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第一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中學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人生》讀後感

語文科組湯豔茶

記得在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徹夜不眠地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書中主人公的命運緊緊地扣着我的心絃。那股強忍的精神力量始終震撼心靈。路遙遺留下來的作品不算多,但都是精品。近期重讀路遙的這部中篇小説《人生》,仍然被文字背後的力量所感動。

故事發生於上世紀80年代陝北高原的改革時期。故事的主要脈絡是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的一個人生的變化歷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矛盾的背後體現了高加林人生的悲劇。

高加林是路遙着力塑造的有血有肉的複雜人物。在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敢於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同時又體現了淳樸的農民所具有的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高加林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儘管受到欺負也忍氣吞聲。值得可貴的是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眼前的一切。但是客觀的現實與美好的理想總是背道而馳,這種巨大的反差正是這部小説的亮點。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裏後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前途一片燦爛,既跳出了“農門”,又贏得了一份受別人尊敬的工作。

但是好景不長,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把他的位置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有句話説得好,當上帝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高加林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高加林在人生的第一個拐彎處迎來了一份純潔的愛情。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一心向高加林靠攏。她為高加林學刷牙,學寫字。她的愛是淳樸的,熱烈的,無私的。也許,這份感情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高加林在劉巧珍的眼中是完美的。但是劉巧珍對於高加林來説,只是在高加林人生失意時找到的一份精神上寄託而已。所以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當高加林有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時,他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這同時也意味着高加林放棄了劉巧珍。

五彩繽紛的城市生活是高加林所向往的,他異常地興奮。這時高加林重新遇到了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黃亞萍是位現代女性,開朗活潑,任性專橫,她也喜歡上了樸實的高加林。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高加林沉醉了。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高加林的人生似乎翻開了新的一頁。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最後被人告發了,他又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黃土地,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一閃而逝的煙花,人生的軌跡又回到了原點。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非常的精闢。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人生道路上那關鍵的幾步,可以影響我們人生的某一個時期,甚至可以影響一生的歷程。也許正是人生的這種不確定性,吸引着我們向前去。

第二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台,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為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説不小了,但對於人類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 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家長聯名上書,道老師的好、説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説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説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着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為視名利為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裏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裏,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痴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第三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 藉助這種手段,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形成技能 、技巧,並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恰當而有效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是每 個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來 ,圍繞着語文教學的效果這一主題,教師們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湧現了許多教績斐然 的教改名家。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寧鴻彬、上海的錢夢龍和於漪、湖南的楊初春等,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 擇和運用上體現着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然而,我們 發現:在學習這些經驗的同時,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現象,而且有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指令劃一,這種現象是令人憂慮的。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國著名的 教育家葉聖陶、呂淑湘先生對此都有論述。葉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到:“教亦多術矣, 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説,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具體 情況選擇應用,到底誰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內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 、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到培養髮展學生的感 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能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老師、學 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環境中協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 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不考慮教學目的、教材 內容、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能力、知識規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情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 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 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 能無目的隨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怎樣去選擇適宜我們自己並能達到和實現我們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首先得從教師和學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從教師自身出發,反覆檢查省悟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 ,教學就是要通過教師把握教材,選擇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 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麼能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於自己的 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青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 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着很大差異。正象是對待一年四季,人們的感覺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節的同一天 ,人們的感受亦不一樣。如夏天,在文學家的眼裏是一個炎熱奔騰的季節,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而在另一些 人眼中則是可詛咒的“煉獄”。對待鮮花亦是如此,有人從它的馨香中感覺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從它的 絢爛中感到了鮮豔奪目的驚異;更有人從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綽約如處子”般的韻致。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人 們在感知上的區別和個性所在。因此,我們必須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 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 選擇。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並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 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勢必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當然,我們並不是説別人的成 功經驗不可以借鑑,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借鑑,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於教學目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 量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認為是好的,應該借鑑之,並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去消化,借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學 。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準備階 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確選擇。

