樣的都有,專業的書大家都能找到,從旁科類找到與論題相關的書就是一種最寶貴的資源了。再就是文獻的類別了:刊物、辭書、年鑑。我最常用的是刊物,一是刊物更新快,我可以獲取最新信息,而是刊物易收索。辭書則是做概念的解釋,年鑑則是做相關數據長時間的統計了。有方向做事才更有效率。

這本書給我感受最多的是做調查之前的一些準備,而不是介紹的一些論文套路東西。我還是覺得隨心一點好,從自己的喜歡出發,當然必要的有用的不得不做的除外了。生活把每個人都逼得那麼緊,功利性的做事過程是痛苦的,就當是為了自己以後的考慮,短暫的一生,多做點讓自己滿意的事,如果不去做那個人人鼓掌稱讚的人,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從論文與治學中,找出你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第二篇:讀書演講稿:修身養德,治學立教

修身養德,治學立教

————品讀《菜根譚》有感

宋文華

中國人喜言修身養性,也往往有人著書立説,講修身養性之道。諸多著作中又以《菜根譚》最為有名。傳説舊時文墨世儒人家的子弟成弱冠之禮,先輩則貽贈他兩件東西,一件是錦冠,另一件多為先賢集作、四書五經,但偶也有以《菜根譚》或諸如此類者代替,寓意學後能明心淨性,得其真諦。《菜根譚》這本書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人世間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商人可以從中找到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從中發現博大和寬宏,而我喜歡《菜根譚》,更多的是書中的修身篇和治學篇。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要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必須悠然恬淡、恬情修德、明志進取修身。作為一項關係到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工程,教育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聖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温馨的情懷。教師修身養德,必須心靜如水,具有不為利益所動的坦然心境;甘為人梯,具有不為世俗所惑的奉獻精神;清貧樂教,具有不為雜念所左的孜孜之心。概言之有三:

其一:明志致遠。“立志明道卓然特立,為學之一必先立志”,“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星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角藩,如何安乎?”“修其大業人心自順”。《菜根譚》有道家無為的處世思想,我認為“無為”的“為”,為個人謀利,這個“為”要小;而“作為”的“為”是“事業”,是“大為”,要謀“事業”,在“謀事業”之時要拋開私心雜念及“無為”,一心一意為“事業”而“作為”。事業上成就了,而“小為”自不待言。這就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如何擺正“小為”的位臵,而目的造就“大為”,以達到“無為境界”。它還告訴我們生命的真諦在於實現自我價值。曹雪芹一生清平,

成就了不朽的鉅著;梵高一生潦倒,留下了偉大的藝術。或許教師一生難成就如此偉業,但也可體會“待到山花爛熳時,她在眾中笑”的愜意。

其二:淡泊寧靜。《菜根譚》提到“性定菜根香”,“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令人深思。就是位高三公,富誇天下,所食者不過三餐,所居者不過一榻,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説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甘做個“胸中無半點物慾,眼前自有空明”,淡泊名利,淡泊世俗的人梯。一言以蔽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其三:厚德固本。“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古人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教育是影響整個人生的重中之重的環節,“必厚培其根”,也就是説,學校教育是打好人生基礎的前哨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責任之重從中可見一斑。所以,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應該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應該更加行之有效的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據有關調查表明,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學生佔31%;而喜歡具有師愛型的學生達到53%。由此可見,在學生們的心中,一個富於愛心的老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具魅力。學生“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台灣教育家高震東曾説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此言得之。

學高為師,治學是為人師的基礎,修身也離不開治學。感悟有三:

其一:個體發展之必需。古語:“不學若使牆面而立,沐猴而冠,所不取也。”“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才也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這些言論形象地説明不學習如同白痴,跟猴子沒什麼區別,這是不可取的。學習靠勤奮,只要我們孜孜不倦地學,我們就不會遲鈍、平庸。知識就是黑暗中指明方向的明燈,人多學習才能增長知識,並能從中看到自身不足之處來加以修正。説起“三味書屋”,大家都不陌生。“三味”的真正涵

義,乃是清朝順治年間一個叫王瞭望的人寫的中堂,即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穿得布衣、食得菜根,飽讀詩書,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立身之本,尤其是詩書這一“味”,更是須臾不可或缺;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卻不可以一日不讀。尤其像我們這些“傳道授業解惑”之人,不讀書治學,何以立教。

