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張思德觀後感(彙總31篇)

張思德觀後感(彙總3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1篇《張思德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張思德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張思德觀後感(彙總31篇)

篇1:《張思德》觀後感

一個叫張思德的同志,他曾説過一句話:“前線就在腳底下”,從這就足以看出他對名利的淡泊。萬丈高樓平地起,測量大樓的高度只測量最頂的一塊磚,可支撐這塊磚的卻是千千萬萬塊磚,少了哪一塊,大樓都會坍塌。

一個年過花甲的老革命,為了留在軍隊裏,以絕食“抗議”。他不能説話,當他遇見張思德時,他在牆上寫了個“家”字,又用腳跺跺地,這意思很明顯,這裏就是他的家。張思德不僅勸説他服從組織上給老革命安排,去養老的地方,還認老革命為乾爹。這對一個孤寡老人是多麼大的慰藉啊!百善孝為先,而張思德的行為不僅是一種普通的孝道,更是一種愛,一種對老人們的愛!

他還説過一句:“不僅得讓自己吃飽,還得讓吃不飽肚子的吃飽了!”是啊,有些人一輩子就為了滿足私慾而不擇手段,又有多少飽食終日的人想到過別人的肚子?我想,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別人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你為別人做了什麼!也許,張思德的話可能讓人覺得很通俗,但他那話中的含義卻很深刻。

片中曾經兩次提出:“犧牲是什麼意思呀?”的疑問。“犧牲就是死了。”這是張思德的回答。我想,他的回答可能更直白一些,但是,對於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死”,只是肉體的死亡,卻是生命的昇華,靈魂仍在人們心中活着。“犧牲就是睡着了”,這個回答更美好一點。

張思德不就是這樣嗎?他犧牲了,但人們緬懷他,使他活在人們的心裏,永遠,永遠……

篇2:《張思德》觀後感

暑假的一個晚上,爸爸媽媽帶着我一起去諸暨電影院看電影《張思德》。

張思德做事認真負責,總是風風火火,跑步完成。汽車輪胎壞了,他就揹着輪胎前進;鞋子壞了,他就光着腳走路。夜幕降臨,黃土高原上荷槍奔跑的張思德從安塞趕回延安,參加內務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側的燈泡壞了,他跑過去當梯子,馱起戰友換燈泡;回到營舍,別人上炕睡覺,他卻跑到廚房幫老炊事員磨豆漿;炊事員推開他,他憨笑着坐到門口編起草鞋。球場上,籃球讓戰友扔下了山坡,張思德會搶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見老鄉的豬跑了,他又跑老遠去追豬……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處處為別人着想的普通人。

觀看了這部影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深深地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之所以能夠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取得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個的勝利,特別是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勝利,就是因為有了一個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有了一批張思德這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一名新時期少先隊的大隊委,我應學習張思德同志做人:樸實、忠厚、待人誠懇,團結同志;做事:認真負責,埋頭苦幹,無私奉獻的為人民服務精神,不圖名利,把榮譽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

篇3:《張思德》觀後感

看了《張思德》這部影片非常激動,心靈深處感到震撼,當看到《為人民服務》的全文又以講演的形式形象地表現在面前時,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覺是直接面對面、形象地聆聽毛澤東同志“為人民服務”光輝思想的教育。

我記得上國小的時候,在“紅寶書”、“老三篇”的時代背景下,學習“為人民服務”多少有些被動式的'學習,並且沒有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學的不深不透。如今黨帶領廣大人民羣眾大搞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代賦予“為人民服務”思想以嶄新的內涵。現在再學習領悟“為人民服務”思想,感覺不空洞、感到了他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這部影片成功地把張思德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看得見摸的着、真實的英雄。張思德的一生並不驚天動地,即使是片尾碳窯的崩塌似乎也是眼下常見的突發事件而已,但他使人感動,尤其是使一位偉人感動,使觀眾能夠悟出張思德是一個很平凡的“偉大的人”。我們學習張思德同志,就是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甘願奉獻的精神、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他兢兢業業、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要把這種精神應用於我們的工作當中,用這種崇高的精神激勵和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做好我們的税收工作。

篇4:《張思德》觀後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看完張思德這部電影后,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在我耳邊久久迴響,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一個平平凡凡的工作崗位,為什麼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張思德――一個燒木炭的士兵,他為了掌握好燒炭的火候,不分晝夜地巡迴各窯,不怕温度高,爬到窯頂觀察煙色,正因為他這種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所以他燒出的木炭質量特別好。

張思德愛人如已,助人為樂。他用一顆愛心去關心、照顧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戰友小白去挖窯,窯洞即將挖成時突然塌方,為救小白,自已卻被埋在了窯洞裏,光榮犧牲了。

雖然那是發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來卻仍然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管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崗敬業、愛人如已、助人為樂的精神。

篇5:《張思德》觀後感

按照縣委關於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要求,我局與體改辦全體黨員一起學習了有關文件材料,現就觀看電影《張思德》及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談一點體會:

元月21日下午觀看了電影《張思德》,22日我局由谷局長講解了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通過學習我體會到張思德同志作為33年參加紅軍長征的老同志,身上閃現出的各種精神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要學習張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作為33年參加工作的老同志,長期從事最基層工作的張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從不向領導提要求,每次都從事最危險的角色,把吃苦當作享受,受到了毛主席等各位同志的讚揚。

其次要學習張思德同志肯鑽研的精神,張思德同志作為一個革命戰士,不但能幹好本職工作,而且對其它工作樣樣在行,會辯別野菜、會開荒、會燒窯,幹一行愛一行。

再次,要學習張思德同志關心同志愛護羣眾的精神,張思德同志在戰友犯錯誤的情況下,不打擊不冷漠,積極關心同志的各項生活,激發同志的革命熱情,在別人失意時送上温暖,關心革命羣眾,時刻想着羣眾,為羣眾辦實事。

通過觀看電影《張思德》及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使我深刻領會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要時刻為人民利益着想,要為羣眾辦實事,這樣才能得到羣眾的擁護和愛戴,才能做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

篇6:《張思德》觀後感

今天是黨員先進性教育集中學習的日子,下午處支部組織觀看電影《張思德》,立足本職 為民服務——看影片《張思德》有感。一小時五十分的影片,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是1979年出生的獨生子女,在當時是被稱為小皇帝小皇后的一代。小時候也曾看過《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小兵張嘎》等戰爭題材的影片,或許是當時不懂事,看過不少遍卻沒有真正領會那些影片的意義。長大後雖然踴躍要求入黨,在積極努力下也入了黨,但只是覺得中國共產黨是優秀的政黨是全民族擁護的政黨,應該向他靠齊向它靠攏,但是入黨後要做些什麼要怎麼做才能不枉入黨卻沒有真正思考過。今天看了張思德的先進事蹟,我才真正懂得了作為一名黨員的意義。

張思德同志在部隊是很平凡的一名黨員、一名戰士,當了十多年兵,只是內衞隊一名普通的警衞員,小小燒炭隊的一名隊長,許多和他同時當兵的戰友都當了團長、連長,可是他從來沒有遺憾過。他所從事的工作不像那些在戰場上殺敵的戰士,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也沒有時刻要冒着生命安危的危險,他只是部隊上一名普通的後勤兵。可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微孝從來不覺得自己做得事份量輕,他尊敬老者、愛護幼者、幫助戰友、團結同志,拼着命的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雖然不在前線,但他積極服從組織分配,把組織安排給自己的工作當作前線的戰場一樣去全身心投入戰鬥。他這種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看完影片,使我受到了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教育,使我對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有了重新的認識,使我對工作重要性的看法有了進一步提高。我是前台一名普通的職業介紹人員,我一個人所作的貢獻談不上影響國計民生談不上影響社會穩定,但是所有和我一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如果都像張思德那樣盡心盡力,把思想境界提升到為國家、為社會的長治久安、為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上來,那麼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必將是影響國計民生、影響社會穩定的大事。

