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百鳥朝鳳》有感(精品多篇)

觀《百鳥朝鳳》有感(精品多篇)

觀《百鳥朝鳳》有感(精品多篇)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一

劇末,天鳴的嗩吶聲中,焦三爺轉過身子,緩緩離去……

是讚許?是滿意?是欣慰?是惆悵?是無奈?

無從得知。

無論如何,總歸是要走的。

應該也罷,不應該也罷;決絕也罷,留念也罷。

對於天鳴來説,失去的不僅僅是師父,還有一干師兄弟:斷指的斷指,咳嗽的咳嗽,打工的打工……而他,在成全了妹妹和師弟的兩情相悦之後,年近三十仍然未娶,如何傳承香火?如何養家餬口?

不能傳承的,不僅僅是香火,還有技藝。當初,他也罷,藍玉也罷,是擠着去磕頭拜師的,如今呢?電影沒有説。或許説了的,繁華城市的街頭,嗩吶藝人面前叮噹一響的硬幣聲直刺人心。

或許,還是有希望的:文化局的傅正局長親自上門要求錄製嗩吶演奏。有希望嗎?我想到了《二泉映月》。

很悲觀,是吧?這也是買票前俊大哥建議我不看的原因之一:“《百鳥朝鳳》原本是支歡快的曲子,而這部電影太悲涼了,讓人看不到希望。”

的確,很早就想看了,一直沒有時間。昨天下決心看,開始買票出了問題,但是,即便是在開映前不久,偌大的電影院裏也就坐着不到兩位數的人。比之同時上映的《美國隊長》《憤怒的小鳥》等商業片,的確太寒磣。我要檢討,我先看的《美國隊長》,其間睡了一段時間。

悲涼是肯定的,散場後,站在空蕩蕩的放映廳內,久久不能回神。爾後隨手翻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一天18次點擊。想到了之前友人的追問:“你的公眾號是給誰看的?孩子,家長,老師?”我一時語塞,好像都是,想了想説:“家長。”她笑:“還不如掙稿費。”是呀,想當初每年萬元稿費時,從不覺得文字的艱難。如今每天艱難地公眾號之後,看閲讀量,除了悲涼,還是悲涼。想到這個問題之後,又點開了幾個覺得品質挺高的教育公眾號,如新教育網師等,也就幾十的閲讀量。問對教育,情何以堪?

又想起了那句話:這個世界會好嗎?

因為,失去的,不僅僅是嗩吶。

查姓村長去世,兒孫有錢,而求不得一曲《百鳥朝鳳》,雖然他們家不差錢,可是,焦三爺説:“這不是錢的問題。”想起了一段網絡追問,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呢?你能堅守到幾個零?!倘若能堅守的,大概也要被扣個“食古不化”“不能與時俱進”的帽子罷?亦或是神經病?!在“利”面前,還有多少人能堅守底線?比如,還有多少老師在為了孩子、為了夢想做教育?前兩天與友人閒聊説到:“絕大多數老師剛從校門出來時,是想着做一個神聖的人民教師的,但是,最終大多選擇了屈從,爾後就變成了順從,最終成了教育無人性化的幫兇。為甚?模式很簡單,教師中,一部分所謂頭腦靈活的,當上了領導,然後理所當然地評上了什麼特級等等,然後這部分人回頭再來領導老師,還有什麼正事能幹出來?”最近的例子,請看某教育廳的發言人。

與此同時,失去的還有信仰、誠信……

商品大潮之後,似乎,除了錢,什麼都不要了。

可是,只有錢,還能做什麼呢?