其二:教書育人之必需。凱勒説過,“一本書象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裏。”我想,一個好的“老師”就像老船長,駕馭航船達到理想的彼岸,他需教育學生許許多多豐富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使之成為社會的中堅,國家的棟樑。宋朝詩人黃庭堅説:“士三日不讀,則其言無味,面目可憎。”面對知識更新之快的新時代,如不補充新知識,舊知識不是“坐吃山空”,就是“過期無用”,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思想僵化,頭腦空空,講起課來,照本宣科,味同嚼蠟。開卷有益,書有乾坤。讀書破萬卷,才能“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講起課來,方能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形象生動,講者帶勁,聽者入迷。

其三:修身養德之必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腹有詩書氣自華。人不學習就落後,落後就不能進步,無進步就難求發展。一個人沒有學問,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會固執,也就不知道通權達變,談修身又從何來?難怪有人説,不讀書只能活一輩子,就是“這輩子”;而讀書可以活三輩子,就是“這輩子”“上輩子”“下輩子”。好讀書,能識天地之大,知環宇之廣,能明古通今,曉人生,知冷暖;能從容面對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潮起潮落。眼界開闊了,知識增長了,修養提高了,何樂而不為。讀書治學,遠離了喧囂與浮躁,淨化了靈魂,啟迪了心志,性情會變得特別開闊、靈動、樂觀、曠達。

品讀《菜根譚》,如看一路山水,如聞滿街市聲,如悟一世禪意,更如和智者靜心交談,收穫了沉甸的帶着暖意的警策。生活中學着嚼嚼“菜根”,不時地

校準生活的座標和努力的方向,這是至要。相信你我能經歷更多的風雨,肩擔更多的責任,在從容淡泊中,擁有安寧、充實、快樂的人生。

第三篇: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讀後感

應當説,談讀書論學問,是讀書人永遠感興趣的話題。怎樣讀書做學問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定之規與模式,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方式與方法,尤其是大師們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是值得學習與借鑑的。當代中國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的小冊子,是季羨林先生專門談論自己讀書、治學體會的文章彙集,其中還介紹了諸如陳寅恪、胡適等學術界前輩的治學經驗。拜讀後感受很多,也深受啟發。

季先生是學術大師。他讀了一輩子書,研究了一輩子學問,在許多學術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僅專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談讀書治學論學問,是當之無愧的;他在長期的讀書生涯中,摸索、積累與總結出的一些做學問的經驗與做法,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汲取與借鑑的。季羨林早年就讀於德國一所大學,並獲得瓦爾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學位。德國教授在大學裏是至高無上的,不肯輕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對博士生的論文要求又高又嚴。季羨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論文寫成後,他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長的緒論,自我感覺良好。當他把緒論交給教授時,不但沒有得到誇獎,反而被退了回來,徹底給否定掉了。教授對他説:“你的文章(緒論)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都是別人的意見,根本沒有你自己的創見。看

上去面面俱到,實際毫無價值。”在這劇烈的打擊面前,他悟出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從沉痛的教訓中總結出的這一真理,成為日後季先生寫文章的信條,並堅持了一輩子。收集在這本小冊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説篇篇都有着新意與見解。與此同時,他的學問之道也頗見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羨林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做學問會有一套獨特的辦法,一定很神聖、很神祕。其實,季先生讀書治學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辦法,是從基礎做起的。通常情況下,他“是用比較大張的紙,把材料寫上。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現有用的材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之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他順便介紹道:向達先生在做學問時亦是採用這種辦法,即“把材料寫在香煙盒上。”而陳寅恪先生採用的辦法則是,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形式寫下來:“今天寫上一點,明天寫上一點,積之既久,資料多到能夠寫成一篇了,就從眉批移到紙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們的這些做法雖各有不同,但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既動腦又動手,紮紮實實從一點一滴做起,認真積累資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問題,再科學運用材料。寫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見地,有説服力,更有價值。這使我聯想到,在電腦早已普及的今天,還用得着這種手工作

業嗎?回答是否定的。電腦裏儲存的資料固然應有盡是,但那是人家的,並未轉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説,電腦裏的資料太多太雜,往往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難以辨別真偽,或淺嘗輒止。正如季先生在書中的文章中説的那樣:如果你的腦海裏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有的資料對你都是無用的。反過來説,只要腦海裏有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才有可能對你有用。這就告訴我們,不論通過什麼渠道,採用何種手段蒐集資料、做學問,都是在深入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論什麼時代,工具如何先進,要想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須沉下心來,老老實實思考些問題,認認真真蒐集屬於自己的資料,踏踏實實做點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除此以外,別無捷徑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穫。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學又搞科研,有一陣子還擔任大學主要領導,社會活動肯定少不了,哪來得那麼多時間著書立説,寫下那麼多文章?讓人難以理解,這裏固然有其“祕訣”。他在書中寫道:“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寫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在這時候,我往往只是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

