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一

<大國重器>在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正式開播,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眼球,更是成為行業關注焦點。正如攝製組負責人劉寶恆説的一樣:“拍攝這樣一部電視紀錄片,是我國幾代裝備人的夢想,是獻給全國人民一次視聽盛宴。”

這部電視紀錄片歷時兩年多的時間,攝製組北上南下,深入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工程機械、重型裝備、通用裝備、港機裝備、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等十餘個重點領域,精選了全國18家行業領軍企業,講述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國家博弈>、<國之砝碼>、<趕超之路>、<智慧轉型>、<創新驅動>、<製造強國>系列專題故事。該片重點關注重大裝備企業自主創新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成功經驗,以全景式、史詩式、政論式的磅礴氣勢,用感人的講故事手法,展現和謳歌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國家隊方陣”,反映中國裝備製造業艱難發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興與崛起於當代的輝煌歷程。

在過去十年,中國迅速成長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中國的工程機械製造業也隨之快速壯大。然而,中國機械製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於國外進口,中國部分中低端產品,國內需求趨向飽和,產能過剩成為各家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在<智慧轉型>專輯中,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一句話點中要害,讓人感受頗深——“核心的部件中國不能造,所以整個產品盈利附加價值就會很低,就不能根據這個主機產品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零部件,現在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行。”在鏡頭中,我們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獨領風騷的山推系列主機產品,也看到了佔據優勢的關鍵零部件的身影。其關鍵零部件涵蓋了底盤件,傳動部件、結構件、鑄造件、駕駛室等,這裏生產的履帶全球聞名,包括小松、沃爾沃在內的眾多國際巨頭,都為自己的工程機械配上了中國生產的履帶底盤,在行業內也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

與其他專輯表現手法不同的是,在對山推股份公司的講述中,重點展現了一個富有激情、勇於創新的山推團隊力量,從裝配技師、焊接技師、質量檢查員、設計工程師等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工作的一個個場景。讓觀眾如同置身於忙碌、有序的生產現場,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產和嚴謹的研發團隊,奔赴在飛沙走石、機器轟鳴的新品驗證施工現場。在“焊神”的話語中、在質檢員的眼神裏、在翻滾的三維設計中,我們看到了對產品製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對產品檢驗的全程跟蹤,看到了對產品設計的盡善盡美。正是這一羣人,在持續推行卓越績效管理中執着堅韌、創新奮進,使得山推在治理結果、戰略決策、運行機制、經營績效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打造了中國典範的製造產業鏈,成為支撐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堅挺的脊樑。

裝備製造業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裝備製造業國家,要挺起大國脊樑,鑄大國重器。鏡頭中,再現威武雄壯的中國最大馬力推土機sd90—5緩緩開來時,被震撼的心依舊久久不能平息。<大國重器>將為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和我國工業發展的“中國夢”鼓與呼!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山推,更看到中國工程機械的勃勃生機和無限潛力。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二

《大國重器》最近剛在中央2台播完,我是通過網絡電視台看完這6集的。可歸納為4個字:“振奮,自豪。”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工業基礎很差,經過幾十年的追趕,我們國家在許多方面已經趕上發達國家,(當然,沒趕上的也不少)。在這方面,50,60,70,80,90年代的中國人都付出了許多。中國許多老牌企業:上海汽輪機廠,北京第一機牀廠,濟南第二機牀廠等等,歷經風雨,掌握了世界一流技術,終於成為行業巨人。後來的振華重工,徐工,山推,正泰電器,雙良等企業集團也後來居上,成為世界著名的企業集團。

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的工業國家,中國有許多工業產品已經是世界第一,中國已經由弱變大,下一步是由大變強。看看那些企業負責各個項目的中國人年輕,自信的面孔。我相信這一天應當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為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太多的風雨,對舊中國歷史的瞭解,讓我們心底有着歷史的陰影,憂患意識是每個50年代人都揮之不去的歷史烙印。希望祖國早一天強大,人民富足的願望是我們這代人一生奮鬥的動力。今天我們這代人都已進入老年,但是看到了我們為之奮鬥的國家,終於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大國。我們在前輩的基礎上為祖國添磚加瓦,後來者在我們的基礎上,建造起工業強國的大廈。