如此,打住。

再聽一曲《百鳥朝鳳》,想想。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二

“百鳥朝鳳”沒那麼簡單

《百鳥朝鳳》是嗩吶名曲。然而,它並不僅僅是一支曲子那麼簡單。據影片主演陶澤如介紹,《百鳥朝鳳》原是歡快的曲子,常被用於鄉間結婚喜事。然而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吳天明導演將其改成了哀曲,變得深沉莊重。一般情況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為他吹《百鳥朝鳳》。這首曲子,承載的是對人生的評價。”

正如黃建新導演所評價:“吳天明用‘一個年輕生命的成長’與‘一個生命的消亡’交叉來表現了一種精神世界。這個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類的。電影到了這個份兒上,才是真正的大師。”

輾轉兩年,上映不易

20xx年吳天明導演離世後,因為缺乏宣發費用等原因,《百鳥朝鳳》被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吳天明導演的女兒吳妍妍四處奔波,直到遇見了著名製片人方勵。“我讓方勵老師看了《百鳥朝鳳》,他看完之後背過身去,半天沒有説話,等他轉過身來,滿眼都是淚水。然後他問你缺什麼,我説缺資金,我現在沒有足夠的錢來做這件事。方勵老師説你缺多少錢我給你補多少,一定要把這部電影推出去,哪怕頭破血流,也要為了這部電影跟市場打一仗。讓觀眾都看到吳天明導演這麼好的一部作品,這樣我們才對得起這位藝術家。”

對此方勵表示,《百鳥朝鳳》是“電影中的電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動落淚,因此毅然決定親自帶領“志願者”隊伍,集結社會各方力量與業內同仁,為電影推廣盡其所能。

於是,在《百鳥朝鳳》製作完成的兩年之後,這部影片才終於得以跟觀眾見面。

“大半個中國電影圈”自發力挺

作為吳天明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百鳥朝鳳》在整個電影圈和業內得到了前所未見的支持。近百位志願者不辭辛勞,為電影推廣盡其所能。全國九大影業發佈聯合聲明,為影片發行保駕護航。張藝謀、徐克、黃建新、陳凱歌、賈樟柯、張一白、韓寒、黃健中、謝飛、何平、張揚、管虎等多位著名導演齊聲 應援,義氣相挺。

著名導演賈樟柯認為:“《百鳥朝鳳》表現出對文化本身的‘在意’,這個時代在意這樣事情的人不多了。只要看五分鐘,就會被這部電影打動。”著名導演黃建新看完《百鳥朝鳳》後大力推薦:“這部電影包含着天明導演對生命的體會,對理想的堅持,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靈魂的拷問。影片大情大愛,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淚看完的。這部電影富有魔力,你看了,會影響你的人生……”

奧斯卡金像獎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傾力推薦

曾執導《憤怒的公牛》、《出租車司機》《無間道風雲》等片的奧斯卡金像獎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對《百鳥朝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盛讚吳天明是“一位電影界真正的巨人”。

馬丁表示:“吳天明先生是一位非凡卓越,有膽識的人,他一直在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對自由的信念。實際上,我認為他始終相信這兩者是共通的,而我和他有着相同的信念。吳天明先生給予了所有的人,給予了全世界不尋常的寶貴的東西。如今,在這位藝術家離世的兩年後,《百鳥朝鳳》終於要在中國上映了,我強烈建議大家珍惜這次機會,到電影院觀看這部優秀的電影。”

國外巡展,獲獎無數

《百鳥朝鳳》在國內公映之前,已經參展過許多國際電影節,並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大獎”、法國tours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電影節中成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處,皆獲極高評價。

匠心傳承,時代風骨

《百鳥朝鳳》講述的是在當下民心浮躁的時代裏,對匠人精神的傳承,不被現實折服的任性,以及追求理想的執着。正如影片主演陶澤如所説:“《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中,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多的是德,是風骨氣質,是堅守信念的精神。”方勵也表示:“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種意境。不管外界多麼喧囂浮華,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堅持,這是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三