裏,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裏更是思考不停。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在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這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精神與境界。

在我看來,不論在何種環境下,只要勇於確立這種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明確方向與目標,並持久以恆,堅定的走下去,勝利的“果實”就會頻頻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識圈裏的人,當年的確才華出眾,亦立過大志,曾亦轟轟烈烈拼搏過一陣。然而,熱度過後,就涼在一邊了,久而久之,學業上大都平平。還有一種情況,研究學問,寫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個題目(問題)做完了,一篇文章寫成了,便轉移了視線,不再問津了。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做學問的態度與方式,很難在學術領域,在專業上,有所見樹,有所作為,即便有,也是蜻蜓點水。大師則不然,他是始終持這樣一種態度與做法:抓住一個題目,得出了結論,寫成了文章後,並不把它置諸腦後,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終生不放。1947年他發表過一篇論文《浮屠與佛》,限於當時的條件,文中有幾個問題勉強得到解決,後心裏總是不踏實,時常掛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獲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寫了一篇論文,解決了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季羨林先生對此反覆強調:“學術問題,有時候一時難以下結論,必須鍥而不捨,終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來越精確可靠的結論。”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學無止境,真理的探尋沒有終結。在學術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滿足,才能不斷有新的收穫,有所發現,有所前進。

第四篇:嚴謹治學_輕鬆做人_——讀季老《讀書與做人》有感

嚴謹治學 輕鬆做人

——讀《讀書與做人》有感

一代學術宗師季羨林先生,道德高尚,學問淵深,文章亦足以動人。《讀書與做人》一書是季老先生生前最後一部授權作品,這也是吸引我去品味它的原因之一。此書精選了季老對讀書、治學生涯,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以及探討做人處世之道的散文、隨筆共計六十餘篇,反映了先生學術精神與人格魅力

我的大學生活是比較長的:在中國唸了四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又唸了五年,才獲得學位。我在上面所説的“這一套”就是在國外學到的。我在國內時,對“這一套”就有興趣。但苦無機會。到了哥廷根大學,終於找到了機會,我簡直如魚得水,到現在已經堅持學習了將近六十年。如果祖國不急於召喚我,我還要堅持學下去的。

讀到季老《讀書與做人》中“假如我再上一次大學”的章節,給了我鄭重的警鳴!以其幾十年來一如既往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終其一生認定最為寶貴的人生經歷(在德國的求學經歷),教誨我們年輕的一代,如何做人,如何學習!

這讓我突然感到自己多麼需要深刻的反省,有必要改掉自己什麼事情都認為可以“隨隨便便”、可以“滿不在乎”的態度, 1

人生絕對是——該輕鬆時則輕鬆,如生活;該嚴謹時必嚴謹,如學習,如工作。

所謂修養,主要是指思想問題、認識問題、自律問題,他律有時候也是難以避免的。在大陸上,幫助別人認識問題,叫做“做思想工作”。一個人遇到疑難,主要靠自己來解決,首先在思想上解決了,然後才能見諸行動,別人的點醒有時候也起作用。佛教禪宗主張“頓悟”。覺悟當然主要靠自己,但是別人的幫助有時也起作用。禪師的一聲斷喝,一記猛掌,一句狗屎撅,也能起振聾發聵的作用。宋代理學家有一個剋制私慾的辦法。清尹銘綬《學見舉隅》中引朱子的話説:

前輩有俗澄治思慮者,於坐處置兩器,每起一善念,則投白豆一粒於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黑豆一粒於器中,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隨不復有黑豆,最後則驗白豆亦無之矣。然此只是個死法,若更加以讀書窮理的工夫,那去那般不正作當底思慮,何難之有?