很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擠時間看看《大國重器》,尤其那些熱衷於“追星”的年輕人。在今天的社會裏,那些“娛樂至死”的年輕人,保不定也是兢兢業業的從業者。個性自由和國家責任應當是今天中國人的人生信條。以強大的國家實力維護世界和平,造福人類是中國必然的大國責任。從中國的發展歷史來看,“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對世界各國還是很有研究價值的。那些盲目信奉歐美治國理論的人,應當從中悟出點東西。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三

《大國重器》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該片將鏡頭對準了普通的產業工人和裝備製造業企

業轉型升級創新中的關鍵人物,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通過人物故事和製造細節,鮮活地講述了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從無到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展望了中國裝備製造業邁向高端製造的未來前景。每每看到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無比自豪與興奮,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而驕傲。 看過這部紀錄片後,對我觸動很大,作為數控專業的一名學生,一種民族榮譽感油然而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大型裝備製造業是國家強盛的脊樑,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石,是國家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核心工藝,核心人才,不斷的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的固化學習的成果,堅持持續的改進和升級,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能力。

注重核心員工的國際化的培訓和學習,給創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發揮其標杆和榜樣的作用,支撐企業的發展。注重核心團隊的建設,注重向國際先進企業學習,注重產學研的長期合作,培養核心人才,培養高級技術工人,培養規範的企業核心工藝,培養具有嚴謹工作態度的員工隊伍,有力的保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資源,注重系統的集成能力,以國際化的視野,已自身的核心技術為主導,整合全球化的供應鏈,作好產業方向的調整,持續不斷的在產業升級和技術提升方面持續的投入,引領和突破行業的技術憑瓶頸,推動市場佔有率的提高和擴展。最後應該注重行業系統服務的能力建設和創新,在研發,服務領域的創新推動創造更大的價值,提高產品的品質和企業適應市場/客户需求的能力,讓核心競爭力落到實處。

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現階段經過近30年的技術追趕我們再裝備製造業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縮短着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但作為機械行業的一員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在很多方面特別是高精尖技術上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不能沉醉於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強烈的危機感鞭撻自己,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開發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突破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爭取更為有利的貿易地位和競爭優勢,為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提供重要支撐。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任然是一個不爭事實,這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一方面,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導的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熱忠搞招商引資的發展思路,使我們受制於人,為他人“做嫁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已經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要發展就要創新,個人是這樣,企業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這樣。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創新之路,我們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大國重器》精選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機牀、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電氣裝備、重型裝備、通用裝備、港機裝備、船舶、關鍵零部件、節能裝備等10餘個重點領域、18家行業領軍企業。以獨特的視角和震撼的畫面,記錄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歷程和取得的成就,通過人物故事和裝備製造中的細節,鮮活地講述了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從小到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在充分闡釋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成就的同時,展望了中國裝備製造業邁向高端製造的未來前景,全面展現近30年來我國裝備工業取得的偉大成就。

目前各類媒體去工業化傾向嚴重,全國財經類媒體很多,但用於房地產、金融、證券、投資之類非工業類經濟報道太多,而關於工業的報道不僅偏少,且負面居多(如產能過剩、虧損破產、污染嚴重等)。這讓社會很多人無法體會工業(如裝備製造業)對國家、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與工業人的艱辛奉獻。正如《中國工業報》社社長陳衞在《大國重器》開播式上所説的那樣,長期以來,以我國工業發展為題材,特別是展示裝備製造業的影視作品少而又少,《大國重器》了卻了裝備製造人對工業題材影視展現的心願,實現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和我國工業發展的“中國夢”鼓與呼。