感謝有情懷的電影人方勵先生,正是他在直播平台面對鏡頭的悲壯“下跪”,跪求院線經理多為電影《百鳥朝鳳》排放映場次,才引發了網絡媒體的密集報道,我才有幸看到了這麼一部佳作上映的消息。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20xx年去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為導演去世後缺少宣傳發行資金,直到方勵先生義務接手宣傳發行工作,這部影片才得以在今年月6日上映。吳天明導演是中國影壇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傑出代表,他發掘支持了張藝謀、黃建新、顧長衞等對中國影壇極具影響力的第五代導演,他執導的影片也蠻聲海內外,屢獲大獎。

於是,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破例因為看電影向家人請假,週六傍晚到影院。

八百里秦川一道道彎,五千年華夏一隴隴田。鄉土記憶、鄉村化、民俗傳統、化傳承是這部影片的關鍵詞。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傳統鄉村的自然生活場景,看到了風景如畫的田園、很通人性的“妞妞”、孩童玩耍的鞦韆、如夢如幻的螢火和充滿鄉野氣息的語言,看到了德與才的`終極對決,看到了父親對兒子信任的力量,看到了師徒之間的深情厚誼,更看到了鄉村化和民俗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傳承困境。

這讓我想到陳道明先生在北京衞視《傳承者》節目中“發飆”時講的一段話,想到了陳道明先生給小演員們帶的感動,給現場嘉賓和觀眾帶的洗禮;這也讓我想到了電影《洗澡》中隨着城市發展而被拆掉的大澡堂,想到了大澡堂常客們對沒有大澡堂的心灰意冷,還有兩位老爺子的三輪車穿行在拆遷瓦礫間的畫面。

化是人類明發展的階梯,化是人類社會沉澱的智慧,化也是一個民族的標籤。化會隨着社會不斷髮展,而化也需要我們傳承。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我們不可能真正瞭解所有的化現象,而我們不能因為不瞭解就忽視了化,忽視了在社會發展中對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遊天明一班人吹嗩吶,對面西洋樂隊是長號架子鼓加摩登女郎,這是影片中最大的戲劇衝突場景。在這個場景中的遊天明想不明白,接受不了,伴着長長的耳鳴聲,他捂着耳朵蹲在地上。

遊天明的耳鳴,是吳天明導演給我們當下的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敲響的警鐘。化不在,民族何在,你我又何在?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四

《百鳥朝鳳》是流傳於魯、豫、皖等地的優秀民間嗩吶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鳥鳴之聲,所以得名。

電影《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逝去的故事,而終於公映的那天,來自一位逝去的導演。

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既是對這一中國民俗唱哀的輓歌,又是在自己生命歷程的終點處畫下的一個句號。

電影中的嗩吶,以“班”的形式遊動着演奏,誰家有紅白之事,嗩吶班子便替他們吹奏一場,紅事不多,白事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貴,吹奏的陣勢就越是高級,二台,四台,八台,所謂《百鳥朝鳳》,便是為最為尊貴的死者準備的曲目。排擠過他人的,即便是任職四十年的村長,也擔不起這首曲子;為民獻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軀,也要為他奏完此曲。

老一輩質樸而又純粹的價值觀念,就這樣融入了嗩吶這一民俗音樂之中。

因為提攜過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吳天明在圈內還享有“中國隊長”的稱謂。當“中國隊長”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美國隊長3》,《百鳥朝鳳》全國排片率僅略高於1%,三天票房才150萬元。然而豆瓣評分從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漲趨勢。同時,貓眼電影評分9.5,格瓦拉電影評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電影中均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許多影評人、電影類公眾號紛紛自發撰文為影片宣傳推廣。

事實上,《百鳥朝鳳》在國內公映之前,已經參展過許多國際電影節,並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大獎”、法國tours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優秀作品獎、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電影節中成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處,皆獲極高評價。

所以文藝片畢竟不是商業電影,沒有必要用票房來證明片子的價值和意義。讓觀眾認識、瞭解、熟悉,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吧!