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陽光下的一代,沒有經歷過腥風雪雨也沒有嘗過三年自然災害的苦難,是無數共產黨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觀後感《立足本職 為民服務——看影片《張思德》有感》。我應該不辜負黨不辜負那些共產黨人,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接過他們的“槍”去為人民羣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落實到我們的就業服務工作上,就是要盡全力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把實事好事辦在羣眾開口之前,把思想工作做到羣眾心坎之中,千方百計地幫羣眾之所急、送羣眾之所盼、排羣眾之所憂、解羣眾之所難,把温暖送到周圍羣眾身上,並且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用過硬的思想理論水平、過硬的業務技術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廣大人民羣眾感到信得過、走得近、靠得祝並且,我是新時期一名黨員,這也就意味着無論在什麼崗位,我都更有義務要把工作做到更好,更有義務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武裝自己,要體現出黨員的先進性,要讓羣眾從我們黨員身上看到希望,更加擁護更加堅信共產黨的領導。

時間已跨入21世紀,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應該有新的打算、新的追求和新的作為。要時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和歷史使命,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努力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以出色的成績為黨增添新的光彩。在當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學習中,要帶頭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爭當實踐“三個代表”的典範;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政治上、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強黨性鍛鍊和黨性修養,勤政廉潔,無私奉獻,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當好人民公僕;要把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本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立足本職、做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為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篇7:張思德觀後感

這部影片讓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儘管一切是那麼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語言。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60年前,---主席的著名演説《為人民服務》,影響了幾代人。60年後,銀幕上的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張思德不計個人得失,樂於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同時,這種震撼力也來自觀眾心靈深處的一種嚮往,一種追求,一種共鳴。張思德的扮演者是飾演雷鋒而出名的吳軍,雷鋒和張思德融為一人,是巧合,更是一種象徵。雷鋒是和平年代的張思德,張思德是延安時期的雷鋒,他們共同詮釋着眾人崇尚的做人標準:“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篇8:張思德觀後感

今天是黨員先進性教育集中學習的日子,下午處支部組織觀看電影《張思德》。一小時五十分的影片,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是1979年出生的獨生子女,在當時是被稱為小皇帝小皇后的一代。小時候也曾看過《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小兵張嘎》等戰爭題材的影片,或許是當時不懂事,看過不少遍卻沒有真正領會那些影片的意義。長大後雖然踴躍要求入黨,在積極努力下也入了黨,但只是覺得中國共產黨是優秀的政黨是全民族擁護的政黨,應該向他靠齊向它靠攏,但是入黨後要做些什麼要怎麼做才能不枉入黨卻沒有真正思考過。今天看了張思德的先進事蹟,我才真正懂得了作為一名黨員的意義。

張思德同志在部隊是很平凡的一名黨員、一名戰士,當了十多年兵,只是內衞隊一名普通的警衞員,小小燒炭隊的一名隊長,許多和他同時當兵的戰友都當了團長、連長,可是他從來沒有遺憾過。他所從事的工作不像那些在戰場上殺敵的戰士,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也沒有時刻要冒着生命安危的危險,他只是部隊上一名普通的後勤兵。可是他從來不覺得自己微小、從來不覺得自己做得事份量輕,他尊敬老者、愛護幼者、幫助戰友、團結同志,拼着命的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雖然不在前線,但他積極服從組織分配,把組織安排給自己的工作當作前線的戰場一樣去全身心投入戰鬥。他這種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看完影片,使我受到了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教育,使我對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有了重新的認識,使我對工作重要性的看法有了進一步提高。我是前台一名普通的職業介紹人員,我一個人所作的貢獻談不上影響國計民生談不上影響社會穩定,但是所有和我一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如果都像張思德那樣盡心盡力,把思想境界提升到為國家、為社會的長治久安、為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上來,那麼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必將是影響國計民生、影響社會穩定的大事。

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陽光下的一代,沒有經歷過腥風雪雨也沒有嘗過三年自然災害的苦難,是無數共產黨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應該不辜負黨不辜負那些共產黨人,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接過他們的“槍”去為人民羣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落實到我們的就業服務工作上,就是要盡全力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把實事好事辦在羣眾開口之前,把思想工作做到羣眾心坎之中,千方百計地幫羣眾之所急、送羣眾之所盼、排羣眾之所憂、解羣眾之所難,把温暖送到周圍羣眾身上,並且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用過硬的思想理論水平、過硬的業務技術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廣大人民羣眾感到信得過、走得近、靠得住。並且,我是新時期一名黨員,這也就意味着無論在什麼崗位,我都更有義務要把工作做到更好,更有義務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用“三個代表的”思想理論武裝自己,要體現出黨員的先進性,要讓羣眾從我們黨員身上看到希望,更加擁護更加堅信共產黨的領導。

時間已跨入21世紀,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應該有新的打算、新的追求和新的作為。要時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和歷史使命,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努力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以出色的成績為黨增添新的光彩。在當前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學習中,要帶頭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爭當實踐“三個代表”的典範;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政治上、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強黨性鍛鍊和黨性修養,勤政廉潔,無私奉獻,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當好人民公僕;要把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本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立足本職、做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為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篇9:張思德觀後感

昨天,我懷着一種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張思德》,影片中有一名八路軍戰士叫張思德,是毛澤東身邊的一名警衞戰士,也就是這名普通的戰士用他樸實無華,卻又重如泰山的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走完了他短暫的革命生涯。生前,他當過勤務員、通信員、警衞員,搞過生產、燒過木炭。作為共產黨的一員,黨叫幹啥就幹啥,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奉獻。最後在執行燒炭任務中,因炭窯突然崩塌,為救戰友的生命而不幸犧牲。

看完影片後,我感觸頗深,為能成為英雄的部隊中的一員而自豪。作為老前輩,他影響着每一代軍人,作為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的代表,他影響着億萬華夏兒女。這部影片的主旋律,樹立我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築牢思想防線,強化精神支柱,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同時也激勵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六十年如彈指一揮間,但“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光芒四射的大字卻愈發顯示出永恆的魅力,六十年前,毛澤東同志就是為這普普通通的一名戰士的犧牲,不僅親自參加了追悼會,還在會上發表了驚世宏論《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是啊,一個普通的士兵,竟能引起一代偉人如此看待,他能給我們一個怎樣的啟示呢?的確,張思德同志確是如毛澤東同志讚揚的那樣“完全是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的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中,有一次他為送毛澤東同志親自寫的一封重要信件,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為躲避敵人追捕,跳入一個臭氣熏天的水溝,一待就是半天,直到敵人撤走。他這種毅力是多麼的強大,也是他有一顆堅定不移為人民利益着想的熱心和為革命解放事業奉獻一切的精神動力,驅趕走了一切艱難困苦。他只走過了29個春秋,永遠的離我們而去了,但他那種堅毅的革命意志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在人們思想上產生了共鳴,在新社會裏產生了許多如張思德同志那樣處處為別人着想時刻考慮着別人的疾苦,熱情關心戰友的成長進步,把自己的分分秒秒都獻給革命事業的英雄,如雷鋒,情願作無名的螺絲釘,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崗位上,用真實的行動幹出平凡而偉大的業績來;蘇寧,這個為現代化國防建設而獻身的軍人,在短暫的人生中先後五次冒着生命危險救回戰友的生命,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

是的,命運對他們是不公的,但是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顯示出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這新國度裏如一盞光芒萬丈的燈塔,激勵着億萬軍民流血奮戰,前仆後繼,使當家作主的億萬勞動民眾為建設美好的家園而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張思德,你沒有離我們而去,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篇10:張思德觀後感

為配合當前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提高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 8月2日建科院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觀看了電影《張思德》,看後感受頗深。