長期以來工業被媒體忽視,作為工業人主體的工程師、技術工人羣體也自然被媒體所“遺忘”。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各類娛樂明星充斥着電視與媒體,整個社會很難看到工程師、技術工人的身影與貢獻,其地位也遠低於公務員,於是青年學子逃離工科成風,工程師、技術工人隊伍後繼乏人也就不足為怪了。而紀錄片《大國重器》儘管也有政府官員與企業高管的鏡頭,但該片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情懷,不僅紀錄大國重器研製、生產本身,且將更多的鏡頭對準了生產一線的工程師與技術工人,通過人物故事和製造細節,真實記錄了幾十位有名有姓的中國工程師、技術工人在挑戰製造極限、攻克技術難關中所付出的艱辛與創造性貢獻,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鮮活地講述了充滿中國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從小到大,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是他們讓高鐵飛奔、讓航母遠航、讓神舟飛天、讓蛟龍(深潛器)入海;也是他們讓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他們和全國工業系統的無數工程師、技術工人才是中國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他們才是共和國真正的脊樑。這是一曲中國工程師、技術工人的頌歌。

中國工程院曾對全國5000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工程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一般”或“偏低”,對個人收入的滿意度僅為53.75%。而2010年7月,中國科協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更顯示,由於工作壓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機會更願從事企事業管理、公務員等其他職業。 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國小生崇拜娛樂明星的最多,崇拜科學家的也有,但對工程師的瞭解卻極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職業”選項中,僅有10%的選擇與工程師沾邊。

這些調查結果實在讓有識之士為工程師的處境心寒,這也就不難理解沒有多少工程師願意子承父業,相反,公務員中願意子承父業的比例高達近100%。高校報考中逃離工科盛行,工科專業很難招到一流的學生,這意味着我國工程師隊伍面臨後繼乏人的危機,而城市獨生子女更是無人願當工人。

在當今中國,與工程師、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實體經濟萎靡不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惡性膨脹,投機炒作成風。虛擬經濟領域多如牛毛的開發商、股評師、操盤手們甚囂塵上,成了社會和媒體的寵兒。而重要的財富創造者即全國多達上億,奮戰在(實體經濟)工業生產與工程建設第一線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則快成了被社會“遺忘”的人羣。

《大國重器》反映了這樣一批有信念、有堅守、默默奉獻的中國工業人。這些工業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領域進軍的企業家,有數控機牀研發中屢敗屢戰的工程師,有動車製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師傅,更有無數個車間裏那些最普通最尋常的一線工人。這樣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國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會被一般公眾所知曉。然而,正是有了他們的熱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這個國家的產業才有了脊樑,這個國家的夢想才有了最堅強的依託!打造大國重器需要知識和技術,同樣需要信念和風骨。

作為第一部反映中國裝備工業的紀錄片,儘管《大國重器》仍存在着缺陷與不足,對於中國裝備工業“大而不強”的警示處理得還是比較淡化的,但是它見證中國工業創新裂變的長廊畫卷,“農業是立國之基,工業乃強國之本”,《大國重器》這股從民族工業血脈中迸發出的最強音在11月的深秋,劃破寂靜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華民族工業的全面崛起。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裝備的工業的希望,燃起了我們做工業數控人士的對工作的熱愛和信心,讓我們為我們的工作感覺到由衷的自豪!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四

歷史的車輪碾壓出歲月的痕跡,見證着中國製造業艱辛的發展歷程。30年前國務院頒佈《關於抓緊研製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那時的中國,貧窮而落後,不過他們知道一個國家要想不受制於人,有些東西必須自己製造,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那時的中國有一句口號“自力更生”,他們寧可餓着肚子也要打下中國的基礎。

在《國之砝碼》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個普通的焊接工人楊建華,他用智慧的雙手,豐富的經驗,堅持不懈的摸索,製造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的外殼,他用一名普通工人的創新與汗水打破了外國產品多年的壟斷,製造的大型壓縮機超過800台,為國家節省6億多美元的進口投入,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創新啊。