看過電影的觀眾讚不絕口:“影片真的很不錯,看了其他人的評論,有人説那麼高的評分有可能嗎,我覺得沒什麼不可能,進了影院去看它,絕對值得高分。”

更有觀眾表示:“影片一開始我就想掉眼淚,看着看着到後面就情不自禁哭的稀里嘩啦的,紅腫着眼睛從影院出來。” “我覺得這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完全出乎我的預期,從開頭到結尾,每一段情節每一個鏡頭都在訴説這部電影的高超與珍貴。”

從專業影評人到普通觀眾,所有平台和觀影人羣都對一部電影如此高度好評,實屬罕見。

這不免讓我感覺,莫非又是一次以情懷為賣點的影片?

電影20xx年就拍攝完成,直到現在才得以上映,寥寥千人的評價也許並不夠客觀,但足以證明這部電影值得尊敬。

電影沒有偶像明星,沒有自帶IP的故事,也沒有震撼的視覺效果。

故事很老套。講了一箇舊東西,“嗩吶”。一個父親,從小時候就喜歡嗩吶,卻苦於沒有天分,所以把希望都寄託在自己兒子身上,於是千辛萬苦送兒子去拜師。

兒子跟着師傅練功,結果和父親一樣,沒有天賦,偏偏這時候來了一個天才國小弟。國小弟學得快,學得好,但最後,卻慢慢厭棄了嗩吶這個老東西,反而是沒天賦卻真心愛着嗩吶的小子堅持了下來。

他學成出師,卻發現世道變了。西洋樂隊當道,他一生所學無法餬口。但他還在堅持。當初送他去學嗩吶的父親,卻也不再以他為榮,反而嫌棄他無法賺錢。

曾經深諳於心的信仰,逐漸倒塌。師傅也死了,他在師傅墓前吹百鳥朝鳳,那個時代就這樣不聲不響,安靜謝幕。

不知道諸如此類的安靜謝幕,融着多少人過去的青年熱血,一生堅守,有多少故事多少生命和那些淡出我們記憶的老手藝一樣,悄然流逝。

豆瓣網友@山水煙花 説:

傳統的匠藝化作一紙冷冰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有太多的遺憾;

失傳的獨門絕活成為歷史書頁上的記載藴含了無盡的惋惜;

不再有年輕人願意繼承衣缽扛住無雙鎮嗩吶的最後一脈;

這一刻,《百鳥朝鳳》已成絕響,街坊巷陌再無迴音。

是否傳統文化正在沒落,是不是早已沒有人記得?但仍有人堅守着,有人傳承着,有人喜愛着,不會滅亡,因為它在很多人心裏活着。

這不是一部商業片,就像電影中焦三爺酒醉之後説:“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這部電影,導演吳天明也不是拍給別人看的,是拍給自己,卻也最終真的成為他人生的最終註腳。

吳天明在《百鳥朝鳳》拍攝片場

很多人怕是都不認識吳天明,所以自然不懂,為什麼一部"土"片子,會引來電影圈無數大咖站台。

在電影首映禮上,謝飛、黃建中、和平、張揚和管虎,幾代中國導演分別回憶了已經逝世的吳天明,有關於藝術價值的肯定,有關於慧眼伯樂的讚美,也有生前動人故事的追思。

多年前,《天井》是張藝謀首次主演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讓張藝謀屢獲影帝,還讓中國電影導演首次獲得國外A類電影節獎項。

最後放上豆瓣網友@陰燈 的一段評語:看電影,其實也是個尋根的過程,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太急於求成,以至於勾勒出的圖景完全是一副光怪陸離的浮華表象,太輕,能給觀眾的充實感便不多。《百鳥朝鳳》能給你什麼呢?也許你對嗩吶甚至是音樂都不感興趣,也許你對民俗甚至是文化也無心過問,但至少,這部電影能讓你強烈的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即便不是中國的、老一輩的,也必定存在着某樣東西,值得你傾力去傳承,去保護。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五