1920--年,張思德出生於貧農之家。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紅軍長征中曾三過草地,到達陝北後,調至軍委警衞營通訊班任班長,在工作中,一絲不苟,吃苦耐勞,任務均準確無誤地完成。1940年夏,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為中央機關冬季採暖作準備工作。經三個月苦戰,經過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他響應---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隨警衞營來到南泥灣開荒。張思德不僅要帶領全班戰士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還要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裏長距離送信,積極完成了通訊任務。1943年初夏,張思德被調到棗園內衞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衞戰士。1944年,組織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張思德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舉行了“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主席參加了張思德同志的追悼大會。在這個追悼大會上,---主席做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給予張思德同志很高的評價。

電影《張思德》通過張思德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向我們展示了他平凡人生的不平凡事蹟,充分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動人畫面。對領袖,他無限忠誠。毛主席在延安外出時乘坐的汽車在車尾有專供警衞員站立的踏板,這個位置通常都是張思德的。一次為了換壞的輪胎張思德跑了很長的路,一臉塵土,毛主席很過意不去,拍着他的肩膀,讓他到車裏擠一擠,張思德卻笑笑不説話,依舊站在那裏。因為他深知,做好主席的警衞員,就是對革命的最大貢獻。對孤兒,他非常關愛。他的無私的愛和憨厚的笑,終於使得受到驚嚇不願説話的福利院的孤兒開口動情地叫他爸爸。對戰友,他關心體貼。在去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峽峪村燒炭時,對於鬧情緒消極怠工的戰友小白,他從不另眼相待,而是用他的憨厚和生活上的照顧感動了小白,從此小白努力工作。對工作,他認真負責。抗戰期間的延安,冬天要靠燒炭來取暖。張思德所在的中央警衞團,一到夏秋季就要燒木炭以備過冬。這個活又苦又累,張思德干了多次卻毫無怨言,他帶着一種自豪的精神接受任務,並幹得非常出色。

張思德同志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了平凡的事情,成就了不平凡的業績。張思德這種“為人民服務”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激勵了幾代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宣傳和發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我要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私奉獻,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永遠學習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篇11:張思德觀後感500字

張思德觀後感500字

銀幕上憨厚、淳樸的八路軍戰士張思德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永遠帶着微笑的臉,温暖着每一個看見他的人。他的永不停止幫助別人的`雙手和大腦,值得每一個人的尊敬。

雖然電影可能採用了一定的藝術渲染手法,但仍能地表現出張思德的人格魅力。僅僅是從他開荒的身影,對於工作認真的態度,就可以清楚地表現出來。做事默默無聞,不張揚,不邀功,以致於他參加了革命十幾年,仍舊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這還是因為他心裏時時刻刻想着的都是人民,念着的都是為人民服務,所以他一直默默無聞地幹着。他不僅是解放時期人民的楷模,也是當代我們應當尊敬和學習的榜樣

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張思德的死是為人民服務而死,就是重於泰山。在當代,為人民服務也已不在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猶如泰山一般的力量。為人民服務也不在是政府們的事,同樣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在我們每個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為人民服務就演成了為他人服務,為大家服務。

這個社會有千千萬萬個人存在,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在別人困難時的一次援手,在別人無助時的一個微笑,在別人寒冷時的一條棉被,在別人飢餓時的一個麪包,這都是幫助,這都是為別人服務,這都是張思德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發揚

張思德雖然犧牲,可他的精神卻沒有因此而逝去,而且將永遠的留存在我們的心裏。在他以後的所有人,都已經將要沿着他的足跡走下去,一直堅持“為人民服務”。

篇12:張思德觀後感600字

“我們這一代人對張思德的熟悉來自兒時的記憶我對張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蹟可是説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接下電影《張思德》拍攝任務的初期導演尹力因此而苦惱也是我觀看電影的驅動力之一。在觀看完電影之後有關張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個字來概括:為人民服務。

抗日戰爭後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

作為語文教師我更關注電影是如何表現“為人民服務”這個主題的。在這部電影中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毛主席就在前方即興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而這種革命的感情的傳達既不是藉助洶湧澎湃的交響樂來烘托主題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題材的影視作品那樣通過反覆出現的寶塔山和延河水這樣的“革命符號”來強加給觀眾相反電影《張思德》是樸素而寫實的影片通過道具、佈景讓觀眾感受到大量的革命歲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氣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膠片拍攝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電影在兩場戲中也運用了色彩一場戲是説周給毛主席一把紅棗另一場是“啞巴”為犧牲的張思德獻上一把紅棗那把紅棗的紅色十分突出在這裏顏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任何一種藝術必須要把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感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帶給一個從教20--年的教師的絕不止這些。黨的十六大報告表述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謂“教育為人民服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培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教育要為這一偉大理想服務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堅定、艱苦奮鬥、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人才。第二讓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前進方向。要努力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積極發展高中教育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設學習型社區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教育需求。第三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

篇13: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按照縣委關於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要求,我局與體改辦全體黨員一起學習了有關文件材料,現就觀看電影《張思德》及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談一點體會:

元月21日下午觀看了電影《張思德》,22日我局由谷局長講解了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通過學習我體會到張思德同志作為33年參加紅軍長征的老同志,身上閃現出的各種精神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要學習張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作為33年參加工作的老同志,長期從事最基層工作的張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從不向領導提要求,每次都從事最危險的角色,把吃苦當作享受,受到了毛主席等各位同志的讚揚。

其次要學習張思德同志肯鑽研的精神,張思德同志作為一個革命戰士,不但能幹好本職工作,而且對其它工作樣樣在行,會辯別野菜、會開荒、會燒窯,幹一行愛一行。

再次,要學習張思德同志關心同志愛護羣眾的精神,張思德同志在戰友犯錯誤的情況下,不打擊不冷漠,積極關心同志的各項生活,激發同志的革命熱情,在別人失意時送上温暖,關心革命羣眾,時刻想着羣眾,為羣眾辦實事。

通過觀看電影《張思德》及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使我深刻領會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要時刻為人民利益着想,要為羣眾辦實事,這樣才能得到羣眾的擁護和愛戴,才能做一個優秀的共產黨。

篇14:張思德觀後感200字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看完張思德這部電影后,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在我耳邊久久迴響,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一個平平凡凡的工作崗位,為什麼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

張思德愛人如已,助人為樂。他用一顆愛心去關心、照顧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戰友小白去挖窯,窯洞即將挖成時突然塌方,為救小白,自已卻被埋在了窯洞裏,光榮犧牲了。

雖然那是發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來卻仍然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管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崗敬業、愛人如已、助人為樂的精神。

篇15:張思德觀後感200字

日前,由單位組織,我們全體工作人員觀看了電影《張思德》,《張思德》的觀後感肯定有人寫了很多,但是我還是忍不住想説兩名句。

電影《張思德》訴説的是一名極其普通的革命戰士的事蹟,在平凡的工作中犧牲,但他的言行卻真正體現了共產黨員的真本色,無私奉獻、勤懇工作、團結同志、關心同志、愛崗敬業、以為黨和人民工作而光榮。而現在觀看電影《張思德》,更能深刻領會“為人民服務”的本義,為人民服務體現在我們的每一件事、每一項工作上,關鍵是否有益於人民,小事做好了,是為人民做的,就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並不需要有驚天的業績,而是寓於平凡的工作和小事中,這正是先進性在平凡中的體現。

我們作為一名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員,更要時刻銘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每一件小事,讓人民真正得實惠,讓人民真正滿意。

