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九年級的柴靜看見的觀後感

九年級的柴靜看見的觀後感

九年級的柴靜看見的觀後感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可以讀完,這也許得益於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柴靜看見的觀後感,請您閲讀。

柴靜看見的觀後感1

這是一個關於故鄉、環境、經濟、降的故事。柴靜講述的是臨汾,我卻想到自己的家鄉。

小時候家裏有一個燕子窩,早上常常被鳥兒叫醒。課本上説四季變遷,鳥兒會南北遷移,家裏的燕子真的是春天來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們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個像我家這樣的房子呢?後來去外地上學,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那些燕子再也沒有飛回來。

小時候很喜歡冬天,因為冬天經常會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學的時候,從家門口開始攢一個小雪球,然後就在地上滾雪球,一邊走一邊滾,等到了學校,正好可以滾出一個雪人的頭。每次下雪就會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歡拿一些樹枝插在雪人身上,一個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滿目瘡痍,那時候的自己真是邪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雪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記得有一年都沒有下雪。

小時候上學的路是一條土路,每到下雨的時候就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雨過天晴之後,地面的表層會被曬乾,硬梆梆的,但是下邊還是濕濕的泥,走上去軟綿綿的,彷彿騰雲駕霧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時候表層比較薄,太過用力就直接踩到泥裏去,那就回家等着媽媽罵吧。後來那條路變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樣好走,但是汽車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差。整條路上瀰漫着一層灰黃色,汽車過去,是難聞的尾氣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隨意的跑來跑去,現在要小心各種車輛,有時候想要走到馬路對面都要等個十幾分鍾。

柴靜説,臨汾很多地方因為挖煤地下都已經空了。我聽別人説,我們那裏因為挖鐵也空了,國道上好多塌陷區的提醒標誌。

柴靜説,臨汾的地下水已經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在河裏玩,沿着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個下午,而現在那條河已經又黑又臭,靠近一點就噁心的想吐。

柴靜説,臨汾有在加強環保,但是效果不怎麼樣。我看到周圍的工廠從冒黑煙變成冒白煙,但是大的工廠越來越多,整個城市的天越來越黃。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複雜的原因,指責誰或者懲罰誰,都不見得有意義。我更加明白自己無法改變家鄉所發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離,逃得遠遠的。

第一次來到深圳,就喜歡上這個綠綠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空氣可以清新,一雙鞋可以穿一個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親人,想起那些我記得或者不記得的同學,我想起那片灰黃的天空,那撲面而來的塵土飛揚。我也常常想起小時候那漫天的鵝毛大雪,如此的美麗動人。

柴靜看見的觀後感2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於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裏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10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於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對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曾經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着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後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看見》讓我們有機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麼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見》還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積極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麼一直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於質疑並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幹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着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餘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並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並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並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寫的作者10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曆程也相當精彩,對於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於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着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蜕變或是來自於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今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起成長着,以她的視角審視着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曾經。“《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知道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這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後,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譭譽參半。但她並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迴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後,《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書籍內容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穫豐富,也希望這份收穫今後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意義的啟示和指引吧!

柴靜看見的觀後感3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我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裏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着自我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我,不斷正視自我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絃,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説出:“我明白我能到達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我,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向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我,看到過去,此刻,未來的自我。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一樣,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麼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以前,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裏,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我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説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説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説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透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理解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瞭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敍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瞭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應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明白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職責約束自我,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着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好處。也讓我明白,在自我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瞭解了社會最保密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那裏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最後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我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裏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此刻各種假報道氾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應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我的信仰,有自我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我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閲歷的侷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到達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我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説: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我為什麼出發。

柴靜看見的觀後感4

很喜歡柴靜的《看見》,讀此書,就好像看見一個女子的成長過程,從無知無畏的年少輕狂,到理解了解後的從容淡定;從初出茅廬的鋒芒畢露到而立歲月的內斂恬靜;從自以為是、過於用力的自我到冷靜自省、客觀自然的大我,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誇大和説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如此深刻。

讀書的過程中,看見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和情緒、很多不約而同的體會和表達,還有一些我自我心裏有但是卻被她説出來的通透。