第一次看到《百鳥朝鳳》這部影片,相信大家一定不會把“嗩吶”聯繫起來。可就是這部看似平常的電影,讓我得到了難以言説的感動與啟迪。

本劇是吳天明老先生所導演的最後一部作品。在黃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村莊裏,打偶離不開嗩吶。而這其中,焦師傅又是嗩吶將中的佼佼者。一天,他收了一位叫遊天鳴的徒弟,把畢生所學教授與他,終於,天鳴成為了班主。但是,隨着世道變化,村莊裏洋樂隊掀起了一陣風潮。而嗩吶,卻沒有了立足之地。焦師傅也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此時,文化局的局長想讓天鳴吹一段嗩吶,把嗩吶劃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到大城市的他,是否會動搖吹嗩吶的決心呢?為何叫“百鳥朝鳳”?起初,我也有這樣的疑問。原來,在辦喪事時,平庸的人只能吹兩台,中等的人吹四台,上等的人可以吹六台。而只有最德高望重,品行好的人,才配吹“百鳥朝鳳”。最令人感動的是在結尾,焦師傅去世了,他生前,曾要求天鳴在死後給他吹四台。而真正在焦師傅分墳前,他吹起了“百鳥朝鳳”。恍然中,焦師傅彷彿在黃昏裏漸漸行遠。而我,似乎聽到了嗩吶所召集來到千千萬萬只鳥兒,撲打着翅膀,圍繞着焦師傅,伴着清脆的鳥鳴, 在黃昏裏,漸漸行遠。

看完影片,我早已泣不成聲。看似它講述的是一個有關嗩吶的故事,實際上,是反應如何才能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洋流潮”所佔據的今天,是否會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聽聽中國的特色音樂?希望在將來,“百鳥朝鳳”不只是,一個傳説。.。.。.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六

感謝有情懷的電影人方勵先生,正是他在直播平台面對鏡頭的悲壯下跪,跪求院線經理多為電影《百鳥朝鳳》排放映場次,才引發了網絡媒體的密集報道,我才有幸看到了這麼一部佳作上映的消息。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20xx年去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為導演去世後缺少宣傳發行資金,直到方勵先生義務接手宣傳發行工作,這部影片才得以在今年5月6日上映。吳天明導演是中國影壇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傑出代表,他發掘支持了張藝謀、黃建新、顧長衞等對中國影壇極具影響力的第五代導演,他執導的影片也蠻聲海內外,屢獲大獎。

於是,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破例因為看電影向家人請假,週六傍晚來到影院。

八百里秦川一道道彎,五千年華夏一隴隴田。鄉土記憶、鄉村文化、民俗傳統、文化傳承是這部影片的關鍵詞。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傳統鄉村的自然生活場景,看到了風景如畫的田園、很通人性的妞妞、孩童玩耍的鞦韆、如夢如幻的螢火和充滿鄉野氣息的語言,看到了德與才的終極對決,看到了父親對兒子信任的力量,看到了師徒之間的深情厚誼,更看到了鄉村文化和民俗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傳承困境。

這讓我想到陳道明先生在北京衞視《傳承者》節目中發飆時講的一段話,想到了陳道明先生給小演員們帶來的感動,給現場嘉賓和觀眾帶來的洗禮;這也讓我想到了電影《洗澡》中隨着城市發展而被拆掉的大澡堂,想到了大澡堂常客們對沒有大澡堂的心灰意冷,還有兩位老爺子的三輪車穿行在拆遷瓦礫間的畫面。

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梯,文化是人類社會沉澱的智慧,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標籤。文化會隨着社會不斷髮展,而文化也需要我們傳承。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我們不可能真正瞭解所有的文化現象,而我們不能因為不瞭解就忽視了文化,忽視了在社會發展中對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遊天明一班人吹嗩吶,對面西洋樂隊是長號架子鼓加摩登女郎,這是影片中最大的戲劇衝突場景。在這個場景中的遊天明想不明白,接受不了,伴着長長的耳鳴聲,他捂着耳朵蹲在地上。