張思德觀後感

這是一個英雄的故事,影片《張思德》以大量的細節塑造出一個精力旺盛、善良憨厚,純淨而不膚淺,憨厚連着忠誠的小個子士兵。寡言的他一旦開口,讓人再難忘記:“不管幹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線就在腳底下。”“硬不成一塊鐵,想當馬掌還當不上哩!”“走進革命隊伍是為了吃飽肚子,吃飽肚子長了覺悟,就該讓更多的人吃飽肚子……”別人不願乾的活,他幹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盡善盡美。艱苦的日子,平凡的崗位,出頭露面時他那麼笨拙,功名職位前卻那樣淡泊。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裝在心中。正是從這不聲不響的舉止和點點滴滴的真性情中,我們看到了一顆高尚的靈魂,瞭解了這個普通人與同事、朋友、戰友的情感。張思德的可貴之處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貢獻,在他犧牲後回想起來才能用“偉大”來形容他的一生。在這個信仰缺失、英雄褪色、理想泯滅的物質社會,銀幕上的張思德,以他的樸實憨厚給了我們的心靈重重一擊,帶給我們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

他太普通了,就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默默無聞,不引人注目,如果沒有生命中最後一刻的驚天動地,人們也許至今還不知道他,他可能只是當年無數為革命事業奮鬥終身的戰士之一,後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回憶當中也不會有他的身影和他的聲音。張思德是平凡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許多普通中國人身上的美德——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他是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英雄。從他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我們曾經熟悉卻又已經遠離的東西:集體主義的道德感,儒家傳統的光芒,信徒的獻身精神……

這個普通士兵的犧牲,讓一代偉人毛澤東悲傷、沉思。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説,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會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毛澤東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發表那篇著名講話,這五個字,被我們黨寫入黨章,奉為宗旨,數十年迴響不絕。是啊,真正的崇高,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被沖淡;真正的美善,只會因樸素的質地更生光輝。張思德29歲的短暫人生,20xx年艱苦卓絕的延安歲月,正是對這五個字的生動詮釋。他樸實得像延河邊的一粒砂,千萬粒細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涼山上一株草,千萬棵小草共同搖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機。於是,窯洞裏出了馬列主義,黃土地哺育着一個政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馬克思説:“人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張思德不過是歷史長劇中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角色,他的身前身後,一串長長的名字: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從打江山到掌政權,從改革攻堅到加快發展,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延長共產黨人奮鬥的華章,中華浩茫的歷史長卷因為有了他們愈益生動,我們的事業也由此一天天壯大。

今天,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實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話語雖然還常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但真正的內涵卻早已模糊,不知不覺之中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空頭標語或口號。人為什麼活着,人怎樣活着才有意義?這些問題隨時都會在我們人生的某個時刻冒出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裏,人和人的關係應該是一個什麼狀態?我們爭取個人利益的時候,在搶奪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資源的時候,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什麼?有人説很多情況下電影不是對現有東西的重複,而是把我們現在社會中很多缺失的東西做一種重建。電影《張思德》就是對這種精神的重建。張思德用他的實際行動為現代人上了一課,我不敢説一部電影就能一下子找回缺失的東西,但至少提醒我們開始發現這種缺失,並渴望找回它。當今時代,人心浮躁,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人際關係冷漠,權力至上,競爭激烈,還有多少人甘於只是一棵“清涼山上的草”?在這些人眼中,只有美麗嬌豔的花朵才是引人注目,令人嚮往的,他們一心一意渴求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希望得到領導的垂青,眾人的豔羨;他們重視的只是結果,而忽略過程,當接手一件事情時不能腳踏實地地去把它幹好,而只是想謀些好處或表現自己。太多的現代人已經迷失自我,早已忽略了小草的顏色才是生命中最質樸的色彩。

歷史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金子。張思德、孔繁森、李素麗、賴寧……在我們的事業中依然處處可見,他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在不同的崗位上,默默無聞,鮮為人知,於細微處見精神,盡力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湧動着生命的本色,閃爍着理想的光輝。影片中有個鏡頭耐人尋味。延安的窯洞前,毛澤東對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不屑地一笑:“中國的命運,不在他蔣介石嘴上。那是中國百姓一步一個腳印,流着汗淌着血踏出來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歷史上,不乏察民情、謀民生的明君賢相,而惟有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才真正把階級的、民族的、人民的使命統一起來,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忠實實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階段,面對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的現狀,我們普通黨員更要深刻領會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學習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地位觀,正確對待職務、正確等待工作、正確對待同志、正確對待地位與榮譽、以及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經受住種種考驗,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服務”,這一曾經成就我們事業的精神動力,還將長久地輝映我們漫長而輝煌的征程。

篇16:張思德觀後感400字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張思德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毛澤東。

電影《張思德》既沒有戰火硝煙,更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曲折的情節。一部黑白電影的故事情節慢慢的侵入我的心田。

張思德做事認真負責,總是“風風火火”跑步完成。汽車的輪胎壞了,他就推着輪胎前進。鞋子壞了,他就光着腳走路。夜幕降臨,黃土高原負槍奔跑的張思德從安塞敢到延安,參加內務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側的燈泡壞了,他就跑過去當梯子,扶起戰友換燈泡。回到宿舍,別人上炕睡覺,他卻跑到廚房幫老炊事員磨豆漿。炊事員推開他,他憨笑着坐到門口編起草鞋。球場上,籃球讓戰友扔下山坡,張思德搶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見老鄉的豬跑了,他又老遠去追豬……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處處為別人着想的普通人。

張思德致死都不忘戰友。他奮力的將戰友推出即將要倒塌的煤洞,自己卻被活埋了。死時,他才29歲。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百感交集。雖然張思德並不是什麼出眾的人,但它卻是偉大的普通人!他做過的事我們應該也能做到,但是,真的能嗎?你能保證你做得好嗎?張思德一生都在無私的為人民服務,他做的太好了!為什麼老天爺要讓這麼一個好人那麼早的離去呢?我不懂。但他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篇17:張思德觀後感400字

《張思德》講述了共-產-黨人的動人故事。張思德同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但他們都忠實地實踐着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部電影之所以動人心絃,啟人思考,催人奮進,就在於它們反映了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這就是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都是共-產-黨人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張思德以及許許多多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部影片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共-產-黨人只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才能贏得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愛戴。一個共-產-黨員,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才能在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才能體會平凡中的偉大,艱辛中的幸福,奮鬥中的快樂。從張思德到雷鋒,從焦裕祿到孔繁森,從楊利偉到奧運健兒……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都不會隨着時代的遠去而消逝,而是歷久彌新,光彩照人,長駐人民的心中。這部影片讓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儘管一切是那麼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語言。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60年前,毛澤東主席的著名演説《為人民服務》,影響了幾代人。60年後,銀幕上的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張思德不計個人得失,樂於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同時,這種震撼力也來自觀眾心靈深處的一種嚮往,一種追求,一種共鳴。影片詮釋了眾人崇尚的做人標準:“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一個少説多幹的張思德,用樸實和純粹折服了周圍的人,也讓60年後銀幕下的我們肅然起敬,久久回味。 真正的崇高,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被沖淡。真正的美善,只會因樸素的質地更生光輝。凝望這個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種永恆:偉大生於平凡,平凡成就偉大。而將兩者緊緊相連、融為一體的,正是那五個字——為人民服務。

篇18:張思德觀後感300字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看完張思德這部電影后,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在我耳邊久久迴響,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一個平平凡凡的工作崗位,為什麼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張思德——一個燒木炭的士兵,他為了掌握好燒炭的火候,不分晝夜地巡迴各窯,不怕温度高,爬到窯頂觀察煙色,正因為他這種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所以他燒出的木炭質量特別好。

張思德愛人如已,助人為樂。他用一顆愛心去關心、照顧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戰友小白去挖窯,窯洞即將挖成時突然塌方,為救小白,自已卻被埋在了窯洞裏,光榮犧牲了。

雖然那是發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來卻仍然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管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崗敬業、愛人如已、助人為樂的精神。

張思德觀後感

上週觀看了電影《張思德》後,自己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觸動,用強烈來形容我的心情一點也不誇張,幾天來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學習對照,我感覺自己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

在鎮機關支部組織下,我隨同全鎮的黨員一同觀看了《張思德》這部電影。隨着播放着的電影,我逐漸認識了他,認識了這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人。除了那年僅29歲的生命驟然而止讓我拭目外,我一直在思考,就是這麼一個工作在極其平凡崗位上的普通戰士,為何會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評價呢?