二、“知彼”——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象,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通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説 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裏的人的天性及其 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無論準備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學生 對教材的承受能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 就必須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情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班級環境情況(包括班 級的大小、優差生分佈、紀律情況、學習氣氛、團結情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情況(括前任教師 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接受情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情況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 瞭解和必須瞭解的。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擇教法,形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 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 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着色彩紛呈的景象。我們要 瞭解這些情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 方法做好準備。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象: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作示範課時,雖然他們 對所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瞭解,然後再 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瞭解了學生情況,才能適宜地選擇教學突破口 ,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 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擇教學方法是教育 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 選擇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此而動,又使學生 的知識學習得到了應得的訓練和強化。那麼,怎樣去了解學生呢?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保持和同學們的接觸 ,通過閒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 、興趣愛好、思維能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瞭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其次是 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瞭解他們特殊情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和學生學 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判斷他們的心理需要, 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己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 ,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再次,課後瞭解。每一節課結束後,找幾個同學瞭解一下同學們對教學的反 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提供了借鑑。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可以使自己的 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決定和體現着語文教師的 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 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衝動,而應該經深思熟慮、反覆摸索之後,慎重選擇出既符合 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恆的目標。

第四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指導思想

提高優生的自主和自覺學習能力,進一步鞏固並提高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後進生取得適當進步,讓後進生在教師的輔導和優生的幫助下,逐步提高學習成績,並培養較好的學習習慣。培化計劃要落到實處,發掘並培養一批尖子,挖掘他們的潛能,從培養能力入手,訓練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較紮實基礎,並能協助老師進行輔差活動,提高整個班級的素養和成績。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5人,從上學期的學習情況及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目的明確,上課認真,各科作業能按時按量完成,質量較好。其中一部分擔任班幹部,能起到較好的模範帶頭作用。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態度欠端正,書寫較潦草,作業有時不能及時完成,因此本學期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外,我準備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通過培優輔差的方式使優秀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後進生得到較大進步。

三、培優輔差目標

培優主要是繼續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介紹或推薦適量課外閲讀,讓優生擴大閲讀面,攝取更多課外知識,多給他們一定的指導,幫助其在寫作中能靈活運用,提高寫作層次,同時安排一定難度的練習任務要求他們完成,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輔差的內容是教會學生敢於做題,會做題,安排比較基礎的內容讓他們掌握,作文至少能寫得出。逐步提高後進生的寫作水平,可先佈置他們摘抄、仿寫後獨立完成,保證每個後進有話可説,有文可寫。訓練後進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堂上創造情境,讓後進生嘗試説、敢於説、進而爭取善於説。

四、培優輔差對象

培優對象:黃梅鴻、孫川宇、覃嬿芳、台超羣、李蘋

輔差對象:顏淼月、樊曉菲、張家森、袁川、孔振男、吳澤進、楊敬明、王金、唐澳

五、具體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差教案,努力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瞭解後進生、優等生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搞好家訪工作,及時瞭解學生家庭情況,交流、聽取建議意見。

4、溝通思想,切實解決後進生在學習上的困難。

5、堅持輔差工作,每週不少於一次(可利用中午或放學時間)。

6.採用一優生帶一後進生的一幫一行動。

7.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後進生加以學習。

8.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後進生。

9.對後進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並安排課外作品閲讀,不斷 提高做題和寫作能力。

10.採用激勵機制,對後進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11.充分了解後進生現行學習方法,給予正確引導,朝正確方向發展,保證差生改善目前學習差的狀況,提高學習成績。

第五篇: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以傳記的形式陳述了瑪麗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語老師的成長曆程,分析了形成和影響專家知能發展的因素,並闡明瞭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他們的專家知能。事蹟中有失敗的經歷也有成功的奮鬥,其中,不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師常見的煩惱,還可以看到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奮鬥過程使得她們在走向專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開始看這些事蹟時,我感覺非常真實親切,因為她們剛開始投入教師這個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苦苦探索想要解決的問題嗎?從她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的不一樣的迴應中可以更加明確怎樣對待教師工作才能儘快走出“自我懷疑” 階段,走向專家知能:瑪麗娜和艾娃能從學校的支持文化中獲益,並能看到在當前尚存侷限的環境中教和學的可能性;而婧卻難以敞開心扉與同事交流,因而沒能超越這些侷限。面對同一個問題,她們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且她們自己所選擇的需要正面對待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學中的困難,艾娃和瑪麗娜會進行探討和試驗,看到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她們會有一種滿足感,這使得她們對教學有了更大的熱情,也促進了她們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婧進行的嘗試性活動相對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課堂秩序和紀律。瑪麗娜的探索和試驗以及她對教師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得益於理論的輸入和個人實踐經驗之間的互動!