遊天明的耳鳴,是吳天明導演給我們當下的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敲響的警鐘。文化不在,民族何在,你我又何在?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七

因為在音樂書中接觸到了嗩吶,所以特地找了一部關於嗩吶的影片,以下是我的觀影感。

《百鳥朝鳳》是一部文藝片,是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在但是同期上映“來勢洶洶”的商業大片面前,它顯得形隻影單。昨日觀影,偌大的房間裏只有我一個觀眾,更覺出它與我之間的落寞。

電影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耀眼的明星,有的只是從細微之處平實鋪陳,卻令我感受到了滾滾而過的時代車輪,以及車輪傾軋之下的無奈、悲涼與迷茫。觀影后從昨日到今天心緒仍久久難以平復,彷彿內心最深處有某些東西被撩撥。唯有靜靜思索梳理,方能消化平復。

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心懷熱血。影片表現了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裏,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電影以嗩吶匠的起落興衰為視角,反映了時代的更迭和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在大環境的變遷之下,個人的選擇也由此不同。有的堅守當初的信念與選擇,有的迫於現實不得已放棄初心,有的在變革中重新尋找發展機會,有的伺機推倒重來乘亂突圍。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何去何從,各自權衡。就人的選擇和行為,在大眾缺乏一個相同的評判機制時,爭議就隨之而來。這種不合時宜的堅持,可取抑或不可取?可能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同,它也許無關是非,而關乎信仰。

在此我便不做多的解釋了,影片很好,值得去看。

記住“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八

《百鳥朝鳳》是流傳於魯、豫、皖等地的優秀民間嗩吶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鳥鳴之聲,所以得名。

電影《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逝去的故事,而終於公映的那天,來自一位逝去的導演。

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既是對這一中國民俗唱哀的輓歌,又是在自己生命歷程的終點處畫下的一個句號。

電影中的嗩吶,以“班”的形式遊動着演奏,誰家有紅白之事,嗩吶班子便替他們吹奏一場,紅事不多,白事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貴,吹奏的陣勢就越是高級,二台,四台,八台,所謂《百鳥朝鳳》,便是為最為尊貴的死者準備的曲目。排擠過他人的,即便是任職四十年的村長,也擔不起這首曲子;為民獻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軀,也要為他奏完此曲。

老一輩質樸而又純粹的價值觀念,就這樣融入了嗩吶這一民俗音樂之中。

因為提攜過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吳天明在圈內還享有“中國隊長”的稱謂。當“中國隊長”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美國隊長3》,《百鳥朝鳳》全國排片率僅略高於1%,三天票房才150萬元。然而豆瓣評分從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漲趨勢。同時,貓眼電影評分9。5,格瓦拉電影評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電影中均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許多影評人、電影類公眾號紛紛自發撰文為影片宣傳推廣。

事實上,《百鳥朝鳳》在國內公映之前,已經參展過許多國際電影節,並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大獎”、法國tours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電影節中成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處,皆獲極高評價。

所以文藝片畢竟不是商業電影,沒有必要用票房來證明片子的價值和意義。讓觀眾認識、瞭解、熟悉,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吧!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九