但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走出影院時,竟然有這樣的聲音傳到了我的耳朵裏:“咱説真的,這樣的人不就是個傻子嗎?放在現在,混了那麼多年,仍是大頭兵,這就證明他不行!”我的心頭一震,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會有這種想法?難道在他們心中,張思德精神已經落伍,已不適應現在時代的要求了嗎?

帶着這個問題,我邊回憶着張思德同志的生平,一邊翻開了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張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參軍20xx年,三次過草地,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已當了團長甚至旅長,他身為戰士卻從不計較職務高低。他在戰鬥部隊打過仗、負過傷,在大生產運動中紡過線、燒過炭,一切從人民利益和黨的需要出發,幹一行愛一行。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腳踏實地為人,盡心竭力辦事,只要工作需要、老百姓需要,他總是一馬當先,任勞任怨,從不把自己做的事掛在嘴上。他用平凡而短暫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頌歌。

我記得電影裏有個同志對張思德説:“你一個1933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職務卻是這樣低。”話裏含有對他報不平的意思。一個共產黨員如何面對利益,張思德同志做了很好的回答:“想一想犧牲在長征路上的戰友,一起參加革命的同鄉,現在還剩下多少,我們革命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要讓受壓迫的人民全都解放出來,個人利益與祖國命運相比,顯得多麼渺小。”這種樸實無華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難道不值得人們永遠學習嗎?

從中我看到了我黨的性質和宗旨,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就是張思德這樣共產黨人的人生理想和最大幸福。正是這種信念的存在才會有黃繼光、菫存鋭等寧願犧牲自己性命換取人民幸福的革命先烈。

現在再次回味這個平凡的故事的時候,我不再迷惘,張思德同志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工作崗位,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諾言。張思德的一生雖然短暫、平凡,但是,張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永放光芒。從他的事蹟中,我懂得了什麼是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公而忘私,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被某些人視作“傻”,唯利是圖,享樂第一才是“精”,為了個人利益,理想、道德、信仰、情操可以拋在一邊,這都是與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馳,在張思德的高尚、無私、純美的精神世界的對照下,是如此的醜陋與低俗。這樣的人應該感到慚愧。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張思德已經犧牲60年了。與那個時候相比,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在什麼環境和條件下,都要做到嚴於律己,潔身自好,一身正氣。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弘揚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切實做到身正、行正、言正、名正,以張思德等先烈們為楷模,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19: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一)

看了電影《張思德》後,一個最主要的印象就是平凡!平凡的人(憨厚、純樸),平凡的崗位(警衞員、燒炭隊長),平凡的事(警衞、開荒、燒炭),但在我們的眼裏,他並不平凡,甚至可以稱之為偉大,他的死被毛主席評價為“比泰山還要重”。在這個信仰缺失、英雄褪色、理想泯滅的物質社會,銀幕上的張思德,以他的樸實憨厚給了我們的心靈重重一擊,帶給我們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在他的追悼會上,主席還説“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會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

張思德,他參軍12年,始終保持昂揚的工作熱情,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始終保持頑強的戰鬥作風,果斷勇敢、不畏犧牲;始終保持高尚的做人道德,樂於助人、默默奉獻。由於工作需要幾經調動,但是無論把他安排在哪一個崗位上,他都不講條件、愉快接受。他當過勤務員、通信員、警衞員,搞過生產、燒過木炭。作為共產黨的一員,黨叫幹啥就幹啥,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獻,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卻用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承載了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追求,使他不僅成為一位英雄,更成為一種精神--偉大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也正由於這種精神,才使我們在60年後的今天仍然如此隆重的舉行紀念,雖然英雄離我們而去,但歷史沒有忘記他,祖國沒有忘記他,我們更不會忘記他,他的名字永遠閃耀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今天,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實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話語雖然還常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但真正的內涵卻早已模糊,不知不覺之中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空頭標語或口號。人為什麼活着,人怎樣活着才有意義?這些問題隨時都會在我們人生的某個時刻冒出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裏,人和人的關係應該是一個什麼狀態?我們爭取個人利益的時候,在搶奪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資源的時候,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什麼?有人説很多情況下電影不是對現有東西的重複,而是把我們現在社會中很多缺失的東西做一種重建。電影《張思德》就是對這種精神的重建。張思德用他的實際行動為現代人上了一課,我不敢説一部電影就能一下子找回缺失的東西,但至少提醒我們開始發現這種缺失,並渴望找回它。當今時代,人心浮躁,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人際關係冷漠,權力至上,競爭激烈,還有多少人甘於只是一棵“清涼山上的草”?在這些人眼中,只有美麗嬌豔的花朵才是引人注目,令人嚮往的,他們一心一意渴求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希望得到領導的垂青,眾人的豔羨;他們重視的只是結果,而忽略過程,當接手一件事情時不能腳踏實地地去把它幹好,而只是想謀些好處或表現自己。太多的現代人已經迷失自我,早已忽略了小草的顏色才是生命中最質樸的色彩。

張思德雖不善言詞,卻永遠那麼積極樂觀,熱於助人。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張思德同志不管何種困難、何種艱辛,總是微笑面對。他以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做每件事,並都保持堅定的信念,不斷地鼓勵自己,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他深刻地知道每完成好一件工作就是對黨對人民忠誠的證實,就是牢記職責為人民服務的體現。在生活中,他也總是處處關心身邊的人,他認受到刺激的孤兒做兒子,讓他感受到親生父親的疼愛;他真誠地關心啞巴老兵,認他做父親,讓老兵感受到親兒子般的關心;在戰友劉秉鍾犯錯誤的情況下,不打擊不冷漠,積極關心他的各項生活,激發他的革命熱情,在他失意時送上温暖,最終使劉秉鍾抬起頭重新做人;他為了給老鄉抓回受驚的豬,不惜弄得滿身泥水……這些都讓我非常受感動,也正是這種真摯的感情,才有了人們送別張思德時的感人場面。密切聯繫羣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人民羣眾是我們黨工作的動力和源泉。只有懷着一顆真誠地心去對待羣眾,才能在工作中贏得羣眾的支持,工作才能得以順利地開展。

歷史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金子。張思德、孔繁森、李素麗、賴寧……在我們的事業中依然處處可見,他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在不同的崗位上,默默無聞,鮮為人知,於細微處見精神,盡力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湧動着生命的本色,閃爍着理想的光輝。影片中有個鏡頭耐人尋味。延安的窯洞前,毛澤東對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不屑地一笑:“中國的命運,不在他蔣介石嘴上。那是中國百姓一步一個腳印,流着汗淌着血踏出來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歷史上,不乏察民情、謀民生的明君賢相,而惟有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才真正把階級的、民族的、人民的使命統一起來,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忠實實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階段,面對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的現狀,我們更要深刻領會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學習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地位觀,正確對待職務、正確等待工作、正確對待同志、正確對待地位與榮譽、以及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經受住種種考驗,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服務”,這一曾經成就我們事業的精神動力,還將長久地輝映我們漫長而輝煌的征程。

篇20: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一位在領袖身邊工作的普通戰士,乾的是警衞、開荒、燒炭等平凡的工作,1944年9月5日,在陝北安塞縣燒炭時因炭窯崩塌而犧牲,時年29歲。他,就是張思德。

電影《張思德》中沒有戰火硝煙,沒有豪言壯語,黑白膠片牽出平實的瞬間,穿越60載歲月。這部原本沒有多少懸念但充滿温情和人性光輝的電影,出人意料地在觀眾中產生熱烈反響。它通過特殊的文化語境,彌補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種東西,讓人重新思考“為人民服務”在現階段新的內涵。張思德之所以被人們銘記,在於他道德品質的平凡,平凡到每個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靈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張思德身上所表達出來的,更多是中國人骨子裏的那種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人內心中本能地湧動着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時代,作為一種精神的、價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揚的。在今天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人性中一些可貴的東西,是人人心中都有,但又人人都欠缺的。