當看到中國徐州徐工集團時,我的內心充滿着自豪,因為我是一名徐工人。還記得徐工集團第一次參加寶馬展時,當時的國外製造業已非常發達,而中國還是以進口國外產品為主,當中國工程師看到德國先進產品時,問他們:“我們可不可以拍張照片?”而他們的回答是你們可以全程錄下來,但又悄悄的説反正你們永遠也做不到。這是多麼的嘲笑與諷刺,而正是這句話激勵着中國工程師10年。往前走海闊天空,他們用辛勤與汗水鑄就了10年後工程機械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12年寶馬展中奪下最大訂單,展現了徐工產品卓越的品質,令德國專家對中國產品的態度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紀錄片《大國重器》觀後感 篇五

“大國重器”,一“大”一“重”,無不體現出國家對於實現所謂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的願景。誠然,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產業和實力象徵。在一些國際關係專家的眼中,只有那些擁有了強勁的高精尖重工行業的發展和突破的國家,才可被定義為“大國”。而“重器”之“重”,一方面是產品的龐大之重,另一方面也是現代產業工人的智慧象徵。

現在我們都在學習《大國重器》,這讓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接下來還有預備立憲、戊戌變法和摧毀了封建社會的辛亥革命。如果眼光再延伸一點,甚至能讓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維新。大國重器的蓬勃,讓我藉助現代的傳媒手段,通過些許的想象,看到在洋務運動時期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興旺起來的民族實業,也能透過記憶中路過的風景看到的榮宗敬榮德生們滿懷救國大義的一腔熱血,還有我自己曾經待過的湖北自強學堂,路過的漢陽鐵廠遺址。

當下的社會並不如清末的水深火熱,我們的學習和革新大可不必被冠以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深重。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現在並不是在面對所謂的“西方列強”,現在的社會形態也不是封建社會。我們還是在“師夷長技”,但並不“以制夷”,這不符合當前的國際社會大背景。

洋務運動後來失敗了。歸根結底是西方的“器物”和中國的“制度”(或者叫“意識形態”)之間大相徑庭的矛盾導致的。那個年代,就連社會的精英階層都沒有開化和覺醒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因為洋務派抵制商品輸出,而且把全部希望寄託於還處在封建綱常下的領導人),就更不消説普通民眾對於改革和西學東漸的期望。

我猜想,洋務運動的失敗可能會讓這些精英們意識到光學“器物”的侷限,所以才會有後來的預備立憲和戊戌變法這兩個更像意識形態領域的革命。甲午戰爭失敗了,《馬關條約》讓本來就苟延饞喘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我們都盯着無能的清政府任由日本踐踏,卻忘了從日本這個並不友善的鄰國借鑑歷史的教訓和經驗。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一朝一夕的嗎?不是。從鴉片戰爭之後,日本就學習了“西洋之法”,練就了符合近代社會的本領。而彼時的中國,還在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

回到《大國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設備,看到了高端製造業中聰慧的善於創新的現代工人,也看到了國內這些走在行業前沿的領軍企業如何在國際商業環境中衝鋒陷陣。就連歐洲人在北車集團面對即將出廠的CRH系列動車組也在感歎,這才是歐洲的大工業夢想啊!可是很遺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層面的革新和創造,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我沒有很深的體會。

再回到我現在的工作。我需要一些改變來達到管理的目的,想要試圖通過規範一些最淺顯的表述和思維來統一大家的話語和認知體系。可是很久過去了,我依然敵不過業已存在的規則,遵從的力量永遠都佔了上風,讓我不得不妥協。我們其實離歐洲的企業很近,離他們的思路很近,近到可以甚至直接抄襲他們的東西而不會引起太多麻煩,但我們沒有去做。我們依靠現代的營銷手段獲得了很多訂單,在集團的發展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不斷在突破,不斷在進軍新領域,可是有誰能告訴我,真正有力量有效率有前景的東西我們為什麼置之不理?我們為什麼偏偏固執地認為只要製造一點表面的協同就能換來結果的趨同?表面的繁榮和恢宏真的'能帶來複興和覺醒嗎?

我們只需要用一點點的時間和代價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其實我也看到了很多為了獨立自主和獨立創新的努力,然而真正代表現代化的人的意識的提升,公民社會準則的深入人心,還有理性的行為準則和商業思路,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我們關注器物的進步,但更希望器物的進步能夠帶來真正的思潮革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6137ew.html
專題