一些有關教師的課堂管理有效與無效的研究指出,兩者的差異不在於教師處理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而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管理課堂,促進學習的重要方式。所謂的規約是指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哪些行為可以接受而哪些行為不可以接受的準則;而常規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控制和協調行為的具體步驟或程序。

瑪麗娜在課堂管理上的特點: 讀書筆記

我讀教育專著----《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海慶中學趙春麗

教師道德是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係和道德活動的總和 ,是教師素質的核心。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教師道德。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師德修養的內容不同,但它具有內在的繼承性和穩定性。 暑期本人研讀了《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周德義、王嘉德、王榮德著),受益匪淺。此書分六章,從師德修養概述入手,分別闡述了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理論體系,過程分析和價值追求,最後論述了師德修養與教師成長的主要內容,較完整地反映了新世紀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理念和內涵,並結合實例對教師道德修養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具有思想性、學術性和實用性等特點,使我們對師德修養與專業成長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綜觀全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角度的新穎性;二是鮮明的時代性;三是務實的可操作性。下面本人將針對這三個特點就此書進行簡明扼要的介紹。 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有關課堂管理和學習組織這方面:

一、角度的新穎性

《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第一章中重點介紹師德修養一些有關教師的課堂管理有效與無效的研究指出,兩者的

的理論含義。 差異不在於教師處理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而在於採取什

第一節從道德的含義、起源、作用和分類,闡述社會關係麼樣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管理課堂,促進學習

的形成和意識的產生是道德產生的前提、人類社會分工使的重要方式。所謂的規約是指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哪些行為

道德由萌芽發展到形成、道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個別到可以接受而哪些行為不可以接受的準則;而常規是在較長

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控制和協調行為的具體步驟或程1 一般的過程。而道德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是多種多樣的,

基本上概括為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序。

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

瑪麗娜在課堂管理上的特點

關係。而教師作為一個特殊而獨立的職業,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河中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師德

中學教師讀書筆記 修養有什麼特徵和要求呢?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以傳記的形式陳第二節重點論證教師與師德修養的關係。人類教育活動的述了瑪麗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語老師的成長曆程,出現是教師職業產生的前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教師職分析了形成和影響專家知能發展的因素,並闡明瞭教師在業產生的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勞動者提高自身素教學中如何發揮他們的專家知能。事蹟中有失敗的經歷也質,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使教師職業產生成為可有成功的奮鬥,其中,不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師常見的煩能。自春秋時期的孔丘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在中國較惱,還可以看到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奮鬥過程使得她們在早辦起了“私學”開始,“有教無類”,中國正式出現了以走向專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開始看這些事蹟時,我感覺教為業並以此謀生的職業教師。蘇聯教育家加裏寧在《共非常真實親切,因為她們剛開始投入教師這個工作時所遇產主義教育和教學·蘇維埃學校的教師》一文中提出:“廣到的問題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這一個多月義的教師是指有威望、明智的、對人們有巨大影響的人。以來苦苦探索想要解決的問題嗎?從她們對自身所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是從狹義角度來對教師下定義環境的不一樣的迴應中可以更加明確怎樣對待教師工作的。第三條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業的專業人員,才能儘快走出“自我懷疑” 階段,走向專家知能:瑪麗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娜和艾娃能從學校的支持文化中獲益,並能看到在當前尚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正是在社會發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存侷限的環境中教和學的可能性;而婧卻難以敞開心扉與地位和作用,教師職業道德具有鮮明的特徵:高層次性、同事交流,因而沒能超越這些侷限。面對同一個問題,她自覺性、情感的豐富性、影響的深遠性。師德修養的提高們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且她們自己所選擇的需要正面對離不開師德教育,師德修養是師德教育的內化,師德教育待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學中的困難,艾娃和瑪麗娜是師德修養的外化,二者相互聯繫,共同培育者教師的道會進行探討和試驗,看到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她們會有一德品質和道德人格。 種滿足感,這使得她們對教學有了更大的熱情,也促進了第三節講述師德的歷史演變。教師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她們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婧進行的嘗試性活動相對較少,一部分,由社會經濟關係所決定,隨着人類的發展,學校、她尤其在意的是課堂秩序和紀律。瑪麗娜的探索和試驗以教師職業的出現而形成,經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及她對教師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得益於理論的輸入和會、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個人實踐經驗之間的互動! 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後我國教師職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有關課堂管理和學習組織這方面:

業道德的發展經歷了:

1.封建社會。如:西漢董仲舒提出“教師要明義利,不以私利為教育鵠的,做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他説:“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唐朝教育家韓愈在《師説》中指出教師的任務有三:傳道、授業、解惑。2.民主革命時期。如:蔡元培首創公民道德教育,把孔孟傳統倫理觀念的“義、恕、仁”比附於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作為師生共同遵守的道德標準。3.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國初期,教師和全體勞動人民一樣,翻身當家做主人,廣大教師團結在黨的周圍,形成一股“革命的、健康的、朝氣蓬勃”的教師職業道德風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不斷提高教師的物質生活待遇、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1993年八屆人大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確立了法律保障。1997年重新修訂並頒佈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使教師職業道德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2014年1月教育部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 二、鮮明的時代性

《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第二章中重點介紹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教育是關係到未來的事業,就必須具有未來的眼光。

第一節重點闡述師德修養的現代視野。就當今世界而言,師德修養受到嚴重的挑戰,主要是道德在社會發展中地位的重要性與當今世界道德缺失的嚴重性形成了尖鋭的矛盾。當今世界嚴重的道德危機,已引起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並紛紛採取相應的措施以重振道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世紀師德修養面臨着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國必須採取以下措施迎接時代挑戰:1.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挑戰;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挑戰。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必須育己,要和學生一同成長。無論在道德修養還是專業知識,無論是創新意識的確立還是科學精神的培養方面,教師都必須不斷2 地學習,不斷地接受再教育,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念,體現着教師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崇高師德。首先樹立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採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培養學生求知慾,保護探索精神,發展豐富個性。其次,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現代學生觀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形成自己觀點信念、道德和人格的主體。再次,樹立師生平等、民主的觀念。確立先進的教育民主化觀念,是未來教師人格特徵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適應素質教育,必須努力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具有寬廣的知識面,掌握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具有現代教育理論知識,懂得教育規律。3.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挑戰。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師是否具有運用現代技術的能力尤為重要。教學作為一種特定的知識信息傳播手段,其實施過程受傳統媒體的制約。計算機信息傳遞功能應用於教學過程,使傳統教學過程發生了深刻變革。其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一是教學手段多樣化;二是教學過程個性化;三是信息時代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過硬的教育能力,是履行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關鍵所在。4.保持健康心理的挑戰。進入21世紀,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國際社會把21世紀看作是信息和生命科學大發展的“精神文明世紀”。肩負培養新世紀人才使命的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舉一動都影響和感染着學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格,喚起學生愛的情感,首先教師要富有愛心;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以身立教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教師的必備素質。為此,教師應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角色意識,