張思德已經犧牲60年了。60年後,這位因得到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褒揚而聞名的英雄在銀幕上再度煥發光彩,成了一面充滿着神聖和善意的旗幟,讓幾代人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產生共鳴。儘管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當人們在銀幕上重温這段紅色歷史,以現代人的眼光再看張思德時,竟然沒有一點陌生感和疏遠感,因為張思德精神已經融入人們的心裏,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當然,《張思德》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深深景仰和感動,更多的是留給了我們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故人的殘暴統治下英勇抗爭,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同時,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無私的奉獻者,他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不計得失、任勞任怨、信念堅定。也正是這種“平凡”,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的鮮活、真實。

張思德18歲參加紅軍,受過傷,立過功,走過長征路。但他在參加革命的11年中,一直都沒有升遷,許多和他資歷相同的人,早已經是團長、旅長,最低也是個連長了,可是他卻從無怨言。尤其是1942年10月,軍委警衞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衞團,領導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為戰士,他愉快地接受了組織安排,並説: “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在旁人看來,張思德彷彿思想很簡單,傻得可愛,當兵11年仍然是普通一兵,可他從沒有去比同年電影《張思德》觀後感:一個普通士兵的人格魅力

一位在領袖身邊工作的普通戰士,乾的是警衞、開荒、燒炭等平凡的工作,1944年9月5日,在陝北安塞縣燒炭時因炭窯崩塌而犧牲,時年29歲。他,就是張思德。

電影《張思德》中沒有戰火硝煙,沒有豪言壯語,黑白膠片牽出平實的瞬間,穿越60載歲月。這部原本沒有多少懸念但充滿温情和人性光輝的電影,出人意料地在觀眾中產生熱烈反響。它通過特殊的文化語境,彌補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種東西,讓人重新思考“為人民服務”在現階段新的內涵。張思德之所以被人們銘記,在於他道德品質的平凡,平凡到每個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靈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張思德身上所表達出來的,更多是中國人骨子裏的那種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人內心中本能地湧動着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時代,作為一種精神的、價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揚的。在今天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人性中一些可貴的東西,是人人心中都有,但又人人都欠缺的。

張思德已經犧牲60年了。60年後,這位因得到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褒揚而聞名的英雄在銀幕上再度煥發光彩,成了一面充滿着神聖和善意的旗幟,讓幾代人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產生共鳴。儘管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當人們在銀幕上重温這段紅色歷史,以現代人的眼光再看張思德時,竟然沒有一點陌生感和疏遠感,因為張思德精神已經融入人們的心裏,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當然,《張思德》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深深景仰和感動,更多的是留給了我們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故人的殘暴統治下英勇抗爭,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同時,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無私的奉獻者,他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不計得失、任勞任怨、信念堅定。也正是這種“平凡”,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的鮮活、真實。

張思德18歲參加紅軍,受過傷,立過功,走過長征路。但他在參加革命的11年中,一直都沒有升遷,許多和他資歷相同的人,早已經是團長、旅長,最低也是個連長了,可是他卻從無怨言。尤其是1942年10月,軍委警衞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衞團,領導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為戰士,他愉快地接受了組織安排,並説: “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在旁人看來,張思德彷彿思想很簡單,傻得可愛,當兵11年仍然是普通一兵,可他從沒有去比同年入伍的戰友誰提了幹,誰升了職,而是同犧牲的戰友比,比的是無私奉獻的寬廣胸懷。在勞動比賽中,他有股子不服輸的倔勁,一分鐘揮鋤五十下,用 “氣死牛”的精神比回子警衞團的名譽,比的是爭先創優的集體榮譽。在生活上,他總是一身打補丁的土布軍裝,許多時候還打着赤腳,吃幾個紅棗就樂在其中了,比的是艱苦樸素的革命精神。這正是一名***員應有的思想境界。張思德以自己樸素的感情,純真的真情,火一樣的熱情對待人民,對待同志。一個一言不發的孤兒,在他的熱情關心下,對着他充滿真情的喊出了爸爸。一個捨不得離開隊伍的老炊事員,在他的熱情關心下,又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温暖。一個不安心燒炭的年輕戰士,在他的熱情關心下,明確了本職工作的重要性,重新煥發了工作熱情。一個犯了錯誤的老鄉戰友,在他的熱情關心下,認識了錯誤,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你看他無論是嘗百萆,當人梯,修車胎,站車尾,還是下炭窯,幫老鄉追豬,替戰友撿球,無論是照顧炊事老兵,扶助烈士遺孤,還是向犯錯誤的同鄉伸出援手,向開小差的戰士撈琴道歉,正是這位不愛説話,愛打赤腳的小戰士,他那種不計較個人名利、樂於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感召着我們的心靈。毛澤東在為紀念他而做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中説: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張思德是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他打過仗、紡過線、燒過炭,無論是在前線當戰鬥員還是在後方當勤務兵,始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一切從黨和人民需要出發,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項工作。他做警衞時,為了毛主席能按時到達會場,他長途奔波,及時取回汽車輪胎,修好汽車,保證主席按時順利到達。在聽説需要人到距離延安70多裏的安塞縣石峽峪莊開荒種地時,他二話沒説,打起揹包就出發。並且哪裏最苦最累,就帶頭在哪裏幹。為了確保中央機關的冬季取暖,他不怕苦,不嫌髒,主動要求去燒炭,併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在犧牲前的一句話“這裏就是前線”,極好地表達了張思德同志對待革命工作的態度。

張思德是平凡的,正如毛澤東主席説的,他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革一樣,我們注意不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張思德是偉大的,亦如毛主席説的,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正是他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為,化作了鼓勵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以至於在他犧牲了幾十年之後,仍被人們讚頌和景仰。

平凡的崗位,需要無私奉獻,偉大的事業,需要永遠“為人民服務”。

篇21:《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我們這一代人,對張思德的熟悉來自兒時的記憶,我對張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蹟,可是説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接下電影《張思德》拍攝任務的初期,導演尹力因此而苦惱,也是我觀看電影的驅動力之一。在觀看完電影之後,有關張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個字來概括:為人民服務。

抗日戰爭後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説,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___的這篇講演發表時以《為人民服務》為題,這篇文章也成為共產黨人行為準則和毛澤東思想的具體體現,在60年後的今天,重温這段歷史和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為語文教師,我更關注電影是如何表現”為人民服務”這個主題的。在這部電影中,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___就在前方即興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而這種革命的感情的傳達,既不是藉助洶湧澎湃的交響樂來烘托主題,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題材的影視作品那樣通過反覆出現的寶塔山和延河水這樣的”革命符號”來強加給觀眾,相反,電影《張思德》是樸素而寫實的,影片通過道具、佈景讓觀眾感受到大量的革命歲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氣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膠片拍攝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電影在兩場戲中也運用了色彩,一場戲是説周總理給___一把紅棗,另一場是”啞巴”為犧牲的張思德獻上一把紅棗,那把紅棗的紅色十分突出,在這裏顏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任何一種藝術,必須要把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感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帶給一個從教18年的教師的,絕不止這些。黨的十六大報告表述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謂”教育為人民服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培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教育要為這一偉大理想服務,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堅定、艱苦奮鬥、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人才。第二,讓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前進方向。要努力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積極發展高中教育,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設學習型社區,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教育需求。第三,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

總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總是代表着最優秀的傳統,最可貴的品質,隨着教育事業蓬髮展,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但不變的是教師為人民服務的本質,教師永遠是一支蠟燭,蠟燭的火焰永遠指引着前進的方向。