今天,我去看了影視界內一位真正的巨人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它講的是一位父親,夢想成為一名嗩吶匠。當時不管是紅白喜事都得請嗩吶匠,所以在當時那個年代,嗩吶匠是一個既令人尊重,又十分賺錢的一個職業。可夢想歸根結底也難以變成現實。於是,他把這個希望寄託給了他的兒子(天明)。在他的苦苦央求下,焦三爺終於答應收下他,可三個多月過去了,他還嗩吶的影子也沒見着,反而新來的一個徒弟(藍玉)卻已經開始學吹嗩吶了。天明一怒之下回了家,可回到家的天明走到哪裏都能聽到父親曾經驕傲地向父老鄉親誇耀他,於是,天明又決定回去認真向師傅學習。有一次出去,突然着了火,天明不顧自已的安危,衝進火場,卻只搶到了藍玉的嗩吶,而自已的嗩吶卻被燒為灰燼,師傅見了對天明失望至極,可後來才知是天明為了幫藍玉搶嗩吶才耽誤了搶自已嗩吶的時間,於是,他決定將焦家幫傳給天明,將藍玉逐出師門。後來,嗩吶漸漸被淘汰了取代而來的都是西洋樂器。一次師傅出工,可吹着吹着卻吐了血,經檢查為癌症晚期,師傅讓他把牛賣了,天明以為師傅賣了牛為自已治病,可他錯了,師傅是為他買了一套新的嗩吶。焦三爺走了,在墓前,他的碑上只刻了六個大字:嗩吶王----焦三爺。

這部電影最令我感動的是焦三爺賣牛買嗩吶。焦三爺明知自已得了病,不久將於人世,卻將他家最值錢的牛給賣了給天明買嗩吶。那捨己為人的精神令我感動,讓我熱淚盈眶,不禁流下了眼淚。

這部影片表達了焦三爺與天明之間濃濃的師徒感情,天明與父親的父子情及與藍玉的兄弟情。

風中,只留下那塊刻着:嗩吶王---焦三爺的墓碑在孤零零地立着。

觀《百鳥朝鳳》有感 篇十

在上映之初就,就急忙的去看了《百鳥朝鳳》,因為覺得它在院線一定命短,怕失去了在電影院內觀賞的機會。看完本來並無太多感想,可前幾天突然看到了影片的製片人下跪求排片的新聞,反響很大,票房逆襲,這才努力提起精神,好好思考一下這部電影。先説那天去看電影,因為在下跪事件之前,所以在買票的時候發現排片率的確非常可憐,大多數影院一天只有兩場,分別排在大早和半夜。因為本片是有曲江投資,所以西安有兩家曲江旗下影院都給予了全天排片的待遇,這才順利的去看了電影。令人意外的是,與想象的不同,影廳內入座不少觀眾,人數甚至多於之前看《荒野獵人》了。

我之前並不瞭解吳天明,也不瞭解第四代導演,但對於能看到這樣的作品感到很難得,尤其在現在浮躁的大環境中,更覺得難能可貴。不過看完之後,電影給我的感覺,如同片中的嗩吶匠人一樣,顯得過於“老派”,老派的劇本、剪輯、和手法,還有那關於正付局長的笑料,甚至特效都做得很老派。在這個時代,這部電影就像片中的嗩吶一樣,是匠活,但格格不入。

在影片中,每到了吹奏嗩吶的場景,電影就採用背景音樂配合演員表演的形式,對比起《爆裂鼓手》中實拍的演奏場面(雖然有很多替身鏡頭),顯得毫無力度,不過焦三爺醉酒時獨自吹奏的戲,倒顯有些味道,當然這與演員的表演也有很大關係。片中一直在強調的曲子“百鳥朝鳳”,經過前半部分的渲染讓人很是期待,最後終於吹奏“百鳥朝鳳”時,我卻失望的發現演員的動作與背景音樂甚至不能很好的合上節奏,十分出戲,最後也未能聽完全曲。在師徒關係處理的方面,有些地方我也覺得不算合理,雖然焦三爺説他之所以給主角傳授“百鳥朝鳳”是看到主角扶起父親時的眼淚,但在其中我並不能很好的能體會到這種心情,很多地方更會感到“因為遊天鳴是主角,所以他才能這樣”的心理。總之,導演在這方面的處理就像之前所説的“老派”,現在看來,都顯得有些勉強。