需要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增強人際間的親和力。

第二節提出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新世紀師德修養具有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職業性等特徵和要求。1.科學性要求。科學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講話時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勞動最具有創造性,教師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科學是人類智慧、理性和文明的重要標誌。學校是文明的傳播者,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弘揚理性,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民族性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奔騰不息、連綿不絕,就是因為我們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民族理想和民族智慧。教育作為一種文化財富,隨着國際交往增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教育輔助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主義政策將不斷地滲透到發展中國家,因而要求教師首先是個民族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善於吸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為祖國培育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3.時代性要求。現在,全世界都在考慮怎樣才能贏得新世紀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競爭的優勢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提高全民族素質,迫切需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優秀的人民教師,去促進未來公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去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去借鑑和傳播人類一切文明成果。4.職業性要求。師德方面,教師職業要求教師高尚的道德品質,熱愛學生,關心集體,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師才方面,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學而不厭,勇於創新,鑽研業務,認真施教。師能方面,要求教師具有嫻熟的教師技能,懂得教育規律,掌握現代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技術,講究教學藝術。新世紀的教育,將更加重視素質教育,重視終身教育,對未來教師的素質將更加強調以時代精神為主體的師德素養,以學術性、師範性和人文科學知識為內涵的文化素養,以開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能力結構,以心理健康為標誌的身心素質。 第三節確立師德修養的現代教育理念。確立現代教育理念是今天開展的師德修養的起點和前提。新世紀師德修養應確立如下理念:1.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確立,必將促使師德修養日益尊重教師個性化的要求。2.終身教育的理念。3.教師專業化的理念。教師專業化主要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託專業組織、 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化意味着教師將被賦予更多的自由,意味着將對教師更高的知識要求,意味着教師必然掌握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意味着教師職業將成為一種終身發展的職業,意味着教師必須具有更高的職業道德。 二、務實的可操作性

第三章重點講述師德修養的理論體系,非常系統地闡述了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是教師師德修養提高很好的理論教材。第一節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道德修養。涵蓋了從馬克思、恩格斯論道德修養、列寧的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紀律教育到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鄧小平、江澤民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的道德教育。第二節勾勒師德修養的內容結構。包括教師的職業理想、教師職業責任、教師職業態度、教師職業紀律、教師職業作風和教師職業人格等因素。第三節確立規範體系和基本原則,“獻身教育,教書育人”。師德修養的範疇指的是教育責任、教育公正、教師榮譽、教師良心。而教師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覺悟的綜合表現,是一個教師的道德靈魂。

第四章從師德修養的形成培養過程分析,提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在目標定位上體現廣泛性和先進性的統一,具有可

操作性。在設定修養目標時,遵循教育規律和原則:“底線”原則、創新原則、針對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師德的一般要求指的是對待教育事業“為人師表、積極進取”;對待學生實行“平等、公正、民主”原則;對待其他教師“協同工作、共同發展”;對待學生家長“主動溝通、平等相待”。教師師德修養的較高要求和目標是:忠誠並獻身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對待同行理解、團結和謙讓,對待學生家長真誠相待,主動參與。師德修養是一個重複、漸進的複雜過程,通過提高教師職業道德認識,陶冶教師職業道德情感,堅定教師職業道德信念,鍛鍊教師職業道德意志,培養教師職業道德行為來達到教師師德要求內化的過程。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別從師德修養的價值追求、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兩方面探討師德修養的形成對於社會和個人的意義。

總之,良好的師德修養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完善自我的巨大動力。《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一書正是從 這個角度為我們教師道德修養的形成提供了方向。讀完此書,我深刻反省自身,決心不斷嚴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塑造良好的師德修養,成為一名敬業、樂業、勤業的優秀的教師。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陶琴

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我喜歡讀書,他帶給我最大的喜悦莫過於來自於讀書後心靈的成長。特別是讀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如沐春風。

我教書二十多年來曾想讓自己的課堂不一樣,想讓自己的學生不一樣,想讓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樣,可到如今發現自己還是“老樣”。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會不斷地思索為什麼想過的那麼多到現在還是這樣,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從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舉的很多教學中的現象和事例:為了幫助同學看病3 而遲到的團支書和幾位女同學;抓到偷同學手錶的學生;衞生區幾片落葉被扣分??作為教師我曾經歷過,碰到這樣的事情時我也思考過、迷惘過、??甚至有時我也會覺得它就像四季交替,颳風下雨一樣的自然,如何改變這樣的現象,它背後隱藏着學生的、教學的、什麼樣的不足。我就沒想過那麼多,有的時候甚至為了節省時間而敷衍結束。讀了李老師的書,給我的收穫不僅僅是在文章中介紹的很多好的成功的經驗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種啟迪、一種思考、一種指引。