篇22:《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張思德》是北京紫禁城電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響樂團演奏為主的電影配樂的水準不在一般好萊塢電影配樂之下,很切合畫面的推進,抒情主題起到渲染作用,就算是拿出來單獨聽也很具可聽性,好像是一個國內作曲家的出品。導演的確有一手,拍主旋律片不只是空洞的説教,而是通過許許多多的細節,從不同的側面來反映主題、刻畫人物,有血有肉的角色不再如牆上的標語一般空洞,編劇是劉恆,同樣功不可沒。

電影採用黑白膠片,一部黑白片,這些年來除了張國師的《俺的爹爹孃娘》之外,《張思德》也算第二部了罷。黑白年代,純真年代,那些人都這麼純,那些鏡頭都這麼親切:延安燦爛的日子,經典的席地手搖織布機,再現戰士力與美的揮鐵鎬開荒秋收,純情女戰士跳着集體舞,河畔洗衣飲馬猶如《東邪西毒》裏邊劉嘉玲飲馬桃花溪的味道,魯藝裏邊跳芭蕾的女文藝兵,還有照例是自作風趣的我領導人,還有那個木訥的大齡未婚做事不吭聲的張思德,這個踹三腳也出不來一個屁的勤快好心的小矮個。

為什麼服務,為人民服務,死得其所,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精兵簡政,南泥灣359旅……熟悉的名詞,記得以前的中學語文課本的文章麼?還有歷史課本里邊的段落麼?通過《張思德》來一次懷舊,解放區的天果然是……

篇23:《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張思德——一個燒木炭的士兵,他為了掌握好燒炭的火候,不分晝夜地巡迴各窯,不怕温度高,爬到窯頂觀察煙色,正因為他這種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所以他燒出的木炭質量特別好。

張思德愛人如已,助人為樂。他用一顆愛心去關心、照顧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戰友小白去挖窯,窯洞即將挖成時突然塌方,為救小白,自已卻被埋在了窯洞裏,光榮犧牲了。

雖然那是發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來卻仍然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管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崗敬業、愛人如已、助人為樂的精神。

篇24:《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今天媽媽帶我和表哥、表妹一起看了花季雨季電影展的一部電影《張思德》。

張思德是一名解放軍戰士,他為人憨厚老實,嘴巴很笨,話非常少。他做事非常認真踏實,從不跟戰友計較。他曾經在___身邊做過一段時間貼身衞士,從來都是叫幹啥就幹啥,從不多説一句話。___説他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愛説話,同時認為他最大的優點也是不愛説話。因為張思德從不計較,嘴巴又比較笨,不會為自己爭取任何利益,因為跟他一起戰士很多都當上了大官,可他還僅僅是一個班長。

因為他燒炭的技術非常好,後來又被安排去山上燒炭。燒炭是一件很辛苦,又髒又累的活,他最好的戰友勸他不要去。可張思德認為能為老百姓燒炭取暖是一件非常值得非常有意義的事,他一點都沒有推辭就去了。一天在一座山上燒炭時,因為山土土質鬆軟,又連夜暴雨。張思德在搶險過程中因山體滑坡發生特大泥石流而犧牲了。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犧牲的,司馬遷曾説過:人總是要死的,但有些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些人死得比鴻毛還輕。張思德的死就是比泰山還重。___特別為他召開了追悼會,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

篇25:《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影片記錄在抗日戰爭後期,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張思德同志是___的勤務兵。他為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默默地奉獻。

張思德同志做事十分用心十分負職責,總是跑步完成。影片開始就是他奔跑趕回演出節目的場景,煤油燈滅了,他主動扛着戰友修好;主席開會,半途車輪胎壞了,只有換個新的才能夠,為了不耽誤主席回到的時光,張思德同志二話不説,硬是一路快跑數十里揹着一個新輪胎回到,當他趕回時我們可想而知這位老八路疲憊的程度。我頓時感慨,像這樣的老好人在此刻的社會中還有嗎?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任何索取,只是那樣用心無私地奉獻,即使有,能有多少呢?但是在當時像張思德這樣的人很多、很普通、很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他們往往不被人注意,往往也不為人所知,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中國革命鬥爭的事業。

張思德同志也很有愛心。幫一個老大娘追豬,追了一圈又一圈,可謂是拔山涉水,而且還摔了幾個跟頭;照顧一個受了刺激的孤兒;幫忙一位年事已高的老紅軍;還不辭辛苦的幫一個即將犧牲的團長約見___。我們要認識到一點,他所幫的這些人並不是跟自我有多大關係,相反,而是陌生人,也沒有任何報酬,完全只是自我的付出。

影片中他的一個老戰友是一個主任,經常説張思德心眼太死,到此刻還只是個普通戰士,而張思德卻不以為然,總是很樸實的回答,只要為人民服務,在哪都行。這個主任戰友之後為了結婚而貪污羣眾財產,被判刑一年,妻子也離他而去。為了幫忙這個主任戰友重樹信心,張思德幾次探監,幫忙戰友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並勸説戰友的妻子,最終使他們又走在了一齊。張思德總是能時時刻刻想別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替人分擔憂愁,儘自我努力解決困難。

張思德是個燒炭好手,當組織再次讓他燒炭時,他卻義不容辭的答應了。其實張思德也算個老紅軍了,像燒炭這樣的任務完全能夠不理解。但他卻説,新人燒炭不必須能燒好,燒不好延安的百姓就過沒有辦法過冬了。想法很簡單,但是他卻始終從更多人民的利益出發,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做出自我儘可能的一份力量。也就是這一次燒炭,成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片段。一天大雨不斷,張思德去巡視炭窯,由於山體滑坡,張思德不幸犧牲。張思德走了,和他生前一樣還是那樣的默默無聞。但是他那種辛勤樸實的作風就應繼續發揚。

___深知張思德的經歷,在他的追悼會上有感而發。在演講中稱讚:“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在這個演講中,___進而要求全黨進:“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必須會興旺起來。”從此,“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流傳開來,贏得了千千萬萬民眾的信任,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

如今,中國尚有八億多農民,不少農民的生活還很貧困,但是也時常聽到不少領導幹部因貪圖享樂而被判刑。可見,部分黨員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沒有經受住糖衣炮彈的襲擊,這些人早已不是合格的黨員,真正的黨員應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服務為宗旨,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篇26:關於張思德觀後感400字

電影《張思德》既沒有戰火硝煙,更沒有豪言壯語,但它通過特殊的文化語境,彌補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種東西,讓人重新思考“為人民服務”在現階段新的內涵。張思德之所以被人們銘記,在於他道德品質的平凡,平凡到每個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靈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張思德身上所表達出來的,更多是中國人骨子裏的那種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人內心中本能地湧動着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時代,作為一種精神的、價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揚的。

張思德已經犧牲60年了。60年後,這位因得到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褒揚而聞名的英雄在銀幕上再度煥發光彩,成了一面充滿着神聖和善意的旗幟,讓幾代人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得到共鳴。儘管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當人們在銀幕上重温這段紅色歷史,以現代人的眼光再看張思德時,竟然沒有一點陌生疏隔的感覺,因為張思德精神已經融入人們的心裏,成了一坐永遠的心碑!

當然,《張思德》帶來的不只是人們的深深景仰和感動,也給觀眾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敵人的殘暴統治下英勇抗爭,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同時,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無私的奉獻者,他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不計得失、任勞任怨、信念堅定。也正是這種“平凡”,讓觀眾感覺到了英雄的鮮活、真實,贏得了感動的淚花。偉大的事業,需要無數個平凡的“張思德”;偉大的時代,永遠需要“為人民服務”精神!

