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在鄉間路上傳遞愛心——下鄉扶貧工作心得體會

在鄉間路上傳遞愛心——下鄉扶貧工作心得體會

2018年末,當我接到鎮政府分配的“下鄉扶貧”這個新工作時,心裏既是欣慰,又有忐忑。欣慰的是我有幸踏入了“脱貧攻堅戰”的隊伍,可以跟許許多多的黨員幹部一起肩並肩,參與實施黨中央提出的這個重大戰略。為建成“全面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目標出一份力,做一點微薄的小事,內心深感自豪。擔心的是不能按時按標順利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拖黨中央的後腿。

在鄉間路上傳遞愛心——下鄉扶貧工作心得體會

週末,我駕着自己的愛車“小黑”奔向目的地——大蚌村卡路組。穿過集鎮,進入崎嶇蜿蜒的鄉村小道,雖然車速變得緩慢,但路面牢固平坦,均是水泥路,應該是扶貧政策帶來的成果。“小黑”在小道上平穩的穿梭,一陣清風徐來,撫摸着我的臉頰,一種清新怡人的鄉村氣息浸入心間,令人心曠神怡。

不一會,我到達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淳樸的鄉間水墨畫。峻峭挺拔的青山,清澈如鏡的小溪,冉冉升起的炊煙,寬闊的梯田,真是美麗的田園風光。

來到張大哥家,我向他們一家人説明了來由,一家人很是熱情,既是請坐端茶,又是拿來農產小吃。我跟他們拉起了家常,從張大哥的口述中,我瞭解了他家的境況。原來張大哥家有五口人,三兒子和小兒子在外省打工,兩老夫妻帶着孫女在家種地。致貧原因是二兒子從小體弱多病,童年就患膀胱炎,做過大手術,長大後又患腎衰竭。先後醫藥費花了幾十萬。成人後雖自立門户,但沒有成家立業,生活和養病費用一直都是一家人支撐幫助他。好在一家人有吃有住,有勞動力,有充裕的土地資源,唯一缺的是錢。

在回來的途中,我思緒萬千,是殘酷的病魔讓原本幸福快樂的家庭讓他們一家生活變得拮据,迫使他們一直在生活線上掙扎。作為他們的幫扶人,我深知責任重大。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改變他家的經濟狀況?怎樣才能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一連串的問題陷入了我的腦海中。

“扶貧先扶志”。為做到“扶真貧,真扶貧”,我結合張大哥家的實際情況給他家擬定了一份發展經濟計劃書。一是年輕人繼續在外務工,因為發達地區打工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二是調整土地產業種植,出種植傳統的玉米稻穀保證有糧食吃外,大面積種植薏仁米和花生兩種經濟作物,這兩種經濟農作物適宜當地氣候,價格可觀,好銷售;三是做好長遠規劃,在貧瘠的山地種花椒、桃李等經果林,讓今後有新的收入;四是積極爭取政府的各種優惠補助;五是農閒時二老在當地做些零工填補生計。

第二次到張大哥家走訪,我把這份計劃書拿去跟他商討,他看了覺得可行。尤其是在調整種植項目方面我們交流了很多各自的看法,包括氣候狀況、種植技術、銷售渠道和價格等因素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第二年春,張大哥按照我給他的計劃書對一家人作了安排部署,一家人各司其責,不懼勞累,辛勤耕耘,奮戰在各自的“戰線上”。空閒時,我還經常聯繫遠在他鄉打工的兩個年輕人,教育他們在外打工不容易,背井離鄉,珍惜這份辛苦的收入,勤儉節約,善於吃苦耐勞,爭取更多的收入改變家境。

盛夏時節,正是莊稼長勢最旺盛的時期,瓊隨張大哥來到田間地角,看着枝葉茂密的薏仁米和花生禾苗,張大哥的嘴角露出了希望的微笑……

秋天,天高氣爽,雲淡日麗,湛藍的天空下,一片金黃的莊稼在微風中飄搖。張大哥家的薏仁米禾苗似乎在向外面招手,飽滿的薏仁米籽粒像一串串玉珠,好不惹人喜愛。張大哥微笑着説“看來今年收成不錯”。

豐收是推動前進的動力。兩年來,張大哥繼續種植薏仁米和花生經濟作物,均獲得了可喜的收入。一家人勤奮上進,團結齊心,加上黨的扶貧政策的補助,不但償還了債務,生活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逢年過節一家人都換上了新衣服,餐桌上的飯菜也豐富了,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在扶貧路上,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是義務,也是我們瞭解社會弱勢羣體、困難羣眾的機會,和他們的溝通交流,能夠幫助他們瞭解黨和國家對困難羣眾的關心和牽掛,能夠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能夠感受到人和人之間的情誼,能夠為他們帶來改變生活現狀的精神動力。

在扶貧路上,雖然山路崎嶇,蜿蜒險峻,有時冒雨頂寒,披星戴月,身心疲憊。沒有周末假日的閒情雅緻,無享與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但我始終步伐堅定,風雨無阻,收穫了豐富的人生閲歷和滿滿的感動,以及那份鄉村情懷。那淳樸的鄉間氣息和美麗的田園風光時常在我的腦海中迴盪。張大哥家的生活時常牽動着我的心,雖然與他們相識短暫,無緣無親,但我們相處融洽,真誠相待,彼此像親人一樣關心着。

扶貧工作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困難羣眾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同時也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肩上的責任重大。扶貧先扶志,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告訴學生:“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理想可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4vm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