省悟人生——起點上的終點思考。“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譬如説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幹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正在幹什麼,身邊會有什麼人??當這些明確時,你就知道50歲的時候自己應該在哪裏,已經完成了些什麼;在推想40歲、30歲以至於今天。”這是李老師文章中的話。如今的我當然已經明白並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學生緊緊連在了一起,和教育脱離不了關係。可是我在20歲的時候就沒想過30歲的樣子,在做什麼,到什麼程度,和什麼人在一起。更沒有想過40、50歲甚至再往後的日子。今年我30歲,我會不由自主想一些東西:教學的,教育的等等,會想幾天後的,幾個月後的我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當然就會想今後更遠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麼,我該做什麼,我正在做什麼,開始了思考不就是一個好現象嗎?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 是啊,人與人的區別就是脖子以上的區別,也就是想法決定活法,活法決定結果。如果我們和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

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麼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這就像是工廠流水線,同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別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標新立異,有一個點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特點就可以。李老師在文章中就這樣説“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其位,謀其政’已,但僅僅如此,肯定只能成為一般的人。我必須除此之外,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裏,常常意外地長出個性的花,特別的草,儘管打不了多少糧食,往往能給你意外的收穫。我的“自留地”是什麼?如何耕種這塊地?很多問題隨着思緒的流動而明晰起來,那樣的我是什麼樣子的?人生因為這樣的思索變得神聖而另人嚮往!醒悟教學——一切的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呈現突出了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些理念不都是在極力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人的教學。當孩子的眼睛晶亮,雙手揮舞,情不自禁時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課堂嗎?當學生正襟危坐,紋絲不動時,當學生千啟而不發時,我們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學生願意學嗎?學生學得開心嗎?

醒悟教育——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話用簡單客觀的事實和樸實明白的語言道明瞭教育的幾個利好原則:長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長氛圍,瀰漫其間的真愛,寬容。他説“我的長輩親友沒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的薰陶了我,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儘管我們也曾喊過,教育要有愛心,但是我深深地被這個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愛”感動而且共鳴;我們也認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我想和葉聖陶生活即教育有幾多共鳴的地方),但我們可能會忽略為學生的體驗創造輕鬆安全自由的環境,並用寬容錯誤的博大的愛心允許和用言傳身教引導體驗中的失誤和偏差!短短的三句開篇語深深的打動我,也因為他讓我想起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經歷。“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是的,人性是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陽的熱,他會溶解人心中的冰點。而孩子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們只需要接收周圍成人們發射傳遞來的善良、寬容、仁愛等美好的信息。他們需要的是榜樣與模仿,榜樣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作為我們教師——孩子們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長“土壤”的創造者與耕耘者。我們的人性如何?我們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過嗎?相信我們曾經努力過,就是不知道堅持過多久?回想一下我們孩提時代,都是善良的,單純的,勇敢的,仁愛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麼時候變的世故、狹小,自私起來。其實孩子們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一個微笑,一息讚許,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擁抱。讓我們平時對孩子們多些讚美與鼓勵,少些批評與指責;多些尊重與理解,少些挖苦與抱怨。這些對於我們來説不算多,也不算難,就像李老師説的“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難的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快樂做。

醒悟管理——學生,應當從提倡什麼切入?

文中的這句話我感同身受,校有許多規章制度,但針對學

生的條款大多是以“不準”和“禁止”開頭的。我想這是我們中國校園的特色吧,不準這禁止那,而且我們習慣與制定規章制度,作為管理者,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嚴格執行了這些“規定”了是學生的本分,不執行就是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輕則是一通教育談話,重則扣了班級考評的分。卻總是忽略應該如何把這些“規定”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也只有學生把規定演化為自己的自覺的習慣時,才達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告訴我們:“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這應該被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銘記並實踐。我們每個人最怕聽到別人對我們説“一定、必須”等開頭的命令。學生也是如此,他們真的不需要被教訓式的“教育”,他們需要的是“夾心麪包”式的關愛與提醒。所謂的“夾心麪包”,就是“表揚+提醒+鼓勵”,鼓勵和讚美可以讓白痴變天才,職責與謾罵會使天才變白痴。

“教育是與讀書聯繫在一起的,書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一個學生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是人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其實讀書對於學生,對於教師,都最重要的,應該讓讀書活動伴隨我們的的一生!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 ??那麼,這個人就不會有人性光輝,就難以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教育名著< < 守望教育> > 讀後感李德坤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4 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

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

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m516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