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着人們的神經。説到這裏,同學們知道怎麼寫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嗎?瞭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1

那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個一條人命值兩塊餅乾的年代。 那是一個人屍只能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個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題記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為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着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這是電影中的獨白,現在讀來覺得頗為諷刺。

在那個時代,與那些“國際時事”相比,死三百萬人算什麼?更何況,這三百萬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敗的政府官員都儘可能遠離災區,將兵力撤出河南,蔣介石忙於戰爭的.前線,決定甩開河南這個“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災民中混有軍隊士兵,便駕駛轟炸機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黑煙滾滾,沙石四濺。在這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災民們無處可逃。他們只能在心裏懷着一點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還是死的無盡道路上不斷前行。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誰去關心呢?當活着已經成了一種奢望,當食物已經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計量單位,在日軍轟炸機的陰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難保。人屍為狼狗所食的慘烈可怖的情景,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滅。

然而,我們慶幸,在那個時代,總還有那麼幾個閃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動我們。花枝,一個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個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藉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白修德,一個美國的記者,作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捲入這場災難之中,然而他有作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為記者的責任感。他隨着災民們歷經了種種苦難,突破重重阻礙,將河南大旱的現實和真像告訴全世界,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救濟。

在大災大難之中,終究還是有那些温暖我們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講述那個年代災難的電影,它既體現了當時人們深深的苦難,又體現了災難之中那些感動我們的一次次閃光。它講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帶給了我們最強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2

今日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麼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複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準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説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我流着淚。

回來的路上一向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説,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我,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比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我太幸福,也感激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此刻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裏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裏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覆問道的一個問題:“怎樣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着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裏,最終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我賣了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説:“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脱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能夠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裏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着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終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係,最終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僅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僅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僅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3

這天懷着沉重的情緒觀看了馮導的《1942》,電影情節觸目驚心,催人淚下。個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將我深深的帶入電影情節中去……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雖然如今離《1942》那個年代已經很久遠,但那個年代的苦1942》中的場景讓我更深刻的領悟到了老一輩們當年深情的講述。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氾濫成災,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之戰爭逼近,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餓殍遍野,路途中還有日軍的轟炸,這是怎樣的一幕悲涼?百姓們帶着飢餓和寒冷、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走在逃難的慢慢長路上,在這段艱難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絕望,但同時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親情的温暖,更有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範老東家帶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為什麼到了陝西,人全沒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樣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個死。”老東家:“沒想活着,就想死得離家近些。”飢餓、寒冷、戰爭,老東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幾百公里活着回到故鄉-延津,然而他依舊堅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葉歸根,狐死首丘,家鄉的黃土和一草一木永遠是離鄉人不變的眷戀。範老東家在回鄉途中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妮兒,別哭了,身子都涼了。”小姑娘説,她並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茫茫的白雪、泥濘的泥巴路、錯亂疊嶂的黃土坡,這是何等的淒涼,何等的讓人百感交集。親人一個個離去,小姑娘幼小的心靈除了悲傷只有絕望,此時她更需要的是親人的依靠。“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範老東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優美的散文)

歷史災難在影片中的重現,不僅僅僅是讓當今的咱們深刻的浮想到那個時代,同時也是對咱們心靈的一次洗禮。不管是災難、戰爭、飢餓、寒冷……人性的光芒、故鄉的深情都將是不可磨滅的!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4

從電影院出來時,我心潮澎湃。

電影主要講了1942年,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也就是發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河南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的境地裏,人們一起逃荒,在路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被飢餓催紅了眼的人們甚至開始了人吃人的行為。

你可能會問:當時的政府呢?那時,__當權、執政,他們那些所謂“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種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兒會給老百姓送糧食呢?一些清官苦苦從國庫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憐的糧食,準備發給災民時,又被貪官污吏扒得一點不剩。

當時,日寇集結了6萬兵力準備進攻河南,但他們能意識到,光靠6萬人馬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無恥的侵略者就想出這樣一個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軍糧分發給河南災民,讓他們飢餓的壓迫下與中國的軍隊自相殘殺。從而攻佔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國記者,為了追求真相,深入災民間,體驗災民的生活,一起吃樹根、喝雪水,還差點因為拍照,被日寇的轟炸機炸死,幸好,一個農夫把他撲到了旁邊,才免於一死。他又通過層層關係見到了__X最高領導——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機告訴了昏庸的中國統治者事情的真相。這才發出了第一筆真正發放到災民手中的救濟糧。

沒有國就沒有家,一個國家不強,即便你腰纏萬貫,你也會被1942大災荒、日寇這樣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間洗劫一空。所以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祖國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關於1942電影觀後感5

昨日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範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眾,範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範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範只能帶着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狀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範之後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範帶着栓柱,抱着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裏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範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我悟在懷裏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範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悲哀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着枴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説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着,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為大背景的,老範一家人落得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説:“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於此!而總統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説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實地報道災情才讓國民黨政府迫於壓力向河南發放救濟糧。貪污 腐敗,只為自我謀利不為國家着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為民着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着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之後又用機槍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之後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佔領南京後,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台詞:“國家貧弱才會捱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就應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中華民族能雄立於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職責就是為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標籤: 觀後感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erly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