比如她説“最練人的都是遭遇戰”,從我自我走過的路來説,這一點感同身受。剛剛畢業到第一個工作單位,強手如雲,分配給我一個師傅,甩一個任務過來:要用我從來沒有用過的C在UNIX下寫一個財務報表程序,要求帶界面操作,C/S結構,客户端和服務器端包括TCP/IP通信都自我搞定,甚至師傅帶我見過一次用户以後需求也自我去和用户討論確定,需要什麼資料能夠列清單請師傅幫忙,但教你怎樣寫,沒門。就這樣明白了自我不懂的如此之多,明白了數據庫理論、操作系統理論、網絡理論但聯繫實際如此之難,明白了現場應對用户説出“不”字有多麼需要智慧和勇氣,初生牛犢不怕虎,反正一個人在北京無牽無掛,辛苦也不怕,下班了不回宿舍,憋了一口氣,所有工作時光、業餘時光都在機房裏讀程序、寫程序,也沒有啥文檔,只能從師傅寫過的程序裏尋找思路和套用函數,把不明白的寫下來,第二天上班趕緊去問,有的問題師傅告訴你,有的估計太幼稚的問題師傅沒時光搭理,自我再琢磨。期間,在加班到很晚從公司下樓回宿舍時,在公司全體大會上置身於遍地程序高手甚至自我寫網絡元語的無敵高手中無所適從時,很多次想退縮,就好像她説:“我看着電梯工,她鬆鬆垮垮地坐着,閒來無事,瞪着牆,永遠永遠。我強烈地羨慕她。”我

也是這樣羨慕着物業的保潔員與看大門的大爺。就這樣在2個月內完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場遭遇戰,比我4年在大學所學到的所有還要多,但也找回了自信,得到了認可,之後的工作任務,因為明白,因為懂得,所以敢於應對,敢於負責,漸入工作佳境,一飄過關斬將,順利選入金税工程核心團隊。回頭看看,沒啥捷徑可走,碰上了,就全力以赴應對,全部心思都在事上,就會忘記了自我的小我。

比如她在書裏説到非典中,在北海聽琴的感受,“琴聲有千災萬劫裏的一點從容”,比較自我的經歷亦心有慼慼。畢業後初到北京,除了加班,閒來就喜歡一個人騎車到處遊蕩,在西單的一個地下通道,一個全身灰色包裹的只剩眼睛露出來的年輕孩子,暢快淋漓的拉二胡“二泉映月”,悲而不怨,哀而不傷,一遍又一遍,我推着自行車停在他身邊就那樣聽,一遍又一遍,但覺得:琴聲中全然忘了這個世俗的世界,好像千百年來的輪迴中流淌在骨血中的聲音。這是我此生目前為止聽到的最美的琴聲,與技巧無關,是音樂裏説出話讓人心絃脈動。好像生活就是這樣,永遠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讓人心懷感激。

比如她説:“解,不是一扯兩斷,是需要找到線頭,以柔和手勢輕輕一抽,讓一切歸於本來就應。”這一點我亦深以為然:太用力了,反而無力。凡是需要解題不能急於求成,一味用蠻力,適得其反;需先仔細看,不帶任何成見偏見看,不斷探索找到根本所在,然後四兩撥千斤,一擊命中。

比如她説:“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只有當不只是關注自我並且認為“別人可能是對的”,才可能去看見,看見自我的位置,看見別人的亮點。如果太在乎自我,太有我了,就會偽,就會刻意,就會不自然,就會產生抱怨,就會蒙上偏見的面紗看別人、看組織、看社會,而其實: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只有一個人歸屬於一件事,一羣人,一個社會,才會有認同和發自內心去照顧它的願望”,如此,能夠釋然而自然的與別人相處、生活,反而能夠找到自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做最好的自我。

已過不惑之年,人生除了不斷的加法之外,開始要有減法。人貴自知,做不到或實在不想做的事情,要開始學會説不,我更願意把我手裏已經接下來的事情儘自我的所能做到最好。就像柴靜在書裏説的:“什麼是幸福?這就是幸福,進步就是幸福。我的起點太低,所以用不着發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我從矇昧中一點點解縛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不成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從此而後,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不是聽説,不是辯白,是看,是看見,是理解,是寬容,然後伸展成長。

柴靜看見的觀後感5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和幾位老人的合照,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是柴靜。無意間,在網上看見這本書,思索良久決定了買下它,不為其他,只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為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實往往出乎意料,她在這本書中寫下的是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

從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鋭、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稜角,温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將近一週,匆匆看完了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

在第二章《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温的呢喃,更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必須知道。”霎時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迴盪起她的話語“我摸着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第三章《雙城的創傷》裏,“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故事最後的無解給我們以一種無能為力,但更多的是真實,柴靜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裏,《山西!山西!》頗有文藝範的開篇層層遞進引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環保——污染!她用近乎於白描的語言,平鋪直述講:“山西省長誰來幹,臨汾人民説了算”,“當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國土局的一個科長,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兩句話,給予了同為山西人的我一種深深的共鳴。

《看見》寫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維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引發了我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對一個個現實悲劇的無奈與無能為力。我想“中國夢”就是想要建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讓這些悲劇不再重演吧,這是國人的夢,也是我的夢。終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夠的高度,為着這業奉獻我的熱血與生命。這是我的夢也是中國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5ee8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