全片的表演最出彩的必然是出演焦三爺的陶澤如了,他把焦三爺嚴厲不失温情,頑固而又執着守衞着傳統文化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導演也通過了這個角色,訴説了自己的擔憂,這是對未來,對傳統文化甚至對電影的擔憂,並且是很絕望的。影片結尾並沒有給嗩吶人留下任何希望,焦三爺看似德高望重,最後為他送行的卻只有主角一人,就連尋常的四台八台,也沒法湊齊。主角一人苦苦的堅守着嗩吶,焦三爺的確沒有看走眼,但他又能在這洪流中堅持多久,如果順應劇情發展到現在(20xx年),主角又會變成怎樣呢。傳統文化的衰退,是悲哀,也是必然。文化是要順應時代的,否則無法在歷史長河中生存下來。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多都是在漫長的農耕文化中發展而來,儀式感較重,揹負着人們對於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吃飽穿暖這樣的美好期許,而在當代社會,除了外來文化的衝擊,對於擺脱了農耕文化的人們,那些簡單樸素的需求對於我們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失去了儀式感的嗩吶聲,也註定會慢慢被人遺忘,以後也許只能在片中提到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或者民俗演出中才能聽到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師孃這個角色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第一次見到小時候的主角給他遞水的樣子,半夜送食物的樣子,像主角師弟告別時微微揮手的樣子,的卻是是那種陝西農村女性性淳樸善良的形象,讓我想起了已經去世的姥姥,感覺很親切。其他的角色,相比之下就表現平平,出演童年時期的小演員的有些靈氣,但主角長大之後,卻比較木訥,表演顯得刻意。片中還有一處應該西安人才能發現的穿幫,如果沒記錯的話,主角去西安應該是在1992年,這時在一個拍攝鐘樓的鏡頭出現了鐘樓地下通道的出入口,而鐘樓地下通道應該是在20xx年左右建成的。説實話這是一個無關緊要細節,但我還是認為在一部導演是陝西人並且又有曲江參與的影片中,這種情況不該出現。

總的來説,《百鳥朝鳳》值得一看,雖然它沒有我之前預期的那麼好,但也談不上失望。昨天看到在下跪事件之後,《百鳥朝鳳》的票房已破千萬。老實説,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可憐營銷,哪怕這的確是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擔憂而下跪。一身傲骨,就像片中嗩吶班和洋樂隊衝突時一樣,不僅打不過別人,連嗩吶也折掉了,吳天明導演泉下有知的話又會作何感想呢。但從結果來看,這一跪又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人們也似乎也開始從無盡的娛樂中清醒過來,紛紛關注起了這讓人無法輕鬆的嚴肅電影。對此,我覺得這也只是眾人一時熱潮擺了,過不了多久,這些擔憂的言論就會從朋友圈、微博裏消失。而真正的情景,則更有可能是最近看的另一側消息:今年北京電影節上,塔科夫斯基的電影票全部售罄,可在觀影時,觀眾紛紛抱怨看不懂,睡着,或是用手機查影評。如果變成這樣,我覺得還不如讓這些電影少些關注,去讓真正熱愛電影的人,有機會看到看到那些優秀的作品,而不是淪為讓人去裝腔作勢的資本。當然,《百鳥朝鳳》和上述情況也不一樣,首先我不會説它是一部文藝電影,這些年“文藝”承載了太多不屬於它的意義,《百鳥朝鳳》只是一部普通的電影,和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它沒有先鋒的實驗態度,也想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它只是不想逗你笑,也不想讓你爽,想嚴肅地去講一個故事罷了。

如今,《百鳥朝鳳》受到了很多關注,排片率大增,票房也變得很可觀。但這真的是一種慘勝,是由導演的去世以及製片人的下跪換來的,更不提前期還有眾多明星賣力推廣,甚至我覺得《百鳥朝鳳》此時已經承載了超出電影素質本身的讚譽,與之前的無人問津相比,真讓人哭笑不得。如果説一部電影,或是我們的傳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人銘記,那我想它還是會在時間長河中,慢慢被我們遺忘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4wq3v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