篇27:關於張思德觀後感400字

張思德生活在一個革命大家庭裏,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很生動,特別是張思德和他老戰友的這份感情,是以往電影中不多見的。電影《張思德》沒有曲折的情節,熱鬧的場面,黑白膠片牽出平實瞬間,穿越60載歲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衞——開荒——燒炭,艱苦的日子,平凡的崗位。出頭露面時他那麼笨拙,功名職位前他那樣淡泊。

三過草地的老紅軍,班長一當7年,一整編,又成了戰士。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裝在心中。他認保育院不幸失語的孤兒做兒子,用心血崔開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簡下來的老兵當父親,真誠的撫慰一抹晚晴。 這些都讓人非常受感動。這部影片讓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儘管一切是那麼平凡,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60年前,毛澤東主席的著名演説《為人民服務》,影響了幾代人。60年後,銀幕上的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張思德不計較個人得失,樂於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一個少説多幹的張思德,用樸實和純粹折服了周圍的人,也讓60年後銀幕下的我們肅然起敬,久久回味。張思德詮釋着崇尚的做人標準:“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 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張思德29歲的短暫人生,13年艱苦卓絕的延安歲月,正是對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的生動詮釋。張思德不過是這偉大隊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後,一串長長的名字:雷鋒、焦裕祿、孔繁森...從打江山到掌政權,從改革攻堅到加快發展,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延長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華,黨的事業也由此一天天壯大。然而,無論形勢和任務有多麼不同,都不能忘記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曾經是成就我們事業的精神動力,未來還將輝映我們漫長而輝煌的征程。

篇28:電影《張思德》觀後感700字

毛主席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的發表的精彩演講片段時時在我耳邊迴響。是啊,在60年後的今天,“為人民服務”也成為了共產黨人的行為準則和毛澤東思想的具體體現,重温這段歷史和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後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説,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

電影《張思德》既沒有戰火硝煙,更沒有豪言壯語,但它通過特殊的文化語境,彌補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種東西,讓人重新思考“為人民服務”在現階段新的內涵。張思德之所以被人們銘記,在於他道德品質的平凡,平凡到每個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靈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張思德身上所表達出來的,更多是中國人骨子裏的那種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人內心中本能地湧動着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時代,作為一種精神的、價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揚的。張思德已經犧牲60年了。60年後,儘管時代變了,條件變了,環境變了,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

當然,《張思德》帶來的不只是人們的深深景仰和感動,也給觀眾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敵人的殘暴統治下英勇抗爭,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同時,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無私的奉獻者,他樸實善良、助人為樂、不計得失、任勞任怨、信念堅定。也正是這種“平凡”,讓觀眾感覺到了英雄的鮮活、真實,贏得了感動的淚花。

看完電影《張思德》後,我覺得張思德同志是我們千萬名共產黨員中的普通一員,他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代表他本人,而是代表着所有共產黨員的行動和思想,他們都是平凡普通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的工作,聽從黨的指揮,不追求個人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始終裝着黨、國家和人民,他們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事蹟,沒有特別出色的成績,但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表現出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真正品質。這,就是我觀看電影《張思德》之後的最大感悟。

篇29:電影《張思德》觀後感700字

在中國共產黨90華誕的前夕,黨支部組織觀看電影《張思德》。看完這部影片,在支部黨員中引起強烈反響,有的説“我是含着淚水看完了這部影片;有的説,這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很受教育,很受鼓舞。

這部影片讓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儘管一切是那麼平凡,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帶給我們的是精神上的財富、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不計較個人得失,樂於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正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終身難忘。

張思德出生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參加紅軍,在炮火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紅軍戰士。張思德是一名老紅軍,在連隊英勇殺敵、當警衞忠於職守、開荒種地不怕困難、燒炭工作不畏艱險。他在艱苦的日子、在平凡的崗位,不記得失、不記名利、任勞任怨,服從黨的安排。

記得毛主席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表的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説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是毛澤東對張思德作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的最好也是最高的評價。張思德一名普通的戰士,卻成為我們共產黨人一座“永遠的豐碑”,因為他身上展現出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其實,張思德不過是中國共產黨員中的一名代表。在共產黨領導的下,為了推翻蔣家王朝,從打江山到掌政權28年的歷程中,先後有370萬革命戰士獻出寶貴生命。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同樣湧現出象張思德一樣的共產黨員: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一個個平凡的事蹟延長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華,黨的事業也由此一天天壯大。然而當今,無論時代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無論形勢和任務有多麼不同,但是我們都不能忘記共產黨求真務實,艱苦奮鬥;不能忘記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篇30:電影《張思德》觀後感700字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主席參加了一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它不僅親筆寫了輓聯,而且還發表了著名的演説《為人民服務》。這位被領袖追悼的戰士,就是張思德。幾十年間,“為人民服務”這一光輝的口號連同張思德的名字一起響徹了中華大地。

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後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戰士到安塞燒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説,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就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注意不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深有感觸:張思德是一個參軍多年到頭來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平凡士兵,但他的犧牲卻讓數萬人為之痛惜,讓一代偉人為其發表演講,讓後世人民世代敬仰。他認真負責,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他滿懷愛心默默地為人奉獻,為受刺激的孩子帶去一份慈父之愛,為年老體弱的老兵送去一份親子般的關心;他任勞任怨,被調去做最苦最累的燒炭的活兒,他也同樣全心全意地做好;他信仰堅定,當戰友因貪污被判刑,他憤怒、痛心,斥責過後還是對戰友深深的關愛,戰友服刑期間他曾多次去探望,並想方設法鼓勵戰友振作起來,重新做人。張思德用自己平凡的雙手,去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我們也應這樣,用平凡的雙手承擔起建設祖國的大任。我相信,只要勤奮、無私,平凡的人也將成就偉大的人生。

篇31:電影《張思德》觀後感700字

想必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第一次聽説張思德這個名字是在國小的語文課本中,當時還懵懂的我們,除了知道他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犧牲的好戰士外,似乎並沒有更多的感悟,可能對“為人民服務”這句話都不能理解的透徹。隨着自己的長大,雖然又陸續的接觸到更多有關張思德的故事,但畢竟體會不那麼的深刻,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了影響。

就在幾天前,我有幸觀看了張思德同志的同名電影《張思德》。作為思想已相對成熟,並且身為共產黨員的我,這次,張思德同志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觀看之後,我也做了長時間的思考,為什麼如此平凡的一生卻能給我們帶來如此大的心靈震動;為什麼我們有如此好的條件,卻不能在平凡中創造出非凡。我覺得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沒有一個堅定地信念去做好一件事,並且會不會僅以自身的利益去衡量這件事的價值。

張思德同志只是中國共產黨員中平凡的一員,為黨為人民做着平凡的事。但就是這樣一種永遠服從黨的安排,永遠為黨奉獻而不求索取的精神,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他參加了長征,隨後被調到中央軍委警衞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張思德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準確無誤;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採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工作繁重且艱辛,特別是開窖取炭最為艱辛,窖裏悶熱不説,取炭時沒有任何防護工具,但就是這種最髒最苦的活張思德總是搶在最前頭。最終經過三個月的苦戰,他們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他又隨警衞營來到了南泥灣開荒,不僅帶領全班戰士完成了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還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裏步行,長距離送信,積極完成通訊任務。等等這些我們看似枯燥平凡的事,如果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好的,這也正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地方。

想想現實中的自己,張思德確實給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很容易使自己在實現某一目標的道路上模糊了對既定目標的認識,這樣會使做事的動力降低,做事的質量下降,從而蹉跎了時光。結合自己,有時做一件事會虎頭蛇尾,剛開始時由於好奇心總會有很大的動力,但隨着困難的增多和好奇心的減少,做事的動力減低,效率降低,做事週期拖長。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正是在做事過程中沒有一個能隨時督促自己的堅定信念。我們應該隨時懷有一個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的信念,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和打擊都不能低頭,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最好的結果。另外,有時自己在被吩咐做一件事時,總會先考慮這件事對自己的價值會不會很大,如果不大則會在心裏上輕視它,直接導致這件事做不好。我想張思德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給自己分配了什麼事,都要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把它做好,而不能總講條件和回報。這是我觀看《張思德》後的一點感悟。發現了自己的缺點並找到了原因,我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努力克服這些缺點,時刻向優秀的共產黨員看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r3n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