前些天,在朋友博客中看到了《隨便》一文,其間講了一個小典故:

説來有趣,有人以吃飯點單為例總結和揭示了世界三大文化的特徵與內涵。其中第一是美國文化,美國人到飯店吃飯點單時會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就餐者的個人意願,咖啡、蘇打、威士忌等各取所需,表現出了尊重自我、張揚個性的文化特徵;第二是日

本文化,日本人到飯店吃飯點單時會充分地尊重長者的意見,大家都會按照長者的意願來安排餐食,表現出了尊重長者(含領導和長輩等)、服從和執行的團隊文化特徵;第三是中國文化,中國人到飯店吃飯點單當東道主客套地徵求每位在場者的意見時,會得到大家幾乎一致的答覆——隨便,表現出了自由、隨意和彈性空間大的文化特徵。

細想一下,“隨意、彈性空間大”還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特徵,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們不夠嚴謹,尤其是處在飛速發展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而自己又很容易的學到了如此的“隨意”,生活中可以這樣,但對待工作與學習,恐怕決不能如此。我很慶幸,在這個時候看到了季羨林老先生的這本《讀書與做人》,注意到了他對我們的教誨,這樣的話並非剛才看到,但卻不曾深往心裏去,我想唯有首先認識錯誤,才能改正錯誤!

季羨林先生談起人生來深入淺出,沒有生硬的説教,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不一樣的人生哲理,讓你感覺是一位睿智慈祥的長者向你娓娓道來,能句句深入到你的內心。他的感悟對我們這些後人是一種鼓勵,一種幫助。看了這本書,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中是一片澄靜明澈。他的人生感悟是全方位的,對人對事許多看法和理解深刻,激發人進一步學習和思索該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我想每個人都在生活着,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感受,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活,這才是有質量的生活。

作者季羨林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翻譯家。1911年生於山東清平縣(今臨清市)。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艾、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數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主要論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係史淪文集》、《印度佔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天竺心影》等;主要翻譯作品:《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家庭中的泰戈爾》、《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説集》、《五卷書》等;並撰寫過《留德十年》等傳記作品及《賦得永久的悔》等散文集。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等。

第五篇:讀書修身

“讀書修身,書香經管”系列活動策劃書

一、 活動宗旨:為了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師生

的讀書興趣,增強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 深化廣大學生的思想體驗,繁榮校園文化生活,建設書香經管,我係特舉辦“讀書修身,書香經管”校園文化活動。

二、 活動主題:讀書修身,書香經管

三、 活動對象:經濟與管理二系11(本站向您推薦:)級全體學生

四、 活動內容:

對班級:召開學風建設主題班會。

要求:1.在全班範圍內展開,每個同學積極參與,每個班委做好帶頭作用並做好活動開展情況,十二月九日前落實並將總結書交到各專業學習部成員處。

2.以班級或者專業形式召開。

3.班會開始前統一上交活動策劃書且班會開始前由各班班長通知專業學習部成員,學習部派出兩名人員出席班會並記錄班會開展情況,此次記錄作為學年評校院級優秀班級體依據之一。

內容:(1)積極主動學習弟子規,發揚名族優秀傳統文化。同學積極主動發言,講述各自對弟子規的理解,以及自己今後如何實踐弟子規。

(2)積極備戰四級,由班委組織班級英語成績優秀者講授學習經驗,提升大家通過四級的信心。

(3)期末考試即將到來,大家要找緊時間備考,並且在考試中堅持誠信原則,倡導優良考風,杜絕作弊現象。

(4)本月班委倡導每個同學至少讀一本書,種類不限。

(5)班會中可開展各種活動,增進班級內部甚至是專業同學之間的認識與團結。 對個人:(1)所讀名著或文章的讀後感。

(2)所觀經典勵志電影的觀影感。

(3)自身經歷體驗感言及心得體會

備註:文體不限,字數要求1000字以上,詩歌需20行;以手寫稿上交,統一用長沙理工專用信紙寫;力求創新,創新成分越多,評分越高。

要求:每班至少5人蔘加,作品必須是原創,嚴禁抄襲。

活動時間:

(一) 宣傳報名階段:(11月25日—11月27日)

學習部成員已海報形式在校園宣傳,並由各專業部門負責人下達到各班,做好與各班學習委員的銜接工作。

(二) 組織實施階段:(11月28日—12月09日)

各參賽成員將作品統一交到各班學習委員,再由學習委員聯繫各專業負責人,再統一交給蔣潔。

五、 活動獎勵:此次徵文比賽設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2名,二等獎4

名,三等獎6名,優勝獎若干。授獎者可加相應的德育學分。

六、 活動寄語:望廣大同學踴躍參加,祝本次活動圓滿完成。

經管二系學習部2014年11月24日

頻道推薦相關範文:

讀書修身

讀書筆記與心得

讀書筆記的要求與格式

有關教書育人、讀書治學等名言彙編(精華)

關於治學風氣與學術風氣建設的幾點思考

標籤: 讀書筆記 治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kql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